
开放丹东
- 高水平招商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从合作区投资促进局了解到,2023年该区到位域外内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4%、32.7%、15%的增长。目前已签约项目31个,在谈项目43个,总投资337.4亿元,各项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均超预期完成。合作区坚持“项目为王、产业强区”的理念,以“项目年”为载体,抢抓央地合作机遇,开展全员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区主要领导带头“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前往厦门、杭州、通化、哈尔滨等地,参加“2023辽宁—京津冀招商引资促进周”“辽洽会”等活动,精准对接多家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及国际企业,推进安顺微电子、中能建智慧整房、智慧停车、九三集团丹东大豆科技有限公司与丹东临港集团二期深化合作、抖音小镇、五一八压力机生产线改造、威海景荣电子新能源汽车线束及电脑连接线、丹东沐庠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等项目。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去年,合作区紧盯园区招商,以园区聚项目,坚持“招大引强”与“招群引链”相结合,围绕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丹东港边民互市贸易区等特色园区,有针对性地招引电子信息、流量控制、汽车电子、跨境电商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等产业集群。目前,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内的7家企业均已完成基础建设,今年将陆续投产。在此基础上,合作区加大项目跟进及服务力度,聚焦“助企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对项目落地全过程的跟踪服务,通过成立专班、优化工作机制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备案、用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流程当好服务企业的“联络员”、纾困解难的“协调员”,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此外,强化招商人员业务培训,邀请企业家、行业主管部门专家授课,从企业、行业、产业等多维度进行精准化、专业化培训,提升招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高水平招商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记者:刁庆峰01/17
- 辽宁丹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3亿元推动企业的无形“知产”向有形“资产”转化,丹东市多方位构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利质押融资28笔,共33850.98万元,创历史新高。知识产权是连接创新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专利技术转化运用,能够有力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助力中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去年年初以来,丹东市加速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能,扎实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惠及面。一方面,推动专利转化供需精准对接,使专利转化真正惠及群众、惠及企业、惠及社会,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专利转让转化9件。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将“知产”变“资产”,为企业纾困解难。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行动,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深入产业园区,加强政策支持和精准服务,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组织召开“政银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23家金融机构与220余家企业现场对接,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记者:蔡晓华01/17
- 保鲜保质的“远洋绿色通道”日前,一艘满载冻带鱼、冻白姑鱼等14个品种的货重3900余吨的远洋运输船靠泊丹东港,大连海关所属的大东港海关立即启动“远洋渔业绿色通道”,实施“提前申报”“船边直提”监管通关模式,让大平渔业集团实现了货物从卸载作业到企业仓库间的快速提离转运。“远洋捕捞产品营养丰富,同时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具有无污染、绿色健康的优良特性。春节前期,这批鱼货到港,不仅可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百姓餐桌上海鲜产品空缺。”大平渔业相关负责人张凤辉说,“海关的高效便捷服务,让我们的货物在船返航途中就完成了所有通关程序,到港后‘船车直转’,卸货装车运往企业仓库,减少产品暴露的时间,为产品保鲜保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大化保障了企业的利益。”考虑到船舶卸货成本和靠泊费较高的实际问题,为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大东港海关安排关员提前介入,对企业提前申报、到港靠泊、货物卸载、提离转运、船舶离境等提供全程政策指导服务,为远洋渔业船队快速办理监管验放手续。“进口货物‘船边直提’是大东港海关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过程中推广使用的便捷通关模式,‘即靠即验、即验即卸、即检即放’的快速通关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可减少货物在码头内运输和装卸次数,且无须在码头堆存,既提升了运输效率,又降低了物流费用,为企业节省费用20余万元。”大东港海关副关长田洋说。远洋自捕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消除“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工厂”的梗阻不利因素影响,让百姓充分体验营养、健康、美味的舌尖之旅,海关高效的监管服务是保障。2023年,大东港海关监管的远洋捕捞货物品种包括冻鱿鱼、冻竹荚鱼、冻虾蛄、冻带鱼、冻墨鱼等,为丰富百姓餐桌提供了保障。记者:张瑞01/16
- 丹东市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19万元根据丹东市促发展惠民生助振兴相关政策规定,对毕业学年的丹东市内高等院校及中职院校(含技工院校)中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每人一次性2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为确保补贴政策落地落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组织全市相关院校召开2024学年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申报工作专题会议,详细讲解补贴政策内容、申报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最终经各院校审核、公示,共有595名高校毕业生符合补贴申报条件。由于申报学生银行卡所属银行不同,无法实现批量发放,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会同市财政局和银行机构,采取各种方法反复尝试,最终顺利发放119万元求职创业补贴。记者:李美臻01/16
- 草莓海外订单大幅增长 海关设立查检绿色通道1月14日,在丹东东港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温室大棚内,工人正忙着采摘、分选、装箱。“随着采摘季的到来,东港草莓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当天采摘的草莓鲜果,最快第二天就能摆上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超市的货架。”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高兴地说。拿起手机扫描大棚里的二维码,棚内草莓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出售等情况一目了然。“从这里出去的每一颗草莓都有监控记录,草莓的种植管理以及销售全程可追溯。”马廷东说。按照出口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要求,合作社先后配套建设了物联网、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等系统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等体系,草莓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全程可控、可追溯。为做大做强草莓产业,近年来,东港市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合作社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给农民讲课,还有专业技术人员登门服务,农户的草莓种植技术不断更新。与此同时,东港市搭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网络传输、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技术,对纳入平台管理的种植业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各环节控制与衔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种得好、管得好,使得东港草莓的品质有了保证,这是东港草莓叫响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海关助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两年,东港草莓的海外订单大幅增长。大东港海关抽调业务骨干为种植户出口草莓提供全流程指导,同时,设立出口鲜草莓查检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检、预约查验”,积极推进属地查检系统试点应用,实现了查检环节“零延时、零等待”。“用不上半天时间就能完成通关,这是草莓最好的‘保鲜剂’。”丹东盛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仁刚说。2023年11月以来,公司共出口草莓鲜果2.45吨。自2023年年底东港草莓上市以来,大东港海关已助力辖区农产品企业出口草莓鲜果22.08吨,货值达2159.61万元。记者:于子航蔡晓华01/16
- 跑好民生改善“接力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个个色彩鲜明的“国家级”城市标签成为丹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不动摇的最好褒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就业形势稳定向好……一项项喜人变化正在书写丹东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答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幸福宜居城市建设”作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吹响了新一年跑好民生改善“接力赛”的号角。市人大代表郑丹建议,倡导睦邻爱邻的“两邻”理念,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打造积极向上社会氛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和谐邻里关系室”调解纠纷、处理问题,重塑“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回归守望相助的温情社会。要加大投入,帮助社区解决开展基本工作所需的必要物资,充分发挥“和谐邻里关系室”的综合作用,努力实现“孩子有人管、老人有事做、文娱活动享不停”的美好目标。市政协委员曲晓辉长期关注医疗卫生领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医改目标任务的重要关口,也是体现广大百姓医疗卫生满意度的重要窗口。”曲晓辉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人大代表高山建议,要加强基层医养结合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居家化、专业化、人文化的适老改造,打通居家医疗服务通道,整合民政领域相关政策,帮助高龄失能老人在家中获得必需的医疗健康和护理服务。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主动布局智慧养老领域,完善特色康养产业链。要促进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加大医养照护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专业人才供给。要拓宽医养融资新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持续优化医养结合发展环境,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我市老年人在“中国式养老”中更有“医”靠。记者:李雯琪赵硕郑鑫01/15
- 强化创新赋能 塑成新质生产力工业振兴势能强劲、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引育“质”“量”齐升……近年来,我市狠抓创新赋能,实体经济迸发澎湃活力。以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趋、发展所需。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着眼“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谈感受、话发展、提建议。“要继续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我市制造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市人大代表刘济豪就“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做优做强丹东制造业”提出建议。他表示,要加大多元投入,通过建设高水平科研检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平台,提高丹东地区制造业创新研发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要加快建设现代农机产业园区,打造农机公共品牌,用品牌效应牵引带动丹东农机产业向好向上发展。”市人大代表王慧围绕农机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她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帮助其更好地生产研发、提质升级。要通过举办农业机械博览会,推动打造地区强势品牌,为我市农机产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基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专注培养引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及领军型科研人才。“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已成为丹东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市政协委员孙靖雯表示,一直以来,市政协都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建言资政的重要内容。2024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将与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丹东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组织开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我们将围绕这一课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新意,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丹东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李雯琪赵硕郑鑫01/15
- “软硬”兼施 聚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公布《办事不找关系指南》,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31项,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办结率100%,“一脑两中心”建成投用,“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上线35个,“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9.8%,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1.3%……翻阅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便民举措,都是丹东市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生动实践。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这既是事关城市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市政协委员们建言资政的高频词。“改革的成果看在眼里,发展的底气溢满心间。”九三学社丹东市委员会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丹东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来抓,全市营商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亲清政商关系加快形成,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委员们一致认为,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要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其成为一种“硬指标”“硬条件”“硬要求”。建议建设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压实各级各部门法治建设责任,推进诚信政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创造良好的法治诚信“软环境”。“水肥则鱼美,土沃则稻香。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市政协委员宋钢经过调研梳理后发现,丹东市创新服务方式各有特色,但在便民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和服务下沉方面还存在一定优化提升的空间。他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通过精简环节、优化流程等有效手段,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跑一个窗、办一件事”。此外,他建议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破政务服务时间与空间限制,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大厅,让企业和群众有事“随时办”。记者:李雯琪郑鑫01/12
-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江海潮涌、奋楫扬帆,开放融通、真抓实干。近年来,丹东围绕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发展定位,以改革促振兴,向开放要活力,加快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前沿。如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开放型城市建设”话题在代表委员间引发热议。“‘以港兴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民革丹东市委会表示,丹东作为中国万里海疆的最北端起点,大陆海岸线长126公里,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是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建议构建“一港一区两城多点”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区域国际合作能级,加大东北地区内陆港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延展产业链条,多元化开发海岸线资源,做强滨海文旅地产等产业,让126公里的海岸线真正成为联动我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金纽带”。丹东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充分肯定新时代背景下壮大口岸经济对于我市打造开放型城市、构建面向东北亚的全面开放格局的重要意义,并认真梳理我市口岸建设瓶颈问题。“希望我市能够科学制定丹东口岸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口岸与产业互动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平台支撑。”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筑巢引凤、固巢养凤、强巢生凤的基础所在。“近年来,丹东服装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深化,自主品牌服装享誉国内外市场,是我市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市人大代表林雪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管理,优化基础配套,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政府要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丹东市人大代表陈晓旭围绕“推进我市现有特色产业向绿色安全优质迈进,扩大丹东名品、名牌在全国有机市场、绿色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出建议,并针对提升丹东特色产品产业发展质量、积极探索打造丹东绿色无公害公共品牌、推进市场销售渠道及网络的构建等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希望我市能做细做优特色服务,做大做强产业品牌,让更多丹东绿色产品迈上全国乃至世界舞台。”记者:李雯琪赵硕郑鑫01/11
- 聚焦新型工业化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近年来,丹东聚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行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工业振兴,以工业振兴带动丹东振兴。参加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的委员们充分发挥市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大的履职热情,聚焦新型工业化建诤言、献良策。“仪器仪表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围绕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董青云认真梳理产业优势,深入查摆不足之处,积极探寻“破题”之法。“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制定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规划,在建立仪器仪表网站的同时,配合多种途径和手段,扩大丹东仪器仪表产业的行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董青云希望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仪器仪表产业新生力量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扩大仪器仪表“产业森林”,促进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聚链成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央企宣传推广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助推丹东仪器仪表优秀产品“走出去”。“酒香也怕巷子深。”市政协委员徐海波认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优化产品、提升产能、延展链条,还要全力构建起有效而畅通的销售渠道,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互联网营销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让互联网营销成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利器。”徐海波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与大型互联网运营公司的合作,协助企业将丹东的优质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广出去,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此基础上,他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电商领域的平台建设与引进,并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实现电商转型提供坚实保障。记者:李雯琪郑鑫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