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振安区:以改革激发活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振安区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市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暨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精神,围绕市委工作安排,引导全区上下持续深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振安区委组织正科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动员会,27名区级领导和71名正科级干部聚焦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围绕市委主要领导到振安区调研时提出的“六抓六提升”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切实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发展共识,提升改革攻坚本领,强化改革攻坚政治定力,持续把破解难题作为关键环节,把宣传宣讲、专题调研、查摆问题等作为抓手载体,把促进发展作为检验标准,确保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振安区农业农村局综合研判产业政策、地区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因素,谋划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绘制以鹤大线、鹤大高速、丹阜高速、丹霍线交通干道为枢纽,串联3个乡镇、19个行政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图谱,拟实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类共计3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18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深入走访潜力企业,成功发掘出辽宁宏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智能加工设备提升建设项目。(资料图)振安区交通局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战略,运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精准规划交通布局,综合考虑地域文化特色等因素,在丹霍线沿线各村设置村头标识,增设交旅亮点,重点打造G228国道丹东线虎山至燕窝段、G331国道丹阿线旅游公路,进一步打通鸭绿江边境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特色旅游路线,形成“通景、链景、融景”的交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振安区同兴镇积极打造非公党建联盟,镇党委与非公企业示范点、产业链非公企业联合组建“党建引领、龙头带动、产业链接、互惠多赢”发展路径,积极推进“项目管家”全覆盖,重点推进投资31.4亿元的金山热电二期项目、投资1.08亿元的中博汽车新能源线束生产厂房改扩建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红升包装智能化增产扩建项目建设,推进隆盛铸造AMF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金立电器智能技术改造项目。振安区楼房镇坚持“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的理念不动摇,积极推进辽宁飞利达厂房建设项目和宏德蜡烛新建配件厂房项目建设以及华洋纺织改扩建、丹东天亿滤材新建厂房和丹丰农作物新建厂房等项目谋划,全年实现重点开复工项目10个,投资总额12.9亿元。依托“环五龙山乡村振兴党建共同体”,整合楼房、五龙背、汤山城文旅资源,实现“抱团”发展。成立楼房镇精品农业发展协会,成功注册“楼房满田园”商标。振安区鸭绿江街道办事处强化重大项目全程代办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到落地投产的“保姆式”服务,吸引企业入驻:中铁物资集团东北有限公司丹东分公司等总部企业,招商引资总额达4亿元;鸿昇源(辽宁)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鸭绿江工业园区国际齿科行业“园中园”,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星创数字医疗科技(丹东)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外资企业,每年预计带来外资流入100万美元,为区域经济多元化和国际化开辟新路径。下一步,振安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立足振安实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与时俱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记者/姜慕馨
    12/16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 丹东速度:数智赋能 “织”造未来
    把丝变成布,不再需要数百人同时围着机床转,千丝万缕的纵横交织只需“一键启动”;一品一码,每件成衣上的数十道工序、千百道针脚全部“有迹可循”,扫码便可获知;半成品衣服自己“走”到工位上,工序任务由电脑系统自动分配,人机协同“无缝衔接”……近年来,丹东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全面“突围”。ERP管理系统,OA数字办公,BI数据展示……走进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裁床、打板机正有序作业,车间通过GST标准工时软件进行工艺拆分,经报价拆分后的工艺参数自动输入流水槽开始排产,数据可实时存储、方便查询。“工艺拆分和标准工时核算两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相关数据在终端实时可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艺,为质量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海合谷工作人员说。目前,海合谷已经启用APS车间智能排产和MES精准派工,对人员技能库、岗位绩效、人岗匹配等实现智能规划。未来,在海合谷新投产的生产车间,全自动吊挂系统和自动流水槽将同时启用,以满足多样化、定制化、小批量生产需求。电眼验布、激光切割、自动绗缝、热熔胶封……在辽宁飞马特智能数字化服装生产基地,12条生产线马力全开,智能化、信息化贯穿制衣的整个过程。新开封的布料从电眼对边验布机上细细滚过,经激光切割后准时来到打码台;智能终端打印机源源不断地为布料生成“身份码”,用于记录款号、款名、尺码等信息,流转至生产线每道工序中,既可以为工人提供加工依据,也让每件成品的每道工序都被详细记录。“无论什么时候,仅需扫码便可查看成品的实时进展。”飞马特财务安凤君告诉记者,智能化改造不仅让产线实现数据可视化,从仓储到物流都可以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及时查看。线上订单实时发布,订单需求极速匹配,智能物料采购可视化追踪……丹东新龙泰服装实业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不同进度、不同品牌的服装半成品正在全屋“游走”,工人仅需按下按钮,遍布全屋的智能自动吊挂系统便会按程序将制品输送至下一工序,各工序实现“无缝衔接”,海量生产线信息实时汇总到云端。“每条产线的实时状态、具体工位的件数、效率都由系统自动生成,任务量也是系统自动分配,同时自动生成工资核算表,不需要人工参与。”新龙泰会计于萍说。2022年,新龙泰开始应用智慧数字化生产协同平台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手段对核心业务和设备等进行改造,实现业务间的数据共享。智能化改造后,公司产能提升10%以上,平均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生产策略得到优化,交货期准确率提升至100%。走进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全程数据驱动,无需人工干预与纸质传递,数据实时共享,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华洋纺织近年来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将传统生产模式全面升级为智能智造标杆工厂。“数字化改造使‘小单快反’的柔性生产得以实现,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轻松应对各种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华洋纺织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负责人称赞道。数智赋能,“织”造未来。目前,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共有中小企业325家、规上企业56家,均被纳入辽宁省特色纺织产业集群。近年来,全市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企业4家,建设数字化转型优秀场景36个、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1个。记者/刘响文刘海东于上茹图并视频
    12/13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市委巡察机构:扎实推动“三进三结合” 确保实践活动务实见效
    连日来,市委巡察机构立足主责主业,坚持做到“三进三结合”,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进巡察组、进被巡察单位、进群众中间,确保实践活动在巡察机构务实见效。坚持理论宣讲与深入基层调研相结合。根据市委第七轮巡察正值攻坚收尾阶段实际,市委巡察办主要领导主动深入巡察组各驻地,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相关学习精神及时传导至6个市委巡察组,推动全体巡察干部深化认识、提升站位、加强实践。同时,围绕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的巡察要情,深入了解群众吃水难、水质不达标、城市供水漏损率偏高等问题,确保巡察中发现的“大事要情”快办速结。坚持理论宣讲与精准发现问题相结合。各市委巡察组利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等巡察环节,将全国及省、市三个研讨班精神向被巡察单位做进一步传导,同时着力发现被巡察单位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打折扣、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差距、行政执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57个,推动其履职尽责。坚持理论宣讲与解决群众关切相结合。各巡察组加大下沉社区、村镇力度,让理论宣讲走进群众中间,收集受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立行立改、即知即改,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便民公交不便民、胜诉费退还不及时等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民生实事13件。记者/李雯琪
    12/13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市公安局:以全警思想大解放推动公安改革大提升
    连日来,市公安局坚决贯彻落实全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部署要求,成立工作专班,迅速掀起活动热潮,以全警思想大解放推动公安改革大提升。印发全市公安机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按照“规定动作”搞好专题学习、实地调研、交流研讨、围绕六个方面问题进行查摆的同时,做好“自选动作”:聚焦警务机制、科技赋能、夯实基础、能力素质、风险防控、主责主业、营商环境、作风建设八个方面,查找短板和不足,建立问题清单,分析症结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新质战斗力,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组织开展“影响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障碍”和“我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献良策”征集活动,着力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谋求创新发展。组织开展“对标一流,弯道超车”活动,市局机关、各县(市)区局和各派出所视频连线观看天津、江浙等地区公安工作改革成果视频片,着眼“放眼全国、对标先进、丹东特色”,制定目标和措施,推动工作创新。组织开展“亮评改”活动,各警种部门“一把手”登台发言、晾晒工作成绩,分析问题不足,谋划明年工作,互比互看,以评议促干事激情,以改革促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均成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组织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精心谋划设计活动载体、细化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汇编下发专题学习材料,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许迎东陈光旭记者/刁庆峰
    12/13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元宝区:打好“收官战”,谋好“开局篇”
    四季度是全年收官季,元宝区立足自身实际,坚定信心、加压奋进,咬住目标不放松,以“满弓”状态全力冲刺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元宝区严格落实“项目年”工作安排,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以谋划储备一批、前期准备一批、落地开工一批、竣工达产一批为主线,强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和保姆式服务。前三季度,隆强机械密封产业化、赛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谦和实业新建工业加工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相继落地开工,丹东贝耐斯耐磨材料科技项目实现当年招引、当年开工、当年达产。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元宝区采取“区级领导+行业部门+属地”管理方式,抓增长强势企业带动、抓增幅下降企业扶持、抓中间企业提效。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产业链,抓企业集聚就是抓上下游”思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两手抓;围绕消费品工业、泵阀类、建筑类等优势产业,加速头部企业培育,加速上下游链式招商,高质量谋划央地合作项目;紧紧围绕丹东市十个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采取容缺开工等方式,再转化落地一批项目。与此同时,抢抓节假日契机,持续开展“汇聚元宝”系列促消费活动。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巩固传统消费,全面促进大众消费;针对元旦、春节等节日,通过“政府连线+政策支持”方式,开展“联盟促销”活动;谋划“温泉节”“冰雪嘉年华”等活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既要以高质量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要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进入四季度,元宝区上下加快完成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抓好就业、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工作。持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村)。年终岁首将至,元宝区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为契机,对标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5+1”决胜图谱,谋深、谋实、谋细具体任务,为明年工作奠好基、领好航、开好局。牢牢把握城区功能定位、现有产业格局、区位条件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脉络,协同推动支柱产业创新转型、优势产业培优做强、潜力产业孵化成长。记者/田治华
    12/12
  • 打造转身向海“新引擎”
    近年来,东港市始终坚持“转身向海”战略,着力壮大海洋经济,逐步形成以海洋经济产业为引领,养殖捕捞、临港工业、互市贸易、冷链物流、海洋能源、滨海旅游多点齐发的“1+N”县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东港海洋经济已覆盖20多个重点行业,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年总产值超过250亿元。东港市自然条件优越,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6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海蜇、杂色蛤、黄蚬子养殖基地;境内120米高度年均风速可达7.3米/秒,具备发展海上风电、水电解制氢等新能源产业的先天优势。产业基础扎实,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00多家,具备发展成为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先天基础;东港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现有外贸进出口企业207家、境外企业6家,已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近年来,东港海洋经济发展潜力逐步释放,海上风电、中交投海洋牧场、中心渔港、大东沟互市贸易区等重点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山、海、林、泉、滩、岛等旅游资源一应俱全,滨海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接下来,东港市将继续围绕“1+N”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渔业发展。抓住总投资52亿中交投海洋牧场建设契机,规划打造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打造全省“蓝色粮仓”示范基地;以投资18.43亿的东港市中心渔港一期项目建设为基础,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综合性渔业枢纽;支持本地水产品加工公司通过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养殖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和大黄鱼等暖水性鱼类,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由“过境加工”向“自产自销”转型。推动海洋能源发展。以规划总装机量为71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为主导,推动装备制造、储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全省海上风电发展主要承载区;抢抓核电发展机遇,形成“风电+核电”两个千亿级项目的强力支撑。推动海洋装备发展。依托海上风电、现代渔业等产业集群,瞄准海洋装备总装建造、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供应等,打造钛产业园、老旧风机循环利用等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海洋旅游发展。谋划“江海联通文化互动”航线项目,开通“鸭绿江——黄海——大鹿岛”精品旅游路线,连接虎山长城、鸭绿江断桥和大鹿岛,加快推进甲午海战博物馆项目建设,推动海岛旅游夏秋旺季向红色旅游一年四季延伸。推动海洋贸易发展。以占全国总产量60%的杂色蛤产业为契机,推动食品加工业提质升级,探索成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中心;以全国仅有依托港口的边境互市贸易区为补充,打造全省海洋贸易新增长极;落实落地加工政策和综合报税政策叠加,扩大落地加工产业的规模,争取带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新突破。记者:张瑞
    12/11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辽宁省涡轮增压器创新联盟推介会暨神龙增压器峰会在凤城市举行
    12月7日,辽宁省涡轮增压器创新联盟发展战略推介会暨2024神龙增压器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在凤城市举行。本次活动以“聚势同行,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内燃机和增压器行业专家、凤城增压器配件企业代表以及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神龙增压器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共商行业发展大计,同绘合作崭新篇章。市政协主席宋立跃、市领导迟磊出席活动并会见嘉宾。凤城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曾生产出我国首台涡轮增压器并制定了首个全国增压器行业标准。历经多年发展,凤城市已拥有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企业19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年产值超20亿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3亿元,是辽宁省增压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其区域品牌价值在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中位列第16位,2015年被授予“中国内燃机工业增压器产业基地”称号。凤城市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决心,精心绘制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为县域经济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12/10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振安区:冲刺四季度 打赢攻坚战
    12月6日,振安区举办科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按照党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保持昂扬斗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引领全区上下奋力冲刺四季度,认真谋划明年及“十五五”各项工作。今年以来,振安区紧密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工作部署,秉持“项目为王”工作理念,着力提振社会各界投资信心,推动项目开复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9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9个、复工项目45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坚决稳住传统优势产业基本盘,充分挖掘黄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增长优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争取连续两年保持双位数增长。前三季度,振安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贡献度均位列全市前三位。同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累计征集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51个,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18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4户,两项排名均位列全市第三位。持续在项目包装、创新招商和政策资金争取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集聚发展动能。预计年底前,升龙海汇改建、五龙金矿横巷联通工程等13个项目将按预期开工建设;亿丰全棉高抗防护品、宏德蜡烛1000吨蜡烛配件厂房等13个项目主体竣工;日邦纳米矿产品精细加工、三鑫矿业安全生产技改等10个项目竣工达产;丹东公交集团东泰路公交车站、振安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11个基础民生项目投入使用。下一步,振安区将围绕全市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4+1”图谱,确保明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岁末年初,振安区将紧紧围绕战略定位、现有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禀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持实行“扶优、引导、创新”机制,实施产业提质扩量工程,开展消费品“三品”行动,重点开展产需对接,产销对接工作,引育扩增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精准帮扶、细化服务,促进产业融合与集聚、链式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统筹融合城乡消费市场,鼓励引导商贸企业推出“冰雪相约”“以旧换新”等系列文旅宣传和主题促消费活动,深入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积极打造文体旅融合消费场景,强化红色文旅品牌塑造,加快推进鸭绿江浮桥遗址保护利用、任国桢故居保护等文物保护项目,打造“抗美援朝出征地”红色文旅新场景。立足温泉资源优势,以康养产业为导向,高标准抓好硬件建设提升、软件配套深化、场景氛围营造等重要内容,擦亮冬季温泉游、冰雪游品牌。记者/姜慕馨
    12/09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数字驱动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里,焊接机器人转动机械臂在钢板上作业,切割误差远低于人工,车间人员缩减三分之二,仅需半年时间便可完成过去一年的产量目标……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金属包装容器,已实现全部工艺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部长周浩介绍,以前焊接车间需要300名以上工人同时作业,技改后百人以内即可满足需求,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运营成本同比降低45%以上。焊接结束后,产品被输送至热镀锌处理车间,仅有部分工序需要人工完成,大部分由自动化操作代替,避免工人进入高温、多酸碱等危险操作环境。生产线链条输送,重物由AGV转运,极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我们下一步的数字化升级目标是实现质检追溯,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追溯到具体工艺及班组,并快速制定对应解决方案,同时消除产销信息不对称,达到快速决策、快速下单、快速交付的目的。”周浩说。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生产海上和陆地风电塔筒法兰、大型精密轴承圈、大型齿圈、石化锻件、隧道施工智能装备等专业化产品的企业。近年来,丰能股份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了流程化、信息化、智能化企业管理体系。“车间运行状态及具体参数在电脑屏幕上实时可见,同时还有数控钻床、车床等设备的数据远程采集与实时分析。”丰能股份技术部工程专员石先生介绍,目前整个厂区全域实现5G无线覆盖,电表和燃气表都配有能源能耗管理系统,可在线进行数据收集,为丰能股份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能、把控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大数据支撑。在东港市菩萨庙镇大王屯村,我市最大铸造企业丹东大王精铸有限公司曾濒临破产,如今年产量达1万吨,总资产达1.9亿元。该公司能够重振雄风,同样得益于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关键工序全程零人工干预、全链条式生产,让企业享受了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大王精铸综合部部长李再茹介绍,公司智能化改造并非局限于生产环节,也体现在物流库存、财务核算、智能办公、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经过技术改造升级,大王精铸年产量增加近50%,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30%提升至80%。同时,作业环境全部改善,职工健康得到保证。目前,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引导支持15个智能制造项目,陆续培育5户国家或省级试点示范企业、12户市级试点企业,以智能制造上游为起点,探索构建包括电子元器件加工、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服务及智能装备应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建立由54户企业组成的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体系,培育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1户、省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示范标杆企业2户、省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示范企业6户、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5户,累计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522个,数量位列全省前列。记者/刘响文刘海东于上茹图并视频
    12/09
  • “数”“智”赋能 制造业加速蝶变
    800米深矿井下,智能干选机对煤和矸石进行精准识别和分选,巡检机器人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收集环境数据,并实时分析;纤尘不染的密封生产车间里,数控加工机床飞速运转,机床状态数据通过边缘云终端采集、处理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这是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战略部署,坚持以智能化为“老字号”赋能,以链条化为“原字号”增效,以数字化为“新字号”提质的生动场景。走进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矿山综合解决方案展示平台上,智能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作业车模型正在运行。智能矿山采矿生产一体图上,矿场设备运行、人员、能耗等信息一览无遗。由东方测控自主研发的智能矿山系统,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关键工艺点进行实时在线监测,选矿环节由专家系统实时控制,提高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其中,破碎站、外围泵站等环节的无人化建设,把工厂交给了机器,真正实现了“黑灯工厂”。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为提高我国工业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智能采矿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铲运机自动行走,井下采矿巷道情况实时可见,车辆运行数据、轨道障碍物识别、防碰撞预警等信息也一目了然……”东方测控智能矿山设计研究院院长吕涛介绍,无人驾驶可以实现危险产区无人化,整个井下作业只有铲装部分需要人工遥控,大大规避了危险作业、恶劣作业场景给人带来的伤害。“矿车无人驾驶已经在首钢硼铁进行变速运行,效果非常好。”吕涛说。产能100%量化可视,机床不再是“孤岛”。在丹东克隆集团有限公司密封生产车间,每个工位的数控机床都与云智能终端连接,加工过程中的机床状态数据通过云终端实时采集,数控加工程序通过云终端下发到机床。操作者自动接收计划分配的工单任务、图纸、加工程序相关数据,也可以实时看到各工序执行情况。“以前机床运转过程的状态数据不可见,整个加工过程像黑匣子。现在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了整个加工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克隆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李景涛介绍,机械密封车间改造后的生产线产能较之前提升30%,成本降低10%,效率提升20%,年产能可达50万套。据了解,2015年,金蝶云ERP在克隆集团上线,并应用到公司全业务领域;2016年,开始数字化转型探索,实现生产车间无纸化;2019年,与华为合作引入华为超融合云软硬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克隆集团实现业务全域数字化,成为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单位。当提及未来数字化转型计划时,李景涛表示,克隆集团正在研究柔性加工在ETO业务模式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自动执行器在制造流程中的应用,以实现更高级别的数字化转型应用,为企业更好发展夯实信息化基础。一码通行,工序实时可追溯。在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仪表生产车间的生产线上,一声“嘀嗒”后,图纸、生产工序全部显示在机床屏幕上,摁下启动键,机床即刻开始生产,每道工序参数自动上传至云端。通博电器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傅浩洋介绍,生产线上的每台设备都配备一个终端,从图纸到程序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工单生成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得图号、材质等工单整体信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管理透明化,既减少纸质单据的打印,保障数据资产安全,同时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及时采集。2023年末新系统上线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2%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8%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5%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以上,产值由原来的1.5亿元增长至1.8亿元。记者/刘响文刘海东于上茹图并视频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