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2月25日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市正有序推动在建项目复工和新项目开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今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计划开复工项目2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2个,复工项目136个。一季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计划开复工66个。目前,经市发展改革委调度、实地督导,全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1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个,复工项目4个。按地区划分,东港市5个、高新区2个、市直部门3个。目前,我市实时调度、动态跟踪大项目开复工情况,各地区发改部门实行日报告、周小结制度,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从目前项目开复工调度情况看,我市3月份还将有56个项目可实现开复工;从各地区项目开复工数量看,调度实现开复工项目数可以完成一季度年初计划目标。接下来,我市将按照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核心,加快项目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调度,了解项目开复工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协调解决,确保一季度按计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02/26
- 借助5G服务平台——96%涉税涉费事项可远程办理当前正值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时期,也正处于2月份申报纳税期。丹东市税务局积极落实落细各项服务措施的同时,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打造“5G云税通”远程智慧办税服务平台。目前,96%涉税涉费事项可以实现远程办理,让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有效落实,助力企业渡难关、克时艰。非必须不窗口2月18日10点30分,在市税务局四楼综合指挥中心,“嘟嘟嘟”的视频呼叫声、连线接通声及纳税人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身着整齐制服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仔细聆听视频中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诉求,详细答疑解惑,高效地帮他们办理各项业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税务局加班加点、全力攻坚,迅速完成“5G云税通”远程视频服务的重装升级,并在全市大力推广。纳税人、缴费人可通过视频“面对面”的方式,安全、高效、便捷地办理各类涉税咨询、申请、审批业务。“我们在全面梳理《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3.0版)》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税务’发展思路,创新运用5G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了‘5G云税通’。”市税务局副局长刘启星说,“5G云税通”远程智慧办税在提高纳税服务质效的同时,实现了“非必须,不窗口”,有效减少办税服务厅人员聚集,降低新冠肺炎传染的风险,充分保障纳税人、缴费人的安全。有困难“面对面”对于“5G云税通”发挥的良好效应,丹东某医药有限公司财务人员于晓晨感触颇深。疫情发生后,该公司的药品销售大幅增长,发票却不够用了。“我们公司的发票告急,可否预约一下领票呢?”视频接通后,她着急地说。工作人员告诉于晓晨,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发票领购,并选择邮寄送达。工作人员查询发现,该医药公司的注册地址旁边有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便告诉她可以通过放置在银行里的智能办税终端机进行自助领票。“真没想到,离我这么近的地方就有智能终端机,我很快就把所需发票领完了。”于晓晨高兴地说,现在不用去办税服务厅就能获得“面对面”的悉心指导,办税更加高效。据了解,纳税人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云税通”APP进行登录;登录时,系统会根据“金三”数据库内纳税人、缴费人的实名认证信息,对其进行人脸识别并确定身份。系统比对信息无误后,会自动接入综合指挥中心,纳税人可以提出涉税诉求,工作人员会根据其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疑难事“云会诊”“你好,我去年在几个公司同时兼职技术顾问,都发放了工资和年终奖金。我还在其他地方取得了多次授课收入,年末出版的书稿酬也到账了。请问个税应该怎么缴纳?”视频接通后,一位纳税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您稍等,我立即帮您转接个人所得税专家团队,为您详细解答辅导。”工作人员回答。综合指挥中心还配置了专家服务团队,专门针对复杂涉税业务进行即时“会诊”和快速处理。“5G云税通”依托5G通讯技术传输高清视频,支持三方同步视频对话,遇到复杂涉税难题时,工作人员及时转接专家服务团队,请他们进行深入讲解和辅导。通过专家的辅导和帮助,这位纳税人很快解决了个税缴纳的问题。据了解,“5G云税通”远程视频服务在丹东市上线一周内,就有100多位纳税人下载使用,综合指挥中心共帮助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117笔,回复涉税咨询280余次。预计随着我市企业复工复产,“云税通”APP下载量将快速增长。郝露赵环宇记者李莉02/19
- 从全民战“疫”看丹东治理能力春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2020年的春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生生打破。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湖北省武汉市等多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1月22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裴伟东,市长张淑萍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各县(市)区和各部门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加强部门联防联控,把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措手不及。与时间赛跑,用行动防疫。1月25日,大年初一,丹东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用最科学严谨的工作,打响了一场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快速度的阻击战。“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裴伟东掷地有声的讲话,既是一份“集结令”,促动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落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又是一颗“定心丸”,让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市长、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张淑萍第一时间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铁路丹东站、丹东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和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等医疗单位,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张淑萍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务必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抵制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压实责任,提高各项防控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覆盖面,全力把防控工作做得扎实靠前、落实落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越是艰险越向前。1月26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一次会议暨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落实到各县(市)区、经济区、各部门单位和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村庄,落实到更高要求、更严举措、更快速度、更高标准的实际行动上。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第一时间进入应急临战状态,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经受着严峻考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地各部门迅速从春节休假状态切换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史上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迅速“落地”:发布全市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名单;发布《致从武汉返(抵)丹东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市民到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一律停止大型群众性活动和企事业单位大型会议活动;影剧院、娱乐场所非市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场所全面停止营业;严禁规模性聚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一道道最果断的决策、最严的工作要求和措施以最快速度从市委、市政府发出,一道道多管齐下、重点防控、切断传播途径的“铜墙铁壁”正在辽东大地上构筑起来。大事难事看担当。市委常委在第一时间分赴县(市)区、经济区,检查督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协调、督办;各县(市)区、功能区党政班子扛起责任,不折不扣地贯彻各项防控措施。越是关键时刻,越能看出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责任担当。在这场阻击战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纷纷取消休假,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带头站在防控最前沿、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配合排查走访、带头群防群控、带头维护公共秩序、带头做好宣传引导,他们的忙碌成为今年春节期间最动人的逆行背影。1月19日,市卫生健康委在全系统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对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展开排查、监测、防控,通过市主流媒体以及卫生系统新媒体矩阵及时向公众宣传防护科普知识,全系统进入备战状态;20日,抽调专家组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专家组,研判风险,撰写风险评估报告,提出防控建议和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防疫药品、器材、检验试剂、个人防护、消杀药品等物资储备;组建12支医疗队和30支防疫应急队伍,组织专门培训;确定市级定点收治医院、备用医院,B2病毒实验室高速运转,定点医院隔离区迅速划定,17家发热门诊立即行动,百姓对疫情防控重视起来了……1月22日,全市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建立了部门间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建立信息沟通、风险防范、疫情监测等7方面的工作制度;1月24日起,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每天对全市200多万手机用户发送疫情防护知识短信;1月26日,我市首支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发,市定点医院全力开展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头、护在身后。各县(市)区强化重点人群监测工作。加强对辖区内返(来)丹人员特别是武汉返(来)丹人员发热病例的排查,对密切接触人员立档建卡管理,严格落实医学管理措施,做到不落一地、不漏一人。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坚决杜绝瞒报、漏报现象发生。成立了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及时为各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各乡镇、各县直各单位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组建疫情防控综合卫生应急队伍,主要领导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全力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丹东机场、铁路丹东站等部门加强了对出入丹东人员的体温检测。市公安局全警出动,配合政府和运管部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市教育局发放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疫告家长书》,提高师生和家长的防疫意识和自护能力。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取消了春节期间已审批通过的文化活动,关闭了影剧院、游泳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市市场监管局从1月22日起关闭了全市活禽交易场所及农村大集市场活禽、野鸡交易场所,组织了56个检查小组开展价格执法检查。市总工会向市中心医院、第一医院、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4家重点医院拨付工会防疫抗病专项资金18万元,用于配齐必要的防护用品,保护一线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丹东海关采取先放行、后补证的方式,设立进口防控物资快速通关专门受理窗口和“绿色通道”,快速办理通关、验放等海关手续,确保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进口药品、消毒物品、防护用品、救治器械等防控物资快速通关……与此同时,老百姓的关切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防控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发布。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严令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任务,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切实做好疫情后勤保障工作,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借机涨价、哄抬物价等行为。要密切关注市场供应情况,加大物资采购力度,统筹调配,切实做好市民生活必需品的采购和储备,全力保障市场供应。丹东市115家零售企业向全市消费者郑重承诺: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组织货源,加强与主要供货商、生产基地等货源渠道的紧密联系,确保蔬菜、粮油、肉蛋奶、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充足供应,并按照日常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做到不脱销、不涨价。同时,强烈呼吁广大消费者理性采购,每日按需购买,不要盲目囤货。权威声音来自主流媒体,丹东日报社、丹东发布、丹东报业传媒的记者们甘当“逆行者”,向全市人民传递市委市政府防控强音,在第一时间报道全市疫情防控最新动态,鼓舞基层防控士气,提振全市人民防控信心。其中,丹东市委市政府微信公众号“丹东发布”于大年三十起进入战时发布状态,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累计点击量达160余万次。防控疫情是一次“大考”。疫情就是考卷,这是一张我们必须答好的考卷,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城市应急处置机制、联防机制等迅速反应,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坚决筑牢遏制疫情的坚实防线;广大市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赴时艰。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再接再厉,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记者王鹏张丽娴金龙范泽民王玉02/03
- 筑巢引凤广纳贤才 全力构筑人才高地筑巢引凤广纳贤才全力构筑人才高地——2019年丹东市人才工作综述编者按人才兴则丹东兴,人才强则丹东强。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我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工作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呈现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发〔2019〕37号文件有关精神,以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的边境城市为主线,认真抓好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强化牵头抓总,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着力提升党管人才的政治站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年内5次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督查调度人才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亲自联系服务专家,参加重大活动,实施了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市、县两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抓9个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市、县两级四个班子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利用春节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次走访慰问了所联系服务专家。在全市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评选命名了30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优秀科技工作者。举办了两期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省市级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及部分人才工作者共150余人参加了教育培训。定措施,系统性构建人才政策体系。结合丹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边境城市的若干政策》等配套文件,推出了13条人才新政策,提升了人才政策的吸附力。积极推进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工作,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扩大直招、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将省对市人才工作考核指标和《关于建设具有人才发展活力边境城市推动丹东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任务细化分解,纳入到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督查考核,有序推动工作落实。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按照上一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5%提取资金,作为人才专项预算安排,同时修订了《丹东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突出高端引领,持续推动产才融合2019年,我市全职引进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1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5人;同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5个;全市转化科技成果71项。与此同时,借助“海创周”平台举办了我市首次招才引智专场推介会,公开发布了《若干政策》,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了丹东,共对接海内外学子86人,洽谈项目14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3个。充分发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作用推动产才融合。我市会同中科院系统、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高校院所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2019辽宁蓝海行动东港行、智能制造推进发展论坛、中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等智力对接活动,签订合作协议15个,35位院士专家加入了联谊会,目前会员总数达154人,其中院士52人,形成了“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良好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加强与江苏省对口合作交流。两次赴江苏开展“走进江苏走进高校”系列人才招聘活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及各县(市)区多次赴扬州市考察学习人才工作,签署了两个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坚持以用为本,有效激活平台载体“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坚持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如鱼得水”的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实现突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高新区人才“群英计划”》等政策文件;争取了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在育成中心落地,将在仪器仪表、特色农产品等四个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新建了辽东学院产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大连化物所-丹东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20套专家公寓。持续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制定出台了《丹东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项目资助,并加强了考核管理。今年,我市新建了2家院士工作站、1家海智专家工作站、5家专家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获评省级示范站。2019年我市院地合作成效显著。共建了大连海洋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东港分院、辽东学院产业技术学院、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强化引育结合,着力激发人才活力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才在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回暖。我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宣传活动,制定出台了创业场地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带头人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新增创业带头人450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4个,开展专项招聘活动50多次。本土人才培养富有成效。我市3人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42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评选了10名首批“丹东工匠”,每人给予3万元项目资助;评选了80名新一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80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80余人。全地区举办各类培训60多批次,参训人才8000余人次。新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争取建设资金500万元,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0个。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增强。我市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4家企业进入省赛复赛;新建了4个市级众创空间,申报了2个省级众创空间,成立了由25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组成的丹东市科技创新孵化联盟。完善亲才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识才、爱才、用才,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拴心留人的先决条件。过去一年里,我市加强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发放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岗位补贴、社保补贴1亿元,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补贴45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768万元,兑现了市级优秀专家、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补贴25万元,发放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24万元,组织了我市市级优秀专家体检,在1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了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开通了“丹东人才”官方微信公众号,加强对我市市情、人才政策、工作动态和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人民网、新华网、中华先锋网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市人才工作做了报道,《辽宁日报》整版宣传了我市人才政策,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我市人才典型事迹55人。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推进具有人才发展活力的边境城市建设,努力开创新时代丹东人才工作新局面: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发挥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积极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确保人才工作科学规范高效运行。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认真抓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在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快改革突破,构建科学高效、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招才引智工作。树立产业集聚人才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创新人才工程和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政策、资金、项目对人才的吸附力,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使用。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流动机制,为人才提供金融融资、往来居留、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全方位服务。记者王玉01/21
- 就业创业展搭建全新就业平台100余家企业上千个岗位百余种展品就业创业展搭建全新就业平台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李莉1月16日上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丹东市体育馆(桃源体育馆)举办迎新春就业创业展会暨2020年春风行动。“招聘会+创业创新成果展”两会合一为求职者搭建起全新的就业平台,通过分类展示创业就业服务领域的优秀项目、创新成果、积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我市探索就业创业新模式。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创业就业咨询群众络绎不绝。在求职招聘区,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亲切交流,宣讲政策,帮助选岗位。在现场记者看到,求职的年轻人增多了不少。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洛翼城在武汉工作了2年,当天,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招聘会现场。“现在在外打工生活成本攀升,如果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不错的选择。”洛翼城说。据了解,此次活动为期三天,共征集100余家企业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通过触摸屏、显示屏滚动播放,供求职人员查询。参加此次现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共有20多家,既涵盖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等大型企业,又有餐饮、食品加工、家政服务等中小企业。现场参会企业提供的200个岗位中,既有销售员、保洁员、收银员等普通岗位,也有机械设计、电工等专业类岗位。据统计,进场求职3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91人。与招聘会同步的创业创新成果展现场,气氛愈加热烈。电商、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艺术品制作……在创业成果展示过程中,创业企业提供了百余种展品,通过设立图文展板、产品展示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创新理念,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一处布艺饰品展位前,挤满了围观群众,大家争相了解、购买布艺产品。据介绍,该项目是“1987青创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之一,主要生产手工家居布艺拖鞋及家居小物件。“这个创业项目是一个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为我们提供设计及研发资源,企业负责生产加工。”创业负责人王瑞庚说,该项目还是精准扶贫项目,通过指导贫困户生产加工布艺饰品,助力贫困户脱贫,带动灵活就业500余人次。据了解,此次活动通过展会搭建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的对接平台,展示创业创新成果,增加产品和项目的知名度,同时,打造了我市吸引人才的新名片,成为我市引进、集聚人才的主要载体和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推动我市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01/17
- 用良策捍卫草莓品牌形象丹东新闻网讯1月7日,东港组织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杜绝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更好维护“东港草莓”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东港市委宣传部、市场监督管理局、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草莓行业协会、电商协会、农业执法大队参加会议。随着东港草莓品牌效应的扩大,一些不法商贩以外地草莓冒充东港草莓高价销售,牟取暴利。2019年12月29日,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以《被“滥竽充数”的东港草莓》为题,揭露不法商贩将外地草莓成车成吨拉往东港,再进行包装销售,冒充东港99草莓向外地发货。原本十几元的外地草莓,摇身一变身价高涨,既对本地草莓价格产生冲击,又损害了“东港草莓”品牌形象。座谈会上,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大宣传力度,用正面宣传搭建东港优质原产地草莓和消费者直达桥梁,广泛告知东港草莓均为产地直发,不设任何分仓发货,以此防止外地草莓扰乱东港草莓市场;发挥草莓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自律和监管,自觉抵制不法经营行为;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为原产地东港草莓生产、收购、分拣包装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核发东港市原产地草莓证书,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购买依据;建立健全东港草莓溯源体系,由农业农村局和草莓协会共同对达标东港草莓原产地企业、合作社发放溯源码,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溯源码查询到草莓原产地以及种植全过程,保障消费安全和“东港草莓”品牌形象不受损害。尚宵仪01/14
- 东港市荣获 “中国贝(蛤)都”称号日前传来消息,通过专家评审、网上公示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授予东港市“中国贝(蛤)都”称号。出口杂色蛤占全国出口额的63%出口贝类产品占全国70%贝类养殖是东港渔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东港杂色蛤远销日、韩及欧美国家和地区,出口杂色蛤占全国出口额的63%,出口贝类产品占全国70%,年出口产值1.8亿美元。目前,东港已经形成从贝类养殖到加工、经销、出口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产业链条。先后被国家和辽宁省授予国家出口贝类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水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辽宁省杂色蛤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辽宁省杂色蛤出口示范区等荣誉。东港市成功冠名“中国贝(蛤)都”,将进一步提高东港市贝类产品的知名度,激发产业活力,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贝类养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促进贝类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贝类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互联网+”等二三产业发展。01/13
- 止痛 解难 疏堵——优化营商环境在路上组织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十项工程”、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妥善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8890平台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2019年,我市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多措并举,取得了明显实效。组织实施“十大工程”2019年5月末,《丹东市关于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的工作方案》出台,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效率提速、“互联网+”、服务提升、投诉畅通、专项整治、法律惠企、诚信践诺、便民利企、营商文化等十个方面,旨在全面推动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方案》中确定的40项工作任务中,有明确时间节点的28项任务当年已全部完成,诚信践诺、营商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长期推进的12项任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从重审批、轻监管向重监管、重服务转变的重要体现。2019年,我市全面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满足群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省市县乡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于当年6月20日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市89个乡镇(街道)互联互通。同时,推进平台向村(社区)延伸,完成了全市883个村(社区)级组织架构统计、事项梳理等工作,政务外网铺设到836个村(社区)。当年还打通了不动产登记、人社、医保、公积金等四个自建系统的数据壁垒,与一体化平台对接,实现了信息共享。实践证明,“三集中三到位”是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手段。2019年,我市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制定《丹东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19版)》,将573项事项确定为市级“应进必进”事项。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实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率”达100%。在省确定的7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的基础上,我市又筛选增补了市县两级各3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通过优化流程、简化材料,实现了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2019年,我市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确定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之内。具体实施方面,组织4个审批阶段的牵头单位再造审批流程,制定了8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图,制定了实施细则、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文件20余个。同时,对原有并联审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了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全面落实了项目管家、项目代办制度。为全市720个重点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实现了项目管家全覆盖。“一对一”跟踪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同时,对项目管家制度落实情况、服务情况进行调度督导、抽查检查,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实施《丹东市政务服务事项代办制实施方案》,将当年开复工项目列为重点代办对象,实施专人负责制,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审批服务工作。记者了解,去年我市共为40个项目提供了全流程代办服务,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妥善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去年年初,我市梳理出了85个“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清单,实行盘点销号,限期办结。当年,清单中的问题均已得到妥善解决。同时,着力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当年,40项整治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完成了6大类26个方面问题整治任务,形成了40余项制度成果,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实施“三省”(省时、省力、省钱)服务新模式,小微企业办电环节由6个压减至3个,平均接电时间由25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企业“办电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施社保办理容缺受理制度,对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事项,采取“容缺受理”。而“智慧人社大厅”的投入使用,也让办理社保业务更加方便快捷;市市场监管局对教育、医疗、公证、电信、金融、供水、供电、汽车年检等8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线索10余项,立案7件,罚没款9万元,责令退款12万元……去年3月始,我市8890综合服务平台对原有的93条热线实施了整合,基本实现了“一个号码管服务”,进一步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记者了解,当年8890平台共接到群众诉求59715件,办结59449件,办结率达到99.6%。“件件有受理、事事有回音”,8890平台基本实现了“一拨就灵”的功能,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记者刘作庆01/10
- 创意助力丹东农产品“颜值”升级“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尴尬形象悄然改变——创意助力丹东农产品“颜值”升级春节临近,市场上各种商品迎来销售旺季。记者采访发现,今年本地优质农产品不仅在内涵质量上下功夫,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颜值”,外包装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视觉元素,农产品包装开始进入创意时代。1月8日,记者来到东港电商总部基地的涌泉谷品牌农业办公室,屋子里整齐码放着一摞摞白色泡沫筒,打开筒盖,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刺嫩芽就扑入眼帘,就像造型讲究的盆景,一下子吸引住前来订货客户的目光。“这是水培筒装刺嫩芽,一筒能出2公斤多净菜,经常给它补充水分,还可以出二茬芽。”涌泉谷创始人孙成博介绍说,眼下正是一年中最旺的消费季节,这种筒装刺嫩芽迎合了健康消费需求,因包装有创意,成为走亲访友拿得出手的礼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据介绍,筒装刺嫩芽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过去,山区里的百姓喜欢上山把刺嫩芽枝条掰下来,拿到家里用桶或缸栽上,用于自家春节享用。后来,刺嫩芽成为备受推崇的山珍,村民们就开始利用暖棚发展刺嫩芽产业。“只不过那个时候都是小规模发展,村民们卖的仅仅是芽。”孙成博说,光卖芽有个弊端,储存时间短,消费者买回去后,失掉水分的刺嫩芽就不新鲜了。或许是受外地盛行的盆栽蔬菜启发,去年有人开始尝试把刺嫩芽做成盆景蔬菜。目前宽甸地区有几户村民,利用暖棚发展盆栽刺嫩芽产业。“白色泡沫筒里存放一些水,刺嫩芽的茎插进水里,不仅保鲜、延长储存期,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人为控制发芽。”孙成博说,去年他尝试推广销售筒装刺嫩芽,没想到很受欢迎,几百筒很快订购一空。今年,他计划销售800筒。一直以来,包装水平成为制约丹东农产品升级的瓶颈。众所周知,丹东出产很多优质农产品,受包装档次低级限制,一度只能素面朝天、散装上市。比如,东港大黄蚬子干和丹东米叉子,至今仍在市场以散装形式销售。缺一件光鲜的“外衣”,这些外地人眼里的优质农产品就成了上不了台面的廉价货。有人形容丹东农产品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农产品需要包装,优质农产品更需要有创意的包装。”孙成博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让特色农产品销得更多、卖得更远,除了保证产品品质外,还需要在外包装上下功夫。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市不少从事农产品营销的商家,已经具备现代经营理念,舍得在农产品包装上投入,想方设法通过包装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农产品的外包装已由过去的低档转向中高档。“重视农产品包装设计是吸引消费者、拓宽销售渠道的关键所在。”丹东青年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李宏表示,随着时代发展、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味觉的体验,更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李宏2013年开始在网上销售家乡特产燕红桃,起初,没有包装经验,桃子到了客户手里,都被撞烂了。李宏意识到,做生鲜销售,包装是一大难题。第二年,他开发了十字格纸箱,就是把包装盒里的桃子一个个用纸板隔开,解决了桃子受伤问题。2015年,他又设计了十字格泡沫箱,2016年设计了气柱包装,2017年采用珍珠棉制作十字格包装箱……李宏每年都在包装上下不少功夫。“线上销售要想赢得客户,物流、售后必须跟得上,而鲜果类产品的包装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品质和口碑。”李宏说,他家的燕红桃包装已经更新到第四代,草莓更新到第五代。今年,李宏的草莓包装又升级,他将两个真空盒由上下叠放改为并排摆放,真空袋由原来的普通塑料袋改为食品级金色铝箔袋,可提升草莓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包装不断升级,使鲜果的保鲜和运输安全以及美观度都大幅提升。眼下,李宏正在加紧研发,准备取消草莓包装用的网套。因为网套在打包过程中耗时耗力。且不美观,他表示,如果研发成功,丹东草莓将大幅提质升级。虽然我市农产品“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包装上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如何利用本地资源,让包装凸显产地个性化特征,或者在包装上注入文化元素,让包装和产品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促进农产品升级的目的。记者唐莉01/10
- 一图读懂丹东《政府工作报告》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