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沈阳南湖公园:初春休闲好去处记者:张庆东03/17
- 辽宁朝阳城区天鹅数量创新高连日来,停歇在辽宁大凌河风景区内的天鹅数量不断增多。经朝阳市野保志愿者们初步监测,目前城区内栖息的天鹅数量接近600只,创历史新高。目前在东北地区,朝阳已经成为最大的季节性天鹅种群停歇地。尤其是近10年来,栖息在白石湿地、燕山湖湿地的天鹅总数均超过万只,高峰时达到1.2万余只。期间,随着大凌河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向好,部分天鹅陆续迁向城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天鹅”,这在省内绝无仅有。经监测,此前停歇在城区大凌河风景区人工湖内的天鹅数量平均在300只左右,它们的到来为春季的朝阳城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日出日落时分,山与城之间的湖面上,霞光、赤波、天鹅、桥梁构成的画卷更是壮美怡人,在“家门口”观赏天鹅美景,让市民们津津乐道、开心赏游,可谓休闲时光幸福满满,更让此季来朝阳的外地游客羡慕不已。随着市民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城市天鹅”得到了志愿者、景区管理部门以及爱心市民的极大呵护,纷纷购买玉米“犒劳”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精灵,无形中吸引越来越多的天鹅进城。记者:孙良03/17
- 音乐剧舞剧话剧音乐会演唱会“繁花”竞放 沈阳演出市场春意盎然经典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剧照。受访者供图“四十里通惠河到了通县呐,与那千年的古河紧相连……”唱腔乍起,直触耳膜。话剧《运河1935》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1935年战火纷飞的大运河畔。3月8日晚,由沈阳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运河1935》连续两天在盛京大剧院登场。这部紧扣家族亲情与民族大义的话剧波澜壮阔,将历史沧桑与大运河的文化感染力传递给现场每一位观众。话剧《运河1935》只是我省春节过后演出市场持续火热的一个代表。盛京大剧院负责人王青雨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节期间,沈阳演出市场掀起一个高潮,仅盛京大剧院春节惠民系列演出就多达21场,接待观众超万人,这两个数字均超去年同期。春节过后,我省演出市场热度依然不减。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话剧、音乐剧、舞剧、音乐会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舞台剧目将在盛京大剧院、辽宁大剧院、沈阳奥体中心等省内知名剧院轮番上演。作为演出主要阵地之一,盛京大剧院按照演出计划,在一季度共举办各种合作及自营演出33场,比去年同期增长10%。场次增加的同时,演出内容的丰富也是我省今年演出市场的特点。从西安话剧院的《长安十二时辰》,到由李乃文、唐旭领衔主演的大型谍战舞台剧《夜行者》,再到《赵氏孤儿》以及我国首部南孔文化题材的原创国风音乐剧《南孔》,内涵丰富的舞台剧充分满足了我省观众的精神需求。同时,陈锐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久石让作品视听音乐会、“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经典钢琴三重奏音乐会、《放牛班的春天》原唱传承者——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电影全套曲目音乐会等也将在今年上半年上演。继“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成为沈阳演出市场的一张名片后,今年沈阳仍是全国演唱会主阵地之一。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音乐人、歌手都将于今年站在沈阳舞台上一展歌喉,将最美声音唱给辽宁观众。一边是高雅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一边是民间艺术继续深耕本土市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北二人转、小剧场演出、相声、脱口秀等艺术形式与辽宁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继续延续春节市场的火爆态势。一家单口喜剧门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脱口秀演出并没有因为春节假期的结束而降下温度。他表示:“只要话题巧妙,就能吸引年轻人。”在国内演出市场从业多年的田德伟认为,近几年,国内演出行业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去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根据田德伟了解到的情况,在演出行业中,演唱会、音乐剧、舞剧和话剧较受观众热捧。一方面,舞台艺术这种与观众面对面的形式,能令观众沉浸其中;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高雅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记者:朱忠鹤03/14
- 2025年度辽宁考古野外调查启动 锁定朝阳北票地区我省考古人员正在朝阳北票地区进行红山文化野外调查。受访者供图日前,2025年度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正式启动。今年,我省调查重点转移到位于大凌河中游地区的北票市,为认识红山文化晚期聚落特征找证据。据悉,在此前的普查中,大凌河流域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182处。野外调查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尘土飞扬,田地广袤。几人一组,拉网式找寻地面上可能散落的陶片,生怕错过几千年前红山先民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3月11日,我省考古工作者再次来到朝阳北票市进行红山文化考古野外调查。这是2025年度“大凌河(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活动现场记者见到的一幕。记者了解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中的2025年度“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于日前正式启动,而位于大凌河中游的北票市成为今年调查的重点区域。此次调查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博物馆、双塔区博物馆共同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于2021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提升考古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中国考古学学科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凌河(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是“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的子项目,此前,关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调查已进行了4年。负责此次考古调查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于怀石介绍,2021年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启动以来,收获颇丰。在完成大凌河上游调查后,今年,他们将目光转移到位于中游地区的北票市。北票位于朝阳市东北部,大凌河的中游,东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南与锦州市义县、凌海市相接。北票历史悠久,古生物化石、夏家店下层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等均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此次春季调查计划完成大凌河干流及支流顾洞河、凉水河流域调查,包括北票市西官营镇、双塔区孙家湾镇等10个乡镇,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众所周知,大凌河流域是红山文化遗存的重要分布区。此次系统的考古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聚落演变,为进一步了解红山文化的特征、深入开展红山文化文明化进程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今年的野外调查将持续到5月份,整个野外工作完毕后,工作人员将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红山文化研究将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北方模式”。“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将通过一系列田野考古和资料整理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认识红山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和动力,总结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特征,讨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贡献和意义,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红山元素”,丰富并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论体系。此前普查中发现182处遗址大凌河流域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存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聚落特征、社会结构,寻找与红山文化晚期宗教祭祀礼仪性质的牛河梁遗址相关的聚落址的重要区域。于怀石介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工作者在朝阳县、龙城区、双塔区、北票市地区零星发现了一批红山文化遗址,包括黑山头遗址、小罗山积石冢、半拉山墓地、东大道积石冢、老山洼积石冢、马莲桥积石冢。朝阳小东山遗址、半拉山墓地的发掘材料为了解区域内红山文化遗存内涵提供了参考。半拉山墓地祭祀区与埋葬区有完善的功能分区、墓葬内大量玉礼器的出土表明其是一处等级较高的礼仪建筑。以前的大凌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成果丰硕。2022年至2024年,共调查红山文化遗址(墓地)194处,新发现182处,复查12处。同时发现红山文化遗存基本规律:所发现的遗址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山坡、平缓山梁的梁顶、顶部开阔平坦的山丘顶部,多选择邻近水源,背风向阳、地势开阔平坦的位置。而墓地(积石冢)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山梁顶部或独立的山丘顶部,少数墓地分布在缓坡处。而且,在调查区域南部的大凌河西支、南支,第二牤牛河和老哈河中游南段地区,遗址和墓地(积石冢)多相伴分布,墓地(积石冢)多位于山梁、山丘的顶部,遗址多位于离墓地(积石冢)不远的坡地上。在调查区域北部的老哈河中游北段和蹦(蚌)河地区,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存中,遗址数量多,分布密集,基本不见墓地(积石冢)。另外,在南部大凌河西支、大凌河南支和青龙河流域遗址采集到的陶器基本为泥质红陶,很少见到饰有纹饰的夹砂陶器标本,而北部第二牤牛河、老哈河流域遗址采集到的陶器则夹砂陶数量多,夹砂陶器表多饰纹饰。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细石器等。墓地(积石冢)采集遗物以祭祀陶器为大宗,兼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陶器主要为陶筒形器残片,兼有少量塔形器残片,石器主要为细石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哪支族群使用这些遗物,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工作者正在研究中。记者:朱忠鹤03/14
- 翠峦如画日出东方,俯瞰辽宁省实验林场,霞光拂过满山的绿树,翠峦好似披上了紫色的薄纱,神秘而优雅。辽宁省实验林场建于1956年,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如今,林场森林总面积已超8000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200026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超95%,每公顷蓄积量130.96立方米,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03/13
- 白尾海雕“落户”大连近日,大连西山水库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的活动踪迹,这一发现不仅为大连生态名片增添亮色,也为我国猛禽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白尾海雕属大型猛禽,成年个体体长可达91厘米,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记者:王忠伦朴峰03/13
- 朝阳花开 生态画卷(摄影:孙军李宝华)晨雾初现,辽宁朝阳北票市红村天鹅湾,晶莹剔透的树林和引吭高歌的天鹅相映生辉。这些优雅的鸟儿,“送”给朝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红村天鹅湾位于辽宁朝阳北票南八家乡大凌河流域,自二〇一六年起就有天鹅在此栖息越冬,每年十月中旬到来年的三月中旬是观赏天鹅的绝佳时间。如今红村天鹅湾已成为我国最北端最大的越冬天鹅栖息地。景区设置有生态停车场和观景木栈道,日均游客最高接待量达四万人次。03/12
- 辽宁: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沈阳新图景鸟瞰沈阳浑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摄影:查金辉)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社区组织的幸福教育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学习制作中国结。(摄影:杨靖岫)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回望过去的一年,沈阳书写出一份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这一年,城市能级奋跃而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关爱守护“一老一小”,社区环境华美蝶变……辽宁省沈阳市连续3年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用关怀民生的“温度”标注着百姓幸福的“刻度”,让百姓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红利。美好生活,民心所向,幸福所在。沈阳坚持民生导向,聚焦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着眼便民、利民、安民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提升城市品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为幸福之城的画卷上“增色添彩”。“幸福沈阳”缘何而来?让我们一起解锁沈阳“幸福密码”。老旧小区焕新增添幸福亮色春日沈阳,阳光明媚。3月5日,走进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暖阳洒满红色住宅楼,平坦的道路两侧的邻里文化长廊诉说着社区发生的变化。“现在小区不仅环境好,生活也便利。”牡丹社区居民冯月梅说,活动场地、社区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步行仅需三五分钟。作为首批完整社区,牡丹社区都有哪些便民功能?牡丹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曾经与其他老旧小区一样,存在“脏、乱、差”乱象。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一拆五改三增加”——拆违;改线、改墙、改管、改路、改绿;增服务场地、增休闲设施、增安全管理。现在,小区路变平了,上下水畅通了,线缆入地了,保温板上墙了,城市书房、幸福广场、休闲亭廊也逐一配齐。“我在牡丹社区生活了快20年,眼瞅着这里越变越好。我每天在广场散散步、跳跳舞,生活别提多幸福了。”80岁的张云秀说。环境提升之余,完整社区服务设施也得补齐。白菜豆腐、熘肉段,再盛上米饭。每天中午,王文义老人都会到牡丹社区食堂吃午饭。“每餐8元,饭菜软烂适口、少油少盐,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王文义说。经过小区改造,配齐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等设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牡丹社区还“唤醒”闲置空间,利用废弃锅炉房,“变废为宝”增加社区活动空间,让合唱队、京剧队、乐团等有排练场地。免费开设幸福教育课堂,提供托管、兴趣培养等公益课程。还把原来堆积废料的空地改造成了城市书房,让不同年龄段居民来书房读书、做手工、观展。如今的牡丹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商超、休闲娱乐等各项生活服务设施触手可及,让居民幸福感“旧地”升级。民以居为安。沈阳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去年,267个老旧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沈阳将更新改造住宅小区100个,切实提升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从“忧居”到“优居”,增强居民获得感。守护朝夕美好提升幸福成色“没花一分钱,适老化改造连生活细节都考虑全了。”走进沈阳市铁西区卢静娥老人家,只见墙上装有扶手,床边摆放着全新的轮椅,卫生间更换成智能马桶。“老伴儿脑梗后,下床、如厕都成了大难题,现在有了这些设施,照顾老伴儿轻松多了。”卢静娥说。防滑垫、四脚手杖、护理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施,却解决了居家养老的现实难题。截至目前,通过对1万余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减少了老年人在家中发生意外的风险。不仅如此,高龄老人还能享受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福利”。近日,牡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来到83岁的王文义家,帮忙照看其老伴儿3个小时。“老伴儿手术后,我自己照料不了,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免费护理。”王文义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配有远程医疗室、康复理疗室,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墙上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的屏幕显示独居老人健康情况。“通过应用语音视频互联、燃气烟雾报警、人体红外监测等信息化设备,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网格员、志愿者和老人的亲属就会收到信息,老人也能一键呼叫120急救中心。”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介绍,社区健康服务站还能与十余家大型医院联网在线问诊。从养老到享老,一组数据印证出沈阳“品质养老”工程让居家养老渐成现实:去年,培育2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累计培育品质养老社区995个,今年还将实施20个医康养护一体化项目,“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通过“健康沈阳”进社区行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组建2552个家庭医生团队,建成252个健康工作室,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8.3%,39.36万人享受签约减免政策,减免金额787万余元。服务“一老”也要关注“一小”。剪刀飞舞、纸屑飘落……在多福社区幸福教育课堂上,丛婧涵正跟着老师学习非遗剪纸技艺。丛婧涵说:“这里能学古筝、练合唱,还能交到小伙伴。”学校放假,社区开课。“寒假期间,我们开设了18类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假期。”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沈阳持续推进幸福教育,培育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27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600个。近3年来,沈阳建成中小学校49所,新增公办学位6.2万个,新增校舍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呵护“小树苗”成长成才。端稳就业饭碗擦亮幸福底色“欢迎来到就业直播间,今天直播岗位满满、薪资从优。”近日,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就业直播间,网络主播正在推荐就业岗位信息,公屏上点赞、问询互动火爆。就业大集直接开进社区,30多家单位带来了70余个岗位。直播60分钟,多名求职者线上投简历。“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孙女士通过社区“牵线搭桥”,找到时间灵活的工作。网上带岗人气旺盛,线下招聘井然有序。春节刚过,中国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热闹起来,春节后首场大型就业服务活动便吸引了309家单位现场揽才,11619个岗位虚位以待。活动当日进场求职者达1.1万人,收集简历1.4万份,达成意向3460人,折射出就业市场供需两旺态势。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去年,沈阳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今年,沈阳将持续推进“舒心就业”民生工程,通过发展新就业形态,开辟新职业新岗位;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拓岗,全年举办招聘会600场,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在稳就业的同时,还加强引育高层次人才。眼下,沈阳正形成职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近日,沈阳市皇姑区发布“引博”公告,面向海内外招引博士人才诚意满满:提供事业编制、发放生活补贴、报销本硕博全额学费、提供精装住房等。“刚报到就选房,在沈阳工作非常安心。”前不久,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刚入职就拿到了皇姑区提供的博士人才房钥匙。“引博工程”实施两年来,皇姑区招引博士人才达101人,营造出“孔雀向北飞”的生动局面。筑好“巢”,方能引得“凤凰”来。今年沈阳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继续实施“兴沈英才计划”,通过“博士沈阳行”等活动,精准引进高层次、高精尖人才,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5个,引育高层次人才600人。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广大青年搭建更好的舞台、提供更多的机会。常谋民生之利,勤解民生之忧,沈阳,幸福之城的民生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记者:刘桐03/12
- “四季皆景”看凌海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在凌海市举办,12.11米高的超大海参宝宝“海海”破世界纪录。(摄影:白复海)渤海潮涌,冰雪生辉,渤海湾的冬夜被一束激光点亮。当12.11米高的巨型海参雪雕以世界纪录之姿亮相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时,数千名游客举着自拍杆涌入凌海冰雪嘉年华现场。凌海这座地处渤海之滨的“双港县”,正以颠覆想象的文旅创意刷新人们对冰雪东北的认知。数据显示,2024年凌海市文体旅经济呈现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72%,旅游收入同比增幅96%,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惊喜背后,是凌海市落实辽宁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顶层设计的生动实践。凌海市把海洋元素注入冰雪基因。在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上,冰上龙舟赛的选手们身着荧光色冲锋衣破冰前行,进行“穿凌过海”徒步活动的年轻人在结冰海面踩出交响乐般的脆响,温泉池里蒸腾的热气与远处雪雕的冷光交织成魔幻场景。凌海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面构建“11234”文体旅融合发展体系,深度激活各类旅游资源。通过创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国家4A级景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了滨海度假、红色教育、乡村休闲、冰雪运动、温泉康养等旅游产品矩阵。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旧址与4万亩红海滩湿地交相辉映,辽西九华山景区民族风情旅拍与虎溪民俗文化村非遗市集相得益彰,“时时游”“处处美”的文旅格局让游客春赏红滩夏戏海,秋览虎溪冬踏雪。凌海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惊喜凌海乐享畅游”文体旅游季,其间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午所不能全民包粽子大赛”充满民俗趣味,“凌您回家”周末晚会温馨而浪漫,“凌水归海辽阔锦绣”中国海洋画派展尽显艺术魅力,“小布达拉宫”民族风旅拍成全网爆款,这些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极大地提升了凌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凌海的独特魅力。借势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凌海差异化打造海洋冰雪旅游,创新推出“冰雪+海洋+温泉”复合业态。30余项冰雪项目与12.11米世界最高海参雪雕构成奇幻冰雪王国。“穿凌过海”徒步、冰上龙舟赛等六大主题活动,配合“海洋家族”7个IP矩阵,让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同步推进的海参科技产业园、预制菜全产业链等项目,彰显出“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智慧。凌海市重点支持民宿、特色餐饮、旅拍等新兴业态。其中旅拍产业发展尤为突出,经营主体从最初的2家迅速增长到如今的2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凌海市还加快推进虎溪民俗文化村乡村振兴“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让游客在感受乡村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山海共赴处,潮涌新凌海。从旅拍产业两年百倍增长的“造梦工厂”,到渔家乐小院飘出的海鲜香气,从辽沈战役遗址的红色研学热,到红海滩湿地的候鸟观测季,凌海市238公里的海岸线正在成为“四季皆景”的超级体验场。记者张继锋03/11
- 辽宁锦州:千年古塔展新韵锦州古塔公园全景。千年古塔与现代园林合一,成为锦州又一文旅打卡点。广济寺古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夜幕下,古塔立体投影与广济寺灯光交相辉映,形成“塔寺共辉”的壮丽夜景。锦州的广济寺塔(以下称“古塔”)建于辽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已经在城区矗立千年,它与身边的古建筑群相映生辉,是锦州古城的文化标志。如今,这座千年古塔已融入了锦城人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2023年,锦州古塔公园完成改造升级,新增音乐喷泉、5D沉浸式导视系统及夜游灯光秀等现代设施,同时保留古塔与广济寺古建筑群的历史风貌。改造后的公园引入智能灯杆、仿古屋檐新材料及海绵城市技术,既可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提升了文化体验感。每当夜幕降临,古塔在立体投影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与神秘,与广济寺的灯光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塔寺共辉”的壮丽夜景,成为市民与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今年春节庙会期间,古塔周边餐饮、住宿消费额同比增长40%。依托古塔这一文化IP,中电光谷锦州智谷吸引数字创意企业入驻,形成了“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如今,锦州正以古塔为核心,串联广济寺、辽沈战役纪念馆等景点,精心打造“山—海—城”三条黄金旅游带,融入“116213+N”高质量文体旅融合发展体系,全力推动“文化名城、旅游强市”建设。记者:白复海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