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游人如织(摄影:张文魁)近日,游客在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游玩。这里,是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繁华之地,也是游客心中的打卡地。12/10
- 辽阳古迹巡游:太子河逐水而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2300多年前,一颗明珠开始在太子河畔闪闪发光,它就是东北第一城——襄平。在燕昭王时期,秦开却胡后,辽东才正式纳入燕国版图。随着燕设五郡,辽东郡郡治襄平,最初因军事防卫需求而建立的襄平城逐步具备了城的规模,并开始正式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据考古调查和采集的文物标本,襄平城的位置大致就在太子河左岸,今天辽阳城的西北方。从襄平到辽阳,虽然城的名称有变,而历史一脉相承。蜿蜒曲折,不舍昼夜的太子河两岸发生了数不清的故事,埋藏着无数秘密,它让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脉络烙上了一条河的印迹,一次次傲娇面世,一次次惊艳亮相。1918年,太子河东岸的迎水寺村,发现一座用青石板支筑的古墓,石板壁的彩色图案清晰可见。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汉魏时期的壁画墓。目前,这样的壁画墓在太子河两岸已经发现了30多座。精美的地下壁画墓群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辽阳城东26公里左右的太子河左岸,冮官窑古窑遗址在河边静静地守候着后来者。始烧于辽代,盛行于金代的冮官窑,是当时东北最大的民窑。千百年后,窑火虽熄,情怀犹在,河边一座冮官窑博物馆带领我们穿越回千年前的十里窑场。1983年发现的新城墓,位于太子河右岸的新城村。从葬品数量和出土器物推断,墓主人可能是当时辽东郡郡守级人物,这在东北地区为首次发现,对研究辽阳乃至东北地区的政治沿革、历史地理及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自1965年开始,太子河两岸村庄多次出土燕国“明刀币”;1985年在太子河右岸的沙坨子村出土的战国兵器青铜戈……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为未知历史提供注解,更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增添了无穷魅力。这里一定还有更多的秘密和惊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对话,去解锁。1997年,辽阳市政公司在太子河进行挖沙作业时出土了一件船锚。让人们将目光对准了太子河的水运,那曾经繁忙的水上贸易。据记载,辽阳境内太子河的渡口有龙王庙、黄林子、大纸房、小北河、蛤蜊坑、唐马寨等几十个,这些渡口在摆渡人员的同时,也完成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太子河在进行河内贸易的同时,也把海上舶来的物资运到内地。太子河漕运何时开始,我们不得而知,但到了明代,太子河水道已非常发达。明初,运送辽东兵士的粮饷装备,由海运过来后,皆由水系中转,再由太子河等辗转运送各地。因此,历史上,对关内外的物产交流,辽东的繁荣发展,太子河曾发挥了很大作用。“燕太子丹匿于衍水”“司马懿斩公孙父子于梁水”……千百年来,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在太子河畔持续上演。丁令威、张浩、靳辅、王尔烈……千百年来,无数名士先贤在太子河畔流芳千古。今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阳经过不懈努力,将这条母亲河悉心打造成了一条自然生态长廊、一条文化长廊,展示着这块土地2300多年漫长而厚重的历史。惯看秋月春风,淘尽世事沧桑,从远古奔腾而来的太子河,正与她哺育的这座城一起,奔向无限广阔的天地。记者:高红丽王少林张宏贾贺翔12/10
- 登沈阳鸟岛 伴丹顶鹤雪舞“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东北沈阳,白雪覆盖的鸟岛,一点又一点灵动跳跃的红,那是丹顶鹤仙子在翩翩起舞。早在2018年,沈阳鸟岛动物管理部在成立之初,就积极探索丹顶鹤的饲养、繁育与驯化。最初的笼舍规划,就充分考量丹顶鹤的生活环境与行为特性。宽敞的笼舍、清澈的水源、适宜的植被……为丹顶鹤打造的近乎天然的栖息之所,让它们能尽情舒展双翅翱翔、闲庭信步或安然休憩。同年引入10只三月龄幼鹤后,沈阳鸟岛通过科学驯化训练,不仅使幼鹤迅速适应环境,而且成功开展丹顶鹤飞翔行为展示,让游客得以近距离领略丹顶鹤的优雅,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幼鹤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每年繁育季,饲养员们为丹顶鹤全力营造静谧的繁殖环境,密切观察记录其繁殖行为,极大提高了繁育成功率。截至目前,28只丹顶鹤已经成为沈阳鸟岛一道别具神韵的美景。在中国,丹顶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亦被称为仙鹤、白鹤等。随着冬季气温越来越低,饲养员们依据丹顶鹤的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饮食,以黄花鱼、面包虫及营养饲料等为主,同时根据鹤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灵活调整,还配备专门的兽医团队,定期进行全面健康检查,确保每一只丹顶鹤都能健康地过冬,优雅地舞蹈。沈阳鸟岛科普和保护教育负责人刘晓杰介绍:“打破往年冬季闭园的传统,今年,沈阳鸟岛提前标注丹顶鹤、鸿雁、孔雀、秃鹫等鸟类的最佳观测地点,协助广大游客精准定位冬季鸟类拍摄的最佳地点、绝佳角度,随时欢迎南方、北方的游客上岛打卡。”沈阳鸟岛还安排了每天两场的丹顶鹤行为展示,游客们不仅可以看到丹顶鹤雪中起舞、自由欢歌、振翅飞翔,还能看到鹤与鹤之间的互动交流,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记者:封葑沈乐洵关晓刚12/09
- 东北亚(大连)航运物流中心智慧口岸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上线12月4日,东北亚(大连)航运物流中心智慧口岸一站式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在大连自贸片区RCEP服务中心举行。该平台的启动标志着大连在推进口岸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将有力推动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东北海陆大通道软环境提升和大连自贸片区整合提升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为大连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贡献更大力量。东北亚(大连)航运物流中心智慧口岸一站式服务平台是东北地区首个链接监管、政务、港口、物流、金融各要素的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由大连市口岸办牵头,海关、海事、边检、商务、自贸片区、辽港集团等单位配合,共同推进平台开发建设。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冷链进出口、保税混矿等口岸特色业务场景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场景融合。平台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构建通关、物流等基础数据库,提供“我要办”“我要查”“我要看”“我要问”四大板块共计182项应用,已实现港口、场站、理货公司、船公司等单证类和物流类36项数据的整合,未来将拓展到通关、物流、金融等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及东北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下一步,金普新区将以一站式服务平台启动为契机,发挥“口岸+保税+自贸”功能叠加效应,搭建外贸企业与一站式服务平台之间的对接桥梁,不断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为大连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贡献更大力量。记者:张庆盛朴峰12/09
- 辽宁省沈阳市:一城古韵 满目新风时序轮转,千年远逝。站在沈阳故宫观景台上远眺,入眼处一城古韵,满目新风。 沈阳故宫观景台遥想七千二百余年人类文化史、两千三百多年建城史,岁月在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镌刻出独具魅力的文化根脉。 抚近门月窗胡同漫步在沈阳故宫古老步道上,时光在明艳的红墙上刻下斑驳的印迹,岁月在这里留下一个个诉不完的故事。沈阳故宫作为中国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前后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朝兴建历时近160年,形成了现在100余座建筑,500余间房间的规模。沈阳故宫,恍若一颗绝世而立的璀璨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历史的深处,浓郁的历史气息散发着城市独特的光芒。 城墙遗址公园当夜幕降临,橘色的灯光亮起,“城墙遗址公园”几个大字在现代灯光的映衬中显得更加古朴深邃。公园里的古城墙是沈阳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段城墙遗址,这段墙体长25米左右,厚约半米,高3米左右,墙体里面为明代沈阳城墙体,清代在明代古城的基础上包砌外表,从墙体古砖的体积来看既有明代城砖也有清代城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如今,城墙遗址变身美丽的公园加以保护,屹立在沈阳方城内的中街附近,向人们讲述着沈阳城几百年来的变迁故事。 头条胡同红灯高挂的沈阳西北角楼,600年后重修焕新颜。作为沈阳方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阳西北角楼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堂子巷还有那一条条如血管般延伸在城市角落的胡同,探寻它们就是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漫步月窗胡同,耳畔依旧回荡着鸟鸣雀跃,那是沈阳曾经盛极一时的鸟市;走在铜行胡同里,耀眼的金光和捶打声也会令人记忆深刻,这里曾是城市铜器的集散地之一;走进孙祖庙胡同,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沈阳盛极一时的皮行和“不夜城”……还有那矗立四方近四百年的四塔,这些塔不仅是沈阳城的重要地标,作为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故事,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演变。穿越历史云烟,拥抱时代新貌。沈阳文化传承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沈阳文化创新的表达每天都在延续。沈阳正在以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让这座古老之城向世界展示开放、创新、自信的文化气度,奏响文化新韵律。12/06
- 辽宁沈阳:初雪扮靓公园,市民乐在其中12/06
- 沈阳抢救复排京剧“关外唐”经典之作——尘封66年“真人”活起来“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摘星楼摘下君臣义,断头台断去是父子情……”11月27日、28日晚,沈阳京剧院新版唐派艺术代表剧目《十二真人斗太子》在盛京大剧院上演,该剧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于1957年创作并主演的代表剧目,为何66年后要复排这部老戏?新的亮点有哪些?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不仅继承了唐派艺术的精髓,更在人物理解上有了新的认知。(摄影:查金辉)集结实力主创细致还原老版精髓音乐响起,一阵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整个剧场。舞台上,剧情徐徐展开,演员们通过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生动地演绎着“十二真人斗太子”的故事。让观众感受传统京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气象。在京剧界,“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家喻户晓。“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和“关外唐”唐韵笙都是中国京剧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关外唐”唐韵笙则是沈阳京剧院的一面旗帜。在近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唐韵笙亲自创作改编的剧本50余部。其代表作《东周列国志》《史记》《三国演义》等多为历史正剧。《十二真人斗太子》是唐韵笙1957年创作并主演的。1957年、1958年两年间演出多场,1959年之后,这部唐派经典剧目再未重现舞台,被业内称为唐派艺术的“遗珠之憾”。为何这部经典老戏在今年沈阳京剧院建院65周年之际复排?“挖掘整理创排老戏,一直以来就是沈阳京剧院工作的重心之一。”沈阳京剧院院长王志鹏说。据了解,近年来,沈阳京剧院已整理抢救了《驱车战将》《未央宫》《二子乘舟》《好鹤失政》《闹朝扑犬》等多部大戏。“此次抢救复排《十二真人斗太子》是沈阳京剧院几代人的期盼,目的是要将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气的艺术风范传承下去。”王志鹏说。《十二真人斗太子》剧情取自小说《封神演义》,讲述了广成子等十二位真人与纣王之子殷郊之间的斗争故事。此次创排这部《十二真人斗太子》难度很大。因为,当年只留下一张唐韵笙在《十二真人斗太子》中饰演殷郊的剧照,没有任何影像资料可借鉴。创排中,主创人员从了解原版《十二真人斗太子》这部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唐派)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百岁高龄的周仲博的录音口述中得到了影像资料未能留下的重要信息,使唐派艺术的独特韵味在这部剧中得以更好展现。此次对传统剧目《十二真人斗太子》进行挖掘整理复排的过程,也是沈阳京剧院对“传帮带”精神的一次践行。此次复排,沈阳京剧院举全院之力,院长王志鹏进行剧本整理改编,副院长、梅花奖、华12/05
- 辽宁铁岭:这张民生答卷暖意浓浓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年初,本着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实事的工作思路,按照“群众所需、民生所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当年见效、兑现承诺”的原则,铁岭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六大类18项民生实事并郑重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经过近一年的集中推进,各项民生实事也到了交卷验收的时间。11月下旬以来,铁岭市连开11场新闻发布会,教育、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轮番出场,汇报民生实事的完成情况。在发布会进行的同时,本报记者也走进重点民生工程现场,把发布会上的一串串数字具象化为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突出抓好就业增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今年,铁岭市围绕就业向市民承诺了三件民生实事,即促进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以上;帮扶1.4万名失业人员和3300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万人次以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0%。发布会声音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镇新增就业9952人,完成任务1.1万人的90.5%,同比增长4.2%。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共帮扶7314名就业困难人员、1057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193人。实施惠企政策护航行动,兑现政策红利7301.4万元。实施万名学子留铁来铁行动,前三季度共吸引4236名毕业生留铁来铁就业。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嵌入式打造省标准“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点33个、充分就业社区35个、零工驿站9个,推行“一刻钟”就业便民服务圈。——铁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张敬礼铁岭县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在市场内现场直播推介招聘岗位。(摄影:李波)现场直击生活在铁岭市凡河新区的居民,在小区内就能快捷地获取就业信息。有就业需求的小区居民,按照电梯间的宣传海报指引便可来到位于凡河新村六区的铁岭县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大门外,“找零工、干零活请到一楼大厅”的条幅格外醒目。大厅入口处的拱门上,“每周三周五上午九点开展招聘会”的条幅,则把服务精准指向了有意招工和正在求职的人群。来到大厅,用人信息映入眼帘,每一个招聘点位上方的电子屏幕都清晰地显示着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一位求职者正在滚动的招聘信息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聚力关爱一老一小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铁岭市聚焦民生福祉,在加快补齐短板上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其中在关爱一老一小群体上,提出要开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推动形成“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社会服务体系。要利用现有资源资产发展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构建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的多元养老体系。发布会声音为进一步改善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生活环境,提高兜底保障能力,2024年争取省级专项资金545.7万元,对8所公办特困供养机构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为提升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投入资金300万元为13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项目已接近完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运营中的“助餐食堂”15个。市民政局正在联合多部门拟定“铁岭市推进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全力推进我市老年助餐服务深入发展。——铁岭市民政局副局长李丹凯施大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在给顾客打饭。(摄影:李波)现场直击11月27日11时30分,位于银州区辽海街道凯旋社区的凯施大食堂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可容纳百余人的餐厅已涌进了四五十人就餐。3元、4元一份的素菜,5元、6元一碗的炖菜,8元一小盘的荤菜,100多种菜品分区摆放,热气腾腾。前来就餐的,有园区里的居民,有在附近上班的务工者,有外卖小哥,还有刚刚在二楼进行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负责人贾双双告诉记者,凯施大食堂还为老年人提供了三个方面的特殊服务:所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店内就餐,持证可享受九折优惠;在本社区居住的老年人可享受免费配送服务;住在本街道的老年人能以99元一年的价格办理文体活动中心的会员,就餐时也享九折优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铁岭市今年确定的18件民生实事中,有3件与教育相关:改善薄弱中小学办学条件,维修改造薄弱中小学12所;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改善40所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增加优质普惠学位1000个;免费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充足、达标的饮用水。发布会声音全年争取资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项目资金同比增长6.3%,为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保障。三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即:投入2000万元,维修改造12所薄弱中小学校;投入520万元,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改善40所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投入1500万元,免费为学生提供达标饮用水。——铁岭市教育局副局长金凤杰催阵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飞奔。受访者供图现场直击冬日午后,音乐教室里温暖如春,十几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用小提琴演奏乐曲《如愿》。如果不是看到窗外连绵的群山,很容易让人忽略,这里竟是铁岭东部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今年铁岭市维修改造的12所薄弱中小学校中,铁岭县李千户镇催阵堡中心小学便是其中之一。11月29日,记者走进校园时,几名男生正在残留着积雪的操场上踢足球。校长王平告诉记者,这个新修的操场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10月投入使用后,孩子们每到课间就在操场上运动玩耍。今年暑假期间,催阵堡中心小学新修了操场,更换了空气能取暖设备,给教室里安装了护眼灯,这个薄弱学校经过提升后,如今已成为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学校。王平说:“上个月家长来学校开会时,我请家长提意见,几十个家长一条意见都没提出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今年铁岭市承诺的18件民生实事中,有两件与改进医养设施相关,即建强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提升职工医保门诊保障水平。发布会声音2024年,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缴费216.9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达95.8%,其中职工参保52.7万人,居民参保164.2万人,全市困难群众10.96万人全部资助参保。前三季度,全市享受待遇493.5万人次,统筹基金支付21.6亿元,切实保障了参保人的医疗保障权益。在优化门诊统筹待遇政策方面,职工门诊二级以下医院起付标准降低100元,提高报销比例5至10个百分点;居民门诊支付限额提高200元,提高报销比例10至25个百分点;减轻群众负担3.1亿元。——铁岭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秦立国井然有序的铁岭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摄影:李波)现场直击经常去医院的人都知道,一周之中,周一永远都是就诊人数最多的一天。在12月2日这个周一,铁岭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却没有出现就诊高峰。上午10点半,医院二楼的内科专家门诊、内科门诊、慢性病门诊、外科门诊、全科门诊都只有三四名患者在排队,就医环境令人舒适。在一楼的挂号缴费处,一对夫妻正在交费,工作人员确认患者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身份后,告诉他们只要交费86元。交款之后,两人随即去药局取到了药。市医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优化门诊待遇和报销比例,引导分级诊疗已见成效,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参保居民的获得感也明显提升。记者:李波狄文君王晓波12/05
- 到锥子山体验独一无二的天然“长城博物馆”在辽宁精心打造的“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文旅品牌当中,绥中蓟辽长城是被列入这一重要品牌的4个主题标识区之一。其中,锥子山长城以雄姿矗立于中华大地,为明代万里长城独一无二的景观。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中,一直被称为“野长城”的粗放保护模式得以扭转,如今的“野”,已经成了得到良好保护的原生态长城代名词。三个方向的长城齐聚一处的锥子山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野长城”告别荒野之味时隔5年,在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的村委会,记者再次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自他的先祖叶守义从浙江义乌追随抗倭名将戚继光来到这里戍边,到叶德红已经是第十四代人了。叶德红的微信名为“奋斗”,作为明长城守军的后代,叶德红5年前畅言有一个梦想:向外界叫响当地的长城资源,让锥子山长城成为风景名胜区。因为没有便捷的路,没有良好的观光旅游服务设施,当初的梦想听起来遥不可及,于是,他们为长城景观取了个小名“野长城”。如今,随着锥子山长城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项目的稳步推进,锥子山长城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名胜区迈进,叶德红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绥中县文旅广电局副局长郑永明说:“绥中县是辽宁省境内明长城主体完整段落较多的县区,现存长城资源也是辽宁长城文化带的精华部分。”绥中县控扼辽西走廊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明代,绥中县更是处于九边之首的辽东镇与拱卫京师的蓟镇两大重镇的衔接之处,受到明王朝高度重视,在长城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这里现存的明长城大体由东北至西南和南北至东西走向,总长度121公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完备。其中,九门口长城、锥子山长城、中前所城和顺山堡烽火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绥中明长城营建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长城营建逐渐进入高潮。明蓟镇总督谭纶在奏疏中曾详细描述了戚继光长城敌台设计方案:“将寒垣稍为加厚,二面皆设垛口,计七八十垛之间,下设小门曲突而上。”在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的16年中,这样的空心敌台修建了1400多座,青砖包砌的长城蜿蜒曲折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后世人眼中巍峨的万里长城形象就此修建完成。因为山路阻隔、交通不便,绥中县境内的长城资源在明末之后大多被遗忘于荒野当中,战争年代,因其所处的险峻位置偶尔被提及,然而数百年间少有人问津,任凭其在风雨中守护一方乡野。上个世纪末,绥中荒野中长城的旅游价值才被有识之士发现,并开始为之奔走。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明确指出:“锥子山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通过无人机的拍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三条长城齐聚一处独具特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建设聚焦“万里长城”东端核心形象带、“万里长城”东端主题标识区、“万里长城”形象标志点总体布局,规划建设辽西长城文化带和辽东长城文化带,共安排了4个主题标识区,绥中蓟辽长城被列入其中,将绥中的九门口长城博物馆建设项目、锥子山长城景区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项目列为推进的重点。叶德红目睹了身边长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可喜进展,他笑着说:“我们现在还是力推锥子山长城为‘野长城’,因为它最少人为干预,是得到良好保护的原生态长城!”“九门口”7个月迎百万游客依山而建的一片仿古建筑群,如果不是迎面的照壁上醒目的“九门口长城博物馆”几个大字,人们很难将其与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起来,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绥中县有关部门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一座闲置仿古建筑群加以改造利用,不仅成功激活一块存量资源,而且充分展示长城历史文化,还为当地增加一处文旅景观。九门口长城博物馆共有包括长城的历史、长城的营造、一片石大战沉浸式体验等12个展厅,绥中县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建华特意引领记者参观第九个展厅即考古馆,这里展出了九门口长城考古现场模型,王建华说:“1985年在郭大顺的推动下,辽宁启动了九门口长城的考古发掘和修复,这才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景观。”九门口长城的发展实际上也见证了辽宁长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历史,有关资料显示,最初九门口景区门票单价仅0.2元,全年收入只有数万元,如今这里的年收入已经轻松超过1600万元。从2022年6月,锥子山长城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项目启动,两年里,已完成了锥子山长城观景平台、长城风景道、登山路及护栏、旅游卫生间、观光车换乘站、休息区的修建,在景区各个点位安装了交通导引牌、垃圾箱和休息长椅。同时,还对锥子山长城综合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综合服务区、娱乐区和树下休闲区建设,设置了包括休息厅、影视厅、医务室以及房车露营地、汽车影院等旅游服务设施,通过功能的完善将这里打造成能够向游客提供休闲、集会、娱乐、住宿等服务的风景名胜区。今年5月1日,锥子山长城景区试运营,取得良好效果。对于锥子山长城的文旅前景,王建华给出了人们不得不来的理由:锥子山长城位于明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的交会处,是利用锥子山三面自然天险所连接的军事防御设施。长城自锥子山分为三路,成“丁”字形布局。一路向南,经九门口长城、山海关,到老龙头入海;一路向西,经慕田峪、八达岭到达嘉峪关;一路向东,经小虹螺山、龟山长城,直达鸭绿江畔丹东虎山长城。锥子山上,三道长城如巨龙般盘旋飞腾,恰似三龙聚首。戚继光当年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而全长22455米的锥子山长城,三种形式兼备,敌台、墙台、烽火台、关城俱全,堪称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据了解,九门口长城博物馆4月26日正式开馆,7个月时间,游客已经突破百万人次。家住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金家沟屯的杨德满5年前当上了长城保护员,保护长城的同时也为摄影爱好者当导游。他说:“锥子山长城的观光打卡点少说得有几十处。”受到游客的影响,杨德满也拿起了相机,巡护时既为取证也为取景,拍下他见到的长城风光:春有春光,夏有繁花,秋日霜天,冬月风雪,晨有朝霞,暮有云烟……杨德满说:“太美啦,哎,我说不来,应该是震撼吧,反正我是总也看不够。”记者:郭平12/04
- 辽宁省朝阳市以“四良融合”模式力促粮食稳产增产冬日,站在朝阳县贾家店农场的耕地边极目远眺,那块块相连、片片相接的高标准农田,顺着山坡无限延展,颇为壮观。“以前侍弄零散坡地全看老天脸色,一年到头收不了多少粮。”得新土地合作社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今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坡地变平田,农田由小变大、从弯变直,不但农机进去了,还能手机控制灌溉、施肥,项目区制种玉米每亩能增产100公斤左右。”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朝阳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实施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系统集成的“四良融合”模式,全力助推粮食作物稳产增产。据介绍,今年朝阳市粮食产量预计超6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让农民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回报,也使得仓廪丰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建设“良田”是基础。朝阳市出台《朝阳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若干措施》,完善市县两级资金专户管理机制,抢抓秋收后建设“黄金期”,将组织秋收与施工入场相结合,分批次、阶梯式完成开工启动、加速建设进度,必保完成面积全省第二的40.8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助推全市粮食增产1亿斤以上。仓廪丰实,培育“良种”是保障。朝阳市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新品种展示推广基地,因地制宜推广玉米优种25个,并依托凌源等良产地块,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4万亩,同比增长40%,面积居于全省第一位。加快域内外优质种源融合使用,全市良种覆盖率实现96.3%以上。提高种植效率,抢抓“良机”是关键。朝阳市用好农业科技特派团、大学院所等专家资源,实施全省面积第一的百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田间地头开展“拉练式”培训,有效推广品种选择优化和实操技术应用,同步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全年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可达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农业节本增效,用好“良法”是重点。朝阳市依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县“全覆盖”基础优势,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为抓手,举办演示会、培训班等活动320余次,持续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到村到户,引导鼓励农民购买适宜的小微型机具。同时根据用户耕地条件,指导做好适应性改造调试、推动机收减损,全市主粮作物机播水平达到98.4%,机收损失预计下降0.1个百分点,实现播收两端机械高效使用,确保颗粒归仓。记者:吴仕丰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