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沈阳“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30余所小学
    5月11日13时,沈阳评剧院新编历史剧《劈山救母》在沈阳市浑南区第十二小学上演,此次演出是今年沈阳评剧院“戏曲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的第11场。此前,该活动已先后走进沈阳南京九校、长青小学、静美小学、珠江五校等多所学校,为学生们表演了《打神告庙》《杀庙》《劈山救母》《杨门女将·探谷》等经典戏曲片段,演员通过戏中角色向同学们普及了戏曲中“生旦净丑”的行当划分,将戏曲教学融入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推动戏曲的普及与传承。演员以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摄影:杨竞)“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仅次于国粹京剧,位列中国戏曲第二位的剧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阳评剧院的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被评剧界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演出当天,主持人首先向1000多名师生介绍了评剧发展史。“吾师点化脱了凡,变化无穷任自然……”在室内篮球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陈佳旺、高桂诚、王春晗、陈珑文等演员,把《劈山救母》中一个少年如何勇敢地劈山救母亲的古老神话故事表演得生动传神,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婉转的唱腔吸引着师生,演到精彩处,台下传来一阵阵的叫好声。孩子们被艺术家美丽的妆容,华丽的服饰,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一名小学生说:“演员们优美的唱腔、经典的做派、节拍鲜明的伴奏,让我大开眼界。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评剧演员。”《劈山救母》表演结束后,沈阳评剧院的表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唱腔、身段、表演等戏曲知识,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式教学导赏,“右手叉腰,丁字步,小圆场……”在手把手的教学下,不一会儿工夫,孩子们就把《小河流水》《春蚕到死丝不断》等5个经典唱段有模有样地唱了出来。“‘戏曲进校园’通过普及戏曲知识、体验演出动作、表演传统戏曲等形式,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戏曲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浑南区第十二小学校长王兴华说。同一时段,沈阳京剧院也开展了10余场“戏曲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他们先后走进省实验中学(新疆部)、珠江五校、浑南二小、东北育才学校等中小学,演出了京剧《芦花荡》《赤桑镇》及京剧名段《四郎探母》《状元媒》《探阴山》等。通过精品剧目赏析、特色展览、名师讲堂、探秘后台、京剧体验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引领学生边看边听,体验京剧的四功、五法,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国粹魅力。“戏曲进校园”是沈阳今年着力实施的“文化+”工程,也是全面提质升级艺术惠民工程内容之一。目前,已走进30余所学校,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并将在沈阳市中小学全面铺开。沈阳评剧院副院长滕野说,与以往不一样,今年“戏曲进校园”主推“四观一讲”。一讲是讲评剧的发展史;一观是请孩子们参观沈阳评剧院的非遗展馆;二观是让孩子们观看老师在排练场是怎么排练的;三观是让孩子们参观演出的后台,看演员是怎么化妆的,怎么扮戏的,舞美人员是怎么装台的,乐队是怎么摆位置的;四观是现场观看演出。这样通过“讲”“演”“教”“展览”“互动体验”,将戏曲“进校园”变为“近学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作者:杨竞
    05/18
  • 辽宁省葫芦岛市地藏寺村:大棚葡萄熟了
    图为5月10日,李玉梅在自家大棚采摘成熟的葡萄。近日,记者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锦郊街道地藏寺村李玉梅家的葡萄大棚里看到,葡萄架上果实累累,一串串色泽鲜艳、饱满多汁的葡萄挂在枝头。地藏寺村依托当地交通、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多品种果树种植+采摘,让种植户从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网络化经营中增加收入。作者:王野
    05/18
  • 辽宁省鞍山市: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近日,记者从鞍山市公安局获悉,鞍山市公安局经开分局为辖区内一企业解决了一大“心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排除安全隐患,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高度好评。据了解,鞍山发蓝股份公司为工业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尤为重视,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工业企业安全管控的加强,企业也一直在摸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治安管理方案,尤其重视易爆危险品的管理和使用,想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今年3月末,该公司总经理王恩栋找到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反映了一直困扰企业的安全问题。据其反映,使用硝酸氧化是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关于如何做好硝酸的管理和使用成为了企业的一大“心病”。经开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刘华江当即向市公安局经开分局党委汇报此事,局党委研究决定要立即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立刻下派分局业务骨干民警吴琼来到企业指导。经过数日加班加点的工作,吴琼根据企业现有车间布局、库房存储条件、生产工艺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使用方案,对车间多处安全隐患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并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经开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耐心细致地为企业服务,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效率为企业解决实质性难题,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作者:姜旭
    05/18
  • 辽宁盘锦:净化海洋环境 建设美丽港湾
    5月10日,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联合开展了“净化海洋环境建设美丽港湾”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旨在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凝聚志愿者力量净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助力辽河入海口申请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迁飞区(第二期)。10日上午,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在世界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南小河海域,清理海漂不可降解垃圾。活动现场,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沿着海岸线进行捡拾。捡拾过程中,大家分工协作,不怕脏、不怕累,最终清理海漂不可降解垃圾近2吨,清理海岸线2000米,进一步净化了黑嘴鸥繁殖地海域。志愿者捡拾海洋垃圾。捡拾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走进公共场所,向市民发放海洋日和盘锦市民文明手册等宣传资料,讲解保护海洋生态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等。同时,发出“不过度捕捞,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海洋生物制品;养成低碳绿色生活习惯,不向海洋丢垃圾、排放污水;加入志愿者行列,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倡议。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锦湿地保护协会将继续巩固各项海湾治理成果,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保护好海洋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厚植文明土壤,培育文明实践服务种子,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贡献力量。
    05/17
  •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新开舞狮尽显民俗之美
    舞狮文化源远流长。盘锦市大洼区新开镇舞狮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本地极具盛名。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在新开镇,逐渐形成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新开舞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着金黄、橙、红色毛,表演中随着鼓点舞动,动作惟妙惟肖;舞狮表演的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为主,利用台凳、踩球和摇摇板为道具,配乐方面主要以京钹、京锣和京鼓为主。新开舞狮的演员都是来自新开镇于楼村的农民,动作狂野奔放,形式不拘一格。狮舞时,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皮,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前有“引狮郎”,手持五色彩球,以前空翻、倒爬、拉云手等动作亮相,配以鼓、锣、钹等声音逗引瑞狮,狮子在“引狮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表演时讲究表情,有看、站、走、跑、跳、睡、滚、抖毛等动作,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表演时,狮子一般都以雄雌成对出现,行内有“红官绿娘”一说,狮头上有红绸结的为雄狮,有绿绸结的为雌狮;在群狮表演时,有狮楼、狮山、狮子吐字、狮吐对联、狮波浪等,这些节目都融入了现代杂技等表演形式,火爆热烈,深受群众喜爱。整个舞狮现场,以“引狮郎”最为突出,“引狮郎”一般都为年轻人,要求爆发力强、韵律感强、现场应变能力强,表演时,“引狮郎”着武生打扮,动作有翻跟头、下腰、蝎子倒爬墙、拿大顶、闪像、云手等,动作难度大,亮相俊美有力,“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狮子默契配合,令人赏心悦目。“以鼓为令”是新开舞狮的主要特征,其对鼓手的要求很高,行话讲“喇叭易得,一鼓难求”,要求鼓手击出的鼓音必须有冲劲、见棱见角、对比强烈。可以说,一个好的鼓手,就是整个舞狮队的灵魂,这也造就了新开舞狮技艺节奏感强、配合默契、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新开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出真狮子的许多基本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充分表现出狮子的威猛与刚劲。新开舞狮有着独特的辽河地域特色,是地道的乡村本色表演,具有北狮形象逼真、动作高难的特点,可谓是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充分体现出东北地区豪放粗犷、火爆热烈的艺术魅力。新开舞狮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者:赵娟
    05/17
  • 辽宁:大连重工智慧项目获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大赛一等奖
    近日,由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下属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焦炉车辆数字场景无人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荣膺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大赛一等奖。焦炉车辆数字场景无人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项目在中国宝武成功应用。(摄影:陈宏宇)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大赛旨在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聚焦主责主业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大赛经历了近半年的初赛、复赛及答辩等环节,大连重工申报的《焦炉车辆数字场景无人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从入围的332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据悉,《焦炉车辆数字场景无人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项目是基于智能感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焦炉车辆无人值守,并充分展示了生产计划无缝隙下达到全天候多车协同生产、全流程数字孪生可视、边缘数据清洗、车辆环境感知、基于大数据的AI故障预诊断、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服务等创新特征,赋能焦炉车辆产品实现了多车协同的智慧场景,引领行业发展且市场前景广阔,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该项目在中国宝武集团的成功应用,开启了全天候“一键炼焦”无人值守智慧新模式,为焦化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指导参考。作者:郑应子刘蕴哲
    05/17
  • 辽宁沈阳:击桨浑河 激昂青春
    日前,第7届中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赛艇项目选拔赛、第4届沈阳国际青少年赛艇邀请赛在沈阳浑河城市中心段开赛。来自国内16所高校的赛艇运动员与20余支青少年赛艇参赛队的运动员齐聚沈水,劈波斩浪、奋勇争先,为市民、游客奉献了一场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水上竞赛。(辽宁日报)(摄影:万重)作者:金晓玲
    05/16
  • 辽宁省十四运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在大连市开赛
    近日,“体彩杯”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武术套路比赛开幕式在大连体育中心举办,来自全省13支代表队的157名运动员将围绕22个项目33块金牌展开激烈争夺。比赛进行中,运动员竞技状态良好。(来源:受访单位提供)本次赛事由辽宁省体育局主办,大连市体育局、大连武术训练中心承办,是辽宁省青少年武术套路的最高级别赛事,也是大连30年来首次承办该项赛事,比赛时间为5月8日—14日。记者了解到,大连市代表队由大连武术训练中心组织选拔产生,共计20名运动员参赛。目前全体队员竞技状态良好,将按照预定目标向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发起冲击。本次赛事将成为大连市青少年武术人才培养和进一步提升传统武术发展水平的良好契机,赛事的成功举办将对大连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曲琦
    05/16
  • 辽宁省博物馆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
    2023年正值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辽博的古琴文化展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具有双重纪念意义,旨在更好地发挥博物馆馆藏研究及宣教展陈的优势,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孔子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协办。展览时间为2023年5月18日至8月20日。展览地点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1号展厅。看点一馆藏九霄环佩琴惊艳呈现。名为九霄环佩的唐伏羲式古琴存世只有四件。此类琴有声传九霄、音似佩鸣之意,故名“九霄环佩”,其中一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这件珍贵的唐伏羲式九霄环佩琴将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向大家展现古代名琴的独特魅力。唐九霄环佩琴辽宁省博物馆藏看点二辽宁两件唐琴又一次合体。展览中除本馆藏品九霄环佩琴之外,还有来自旅顺博物馆的珍藏唐伏羲式春雷琴。传世古琴中存世最古的即为唐琴,目前存世的唐琴不足20张,辽宁有2张。本展2张唐琴同时亮相,难得一见。看点三远道而来的兄弟馆藏品为展览增姿添色。这些展品不仅弥补了本馆藏琴的时代空白、丰富古琴形制,同时带来了一级文物的风采。有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素十弦琴,有来自孔子博物馆的“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等。看点四馆藏与古琴相关的文物大集合。80余件带有古琴元素的馆藏书画等品类的文物与古琴实物一道共筑古琴文化空间,涉及知音、盼友、觅友、访友、雅集、相惜等多个内容。清早期仿潞王“中和”琴辽宁省博物馆藏看点五形式设计精致典雅。采用板面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展示手段,内容丰富,独创性强,以期为观众营造视觉盛宴。
    05/16
  • 揭秘!沈阳故宫的砖瓦,原来是出自海城市的黄瓦窑!
    古代建筑总是充满神秘,仿佛一砖一瓦都写满了传奇的故事,沈阳故宫也不例外。沈阳故宫金碧辉煌的琉璃砖瓦引人注目,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砖瓦出自海城市的黄瓦窑。近日,辽宁省博物馆与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合作举办“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为广大观众揭开了黄瓦窑的神秘面纱。本次展览展出90余件各类黄瓦窑遗址出土的陶瓷砖瓦。本次展览为观众献上一场探索清代盛京宫殿建筑之美的文化盛宴。黄瓦窑,是清代盛京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御用琉璃官窑,主要负责供应清代皇家宫殿、行在、陵寝、寺庙等建筑所需的琉璃砖瓦。从清前起家至清末停烧,黄瓦窑历经清朝十二代皇帝,290余年,几乎贯穿整个清朝始末。其间虽几经兴衰但琉璃砖瓦的生产从未间断。黄瓦窑是清代盛京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御用琉璃官窑。本次展览是黄瓦窑遗址出土的文物首次集中专题展出。2002年以来,鞍山市博物馆对黄瓦窑遗址进行了持续调查与发掘。遗址中采集到大量带有“大政殿”“永陵”“福陵”等字样的琉璃砖瓦,为研究清代辽宁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展出90余件各类黄瓦窑遗址出土的陶瓷砖瓦,不仅是黄瓦窑遗址出土的文物首次集中专题展出,也是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地域文化系列展的首展。作者:卢立业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