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朝阳市:越冬白天鹅陆续飞回北票红村天鹅湾
    日前,记者在北票市南八家子乡红村天鹅湾看到,成群结队的白天鹅活跃在该处大凌河水域,或展翅飞翔,或漫游水面,或追逐嬉戏,成为北方冬季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摄影爱好者介绍,从本月18日开始,陆续有白天鹅飞回天鹅湾栖息地准备越冬。近年来,朝阳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们爱鸟意识不断提高,白天鹅在迁徙路上逐渐“爱上”了朝阳,个别种群甚至选择在朝阳地区越冬,且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最多时超过500只。记者:白铁军
    11/26
  • “梨花初绽”2024年辽宁省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成功举办
    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青少年美育协同创新发展,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11月24日,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承办的“梨花初绽”2024年辽宁省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在“文馨苑”剧场精彩上演。晚会在充满韵味的《梨园梦》中拉开序幕,瞬间将观众带入戏曲的世界。京剧《八大锤》中,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获得者石浩楠以扎实的腿功、厚底功以及精彩的枪花、翎子功,生动展现了京剧武生的独特魅力。王颢霖带来的京剧《天女散花》是典型梅派剧目,让观众领略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戏曲串烧节目的小演员们用精彩表演展示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荆羿彭尽管年龄小,但表演的京剧《击鼓骂曹》,凭借出色唱功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此外,《智斗》《三岔口》《钓金龟》《战宛城》《贵妃醉酒》《艳阳楼》《痴梦》等经典京剧唱段在舞台上一一上演,小演员们凭借精湛技艺和投入表演,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评剧《金沙江畔》和《小女婿》中,小演员们用优美唱腔和细腻表演,展现了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自2015年起,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已举办近300场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惠及师生万余人。活动以创新形式传播戏曲文化,激发了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让戏曲艺术在校园中生根发芽。2024年初,省精神文明办与省文化中心联合推出“文明实践我行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六进”活动。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带领戏曲动漫进校园项目,先后在北票、沈阳、抚顺、辽阳、盘锦、本溪等地的区县和希望学校开展活动,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此次“梨花初绽”2024年辽宁省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的成功举办,不但增强了戏曲艺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此促进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保护,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继续推动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11/26
  • 汇聚巾帼之力 助推全面振兴——辽宁妇女工作五年发展综述
    “早安,辽宁;早安,最美的你!”每日清晨,一声温暖的“早安”划破辽沈大地的寂静,开启了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一天。这一声问候来自于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巾帼榜样。今年,省妇联推出“早安,辽宁!早安,最美的你!”“三年行动攻坚进行时”新闻播报、“大辽姐姐读辽宁”等品牌栏目,讲好辽宁故事,激励全省广大妇女砥砺奋进,共绘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新时代,辽宁振兴前景广阔;新征程,巾帼逐梦高歌前行。五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带领全省人民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推动振兴发展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与党同心、跟党奋斗,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一份精彩纷呈的“巾帼答卷”铺陈开来。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数据是有力的证明。全省妇女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妇女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高等学校在校女生比例为47.9%;妇女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女性就业人员占比43.3%,连续十年超四成;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更加广泛深入,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占比分别为33.61%、37.89%……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发展,全力抓好国家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及我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促进妇女、儿童权益更有保障、人生更加出彩、生活更加幸福,全省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和突出成效。省妇联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妇女群众,维护好妇女权益,兜底性全覆盖救助符合条件的“两癌”妇女8622人。创新实施“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依托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实施“捐资助学圆梦行动”等公益项目,关爱“一老一小”,为7803个阿尔茨海默症家庭、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支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省妇联送去“娘家人”的温暖,组织动员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下沉社区(村)提供服务,在大战大考中彰显巾帼担当。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服务群众,省妇联健全新机制、激活新动力,出台《辽宁省妇联“十四五”时期深化妇联改革推进妇联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妇联组织横向扩面、纵向延伸,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领域、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建设妇联组织6734个,新建“妇女之家”“妇女微家”9424个、妇联组织和妇女小组15638个,把党的温暖送到妇女姐妹身边。省妇联开展“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巾帼大宣讲接力活动。共促振兴热情更加高涨腾云的祥龙、诗意的山水、绽放的牡丹……走进徐丽艳传统葫芦烙刻手工技艺传习馆,仿佛进入了葫芦的世界,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葫芦在她的巧手下绽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光芒。徐丽艳是“辽宁巧娘”的优秀代表。省妇联选树“辽宁巧娘”,并打造“辽字号”品牌,激励并带动更多妇女在辽宁全面振兴火热实践中争创巾帼之功。五年来,省妇联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以奋斗为美、实干为荣,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支持广大妇女建功立业,积极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辽宁振兴发展。全省广大妇女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以坚韧和执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热血,让希望的田野绽放出夺目的巾帼之花;在社会服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爱心和关怀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在家庭建设的港湾里精心守护,以善良和美德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线下宣传接地气,线上宣传有活力。省妇联立足于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举办“奋进攻坚路巾帼绽芳华”“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巾帼大学习”“巾帼大宣讲”6.24万场,覆盖638万人次。全省1719支“大辽姐姐宣讲团”活跃在楼宇乡间,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大辽姐姐读辽宁”云品牌,已达到微博话题阅读量1086万人次。省妇联还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举办科技“她”力量助推辽宁创新发展论坛、女性人才科技创新大赛,成立首个省级女科技工作者专委会。实施“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为18421名女性推荐申请创业担保贷款13.78亿元,与辽宁农商银行签署超28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高质量承办全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现场推进会。扶持建设巾帼科技示范基地416个,实名制培训妇女5万余人次,服务直通车直播课堂受众超千万人次。律师志愿者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自今年3月以来,省妇联积极探索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新路径,创新实施全省妇联系统信访“百县(区)千案”暖心行动,截至目前已化解案件3284件,解决了一批妇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妇女之安促一域之稳”。此项工作获评2024年省法治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五年来,省妇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做实巾帼维权暖心行动,着力推动解决影响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妇女儿童和家庭可感知、效果可衡量的民生实事,以更有力度的保障、更有温度的帮扶,让妇女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妇女儿童。立足维权解忧难,架起连心桥。省妇联深化“建设法治辽宁·巾帼在行动”,出台全省妇联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建立预防性侵女童、维护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五项机制,落实家庭暴力告诫等工作制度。推进县级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每市一试点开展婚姻家庭危机干预项目,为2.4万对拟离婚夫妻提供服务,调解率达72%。做实关爱服务,精准关爱困难妇女儿童。用心用情、深入推进“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助力亲妈妈回家”行动,健全赋能支持体系,提升关爱服务质效。深化困难妇女儿童关爱工程,依托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做优一批公益服务品牌,做实一批解难纾困项目。做深文明家庭“蓄水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五年来,省妇联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创新开展“向阳花学堂”“助力亲妈回家”“美家美户”家庭文明建设工程,寻找、推选县级以上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37.8万户。深入开展家教指导服务,建设城乡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站(点)1072个,开展“树良好家风建廉洁家庭”活动,红润幸福家巡讲、清风传家故事会覆盖57万余人次。五年栉风沐雨,收获春华秋实。踏上新征程,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勇担巾帼之责、凝聚巾帼之力、汇集巾帼之智,为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贡献巾帼力量。记者:王坤
    11/25
  • 还原湿地本真 守护地球之肾——辽宁省盘锦市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纪实
    辽河口湿地是全球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全球重要鸟类迁徙通道以及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摇篮。2022年11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辽河口国家公园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草局的指导下,盘锦市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中扮演生力军的角色,持续厚植生态底色,还原湿地本真,守护地球之肾。如今,这里蒹葭摇曳生姿,红滩浓烈如火,鸟儿凌天振翅,生物多样性纪录持续刷新,尽显“国际湿地城市”的神奇壮丽。辽河口湿地,红滩绿苇,壮丽神奇。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供图科学规划共筑生态保护屏障盘锦,地处辽河入海口、中国最北海岸线,湿地覆盖5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中国湿地之都”“全球候鸟天堂”和“国际湿地城市”,建设辽河口国家公园正逢其时。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区域,是《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定的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公园规划面积17.21万公顷,其中海域面积12.52万公顷,陆域面积4.69万公顷。园区范围涉及盘锦、锦州2市4个县(区、市)的9个镇,其中盘锦范围14.04万公顷,占82%。公园创建区以河口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将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场划为国家公园。这里有全球温带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重要繁殖地,对维护辽东湾生态安全、推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姜生伟说:“辽河口国家公园核心价值概括起来就是一套生态系统、一块关键区域,一处独特景观,三个重要物种。一套生态系统即全球温带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一块关键区域即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一处独特景观即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景观;三个重要物种即西太平洋斑海豹、黑嘴鸥、丹顶鹤。”创建伊始,辽宁即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专家介入、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确立了依法建园、绿色建园、科学建园、文化建园、质量建园的新发展理念。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注重科学论证,强化技术支撑。省里先后组织了尹伟伦院士、魏辅文院士、清华大学杨锐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地理所刘纪远研究员、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姜明研究员等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野生动植物种群以及生态保护恢复情况等开展考察评估。省创建办组织召开3次专家论证咨询会,确定了国家公园面积范围,提炼出“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系统”“迁徙鸟类和海洋生物关键栖息地”“全球温带最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景观”三条核心价值,特别是辽河口具有冻融特色的最北河口湿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得到国家林草局及专家认可。为进一步了解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立法、管理、保护、利用等情况,相关省领导带队赴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了考察学习,就创建工作研究交流、学习经验。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委印发的《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辽河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纳入自然生态保护项目库,支持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逐绿而行退养还湿面貌一新深秋时节,正在创建的辽河口国家公园核心区域,浩瀚苇海中,风拂芦花,鱼游虾戏,啼鸟欢歌,野旷人稀。“我们对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限制人类生产、生活踪迹,还原湿地本真。”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局长侯军说。上世纪80年代,为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盘锦人围海养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却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守护湿地生灵,共筑生命乐园。2017年5月,盘锦市颁布实施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这是盘锦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打击破坏湿地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维护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盘锦人开启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自我救赎,大力实施“退养还湿”和湿地修复。十年来,完成湿地生态补水13.5亿立方米,修复滨海湿地6878公顷、清淤疏浚供水渠系168公里。特别是拆除清理围海养殖总计5727公顷,新增自然岸线17.6公里,完成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此外,累计关停退出油气水井813口,生态恢复井场井站599座。如今,盘锦阡陌规整、水系连通,湿地面貌焕然一新,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完整。依托滨海湿地资源和“国际湿地城市”等金字招牌,盘锦市做大做强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建成了以湿地为主题的A级景区7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依托湿地资源举办了二界沟开海节、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等主题旅游活动,成为全国湿地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2023年全市接待域内外游客3780.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04亿元,同比增长540.31%。数量众多的东方白鹳自在地栖息在辽河口湿地。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供图生态向好更多鸟类前来落脚“看,那是赤颈!”11月11日,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湿地进行鸟类监测调查时,惊喜地发现盘锦的鸟类家族又添新成员。盘锦鸟类名录记录物种再创新高,全市野生动物近500种。工作人员介绍,赤颈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主要栖息在水域广阔清澈的湖泊、河流和沼泽等地,它能来这里,是对盘锦生态的高度认可。呵护动物家园,盘锦如对亲人。建设野生动物监测网络,盘锦市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设有基站11处,布设监控半径5公里的摄像头43台,对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繁殖地进行跟踪监控调查,全面掌握保护区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及栖息地植被变化。设有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生态研究站、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定位监测站两个研究机构,开展土壤及水质变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监测气候变化对于湿地及其碳库和野生动物的影响。采访中几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11月初,在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东郭管理站,站长郝延明正通过“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平台”远程监控保护区内的情况,这里新设置17处高点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最远可以清晰地看到10公里以外的画面。“站长,有人在保护区跟前转悠,我去看看。”有工作人员向郝延明汇报完毕后骑着摩托车疾驰而去。“我们站10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巡视200多公里,保护区内有些路不好走,大家就骑摩托车去。虽然辛苦但保护湿地可懈怠不得。”郝延明说。距东郭站不远,是“鸟类天堂”南小河。南小河是全球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每年在此筑巢6000多个。每年2月末,黑嘴鸥陆续从越冬地北迁到南小河繁殖地,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集中到繁殖地碱蓬湿地筑巢繁殖,7月中下旬繁殖结束。11月初南迁越冬地过冬。此时,绝大多数黑嘴鸥已经南迁越冬地。繁殖地的水池里,还有几只“恋家”的黑嘴鸥,与翘鼻麻鸭、鸿雁等数千只水鸟正在参加一场聚会,它们时不时伸嘴叼鱼,享受着美味的“自助餐”。正在拿着望远镜瞭望的南小河管理站巡护员杨将忽然提高了嗓门:“快看,丹顶鹤!”只见5只丹顶鹤如歼击机一般从头顶掠过。紧随其后,21只白鹤滑翔而来。“这些年,还有十几万只的鸻鹬类在我们这儿停歇,同时,新增了环颈鸻、红脚鹬、白额燕鸥等繁殖鸟类。”说起南小河的“人丁兴旺”,杨将如数家珍。在辽宁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面庞黝黑的养鹤名人赵仕伟领着记者参观了幼年丹顶鹤舍,他扬了一把玉米粒,幼鹤们乖巧地凑过来,如同见到了爸爸。“丹顶鹤野外繁育成活率很低,一对夫妻一年只产两枚卵,成活率在42%至43%之间。”赵仕伟说。为了扩大野外丹顶鹤族群,30多年间,赵仕伟和同事们精心养鹤,经过野化训练,现已成功放归野外243只。风儿了解森林,动物感知生态。随着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盘锦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显著。分布着各类野生动物近500种、野生植物27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5种。这里有举世闻名的3个野生动物旗舰物种:丹顶鹤、黑嘴鸥、西太平洋斑海豹,还有3个典型的野生植物群落:芦苇、翅碱蓬、野大豆。辽河口湿地为野生动物营造了美好家园,每年来此停歇或繁殖的候鸟达到上百万只。这里成为丹顶鹤大陆种群南北迁徙的最集中停歇地和第三大自然越冬地,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全球八大繁殖地之一、中国唯一的产仔地。湿地讲堂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保护湿地,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在市民心中播下爱的种子。盘锦市建成辽河口湿地宣教馆、红海滩湿地科学馆、赵圈河管理站和丹顶鹤野化基地科普宣教长廊、鹤类繁育保护站和鼎翔鸟乐园观鸟屋,设置湿地保护广告牌15个、展板157块,生动展示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辽河口湿地自然景观。每年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等节点,盘锦市组织动员全市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志愿者等参加全民净滩、观鸟知鸟、湿地体验等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带动约46万人次参与、了解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近5年来,盘锦市举办线上线下“湿地讲堂”1281期,宣讲盘锦湿地故事,受众达到123万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倡导市民争做生态文明的保护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盘锦市开发辽河口湿地文创产品,以三个旗舰物种丹顶鹤、黑嘴鸥和西太平洋斑海豹为原型,设计开发了黑嘴鸥玩偶、丹顶鹤平面形象、斑海豹表情包等系列文创产品,引导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参与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在盘锦举办UNDP-GEF候鸟迁飞保护网络候鸟迁飞通道国际专家研讨会、首届辽河论坛、辽河口国家公园分论坛、中国盘锦丹顶鹤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研讨会,持续提升辽河口湿地的对外影响力。“湿地是地球之肾,我们要做湿地守护星,呵护家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面向全球发出“湿地守护星”招募活动时,参与者发出的心声。高效率保护取得显著成果,盘锦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全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和辽宁省的唯一,辽河口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渤海奔腾,辽河荡漾,湿地广袤,候鸟飞翔,云在蓝天,水绕城郭。湿地是盘锦城市的灵魂所在,这幅辽河口“湿”意画卷已成为国际交往中耀眼的名片,让世界为之赞叹。随着辽河口国家公园的设立,盘锦湿地生态建设必将迈入历史的新纪元。记者:王刚
    11/25
  • 辽宁沈阳:初冬缓缓至 天凉有个秋
    按照时序,沈阳已进入初冬时节。可眼下,大街小巷却还是一派秋意融融。色彩,极富层次的色彩,从天边漫至水畔。天地之间,金叶纷飞,满地泛黄,油画般浓墨重彩。作者:常晟罡关彤
    11/22
  • 深挖流量的价值——首届中国(辽宁)网红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周扫描
    朔风劲吹的冬日,奔涌而来的流量让互联网场域感受到了辽宁的热力四射。热在“顶流”相聚。1.2万名网红主播涌入辽宁,粉丝数量在10万以上的主播超过70人,其中多位粉丝数量超百万、超千万,到场主播的粉丝量合计超过1.16亿人次。热在“好物”畅销。网红主播架起手机支架,打开电商平台直播间,声情并茂、如数家珍地同粉丝分享来自辽宁的“硬货”“新品”,介绍起辽宁的好山好水,倾心倾力秀才艺、展技能、拼金句,为辽宁“吆喝”“涨粉”。聚光灯关注、大主播青睐,源于辽宁一次深挖流量价值的有益探索。图为11月19日下午举行的首届中国(辽宁)网红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周专场选品对接洽谈活动现场。(摄影:查金辉)11月19日,首届中国(辽宁)网红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周在沈阳启幕。连日来,我省邀请全国各地的网红主播和平台机构走进辽宁、了解辽宁,充分发挥辽宁网红经济资源优势,搭建交流对接平台,汇聚全国网红优势资源,共同探索网红经济领域合作路径,力争让更多辽宁优品走向全国、销往全球,让更多人融入辽宁、爱上辽宁。首次举办,体现主动求变的意识,也提供一个难得契机。活动中,一场场精彩的直播让辽宁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生动画面得以生动展现,也为这片沃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消费提质扩容、文体旅融合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终于结识了心仪许久的‘大咖’主播。”在活动周现场逛了几圈,加了不少“头部”主播的微信,辽宁岭秀山圣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刚喜不自胜。喜悦来自发展的迫切需要。秦刚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公司生产的矿泉水、果汁等饮品在当地畅销,但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上,却难见身影。“主播带货是便捷途径。”电商直播渐火,秦刚也开始组建团队,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力,但外行入门,带货效果始终不及预期。找主播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发现缺少领路人。秦刚曾试着给几位主播发私信、寄样品,但都遭遇“已读不回”的窘境。对秦刚来说,本届活动周为解决带货之难提供了绝佳机会。一拿到出席活动的主播名单,秦刚当即圈出几个重点。“这几位食品类主播是我一直想要结识的。在活动现场,我第一时间找到他们,目前已互加微信。他们对公司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回去之后我们马上深入对接,研究推广方案。”秦刚的声音中透着兴奋与期待。活动周现场,像秦刚这样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的供应商不在少数。活动周为企业搭建了一个与“大流量”对接的“超级链接”。产品质量好却愁卖的经营主体见到了平常难得一见的网红主播和平台机构负责人,拓展了直播带货的思路,开启了互利共赢的合作。“辽宁历史文化厚重,特色产品众多,文旅资源丰富,直播人才云集。”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红经济有着“以虚促实”的作用,有效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互联互通,这也是本届活动周的举办初衷之一。借力活动,更多的“辽宁制造”探寻出“涨粉”之道。手机屏幕上,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丙坤正卖力介绍着公司产品。不同于其他直播间的“小而美”,积葭生态板业块头大、受众窄。这样的小众赛道,如何直播带货?作为背后“参谋”,阿里1688东北渠道商曹文悦给出解答:“在推广受众面较窄的货品时,可以不优先考虑主播的知名度和粉丝量,而是采取‘人海战术’,多选择一些粉丝量小但内容垂直度较高的主播进行宣发推广,低成本、大范围地将产品推送给目标受众,提高转化率。工业产品要向全国铺设代理商,以代理商共同直播推广的形式把产品输送到全国。”好产品、好风景就在那里,但知道它、发现它、传播它并不容易。借助活动周,我省以流量效应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借势提升企业、产品、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多观众正在为辽宁“点个关注”,更多辽宁产品正在成为直播间“爆款”。探寻网红变“长红”路径活动周中,如何优化电商产业发展生态,让流量变“常量”、网红变“长红”,成为主播、企业、平台机构等共同热议的话题。“大家这边瞧,我们今天带来了碱地柿子,品质老好了!希望能和有需求的网红‘大咖’达成合作!”一场对接交流会上,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拉马台村党支部书记鲁毅的倾情推荐,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鲁毅看来,一年多的电商直播经验,让他深刻体会到:直播带货,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产品不过硬,谁会成为你的回头客?你现在打开手机,扫描铁皮柿子泡沫箱上的二维码,各类检测报告、西红柿产地照片一应俱全,我们保证让购买者放心。”采访中,鲁毅也不忘推销。活动现场,诸多专业人士表示:要想从网红变“长红”,优质供给是根基。无论是直播带货、视频拍摄,还是知识讲解,只有不断提供优质且有内涵的产品,才能让粉丝保持长期的关注和期待,而不是看过即忘、买到即退的“一锤子买卖”。“当今时代,用户对于内容、产品的质量要求愈发严苛。只有持续提供性价比和质价比高、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贴合用户兴趣点的内容、产品,才能产生粉丝黏性,转化为更多订单。”活动现场,某知名检测机构工作人员说。不只优质供给,能否提供情绪价值,也是网红变“长红”中的关键变量。当受众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并且能够轻松愉悦地获取所需信息、产品或享受相关服务时,他们便更有可能留下来,成为长期的“铁杆粉丝”。“辽宁人深明大义、乐观向上,具有风趣幽默的基因,发展网红经济,辽宁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天马运动招商经理杨宁波对辽宁人的“网红基因”深有感触。连夜坐飞机赶到活动周现场的他,看中的就是辽宁人骨子里这份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的亲近感。“辽宁的网红资源很丰富,在直播的时候,那种唠嗑的形式会无形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很容易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和信任。”杨宁波说。眼下,活动仍在继续,流量还在导入。要把网红流量转化为振兴增量,把“一时现象”打造成“一地品牌”,依旧需要辽宁各方精耕细作、持续努力,如此才能让区域发展“经得起打量”,更“耐得住回味”。记者:董翰博赵婷婷刘璐
    11/22
  • 辽宁省沈阳市:地铁“站站”有惊喜
    沈阳大学地铁站内,“站站杂趣店”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来打卡体验。(摄影:查金辉)日前,沈阳地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出“站站美术馆”和“站站杂趣店”创意空间,通过打造新场景,为市民、游客的地铁出行提供多元的文化体验。
    11/21
  •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打破常规,创下多个第一——众人合力三年创作出“城市雕塑之冠”
    沈阳中山广场群像雕塑以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姿态、磅礴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浓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热血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座群雕由鲁迅美术学院十三名师生担任主创,历时三年创作成功。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毛泽东雕塑广场,它开创了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多个“第一”。近日,记者专访主创人员之一、雕塑家丁伟年,讲述当年的创作过程。沈阳中山广场群像雕塑,1970年建成,被誉为“城市雕塑之冠”。(图片由丁伟年提供)出版《征途》:一本画册解读群雕的前世今生接满一杯热水,戴上眼镜,83岁的雕塑家丁伟年拿起一摞厚厚的打印书稿,仔细校对起来。首页上,“征途”二字分外醒目。对沈阳中山广场群像雕塑(以下简称“中山广场群雕”)创作故事的采访,就从丁伟年和他的206页打印版书稿开始。“中山广场群雕的13位主创人员中,近期又有两位去世了,其中就包括本书的编著者之一陈绳正教授。再不尽快出版这本画册,遗憾更大。”急迫的心情写在丁伟年的脸上,满头白发随着他讲话的声音微微颤动着。记者了解到,中山广场群雕落成后,除了在1971年出版过一本薄薄的活页小册子,就再无系统性著作。因此,出版这本由主创团队中的丁伟年、陈绳正、贺中令编著的,以“征途”为题,以大量图片为基础,对“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创作进行阐述、梳理和思考的画册,意义重大。“你看,那个小红军是我做的!”“我们当时给这位威猛勇敢的冲锋连长起了个名,叫‘二虎连长’,大家都觉得贴切。”丁伟年边翻阅书稿边讲解,半个世纪的珍贵记忆仿佛一一浮现在眼前。1967年,刚从鲁美雕塑系毕业的丁伟年,作为中山广场群雕的主创人员全程参与创作。“当时雕塑人才有限,加上此作品规模巨大,需要大量人手,所以鲁美13名师生共同参与,对我来说相当于搞毕业创作了,受益匪浅。”丁伟年说。那年夏天,沈阳军区决定在沈阳市中心的红旗广场(今中山广场)建毛泽东塑像,吸纳了鲁美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高宝田13名师生和东北建筑设计院的几名建筑师,以及军区的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的创作设计阵容,由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陈绳正为《征途》撰写的文章中提及,当时军区提出构思——要通过群像展现建党以来的革命历程。“这个构思对雕塑家来说正中心坎,意味着可以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陈绳正写道,这个构思引发了鲁美师生们强烈的创作激情。经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用58个人物的圆雕群像来概括和凝练1921年以来的、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群雕像按党领导的革命征程分段,把不同时空、不同情节组合在一起,按大致相近的年代来设计代表性人物,按总体节律来安排构图的起伏动向,以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来避免标签化和图解化。群雕的创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我们之所以给这本书起名为《征途》,是觉得这个群雕反映的是一个辉煌的征程。另外,群雕创作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征程。”丁伟年说,“群雕上有58个人物,观众在走走看看中并不十分了解具体主题和情节,这部书可以对群雕做具体说明。”这个冲锋连长,位置重要、体量大,先后更换了多位作者来塑像。创作组给他起了名字:“二虎连长”。(图片由丁伟年提供)多次推倒重塑:集沈阳之力创作精品工程“与我们的传统观念不同,这组雕像为什么不是南北朝向呢?”记者问。“我们是根据人流方向来确定群雕的朝向。群雕面对的是沈阳站方向,就是为了让从五湖四海来的人一出站台就能看到这座塑像。”采访中,丁伟年回答说。当年,围绕毛泽东塑像与周围群像如何摆放问题,创作组提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在确定了集中型的方案后,创作组依次解决定位、体量、尺度、朝向、基础、骨架结构和配套的地面、照明和绿化等问题。根据广场周边原有的建筑群,确定了作品总高20米,基座高近10米、宽11米、长22.5米;58个人物组成的群像高3.5米;毛泽东像高10米(完成后为10.5米)。为获得实际观感,创作组在现场搭起了模拟实物体量的棚架,从不同人流方向的视角来检验。经过反复调整后,效果十分理想:在正面进入广场的第一视点就能获得良好的整体画面,而且有良好的日照光影视觉观感。中山广场群雕的成功展现出创作组集体合作精神。“尽管在创作中也常有争论和摩擦,但眼看艺术质量越来越高,换人与改动也习以为常了,因为所有人心中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陈绳正论及集体创作时这样表述。他在文中提到,毛泽东像从钢架设计到塑造完成始终是群策群力的,其中杨美应、贺中令和孙家彬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体现毛泽东的伟人风度,他们采用了着军大衣、不戴军帽的挥手仪态。群像共有58个人物:基座正面7人、基座背面3人、群像左右两侧共有48人。第一期工程于1969年10月结束,完成了前后两组群像10人和10.5米高毛泽东的塑像,为了防雷击,在毛泽东塑像头部及高举的手臂处安装了避雷针。另外,为了抗震,在毛泽东塑像的内部空间加固安装了4根粗大的玻璃钢柱。第二期工程为两侧群像,每侧有24个人物,分三组,本应于1969年国庆节前竣工,但在对左侧泥塑大稿审议时,大家决定对这组人物进行大改,致使工程推迟一年完工。老艄公原型来自渡江战役中的老船工。(图片由丁伟年提供)雕塑家们又重新审视未完成的两侧群像,对48个人物挨个研究,发现有好几组需要改动,于是他们重新立起钢架,重新雕塑。比如,“送子参军”情节表现的母与子就重塑了多次。最典型的要数“埋葬蒋家王朝”情节中的冲锋连长,先后更换了多位作者来塑像。“这个人物位于全组中心,位置最重要、体量最大、动态也最突出。这个人物立不起来,整侧的24个人物就带不起来,就没有感染力。”陈绳正在文章中强调了这个人物的突出性,“二虎连长”的称号就是他们在这个阶段对该人物的命名。最后,杨美应上手,创造了一个勇猛剽悍、气势如虹的基层指挥员的形象,他身先士卒,呼唤着战士奋勇前进,这一形象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大拆大改所取得的效果鼓舞了大家的劲头,集体创作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1970年夏,正值现场安装阶段,大家看到一年前已经安装了的3个人物显得弱小,临时决定拆掉重做。在现场搭起工棚,重起钢架,堆上泥,顶着高温重新塑造出3个刚健有力的形象,使得群雕的艺术质量又提升了一大步。“不惜推倒重做、始终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最后完成的人物形象得到极大的升华。”丁伟年说。“这项工程具备全民性。”丁伟年说,有一个排的战士担任大型泥稿塑造的辅助性劳动。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市园林研究所、112厂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究雕塑新材质的运用,还有众多的省直机关干部参与了翻制劳动。丁伟年透露了安装中的一处细节:“一个个塑像通过模具翻制出来后,不可能整体运输,都是单个运到广场,在广场上把它们连接起来。”小红军,其形象源自沈阳大东三小的一名小学生。(图片由丁伟年提供)多个“第一”:确立鲁美雕塑的艺术地位中山广场群像落成,震撼全国,不仅因其体量和规模为当时之最,也由于其恢宏的气势、精巧的构思、与空间环境的完美结合,更归功于其高质量的人物塑造,映照出了时代的真实,凝固住鲜活、动人的历史。“最后的临门一脚,还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成败在此一举。”陈绳正认为,该作品之所以成为一部叙事性的史诗,就在于它摒弃了空洞的标语、口号式的图解,创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屹立至今,回响不断。中山广场群雕是国内以雕塑语汇形象诠释近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与建设史的首次尝试,也是国内首次成功使用合成材料的大型雕塑,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多个“第一”确立了这座群雕的艺术地位。2007年被列入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的多个毛泽东塑像中,中山广场群雕堪称第一,从体量的广度和形象的艺术高度来讲,没有其他作品能够超越它,其形象细节的丰富和表现力是最好的,这一点不用质疑,业界公认。”丁伟年冷静的叙述中带着几分骄傲。他认为,作为群像雕塑,从创新度、题材展开广度、雕塑材料等方面,也是首屈一指的。让记者吃惊的是,中山广场群像竟然是用玻璃钢塑造的。丁伟年讲道,当时,大家面临的建造难点是:石头太重,铸铜太贵,都不可行。于是,有人提出用环氧树脂,即玻璃钢,其特点是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能强。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很少有工厂生产环氧树脂,采购困难。沈阳军区决定:自己建厂生产,并请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工程师负责研究此事。考虑到环氧树脂怕暴晒、表面会粉化等问题,他们又研制了一种防晒漆,特意拿到海南岛进行风吹、雨打、日晒试验。经过一番努力,研制工作终于成功……11月16日午后,记者再次来到中山广场,仔细辨认着雕像上的人物细节。前夜的雨水将群雕冲刷得干干净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主题沉淀在写实风格的塑像中,带给人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与共鸣。群雕右侧“社会主义好”情节,由8个人物组成,模特来自沈阳。(图片由丁伟年提供)群雕正面,一束向日葵安静地竖立在基座前的花坛边,一个孩子踩着轮滑车飞速驶过。经过岁月洗礼的群雕,犹如冲破历史巨浪的轮船。这一刻,群雕也有了呼啸的声响,在新时代的图景里全速前进。记者:吴丹
    11/21
  • 30年4万张照片留住沈阳百年记忆
    今年65岁的葛宝全耳朵有点儿背。但被问到“为什么要坚持30年拍下百年沈阳历史印记”时,他听得真切并大声回答:“喜欢!”紧接着,葛宝全又大声补充一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啊!”葛宝全的家里保存着大量他拍的照片。11月14日,冬雨笼罩了沈阳城,室外一片清冷;室内,葛宝全向记者讲述这30年来自己此举的源起与经过,热情似火。1990年,31岁的葛宝全无意中买了一套旧明信片。这套明信片是一组建筑全集,国内著名建筑的百年前镜像都被记录下来,其中包括沈阳故宫、沈阳福陵等历史建筑。对这套明信片,葛宝全视若珍宝,喜欢得不得了。如果说这套明信片如引线,点燃了葛宝全也想拍摄历史建筑的念头,那么,他之后遇到的一件事,则直接促使他即刻行动起来。当时,葛宝全单位附近正在建筑施工,工人们无意中挖出了一些古代庙宇建筑构件,葛宝全一边立即制止,一边上报文物部门。最终,这些记录着历史信息的老建筑构件得到了妥善保管。“从那时起,我就觉得自己应该立刻行动了。”葛宝全说。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葛宝全面前,他非文物保护专业和摄影师出身,拍什么?应该怎么拍?“沈阳是一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位置的城市,我思来想去,觉得应该重点拍摄近百年来在沈阳留下的那些历史痕迹。”框架既定,便一往无前,葛宝全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用脚步丈量,靠镜头记录,这一拍,就是30年。在葛宝全所拍摄的历史影集首页,有一张略显暗淡的照片,照片中,是一个人字架房顶的平房建筑,“它就是最早的沈阳火车站,后来也被称为‘奉天驿’,但与现在的沈阳站并不在同一个位置。”葛宝全说。这座俄式青砖平房叫“茅古甸”,是沈阳最早的火车站。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最早的“奉天驿”就是今天的沈阳站,葛宝全对此否认,“其实不然。”1899年,俄国在今天沈阳站北货场,也就是老道口桥下修建了一座十分简陋的俄式青砖平房作为站舍,当时的名字叫“茅古甸”。“茅古甸”是满语“谟克敦”的译音,原意是“奉天”。这就是最早的沈阳火车站,也就是葛宝全照片中的这座平房建筑。日俄战争后,夺得沈阳控制权的日军将“茅古甸”进行扩建,后来又择新址重新建设了一座“奉天驿”,并于1910年正式启用,这才是今天的沈阳站。在“茅古甸”被拆除前,葛宝全拍下了照片,为沈阳最早的火车站留下了珍贵影像。实际上,建筑仅是葛宝全这30年来拍摄的一个品类,他的镜头对准了多个领域。近百年,沈阳城不断更新的供电、供水、广播、燃气、消防等设施,都是他重点关注对象。在“城市井盖”专题,不同历史时期、功能不同的井盖集合于一册,有日本侵华时期、日伪时期,还有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片,透过这些沾满历史灰尘的井盖,百年沈阳城曾经受过的屈辱、民众积极抗战抗争的历史印记变得更为具象。30年来,葛宝全拍摄了4万余张照片,他徒步走遍了沈阳全域的旧火车道,拍下了沿途的水塔、站舍;走遍了沈阳全域的消防设施,拍下了消火栓样式的更迭;走遍了沈阳全城,将历史建筑记录下来……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行走在拍摄沈阳城历史印记的路上。葛宝全说,随着拍摄的深入,他对沈阳百年来所遭受的侵略和新中国成立后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的这些照片就像一条线索,从不同角度串联起来沈阳百年历史。这些年来,一些历史建筑和一些历史印记已经消失了,这更加印证了我当初的决定是对的。”除了拍摄,葛宝全还将自己这30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给更多人听。“照片不会说话,但我会,我要告诉更多人,历史不能忘记,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葛宝全说。记者:朱忠鹤
    11/20
  • 辽宁省阜新市:拉满“进度条” 跑出“加速度”
    国核(辽宁)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去年还是高新区重点招商“名录”中的一行文字。而如今,这个碳纤维产业的新晋“大块头”正加紧推进,距离明年投产目标又近了一步。11月5日,在位于高新区意通物流园的国核(辽宁)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施工现场,吊臂舒展、车辆穿梭、机器轰鸣,110余名工人正在火热施工。“开工即是决战,起步便是冲刺。”短短几个月,国核(辽宁)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精心组织、高效推进,物资采购、物流运输一刻不停,项目设计、土建施工同步推进,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标准化严格执行。“从7月25日项目全面施工以来,我们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倒排工期,加班加点,与工人同吃、同劳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在冬季停工之前多赶进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施工负责人敖丙旋介绍说,“目前,该项目完成5栋车间的钢结构基础施工,配套的1栋办公楼、2栋宿舍、3栋专家楼的基础部分也已完成,开春后3到4个月时间完成土建部分,力争明年10月建成投产。”据了解,碳纤维被称为材料领域的“黑色黄金”“新材料之王”,它是由有机纤维经预氧化、碳化及表面处理而得到的微晶乱层石墨材料纤维,其直径只有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10到1/12,强度却是钢的7倍,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热及耐腐蚀等优越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下一步,高新区将以国核(辽宁)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产业,全面增强智能制造能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拓展上下游行业的配套合作空间,吸引相关产业加速聚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助力阜新向“绿”转身、“碳”出新路。记者:常延春刘琦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