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第十四届(沈阳)中外商品博览会开幕
    图为博览会现场,消费者正在选购商品。2024第十四届(沈阳)中外商品博览会日前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博览会现场从高科技产品到传统手工艺品,从环保绿色产品到健康养生食品,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据了解,本届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参展,共同展示各自独特的商品,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前来参观和采购。记者:赵敬东
    03/11
  • 大连奋楫争先打好打赢攻坚之战
    春风拂面万物新,放眼滨城大地,处处可闻拔节生长的声音,处处涌动拼搏奋斗的激情:田野里,春耕备耕正忙;车间中,机器轰鸣作响;工地上,项目千帆竞发;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拓展;营商环境,出硬招打造升级版;文旅市场,呈现“热辣滚烫”开局……大连市正在把全面振兴的“作战图”变成“实景图”,奋力谱写“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4年是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大连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的关键之年。肩负着在全省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挑大梁、担大任,在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中当先锋、作表率的大连市,锚定“六个建设”(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目标任务,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抓快干,确保攻坚必胜、连战连胜。3月1日,恒力重工首制船在大连长兴岛顺利下水。(摄影:孙鹏伟)上项目抓招商向开放要合力项目建设是攻坚之需、制胜之要,大连市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一季度取得开门红,为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提供了有力支撑。2月27日,大连市一季度首批重点项目在全市各县(市)区(先导区)集中开工,涉及33个项目、总投资106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含金量大、含绿量足、含新量高,为“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项目建设,重在策划、贵在推进。大连市坚持“调度、赛马、督导”三项机制协同发力,2023年以来,大石化搬迁改造、金州湾国际机场、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工程、鼎际得高端新材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积蓄新动能。攻坚之年,大连市树牢“抓实项目就是抓实工作”的鲜明导向,下大力气谋划储备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全市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全年谋划储备推进重大项目3800个。眼下,金州湾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地铁4号线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全力建设中,大石化搬迁改造、大船搬迁、大连数谷等一批央地合作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今年将开工建设全国投资最大单体陆岛公路项目、北方里程最长跨海桥梁——长海大桥,开工建设通用大连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基地、奇瑞汽车二期等60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石灰石矿生态修复利用、东港主题乐园、老虎滩虎鲸小镇等系列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聚焦“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大工程,大连市加紧谋划,推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高质量的重大项目建设夯实了“稳”的基础、增强了“进”的动能,支撑大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开放是大连最突出的发展优势,投资是项目的源头活水,大连市抢先抓早打造境外招商“强磁场”。2月20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3天,大连市经贸代表团先后奔赴法国、意大利和日本3国8个城市,拜访企业、召开招商说明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2月20日至29日,大连代表团聚焦重大项目,拜访15家世界500强和相关领军企业,宣传大连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营商环境,推动已有投资企业深耕大连和意向企业的项目落地,达成了欧力士与中山区、长兴岛管委会与威立雅、恒力与阿克森斯公司等40个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在日本举办大连周活动,瞄准新质生产力,推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投资机遇分享会、2024中日软件产业合作论坛暨大连数字经济产业推介会、大连(日本)绿色低碳化工产业交流合作推介会等6场大规模招商说明会。大连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惠企政策赢得境外企业好评,进一步扩大了大连市在日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推动大连市与日本在经济各领域,特别是前沿产业务实合作。大连港湾海关查验关员快速验放进口水产品。(摄影:韩知妍)优环境强国企向改革要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先手棋”“关键仗”。2月18日,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打赢攻坚之战动员大会结束后,大连市于当日下午便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更大力度和过硬举措,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提供坚强保障。新出台的《大连市2024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聚焦加强惠企政策供给、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强法治维权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政府监管水平五个方面,推出23项60条举措,涵盖大连市加快“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清单明确的各项任务和改革内容,更加契合大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注重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全市各地区、各部门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结合各自实际推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硬举措,努力在营商环境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干出实打实的新业绩,共同塑造营商环境“大连品牌”。大连高新区全力做好营商、护商、招商工作,举行2024年首批惠企政策兑现仪式,现场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奖”等奖励资金5600余万元。旅顺口区锚定“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区”目标不动摇,向社会作出包括化解“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等在内的七项郑重承诺,推出旅顺旅游“顺心”服务6条举措。普兰店区围绕打造“北方县级一流营商环境品牌之城”目标任务,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提供点对点、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自2月19日以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已连续召开6场营商环境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大连市各相关部门分别围绕“优化生态、法治护航”“政策供给、要素保障”“服务规范、监管精准”拿出真招实招硬招,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1家单位围绕“响应群众关切,增进民生福祉”“助企纾困解难,增强发展动能”“优化城市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公开发布25项承诺事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明白、办得更顺利。监察部门、营商部门将承诺践诺情况纳入监督、调度范畴,确保有诺必行、有行重效、落实落优。国有企业是大连振兴的“龙头”。大连市聚焦布局优化、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央地合作、监管提效和党建引领六个方面,积极开展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36项具体任务。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制定“一企一策”高质量发展方案,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企、构建国资国企集群、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基石。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工人正在装配大型橡塑装备。(摄影:王荣琦)抓产业提能级向创新要动力城市能级是城市活力、竞争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大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要在全省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挑大梁、担大任,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做保障,大连市秉承“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眼下,位于大连长兴岛的恒力新材料科创园项目建设现场,5500余名施工人员昼夜奋战。该项目作为大连市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示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1100亿元。创新驱动下,各产业领域捷报频传:新年伊始,大连造船即跑出“加速度”,中国船舶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签下150亿元油轮订单,为新一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月1日,由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船平稳下水,实现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征途上首战告捷,今年,恒力重工产业园将有30余艘船先后开工;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实现首个铸件浇铸成功,具备3兆瓦至25兆瓦风机核心铸件批量供货能力,年销售收入将超30亿元……大连市推动产业向“新”的行动持续加速中,今年明确将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列入攻坚清单,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第三代半导体及柔性电子、深海开发等领域,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加强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举全市之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近日,位于英歌石科学城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高比能超低温特种锂离子电池,其可在-60℃超低温下稳定运行,能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极地科考、勘探测绘等领域,电池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年,大连市将力争挖掘科技成果200项、转化30项。推进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建设化学动力学、精细化工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和大连凌水湾实验室全面投入运营,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开工建设。大连文旅市场同样“热辣滚烫”,全市积极创新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提升消费体验,吸“人气”,聚“财气”,实现火热开局。春节假期前5日,大连市共接待游客45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8%;旅游综合收入61.24亿元,同比增长343.25%。今年,大连市将健全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统筹海洋、海岛、湾区、岸线资源开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开展文体旅四季联动活动,推出10条都市漫步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精品线路。实施空间提升、街区提升、夜游提升、冰雪提升、入境提升、服务提升六项计划,叫响“大连服务”品牌,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纵有千重浪,奋楫万里航。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大连信心足、干劲足、势能足,必将交出漂亮答卷!记者:吕丽
    03/11
  • 150多只大天鹅“入住”锦州大凌河
    春风荡漾,冰雪悄然融化,锦州大凌河迎来了北迁的一群群大天鹅。近日,已有15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入住”大凌河凌海段。这些春天的使者给美丽、宁静的大凌河增添了无限生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3月4日凌晨5点半,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的野保志愿者刘晶华没吃早饭,带上相机就骑着自行车出了家门。他骑到大凌河河岸后,又徒步走大约半个多小时,来到大凌河橡胶坝南侧河岸,一边巡护一边观察,不时按动相机快门,用镜头记录迁徙季天鹅、野鸭等候鸟的停歇、栖息情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在大凌河凌海城区段,现在至少有150多只大天鹅了!”临近中午记者采访时,还在河岸边巡护的他高兴地说。刘晶华在日常巡护中注意到,往年大天鹅在农历正月初七、初八就来了,今年2月24日才到。当天正值元宵节,他下午照常去巡护,在大凌河橡胶坝南侧河岸边走边仔细观察,已经开化的河面上有上千只野鸭,但是不见天鹅的身影。他静静守候,大约过了一段时间,隐约看到不远处的空中有一群天鹅盘旋。他沿着河岸寻觅,在大凌河凌海高铁桥南到京哈高速公路之间的河面终于发现了天鹅的身影,看上去它们刚刚落地,正静静地在河中休息。为避免干扰天鹅,他随手拍摄几张便悄悄离开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因心中惦记着在大凌河栖息的天鹅,刘晶华第二天凌晨5点半又出了家门,6点20分到达了天鹅栖息点巡护。东方破晓,太阳刚刚露脸,晨曦映照着静谧的大凌河,天鹅正在岸边安静地休憩。不一会儿,阳光洒满河面,天鹅也开始活跃起来,有的抖动翅膀舒展身姿,有的静静地梳理羽毛,沐浴晨光,有的自在潜水或欢快畅游,还有的不时环顾四周,非常警觉。自从天鹅来大凌河后,刘晶华连日巡护,没过两三天就有百余只天鹅飞抵大凌河凌海段。经其观察记录,目前在大凌河凌海高铁桥南侧到京哈高速公路之间有两大群天鹅,每群有50多只,另外在大凌河公路桥下水域有30多只,北迁“下榻”大凌河凌海段的大天鹅总数至少超过150只。一池春水,点点“白帆”,这些大天鹅一身羽毛洁白无瑕,如超凡脱俗的仙子,在大自然中展现着它们的美丽,尽情地享受着“回家”的惬意时光。它们时而伸展长颈欢鸣起舞,上演一段“水上圆舞曲”,以特殊的仪式欢迎新飞抵的天鹅群到来;时而逐水嬉戏,三三两两地互相掐架,令人忍俊不禁;时而凌空翱翔,来一段竞飞表演,如一个个“伞降兵”,盘旋、降落、滑翔,姿态潇洒……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绿头鸭据刘晶华介绍,在大凌河橡胶坝以南水域水质好,水草繁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每年都吸引着天鹅等大批候鸟前来。今春候鸟迁徙较往年推迟约一周时间。他在巡护中还观察到目前在大凌河凌海段“入住”的野鸭已多达上万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斑嘴鸭、针尾鸭、绿头鸭、赤麻鸭、白眼潜鸭等在这里云集,热闹非凡,此外还有多批北迁豆雁光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刘晶华作为野保志愿者已巡护候鸟多年,经常早出晚归,大凌河河岸留下了他无数的足迹。他说:“静静地欣赏、守护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作者:温旭东刘晶华
    03/08
  • 栽引才“梧桐树” 筑留才“凤凰巢”——葫芦岛市2023年高校毕业生净流入调查
    “岗位多、政策好、服务优,不用往外跑,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3月5日,在葫芦岛市2024年“春风行动”春季大型招聘会现场,一名求职者说。振兴大业,人才为本。近年来,葫芦岛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全力优环境、聚人才,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2023年,葫芦岛市共吸引21岁至30岁区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1.2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葫芦岛市就业10113人,比2019年提高了3倍。全市2023年高校毕业生流入流出比达1.27∶1,创近5年新高。在葫芦岛市人社局举办的云上招聘会上,主播与求职者线上互动。(摄影:姜帆)项目建设百花齐放用工岗位更多了2月21日,春节后的首场线下招聘会在葫芦岛市就业服务中心大厅举行,现场人头攒动。在江苏一所大学读大四的宋钰在父母的陪伴下到人才市场转转,为毕业找工作提前探路。“适配的岗位很多,一些企业的工资待遇也不比大城市差。”看着招聘会上各企业的招聘信息,宋钰一家人频频点头。在招聘大厅,和宋钰一样的“准毕业生”不在少数。2023年,在葫芦岛就业的10113名高校毕业生中,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达7137人,占比70.57%。“这是毕业生主观意愿和市场需求‘双向奔赴’的成果。”葫芦岛市人社局就业人才中心副主任李博健说,2023年,葫芦岛项目建设百花齐放,市场活力足了,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这也是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回到葫芦岛工作的主要原因。2023年,葫芦岛市经营主体新登记4.1万户,增长46%;全市谋划实施的重点项目550个,总投资额3008.7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这些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建设,不仅为葫芦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也激活了人才市场的一池春水。特别是中化扬农、徐大堡核电等央企项目落户葫芦岛,带来了大量优质岗位,吸引了不少人才。“中核、扬农这些央企的工资待遇优厚,发展前景好,求职者关注度高,对于外市户籍毕业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李博健介绍,2023年,来葫芦岛就业的外地高校毕业生达2976人,占比29.43%,数量和占比均明显提升。2023年,葫芦岛市人社局组织30余家企事业单位赴江苏等地高校参加招聘会12场。通过“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与省内20所高校建立对接,精选54家企业1000余个岗位及市情宣讲、就业创业政策解读等送到高校;为已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的33家高校筛选提供葫芦岛市就业资讯、岗位信息3万余条。此外,为中核、扬农等重点项目配备专人进行对接,开展专场招聘会。“项目一期一阶段计划用工600人左右,市人社局为此举办了多场招聘会。”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彩娟对葫芦岛市人社局的服务连声称赞。人才政策提档升级城市引力更强了黑龙江小伙儿徐霆浩来葫芦岛工作4年了,他说,参加工作之后,不仅享受到政府的以工代训补贴金,前三年每个月还有租房补贴,这份贴心的礼物让他感到暖心。“当初是冲着这里舒适的气候来的,没想到还有贴心的人才政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葫芦岛、留在葫芦岛!”徐霆浩说。近年来,葫芦岛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出台“兴葫英才计划”,聚焦重点项目,瞄准“高精尖缺”,引进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和团队。同时,大力支持事业单位和驻葫企业引进“名校优生”,在首次购房和3年内租房时给予补贴,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以及首次在葫芦岛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享受保险和创业场地补贴。此外,在项目资助、薪酬待遇、健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栽好政策这棵“梧桐树”,自然引来“金凤凰”落脚。2023年,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徐功勋到位于兴城的中国果树研究所工作。徐功勋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专业适配,他更看中的是葫芦岛的人才引进政策。“工作有奖补,还有购房补贴,这对于我们刚入职的青年来说帮助特别大。”徐功勋说。2023年,回葫芦岛就业的10113名高校毕业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约占三成,吸引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葫芦岛市通过实施“名校优生”政策,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双一流”本科生214人,充实到医疗、计算机等重点行业。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战略科技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等12个“兴葫英才计划”配套文件,遴选产生5名战略科技人才、8名优秀工程师和11名优秀高技能人才。葫芦岛市还开展“2023年度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调查”工作,兑现引进高层次人才各项待遇60.7万元。与此同时,葫芦岛市加快人才引聚合服务平台建设,位于龙港区的泛渤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计划今年4月中旬实现开园。目前,园区通过招商已经引来31家本地及外地企业,企业全部入驻后,预计可解决就业超过1.5万人,为葫芦岛市“4+8”产业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强劲助力。参与兴城徐大堡核电站建设的青年大学生(左)正在与同事讨论施工方案。(摄影:田嘉)就业服务细致入微求职感受更暖了“找工作不必看远方,葫芦岛就是好地方!小伙伴们,小月又来给大家送工作啦,有什么问题,小伙伴们可以随时留言。”2月24日,葫芦岛市人社局的云上招聘会如期而至。直播间内,主播张月热情地回答网友的问题,并为求职者推荐适合的岗位。葫芦岛市发挥网络平台及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线上服务渠道,重点开展抖音直播带岗、招聘短视频、微信公众号专场招聘等活动,促进人岗精准对接。2023年,葫芦岛市人社局对直播间进行全面升级,组建20人的直播团队,进入用工企业开展直播带岗。“在直播过程中,我们走进企业,工作环境、吃住条件一目了然,许多高校毕业生都在直播过程中给我们留言点赞。”张月说。2023年,葫芦岛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817场,其中,线上招聘会592场,直播带岗162场,提供岗位6.8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31万人。“‘云端’送岗,效果突出,现在人社直播间的粉丝量超过4万人。”李博健说,今年,葫芦岛市人社局将继续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好“互通桥”,持续完善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创业五大“乐业工程”。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实现主城区60个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全覆盖;加快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高质量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向下延伸、全域覆盖;全面推广“舒心就业”服务模式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家门口”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点,实现“舒心就业”八项就业服务功能。葫芦岛市还通过精准帮扶,打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入社区基层,面对面为高校毕业生开展送指导、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等服务。对2023届4216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共募集见习岗位1555个,组织上岗见习406人,并在见习人员生活费、保险和指导管理费等方面对用人单位给予补贴,在减轻企业用人成本的同时,也为毕业生铺好就职路。2023年,通过就业帮扶助推4026人实现就业。今年,葫芦岛市规划建设总投资8800余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的葫芦岛市公共实训基地,为求职者提供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实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技能人才技术交流等服务,项目预计4月份开工建设。“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葫芦岛市全方位打造人才集聚地,引得人才“活水”源源不断汇聚,在滨城大地奔流不息。随着人才层次、数量的不断突破,葫芦岛市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新动能日渐澎湃。记者:姜帆
    03/08
  • 辽宁省锦州市:奏响项目建设春日“奋进曲”
    施工人员正在全力建设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摄影:崔治)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需要吊装的针状焦生产设备。(摄影:崔治)核心提示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现场焊花飞溅、机器轰鸣;锦州数字城一期项目现场车辆穿梭、人员忙碌;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纯钼金属精深加工二期项目现场,技术人员正在新建成的厂房里安装调试生产设备……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眼下,锦州大地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春潮,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奋进景象。全年开复工1000个项目,签约500个亿元以上项目……目标明确,号角吹响。今年,锦州市对重点项目进行高位推动、高频调度的“双高”推进,提级管理,专项攻坚,强力推进项目签约、开工、建设、竣工,促进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项目建设的春日“奋进曲”已奏响,全力冲刺攻坚之年首季“开门红”。创新工作机制谋项目3月5日,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建设现场,工人胡志东手持电焊枪,头戴防护罩,正认真地焊接着针状焦的生产设备。“我们正对焦炭塔进行热处理施工,单元基槽和地下消防水管沟的土建也在加紧进行。”胡志东对记者说道。“今年这个项目就能建成投产,到时候锦州石化可实现针状焦产品的分类、分级、规模化、系列化、定制化生产。”现场负责人董明边检查设备边说。走进针状焦一期项目的生产车间,回转窑内生焦块在1400℃的高温下变成灼热的焦流,在操作人员娴熟的操控下,缓缓进入焦冷器进行定型……“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到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还有应用在发电行业的蓄能电池,都在用我们锦州石化的针状焦作为原料。”正在车间巡查的锦州石化生产技术处处长邓兴硕说。如今,被誉为“黑金”的针状焦已经成为锦州石化的创效功勋。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最大的石油焦生产基地,锦州石化的针状焦不仅为国内最大的人造石墨负极企业提供原料,为冶炼金属行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而且凭借接轨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在海外市场占领一席之地。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是锦州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锦州市深入实施“136921”的发展战略,锚定“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则,举全市之力、兴非常之举,高位推动、高频调度,“双高”推进项目。聚焦项目“谋立推建”关键环节,重谋划、强招商、优服务、抓落地。通过“赛马”“拉练”“红黄绿灯”等5个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包保工作,实施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形成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签约落地一批的强劲态势。锦州市围绕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专班推进、挂图作战,逐个重点项目制定“时间表”“鱼骨图”,抓调度、抓协调、抓服务、抓保障,确保实现攻坚之年首季“开门红”。凯荣国际锦州冷轧生产基地及1000万吨/年铁矿石加工、泽康2000吨核级海绵锆、北方能源基地、丰安煤焦综合利用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一季度开工建设;滨化集团100万吨/年高端树脂、零碳产业基地、江苏远景集团锦州大型绿色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全力推进前期手续办理,为全年投资保持合力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聚焦数字经济引项目3月5日,锦州数字城园区,施工人员正在铺设路面,智能化写字间里工人正在架龙骨装墙面。“今年5月份我们就开园,这里将是锦州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锦州市古塔区副区长张晶晶介绍,如今锦州数字城已签约百度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平台、奇安信网络安全运营、中电金信二期、老虎云工业云平台、智优沃数字经济科创中心等项目,在谈中公教育5G人才培养、太赫兹产业园等项目,预计使用办公面积约1.9万平方米。走进公寓楼,房间整洁明亮,配有实用的大衣柜。“这栋楼有四人间180个、高级管理人才公寓25套,生活设施配套完备。”现场负责人王营介绍,数字城里有人才公寓、食堂餐厅、共享会客室、公共篮球场、超市等,还有高速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为入住企业和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今,数字城还与辽宁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锦州市青年创新基地和锦州数字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锦州9所高校共建联盟,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打造数字服务业新锐城市是锦州市的目标,数字城将在5月投入使用,让锦州离实现这一目标更近了一步。为发展数字经济,锦州市与华为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建成了华为东北区域规模最大、辽宁地区唯一云服务节点云计算中心,不断推动大数据整合,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大数据产业和智慧锦州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如今,百度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锦州市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移动云(锦州)全栈专属云项目、锦州市云计算安全运营中心建设项目等正在全力推进,为锦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完善产业链条聚项目高大宽敞的厂房已建成,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生产设备。3月5日,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纯钼金属精深加工二期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二期就能投产,届时我们生产钼粉的纯度可达99.95%至99.99%,将填补国内高纯度钼粉产品的市场空白,为航天、军工、电子半导体芯片及机械加工领域的高温硬质合金材料制造提供有力支撑。”辽宁宏拓董事长刘岩说。三氧化钼生产车间里,工人刘洋正认真查看生产数据。原料经过混料机和煅烧炉等设备进行加工后,高纯度三氧化钼就从出料口落入特殊的包装袋中。刘岩介绍,一期项目让公司迅速成为拉动锦州经济增长的龙头核心力量,单月产值实现超2亿元,带动地方就业近300人。今年二期项目投产后,公司在未来将发展成为国内产销量排名前三位的钼制品精深加工企业,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大型领先企业,为锦州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强“龙头”,做全“链条”,做大“集群”。今年,锦州市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要求,以产业链精准“招大引强”。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放大石油及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挖掘风光新能源、负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潜力空间,沿着上下游、瞄准前后端找项目、谋项目、招项目,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推动链式集聚、集群发展,集中精力攻坚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龙头项目。牢牢盯住目前已推进的15家央企20个重点项目,逐个压实,倒排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落地。接下来,锦州市将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双高”推进工作机制,夯实“1+9+N”专班工作机制,压实倒排工期督导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有效投资,专班、专人、专责抓好项目建设。高规格组织全市开展集中开工仪式、大型主题招商活动,形成多批次、多内容、多主题的系列活动,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记者崔治
    03/07
  • 辽宁省大连市:三箭齐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大连的经济命脉,大连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2023年,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各市及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全市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六成。今年是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大连市要在全省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挑大梁、担大任,在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中当先锋、作表率,需要强大的工业实力做保障。奋战攻坚之年,大连市锚定“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理念不动摇,把发展工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全市工业基础雄厚和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拓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大连市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实支撑。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码头。(摄影:孙鹏伟)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中革基地,工人正在装配大型风电齿轮箱。(摄影:王刚)优化服务建设高质量工业项目群不久前,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传来喜讯: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实现首个铸件浇铸成功。该项目总投资25.75亿元,建成后可具备3兆瓦至25兆瓦风机核心铸件批量供货能力,达产后,企业高端精密铸件总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年销售收入规模将超30亿元。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大连强市立市的基础。为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大连市坚持项目为王,通过高质量项目群建设改造升级“老字号”,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其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恒力新材料科创园、华锐重工风电核心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2023年,大连市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4.2%,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17.9%。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成长的沃土,精准优质服务是经营主体需要的“阳光雨露”。2023年以来,围绕石化、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领域,大连市持续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为企服务质效,凝聚起全市上下大抓工业、大兴产业的强大合力。大连市工信局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对入库项目按月跟踪调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围绕项目备案、要件办理、推进建设、验收投产、申报政策支持等环节,做好精准服务。组织召开政、银、保、企、基金对接会,着力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同时,大连市始终把稳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全力提升服务工业企业水平。发挥市级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专班作用,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全年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在用工、用电及货物运输等方面的270余项问题。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秘书服务机制,结合全市“双进双促”专项行动,围绕前200户重点企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科学合理引导企业制订排产计划。抓好政策争取,全市有7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奖补资金支持。今年,大连市继续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据介绍,全市工业项目库现已纳入项目309个,总投资2344亿元。重点推动通用大连机床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辽宁鼎际得石化高端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泰星能源车载动力电池三期、斯凯孚大连四期新工厂建设等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推动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生产线、华锐重工大兆瓦风电“齿轮箱+”研制等项目竣工投达产。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企业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作为专业从事机场助航系统及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连宗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力说,“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做大产能,两年内实现产值、利润双翻番,最终实现上市目标。”大连市坚持用好科创资源优势、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推动科创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大连市强化创新引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2023年,全市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组建大连市氢燃料电池创新中心,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个;新获评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获评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总数达到6家,位居东北各市首位。成功入选国家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新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增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32个,数量全省第一;“长征云”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加强梯度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累计达到8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累计达到435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累计达到25家,位居全省首位。2023年,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升至13%和9.5%。今年,大连市确立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14%。大连市不断做强做大数字经济核心区,加快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进中国电子集团、大连数谷、SK海力士、贝特瑞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集聚区,推进欧姆龙医疗器械基地、美罗中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投产;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推进庄河核电、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普兰店、瓦房店和长海风电项目,促进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规模化应用,加快氢能开发利用,推动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建设绿电产业园;培育以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为重点的低空经济产业,在金普新区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连市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第三代半导体及柔性电子、深海开发等领域,超前谋划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掌握发展先机和主动。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装配航空设备零部件。(摄影:朴峰)链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工程车往来穿梭,5500多名工人施工作业……走进位于大连长兴岛的恒力新材料科创园,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作为大连市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示范项目,恒力新材料科创园将重点建设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等项目,打通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1100亿元。近年来,大连市注重运用“链式发展”思路,聚焦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以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为牵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精心培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大连市持续加强市级统筹,对照省委部署,明确了市级领导对19个产业集群的牵头分工,制定了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结合重点产业链,加强项目谋划,推动“链”“群”协同发展。制定《提升产业链水平行动指引3.0版》,梳理出重点关注企业840家,谋划产业链项目320个,计划投资总额5919亿元。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实效。在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恒力新材料科创园一期项目主要装置陆续建成投产,标志着大连市石化产业链向下游高端产品延伸取得重大突破;康辉新材料30万吨PBAT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建设完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生产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科德数控成功中标工信部“2023年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项目”;山崎马扎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一期二次扩建、通用技术大连机床综合制造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中远海运川崎建造的全球最大箱级24188标箱超大型集装箱系列船、大船集团建造的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轮、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7.7万吨多用途纸浆船、一重核电承制的全球首台海南昌江“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等一批“大连造”重大技术装备竣工交付。普兰店区互感器产业集群入选辽宁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方面,SK海力士三期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华邦化学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海外华昇高端微/纳米级电子材料产业化、恒坤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科利德高纯电子气体及半导体前驱体二期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英特仿真、遨海科技、鑫海智桥等重点企业入选国家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等试点示范名单。在生命安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长兴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获批“辽宁省特色产业园区”,与上海北晟生物科技、福建康成医药等7家企业签署集体入驻孵化器框架协议。辽宁垠艺生物成功揭榜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发展项目,是全国膨体聚四氟乙烯领域唯一揭榜企业。垠艺生物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已陆续投产,雅立峰病毒类疫苗新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眼下,大连市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产业结构更优、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不断为实现“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记者:王荣琦
    03/07
  • 百年老建筑 文化新生活
    花麒美术馆保留“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原貌。花麒美术馆一楼书店,保留原有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核心提示近期,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一家名为“花麒”的美术馆火了,这个依托“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打造的文化场馆,开业不久便有大批读者来此地“打卡”。记者了解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沈阳很多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被改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立于街头巷尾,曾经记录城市旧时光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去处。又一处百年建筑成为“打卡”新去处“早在20世纪初,南市场就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之地,是当时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里遍布历史底蕴丰厚的建筑,包括诸多名人故居和金融商业机构旧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对记者说,南市场街道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26处,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方面优势显著。吕阳的想法,也是很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想法。2023年5月,计划在沈阳开一家书店的郑雪娇路过十一纬路时,看中了“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这座二层欧式老建筑,尤其是从上至下的6根巨大水泥柱十分吸引眼球、大型窗格年代感十足、超高的举架适合艺术品展示……最打动她的,还是这栋建筑本身便是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有历史内涵。经过认真洽谈合作、半年多筹备准备工作,花麒美术馆于今年1月份开张了,一楼开书店,二楼是美术馆。“它带着城市的历史风韵和时间烙印,读者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一个历史空间,书香和艺术品的浸润能够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店长高明岳告诉记者,目前一楼的书店拥有藏书5万册,二楼美术馆也即将对外开放,不管是沈阳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书香生活。近日,很多人来这里“打卡”。多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新地标像这样依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沈阳还有很多。“咖啡小巷”是和平区众多以咖啡馆为主营的小巷聚合体,也是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今年2月刚刚公布的2023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之一。“和平区南市场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饮品类商户136家,咖啡馆57家,其中不乏开在文物历史建筑里的。”吕阳告诉记者,咖啡店经营者刘大伟就利用了“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的一隅,将咖啡店的运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经营风格。实际上,沈阳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场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历史留下的工业遗产得到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建筑中的红砖、木质结构元素皆为原有的建筑构造,设计团队重新设置建筑力学结构,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特有的历史风貌。”大东文旅集团项目运营部工作人员田璐璐告诉记者,建筑是一个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改造成书房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对外开放,还能保护建筑的原有格局。同时,阅读空间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会让“文化味”更浓。发挥老建筑内涵优势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不管闲暇还是工作,访古建筑是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赵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常穿行在沈阳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烟云。在赵旭看来,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其实体存在与功能的更新,也是新时期城市活力的充分体现。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场所,使历史建筑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能激发其使用者进一步保护的动力。历史建筑经过改造开门迎客,摘下了神秘面纱,也会激发大众的兴趣,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表示,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不同时期,沈阳建筑都有其特色。走在沈阳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银行、洋楼式小住宅、商店、影剧院、旅馆、办公楼、火车站等老建筑,一砖一瓦都记载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只有将这些老建筑的内涵挖掘出来,城市才有生命力。去年底,沈阳市两项城市更新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其中,沈阳市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中就包括了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等策略。守住历史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底线,也是结合时代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升改造,让城市“更新”,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记者:刘海搏
    03/06
  • 辽宁铁岭:着力打造“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
    铁岭市强化对标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在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中谋划推进,立足实际,提出了建设“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基地、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节点型现代物流陆港基地”的目标任务。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铁岭市抢抓东北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的机遇,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围绕“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围绕吸引人流、汇聚人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2023年12月2日,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莲花湖湿地公园拉开大幕。(摄影:桂铁军)理清思路把网络流量变成发展增量我省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位于松辽平原中段的铁岭市,东依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西部奔腾不息的辽河穿越千里沃野,因适合人居,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肌理。作为“网红城市”,铁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很多人未曾到过铁岭,却通过文艺作品、网络平台与铁岭相识。有人对这座“较大城市”持有几分亲近感,有人对“宇宙的尽头”心怀向往。然而,铁岭虽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有让人羡慕的知名度,文旅产业却始终身处困局。因为缺少高品质的文旅消费场景,铁岭不仅无法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甚至没能打造出让外地游客到这里停留一下的特色和细节。破局而立,才能向新而生。如何把知名度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流,如何把网络流量变成发展的增量,专家学者围绕文旅产业的发展不断交流和碰撞;怎样把对“较大城市”的亲近感变成亲身体验,怎样把对“宇宙的尽头”的向往变成前往,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思考和探索交汇在打造“快乐文化”的发展思路上。去年2月,铁岭市社科联邀请国内著名社科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在铁岭召开了一场以“铁岭快乐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交流会上,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更加坚定了铁岭市推动快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决心。铁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雷说:“会后,我们在给市委的建议中提出,要把‘快乐文化之都’作为铁岭最主要的城市品牌予以打造,提升铁岭快乐文化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铁岭快乐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4月27日,辽宁省第五届双品网购节暨“铁岭·最快乐”网红铁岭文旅美食促消费系列活动在凡河新区钻石广场开幕,铁岭市正式打出了“快乐文化”这张牌。请来百名网络主播,在活动现场以直播引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组织本地歌手演员,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天天进行演出,把美食节办成音乐节。这场体验式、互动式的促消费活动,聚人气、增活力,带动消费市场迅速升温。“五一”期间文旅市场的积极反馈,让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发展底气。抢抓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3年,文旅市场强势复苏。各大景区景点、各地的文博馆、烟火气升腾的城市街区、能亲近自然的城市周边,到处人潮涌动。人流的方向,就是发展的方向。当文旅消费从景点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文化游、乡村游、自驾游、主题游等纷纷成为热门选择时,铁岭市迎来了发展机遇。2023年6月,在全省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会上,省委提出,要深刻认识、精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省委部署方向明确、路径清晰,铁岭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迅速行动。抓布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旅游空间布局优化行动,构建城乡全域全季全时的“东山中城西水”旅游发展新格局。抓特色,深耕“快乐铁岭”品牌,塑造更多彰显城市形象的文旅IP,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旅游项目。抓场景,打造地方菜谱、特色小吃、非遗美食,加快构建住宿产品体系,完善旅游交通网,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互动性强的娱乐产品,推出一批体现铁岭风情、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商品,将“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文旅场景。抓产业,靶向聚力、攻坚克难,引育优质文旅项目,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强文旅产业链条,强化“文旅+”的拉动力、聚合力和提升力。抓环境,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贴心为民的服务环境、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文化品质。明确目标任务后,铁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组织推动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要活动。举办第11届荷花文化旅游节、首届电音节、湿地半程马拉松,组织首届银冈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完成全域旅游手绘导览图、推荐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培育研学基地、引导村民投资兴办民宿。面对文化游、乡村游、自驾游、主题游等消费新热点,铁岭市围绕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做了大量打基础、优服务的工作。特别是铁岭文旅的几个支点性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停滞多年的铁岭大剧院重新开工,银冈书院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莲花湖湿地公园实现了全新升级。精准突破文旅消费向休闲体验转变“今年春节期间,全新升级的铁岭大剧院正式开业,初一到初八连演8场,场场爆满。正月十五,由铁岭承办的2024年辽宁首届乡村喜剧晚会正式播出,观众和网友好评如潮。”这样的春节假期成绩单,让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周野难掩兴奋。8天时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83.7%;实现旅游总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233%。比成绩更让人兴奋的是,铁岭文旅在这个春节终于触摸到了产业发展的脉动。“铁岭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快乐文化名声在外。今年春节,我们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重点打造铁岭大剧院和乡村喜剧晚会两个文旅产品,让铁岭的快乐文化可感可及。”周野说。去年11月,省委提出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后,铁岭市聚焦辽宁所需、振兴所系、铁岭所能、未来所向,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建设“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的目标任务。随后,各地各部门突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迅速行动。按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发展以二人转和小品小戏为代表的演艺娱乐相关产业,打造“最东北”演艺街区的要求,文旅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的产品。去年12月,“快手乡村超级碗”铁岭站隆重开赛,来自8个村落的数百位歌者齐聚铁岭莲花湿地草坪广场;1月,第十四届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推广季开幕,满载着记忆的蒸汽机车从调兵山站缓缓驶出;2月,面貌一新的铁岭大剧院盛大开业,在因盛产快乐而闻名的铁岭,重启“快乐生产线”。围绕用好山水、冰雪、文体、康养、书画、农村等资源,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各县(市)区也纷纷行动起来。铁岭县熊官屯镇熊官屯村,以画为媒打造特色文旅小镇;银州区把龙山乡七里村的8家铁锅炖店铺打包推出,吸引游客体验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美食;铁岭县把大青水库的冰面打造成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基地,游客可以在光伏板下观冬捕、吃火锅。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铁岭市抢抓东北旅游火爆出圈的机遇,精准把握文旅消费向休闲体验转变的新趋势,务实功、出实招,全力打造“快乐文化”体验项目。特别是铁岭大剧院和乡村喜剧晚会两个重点项目,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精准突破,让游客和网友实实在在体验到了铁岭的快乐文化。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全新升级的铁岭大剧院重新开业。(摄影:李洪舸)2023年4月27日,“铁岭·最快乐”网红铁岭文旅美食促消费系列活动在凡河新区钻石广场开幕。(摄影:李林锋)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快乐旅游目的地依托“快乐”的城市符号,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文旅市场火起来、文旅产业强起来、文旅经济旺起来,是铁岭调结构、促升级、谋突破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铁岭形象的重要窗口。一年来,铁岭市从顶层设计入手,从狠抓落实做起,找准发力点、抢抓机遇期、明确突破口,文旅产业实现了优化布局、提质升级。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安排,2024年,铁岭市将从营造场景、丰富业态两个方面发力,全力打造快乐文化创造基地和快乐旅游目的地城市。一方面,要繁荣曲艺市场,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一方面要整合各地区小品小戏、二人转、书画、东北民俗等资源,加快发展露营、民宿、冰雪等旅游业态,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要强化组织保障,形成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辽宁首届乡村喜剧晚会的筹办中,铁岭市就是以“全市一盘棋,办好一件事”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全程参与晚会筹办的李雷说:“铁岭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推出这台晚会,并在两天时间取得了相关直播总触达人次超1.02亿次,相关视频在新媒体端播放量超10亿次的佳绩,这背后是精心谋划、借势而行的科学思路,是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铁岭精神,是马上就办、雷厉风行的铁岭速度。在市委的谋划部署下,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形成了最大的合力。”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还要突出创新驱动,结合铁岭实际,实实在在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铁岭大剧院火了,紧随其后的就是门票不够卖、演员不够用等现实问题。对此,铁岭市文旅局正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可以打造更多的演艺场景,推动铁岭大剧院、开原大剧院、昌图大剧院形成联动,并加速培育一些“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可以引进脱口秀、相声、传统戏法等优秀节目;甚至还可以邀请辽芭、辽艺、辽歌等省级团体来铁岭演出……文旅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主要领导组织推进,需要各级文旅部门创新工作方法,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铁岭市已经找到了发力点和突破口,接下来就要按照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的部署,围绕建设“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的目标,抓要素保障、抓宣传推介、抓工作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出亮点、干出成效。记者:李波
    03/06
  • 非遗舞龙 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省的很多非遗项目中有龙元素,如沈阳“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沈阳满族刺绣、剪纸,金州龙舞等。从这些非遗项目中,可以看到百姓通过龙来表达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并在辽宁大地上留下清晰印记。我省的非遗传承人追寻这些印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发展,不断丰富辽宁非遗中的龙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产品和其背后的生动故事。金州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在制作龙头。十七代人三百年传承“张氏皇苑龙”舞出龙马精神正月里的沈阳故宫异常热闹,鼓声咚咚、唢呐声声……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由男女两队组成的两条“巨龙”时而腾跃冲飞,时而入海破浪,赢来游客不断的喝彩声。80岁的张仲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传承人,在本次表演中,他舞龙球。“张氏皇苑龙”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的张氏家族来到辽阳,带来了舞龙技艺。张家人依照东北人的特点和风格,对舞龙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张氏懒火龙。“皇太极落脚沈阳城时,曾把张氏懒火龙召入宫中表演,并赐名‘皇苑龙’。从此,每年二月二,我家都要进皇宫表演。”张仲发说,乾隆、嘉庆年间,张氏家族从辽阳迁至沈阳北郊的辉山,舞龙名气越来越大。一捏一折、竹篾扎骨,随后糊皮塑形、彩笔勾勒,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龙就跃然眼前:龙体长约25米以上,重达100公斤左右。与南方龙相比,“张氏皇苑龙”的龙体更长、龙身更粗、龙样更憨、颜色也更加斑斓,舞动起来气势磅礴,百姓戏称“懒龙”。“张氏皇苑龙”舞的是龙马精神,与其他门派的舞龙相比,首先在制作上完全不一样。张氏皇苑龙有骨头,舞起放下都跟“活龙”一样,身形圆鼓鼓的,不会塌落,同时龙身五颜六色,不单一。而社会上常见的表演龙里面只有塑料圈,外面套着布,放下来后龙身就塌落了。其次,舞动的套路也不同。“张氏皇苑龙”有诸多套路,如“五龙盘柱”“龙门阵”“九龙口”等,每个套路都有来历,难度大。另外,“张氏皇苑龙”配有专门的乐手,乐手会根据所舞的套路配不同的乐曲。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尹忠华认为,“张氏皇苑龙”体现了中国北方人的风格。从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体现了创新精神。此外,“张氏皇苑龙”在“火”字上大做文章。舞龙时,在龙头双眼、龙体的每一个龙脚上端都装有烛台(现改成灯泡),使龙的全身发光,体现出腾云驾雾、龙马精神的独有创意。张仲发的老叔张祥根据东北人的身材特征,曾编创了适合东北人表演的72种套路,并手绘一本《72套路舞龙书》。可惜的是,这本书失传了。不过,张祥在去世前教会了张仲发30多种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基础。张仲发告诉记者,他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如今儿子、孙子成为第十六代、第十七代传人。十七代人300年的坚守,“张氏皇苑龙”舞龙家族的两条“龙”,在辽宁大地上矫健腾飞。桮小丽的刺绣作品《龙圆圆》。初春枝满族剪纸作品《龙》。满族刺绣绣的是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与张仲发一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桮小丽,在这个正月也忙得不亦乐乎。她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用夸张手法表现龙的力量、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满族民间刺绣记录着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变迁,保留了满族先祖的生活痕迹。其造型质朴、粗犷,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意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古朴厚重的民俗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满族刺绣里蕴藏着满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记忆:围裙、枕顶、被面、香荷包……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是满绣创作的“大舞台”,活灵活现的神话故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龙的形态等尽在其中。满族少女从十三四岁起开始描花样,绣枕头顶、鞋帮、幔帐等出嫁用品。闺房中的小心思就留在这些绣品上。桮小丽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将龙视为神物,而使用龙纹器物、穿着龙纹衣裳,则是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桮小丽的记忆里,她的奶奶和妈妈的作品里都绣过龙。当然,满族的绣龙技艺很早以前就有。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明霞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上绣有多种龙纹图案。该袍为典型的满族大襟袍样式:圆领、箭袖、大襟裙下部四开叉。龙袍的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缎面有团龙、云纹等图案。此外,面料有暗团龙纹,尤其在袍服领口、箭袖处,均有明显的织金云龙纹,为我们了解清初织绣品上的龙纹提供了最好实证。围着针线笸箩长大的桮小丽,今年60岁了。她跟奶奶和妈妈学来的绣龙手艺派上了用场。目前,她创作、修复的物件超过几千件,其中包括清宫龙纹图案服饰。春节期间,桮小丽去了趟辽宁省博物馆,观看“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观展中,桮小丽最关注的是清宫服饰。这些服饰上的龙纹承载着丰富的满族刺绣技法,深深地吸引了她。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研究馆员周颖告诉桮小丽,龙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样,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在丝绸服饰上。此次展览,辽博精选20余件刺绣文物进行展示。绣龙的形态丰富多样,有坐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等。龙的姿态也变幻莫测,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而龙表出的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写照。桮小丽认为,这些文物上的刺绣技法相当高超,通过这些难得一见的刺绣品,自己的领悟很多。龙的形象不仅在满族刺绣中形态丰富,在满族剪纸中也造型丰富,如省级非遗项目初春枝满族剪纸中的龙,既写形又写意,画面丰满,线条自然,反映出浓郁的东北风格。金州龙舞承载着对风调雨顺的向往非遗传承人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传统技艺世代相传,不仅是对辽宁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张氏皇苑龙”懒中带壮相比,金州龙舞中,龙的形象剽悍俊美,乡土气息浓郁。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流行于大连市金州地区,至今已传承九代,有120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据金州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介绍,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毅军提督刘盛休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他们要在军营内表演龙舞,但不许外传。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三年(1887年)铭字军前来接防,每年灯节依然耍龙,此时百姓可以进到营中与官兵们一起观看。金州西门外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利用这一机会偷仿了一条龙并逐渐加以改造,由此形成神奇而富有魅力的金州龙舞。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作助兴之用,龙形变化多,带有浓郁的辽南地域特色,动作和耍法十分多样。比如龙把的招式:一只手拿好顶部,另一只手把住上半部,两手随着龙的动作而上下滑动、左右倒换。而龙尾的耍法也需要不停地倒换手,与龙头的脚步跑法相同。龙尾一般顺着龙头的方向跑。龙珠一般是由反应迅速、动作灵活之人担当。其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对乐器、演奏的曲牌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宋晓冬认为,金州龙舞表达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记者:杨竞张卓
    03/05
  • 辽宁抚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
      这是3月4日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广场拍摄的缅怀雷锋同志活动现场。  当日,辽宁省抚顺市在雷锋纪念馆广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同志,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