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新民酸菜:冲刺百亿产业集群 打造地域“味”名片
    “无酸菜,不东北!”进入农历九月,寒意渐浓,在全国优质大白菜主产区之一的新民市,丰收的喜悦火热四溢。翠绿的白菜在田垄间铺陈,它们中的半数会一车又一车地发往全国各地;另一半则被留在当地,通过智能化车间加工,成为东北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传承许久的美食——酸菜。新民市酸菜成为占据全国70%酸菜市场份额的“销冠”,早已告别“家庭作坊”“区域特产”等传统标签,取而代之的是涵盖科研、种植、腌制、加工、储运、营销的现代化全产业链。陶家屯镇的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建成了世界首个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加工车间;新民市已形成了辐射东北、联通全国的东北最大最优酸菜产业集群……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有限公司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生产车间。(摄影:李浩)全链升级: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提升在大民屯镇自家的白菜地里,农户小崔正忙着用农机进行采收。小崔说,今年酸菜生产企业收购白菜(净菜)的价格在每斤三角钱左右。“往年白菜收购价忽高忽低,对农户种植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但沈阳市酸菜产业协会成立后,酸菜生产企业的收购价格就比较稳定,咱们种植户的收益也就更加稳定、更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在新民市,像小崔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正是酸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让以往的普通菜农变成了按单生产的“产业工人”。他脚下的这片田地,是新民市近10万亩白菜种植基地的核心区之一,这也为新民市的酸菜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据了解,新民酸菜历史悠久,域内现有酸菜加工企业70余家,年总产量约7亿斤,总值约20亿元。产业链的中端实现规模化运营。记者在陶家屯镇看到,今年1月由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民酸菜产业集群项目——东北酸菜腌制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生产车间投入运营后,成为全国首家实现了酸菜自动称重、分装规模化生产的车间。通过巴氏杀菌技术,实现防腐剂“零添加”。目前,该车间共有6条生产线,日产酸菜达10万斤。二期工程也即将竣工,共建设标准化酸菜腌制窖池358个,腌制白菜能力1.5亿斤,可生产酸菜0.5亿斤。酸菜产业的下游更令人惊喜。目前,新民市已成立了酸菜食品研究院,创制研发了包含60余个菜品的“酸菜宴”,其中有酸菜血肠、酸菜白肉、酸菜海鲜焗饭、乳酸菌发酵酸菜汤、即热式酸菜白肉锅……这些创新食品吸引许多市民周末专门自驾去新民,为的就是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又美味的“酸菜宴”。三大优势:铸就“全国酸菜看新民”的底气“放眼全国,新民酸菜底气十足。”10月29日,沈阳市酸菜产业协会秘书长吴海峰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份底气正是源于新民发展酸菜产业的三大核心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关键。酸菜作为东北特色食品,实现了从农产品到特色食品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更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发展思路与模式的革新。来自新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新民当地现有的酸菜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全域约有2万户白菜种植户。最高效时,白菜从采收到运到企业的生产车间不超过6小时。为抢占更大市场,新民市正为酸菜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并深耕专业市场,全力推动其提档升级。打造区域商标、产品商标,推动酸菜产业科学化、标准化、商品化、多元化,把以往只有一季的大白菜销售期,延长到了一整年。今年年初,新民市酸菜生产企业成立了酸菜产业协会,进一步推动域内生产企业的行业自律和合规,推进产业发展走向更加良性轨道。协会会长刘策说:“新民酸菜产业协会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百亿酸菜产业集群,让酸菜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科技赋能强劲。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从去年试种的24个白菜品种中选出3个品种进行扩繁测产,找出最适合腌制酸菜的白菜新品种进行推广。同时研究低盐和无盐稳态发酵技术,让传统酸菜摆脱“高盐”标签,让东北酸菜更美味、营养、健康。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尝试采用多种乳酸菌发酵,与海鲜搭配开发预制食品,满足更多人的味蕾需求。此外,时丰产业园的智能化生产线也使损耗率进一步降低,即便是日产10万斤酸菜,仍能保持传统风味。政策保障有力。新民酸菜产业集群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个部门确定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也是沈阳市唯一的国家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目前,新民成立了工作专班和两家国有企业。“我们把窖池变成‘理财产品’,让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盈利。”新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民酸菜已为喜家德等知名企业供应酸菜和酸菜颗粒产品。冲刺百亿:从区域特产升级到国潮品牌“想想几十年前,一到冬天,每家每户都用大缸腌酸菜,而现在的企业生产都是自动化,更卫生、更高效。”在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内,土生土长的新民人李建国回想以前的场景,再看看眼前的现代化生产景象,惊叹连连。142座腌制池如银色堡垒整齐排列,池内温度、湿度通过电子屏实时调控,6800平方米的10万级GMP车间,机械臂将“零防腐剂”酸菜精准分装,空气净化器的运转声取代了传统腌菜的沉寂。如今新民酸菜的品牌多样、品类丰富,有多达200多个品牌在市场上销售,像“翠花酸菜”“旺新酸菜”“酸酸的爱”等品牌更是耳熟能详。目前,计划投资30亿元的酸菜产业集群,正按“一中心五基地”布局稳步推进:研发中心攻关核心技术,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给,腌制基地提升产能,预制菜基地拓展品类,冷链基地打通物流,质检基地把控品质……预计未来三五年内,有望达到300亿产业规模。新民酸菜产业的蜕变,是一场味觉的革新,更是县域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记者:张晶
    11/03
  • 沈白高铁开通满月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
    图为高铁列车行驶在沈白高铁上。(摄影:陈明)“以前往返沈阳和抚顺,要坐1个小时的普速列车,坐汽车路上耽搁的时间更多。”在抚顺工作的沈阳人郑先生说,“现在乘坐沈白高铁只需20分钟左右,特别方便。”10月28日,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以下简称“沈白高铁”)迎来开通“满月”。记者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了解到,一个月来,沈白高铁安全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客流持续火爆。沈白高铁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30公里,北起沈阳北站,经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南至长白山站。开通后,北京朝阳站、沈阳北站至长白山站最快旅行时间分别缩短至4小时33分和1小时53分,使长白山景区正式接入京津冀“半日经济圈”。目前,沈白高铁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按照日常线、高峰线安排旅客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多达到64列。一个月来,抚顺站和新宾站分别运送旅客17.15万人次和近2.3万人次。沈白高铁开通后,通过与京哈、沈大等高铁路网相连,在东北地区首次形成了高铁“O”形闭环,串联起沈阳、长春、白山、通化、抚顺等10座城市,高铁轨道上的城市“朋友圈”越扩越大。沈白高铁的开通,也有效解决了东北东部地区“旅长游短”困境,沿线文旅部门加大旅游市场投入,抚顺等地推出了凭高铁车票享受景区首道门票优惠等政策,吸引游客前往。国铁沈阳局从11月1日起对沈白高铁动车组列车实施4到8折不等的票价优惠。开通运营以来,沈白高铁沿线各车站不断打造车站文化、提升服务质量,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抚顺站以“雷锋精神”为主题打造文化车站,设有“雷锋服务台”,并提供大量免费充电桩、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伯官站和新宾站根据所处位置和客流特点制定了差异化服务方案。伯官站主要服务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旅客,以前往世博园、棋盘山、热高乐园、皇家海洋乐园等景点的短途旅客为主,该站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完善公共交通接驳方案,确保旅客出站后能够顺利接驳。新宾站重点承接前往赫图阿拉城、筐子沟等著名景区的游客,该站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确保工作人员娴熟掌握列车换乘方案,以及新宾满族自治县内公交、客运接驳线路信息。记者:唐佳丽
    11/03
  • 我省49名选手鏖战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记者:徐铁英、任梓溪
    10/30
  • 义县安泰门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义县,坐落于辽西故道之上,燕秦设郡,汉初立县,是辽西地区最早的古代城市之一,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义州卫,作为义县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古城称谓,延续了850多年。大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义州卫由土城改建砖城,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古城四门,如今惟余北门安泰,是义县古城唯一的一处明代建筑遗迹。安泰门是义县人民政府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17日,安泰门晋升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义州城历经几百年风雨剥浊,至1948年仍巍然屹立,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中遭炮火轰击,城垣有多处损毁。解放后义州古城分别在上个世纪50年末、70年代被拆毁。仅剩北门安泰门,并成为义县古城标志性建筑。由于风侵雨蚀,年久失修,北城门破损严重。义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决定启动义县明代古城北门修缮工程。工程自2014年8月15日正式启动至2015年10月安泰门文物主体修缮复建工程完工。2022年5月对外开放展示,供游人游览欣赏。2024年又经过近一个月的修缮,明代古城安泰门于9月14日重新开放。保护好该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也为研究义县古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记者:陈思霖
    10/30
  • 故宫夜景醉游人
    记者:王丽华
    10/30
  • 辽宁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全国共有32处工业遗产入选。其中,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上榜。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的成功入选,不仅提升了沈阳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全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沈阳样本”。 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保留了工业遗产风貌,同时加入了文化元素。(摄影:张文魁)构成完整的工业遗产体系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始建于1939年,作为中国味精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该厂不仅承载了东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厚重历史,也记录了新中国轻工业从起步到转型的完整历程。值得一提的是,红梅味精厂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全国味精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产品曾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红梅”品牌更于1997年被认定为味精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此次申报成功的核心物项涵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与设施,包括建于1945年的发酵过滤车间、1939年的原料库与老月台、1966年的研究所,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大楼与味觉博物馆等。此外,厂区内还完整保留了铁路轨道、发酵罐、生产管道等工业设备,以及多类珍贵档案图纸与操作规程文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遗产体系。推动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近年来,沈阳市工信局积极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并进,一方面指导园区落实“修旧如旧、活化焕新”的改造理念,确保工业遗产风貌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助力园区对接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其转型为集艺术展览、文创办公、音乐展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红梅文创园”。其中,由原发酵车间改造的发酵艺术中心、原料库改造的Livehouse秀场,以及全国首家以味觉为主题的博物馆,均成为园区文旅融合的亮点。这些转型成果也被沈阳市工信局纳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案例库,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未来,沈阳将继续推进工业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让更多工业“老面孔”焕发时代“新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记者:黄超
    10/30
  • 朝阳市:白天鹅飞进城区 市民零距离欣赏成景
    深秋时节,白天鹅活跃在朝阳市双塔区大凌河畔,成北方城市深秋时节里的一道别致生态风景线。10月27日,近30只白天鹅翔集在朝阳市双塔区大凌河畔,翩翩身影为大凌河畔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据介绍,白天鹅种群已在朝阳城区中心水域活跃了近10天左右,目前,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多。朝阳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迁徙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白天鹅如约飞回大凌河沿岸。近年来,随着朝阳市生态环境日益提升,当地人们爱鸟意识的提高,白天鹅种群陆续选择在朝阳地区越冬,且每年的数量都在递增。现如今,朝阳市春秋冬三季都有白天鹅飞舞的身影,成为了当地一道最美风景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赏天鹅拍天鹅,白天鹅在朝阳过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人与白天鹅的动人故事,感动着来自全国各地观赏白天鹅的人们,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记者:白铁军
    10/29
  • 辽宁展位,越探越上头!
    10/29
  • 流动博物馆
    (摄影:林林)近日,由辽宁省博物馆与本溪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秋水长天锦绣江山”——“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本溪篇系列活动之“和合中国”流动博物馆,在本溪望溪公园亮相。活动以流动宣展车与文物展板相结合的方式,将辽博优质文化资源“搬”到本溪市民身边,打造一场可看、可触、可互动的文化盛宴。记者:夏子涵
    10/28
  • 秋韵正浓 我省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