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阜新:秸秆变废为宝连日来,在阜新市清河门区乌龙坝镇,大型搂草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秸秆打包机和打捆机忙碌作业,既消除了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和火灾隐患,又打通了秸秆回收利用通道。这些“草疙瘩”成了当地抢手的饲料原料,每亩秸秆可让农户额外增收近百元。各村统一收储、对接销路,全镇田间不见焚烧痕迹,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双赢路。记者:刘杰印朱学著编辑:赵晴编审:邹润11/18
- 秋冬之交,辽博换“新装”啦!11/17
- “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展览举行“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展览于11月15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时间轴为框架,通过百余件文物及珍贵史料系统呈现沈阳故宫四百年历程。 11月14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媒体记者提前探馆。(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14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媒体记者提前探馆。(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14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媒体记者提前探馆。(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11月14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媒体记者提前探馆。(新华社记者李钢摄)11/16
- “双十一”我省购买力强劲 品质升级成主流11/14
- “双十一”消费热潮拉高快递业务量峰值11/14
- “古代辽宁”添新景11月11日,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辽金时期”展厅完成升级改造,正式焕新启幕。本次改造系统梳理并创新重组原有陈列,围绕辽金时期政治制度、生活面貌、丧葬习俗、文学艺术等核心内容划分主题板块,构建起层次丰富、逻辑清晰的展陈叙事体系。为提升观展体验,展区新增4个多媒体展示区、两个互动触摸柜、一个游戏体验区及一个拍照打卡区,显著增强了观众的现场参与感。记者:何书凝卢立业11/13
- 东北第一家新华书店——沈阳马路湾店迎来77岁生日马路湾新华书店迎来77岁生日。(摄影:赵敬东)11月8日,东北第一家新华书店——沈阳马路湾新华书店迎来77岁生日,一场以“延安精神与沈阳红色基因的交融”为主题的庆祝活动精彩上演。活动既保留了红色文化的精髓,也创新了宣传形式,可谓“老书店、新体验”。书店里,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红色主题艺术空间。(摄影:赵敬东)沈阳马路湾新华书店于1948年11月8日成立,其前身是东北书店第一门市部。马路湾新华书店见证了数十年城市的变迁,而“去马路湾,逛书店”也成为几代沈阳人儿时的记忆。改造后的马路湾新华书店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寻找儿时的回忆。(摄影:赵敬东)获奖的“小小荐书官”手捧证书合影留念。(摄影:赵敬东)改造后的马路湾新华书店里,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红色主题艺术空间。在这里,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中,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书店还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不间断地“端”上一道道文化大餐。在这里,“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下午”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记者:陶阳11/13
- 1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结队访红滩近日,盘锦市拍鸟人孙绍丹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海滩拍摄时,邂逅一群觅食的珍稀鹤类——13只白枕鹤身着灰白羽衣,鲜红脸颊在夕阳下格外醒目,修长粉腿交替迈步,时而低头探食,时而悠然漫步,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以往白枕鹤仅偶尔有一两只混入其他鹤群现身,此次13只集群到访实属罕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易危物种,白枕鹤有着珍珠灰色体羽,头顶至后颈的白色条纹辨识度极高,颈部灰白斑纹相间,飞羽长垂尽显优雅,更因对栖息地要求苛刻,被誉为挑剔的“生态考官”。它们的到来,是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白枕鹤繁殖于东北及俄罗斯远东,越冬需南下迁徙,途中极度依赖生态完好的能量补给站。盘锦红海滩曾因围海养殖,碱蓬草面积大幅缩减,如今碱蓬草织就的盛景,背后是“退养还湿”工程的持续推进:拆除养殖堤坝、疏浚潮沟,恢复自然潮汐节律,纲草等水生植物日渐繁茂,为涉禽提供了充足食物。(盘锦红海滩拍摄到的白枕鹤。孙绍丹摄)科技赋能让湿地修复事半功倍。盘锦市林湿等相关部门联合专业科研机构启动盐地碱蓬修复工程,组建专业队伍常态化监测,通过降滩改造、潮沟疏浚、草种补植等举措,更首创“无人机靶向播种+轻量化苗盘”技术,突破潮间带复杂地形限制,让红海滩从“景观湿地”升级为“功能湿地”,成为迁徙鸟类的理想家园。如今的辽河口湿地,珍稀鸟类频频亮相。白枕鹤在滩涂上啄食,不远处东方白鹳列队飞过,芦苇荡深处传来丹顶鹤悠长鸣声,三种珍稀涉禽同框的画面,定格成湿地生态的“活标本”。随着“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这里已成为几百种鸟类的乐园。暮色四合,13只白枕鹤集群起飞,翅尖划破晚霞,身影与红滩、芦苇荡相映成景。从“退养还湿”的坚定抉择到科技修复的久久为功,辽河口用时间证明:当人类归还自然空间,生命自会以最美姿态回应。记者:李博11/11
- 文化“大钻石” 沈城新活力11/11
- 走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台烽火台在北镇市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台烽火台(属明长城防御体系)静静矗立在丘峦之上,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以雄浑的姿态诉说着古代军事防御的历史,成为辽西地区长城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头台子烽火台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闾阳镇闾二村头台子屯北500米。遗址南北长20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遗址原为烽火台,后来因当地村民取土,已被挖成平地,台体消失,烽火台形制、高度不清,现地表散落大量碎砖、瓦块及少泥质灰色陶片,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弦纹。根据标本的特征分析,此烽火台的年代应为汉代,2018年1月26日公布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长城辽东镇“卫所-堡寨-烽火台”防御网络的重要一环,头台烽火台曾与周边的镇虏堡、镇静堡等军事设施联动,形成严密的预警体系,对研究明代东北边疆防御策略、军事工程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北镇市持续开展保护工作,清理台体周边杂草、加固夯土裂缝,并设置保护围栏与说明牌,避免人为破坏。如今,这座矗立在田野间的烽火台,不仅是北镇长城文化的鲜活见证,更成为当地群众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夯土台体上,尽显岁月沧桑,让人们在凝望中感受古代戍边将士的坚守,读懂长城文化背后的家国情怀。记者:孙红韩东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