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重回辽宁考古现场·北方青铜】考古专家对战国墓葬出土文物考证——“秦开却胡”不是开疆而是固土
    在百年考古历史中,我省陆续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墓葬。这些墓葬及其随葬的陶礼器,有着不同的特征与差别。这些出土文物一方面证明了生活在辽宁的原居民受到中原燕文化渐次影响的过程,同时也佐证了燕国大将秦开驱逐东胡人,即“秦开却胡”事件不是燕国的扩张行为,而是巩固其原有领土。不同时期的战国墓葬各有特点11月的沈阳城,已是初冬。在沈阳市大西菜行附近,林立的高楼之间,车辆川流不息。当大雪纷飞的季节与现代化图景相互交织呈现眼前,很少有人会想到2000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的样貌。今年87岁的冯永谦从考古角度试着寻找答案。作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冯永谦,自年轻时起就开始参与全省的文物考古工作。1958年,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单人墓——“沈阳热闹路战国墓”,共出土5件随葬的明器,包括陶鼎、陶壶、陶釜和陶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先后发掘的战国墓地和墓葬有朝阳王坟山北区、建昌东大杖子、辽阳新城战国墓地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墓葬主要是喀左眉眼沟墓葬、葫芦岛徐家沟墓地、沈阳热闹路墓地、辽阳徐往子墓地。虽然都是战国时期墓葬,但如果根据时间划分,我省发掘的这些墓葬分布在战国不同时期。按照历史断代,自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再具体划分,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90年为战国早期;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0年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晚期。对照上述历史时期划分,再结合我省已经发掘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形制变化来研究,专门从事建昌东大杖子墓地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玉冰表示,从中可以窥探出燕人以及燕文化在辽宁地区的推进脉络。战国早期墓葬以沈阳热闹路战国墓为代表,这些墓葬中更多保持了中原地区商周以来的文化特征。这说明,当时的燕人已经在辽宁境内与当地原居民杂居生活。到了战国中期早段,朝阳王坟山北区战国墓地开始集中出现较为纯粹的燕式陶礼器墓地,燕文化在辽西地区进入适应阶段。战国中期晚段,具有典型燕文化元素的墓葬数量增多,而且分布范围扩大,这意味着燕文化势力开始进入稳定阶段。战国晚期的墓葬以辽西地区为代表,带有辽西原居民特色的夹砂陶器和其他随葬品数量也都少于前期。与此同时,高等级墓葬开始出现于辽西地区和辽河平原地区。这意味着,到了战国晚期,燕文化已经占据该地区。随葬陶礼器呈现逐渐演变过程墓葬在揭示燕文化走向的同时,与墓葬一并出土的各式各样的陶礼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对战国陶礼器进行研究的学者魏龙星介绍,所谓的陶礼器,又称“仿铜陶礼器”,是以同期铜礼器的形状和制式为范本,结合陶土制作技艺而成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多为明器。“这些陶礼器应该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产物。”魏龙星进一步解释说,战国时期,由于燕文化势力扩张,东北地区出土了燕式陶礼器的墓葬遗存,主要包括鼎、豆、壶、盘(洗)、匜等器类,并逐步形成数量、形制相对固定的随葬器物组合,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辽宁省战国墓葬出土大量的陶礼器,又称“仿铜陶礼器”,是以同期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的形状和制式为范本,用陶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具有礼器的性质,多为明器。图为陶鼎,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青铜盖鼎(凌源出土)鹿形金饰片(凌源出土)夔龙纹滑石片(辽阳出土)具体来看,战国早期,在辽西和辽河平原的沈阳地区可以零星看到带有燕式陶礼器的墓葬。不过,已经发掘的这些墓葬均为低等级燕式陶礼器墓。到了战国中期,中高等级墓葬出现,可以看到成套的仿铜陶礼器出土。同时,多见有滑石类饰件装饰棺椁。该类滑石佩饰经穿缀组合之后,悬挂于墓葬内、外椁之间,类似于一种帘幕。有学者推断其与燕山以南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均为“幔帐饰物”,为中原地区帷帐制度的体现。而到了战国晚期,典型陶器组合已不如之前的完整,组合种类、夹砂陶器的数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器物的形制、纹饰日益简化,为明显的燕文化晚期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陶礼器组合不断变化,陶礼器中的某一类器物也随着时间演进而有所改变。魏龙星以“陶鼎”举例子:一般情况下,陶鼎大多是三足,半球形的身子,长方形的耳朵,配一个半球形的盖子。但是,战国早期的陶鼎与晚期的有所区别,到了战国晚期,陶鼎的盖子更加圆鼓,但身子从最初的向外鼓变成了直腹。“这些细小的差别,说明明器造型受燕文化影响。”魏龙星说。燕国势力在辽宁境内不断推进燕国是东周时期“战国七雄”之一。通过我省发掘的战国墓葬和随葬陶器的变化,可以梳理出一条燕人及燕文化进入辽宁的时间轴线。此前的研究以为,燕国势力进入东北是在战国晚期,是通过“秦开却胡”一次性完成的,是对辽河流域原居民一次性、排他性的驱逐。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原属于东胡,是被燕国抢占的。“从考古发现看,并非如此。”华玉冰认为,透过辽宁地区陆续出土的墓葬和随葬陶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开却胡”事件,是秦开巩固了原本就属于燕国的土地,并不是从东胡人手里抢过来的。华玉冰说,出土文物和史籍都可以证明,燕人很早就到了辽宁地区,包括沈阳、朝阳等地,并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在原居民认同其文化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而东胡族本来主要活动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属游牧民族,不时对辽西、辽东进行侵扰,正因为如此,秦开将他们赶走至千里之外,并筑长城以防他们再次进犯。因此,“秦开却胡”是保证领土的安全,而不是强占他族领土,在“却胡”之前,燕已拥有这一地区。早在西周初期,周已开始对辽西及辽河平原地区进行经略。在辽西地区,相继出现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窖藏,部分铜器见有商代贵族族徽、铭文,这是最好的证明。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已分封诸侯国。到了战国早期,燕势力已进入辽河平原腹地沈阳一带,沈阳热闹路战国墓葬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国中晚期,辽西朝阳一带及包括沈阳、辽阳在内的辽东地区,燕文化渐次成为主流。在这个时期,发现了等级很高的战国墓葬,随葬品里有成套的大型精美的燕式铜礼器,并配以金柄套的辽宁曲刃剑,这些都是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因此,华玉冰表示,战国时期,燕国虽有“秦开却胡”、筑长城等大规模固边举措,但在具体实施上,燕国占据东北的模式更多是区域内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礼制文化方面的认同,将其理解为“固土”措施更为合适。(文中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11/30
  • 辽宁举办全省电力自动化专业技能大赛
    11月3日,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一台台线路实操系统柜前,操作员配合着电脑,一会儿在柜前操作,一会儿在电脑前查看相关数据。这是2021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暨全省电力自动化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厂站组团体比赛的现场,选手默契配合,全力按照比赛要求完成项目。比赛分为自动化主站组、厂站组两部分,52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进入决赛。夫妇双双上赛场。(来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大赛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比赛,不仅邀请外省专家出题,还在竞赛机制上精心设计,由参赛队2名选手的理论笔试成绩总和决定能否进入决赛,总成绩前8名进入团体决赛后,各队可在领队、技术指导和选手中任选2名成员组队参赛,最大限度提高省内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团体决赛自动化厂站组比赛中,来自鞍山的张作有、张晶颖是一对新婚夫妇,二人在封闭学习期间,互相鼓励、寻找不足,“备赛中他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正规地系统学习,真的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张晶颖笑着说。最终,张作有获得个人赛第一名,二人荣获团体赛第三名。
    11/30
  • 辽宁:让非遗文化再添活力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更忙碌了,因为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头琴音乐悠扬、深沉、宽广、抒情,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11月24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省有9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锦州市少北拳、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锦州市皮影戏、沈阳北市摔跤、锦州锡雕、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朝阳市天成观庙会。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正在演奏。9个入选项目涉及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记者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采访时了解到,此次我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辽西太平鼓实现了葫芦岛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锦州市少北拳初创于明末清初,具有高度的健身自卫技艺,至今已历八代传人。“武术加跤”是沈阳北市摔跤的独门绝技,目前在全省各地已建立了22个传承基地。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是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是指火炕的制作方法,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锦州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有五代传人。锦州锡雕综合了南派的细腻精致和北方的古朴自然,在用料方面采用“点铜”技艺,传承至今已140余年。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具有质朴、典雅的特色。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朝阳市天成观庙会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诞辰而兴起,历经200多年的变迁,已演化为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杂技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据介绍,此次9个非遗项目是我省继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最多的一次。全省各市申报了86个项目,遴选出30个项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文化和旅游部,经专家严格评审,最后9个非遗项目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项。目前,加强非遗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鼓舞(辽西太平鼓)进社区活动现场。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此次北市摔跤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让多年来致力于保护、传承这个项目的人深感慰藉,让大家看到了北市摔跤的传承前景。80岁的关贵林是北市摔跤代表性省级传承人,他说,北市摔跤既是体育项目也是文娱项目,更是沈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年,在北市场举办的皇寺庙会上,北市摔跤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并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节奏鲜明,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动人心弦。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包玉明参加了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的演奏,伴随着千万匹马的嘶鸣声,为开幕式带来了蒙古草原的气息。此次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玉明格外高兴。随着国家非遗保护的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非遗也在更大的平台彰显着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让非遗文化活力再现。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一是加强名录的建设,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结构及其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推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二是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对国家级、省级项目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项目存续状况,加强保护单位的绩效评估检查和动态管理。三是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深入挖掘阐释国家级、特别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以及在当代的价值、作用和应用途径。四是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贯彻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11/30
  • 辽宁大连:金石滩“旅游+研学”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大连金石滩迎来一个好消息,在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39个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由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申报的“大连金石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榜上有名。据了解,近年来大连金石滩旅游集团积极推动“旅游+教育”,与金普新区素质教育活动中心联手整合全域旅游资源,设计研发出涉及海洋生态、地质科学、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工业科技等独具大连沿海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院校、研学营地(基地)及研学机构到此开展研学活动。“旅游+研学”也成为金石滩重要产业业态之一,并带动金普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工业研学接下来,金石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紧抓机遇、持续创新,深入推进“旅游+研学”业态升级,逐步整合大连市乃至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研学课程,继续做大做强金石滩研学旅行项目,最终将金石滩打造成为东北地区辐射面最广、产品力最强的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国知名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11/30
  • 辽宁盘锦:辽河碑林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据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过推荐、现场检查、评审、公示等程序,11月24日,辽宁省2021年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结果公布,盘锦辽河碑林景区榜上有名。盘锦辽河碑林景区坐落于盘锦市中心地带,始建于1985年,总面积2505亩,其中陆地面积1500亩、水域面积1005亩,是基于辽河“裁弯取直”,在原河道上改造建设的。景区鸟瞰成椭圆形,四面环水、风光秀美、景观别致,是深受市民喜爱的“都市氧吧”。景区分为休闲观赏区、运动娱乐区、碑刻展览区、辽河湿地动物园四个功能区。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碑刻展览区,占地近50万平方米,收藏我国从文字符号、甲骨文到历朝历代书法大家的各种书法精品碑刻700通、1064块。市文旅广电局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同时,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提升休闲产品品质。今年盘山县重点围绕绕阳湖景区,在规划旅游度假区范围内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度假产品种类,完善休闲功能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品质,健全管理机构。10月,经省旅游度假区评定检查组审核,绕阳湖水上休闲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盘锦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新支撑,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
    11/29
  • 辽宁鞍山:集聚新动能 打造新引擎
    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聚焦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紧紧围绕“抓发展、促振兴”,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重点,重塑招商新思维,从明晰招商新方向、创新招商方式、健全完善招商工作机制等方面发力,坚定信心、重燃激情、提升能力、担当作为,持续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的强烈意愿与能力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今年前10个月,全市实际到位内资325.4亿元,同比增长44.9%,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创历史最高水平。鞍山市数字产业园企业数字化产品应用场景展厅。(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重塑招商新思维赋能结构调整鞍山市认真审视招商引资工作的短板不足,进一步凝聚共识,理清招商引资思路,从明晰招商方向、创新招商方式、健全完善招商工作机制、调动全员全民全力招商的积极性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鞍山市进一步明晰招商方向,紧紧围绕12条产业链和4个产业集群、碳达峰碳中和、“两新一重”等八大方向,全力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明确各区县、园区的主导产业,着眼延链建群谋划包装招引项目,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东北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以改造升级“老字号”为抓手,提升产业链招商。鞍山市以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力装备产业、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为重点,围绕推动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提升纺织服装制造技术水平、推进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发展等,全力招引项目。其中,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重点对推动生产油田专用车起重机、仪表混砂车、机场除雪车等产品,围绕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针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短板,积极开展补链招商。以深度开发“原字号”为抓手,推进产业链招商。鞍山市以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菱镁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围绕推进钢铁深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支持菱镁产业升级改造、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等,全力招引项目。其中,瞄准鞍钢集团产业链供应链,吸引相关企业来鞍山建立生产或销售子公司,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重点对铁矿石、特钢生产、型钢生产、型材应用、冷轧钢板生产、钢板、钢结构、粉末冶金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以培育壮大“新字号”为抓手,发展产业链招商。鞍山市以氢能产业、电池产业、激光及光电显示产业、磁动力产业为重点,围绕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基地、加强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磁动力产业的应用等,全力招引项目。其中,以高新区激光产业园为主导,开展补链延链招商,推进激光核心零部件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的引进,重点对光学元器件、晶体、隔离器等产品生产企业开展重点招商。在此基础上,鞍山市还围绕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商贸服务产业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重点,积极做好4个产业集群招商。其中,全市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开放数据和应用场景资源,重点引进数字创新型企业、服务实体型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型团队,加快建设数字生态体系。同时,对畜禽深加工的上下游产业、南果梨产业、食用菌产业进行招商,对肉制品(熟食)加工企业、蛋制品加工企业、蔬菜制品及深加工,以及其他食品企业进行点对点拜访,推进稻米、畜牧、蔬菜、渔业、南果梨、食用菌、花卉等产业链延长拓宽,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辽宁中新自动控制集团生产车间。(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创新招商方式招引高质量项目不久前,鞍山市成功举办以“乡情相伴共谋发展”为主题的鞍商大会,邀请全国各地鞍商代表齐聚家乡、共谋发展,签约12个亿元以上项目,涵盖健康、文化、旅游、电商等行业,总签约额27.72亿元。随后举行的“数字鞍山智造强市”机会场景发布会,立足产业基础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实现22个重点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同时,鞍山市主要领导率队走出去,积极开展叩门招商,拜访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爱驰汽车有限公司、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洽谈推进了鞍山氢能产业园项目、偏光片生产基地项目等百余个优质项目……今年以来,鞍山市通过高效“请进来”、精准“走出去”,创新实施园区招商、联合“飞地”招商、本地挖潜招商、推动组合式招商、发展委托招商等方式,并持续抓实抓好商会招商、以企招商、“云”招商、主题推介会招商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力招引高质量项目。围绕我省举办的活动,鞍山市全力开展主题招商、以商招商,精心筹备并积极参加了长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服贸会、辽洽会、珠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等重大招商活动,总签约额385亿元。其中,围绕重点产业举办主题招商中介招商,在服贸会期间围绕文旅康养、闲置楼宇举办了“与鞍山·共美好”主题推荐会;辽洽会期间围绕数字经济举办了“共建共享共赢未来”数字经济主题推介会;珠三角招商周期间举办了岫玉、数字经济、文旅产业三场主题推介会,共签约14个项目,总签约额达到33.9亿元。此外,应对疫情影响创新开展“云”招商活动,举办鞍山市招商项目洽谈会暨项目“云”签约仪式,共有11个项目进行“云”签约,总签约额13.15亿元。为进一步夯实招商制度保障基础,鞍山市相继出台了《鞍山市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鞍山市招商引资三年计划》《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项目分级包保机制、“四调法”项目调度机制等,通过加强政策供给和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成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鞍山招商引资“朋友圈”不断扩容升级,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海皆宾朋”的格局进一步形成。特别是推动了西鞍山铁矿开发、尾矿回收利用处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的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大体量项目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近年来招商引资百亿级大项目的空白。打造营商品牌服务项目落地达产初冬时节,走进位于鞍山市立山区的鞍山巨力恒钢绳制造有限公司新厂区,机器嗡鸣声中,企业新上马的精品钢丝绳项目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得益于各部门保姆式服务,新项目落地即开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了投产。”巨力恒钢绳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各条生产线陆续投产,企业产值将实现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努力招引来的投资项目,说到底还只是阶段性目标,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才会得到充分释放。为此,鞍山市全力打造以“鞍定”“鞍易”“鞍稳”“鞍全”“鞍居”为核心内涵的“鞍心”营商品牌,从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调度推进、破解项目融资难题等方面积极做优服务,全力抢时间、抢进度、保质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日达产见效,真正把项目抓出效益。鞍山市积极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全市全面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专项行动,逐个分析手续办理难点、痛点,分类制定解决方案,倒排工期,按时销号,对项目手续办理情况实行日汇总、周通报,为项目尽早开工赢得“黄金时间”。同时,以“一网通办”为抓手,实施平台、事项、窗口、工改、诉求“五个优化”,在全省率先启动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增量调结构,统筹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手段综合施策,实施土地攻坚、盘活存量、停缓建项目三项攻坚行动。为破解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难题,鞍山紧密对接国家资金投向,认真组织项目申报,确保项目达到审批要求。在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其中,制定了《进一步做好全市“三争取”工作的实施方案》,举办全市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培训会,提高争取资金工作成效。截至目前,27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争取到位资金7.37亿元;11个项目获得省级资金补助,争取到位资金0.67亿元;争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7.5亿元。鞍山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调度推进,攻坚克难保进度。全市将项目开复工情况纳入市政府每月议事会重要事项,及时预判并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各类问题,并以视频展示和现场汇报形式召开全市项目拉练视频会,通过地区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解说、发改部门通报、市主要领导点评总结等方式,展示全市项目建设成果,对暴露的问题进行回应。以“四不两直”要求,派出3个督导组赴各县(市)区、开发区项目现场进行暗访,及时发现了项目管家制度落实不严等问题。今年前10个月,全市5000万元以上复工项目354个,已新开工项目217个。其中,总投资6.8亿元的海城市国正矿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活性氧化镁项目等竣工投产,总投资2.3亿元的鞍山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汽车整车线束及40万套发动机线束项目等相继开工建设。集聚新动能,点燃新引擎,鞍山市以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牵动,奋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
    11/29
  • 辽宁:本溪湖,钢铁深处
    派出所在工业遗址博览园设了一个防控巡逻点位,每天4个班次巡逻的联防队员,眼看着遗址修复的进度,看着带着记忆来参观的退休工人来了又走,遇见了不少名人,也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正在修复和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摄影:杨靖岫)11月1日,6时25分,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联防队员洪志涛准时走进办公室。这是一幢紧邻铁路的三层红砖楼房,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楼外墙涂料不同程度地脱落,使得整个楼体外观的颜色看起来斑驳不堪。因为年久失修,部分墙面的外层涂料全部脱落,红砖墙体彻底裸露出来,顶层中间一户的窗户早已不知去向。洪志涛的办公室位于楼房的二层。开门的一瞬间,一股凉气迎面而来,他打了一个寒战。进屋,快速脱去外套,换上警服。衣架上挂了一宿的警服极力地吸收着他身上的热气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寒凉,衣服贴在身上的一瞬间,凉气瞬时传遍全身。相比于工业遗址博览园里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车间厂房,洪志涛的办公室“还算年轻”。接下来,洪志涛开始了当天的第一项工作——巡视整个博览园。还不到7点,负责遗址修复的工人们没有开工,空旷的遗址群尚未被城市的喧嚣叫醒。记忆洪志涛搓着手,沿着铁轨外圈绕了一圈,之后又折返到一号高炉附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炉是这个园区最紧要的宝贝,历史久,作用大。”洪志涛说。当年拆卸二号高炉时很多小块的钢铁零部件现在还散落在园区里,正巧遇上一位拾荒的老人过来捡拾,洪志涛耐心地劝老人离开,“这些东西都有文物价值,不能随便动呢。”百年前,本溪因煤铁而兴,素有“中国第一铁镇”之称。本溪人也将这种工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最终内化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正是文化自信的依托。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所长景洋祖籍江苏,祖辈闯关东来到本溪后便扎根于此。他说,想要了解本溪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煤铁是绕不过的一个词。据说,本溪市民大约70%的家庭都与本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人把夫妻同在本钢上班称为“双钢”,一人在本钢上班称为“单钢”。在本溪市民眼中,无论是“双钢”还是“单钢”都是让人羡慕的家庭。本溪人很懂铁,不管是不是在煤铁工厂工作,随便找上一个人都能和你聊半天。景洋家人里没有在厂矿上班的,也许是因为整天在本溪湖遗址群里走,他对当年的历史兴趣越来越浓,甚至能将炼钢、炼铁的流程及其中发生的化学物理反应说出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过光辉灿烂的篇章。据统计,辽宁共有工业遗产类文物遗存269处,国家级工业遗产11处。它们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本溪湖就是这其中重要一站。2013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整个遗产群由本钢一铁厂旧址、本钢第二发电厂冷却水塔、大仓喜八郎遗发冢、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旧址、本溪湖煤铁公司事务所旧址、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东山张作霖别墅、本溪湖火车站和彩屯煤矿竖井组成。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就坐落在本钢一铁厂旧址处。本溪地区矿产丰富,辽代时就已经产铁了,产煤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日俄战争结束后,1906年,日本人强占本溪湖煤矿,1911年,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博览园里,仍保留着当年从德国进口、由日本人修建的一号高炉。一号高炉1915年建成投产,是现存亚洲最早的现代高炉,开启了我国东北地区使用现代高炉炼铁的历史。有了高炉的本溪,开始有了历史,一部独特的工业发展史。2008年年底,政府关停一铁厂两座高炉,这里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走在一铁厂废弃的厂区里,就好像走进了中国钢铁业的历史隧道,“那是本溪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原点。”景洋始终记得第一次来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时的震撼感。高耸的两个烟囱,锈迹斑斑的一号高炉。那是2016年,已经启动了工业遗产群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从河东派出所二楼会议室的窗口望出去,能看见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全貌。地理位置上派出所与博览园仅隔着一条铁路。路那边,就是本溪百年工业化的进程。怎样保护好这个“原点”,让这份记忆不仅存在于那些已经逝去的老人的记忆里?对于景洋们来说,就是保护好这个遗产群。这是涉及本溪全市多个部门的大事,“我们公安部门成立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联防分队,溪湖公安分局抽调了8名警员,组成一个24小时的巡逻组,4个班次,轮流倒班。”从2016年设立工业遗址博览园联防队员小组开始,洪志涛就是其中一员。一天24小时被分割成4个时间段,早上6点半到中午12点半,中午12点半到下午6点半,下午6点半到凌晨12点半,凌晨12点半到早上6点半,每个时间段都有值班民警在园区里巡逻。雪后的早上,跟着洪志涛走了半个循环,厚外套早已被冷风吹透。这是个工作日,遗址博览园没有参观者。随意地跟着洪志涛走了一遍他巡逻的路线,刚开始还勉强跟得上,后来就气喘吁吁了。他越走越快,说是在这里执勤几年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冬天,走得快些,也就暖和些。是的,在这个被扒了一半的工业遗址博览园去感受当年铁水倾泻而下的火热与热闹有点困难。好在,一切都在修复。摄制组2021年8月10日,洪志涛接到一个电话,内容是一个大导演要带着团队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拍电影。挂断电话,洪志涛叨咕着两个名字,刘烨和韩雪。“他俩有名啊。”两个多月后说起这俩名人,洪志涛仍难掩兴奋之情,“以前都是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这回来到咱本溪了!”那之后不久,载着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和道具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驻了博览园。洪志涛头一次见到这么大阵仗,见到了这么多名人。《钢铁意志》是由宁海强导演,刘烨、韩雪、林永健等主演的一部工业题材电影,是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献礼作品,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辽宁在战争废墟上重建钢铁工业支援全国解放的那段历史。“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选择在本溪取景,看重的就是咱本溪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景洋说。摄制组取景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景洋每天亲自带队,带着派出所民警出现场,负责警戒安全。“摄制组的进驻带动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人气,很多追星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这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这对本地工业遗产保护是好事儿。”景洋说。当时博览园里一共设了三层警戒线以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摄制组拍摄。洪志涛守在最外围的那条警戒线,是离明星最远的地方。对摄制组和明星充满好奇感的还有住在附近的市民,“老百姓听说有明星在这里拍戏,都来看热闹。”摄制组拍摄的那段时间,是本溪天气最热的时候。洪志涛和伙伴们每天都要在太阳下执勤十多个小时。看着摄制组的车一次次从眼前经过,偶尔能看见坐在车里的演员,多数时候什么也看不见。说起那次拍摄,洪志涛觉得非常有意义,不仅见了世面,还有了一次可以跟朋友炫耀的经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跟那些明星蹭张合影。市民胡延巍觉得自己很幸运,通过应聘群众演员在片子里分别饰演了一位解放军老兵和一位工人老师傅,过足了戏瘾。他将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获得无数亲朋好友的点赞。“作为本溪人,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本溪工业历史的强大,这是很幸运、很自豪的事情。”胡延巍说。以前也知道这段历史,但都没有这次切身参与之后的体会深刻。虽然只是群演,胡延巍深切感受到了拍电影的艰辛。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要拍一个冬天下雪的场景,8月的本溪最高温接近30℃,演员们不仅要穿上厚厚的冬装,还要戴上棉帽子,一场戏下来汗水湿透了棉服,主演刘烨还因此中过暑。博览园里,剧组拍摄时用过的道具和标语还没有清理掉。一栋青灰色楼房的前面挂着一个白色牌子,上面写着“专家楼”的字样,这是演员韩雪饰演的钢铁专家工作的地方。洪志涛巡逻时,经常会看到参观者在牌子前停下来,议论几句。当年,想必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吧,那些钢铁专家就是在这里创造了中国煤铁工业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电影用另一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家乡,将一代代钢铁工人奋斗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洪志涛期待着影片早日上映。守候洪志涛用一个词形容联防队员的工作——守候。虽然会有各级领导和一些专家来遗址调研参观,但大多数时候,这里如水般平静。《钢铁意志》剧组的到来,是洪志涛在这儿守候5年多时间里发生的最大、最热闹的事情了。然而,一个半月的热闹过后,这里又归于平静。洪志涛愿意守候在这里,因为自己的爷爷、父亲,还有姑姑都是本钢一铁厂的老工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岁月,自己今天的坚守也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洪志涛讲了很多联防队员的琐碎工作细节,有游客来参观,他会给他们讲这里的历史,有时只言片语,有时也会长篇大论。每次必须要说的一句话是:这里是被保护的重要工业遗址,不要破坏里面的东西。参观者中有很多本钢一铁厂的退休工人,他们带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来。洪志涛说,走进曾经工作的厂区,他们看起来都挺伤感,当时的辉煌与现在的沉寂对比太强烈了。正说着,迎面走过来一位参观者。1956年生人的曲艺,小时候家就住在这儿附近,每到夜里这里总是灯火通明的,进进出出的火车好像从来没有停过。家里有别的亲戚在这里上班,所以他就有了和同龄小伙伴到这里玩耍的特权。童年记忆里的厂房面积比眼前真实看到的要大很多。1986年出生的洪志涛也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在一号高炉斜对面,以前叫东山的地方,就是他小时候的家,站在高炉这里就能看得见,那片也是工厂职工的家属区。放学时,他最愿意到这里玩,总会捡到一些铁块或钢头。那个年代,工厂废弃的小部件俨然是七八岁男孩最好的玩具了。最让他难忘的是工厂里的洗澡堂,“跟小伙伴们玩了一天,浑身都是土,被父亲拎着去澡堂洗个澡,是最舒服的事儿了。”洪志涛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虽然洪志涛和曲艺的记忆有着30年的时间差,但不妨碍钢铁工业给他们留下的美好记忆。现在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已经开始铺设路面了,一号高炉也被重新修复。虽然已经进入冬季,工地的工人们仍然每天按时开工。看到现场工人操控着机器忙着修复和建设,曲艺心里很高兴,等一切修复完毕,再来参观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洪志涛说,一个人的时候虽然也寂寞,但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有趣的事儿,比如有些来这里拍照的老人家,会不听劝阻偷偷地顺着楼体爬到高炉上去拍照,这种行为其实是很危险的,后来这些带有楼体的点位也成了巡查的重点。还有一些拾荒的老人来捡散落的钢头和“铁粑粑”,也要耐心地劝阻他们。洪志涛说,这里的一块铁、一块钢都带着历史的记忆,他有责任好好守护。工业遗产辽宁,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的装备部”“东方鲁尔”,工业遗产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厚重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成长之初的面孔。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1处国家级工业遗产,总数居全国前列,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就是其中之一。在它们的身边,一直有人在守护着,修复着,也回望着。
    11/29
  • 辽宁:“十四五”首个大型新能源送出配套输变电工程投产
    11月24日16时43分,随着沈阳与铁岭两市间的500千伏变电站合闸送电成功,铁岭永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提前4个月竣工投产。这是辽宁省“十四五”规划项目中首个竣工的大型新能源送出配套输变电工程,14市由此全部实现500千伏变电站并网运行。图为铁岭永安500千伏变电站。(来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铁岭永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线路全长56.23公里。工程投运后,将满足铁岭地区170万千瓦新能源接入需要,每年减少碳排放413万吨,有效增强铁岭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能力,为全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效缓解辽宁电网当前有序供电形势,以及提高辽宁电网抵御风险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克服诸多难题,全面推广机械化施工,线路工程基础、杆塔组立施工综合机械化应用率达到96.89%。
    11/29
  • 辽宁灯塔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辽宁靖帆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由青岛靖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灯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全资企业,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4月29日一期电子信息材料项目通过验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式投入生产,生产的电子级光敏剂及相关产品,销往国内及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在灯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年产20万平方米高端镁建材系列产品项目现场,厂房内外忙碌的工作人员正在为11月末前试生产做最后的准备。这个项目由辽宁省新弘鼎镁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新建,公司拥有27项国家专利和两项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主要生产高端新型防火材料、耐火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防火阻燃板材——镁晶A级防火板。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辽宁科创重型内燃机曲轴有限公司,总经理臧伟介绍,企业目前是三班倒,预计今年生产产值在1.7亿元左右。今年公司接到山东潍柴5亿元的合同,新建5000平方米的车间开始生产,在山东威海建成的30万条毛坯生产线投产,预计可实现产值7亿元。今年以来,灯塔市紧紧围绕“两城三区四基地”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72个,开(复)工率90%;开(复)工500万元至亿元项目124个,开(复)工率91%。
    11/26
  • 辽宁辽阳经济开发区:盘活闲置资产 助力经济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辽宁辽阳经济开发区内多家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闲置资产。如何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资产,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为认真落实省、市关于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加强闲置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在确保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辽阳经济开发区“多举措”规范闲置资产管理,做到使用率最大化。一是强管理,促进保值增效。贯彻落实闲置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督促各企业对土地、房产、门市等经营性资产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效益、保值增值。二是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制定了闲置资产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另一方面联合区税务部门清家底,分类建立台账,同时制定通过挤压税收政策倒逼企业盘活闲置厂房的相关措施。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引导资产租赁,盘活闲置资产。逐步挖掘闲置资产的潜力,由点到面逐步盘活闲置资产。截止到本月,已通过租赁及拍卖盘活企业闲置厂房合计4.69万平方米。目前,仍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预计年底前可以盘活闲置资产面积约8万平方米。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