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亮冬奥】主题海报:传递“一起向未来”的精神风貌奥运海报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视觉文化内容,是彰显文化自信、营造冬奥氛围、推广冰雪运动、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由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璐团队设计创作的两组海报入选冬奥会宣传海报。《冬奥海报》鲁美团队赵璐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海报征集活动得到了鲁美师生的热烈响应,很快组建了师生创作团队。创作过程中,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是设计的灵感源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创作团队从形象元素筛选、形态推敲、构图方式、色调关系等方面表现设计意图。创作团队成员奉涛说,冬奥海报创作难点在于如何赋予传统文化当代精神,同时与冬奥视觉文化相融合,彰显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理念和愿景。创作团队学生代表谢朝阳说,2022北京冬奥会是一场宏大的冰雪盛会,展现中国更加自信、开放、多元的大国形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画面以3名冰雪运动员为主体,环绕动态飘舞的丝带,以国潮风插画形式呈现雪如意、冰立方、冰丝带等人文建筑场馆元素,丝带交错间融入了天坛和长城等地标建筑。冰墩墩和雪容融生动活泼,呼应主体运动人物,充满律动感,描绘出一幅活力生动、纯洁亮丽的冰雪风光,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交响曲。作品以国潮风彰显中华文化底蕴,海报手法写实与表现相结合,凸显文化自信,整体设计表现出中国冰雪文化延绵不绝的魅力。02/15
- 沈阳市苏家屯区:重点突破“产业高地” 28个项目集中签约2月10日,“2022年沈阳市首批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活动”在全市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的沈阳市苏家屯区全员招商见成效,在当日活动分会场,该区集中签约28个项目,投资总额278亿元。集中开复工项目共计53个,总投资238亿元。02/15
- 辽宁大连:齐化新材料 潜心“锻长板”2月13日,大连齐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年产3.4万吨的双酚A型液体环氧树脂生产装置自春节后复产,即满负荷24小时连续运转。“产品供不应求,合同订单已排期到3月中下旬。”大连齐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树志说道。大连齐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一角。(图片:受访单位提供)创新无止境。该企业通过与环氧树脂高端应用领域企业的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题,助力下游企业走向产业价值链的更前端,实现“锻长板”。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高α-双醇环氧树脂、低总氯环氧树脂、无卤阻燃型树脂、苯氧基树脂、苯胺树脂等多种特种环氧树脂正在试用或市场推广中,不久后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02/15
- 辽宁:培养高素质人才 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各个车间,来自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全程参与企业研发,并把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便提前适应企业岗位,毕业后成为辽宁石化行业的生力军。……这些场景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省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写照。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我省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技能人才,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高校新增专业92个,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1个,186所职业院校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联合培养人才等开放办学项目1465个。让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多起来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1月1日,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下发《辽宁省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十条措施》,随后推出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良好教育生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省全面启动普通高校教考分离和学分制改革,让本科学生忙起来,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此,我省从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专业学位博士规模大幅增加,2021年,全省专业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博士数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4%和75%。全省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去年,我省新增人工智能等“四新”专业92个,停招和撤销专业69个;近年来,共设置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自主备案交叉二级学科35个。与此同时,我省两所大学成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省新增博士点5个、硕士点32个。至此,我省104所高校中,有37所为研究生培养高校,其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我省高等教育的“家底”更殷实了,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作为辽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石化类企业转型升级急需高层次人才。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中的‘原字号’化工产业,形成人才链对产业链的支撑。”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表示。让高素质技能人才“专”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懂技术善创新的劳动者。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我省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我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2021年,全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和数字职教建设,实现40个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增设84个新领域专业,建设200余门在线精品课程以及29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探索“1+X”书证融通工作,实现学习成果认定转换,让学生获得1个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1年,全省制定71个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开发1885个认证单元;186所职业院校的17万余名学生参加书证融通学习。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工程系主任黄艳玲对此深有感触。该校的汽车专业是全国第一批“1+X”证书试点专业,学生在考取证书的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达到了上岗标准。“230名学生刚拿到证书,就被‘抢’光了。”黄艳玲说。由于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我省成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5个省份之一,并成为部省共建、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7个省份之一。开放办学让人才成长快起来在中国医科大学,学生通过“三省一区”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的“云课堂”,与黑龙江等地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更多的医学案例。通过开放办学、资源共享,我省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2021年,省教育厅在深化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这一年,全省组织实施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等重点项目1465个,其中,联合开发精品课程、联合培养学生数量较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121%、46%;联合建设跨地域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国性虚拟教研室46个;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63个,位列全国第三;获批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314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牵头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教育厅出台开放办学政策,实施首批重点项目176个。打通大学院系壁垒,打开大学校门,走出国门。在开放思维模式下,我省铺设了国际、省际、校际、校所、校企、校地交叉合作的立体人才培养通道。目前,全省已建立普通高校开放办学、人才培养、创新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在校际省际合作、校际校企科教协同育人、服务振兴发展、对外开放四方面实现新突破。02/15
- 【“辽”亮冬奥】古代辽地:与冰同在 向雪而行2022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天正式启幕,这不仅寓意着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再次绽放,还寓意着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通过冬奥会这个窗口展现出无尽春光。处于温带季风气候的辽宁四季分明,一季一景。冬季的辽宁,银装素裹,是冰与雪的世界。实际上,皑皑冰雪对辽宁来说并不只是风景,还是辽宁文化的一抹亮色。在古代,东北人就学会了利用冰雪,他们在冬季“骑木而行”,到清朝时,冰嬉成为训练八旗兵的重要科目。清代《冰嬉图》(部分)古代东北人“骑木而行”清代《职贡图》(局部)为迎接北京冬奥会,辽宁省图书馆举办名为“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的主题特展。通过展出的图片、文字、古籍等,参观者可以领略历史上辽宁大地发生的那些与冰雪相关的故事。唐代《通典》中记载,公元前7世纪左右,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部族利用木制工具在冰雪中追逐野兽。另据《隋书》记载,居于东北山地的游牧民族室韦人在大雪覆盖的冬天,皆“骑木而行”,即用木头做雪板类工具滑雪或滑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滑雪民族。《新唐书》中也记载有“乘木马驰冰上”的记载。时光倒回至5万年前。考古发现,那时的气温要比现在低得多,在朝阳喀左大凌河岸边的鸽子洞中生活着一群古人类。驻守洞中,看着洞外的皑皑白雪与满目冰霜,这些在与野兽顽强搏斗中求生的古人类绝对想不到,他们的后代会最终站在食物链顶端,他们更想不到,冰霜雨雪会融入进化基因。距今8000年的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这里出土了一件陶罐,陶罐上雕刻有一只蟾蜍和一条蛇,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蟾蜍形象。有学者认为,查海先民之所以选择雕刻蟾蜍,一方面是源于生殖崇拜,因为蟾蜍多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蟾蜍在冬天冰雪季会忽然消失,安全度过严寒,先民觉得很神奇。由查海遗址向西南,在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遗址出土过一件“玉凤”。虽然名为凤,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原型是疣鼻天鹅。学者对玉凤的解读与查海文化的蟾蛇陶罐相同:天鹅在春季到来,万物生发;秋季飞走,百草萧瑟;到了冰雪皑皑的冬季,则再也见不到天鹅的影子了。因此,天鹅被红山先民当成了沟通天地的使者。如果说查海遗址中出土的蟾蛇陶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玉凤体现了先民们的早期宗教意识,那么,从冰雪中走过来的东北古代游牧民族则将四季变换融进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白山黑水间,一个又一个东北古代族群登上历史舞台。皑皑冰雪见证了他们的兴起与衰落、迁徙与重组,同时也锤炼了他们刚毅、果敢、敢于闯荡的族群性格。可以说,利用冰雪已经成为族群集体性格中最具共性的文化内涵。冰雪既是运动场也是战斗场宋代,辽河流域相继被纳入辽、金版图。在喀左博物馆,展出一方金代的灰陶暖砚,见证了北方人的才智。无疑,暖砚的发明与严寒有关。为了防止严寒天气冻住墨汁,古人特意在暖砚下方凿出一个空洞,用于放置蜡烛等燃烧物,砚台因暖而得以继续使用,因此被称之为“暖砚”。暖砚只是冰雪文化中北方民族学习先进中原文化的具体例证。应该说,辽金两朝是南北文化交融、创新的时期,同时也是北方民族乐享冰雪,借助冰雪优势开疆扩土、巩固政权时期。这一点,辽朝体现最明显。作为一项治国安邦的根本制度,辽代实行“捺钵”制。简单说,就是辽朝皇帝根据四季变换,更换不同的渔猎地点与渔猎内容。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游玩,“捺钵”时,不仅大小官员要跟随,而且一些重大事项也在“捺钵”过程中拍板决定,所以说,“捺钵”是议政办公与渔猎活动合二为一的体现。作为“捺钵”之一的“冬季捺钵”,契丹统治阶层的活动尤为丰富多彩。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出使辽朝时写过一首名为《虏帐》的诗,诗中不仅描绘了辽朝皇帝在“冬季捺钵”时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更是用“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的句子勾勒出他在辽境内的所见所感。据《辽史》等文献资料记载,辽朝帝王贵族在冬季会凿冰取鱼,以鲜美的“冰鱼”大宴群臣,这也是东北地区“冬捕”的历史源头之一。相比之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则利用皑皑冰雪与敌作战。史料记载,为了更快攻击敌人,金太祖命人将铁棍绑在木块下面,做成类似于今天冰车一样的战斗工具,方便在冰天雪地中快速穿行。在冰海雪原中,辽人和金人还进行各种捕猎。捕获猎物后,或捧雪入锅,就地食用,或圈养、驯养。冰嬉是训练八旗士兵的重要科目作为崛起于冰天雪地、苍莽山林之中的满族,一直用冰雪强化战斗力,其首领努尔哈赤经常在冰上训练八旗兵,冰嬉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冰嬉成为训练八旗士兵的重要科目。《满洲老档秘录》中记载,女真首次举行冰上比赛是在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场上举行了跑冰鞋和冰上蹴鞠比赛。事实证明了努尔哈赤这种刻意训练的高效与有效。后金天命年间,努尔哈赤的领地突遭蒙古族部落围攻,十万火急下,努尔哈赤命令一支擅长冰上滑行的“八旗”部队紧急救援。《清语择抄》中载:“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今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围始解。”大意是说,善于冰行的八旗兵用特殊的冰上装备,急速前行,如神兵天降,最终解了围。冰嬉不仅在紧急关头发挥突袭作用,在后来的攻城战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廿五日夜,在宁远大战中失利的努尔哈赤,决定先攻下觉华岛(位于葫芦岛市)。当时海面被冰封住,八旗军从岸边滑冰直奔岛上。尽管岛上的明军奋力抵抗,但终究无法战胜终日冰雪训练的八旗军。最终,明军覆没,粮食尽烧,后金大获全胜,这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女真人对攻陷宁远城的信心。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迎冬奥特展中,背景墙上是一幅《冰嬉图》,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为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作。《冰嬉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乾隆年间宫廷“冰嬉”的运动场景。画面中,八旗兵有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等花样滑冰招式;也有杂技滑冰的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军训性质的溜冰射箭等动作,可谓异彩纷呈。清军入关后,冬季冰嬉的传统也被带入宫中,并被视为“国俗”,众多清朝皇帝中,尤以乾隆帝对冰嬉最为看重,他曾说:“冰嬉为国制所重。”乾隆每年都会从八旗官兵中挑选“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冬至到“三九”时节还要在西苑冰上举行冰嬉,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前往观看。赛后,皇帝分等次恩赏银两。《冰嬉图》反映的正是这一场景。虽然《冰嬉图》描绘的只是一个静态画面,但结合史料,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冰上运动项目的详情。比如“冰上竞速”,有点类似于冬奥会比赛中的速度滑冰,参赛的选手会穿着特制的冰刀鞋,听到发令声后,争先恐后向终点滑去,第一个到达终点者为胜,接受乾隆皇帝的赏赐。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冰嬉被正式定为“年例”和“国俗”,每年一次,在乾隆统治期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另有一幅清乾隆年间名画《职贡图》,其中有一幅描绘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七姓部落滑雪狩猎情形。他们将雪板用皮带绑在鞋上,能灵活迅速地捕杀动物。02/14
- 辽宁雪上健儿冬奥摘银2月10日,在张家口云顶体育公园进行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中,由辽宁冰雪健儿徐梦桃、贾宗洋及队友齐广璞组成的中国队,以总成绩324.22分获得亚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一枚宝贵的银牌。这也是辽宁冰雪健儿在北京冬奥会赛场获得的首枚奖牌。2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在张家口赛区举行。图为夺得亚军的中国队选手贾宗洋、徐梦桃和齐广璞(从左至右)在颁发纪念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被称为“雪地上的跳水”,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该项目混合团体比赛为本届冬奥会新增设的7个小项之一,中国队派出徐梦桃、贾宗洋及齐广璞的最强阵容出战。值得一提的是,3人都是第四次征战冬奥会。第一轮比赛没有悬念,中国队3人正常发挥,以336.89分的总成绩排名第一,顺利进入第二轮。另外三支进入第二轮的队伍为美国队、加拿大队和瑞士队。第二轮比赛,率先出场的徐梦桃稳健落地,得到106.03分,赢得近20分的领先优势。第二位出场的贾宗洋动作难度系数并不高,但在落地时没能站住,出现重大失误,仅得到96.02分。最后出场的齐广璞尽管拿到122.17分的高分,但中国队的总成绩定格在324.22分。美国队最终以338.34分的总成绩夺冠。加拿大队获得铜牌。2月14日、16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将进行女子个人、男子个人两个小项的角逐。徐梦桃、贾宗洋等辽宁冰雪健儿将继续向金牌发起冲击。02/14
- 辽宁省文化集团新春活动惠及400万群众春节期间,辽宁省文化集团围绕“欢度春节,喜迎冬奥”主题,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激活优势文化资源,丰富节日文化供给,组织了百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惠及群众400万人次。欢度春节+喜迎冬奥,文化场馆展览互动备受欢迎辽宁省图书馆重点推出“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主题特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辽宁省博物馆精心准备了多项文化活动以飨观众,春节期间累计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辽宁美术馆“寅虎迎春——馆藏捐赠摄影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1600余人次到馆参观,展出的70余幅馆藏捐赠摄影作品,全面呈现辽宁铿锵有力的发展足音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深入基层+数字服务,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广泛覆盖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春节前夕走进养老院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演出,精心准备了歌曲、诗朗诵、小品和话剧片段等文艺节目与老人们欢度春节。辽宁电声乐团的多位文艺工作者参与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录制,担任晚会音乐总监,统筹所有音乐环节,为辽宁乃至全国百姓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辽宁美术馆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组织小分队先后走进社区、医院、消防救援大队、派出所和孤儿学校,开展新春送“福”、送春联活动。辽宁文化云春节期间举办直播活动11次,近37万人次线上观看。辽宁文化共享频道推出“文化进万家”和“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展播活动,播出“2022辽宁省新年音乐会”、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演、《辽宁春节》纪录片等优秀节目,聚焦辽宁春节的文化元素,将优秀文化成果送到百姓家中。同时,以“爱我中华”为主题,播出专题片、原创动漫公益广告剧《可可小爱》和“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辽宁芭蕾舞团《天鹅湖》《花木兰》《斯巴达克》《角色》《中外芭蕾精品晚会》《四季》6部经典剧目精彩片段和优秀舞蹈作品在线上展播,2万余人次线上观看。辽宁歌舞团在官方微信、抖音平台推出大型新春民族音乐会《国韵芳华》和大型民族舞蹈精品《舞与伦比》的精彩赏析,线上浏览量超过3.5万人次。辽宁省图书馆依托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荐地方文献馆藏精品图书,介绍辽宁民间特色风俗;开展辽图领读者“话说春节民俗”系列线上活动;举办“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影音欣赏活动;推出《中华楹联与传统文化》线上专题讲座。线上举办的“瑞虎迎新——新春年俗图文展”“童筑辽宁阅享未来”优秀作品展、主题图书推荐等少儿阅读活动吸引1.7万人次参与。辽宁省博物馆结合线下展览,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积极开展“看展览说虎年”“线上研学”等推介和互动,近36.4万人次参与。辽宁美术馆“福虎呈祥——虎年画虎迎新春线上作品展”集中展出了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的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与“虎”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800余人次线上观展。辽宁省文化馆陆续线上推出全民艺术普及系列公益课程,直播省内各地迎新春文艺晚会及“文化进万家”系列群众文艺演出、模特专场展演、京剧展演及少儿春晚,为全省人民带来接地气的文化大餐。辽宁文学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迎春节赏经典”栏目,刊发文学名家撰写的有关春节的经典诗歌、散文作品。《文学少年》杂志推出“魅力冬奥”专栏,期刊订阅量8000册。活动在青少年读者群体中产生积极影响,为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科普与推广加油助力。辽宁省旅游教育中心策划制作“冬奥在北京,冰雪游辽宁”专栏,推介的辽宁冰雪旅游资源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辽宁省演艺事业交流中心线上《云剧场》栏目,推出新春特别篇——2022新春民族音乐会赏析,通过精彩视频、剧照、剧评以及幕后故事,打造线上精彩舞台。辽宁省文博产业发展交流中心推出两期“啸声天地岁”虎年文物纹饰鉴赏特辑专栏,介绍全国各博物馆院藏文物和民俗文物,为春节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看点。传统文化+视频直播,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热闹非凡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2年辽宁非遗迎新春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在春节期间成功举办。系列活动全部采取直播、录播等线上方式,在辽宁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快手以及网易、辽宁文化馆云、B站、酷狗等媒体平台推出,累计浏览量、点击量近300万人次,同时吸引多家媒体广泛报道,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推出“非遗年味道”“非遗年俗”“非遗新年礼”三大主题活动;“辽宁好非遗”新春云市集精选近50个非遗项目,先后推出“新年礼”“年味道”两期线上展销推介内容;“迎冬奥贺新春”辽宁非遗线上作品展,精选52件非遗作品汇集成篇。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省文化集团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融合优秀节目资源,组织7个高水准艺术作品,以视频形式参加“2022年犹他华人网络春晚”,为海外观众送去新春美好祝福。同时,积极支持各文艺院团参与“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选取多个经典节目进行精心编排,制作了“欢乐春节——辽宁人艺·辽宁电声乐团中外文化交流线上音乐会”,在10余个海外华侨华人网站、平台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辽宁歌剧院积极参与2022年埃及“欢乐春节”活动,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2022新年音乐会”于1月22日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播出后,有5000余人次线上观看。辽宁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和《中外芭蕾精品晚会》两部优秀作品,在驻澳大利亚使馆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以中国韵味芭蕾作品与国际友人共庆新春佳节,演出深受海外民众喜爱。辽宁歌舞团与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合作,选取舞蹈《飞雪》《写意春秋》《姥家门口唱大戏》、杂技《中国结》《敦煌焕》、歌舞《新的天地》6个精彩节目,参加老挝中国文化中心“欢乐春节”线上直播庙会,评论数近9000条,互动数超过3万人次,累计覆盖人数超过4万。02/14
- 辽宁:做好471个重点项目 做强“辽宁服务”品牌“十四五”时期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离不开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带动。日前,省政府印发的《辽宁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系列目标:“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力争实现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贡献更加突出;服务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辽宁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辽宁服务”品牌企业和“辽宁服务”区域品牌。此次发布的规划基于全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提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部署工作的特征明显。为确保实现一系列发展目标,我省明确了四方面发展重点,即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便捷化、多样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多元化,农村服务业社会化、一体化。其中,每方面又列出了细分行业领域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预期目标。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我省将支持沈阳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大连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探索创建辽河科创产业带。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在养老服务业领域,我省将打造“双核引领、多点联动、三带拓展”的医疗康养基地网络,加快推进沈阳市、大连市健康养老、智慧养老“双核”示范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业方面,在教育培训业领域,我省将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建立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项目多,发展机会就多。“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争取一批带动全局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布局规划和项目计划;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和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辽宁产业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的重点项目。“十四五”时期,我省服务业规划了471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文化旅游服务业133个,现代物流业129个。我省还提出,将大力推进“辽宁服务”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工程,引导服务业市场主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培育“辽宁服务”品牌,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壮大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塑造,新增一批有质量信誉、有市场优势的拳头企业。“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总量扩大、水平提升,服务业贡献日益突出。据统计,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9811.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429.4亿元,总量增加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长3.9%;全省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从2767.2亿元增加到4373.8亿元,年均增长9.6%。02/14
- 辽宁鞍山:培育壮大科技产业集群2月11日,位于辽宁(鞍山)激光产业园内的鞍山创鑫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正在对激光器元件进行组装和品质检测。该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激光器元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目前,辽宁(鞍山)激光产业园已有注册企业近300户,近年来鞍山市为园区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科技引进、人才引进、融资担保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摄影:李经川)02/14
- 辽宁沈阳:2022年首批大项目集中签约,亮点频现!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2022年首批大项目集中签约,亮点频现!2022年沈阳市首批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活动现场。(摄影:李浩)袁野/制图袁野/制图袁野/制图2月10日,沈阳市举办2022年首批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活动,432个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3795亿元。签约项目围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等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呈现出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项目质量高、资金来源广等更多亮点,营造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沈阳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规模大产业发展有了更多大项目支撑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奋斗目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贯彻落实“全域、全员、全年招商”工作要求,持续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全面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开门红”,预计一季度全市签约项目620个,签约金额5630亿元。此次集中签约项目432个,投资总额3795亿元。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实现签约。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有9个,50亿-100亿元项目有14个,10亿-50亿元项目有69个,沈阳市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多大项目的支撑。产业结构优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此次新签约的432个项目中可看出沈阳市优化产业结构的潜力所在。一批高质量项目实现签约,将为沈阳产业发展实现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其中,一产项目12个,签约额184.25亿元,占全市比重4.85%;二产项目200个,签约额1786.11亿元,占比47.06%;三产项目220个,签约额1824.81亿元,占比48.08%。与此同时,高质量项目数量多,占比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项目加速集聚,在此次全市签约的大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42.46%;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24%。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医疗、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链条。例如浑南区此次的签约项目中,创新型经济项目占据主导地位,全区签约创新型经济项目33个,占浑南区此次签约项目总数的50%,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强链、延链、补链,为产业发展注入一股活力,进一步做优产业生态,推动价值链不断向高端攀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