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丹东
- 丹东: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最亮底色位于丹东市中心的锦江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资料片①改造后的大东沟水清、岸绿、景美。林焕东摄②曾经的大东沟河道被淤泥阻塞,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沟”。资料片③新建的大东沟生态景观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刘晓阳摄核心提示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东蓝”“丹东绿”成为亮丽名片。2019年、2020年,丹东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丹东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今年截至10月31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1.7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扛起主体责任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徜徉于东港市大东沟岸边,放眼远望,碧波荡漾的河水、秀美的两岸景观与宏伟壮观的大桥、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图画。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近年来,东港市先后启动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5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部达到“I级A类”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达5万至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彻底消除了大东沟“黑臭”现象,建成区内河流域水环境大幅提升。多年来,丹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激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加强改革创新,强化基础能力,科学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幸福宜居丹东建设。丹东市坚持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出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久久为功,必有所成。2018年以来,丹东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提升治理能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守护绿色家园,筑牢生态屏障。丹东不断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年初以来,丹东市以市人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为契机,全面总结全市各部门法定职责落实情况,进一步推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环境治理格局;修订《丹东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试行)》,对194项环境违法情形进行细化量化,压缩裁量空间;出台《丹东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丹东市生态环境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丹东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丹东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持续打造公平公正、秩序良好的执法环境。与此同时,不断更新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实现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在环境监管上,丹东持续转变执法理念,优化执法方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着力提升执法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开展“亮剑斩污”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坚持精准执法,指导帮扶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动态更新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纳入清单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持续巩固成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丹东持续推进“亮剑斩污”“蓝天碧水净土”等专项行动,护好绿水青山。为守护一方蓝天,年初以来,丹东市重点加强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管控、焚烧祭祀管控、秸秆禁烧管控、重点企业管控,统筹道路清扫保洁、垃圾露天焚烧管控、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移动源管控。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对39个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进行审核上报,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备案,形成应急减排清单。完成发电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完成2930户散煤直燃炉具替代改造工作,推进10家重点管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持续巩固“一厂一策”治理成效。为守卫一方碧水,丹东市实施重点断面动态化管理,以大洋河桥和草河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强化桃花水期间水质稳定达标工作,制定大洋河达标攻坚工作方案,实时管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制定并印发《丹东市2022年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方案》,将123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目前已完成整治280个,预计年底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联合推进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涉疫废水处置工作,确保定点医院和隔离点废水在排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处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推进乡镇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开展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对全市840个入海排污口制定“一口一策”,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治年度工作任务。制定8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消劣方案,定期开展人工巡河,推进入海河流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丹东市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专门委员会,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将全市11家企业纳入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单进行管理。强化污染地块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40个,发放备案意见21个。通过加强源头减量、规范台账申报、加强处置利用管理等工作,强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形成从源头减量、过程严管到违法严惩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结合美丽宜居村创建,全市启动7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任务。11/14
- 辽宁丹东:锦江山公园秋意浓近日,丹东市锦江山公园的秋意愈发浓重,公园内的各色树叶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卷。作者:刘海东11/10
- 辽宁丹东:依托山海泉 打造四季游十月的东港,蟹肥稻黄,正是旅游好时节。近年来,丹东东港市依托滨海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农耕、海洋温泉康养和渔家等海滨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海岛生态旅游景观带,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品质,打造“春可游花田,夏可入海岛,秋可赏落叶,冬可泡温泉”的四季旅游品牌。今年以来,东港市持续加大文旅惠民力度,有效推动客源回流、市场回暖、消费回升,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文旅为民”。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与“孤山文化休闲发展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以滨海公路为纽带,整合海鸟、海岛、海鲜、海水温泉等海洋生态资源的“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特色化打造通过201国道串联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的“中部田园农业旅游带”;以集龙线为纽带,打造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带”,加快形成山海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立足“海角东港,海鲜王国”的旅游形象定位,加强活动策划,拓展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渠道。立足乡村振兴、文化同行主旨,开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努力提升品牌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东港市持续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孤山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加快大城山景区、海边渔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作者:张瑞11/02
- 【三美】美丽辽宁•秋 | 宽甸晚秋晚秋的山城宽甸,不但没有萧瑟之感,县城的大街小巷却是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尤其是银杏树密集的几条街道,更是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乐园。10/31
- 辽宁东港市:山海联动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十月的东港,秋高气爽,蟹肥稻黄。在位于十字街镇的馨艺山庄枫叶林里,游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拍照留念,有的说笑嬉戏,尽情享受惬意的秋日时光。今年以来,辽宁省东港市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农耕、温泉康养和渔家等旅游文化元素,快速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和品质。抢抓旅游黄金期,注重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宣传厚重文化,持续加大文旅惠民力度,有效推动客源回流、市场回暖、消费回升,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文旅为民”。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与“孤山文化休闲发展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以滨海公路为纽带,整合海鸟、海岛、海鲜、海水温泉等海洋生态资源的“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特色化打造201国道串联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的“中部田园农业旅游带”;以集龙线为纽带,打造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带”,加快形成山海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立足“海角东港,海鲜王国”旅游形象定位,加强活动内容策划,拓展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渠道,立足乡村振兴、文化同行主旨,广泛开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努力提升品牌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大孤山景区、大鹿岛、獐岛、北黄海温泉小镇今年共接待游客14余万人次。与此同时,持续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孤山特色文化小镇、大城山景区、海边渔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10/28
- 【三美】“银”为有你 何其有“杏”铺锦见知一寸丹,肯将金色洒故园痴情仍恋钟情处,故遣黄蝶舞碧天对于银杏的赞美,古往今来无数丹东人更是对银杏情有独钟它不仅是市树更是丹东一张耀眼的名片如今黄金大道作为丹东秋天不可错过的风景已经悄然上线了!九纬路、六纬路和七经街这三条百年银杏大道已经满树金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景色蔚为壮观更有辽东学院、锦江山元宝山、滨江路等其他银杏观赏地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深秋的丹东美成了浪漫的童话世界王立军阎军吴新民吴春贺林志民刘勇任晓光石绍海万培刚记者/刘海东10/27
- 【三美】金秋宽甸 层林尽染10/26
- 辽宁丹东:“金色美景”醉游人进入10月下旬,丹东市区街路两侧的银杏树叶渐渐变成金黄色。连日来,九纬路和杜鹃广场、六纬路、七经街等变身“金光大道”,金色的银杏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作者:刘海东10/26
- 辽宁东港市:水清岸美映港城徜徉于东港市大东沟亲水步道,放眼远望,碧波荡漾的河水、花红柳绿的两岸景观与宏伟壮观的大桥、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新生态画卷。这条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党的十九大以来,东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后启动了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5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部达到“I级A类”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达5-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95%以上,彻底消除了大东沟及支流“黑臭”现象,建成区内河流域水环境大幅提升。在截污和治水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基础上,东港市对已建成的大东沟生态景观加大修复和提升改造力度。通过修建健身自行车道、木栈道、景观桥等配套游憩设施和篮球场、足球场等休闲运动场所,提升沿岸绿植覆盖率和景观带亮化效果,建设亲水步道工程,打造一条集健身、休闲、亲水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迎着秋日的暖阳,沿河走来,一路上,看到的是碧水穿城、玉带织锦的美景,听到的是市民发自内心的赞许和爽朗的笑声。作者:林焕东吴健炜郭威10/2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写好“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2021年1月至2月,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前30名中,丹东市位列第18名,成为东北地区惟一上榜城市。(资料图)在辽宁省各市空气质量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榜上,丹东市常年位列全省第一。截至今年9月30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2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资料图)丹东的好环境,不仅体现在全国、全省排名。“丹东蓝”与“丹东绿”,已经成为丹东的城市名片,也是很多市民微信朋友圈的主题。(资料图)守住绿水青山并非一日之功。10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我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资料图)2018年至今,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全市新增58个省级美丽宜居村。(资料图)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亮剑斩污”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坚持精准执法,指导帮扶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动态更新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纳入清单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资料图)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加强扬尘精细化管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累计淘汰燃煤锅炉693台,推进城区及周边散煤替代7070户。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84.6%,提高到2021年的94.8%。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每立方米48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同比改善41.7%。积极推进碧水保卫战。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施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丹东市光水污水处理厂(二期)、东港康润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相继建成,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9万吨,5座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全市5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污染地块联动监管与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丹东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大大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资料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持久战。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戚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