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丹东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花鸟为邻、山水为伴……近年来,宽甸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环境之变带来产业之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生态、生活到生产,一波波“绿色福利”扑面而来,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宽甸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4%,林地总面积741万亩。近年来,宽甸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2022年,宽甸共投入资金750万元,完成全口径造林2.85万亩,累计植树90万株;投资200余万元,统筹安排12个行政村及城郊绿化美化廊带,绿化里程44公里,栽植绿化植株5万余株。以生态发展为主线,结合本地环境、交通等优势,采取“生态+”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燕红桃、秋白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同时推进林下参、林蛙、柞蚕等特色产业。这几年,宽甸先后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中国板栗之乡、东北林蛙养殖之乡、全国林业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青山沟镇青山沟村、振江镇绿江村、下露河朝鲜族乡通江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青山沟镇青山湖村、下露河朝鲜族乡通江村、灌水镇天华村、长甸镇河口村、振江镇浑江村、绿江村六个行政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绿水青山是宽甸的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十四五”期间,宽甸将在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美丽宽甸的建设,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记者/曲丹凤12/30
- 丹东绘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今天出版的《辽宁日报》分别在一版和三版刊发报道《丹东绘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锦绣田园美幸福生活甜》,聚焦丹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县域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特色乡镇发展,加速乡村产业融合,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措施,让宜居宜业美丽边境的名片越发闪亮。丹东绘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报道平坦的道路、整洁的小广场、粉刷一新的外墙、排列整齐的路灯……冬日里的丹东东港市长安镇红石村6组,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给这个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过去这里堆满柴草垛和生活垃圾,脏乱不堪。”村民孙永祥说,“现在镇里在这建了小广场、小公园,修了路,安了灯,环境美了,村民自觉性也提高了,看到不干净的地方都会主动打扫清理。”红石村6组的变化,展现了如今丹东市美丽田园乡村的现实模样。近年来,围绕“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目标,丹东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特别是今年以来,丹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县域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特色乡镇发展,加速乡村产业融合,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措施,让宜居宜业美丽边境的名片越发闪亮。为推进农村环境整体“颜值”提升,丹东市打出系列组合拳,启动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6个,使全地区省级宜居村数量达到209个,在全市行政村中占比超过30%。针对全市村庄数量较多、地区差异较大的实际,丹东实施“一村一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制定村级提升行动方案668个,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建立起“三级”包保责任制,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在此基础上,丹东市先后开展春季村庄清洁专项行动,打响农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实施农村户厕问题排查整改“回头看”,使村容村貌普遍得到提升。宽甸满族自治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凤城市红旗镇、白旗镇、宝山镇形成苗木产业区域板块……在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靓”起来的同时,丹东更加注重推动实现产业更强、居民更富、治理更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锦绣田园美幸福生活甜——丹东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侧记把民俗文化融入环境整治中,合隆满族乡合隆村建设的民俗村寨已初显模样。(资料片)核心提示路宽了,灯亮了,树绿了,环境整洁了,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图画正在辽东大地徐徐展开。年初以来,丹东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出系列组合拳,先后开展春季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农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争创省级美丽宜居村等活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27处;603家规模养殖场完成畜禽粪污处理设置装备配套建设,全市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5%;新增分户式污水处理设施762户,增设垃圾箱(池)5300个;新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6个,全地区省级宜居村达到209个,在全市行政村占比超过30%。“一村一策”提升人居环境成色每天早上,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村民刘玉莲都会将垃圾投放到自家大门口左侧的分类垃圾箱内,再将剩饭剩菜等倒进院子里的一个垃圾坑。“挖坑掩埋这些垃圾,经过发酵,第二年春天就成了地里农作物的好肥料,村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刘玉莲高兴地说。环顾四周,刘玉莲家院落面积近700平方米,院子右侧50余株软枣树爬满架子。“等春暖花开,这院子就好看了!鱼池里有鱼,软枣子架绿油油一片。到了秋天,每棵树还能收获100多公斤的软枣果,既美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多好!”刘玉莲是全村第一个在自家院里种植软枣树发展庭院经济的人。在她的带动下,目前,龙泉村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已有近千户,软枣种植达1.45万余棵。村里还实施了垃圾“五分三处”法,村民自觉遵守,如今的龙泉村垃圾再也没有随处乱扔的现象,居住环境变好了,钱包变鼓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更甜了。近年来,针对全市村庄数量较多、地区差异较大的实际,丹东市实施“一村一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制定村级提升行动方案668个,做到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全市建立了“三级”包保责任制,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生态、卫健、水务、交通、林草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各地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先后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类问题209个、农村生活污水类问题36个、村容村貌类问题208个、农村改厕类问题61个。宽甸满族自治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以前这是一条臭水沟,附近居民把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都往河里倒,淤堵严重,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太臭了。现在变样了,修了堤坝,安了路灯,照得600多户村民心里亮堂堂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城厢村村民王德福说。今年,宽甸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1460.4万元,完成了城厢村7组水渠、欢喜岭村虎沟河路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北井子镇徐坨村美丽的稻田画。辽宁日报记者蔡晓华摄为了让乡村更美丽,丹东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行动期间,共清理农村积存垃圾12.4万吨,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27处。95%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村公路、铁路周边环境得到治理,全市共清理农村公路沿线垃圾堆放点40处,清理沿线垃圾162.5立方米,清理铁路沿线桥下临时建筑、垃圾40余处。河湖垃圾得到集中清理,投入移民资金1522万元,对农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开展清淤疏浚,全市共清理村内河湖垃圾2.7万立方米。农村生活污水完成排查整改,全市无新增农村黑臭水体,3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83.3%。村容村貌普遍得到提升,全市共出动人员26.4万人次,车辆6.8万台次,清运农村生活垃圾22.3万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8.9万吨,清理“三堆”2.8万个,清理小广告0.9万处,农村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农业生产废弃物实现综合利用,全市603家规模养殖场完成了畜禽粪污处理设置装备配套建设,全市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5%,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解难纾困擦亮幸福生活底色走进东港市椅圈镇吴家村,道路宽敞平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处处洋溢着美丽乡村的新景象。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年初以来,吴家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截至目前,全村完成维修、新建路灯118基,水泥路硬化工程13公里,增加绿化带覆盖面积300平方米。建立健全垃圾收储运制度,大力开展“垃圾分类进千家,美好环境靠大家”主题宣传活动,并增设保洁员专门负责各村民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投资建设文化广场、景观长廊,增设运动健身器材,村民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持续提高。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乡村旧貌焕然一新。“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后我们将继续带领全村村民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吴家村党总支书记史洪波说。马家店镇双山西村保洁队正在清洁路面。(资料片)近年来,东港市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为契机,每年投入40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标具有环卫收储运能力的专业服务公司,对全市15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和转运,构筑了一体化的城乡垃圾收储运体系。今年,全地区购置垃圾专业清运车辆130余台,组建保洁队伍700多人,先后投入标准化垃圾桶1318个,安装垃圾池底座140个,极大提升了垃圾治理硬件设施水平。服务公司主动扛起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重任,清运各类农村生产生活垃圾15.6万吨,整治“三堆”2.2万个,维修垃圾中转站18座,用专业化手段成功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收储难、转运不及时、垃圾收储设施维护难等一系列难题。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转运到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均运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农村生活垃圾达300吨左右,实现了统一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在振安区汤山城镇榆树林村,一幅幅描绘乡村文化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原本老旧的农村砖墙改头换面,成为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的新阵地。今年,汤山城镇争取100万元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400平方米村民文化广场,栽种银杏树100棵,修建围墙200延长米,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舒适场地。镇政府还组织年轻党员干部与辽东学院美术系教师一同用画笔绘制一幅幅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六大特色为主题的宣传画,让小村庄实现了从“颜值”到“气质”的提升。一年来,丹东市积极开展省级美丽宜居村创建,规划村内道路建设130公里,道路绿化51.9公里,饮水工程管线建设及改造17公里,新增分户式污水处理设施762户,增设垃圾箱(池)5300个,增设路灯4100盏,栽植树木2.5万株。今年,丹东市新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6个。辽宁日报记者蔡晓华12/27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厚植生态底蕴 守护绿水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资料图)从“只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从热闹的城镇到广袤的美丽乡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态福祉。(资料图)傍晚,沿着大沙河畔行走,缕缕清风迎面拂来。四下环顾,只见林水相依、树影摇曳,城市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丹东素有“辽东绿色屏障”之称,是辽宁省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境内林地广阔,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2%。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资料图)每天清晨和傍晚,家住虹桥小区今年63岁的张明军喜欢沿着街道散步。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每天至少要走上两趟。他喜欢清澈奔腾的鸭绿江水,喜欢街道两旁的青翠,留连忘返。十年前,虹桥小区周边还是“脏乱差”,如今景观绿化错落有致、移步换景,张明军见证了城市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现在树栽得越来越多,绿色越来越浓厚,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了。”(资料图)“颜值”更高、“气质”更好的城乡生态,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今年以来,我市推进实施“绿满辽宁”系列工程10个项目,仅造林和村庄绿化项目便达到了1.979万亩。(资料图)接下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林业草原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加强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强基础保障能力,维护全市生态安全。12/26
- 【三美】雪国丹东,童话世界昨夜今晨,雪落丹东银妆素裹洁白、宁静无限的浪漫与梦幻美得令人窒息尤明王其斌王永泉郑莉刘玉柱邬晓光黄彦文张军记者/刘海东12/22
- 辽宁丹东:旧小区换“新装” 搬走居民又回家了“以前的丹阳小区,楼上漏水,楼下变池塘,冬天无暖气,冻得真够呛;现在的丹阳小区,楼上不漏水,不用把水趟,屋里暖气足,进屋暖洋洋……千言万语一句话,谢谢!”这是东港市前阳镇安阳社区丹阳小区居民冷百琴写的“顺口溜”。12月8日,记者走进丹东东港市丹阳小区,问及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居民们高兴地说个不停,句句离不开一个“好”字,84岁的冷百琴更是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写的“顺口溜”。她告诉记者,自己没啥文化,就想把这份感激给写出来。丹阳小区建于1997年,小区基础设施已逐渐老化。随着前阳镇内商业项目的建设,致使小区的原排水沟无法发挥作用,排水不畅,雨季时积水严重。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而灌入化粪池,化粪池常年淤积,致使粪水倒流回居民家中……系列问题的发生给小区居民造成很大困扰。与此同时,小区多年没有供暖,居民自己烧煤炉取暖,室内温度仍然上不来,温度高的时候也就14℃左右,温度低的时候,自来水管里都是冰坨子。“你看,以前这路上都是水。”丹阳小区居民崔成治一边向记者展示小区以前的视频,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楼前都是菜地,墙上爬满了草,还有虫子。从楼外转到楼内,崔成治抬起头指着楼顶一户居民家说,“你看楼上那家,没人住,窗都破了,墙皮也掉了,下雨天雨水进到屋里,屋里泡了水,楼下也漏水。”今年,小区居民的心声反馈到了社区。社区了解情况后,联系相关部门现场查看,初步设计排水的解决方案,并先后十余次到现场与群众及业主委员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反复研判科学可行的综合改造方案。9月,开始对小区进行改造。前阳镇政府拿出7万元用于排水、排污、路面砖铺设等工程;安阳社区发动小区群众自筹15余万元,进行供暖联网改造。经过多方协调,10月末,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解决了排水、排污、供暖、路面铺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了解,丹阳小区原有住户115户,这些年,居民受不了居住环境的日益变差,逐渐搬离小区。改造前,小区只剩不到20户居民,改造完成后,陆续有居民搬回小区,现有居民近40户,冷百琴与老伴儿就是今年刚搬回来的居民之一。“这就是之前屋里烧的炉子,上面是往外排烟的口。”冷百琴指着楼道里刚拆下来的炉子和家里玻璃上的排烟口说,以前冬天要往楼上搬煤,老伴儿岁数大了也拿不动,而且烧煤也不暖和。去年,老两口无奈搬到东港租房子住,今年,听说小区要改造,二人率先搬回小区。如今,小区实现集中供热,室内温度至少在22℃以上,老两口不仅身体暖,心里也暖和。丹阳小区老年人较多,冬日午后,他们纷纷下楼,在新铺设方砖的院内遛弯儿,聊着今非昔比的变化,心情舒畅。抬头望去,楼上一户居民家正在进行装修,在政府、社区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老小区已换上“新装”,在外的居民纷纷返回小区,准备给自己的小家也重新捯饬一番。“丹阳小区的改造吸引了更多居民回来,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经验。下一步,丹阳小区将作为样板,改造其他小区,改变群众的居住环境。”东港市司法局派驻前阳镇安阳社区的第一书记刘振东说。作者:张瑞12/16
- 辽宁丹东:厚植生态底蕴 守护绿水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只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丹东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从热闹的城镇到广袤的美丽乡村,绿色的波浪滚滚而来,风光如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态福祉。清晨,沿着江畔行走,缕缕清风迎面拂来。四下环顾,只见林水相依、树影摇曳,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丹东这颗镶嵌在辽宁省东南部的“绿宝石”,素有“辽东绿色屏障”之称,是辽宁省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境内林地广阔,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2%。近年来,丹东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每天清晨和傍晚,家住虹桥小区63岁的张明军喜欢沿着街道来回散步。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每天至少要走上两趟。“原来我家门前的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垃圾随处可见,好多地方被开荒种菜。”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张明军目睹了市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现在树栽得越来越多,绿色的感觉越来越浓厚,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了。”“颜值”更高、“气质”更好的生态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党的十九大以来,市林草局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和修复为抓手,着力做大特色林业产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活空间、发展高效产业、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丹东市推进实施了“绿满辽宁”系列工程10个项目,仅造林和村庄绿化项目便达到了1.979万亩。目前,丹东市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建立义务植树基地62处,植树2894万株。完成474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2022年,市林草局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接下来,丹东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林业草原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严格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加强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强基础保障能力,全面推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全市生态安全。作者:王洪满12/14
- 【三美】辽宁四月以来第一项大型文旅线下活动,就在天桥沟!12月10日上午,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体育局、丹东市人民政府指导,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宽甸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天桥沟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2-2023辽宁冬季体育旅游启动暨丹东宽甸天桥沟冬季旅游季”开幕式在天桥沟滑雪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释放激情,逐梦辽宁”为主题。景区推出了“抖音达人免费学滑雪”“回忆童年,寻宝天桥”等系列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千余名雪友汇聚天桥沟,在活动中玩出精彩、玩出激情、玩出健康。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全省四月份以来第一项大型文旅线下活动。不少沈阳、本溪等地的滑雪爱好者自驾前来,雪场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和活力,预示着我市旅游产业正在回暖升温。12/13
- 辽宁凤城市:把握绿色转型新机遇 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辽宁省凤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五大发展战略”和“六个名城”建设目标,为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贡献力量。(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开发“旅游+文化”红色旅游路线,推进红色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康养”温泉小镇,开发“冰雪+温泉”旅游线路;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精品培育,拓展“旅游+农业”产业链条;结合“旅游商品后备箱”项目,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大礼包,创造“旅游+商贸”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实施了凤凰大道景观路、鸿运谷交通专线、爱河沿河路、大梨树和蒲石河景区道路改造工程。目前全市A级景区全部实现与主交通干线无障碍连接,旅游绿色通道系统基本完善。完善全景旅游导览图标识体系凤凰山景区投入260万元,打造了国标三语标识系统;大梨树景区投入50余万元,对景区内标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一批金牌农家乐和精品民宿,持续推进大梨树田园综合体、刘家河鹭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赛马、东汤、刘家河、沙里寨等特色旅游小镇的创建和培育工作,注重发挥各乡镇街道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蓝莓、草莓等特色采摘项目,在“旅游特色小镇+农业”上下功夫。12/12
- 辽宁凤城市:赛马镇产业转型升级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赛马镇属于凤城市北部山区乡镇,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曾是赛马镇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镇内所有煤矿均已全部关停。煤矿的关停对于赛马镇来说无疑是经济命脉被切,面对发展瓶颈,赛马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围绕资源优势,全面打造钙业小镇、旅游小镇,逐渐走出由“黑”变“白”、从“煤”到“美”的发展道路。(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立足实际,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在产业转型阶段,本地企业家紧跟脚步,虽然镇内煤矿全部关闭,但是这些“煤老板”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赛马继续创业。在镇党委、政府统筹规划下,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丹东同合、天锅古洞、“三浓新村”等企业和项目不断发展和壮大,“钙业小镇”“旅游小镇”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一是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改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煤炭开采,造就了赛马镇曾经经济的辉煌,也造成了煤炭采空区面积逐年扩大,赛马镇对沉陷区涉及的547户进行安置,分别安置在三冠小区、市场小区、幸福城小区;二是依托赛马镇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围绕石灰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现有以凤城市三义红山石灰石有限公司、凤城福足石灰石矿业有限公司为首的上游石灰石开采企业,和以丹东同合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端氧化钙生产企业。此外,镇内还有凤城福足钙业有限公司、凤城市杨旭石灰制品有限公司、凤城市佩杰石灰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深加工企业。依托资源,助力绿色旅游发展赛马镇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围绕蒲石河森林公园旅游景区、辽宁赛马天锅古洞旅游景区以及正在建设的“三浓新村”等项目,全力打造旅游小镇建设。目前,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蒲石河森林公园项目现已完成景区提质升级相关工作,主要实施了游客中心、停车场、人行步道、大峡谷、景观桥、鸳鸯湖及7.8公里步栈道等维修建设工作,同时蒲石河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未来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打造大石湖等精品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的辽宁赛马天锅古洞景区旅游项目,主要实施了人工湖、牌楼、石舫、亭台、停车场、绿地及洞内景观等建设项目,也已被国家确定为3A级景区,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未来计划完成天锅古洞二期开发项目并投入运营。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三浓新村”项目已完成景区内部建设及周边绿化,红色主题展馆、美食文化街、民俗展示等已对外开放,形成集红色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其中东北革命记忆展馆被评为丹东市国防教育基地、凤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城市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此外,还有红石砬子和由家老水沟两处待开发景区,计划尽快完成项目招商引资并启动建设。以开发为引擎,扩大旅游结构丰富的资源优势是赛马镇经济发展的强力后盾,赛马镇拥有丹东地区独一无二、品质极优、储量丰富的紫砂矿藏资源,镇党委、政府经过对紫砂项目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探讨,计划结合赛马镇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积极挖掘赛马民俗文化、推动民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紫砂产业。同时未来重点要抓好旅游商品打造,依托赛马镇满族文化氛围、朝鲜族特色民族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景点及丰富紫砂资源,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赛马特色的旅游商品,有效延长赛马旅游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全镇经济链条式发展。未来,赛马镇将继续办好最美枫叶节、重走抗联路等大型活动,扩大宣传面,联合主流媒体对旅游景区进行静态、动态等全方位的宣传,打响旅游品牌,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向旅游效益的转化,促进镇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2/12
- 辽宁丹东蓝旗村:小乡村的美丽蜕变“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畅通整洁的沟渠,错落有致的农家院,随处可见的文化墙……”12月6日,提起美丽家乡凤城市蓝旗镇蓝旗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们拍手称赞。2016年,蓝旗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镇里村里干部都暗暗憋着一股劲儿:要靠着党的扶贫好政策,靠着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头,摘掉贫困帽子。2016年,镇党委政府协调各部门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包括道路硬化、河道水渠治理、新建广场等总计11项重点项目建设,使蓝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观。按照贫困村销号的8项指标,蓝旗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每年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达到了17万元,贫困发生率为零,顺利完成销号。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富起来才是目的。近年来,在凤城市各部门的帮助下,蓝旗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有了规模,有了质量,有了品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蓝旗村现有经营性资产价值211万元,形成1630延长米温室大棚资产,一方面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村内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整治、基层治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效防止村内发生致贫返贫现象,并实现集体经济滚动发展。群众设施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全村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小区8个,温室900余栋,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16家,主要以生产反季节草莓、蓝莓、小柿子为主,淘汰了低产低效的露地草莓生产,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提升,单产和果品质量明显提高。蓝旗村的设施农业已经可以为村内95%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就业51人,直接发展设施农业的脱贫户3户,进一步带动了村内农资销售、饭店旅店等产业发展。扶贫产业成了脱贫户的“收入蓄水池”。镇党委、政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蓝旗村建设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出租经营,目前运行良好,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建设文化广场、环境卫生整治、修路、修桥等扶贫公益事业。通过民主程序解散整村推进互助社,盘活互助社资金59万元,建立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出租经营,每年为村里增加8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优先用于扶持建档立卡户。村里有钱了,公益事业有了资金,各项工作有了声色。蓝旗村11组车贵有因一次意外事故致残,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儿子的学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根据车贵有家里的情况,为其提供了10只绒山羊,发展养殖产业。去年,车贵有收到了驻村工作队送来的教育扶持资金及村里的分红,并享受了大病救助政策。多项扶贫措施让车贵有一家成功脱贫。到2022年末,蓝旗村人均收入超10000元以上户为61户、150人,有务工收入的50户、136人,收入来源主要为发展产业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低保户39户85人,五保户5户5人,主要收入来源为低保五保金及转移支付收入。2022年蓝旗村人均收入11472.44元。以前,蓝旗村因为地处冲积平原,河流水渠遍布,交通条件差。18个村民组只有2个村民组通硬化道路;无文化广场,无党群活动中心。到2022年末,道路硬化里程达35公里,实现组组通硬化路,目前正在争取乡村振兴资金、一事一议资金、交通、水利等资金完善支辅路建设,争取达到户户通硬化路。如今,文体活动场所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来到文化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活动活动筋骨。目前,蓝旗村已建成文化广场三处,面积分别为2400平方米、5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健身器材健全,2022年再次投入100万元,完善了大广场配套设施。更值得一提的是,漆黑的夜晚有了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的回家路。以前,一到镇里初中下晚自习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是打着手电接孩子的家长,如今路灯亮化工程已覆盖主要道路和屯堡。无论是冬雪皑皑,还是春雨蒙蒙,乡间小路上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就像是乡村的守护者,照亮了每一条回家的路。作者:邢漫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