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鸭绿江红色讲坛”宣讲百余场
    “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听党话、跟党走,履责于行,为祖国贡献一分力量……”近日,在丹东市振安社区党群活动室,86岁的“鸭绿江红色讲坛”宣讲员王洪学讲述了自己入党60多年难忘的初心故事和奋斗历程,赢得与会者阵阵掌声。年初以来,丹东市振安区以“鸭绿江红色讲坛”为载体,建立区、镇、村、网格四级宣讲队伍,先后与市委党校、退伍老兵、先锋青年、先进典型人物等18位讲师签约,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对培训需求的建议,高质量打造现场理论课11节、微党课6节、情景互动式党课8节。通过“庭院党课”“车间党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精准滴灌”,送学至村、社区、机关、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尤其关注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特殊群体。结合年度宣讲任务,今年以来,“鸭绿江红色讲坛”开展宣讲100余场,受益党员群众达2万余人次。记者:蔡晓华
    12/19
  • “五老”报告团 关爱下一代
    在丹东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素质高、能力强,接地气、富有活力,他们组成了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走遍丹东大、中、小学,面向学生群体广泛开展党史国史、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家庭家风家教、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报告宣讲。市关工委着眼挑选当地优秀人才,挖掘吸引一批老兵报告员,壮大“五老”报告团队伍。以市“五老”报告团副团长李忠怡为首的老兵报告员,深入海华小学、福春小学、红房街小学等,为孩子们讲雷锋故事、读雷锋日记、唱雷锋歌曲。“五老”报告团还走进20多所学校和17个社区,宣讲“抗美援朝丹东炸不断的三条线”“抗美援朝丹东市涌现的志愿军英雄”“抗美援朝中成长的丹东少年”等英雄故事,引导广大青年、青少年进一步牢记历史使命,继承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大家知道你们从出生到长大,宪法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吗?”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团长谢欣田走进市金汤小学,为200多名师生宣讲《宪法》。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10余名“五老”报告员参加各种报告活动,在全市大、中、小学及街道、社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六地红色故事”等主题宣讲1038场,听众达50.31万人次。记者:包芙蓉
    12/18
  • 红色军婚守初心
    12月12日,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了以“伉俪情深永相随红色军婚守初心”为主题的军休干部钻石婚、金婚庆典活动,为12对军休干部夫妻送上美好的祝福。参加此次活动的军休干部年龄最大的87岁,婚龄最长的已相伴62年。在亲朋和工作人员的见证下,12位身着军装的军休干部与配偶佩戴胸花,手挽着手踏上红毯,纪念携手走过的美好岁月。工作人员送上婚纱照,现场切蛋糕、合影留念、赠送证书,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场的大屏幕上,这12对军休干部夫妻不能到现场的子女,通过连线的方式,为老人送上祝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军休所工作人员表演了舞蹈、朗诵、剪纸等节目,向老人们表示祝贺。“这次活动弥补了我们年轻时的遗憾,让我们内心非常感动,虽然我们青春不在,但我们对党的忠诚不减。”一对老夫妻在舞台上发表感言时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场浪漫的集体庆典活动,不仅圆了他们多年的心愿,见证了他们坚定美好的爱情,也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幸福的色彩。记者:吴琼
    12/18
  • 心系民生实事 优化人居环境
    “鲁书记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个室内活动室,以后我们这些老人都有地方待了,不然还得在外面挨冷受冻。”近日,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网格员主动与电厂小区物业人员接洽,经过多次沟通协商,为小区群众争取到一个约40平方米的活动室。今年以来,太平湾街道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冬季供暖等问题下功夫、听民意、解民忧,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太平湾街道多措并举,联合社区积极协调供暖单位,开展供暖隐患排查,掌握辖区供暖情况,全力做好居民群众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联合辖区供暖公司共同成立了供暖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居民家中进行“登门问诊”;积极开展漏点排查、暖气排气放水、管道改造抢修、供暖安全宣传等服务,并向辖区居民发放供暖服务卡2000余份,张贴维修人员公示单300余张,确保辖区居民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求助,小分队第一时间解决。太平湾街道还将卫生城创建与网格化治理相结合,组织志愿者、网格员和党员干部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清理行动,累计清理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枯枝落叶等共计1450立方米,清理小广告300余处,从根本上改善了辖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营造了干净、整齐的辖区环境。振安区“根系工程”开展以来,太平湾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治理新途径,以“网格化”助力基层精准治理,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更加有温度地办实事、解民难,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管理的效率,提升了党员服务活动的水平,切实让“小网格”带动起了“大党建”。记者:张津硕
    12/15
  • 青年税务干部走进毛岸英学校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丹东市振安区税务局组织青年干部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毛岸英学校,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打造红色课堂,为青年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夯实基础、擦亮底色。作者:闫冬
    12/15
  • 丹东报业小记者团:化身“小法医” 走进实验室
    12月10日,丹东报业小记者团的40余名小记者走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和丹东公安刑警队伍中的神秘力量——法医,展开面对面对话,了解他们拨开重重迷雾追凶的故事。身穿防护服,手拿手术刀,哪里有命案现场,他们就准时出现在哪里,从细微处破译死亡密码。神秘、神奇,是大家对法医的印象。此次活动,法医张涛、张宇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课堂上,两名法医各自向小记者们分享了一些法医检验鉴定的程序以及他们在工作中抽丝剥茧破案的过程。通过以案说法,让小记者们对法医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例如凤城市某乡镇发生的特大盗窃金店案中,由于没有侦破条件、破案难度大,在全面勘查过现场后,法医张宇将提取出的多份物证痕迹进行分类,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几份加快检验,经过一昼夜的缜密检验,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让案件得以告破。听闻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小记者们连连称奇,纷纷举手向两位法医提问。犯罪嫌疑人案发后潜逃怎么办?法医这个职业为什么在古代不被人们所认可?在办案时找不到有效线索怎么办?面对小记者的问题,两位法医耐心地为一一解答,并给予启发,让小记者们充分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魅力。随后,小记者们参观了刑事技术实验室,各类精密仪器更让他们大开眼界。此次活动,让小记者们充分认识到法医在刑侦工作中的重要性,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提升辩证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同时,启发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作者:王月淇唐羽廷康乐
    12/14
  • 辽宁丹东王浩:探伤“门外汉”攻克钢铁“B超”机
    从探伤初学者到专业大拿,全国劳动模范、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王浩,用执著和坚守,实现了与企业共成长。不用“解剖”铜墙铁壁,用一条射线就能知道它有没有“受伤”,这在2001年前,王浩想都不敢想。2001年,大学毕业的王浩误打误撞来到了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我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理学电气完全不是一个领域。”不善言谈的王浩回想起刚进企业时,尴尬说道。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无损探伤设备的企业,对于王浩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行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查资料、研究图纸,凭着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成为了技术部的主力,并迅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他研发的“X射线实时成像在线检测系统”可应用于各种加工零件的缺陷检测,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铸造、船舶、管道、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质量检测中。他主持开发的“汽车轮毂自动检测线”打入了从不使用国产检测设备的某大型集团,此系统的成功研制为企业每年创造效益达3000万元。在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王浩还带领身边的同事共同进步,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批能独立研发的技术骨干。2018年,王浩和同事们抓住西气东输工程无损检测数字化的机遇,研究出“X射线管道数字成像系统”,同年推出产品投入市场,当年该产品就创造产值1500万元,位居无损检测前沿。王浩说:“我要不断潜心钻研、积极进取,学习先进技术,勇于创新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崔博淳
    12/14
  • 暖“新”服务 “未”爱护航
    通过“银杏筑梦观影活动”,帮助困境儿童小刚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在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基地,声乐老师鼓励指导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芳勇敢地进行独唱表演。今年以来,我市以夯实保障机制、强化阵地建设、规范服务标准为着力点,创建“丹东市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基地”,持续开展“银杏筑梦”服务品牌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实践路径与服务模式,着力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市民政局积极履行丹东市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牵头部门职责,持续健全完善未保服务网络。目前,市、县两级全部建立未保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部挂牌,累计建立1个市级未保中心、6个县级未保中心、84个乡镇(街道)未保站,配备869个儿童督导员,形成“1+6+84+N”四级保护网络,全面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未保体系,实现丹东全域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全覆盖。强化阵地建设,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既有设施加强维修改造等措施,于2023年5月正式建成“丹东市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基地”。该基地分为新时代思想教育、城市印记、综合教育三个区域版块,目前可开展文化娱乐、普法宣传、安全知识教育、志愿服务、心理辅导、科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特色活动。基地投入使用后,免费为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和留守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提供学习活动场所。依托“丹东市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基地”,开展“银杏筑梦”主题系列关爱未成年人活动,先后组织了书画展、“圆梦微心愿”“我们的节日·端午”“安全伴我行同心护未来”“我们的节日·七夕”“暑期观影”“红色研学”等活动;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个案帮扶;举办“圆梦课堂”特殊儿童素质技能培训52次,惠及儿童5000多人次。在全省率先出台《丹东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入职查询实施细则(试行)》《丹东市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规范化工作手册》等文件,持续提升未保工作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近年来,我市孤儿基本生活养育金标准连续提升,自今年7月1日起,我市集中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2220元增至2360元,增幅6.3%;我市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900元增至2100元,增幅10.5%。开展市内四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及监护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精准化个案帮扶,综合运用各项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纳入低保、特困、孤儿供养等救助范围,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此外,民政部门加大与团市委、妇联、司法、教育、卫健、财政等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使用相关补助资金,努力实现闭环式服务管理,全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记者:王玉
    12/13
  • 辽宁省丹东市陶珍:用一生托举农村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陶珍在33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农村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第五届基础教育领域百名研究型名教师、省最美教师,并入选“兴辽人才”教学名师。1990年8月,陶珍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凤城,成为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利用周末和假期,她骑着自行车在大山里穿行,走访班里每一个学生家庭。住在山东沟的小刘,从小失去母亲,父亲身体又不好,曾几次想要辍学。陶老师给她买学习用品,帮她筹集学费,助她完成学业。还有家住赛马镇偏僻山村的小赵,父母年岁已高,家里仅靠卖点鸡蛋、玉米、蔬菜等维持生计。几个哥哥虽已成家,却不支持他上学,因此他的学习态度很悲观,想放弃学业。陶老师就利用业余时间找他谈心,如朋友一般给他指导和鼓励。了解到他喜欢画画,就鼓励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同时与其科任教师沟通,让他们在学习上多加关注。生活上,陶老师也一直给予他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和调整,小赵彻底改变了原有想法,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后来顺利考入辽宁省幼儿师范学校美术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阅历的丰富和视野的开阔,陶珍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我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他们颜色、形态各异,但各有各的美。都说教师就是园丁,我的职责就是呵护这些花朵健康成长,绽放出最美的姿态。”她常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在班级进行宣传表扬,给学困生注入改变的动力与激情。胖乎乎的小马语文基础薄弱,上课不听讲,放学不做作业,学习态度十分散漫。陶珍不仅安排学生帮助他,还时常在业余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帮他辅导基础知识,监督他完成作业。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帮教和关爱,他变了许多,不但能按时上交作业,语文成绩也有了大幅度进步。上大学后,他给陶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上面写道:“老师,感谢您三年来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帮助我,我想真诚地喊您一声‘妈妈’。”多年的教学工作让陶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与教研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撰写了《高中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疏导对策》《我的坚守你的成长—转化学困生的四种策略》《改善原生家庭对学困生不良影响的策略》等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辽宁教育》及《班主任》上。她还先后主持了省级课题《农村高中学困生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原生家庭对学困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辽宁省“十三五”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丹东市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如今已经55岁的陶珍,用自己的青春照亮了农村孩子的求学路,用毕生所学帮助无数山里孩子圆了读书梦,用爱谱写了农村教育事业的美丽篇章。记者:鞠鑫磊
    12/12
  • 丹东市高建华:1998年,他从英国带回五棵蓝莓苗……
    2006年,丹东蓝莓种植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当时《丹东日报》刊发的一篇专访市科技局局长的文章提到,“有一个叫高建华的,是我市引种蓝莓第一人。他的敏感给我们提供了最初可供研究的蓝本。”这个高建华是谁?为什么说他是我市引种蓝莓第一人?11月的一天,记者见到了匆匆赴约的高建华。满头白发、皮肤略黑,戴着眼镜颇有学者风采的他说话很急,“我还着急去地里,有什么事咱快点说。”提起蓝莓,高建华笑了,语速很快地讲述了他与蓝莓的不解之缘。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的高建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浆果种植研究,在我市草莓、树莓等品种引进、区试、良种繁育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998年2月,他以国家外国专家局草莓引智项目专家的身份,受英国农业部园艺技术研究所和中英贸易四十八集团的邀请,到英国国际园艺研究所参加欧盟“有机草莓发展研讨会”。会议的前一天,他到伦敦当地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考察,惊讶地发现一种包装精美的小果售价竟然比冬季新鲜草莓还贵,几乎比草莓价格贵了一倍,名字叫做blueberry,直译过来就是蓝莓,意为蓝色浆果。同行的英国专家介绍说,这种蓝色浆果是杜鹃花科越橘属浆果,营养丰富,功效独特,价格昂贵。高建华一下就想到,丹东市市花是杜鹃花,而且前些年他在宽甸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草莓的时候,见过山间有野生越橘生长,怪不得他看蓝莓这么眼熟,他之前看见的应该就是野生蓝莓。丹东素有杜鹃花城的美誉,更重要的是丹东山区还有广泛分布的野生杜鹃花(俗称映山红)。蓝莓既与杜鹃花种性相同,能不能在丹东地区经济栽培?念头一旦有了,高建华当即决定付诸行动去尝试。虽然当时英伦蓝莓种苗进出口手续繁杂,但他还是费尽周折地设法从英国带回了三个品种的五棵蓝莓苗。1998年2月22日中午,高建华刚在北京机场落地,就匆忙赶到火车站买了当晚回丹东的车票,翌日上午,英国的蓝莓种苗就在高建华的草莓温室里“安营扎寨”了。“蓝莓品种类型多,适宜气候温润、光照充足的环境和富含有机质的酸性沙壤土种植。”高建华说。因为多年来一直从事浆果种植研究,高建华有丰富的种植草莓、树莓和杜鹃花的经验,经过精心培育,从英国带回的五棵蓝莓苗全部成活,在当年5月结下果实,并按进口植物检疫要求隔离观察。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又与国外蓝莓专业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经多方努力,先后从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多个国家引入一百多个品种的越橘属苗木。到2002年已建成国内最早的蓝莓品种资源圃,这些品种有的是以结果的产量取胜,有的以果实甜度为重,有的强调植株的抗寒性,有的则专注蓝莓特有功效营养成分——花青素含量。哪一种更适合在丹东地区种植,哪一种果实大、口感好、产能高、适应性强,都需要高建华一一系统区试和比较……2003年,高建华已经从不断区试优选的蓝莓品种中找到适合丹东经济栽培的主栽蓝莓品种,种植面积也初具规模,他把蓝莓带到当时市科技局局长于波面前。在详细了解蓝莓这种水果后,于局长又到高建华的蓝莓种植基地考察。他意识到,这将是本地区有发展前景的高效产业,经研究很快便提供了扶持蓝莓科研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2006年,辽宁省农科院50周年院庆,当时参加该活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听说丹东能生产媲美欧美蓝莓的鲜果非常惊讶,因为21世纪初中国高端鲜品市场销售的栽培蓝莓大多都是从南美和加拿大进口的,国内仅限于大兴安岭林区夏季有野生蓝莓供应。因此,翟院长在院庆活动后特地来到丹东,在高建华的种植基地里听取蓝莓品种资源收集和科研进展情况介绍。为支持该产业发展,高建华以《辽东新兴蓝莓产业发展推介》为题在省农业厅举办的蓝莓培训班、丹东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举办的蓝莓培训班做了多次讲座,为蓝莓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我国蓝莓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栽培蓝莓生产国,丹东现为我国五大蓝莓主产区。此时的高建华,已是国家级蓝莓项目专家、辽宁省蓝莓首席专家。而丹东蓝莓整体栽培标准和管理水平在全国蓝莓产业领航,离不开像高建华这样默默致力于蓝莓种植研究的科技人员。今年3月17日,高建华主持起草编制的《日光温室蓝莓栽培技术规程》作为丹东市地方标准首次发布。该标准的制定实施,是我国创新蓝莓经济栽培模式的又一里程碑,在化解北温带蓝莓安全越冬风险的同时,实现浆果优质、高产和提早成熟上市、精细栽培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设施和蓝莓品种特性的生产潜能,实现生产的高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虽然现在我市蓝莓已具有相当的产供能力和品牌知名度,但从全国的市场需求来看,蓝莓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我市的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丹东这个朝阳产业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有望整合科技、人力及优势资源,辅以现代智慧农业技术,加速实现市场空缺填补。”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高建华依旧说他很急,急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急着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蓝莓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急着让丹东成为国内竞争力更强的“蓝莓之城”。记者:鞠鑫磊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