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建78个文明驿站服务农村百姓
    “新时代文明驿站”是由辽宁省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丹东邮政公司、丹东邮储银行共同发起建立的,旨在充分发挥邮政系统涉农信息多、平台广、触角深等优势,统筹全市78个县级以下邮政服务窗口,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为广大农村百姓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7月7日,丹东市建立78个“新时代文明驿站”,作为建设新时代文明中心工作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续。据了解,78个“新时代文明驿站”基本覆盖了丹东市所有乡镇及部分行政村。驿站内设置一个便民服务台、一处读报角,配置一台饮水机,摆放一批爱心伞,悬挂一本需求簿,安放一排舒适椅,提供一处电源端,改建一个“新时代文明驿站”活动室,让农民上街、进城有个歇脚的地方,让农民在科技兴农过程中有个咨询的地方,让农民在闲暇时有个读书看报的地方。在歇歇脚、喝喝水、充充电的基础上,“新时代文明驿站”还重点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丹东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新时代文明驿站”借助邮政系统的便利条件,开展爱心邮路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一帮二代三上门”,即积极帮助解决农村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代买或赠送米面油、时令果蔬等生活物品,代办各类邮政业务;在重要节日、帮扶对象生日等时间及时上门送去慰问与陪伴。通过“新时代文明驿站”,相关部门定期对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建设情况,及时掌握农民的资金需求状况,对符合标准的村镇开展信用村镇评定,评定后对该村村民发放免担保类贷款。对于符合政府部门贴息贷款推荐标准的农业创业人员,发放贴息贷款,减轻农民的融资压力,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09/30
  • 丹东倡导全民学习打造书香城市
    丹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市民业余学习行动。早春的一天晚上,丹东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市民学员静心聆听“婚姻法相关法律知识解读”课。老年大学是丹东实施“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工程”设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核心基地。基地负责人倪金桥介绍:“自从去年11月份活动启动以来,几乎每次课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市民学员的学习热情高涨!”"场地免费用、老师免费教、市民免费学”,努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为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让学习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2018年11月,丹东印发了《开展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以“鸭绿江大讲堂”为抓手,丹东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资源调配方面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力打造全民学习书香城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为单元,丹东大力推动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市级核心基地1个、骨干基地11个、基层基地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26个,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全覆盖。为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丹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文化人才等骨干人群的作用,成立了“丹东市志愿服务总队”,重点打造了理论知识、生活百科、人文历史等6个系列的学习内容。丹东立足现有资源,盘活现有闲置资产,重点整合理论宣传志愿活动站、道德讲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场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理论宣讲、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服务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已开设了理论、声乐、摄影、茶艺、剪纸等多门课程,开课800余堂,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次,广受群众好评。
    09/30
  •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启动。截至2015年底,丹东市已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其中国家级2项,2007年申报成功;省级13项;市级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1.丹东朝鲜族花甲礼2.丹东鼓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1.丹东单鼓2.凤城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3.丹东面塑4.丹东朝鲜族民歌5.凤城景泰蓝铂晶画绘制技艺6.满族医药-木鸡汤制作技艺7.凤城满族荷包8.凤城满族民间特色食品9.丹东妈祖祭典10.凤城满族珍珠球11.宽甸八河川皮影戏12.孤山泥塑13.丹东上打家什高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1.丹东剪纸2.东港满族灯官秧歌3.民间字画4.锡伯族“抹黑节”5.丹东东北大鼓6.丹东满族柞蚕养殖技艺7.丹东满族年俗8.丹东满族婚礼9.凤城锡伯族欻嘎拉哈10.凤城皮影戏11.凤城凤凰山庙会12.凤城民间故事13.凤城黄波陶艺14.凤城传统缫丝技艺15.凤城葫芦画雕绘技艺16.凤城蝶翅画粘贴技艺17.丹东满族靰鞡制作技艺18.丹东朝鲜族顶瓶舞19.丹东蓑衣编织技艺20.宽甸根雕21.宽甸满族子弟书22.宽甸柱参种植技艺23.宽甸满族绣花鞋24.宽甸朝鲜族传统织布技艺25.宽甸满族民间故事26.宽甸满族盘酱酿造技艺27.宽甸柳匠编织技艺28.丹东龙舞29.丹东糖画30.丹东果模雕刻技艺31.于文蛋、瓷雕刻技艺32.陈氏大极拳33.丹东馇子制作技艺34.丹东元宝宋派八卦掌35.元宝马家焖子制作技艺36.振安陈季先漫画37.振安木板烙画38.丹东农民画39.东港大孤山庙会40.孤山民间故事41.孤山刺绣
    09/26
  • 家庭盛开幸福花 | 辽宁娄跃文家庭
    娄跃文一家居住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家庭成员8人。这是一个以家书传承好家风的家庭。娄跃文是家中长子,父母去世后,他深感应挑起整个家族兴家教子的重任。兄妹6人居住分散,对于工作忙、见面少的晚辈,他们通过每月甚至每周一封的信函,保持思想交流。从1991年起,他们写下了百余篇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函,约16万字。2013年他们出版《家风路述函》一书,2014年出版《墨翁诗集》。在一封封家书的影响下,娄家上下重品行、正家风,祖孙三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图文内容摘自2017年出版的《家和万事兴共筑中国梦——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群芳谱》)图为娄跃文家庭
    09/25
  • 弘扬国粹--丹东少儿京剧
    丹东少儿京剧闻名全国,25人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花奖。
    09/24
  • 丹东市第36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
    6月15日,第36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暨“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活动在珍珠公园热闹举行。全市3000余名朝鲜族居民参与其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当天,众多朝鲜族居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赶赴盛会,使整个公园洋溢着浓浓的朝鲜族风情。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节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文化特色;摄影展中,一幅幅摄影作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朝鲜族的民俗文化,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在传统竞技和比赛环节中,勇敢的姑娘们荡起秋千,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越荡越高,摔跤的小伙子们顽强勇敢、骁勇剽悍,更有跳板、拔河等比赛将活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与此同时,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也在活动中开幕,千人拌饭等传统美食的展示,让游园市民大快朵颐的同时,领略了独特的朝鲜族饮食文化。  丹东市朝鲜族民俗游园会已连续举办了36届,成为深受朝鲜族群众和全市人民喜爱的品牌文化活动,是展示丹东地域风情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
    09/20
  • 丹东农家女陆振平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
    9月15日晚,“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隆重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村民陆振平获得“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陆振平是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三组村民。2009年,陆振平的丈夫病逝,留下10多万元外债。虽然有好心人提出免除债务,但陆振平坚持要把债还上。经过8年的辛苦劳作,陆振平于2017年底还清了全部债务,自己却因积劳成疾患上肾病,目前正在手术治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有形正能量,鲜活价值观”作用,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着眼凡人善举、关注身边小事、弘扬雷锋精神、引领文明风尚,先后推荐“丹东火车站救人群体”“东港火场救险群体”两个先进群体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典型选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营造“灵秀丹东、遍地雷锋”“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良好社会氛围,为进一步讲好丹东故事、传播丹东声音、树立丹东形象,推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09/19
  • 龙王庙镇“农村大喇叭”全省闻名
    9月9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会。全省六家单位在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东港市龙王庙镇代表我市作了题为《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让“老载体”发挥新功能》的经验交流。近年来,东港市龙王庙镇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这一“老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工作加速跑的积极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品牌。加强农村传播阵地建设。龙王庙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大喇叭”工程,投资20余万元,为各村民组安装高音喇叭和音箱,实现“村村响”“组组响”,设置党的理论、国是要闻等八类栏目,定期播放,深受百姓欢迎。注重主流思想舆论引领。龙王庙镇充分运用“农村大喇叭”工程,统筹安排党的理论等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农民党课教育,累计播报党课类节目20余期,播报国是要闻1000余条,收听的党员群众8万余人次,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学理论、知国是、学先进、争一流的浓厚氛围。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利用农村大喇叭开通“文明实践讲堂”“人人都是文明村镇建设的践行者”等栏目,持续传递正能量,真正使“农村大喇叭”在和谐文明乡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文化惠民服务活力。龙王庙镇是锡伯族聚集地,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开设“咱村也有文艺人”“我是农民歌唱家”等在线直播活动,吸引广大农民踊跃参与,促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更加繁荣。
    09/19
  • “凤凰山之夜”群星演唱会燃爆凤城
    9月10日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辽宁凤凰山旅游集团主办,上海馨歌文化传播工作室、北京福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凤凰山之夜”群星演唱会在凤城市凤凰文体中心体育馆开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本次演唱会是凤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当晚,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整台晚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是凤城籍歌手徐子崴、徐子淳兄弟二人进军歌坛后,首次回到家乡举办演唱会。参加演出的还有张凯丽、玫月奇迹组合、乌兰图雅、金美儿、大庆小芳、三丫兄弟组合等。明星们通过《中国范》、《坐上高铁去北京》、《中国美》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歌曲时,情不自禁地随着明星一起歌唱。据悉,该场演唱会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翌日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09/19
  • 家庭周报 “报”出生活变迁
    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和馨园小区22号楼63岁的顾伟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日历牌上挂着的顾家第1555期,也是最新一期的家庭周报,这期的主题是中秋团圆。看着书房里一本本已经装订成册的家庭周报合集,顾伟感慨万千地说:“这里不但有我们家的生活琐事,家庭趣闻,更是日子一天天变好的见证。”1990年,顾伟在锦江山附近租了一套6平方米的小房子,作为房屋动迁时的临时居所。见6岁的儿子总喜欢写写画画,他就萌生了让儿子办家庭周报的想法。最初的报纸,都是儿子手绘手写,内容多是家庭琐事,八开纸为固定版面的大小。顾伟说,那时候儿子很喜欢写动画片的观后感,而这也是报纸里最初见证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1983年,刚结婚的顾伟住进了一套单位分配的12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架缝纫机,一台花290元买的小黑白电视机,便是家里最体面的存在。“其实我最想要的是一个大的书架。”顾伟说,因为家里地方实在太小,爱读书、藏书的他,只好把书放进大箱子里。1989年,彩色电视机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看着家里黑白电视机上的蓝黄红贴膜,顾伟和妻子商量后,托人凭票花1800元买了一台略大的彩色电视机。没多久,单位传来了房屋动迁的消息,带着这台大件儿,一家人住进了出租房。“当时家里有彩电的人家少,一到傍晚播动画片的时间,附近人家的孩子就都跑到我家来看电视。”顾伟回忆说,屋里地上就能放下一张桌子,上面放个彩电,没有活动空间,孩子们只能在炕上跟着动画片的剧情学着里面人物的动作,儿子跟着小伙伴儿们一起讨论剧情,有时,还会“吐槽”一下黑白电视里的人物缺少色彩,特别是贴膜后,看人物还有些模糊。而这些,都被儿子编进了家庭周报里。翻到1992年2月第67期家庭周报,“家庭消息”专栏在黄色水彩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其中第一条消息就是:我们家住上新楼房了,真高兴。这一年,顾家回迁住进了60平方米的新房。“我打了6个书柜,还做了很多家具,什么电视柜啊,鞋柜,床头柜啊,空间大,想放啥都行。”顾伟笑着说,家具都是他自己手工打造的,儿子还特地出了两期家庭周报特刊记录新家新变化。1998年以后,顾伟接替儿子继续办家庭周报,报纸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传达,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功的新闻等等。“我总觉得家庭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壮大,所以,我就把一些重要的时刻用周报记录下来,一家人一起感受国家富强的喜悦。”顾伟说。2001年第565期家庭周报,通篇只有一张小区的模拟海报图。下边写着红字:实现了的世纪之梦!那年,顾伟一家在和馨园小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不仅是换了新房,家里的彩色电视机也换成了更大的。在新家的独立书房里,顾伟订制了20个书柜,做成书柜墙,他的几千卷藏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卷片定格,成为家庭周报的素材。自打住进了新家,家庭周报里家里添置物件已经不算啥大新闻了,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体验出海,第一次登名山这些以前生活里没有的新鲜事儿,成了家庭周报里的头条。在2019年第1524期的家庭周报上,又被标记上了重大新闻的字样。一张屋内装修简图占据了大半个版面,原来儿子和儿媳又新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在周报中缝里,顾伟用绿色粗字笔写道:日子蒸蒸日上的重要标志!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