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凤城满族荷包
  • 发布日期:2022-4-13 10:10:01
  • 消息来源: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荷包,亦称香包、香囊、香袋、雄黄袋等,在满语中被称为“法都”,是满族传统女红的组成部分,也是满族民众重要的服装饰物。满族人佩戴荷包的习俗盛于清代,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满族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依靠游牧渔猎生活。在长期漂泊的生活环境中,满族先人用兽皮缝制了一种小口袋,上端用皮条抽口,挂在腰间,成为荷包的雏形。此时的“荷包”形状较大,主要用来盛装食物,以备外出途中随时充饥。1644年,清军入关后,这一旧俗不但保留下来,且荷包的制作更为讲究。在汉族文化的熏染下,满族荷包逐渐由大变小,制作荷包的面料改为布、绸、缎、丝等,并刺绣花鸟虫鱼等图案,可装香料、散银钱和旱烟等。丹东凤城是满族聚居之地,佩戴和制作荷包的习俗一直在当地流传。每逢重大节日或生日、满月、订婚、过礼、迎亲等喜事,当地满族人都赠送荷包表示祝贺。

凤城满族荷包的刺绣图案和纹样繁多,主要包括花鸟鱼虫、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吉祥用语等,动植物常以固定组合的形式出现,通过谐音、双关、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如连(莲)生贵子、连(莲)年有余(鱼)、万事(柿)如意、喜(喜鹊)上眉(梅)梢、三阳(羊)开泰、马(马)上封侯(猴)、鱼戏莲、蝶恋花等。其表现手法大多比较具象,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原则上不夸张、不变形、不抽象,造型平实、简洁明快,承载百姓祈福纳祥、驱邪避秽的愿望和对爱情美满、家族兴旺的渴求。

凤城满族荷包的绣制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制作时,艺人先将图案纹样画在面料上,用彩线刺绣完毕后,根据预先设计的荷包造型,进行剪裁和缝制。接下来是封口,用针线把荷包嘴穿起来。因荷包是由前后两块布料分别折叠起来的,皱褶的数目必须相等,这样才整齐好看,在起针和收针处把两股线拴在一起,封口就完成了。最后,将香料或中草药用棉絮裹起来,填充装进荷包。有的荷包还配上珍珠、玛瑙、琥珀、玉石、流苏、盘长等装饰物件,使荷包看上去更加绚丽华贵。凤城满族荷包用途广泛,主要用于馈赠、定情、祝福、装饰、消灾避邪等,一般有鸡心形、元宝形、葫芦形、云子卷形、梅花形、酒坛形、 桃形等不同形状。按照实际功能不同, 凤城满族荷包还可分为烟荷包、香荷包、钱荷包、针线荷包、褡裢荷包、抱肚荷包等。

2007 年,凤城满族荷包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凤城满族荷包入选第一批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

编辑: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