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李海涛:公益路上从未止步
    一次偶然接触,成就终身事业,东港市爱心义工协会会长李海涛的公益之路有点与众不同。13年前,李海涛还是一位广告行业经营者。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是广告行业的淡季,闲不住的李海涛便开始琢磨,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其他事。一次偶然机会,李海涛从网上了解到深圳义工团队从事公益事业的事情,那时他身边并没有这样的团队。于是,抱着“想做点事”的想法,李海涛组建了一支爱心义工团队。“做了这个事情之后才知道,原来身边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当时就想带领更多人从事公益事业,把团队做强做大。”荣获2020年度“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荣誉称号的李海涛说。2008年,李海涛发起成立了东港市爱心义工协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团队已拥有志愿者1000多人。协会积极开展助老、助学、助残、扶贫、救灾、环保等多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现有金牌项目23个,涉及领域包括精准扶贫、关爱未成年人、灾后救援、助老爱老等。协会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并于2019年获准建立党支部,成为东港志愿服务领域的排头兵。公益越做越大,李海涛也彻底从曾经的商人变成了一名全职爱心义工。对于当初的取舍,李海涛从未后悔过。2015年,李海涛的广告事业和爱心公益事业都做到了最好的状态,而他的精力已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当时李海涛已开始接触壹基金项目,如果想得到更多更大的壹基金项目,帮助更多东港的孩子,李海涛必须付诸全力。于是,李海涛果断放弃了自己的生意。这份付出在2017年得到收获。经多方努力,东港市爱心义工协会最终成为壹基金丹东地区合作伙伴并加入辽宁公益联盟。在壹基金的支持下,李海涛带领义工为东港市8所农村小学安装了80万元的游乐设施;为34所学校捐赠40台净水设备、212套洗手台、免洗抑菌洗手液4000余瓶,专用水杯18000多个,受益学生近两万人,项目总价值240余万元;向东港17所学校捐赠17万元的图书以及救灾设备,为困难家庭学生争取到1000多套温暖包……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李海涛。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李海涛立即召开爱心义工协会志愿者网络会议,成立应急小组,开始向医护人员系统学习防疫知识,同时向各方面求助、筹集防疫物资。从清晨到日暮,团队深入城乡卡点一线和重点部门,深入各个小区、学校、乡村,进行宣传、消杀、发放物资,从未间断。在公益事业上,李海涛不断拓展创新,注重志愿服务专业化。早在几年前,他就敏锐地认识到志愿服务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做好事上,专业化将是大势所趋。他选派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实施灾后科学救援,并深入校园进行防性侵知识宣传。成立了安全教育宣讲团,为学生们进行“交通安全”“避免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远离疾病和毒品”四大主题安全公益讲座。一份坚持,多份付出。“最难的时候,曾经无数次到大海边痛哭,如今,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公益事业也越做越顺了。”李海涛说。记者张瑞
    03/08
  • 61年,从未忘记!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日久弥新;有一种声音,跨越时代,历历在耳;有一种怀念,历经风雨,更臻醇厚;他用实际行动激励着一代代人,温暖着一代代人,感动着一代代人,他就是雷锋。2021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8周年纪念日61年前,雷锋同志曾经在丹东鸭绿江边拍摄照片(感谢读者严祥提供资料照片)雷锋与丹东每年的3月5日,驻丹65739部队都要组织官兵在部队团史馆参观雷锋相关图片展,收听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事迹报告录音。雷锋来丹图片资料“由于党的培养教育,使我成长。我为人民仅仅尽自己一点应尽的义务......”雷锋的激情演讲,听得在场官兵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本段录音选自1960年11月雷锋同志专程来到驻丹部队为官兵作先进事迹报告的演讲。“我叫雷锋,湖南望城县人,放牛娃出身,是伟大的党和毛主席把我救出苦海,我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应该做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还做得不够……”据该部队原俱乐部主任李咏回忆,1989年,他在清理库房时,发现了雷锋同志在该团作事迹报告时留下的唯一一盘原版录音带。此事在全国、全军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军事天地》栏目和地方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军地多家单位前来复制收藏,就连雷锋纪念馆存放的雷锋录音带也是出自这里。该部队存放的这盘原版录音带,是目前全国存放时间最长,音质最好、最清晰的雷锋事迹报告录音带,也是这支部队的“传家宝”。传承雷锋精神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我市各企事业单位和众多志愿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联合锦绣集团党委开展了学雷锋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为小区居民营造洁净的居住环境。振兴区永昌街道体育社区开展关爱老党员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到老党员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虎山边境派出所开展“雷锋故事进校园”活动,通过读雷锋日记、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等形式学习雷锋事迹,让雷锋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新村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河道清理活动,并对周边居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丹东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民警为共建单位广济街道的生活困难群众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丹东市慈善总会818义工站组织义工来到街头,擦拭公共设施。丹东市中医药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收看“雷锋精神我传承、青春闪耀新时代”主题报告会。市实验小学举行了“雷锋精神我传承童年闪耀新时代”活动启动仪式。兴仁小学的红领巾小志愿者们,用卖废品的钱给环卫工人买了手套,把这份暖心礼物送到叔叔阿姨手中。八道小学开展学雷锋“六个一”活动。在“绘制美化环境标语”活动中,小同学们亲手制作宣传牌,并将其挂在树上。站前街道东晨社区30余名志愿者们对辖区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并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环保知识。3月1日至5日,临江街道工业社区组织30余人,对宣传栏、电线杆等公共设施上的非法小广告进行彻底清理。锦绣社区组织网格员,对辖区内单元门周围进行了重点消杀;鸿利社区、福民社区组织志愿者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清花园社区携手丹东交通物流有限公司雷锋车队,义务搭载老党员、老战士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记者/谢秋林吴琼田治华王俊鞠鑫磊
    03/0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四集 涂泊毅:毁容伤残弭战火 自强自立谱新篇
    03/08
  • 听雷锋战友讲述雷锋故事
    3月4日上午,山上小学把雷锋生前排长、教练班长薛三元和雷锋部队荣誉战士、《雷锋故事》画册作者谭卫兵请到学校,开展“雷锋精神我传承青春闪耀新时代”主题活动。“雷锋的一生总结下来就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你们要多读《雷锋日记》,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做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薛三元老人同雷锋朝夕相处两年多,是雷锋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的主要见证人之一。1960年11月8日,他又和雷锋同一天加入中国共产党;谭卫兵老人是一名纪实摄影师,14年间,拍摄了24万多张照片,近千小时视频资料,记录了雷锋的战友在全国107座城市弘扬雷锋精神的足迹。结合“映山红·校馆联动育新人”德育品牌活动,山上小学党员教师及学生代表与薛三元、谭卫兵共同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结束后,薛老与谭老为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雷锋精神讲座。讲座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前在电视、书籍中,看到很多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今天有幸近距离聆听雷锋叔叔生前战友薛爷爷讲述的雷锋故事,更加坚定了学雷锋的信念,学习上孜孜以求,生活中互帮互助,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好少年。”随后,薛老又为党员教师上了一节特殊的党课,讲述了他和雷锋相处的点点滴滴,并表示,他将雷锋精神带到了山上小学,希望教师们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引领山上小学的少年做像雷锋那样的人。梁梦翊记者鞠鑫磊
    03/05
  • 柳彦冰:忠诚践行人民警察神圣职责
    “记者同志,稍等会儿,我手头有点急活,干完再接受采访。”3月2日,柳彦冰刚刚从振安公安分局办公室主任岗位临时抽调到市局机关工作,便一头扎进新的工作当中,业务交接、熟悉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忙碌不停。“要以职业的担当,让家人和已故妻子感到骄傲。”荣获2020年度“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荣誉称号的柳彦冰,是带着这份决心走上新岗位的。去年抗击疫情期间,他无暇顾及生命垂危的妻子和病重的岳母,拼搏在战“疫”一线,这期间家人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去年1月13日,柳彦冰的妻子潘俊颖被确诊为胃腺癌并转移到肝、肺及淋巴,住进了医院监护室,他的岳母也因癌症躺在病床上。一边是需要他挑起的家庭重担,一边是一场必须获胜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看到两难的丈夫,妻子决定独自化疗,而将丈夫推回了抗疫一线。回到工作岗位,作为分局办公室主任,柳彦冰忙着牵头办会、撰写信息动态,与全区10余个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全力做好“上传下达”的“中枢”工作,正月初四、初五,干脆就住在了单位。他还牵头调度分局严查人员聚集和不戴口罩等行为的统一行动,谋划制定疫情期间的《振安分局出入管理规定》《食堂分餐制度》《上下班体温测量制度》等10余个规章制度。他还每日深入各卡点,给参与卡点堵控、执法执勤的民警送去防护用品及食物等物资。看到卡点工作多,就主动留下来帮忙。36岁的柳彦冰2014年从警,在工作上从没含糊过,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1个小时,从未休过一天年假,年节几乎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在分局巡特警大队、九连城派出所等基层一线,参加“两类人员”集中打击行动夜间抓捕时,几名抓捕对象极力反抗,柳彦冰与3位战友冲了上去,最终将扬言要与民警同归于尽的“两类人员”抓捕;2015年,九连城镇一化工厂6吨易制爆化学品去向不明,他连夜比对销购记录,最终找到买方,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调到分局办公室主任岗位后,他累计撰写各类调研文章40余篇,独自负责分局民心网(8890平台)工作,累计办理各类投诉件、求助件400余件,接待群众来访230余人次,荣获个人三等功两次。去年1月26日夜晚,妻子潘俊颖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的生命定格在30岁。擦干眼泪,送别妻子,柳彦冰没有一点耽搁,便重返战“疫”一线,投入到后勤保障、信息动态、排查堵控等工作中。他知道,他的肩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家”,这个“家”的平安,更是他的职责所在,是他忘我投入、践行人民警察神圣职责的动力之源。本报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
    03/04
  • 丹东杜鹃往事
    近日,为期3个月的丹东杜鹃花卉展在大连百合农场举行,60多个品种、5000余盆盛放的杜鹃,花开如海,争奇斗艳。丹东杜鹃,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美不胜收,常在国事活动中亮相,而作为丹东的市花,“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李相君设计的造型杜鹃作品老花匠“捡漏”丹东老花匠栗万年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迷恋杜鹃,有着50多年养杜鹃的经历,他曾给记者讲过一段曲折的“捡漏”故事。2001年的一天,他从花友那得知:孤山镇一户人家有一盆50年的杜鹃要卖。听到信儿,他赶紧坐车去。凭经验,他断定这盆杜鹃的花龄在60年以上。“据说当年是庙里养的,后来流落民间,几经周转,来到现主人家里。两年前,这家主人去世,子女都不懂花,想低价处理,省着占地方。”高龄杜鹃又具有传奇经历,正是“玩花”者看重的。借用古玩行话,栗万年这次捡了个“大漏”。回到家,他甚至还没来得及修剪这盆老杜鹃,就有买家找上门。在对方第三次登门并且出了高价后,栗万年动心了。转眼工夫,一盆花就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对于“久经沙场”的栗万年来说,已不算怪事。在他看来,每一盆高龄杜鹃的背后,都凝聚着花匠多年的心血,这就是“她”的价值所在。与丹东杜鹃有关的书籍藏家的“杜鹃情结”都对杜鹃情有独钟,但与栗万年不同的是,仇毅军不养花。仇毅军靠收藏丹东老物件在圈内小有名气。随着收藏经历的不断丰富,某一天,他突然发现,在自己众多的藏品中,与杜鹃相关的竟占有一席之地。老挂历,老日记本,老明信片,甚至门票,都有丹东杜鹃的身影。有了这样的积累,他便开始深入研究丹东杜鹃的发展史。“丹东杜鹃闻名全国,怎么来证明?”仇毅军在翻阅资料时了解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北京园林部门专门来丹东找杜鹃。最后,锦江山公园将数十盆大棵含苞待放的杜鹃运到北京,放置在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的大厅里。也许,正是在那一次“露脸”,丹东杜鹃一举成名。“在随后的1977年广州花展,1979年、1980年北京花展,丹东杜鹃都大放异彩,一时间成为全国各大城市公园、单位争相求购的花卉珍品。”在仇先生的藏品里,有一张不起眼的门票,他却视若珍宝。那是一张1983年4月5日在锦江山举办的丹东首届杜鹃花展的门票。同时,他还收集到了主办单位印制的花展纪念品——16张彩色小画片,分别是16种不同品种的杜鹃花。掀起一股热潮仇毅军在对藏品分类时发现,有那么一个阶段,丹东出的纪念册、纪念章、书籍、杂志、企业宣传册、商标广告等,都有杜鹃的图案。从出现的时间来看,大部分藏品都跟丹东杜鹃在1979年—1985年间掀起的一股热潮有关。“那时还没有固定的花卉市场,大伙都聚在锦江山大门口交易。”栗万年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丹东花卉市场的雏形就在锦江山门口。实际上,那时不是卖成盆的杜鹃,而是卖花枝的芽苞。“一个芽5块钱,一个小枝儿能劈出五六个芽。”栗万年说,如果遇到新品种,即使是花高价,还得“求人找关系”才能拿到货。“那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几十元,高的也就是百元左右,可手上如果有几棵杜鹃,就能卖好几百甚至上千元。”栗万年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也为买杜鹃付出很高的“代价”。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手里的杜鹃开始增值了,特别是经过一番独特的造型后,盆盆都价格不菲。仇毅军收藏的印有杜鹃图案的剪绒帽包装盒“杜鹃城”和“丹东市花”在栗万年眼里,杜鹃改变了他的生活。而在仇毅军眼里,杜鹃曾影响过丹东经济。1979年—1985年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花卉生产,繁荣经济,出口创汇。丹东市委、市政府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利用丹东杜鹃知名度高、养花自然条件好、市民养殖杜鹃有基础的优势,于1980年提出要把丹东建成杜鹃城。1984年,丹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命名杜鹃花为丹东市花。彼时,杜鹃花不仅是丹东的名片,更有“把丹东杜鹃做成一个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的趋势。“那时不管是机关院校、厂矿企业,还是城市街道、郊区农村,都把养杜鹃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项目。”仇毅军对这个阶段的杜鹃发展研究得很细。那时,全市各单位凡是有条件的,大都建起了花窖,最多时全市共建花窖800多个,从业人员数以千计。仇毅军的研究,在《丹东日报》老报人战科编著的《丹东杜鹃》(1984年8月出版)一书中得到印证,据该书记载:“……市里成立了花木公司,国营的、集体的和个体的花窖,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多。”进入规模发展期根据仇毅军的研究,大约从1992年起,丹东杜鹃又掀起了第二波热潮。这次热潮是市场经济起了作用。“不管是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卉专业户,都是理智的。”据他分析,正是这一轮发展,丹东杜鹃的价格趋稳,像栗万年这样的老花匠,也在圈内确定了应有的知名度。“但这波热潮时间很短。”据曾在原市农委任职,担任过丹东市花卉协会名誉秘书长的相伟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丹东杜鹃热潮期短暂的原因是体量小,在全国的花卉市场还没有占有一席之地。2001年,他们摸底调查,全市仅有500亩左右的生产规模。到2001年,相伟所在的原市农委农业处把花卉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到2004年初,全市杜鹃生产的总面积超过了5000亩。而此时,丹东杜鹃又在悄然进入第三波热潮期。李相君便属于这波热潮中的佼佼者。李相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入行,正值第二波热潮。他靠两万元起家,买下一栋简陋的蔬菜大棚当花窖,并一次性买下了一万多株杜鹃小苗。经过几年的摸索,李相君不但逐渐收回投资,还写出诸如《三年生杜鹃花冠增大到80公分栽培技术》《杜鹃花入窖前黑斑病防治》等科普文章。产业发展起起伏伏“进入低谷也很快。”随后的发展,让相伟始料未及。因为当时一味追求产业的规模,而忽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价格也在花农竞相压价中,一低再低,直至一蹶不振。面对这样的局面,规模大的花农开始关注花的品质和品种,加大投入,以优取胜。而规模小的,则持着一种“保本就卖”的态度。在这一轮优胜劣汰中,造型杜鹃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很多花农因此大赚了一笔,从而把产业坚持了下来。栗万年和李相君便是其中的代表。改革开放以后,栗万年一直关注国内盆景业的发展,有一次去沈阳参加盆景研讨,有个朋友提醒他:杜鹃不能做盆景吗?这一句提醒,让他茅塞顿开。后来比较流行的造型如“悬崖”、“云片”杜鹃,都成了他的拿手作品。“市场上也频出高价。”相伟记得,当时一盆“云片”最高价能卖到4万多元。李相君培育的一盆“太极八卦图”造型杜鹃,在香港花卉展览上获得“最具特色奖”,同时摘下全国首届盆栽花卉交易会金花奖的桂冠。“杜鹃产业发展还得遵循市场规律。”相伟说,全国有三个杜鹃花发展基地,一是丹东市,二是福建省漳平县永福乡,三是浙江省宁波市柴桥镇。“别看人家是乡镇,咱们是市,但要论产业规模和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力,丹东都不如这两个地方。”但相伟同时认为,如果从发展空间看,丹东可大多了。挺进上海世博会正当为无法迅速打开局面而一筹莫展时,“露脸”的机会却来了——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就盛开着丹东杜鹃。那年年初,在采访栗万年时,当记者提出想到花窖看看时,他面露难色,最后他向记者解释,有两个花窖是用来控温的,以使杜鹃不过早开放。“马上就上市了,为什么还要控温?”因为当时正值春节前销售高峰期,记者的追问,让栗万年“泄露”秘密:有100多株杜鹃是给上海世博会留的。而能把杜鹃花卖给上海世博会的,还有李相君。李相君为上海世博会准备的杜鹃数量要远超栗万年。在相伟看来,“只要价值提上去了比什么都强。”她希望丹东杜鹃能越来越多地借助类似于上海世博会这样的机会,既闯出名,又赚到钱。
    03/02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三集 赵发林:对空监视哨屡立奇功
    03/02
  • 民俗传承从我做起
    连日来,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元宵”系列活动在我市陆续展开。全市各街道、社区和各单位深入挖掘元宵节民俗内涵,邀请市民参与猜灯谜、滚元宵、做花灯、讲民俗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报记者宋永昆摄影报道
    03/01
  • 用歌声读书声表达心声
    近日,元宝区关工委与元宝区教育局关工委联合开展“学党史,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征文、演讲、演唱竞赛活动,历时一个月圆满结束。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455篇,经元宝区关工委等部门评审,评选出最佳征文、最佳演讲视频、最佳演唱视频、优秀征文等7个奖项。此次活动丰富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寒假生活,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广大家长的积极支持。300多名家长精心为孩子录制演讲、演唱视频,有的家长特意带孩子到志愿军公园英雄雕像前录制视频,还有的家长为孩子演讲演唱配乐、配影像画面背景等。在征文、演讲、演唱中,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歌颂党、歌颂祖国,表达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安胜梅包芙蓉
    03/01
  • 千人相聚东港码头,共庆“祈海民俗文化节”!
    农历正月十三,是东港渔民最为盛大的节日——“祈海民俗文化节”,2月23日23时,在东港沿海码头,上千名渔家人相聚,他们带着鞭炮、烟花等物品来到码头岸边欢庆节日。据了解,每年农历正月十二白天,渔家人都要忙着置办鞭炮、烟花等物品。待夜幕降临,渔民们便带着全家人来到海边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渔灯放在码头,并燃放烟花爆竹,以此祈求出海作业一帆风顺,鱼虾满仓。今年正月十二深夜到正月十三凌晨,东港沿海各个码头,烟花爆竹齐放共鸣。记者在现场看到,绚烂的烟花冲天而起,吸引了东港市内许多市民前来观看,他们的热情也被点燃,现场响起了阵阵欢呼。“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场景的烟花,来的人很多,从市内到码头的路上有点堵,这持续两个小时的烟花表演,很是震撼。”外地的出租车司机王贵强感叹道。据说,祈海民俗文化在东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渔民来说,一年365天,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漂在海上,出海之后船为家。祈海习俗便来源于此。正是因为怀揣着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激,渔民们及其家人相聚于码头,燃放烟花、鞭炮,祈福明年的海上作业顺利平安。编辑邹润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