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吕成革:30年钻研 “土专家”玩转了“洋设备”
    8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丹东市的辽宁天泽产业集团纺织有限公司织造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装卸、转运、清扫……54岁的车间主任吕成革在自动化纺织机器间来往检修机器,手上全是油泥。近些年,国内外纺织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天泽集团拥有多台从国外引进的织机,全新的高性能设备,给修理工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吕成革主动承担起设备维修保养的重任,近30年,他凭着顽强的钻研精神,掌握了设备维修保养技能,驾驭了这些“洋设备”。“我必须先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才能教会操作工人使用。”他的想法很朴实,就是要让更多的中国工人掌握先进的国际技术,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2006年,公司从德国进口一台织机,机器完全由电子控制,德方派人来安装。吕成革当时是维修班班长,车间过去的织造设备都是机械的,像这样的电子设备他还是第一次看见。吕成革看不懂产品说明书,也听不懂德国专家说什么。在德国专家安装调试设备时,他认真看、认真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翻译。安装调试只有4天,那几天,他每天都围着德国专家转。专家走后,吕成革抓紧时间将专家安装时的一个个要点与设备对比,对操作时需要的数据进行运算,认真分析研究设备每一个部位的性能。2013年,公司又从德国购买两台同类设备。这次,吕成革不仅自己组织安装,还对设备进行了改造。这两台设备“卷曲”操作烦琐,工人不好掌握。吕成革将“卷曲”加工程序进行了改造、简化,工人操作更容易了,质量也满足了要求。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吕成革不仅娴熟掌握织机、捻机、整经机维护以及疑难排除技术,还钻研了织造工艺技术,参与过两项国家标准和一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说起吕成革,工友刘立中既感激又佩服,“我刚进厂时18岁,什么都不懂,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技术都是吕师傅教出来的。”刘立中说,每次维修完设备,尤其是维修完进口设备,吕成革要和他们一起总结分析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排除故障的要点,“和吕师傅每完成一次设备维修,都感觉技术又进步了一点,扎实了一些。”“我们不仅要学会、用好国际先进技术,还要扬长避短,快速改造提升我国的纺织织造技术。”吕成革说。
    09/01
  • 辽宁丹东“艺术云课堂”讲古琴历史
    8月29日,丹东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艺术云课堂”线上讲述古琴艺术的由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古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此外,古琴还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讲座,分为“礼神时代——乐以娱神”“礼乐时代——乐以治国”“礼教时代——乐以养德”“礼人时代——乐以怡情”4个部分,讲述古琴有史以来的发展过程。古琴艺术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
    09/01
  • 辽宁丹东:甘愿“摔摔打打” 只为实现梦想
    8月26日,在丹东市体育运动学校摔跤训练馆,接连响起身体腾空后摔在海绵垫上的闷响声。只见队员们两两站好,相互抱在一起练习摔跤动作。这可不是电视剧里的假把式,而是真真切切地摔砸——过肩摔、正捧抱过桥,一招一式让初见到这个场景的记者捏了把汗。训练馆的地面包裹了一层软性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缓冲。几个回合下来,队员们已是大汗淋漓,不少男队员干脆脱掉湿透的上衣,赤膊上阵。教练于敏则在一旁细心、耐心地观察着场上的运动员,不时提醒“注意力量,规范技术要领”。在她看来,一个优秀跤手,不仅要有力量、速度、耐力,还得有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脑子一定要反应快,会用脑子。于敏介绍,因为摔跤比赛分级别,不是说身体壮实、个子高就占优势,要具备动脑能力,即有智有谋,能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制胜的战术。记者发现,女子摔跤队的队员与男队员也在进行联合训练。尽管男队员在身高、力量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不过女队员们却毫不示弱,训练对抗很激烈。于敏说,与男队员一起进行训练对女队员提高很快。教练于敏曾经是丹东市体校的柔道运动员,1997年进入丹东市体校跟隋岩练习柔道,2000年被输送到省体校,2002年代表我市在省运会上获得女子柔道小级别金牌。省运会结束后,她转行开始练习摔跤,并在2008年全国锦标赛上获得冠军。2010年退役回到丹东市体校担任摔跤教练。丹东摔跤队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可女子摔跤却是空白。于敏提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新项目发展成优势项目。丹东女子摔跤起步较晚,但在于敏的带领与调教下,摔跤女队的发展突发猛进,十年间,为省和国家输送、培养了李馨、鄂思羽、董晓誉等国家级运动健将。近四年来,于敏与男队教练周剑锋共向专业队输送运动员3人,向省体校输送15人。在上一届省运会上,丹东摔跤选手拿到了19块奖牌,使得丹东的摔跤项目成为省内的优势项目。眼下,队员们正在积极备战明年省运会,对于成绩,于敏预计,丹东摔跤选手会保持以往的不错成绩。在训练中,于敏喊来两名女队员,她们的年纪、身高明显比其他队员差很多。于敏说,在前不久东京奥运会上,丹东姑娘孙亚楠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级银牌后,摔跤项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一名9岁的学员于思彤,是孙亚楠的表妹,受到孙亚楠的影响,慕名前来学习摔跤。“这个孩子悟性高,肯吃苦,是练习摔跤的好苗子。”于敏说。为了让女孩的技术提高得更快,她把自己8岁的女儿带到队里,与女孩进行对练。于敏介绍说,摔跤队现有20多名队员,年龄在13-14岁之间,现在摔跤运动员趋于年轻化。训练场上队员们相互撕扯着,不时传来闷响声。看着生龙活虎的队员,于敏流露出一丝忧虑。她告诉记者,4年一届的省运会一打完,这些队员就可能进入省体校或者省集训队,她就得重新选队员,重新组队。选材在当下是最大的难题,选材的方向是学校,而学生、家长乃至学校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反观南方一些城市,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每年体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招生指标,确保选拔队员的质量,同时也保证队员不能外流。“其实,丹东好多队员练习摔跤很有天赋,但是招不到,像周凤、孙亚楠都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省队的,如果我们有充分的机会进入学校选材,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为丹东和辽宁争光。”时近中午,于敏开始讲评,看着满脸汗水的孩子们,记者预想,未来的冠军就在这里。
    08/3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九集 刘炳文:火箭炮打出了威风
    08/30
  • 辽宁丹东:花甲网格员 真情暖民心
    “今天,我们山水龙城17号楼全体居民感谢18号楼网格员季福杰同志……”8月15日上午,元宝区九道街道永宝社区收到了一封来自居民的亲笔感谢信,满满一页纸,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季福杰的感谢和对一位共产党员默默付出的钦佩。季福杰年过花甲,是一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温暖的笑容及十足的耐心,总能给人一种亲切感。担任永宝社区网格员以来,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赢得了大家的普遍支持和信任。虽然自己住在18号楼,但季福杰为创建辖区美好的生活环境,每天天不亮就自带小铲、喷壶等工具,对周围楼道进行清理,见到楼梯上难以清除的喷绘广告,他便蹲在地上,用钨丝球一点一点地蹭干净;发现楼道玻璃碎了,他自掏腰包更换新的。居民们信任季福杰,无论大事小情都愿意与他交流,慢慢地,他也变成了居民们的“自家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多年来,对季福杰义务清理网格内外卫生的行为,居民们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多次向社区反映“我们楼栋有位好人,值得赞扬啊”。渐渐地,季福杰的行为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附近居民纷纷从家里带来工具和他一起清扫楼道,辖区卫生环境也越来越好。季福杰不仅积极帮助邻里,还主动帮助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社区召集老党员开会,他发现社区的椅子有损坏的,开完会便从家里带来工具,将椅子修好了。“修理这些东西都是举手之劳,要是有人因椅子坏了坐不稳就不好了。”季福杰笑着说完,又马上和老伴回家把自家的20多个塑料凳从七楼搬来,供大家使用。多年来,季福杰一直坚持为他人着想和服务,只要自己能做到的,总是义不容辞。在热火朝天的创城活动中,季福杰总是冲在前面,带领网格内居民打扫小区环境卫生,还主动宣讲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是一名网格员,更是一名老党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面对大家的感谢和称赞,季福杰只是笑着用质朴的语言来回应。
    08/24
  • 辽宁凤城:锡伯族古法酿酒技艺成为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19日,凤城市八斤酒坊锡伯族古法酿酒技艺被凤城市政府认定为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斤酒坊同时被确定为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基地。(摄影:薛国延)八斤酒坊酿酒精选东北优质小粒高粱,利用锡伯族古法酿酒工艺和家传秘方酒曲,经过30天的发酵、蒸馏、窖藏,生产具有锡伯族特色的纯粮手工白酒,酿酒工艺复杂,出酒率低。为传承锡伯族文化,保护锡伯族古法酿酒工艺,凤城市政府批准八斤酒坊锡伯族古法酿酒技艺为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酒坊创始人于原江为锡伯族古法酿酒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八斤酒坊同时被凤城市锡伯族学会确定为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基地。
    08/24
  • 揭秘!丹东街头古彩戏法
    “一个两个三个,三个两个一个,您猜这碗里现在有几个?”8月9日晚,贾春东在安东老街的展位前围着许多驻足的市民,不时引起一阵叫好。他正在表演的是中国古彩戏法《三仙归洞》,仅凭一根筷子,两只碗,三个球,便可使球在两碗之间来回变幻。57岁的贾春东是一名魔术师,出身魔术世家,擅长表演民间戏法、古彩戏法和中外魔术。8岁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到处跑演出。父亲在台上表演,他在台下默默观察、学习。“你得在学校好好学习,魔术当个业余爱好就行。”“可我对魔术很感兴趣。”父亲的叮嘱没有动摇贾春东的信念,每一个魔术,他都会反复琢磨,就连上课的时候,手里也会握着乒乓球,锻炼手指的灵活性。9岁那年,老师要在班级里举行联欢会,统计节目名单的时候,贾春东说:“我要表演魔术。”联欢会当天,看着台下的人群,贾春东的内心无比紧张,这是学艺以来,他第一次登台表演。5分钟的演出,贾春东的腮帮和腿一直在打颤,身上满是汗水,但他的精神十分亢奋,“原来登台表演是这种感觉,这种成就感太令人喜欢了。”渐渐地,贾春东的学业荒废了,但魔术的造诣越来越深。1983年,他跟着父亲创建的丹东杜鹃魔术团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当时古彩戏法的创新较少,贾春东便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演出超过三次的戏法他不想表演。“我是以一个观众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一个表演观众看多了,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凭着一腔热爱,贾春东坚持到了1989年,此时的他已经成家立业,由于表演魔术很难赚钱,有了更多牵挂的他在此期间从事了很多职业。贾春东的魔术生涯在2003年迎来了转机。那年,朋友邀请他在天津塘沽参加一场演出,演出后,贾春东在当地发现了一家魔术商店,眼前一亮的他,推开了商店的大门。“当时我有2000块钱,出来后就剩120块。”扛着大包小裹,贾春东回到了家,连着7天,他没有出门,一直在研究西洋的魔术。7天后,再推开房门,贾春东已然成为了一名中西结合的魔术师。由此,有了更多魔术储备的他在丹东的发展逐渐变得顺利。2007年,贾春东的朋友阿龙找到了他。“咱们别在丹东待着了,应该出去闯一闯。”“外面高手如云,咱俩有这能耐吗,别丢人了。”“要不我先去探探路,行的话你再去?”同年3月,阿龙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不久,一通电话打到了丹东,“你来吧,这儿太适合你了!”就这样,贾春东拿着2000元钱,扛着一大包魔术道具也来到了北京。初至北京,人生地不熟,贾春东跟着阿龙来到了方庄四方景园,那里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一场又一场的演出,贾春东打响了名气,期间经历过演出结束后拿不到工钱,也经历过很长时间接不到演出,好在他坚持了下来,逐渐在北京扎下了根。2008年,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演出的机会,表演结束后,原中国武警文工团团长高歌找到了贾春东,由此,贾春东成为了中国武警文工团特约魔术师。他曾先后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金菊银奖,还在2008年的国际魔术节获得了银奖。
    08/2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八集 姜文隆:修汽车、修高炮 “技术能手”连闯难关
    08/2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七集 孙佑杰:刀笔担道义 著文作画赞英雄
    08/16
  • 辽宁丹东:学民俗 做巧果 
    8月12日,丹东市党群服务中心妇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我们的节日·七夕”制作巧果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日,有10余位市民共同体验传统民俗手艺,品尝特色民俗味道。活动现场,妇儿服务中心的烘焙教师向大家介绍七夕节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并演示制作巧果的流程。大家纷纷动手称面粉、打鸡蛋、和面、擀面饼,用各种小巧美观的模具卡巧果,最后烤制。一盘盘巧果很快出锅,香味扑鼻。大家品尝着自己做的巧果,开心不已。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