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安康村:村史室里看变迁 老物件中忆乡愁
    国庆节期间,丹东市振兴区江海街道安康村组织全村党员来到新落成不久的安康村史室,追忆几代村民生生不息的创业发展史,感受前辈们艰苦奋斗精神,激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走进安康村史室,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帆船主题雕塑,旁边两艘小帆船雕塑则代表安康村早年建造的安康1号、安康2号渔船,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渔民们在浩瀚海洋中捕捞作业的真实画面。安康村史室布展面积125平方米,主要以渔村发展变迁和党建引领为主线,由安康往昔、安康璀璨、安康永续三大板块组成,通过文字、图片、老物件、书画等不同形式,生动形象展现了安康村的发展脉络与变迁,再现了安康村从贫穷落后的渔业村到幸福宜居的小康村的华丽“蝶变”。“这个网具是安康渔民们自己研究创造出来的,命名为‘安康网’,当时全安东地区只有安康大队有这种网。”村干部说,“安康网”是村民李正顺发明的,其网具外口扁方,网口处上下装有口杆,20世纪60年代该网曾创造单船最高年产量近200吨的纪录。在一处展柜内,有一个钩子状的老物件。村民们说,这是钓“小人鲜”用的工具。海滩上那一排排的小洞,就是“小人鲜”的窝,渔民们就用这个工具把洞里的“小人鲜”一个一个钓上来,最后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这个学名叫做指南针,渔民们叫它罗盘或者罗镜。”村第一书记王维刚介绍,以前出海捕鱼,指南针是渔船上必不可少的,现在渔船上都安装了北斗系统,指南针也就被时代所淘汰。“安康璀璨”部分,展示安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实现渔业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康永续”部分,则展示了安康村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显著提升、乡风文明和谐有序、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更加富足。一段段文字记载、一幅幅历史照片和一件件老物件,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安康村是渔业大村,4个村民组,2470余人,有近2.8万亩浅海和沿江滩涂,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近年来,安康村以党建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传统渔业村到远近闻名小康村的转变,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村屯路全部硬化,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业余时间还可以在文化广场跳舞和健身,边境小渔村百姓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村史室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王维刚说,敢闯敢试的渔业村精神是安康村新征程的“金钥匙”,正是由于有了党的领导、有历代村民不懈努力,才有安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两委会决定投资15万元建设村史室,旨在让村民们在追忆过往、感受变迁中,不忘来时路,传承创业开拓的精神,续写安康村新的篇章。
    10/1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七集 刘萤:“怕死不当兵 当兵就不怕死”
    10/10
  • 辽宁丹东振兴区:金秋夕阳红 孝亲敬老情
    重阳节期间,丹东市振兴区各镇、街道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文明家庭创建主题活动,进一步树立敬老孝老的文明风尚,促进家庭关系文明和谐发展。纤维街道万盛社区组织辖区文明家庭举办了以“情满国庆、情满重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演出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激昂的旋律中拉开序幕,演员们通过秧歌、广场舞、魅力走秀等6个节目,展示了辖区群众蓬勃向上的活力和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浪头镇滨江社区组织举办“九九重阳,敬老孝亲”义务理发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扶贫帮困志愿服务团队与社区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为老人理发。活动不仅给很多老年人提供了方便,还引导和带动更多人加入尊老、敬老、爱老的文明创建行动中,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帽盔山街道开展了“我们的节日·重阳”树文明新风尚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活动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开展宣讲,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社会美德,增强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1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六集 王景有:两次负伤不下火线 坚守阵地英勇杀敌
    10/09
  • 辽宁东港市:“爸妈爱心食堂”里的笑声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辽宁省东港市“爸妈爱心食堂”公益项目成立1周年纪念日。东港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爱心义工协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基地“爸妈爱心食堂”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营造爱老、尊老、敬老浓厚氛围。一大早,“爸妈爱心食堂”就热闹起来,爱心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始制作爱心午餐,组织来到这里的老人做游戏;爱尔眼科医院开展义诊服务,如意美发志愿者为老人义务理发……食堂里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东港市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爸妈爱心食堂”虽然不大,却温暖了人心。在这里,释放的是社会重视老年群体、关爱孤残独居老年群体的积极信号,传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传统孝善美德,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温暖,以此将志愿精神传导至全社会,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中午11点,鱼、肉、虾、蟹等14道菜肴制作完成,搭配各种主食和水果,老人们围坐一起享受美味午餐,有说有笑,吃得尽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食堂橱窗上“共产党好”4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了解,2008年,东港市爱心义工协会创办之初,就推出了“免费午餐——温暖全城”公益活动,每月保证3至4次到各敬老院做美食、送关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协会在桥东选址开办“爸妈爱心食堂”,每周一至周六中午,低保户、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可到此免费就餐。同时,提供理发、游戏、阅读、赠送黄手环等免费服务项目;设立爱心超市,将服装鞋帽、生活物资、救灾物资捐赠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困难家庭。爱心义工协会负责人说,会坚持不懈把这项公益活动进行下去,并以此为平台吸引更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关爱老人行动,让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这一待遇,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不断增强特殊老人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
    10/09
  • 辽宁丹东: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丹东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组织干部代表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当日9时,祭扫活动正式开始。全场默哀,向烈士三鞠躬,深切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与敬意。在瞻仰烈士纪念碑环节,税务干部们以鲜花为寄托,向抗美援朝烈士表达自己的追思之情。仪式结束后,大家带着敬意轻轻擦拭烈士墓碑,抚慰英灵。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祭扫活动让心灵受到洗礼,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时刻牢记英烈精神,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再创佳绩。
    10/09
  • 辽宁丹东: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
    国庆长假期间,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和丹东舰景区成为最火打卡地。10月1日,抗美援朝纪念馆网上预约系统显示:门票预约全满。当日上午,国防教育园、纪念广场、抗美援朝纪念塔等处游客如织,其中家长带孩子前来参观的占比很大。在“模范机车”展位前,一群孩子围着这列火车瞧得仔细,时不时有几个调皮的试图爬上去看看。“爷爷给你讲讲这是个啥飞机。”一个小男孩被国防教育园里的战机展品吸引了,孩子爷爷正在耐心讲解。“我知道他现在听不懂,但总有一天,他能听懂这段历史。”爷爷说,铭记历史,不忘英雄,爱国的种子需要从小播进孩子的心里。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入口处,参观的人自觉排起长队。展厅里的人很多,却很安静。游客们认真看着珍贵的文物,默读着说明。“国庆节咱们来瞻仰英雄,更有意义。”一位张姓老人对子女说,他走走停停,指着志愿军的“万国牌”武器文物,小声和孩子们交流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谱前,一位前来参观的小学生哼唱了起来,引得周围的几个孩子轻声合唱,众人驻足倾听。在冰雪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等场景展区,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都是“备课”后领着孩子来参观的,边看边讲解。“震撼到孩子了。”游客刁梅说,11岁的儿子很少有安静的时候,走进全景画馆,他竟然在一刻钟里没说一句话,看个没完。离开时,孩子就说了一句话:“英雄太值得敬重了。”10月2日下午,迎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停泊在丹东市浪头港的丹东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炮塔前、驾驶台、舰舱内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丹东舰2021年5月19日正式退役回到命名城市丹东后,担负起了国防教育的新使命。开放一年多来,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来丹东游客前来参观。丹东舰停泊地,成为丹东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今年国庆节前夕,为进一步展现士兵真实生活及起居环境,加强国防教育宣传力度,丹东城建文旅集团对底舱进行改造及维护,10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俺们专门从东港来看看丹东舰,没想到这么壮观,它是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见证。”来自丹东东港的徐女士站在驾驶台上,招呼着同来的伙伴拍照留影。在丹东舰底舱新增设的“忠诚、尚武、血性、品德”丹东舰舰训宣传展板前,游客们竞相留影。“第一次下到底舱,感受到丹东舰官兵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海疆,非常感动。”周先生一边抚摸着水兵的床铺一边说。在丹东舰的尾部,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年仔细观看着舰炮。少年的父亲焦旭金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告诉记者,国庆节放假,带着儿子来参观丹东舰,主要是让他了解一些国防知识,了解中国海军发展历程,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放丹东舰底舱,就是让参观者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水兵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曾经为国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战舰,通过丹东舰更多地了解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丹东舰宣传教育部负责人石西童告诉记者。
    10/09
  • 辽宁丹东:守卫鱼米之乡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北井子边境派出所坐落于鱼米之乡北井子镇,辖区南临黄海,西与椅圈镇毗邻,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獐岛村。派出所民警以90后居多,如何提高青年民警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提炼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方法;如何以边境为家,提高民警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队伍执行力和凝聚力,坚定信心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派出所党支部一直在研究的课题。9月27日,栏目组来到这里,走进“平安舒心小院”,实地探究这里接地气的炕头警务调解工作。9月13日,北井子镇出资打造的集居民议事、调解纠纷于一体的“平安舒心小院”正式启用。派出所联合辖区司法所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工作前移,由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进驻基层村社设立“平安舒心小院”,为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和服务。说起建设这个小院的缘由,派出所所长纪春来介绍说:“今年年初,在北井子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农家小院里建起这个专门进行纠纷调解、法律宣传,致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民事调解小院。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接下来派出所在小院里还会接通公安网络,在这办理户籍业务、调解百姓纠纷,之后还将会陆续开展交管业务办理。离群众的生活更近,能更好地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需要,以便及时掌握及时化解。联合司法所法惠民生警务室和法院的法润乡土警务室进驻小院,针对涉及民事纠纷,庭前调解的案件,让群众享受一站式调解服务。多年来,北井子边境派出所以党建为统领,民意引领警务,立足辖区实际,扎实开展巡逻防控、治安维护、普法宣传、纠纷化解、护校安园、走访慰问等工作,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安防控机制,用切实有效的举措让辖区群众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安全感。秋风微起,海岸线正值退潮时,阳光洒在海面上,水碧天蓝,一洗都市之尘扰。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管理警察,因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在最美的年华走进了警营,成为了朝夕相处的同伴,共同奋斗的战友,一同经历酸甜苦辣,分享收获。戍守边境的生活虽然孤独,但年轻的他们保家卫国的情怀不改,服务群众的热情不减。让青春在边境一线闪光,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用奉献默默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10/08
  • 辽宁丹东:深入挖掘和阐释“抗美援朝出征地”文化的时代价值研讨会在丹东召开
    9月28日,由省社科联和丹东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深入挖掘和阐释‘抗美援朝出征地’文化的时代价值研讨会”在丹东召开。会上,来自省内的7位专家围绕深入挖掘抗美援朝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从不同角度作了交流发言,深入阐释“抗美援朝出征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就如何做好开发利用建言献策。“抗美援朝出征地”是我省最突出的6个红色标识之一,挖掘好、阐释好这段难忘的历史,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缅怀,也必将激励全省人民在扎实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自强不息、开拓奋进。会议就下一步开展“抗美援朝出征地”有关文化宣传普及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对有关出版读物系列安排等作系统部署。
    10/08
  • 青山殓忠骨 浩气载千秋——探访丹东市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
      9月26日拍摄的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  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滨江村,有一座面积不大的烈士陵园,33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其中31位烈士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战场,2位烈士牺牲在解放战争中,有的至今还是无名烈士。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滨江村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地守护着他们。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曾在这里进行驻训集结,并开设战勤医院。战争期间,数十名由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员因伤重不治牺牲,被就近安葬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英雄虽然走了,但他们一直被滨江村人守护着,总有村民自发前去祭扫。2015年,滨江村修建了烈士陵园,为33位革命烈士“安家”,还为其中一位烈士寻找到了亲人。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祭奠先烈。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月26日,村民擦拭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石碑。  9月26日,村民到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9月26日拍摄的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  9月26日,村民到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9月26日,村民到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