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热心自来水抄收员送迷路老人回家“多亏您遇到我母亲,将她安全送回家,太感谢了!”10月10日上午,市民韩女士将一面印有“情系百姓温暖人心,排忧解难情深似海”的锦旗送到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10月3日上午,家住丹东市宝石花小区的张女士像往常一样到客来多市场买菜。买完菜回家时,老人因迷失方向,一直往自家的反方向行走。“张姨,您为什么往这边走?”在丹东市中医院附近,丹东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元宝营业处的抄收员徐洁骑着电动车,远远看见了老人,一眼便认出了是自己负责辖区的居民。“您是家住宝石花小区的张姨吧?”徐洁问明情况后,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上了车,掉转车头直奔老人的家。将老人安全送到家后,徐洁便转身离开了。老人的老伴儿韩义甫特别感动,经多方查询,获悉是自来水抄收员徐洁做了好事不留名。“没想到徐洁能准确地记住我们家的楼号和门牌号,将我老伴儿平安送回家。”随后,韩义甫致电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再三表示感谢。徐洁负责3000多户居民家水表的抄收工作,工作22年的她,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说出居民家的门牌号,遇到谁家有什么困难,她都会主动上前帮忙。几年前,徐洁发现三街四纬一户居民家中冒浓烟,便立即找人将门撬开,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这点小事,不足挂齿!”徐洁表示,关爱老人是应该的,以后再遇到这样事,还会及时出手。10/18
- 辽宁丹东:举办红色档案图片展日前,丹东市档案馆(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举办了红色记忆——丹东市红色档案图片展。此次展览展出188张图片,分为丹东早期党的活动、丹东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党领导丹东人民获得解放、丹东二次解放四个部分,回顾党的光辉奋斗历程。10/1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八集 王洪普:高机射手猎敌机10/17
- 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开展“艺心向党·情洒三江”书画展10月11日上午,“艺心向党·情洒三江”书画展开展仪式在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图书馆一楼美术展厅举行。本次书画展经组委会近两个月精心筹备,确定50幅优秀作品参展,展览时间从即日起到2023年元旦。10/17
- 辽宁丹东:网格员暖心助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民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时节。10月10日,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7组农民王霖拿到了卖地瓜的钱,他拍着鼓起来的腰包,掩不住喜悦地说:“今年的地瓜多收了几百斤,有于志国在,收多少他都能帮着卖出去。”于志国是龙泉村7组的专职网格员。在秋收忙碌的季节,于志国也跟着忙起来。“8月中旬开始卖花生,9月末收地瓜,到10月中旬就开始卖苞米了……这些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得接上溜儿。”于志国把农产品销售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到一种品种成熟收获的时候,他就会联系商家来到农民家中,田里过秤、现场装车、家里收钱。“啥时候农民把卖农货的钱装进兜里,他们的心才能踏实。”于志国笑着说,“我们网格员的职责就是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眼下,秋收、销售就是头等大事。”汤山城镇像于志国这样的网格员,都在为农民销售农产品而奔走忙碌。年初以来,汤山城镇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各村配备“民情恳谈员”“纠纷调解员”“志愿服务员”等专职网格员,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管理。正值秋收时节,网格员变身秋收“服务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他们或组成义务秋收队伍,或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利用各自的专长,为身边农户解决秋收和农产品“卖难”问题。在石安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网格员王壮正在工作室里调试直播设备。“地里的水果萝卜马上就能收了,我得把直播设备搬到萝卜地里,现场直播售卖。”王壮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村里发展电商销售。他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为村民的农产品找到了新的销路。村民李平感慨,过去水果萝卜成熟时,村民都是冒着严寒,凌晨两三点钟到数十公里外的郊区蹲在路边卖,而且售价不高。今年不一样了,水果萝卜还未成熟,王壮就帮助村民签下订单,大家坐在家里就把萝卜卖了出去,而且每公斤多赚近1元钱。龙湖村7组的独居老人于富运今年81岁了,他对家里的5亩玉米地就没操过心。“从春天种、夏天管,到秋天收,再到卖,我们村的网格员孙世明都帮我解决了。”老人过得安逸,笑得舒心,“地里的苞米能收了,他组织义务秋收队帮我收,还帮我卖,我坐在家里就等着拿卖苞米的钱了。”10/17
- 辽宁丹东吴双晋:当好村民的“服务员”“十一”长假刚过一半,一个村民们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凤城市边门镇那家村的村路上。村民不时和他打着招呼,他也笑着招手回应。他就是丹东市文旅广电局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扶贫干部吴双晋。2018年3月,吴双晋被单位选派到凤城市边门镇谢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丹东市委组织部培训后开始驻村。“村级事务非常杂且细,进了村才真正明白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的意义。”吴双晋说。进入谢家村后,他发现谢家村是2013年底由谢家、韩家、盛家三村合并的村,非常复杂,村“两委”干部岁数偏大,党建材料工作管理这几年都是镇政府包村干部帮助管理的。如何打破僵局?他决定先从党建入手。吴双晋到镇政府把谢家村所有党建材料取回来后,按照组织部培训要求逐一整改完善,并广泛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召开村党员大会和专项组织生活会,让党员们在思想上达成发展共识。每年“七一”,他还邀请党校老师和优秀模范老党员来村里讲党课,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他在谢家村驻村的3年半中,村党支部共发展了10名党员。在谢家村驻村期间,吴双晋走遍村里每一户家庭,针对村民反映部分村组路破损等问题,通过上级协调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约200万,完成约9公里村组路修缮;协调资金17.5万元为8户贫困户进行房屋新建和修缮;协助村两委争取水利移民专项资金44.6万,兴修村十一组桥和铺设十五组涵洞;协调10万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向丹东市文旅广电局申请10套健身器材投放到盛家和韩家两个自然村组,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体活动;他还邀请社会力量多次来村慰问贫困户和开展义诊。2021年9月,吴双晋选派工作到期,他又主动申请,继续到那家村担任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他找到丹东市某大型农贸市场为村民代销鸡蛋等农产品近5万元。今年4月24日新冠疫情发生后,吴双晋第一时间帮助那家村的两个养鸡大户和企业联系镇政府和交通部门,申请车辆相关通行证及各项手续,并通过当地市场联系销售途径。疫情过后,他联系爱心企业,向村里捐赠了两台电脑及办公用品,专项用于保障复工复产,帮助村企业申办复工复产手续。无论在谢家村还是在那家村,吴双晋都是不遗余力地争取帮扶项目。2019至2021年,他连续3年被凤城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21年度,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驻那家村工作队考核成绩优秀,再次被丹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优秀工作队。10/14
- 辽宁丹东振安区:艺术课堂进社区日前,由共青团振安区委主办的“艺术课堂进社区”活动在鸭绿江街道恒景社区开课了。青年志愿者们与居民共绘花卉主题油画,共同欣赏优秀艺术家的油画作品,提升艺术修养,丰富文化生活。10/14
- 辽宁丹东太平湾社区:为275名志愿者发放证书“感谢你们在疫情期间志愿参与疫情防控,毅然担起了一份抗击疫情、守卫家园的责任,颁发此证,以表谢忱。”10月9日,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为275名坚守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书,感谢他们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不畏风险、冲锋在前。疫情发生后,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活跃着一群志愿者,他们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不少银发老人。他们身穿红马甲、佩戴志愿者证,不惧艰辛,逆向而行,服从社区统一调度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份志愿者证书代表了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我会仔细珍藏,并以此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勇于承担、积极奉献,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们领到证书后激动地说。10/13
- 辽宁丹东郎庆利:乡村振兴领头雁“为了这份事业,为了这片深爱的土地,我要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希望早日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是凤城市宝山镇党委委员、岔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庆利的座右铭。2013年担任岔路村书记以来,他以一片赤子之心,将村子振兴发展的责任扛在肩头,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带强了一个村集体,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2013年,岔路村连任三届的老书记王忠有病倒在工作岗位。郎庆利上任后,坚守一个理念:要想村里有发展,抓好党建是关键。他和“两委”班子认真完善并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一审两公开”、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等20多项制度。新增户外公示栏、党建宣传栏和广场喷绘宣传板等,将群众关心的党务、政务、村务等工作及时公开,不隐瞒,不回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老百姓看得清楚、心里明白,对村“两委”班子也更加信任、支持。昔日的岔路村以种植玉米和山上放蚕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干。“农村持续发展,需要主打产业。”郎庆利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论证考察,深入研究剖析岔路村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拍板制订了村里的发展大计——发展产业。选定了项目,说干就干。然而,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钱从哪里来?郎庆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村干部带头集资。就这样,有的拿3万,有的拿5万,村“两委”班子成员筹集了20万元。但由于没有经验,没挣多少钱。面对挫折,郎庆利并没有退缩,他领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向上级争取一定的资金,同时寻找到了愿意投资的合作社。2018年,经双方协商形成共识并投资200多万元发展小浆果产业,种植陆地蓝莓100亩、软枣猕猴桃35亩,建设100吨冷库4座。争取资金新建高标准草莓、蓝莓温室大棚15个,大棚以发包的形式租给村民,通过“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当年村里收入50万元。尝到甜头的郎庆利干劲更足了。从2019年开始,他积极争取发展村集体项目资金,凭着岔路村交通、技术、气候等优势,吸引了兄弟乡镇11个村的目光,以“飞地”形式落户到岔路村,形成了集群效应和示范作用,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双赢的致富目标。截至目前,岔路村的小浆果基地已投入使用107座大棚,共有蓝莓、草莓种植户50户,平均每个温室大棚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帮助了500多人就业。2021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资产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今年村“两委”准备再次拿出村集体经济收入中的20余万元给村民分红,除去村里支出后,剩下的收入全部进行再投资。村里条件好了,改善民生成为郎庆利的头等大事:通过制订村庄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亮化工作,组织志愿者清理公路、河流、街道和农村院落垃圾……郎庆利先后荣获2021年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辽宁省劳动模范、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丹东好人·最美基层党员”,2019年丹东市“毛丰美式好干部”称号;岔路村获全国文明村、“大梨树式好村庄”等荣誉称号。“下一步,岔路村还将紧抓‘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契机,注册小浆果品牌,逐步完成冷库、分选车间、电商运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及基地配套附属设施建设。”谈及未来,郎庆利信心十足。10/13
- 辽宁丹东市人大:视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10月11日,丹东市人大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情况专题视察。近年来,丹东市全面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并通过保护和利用,展示了丹东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了城市影响力。在安东老街,人大代表们实地查看了满族刺绣、羽毛画、玉米叶画、花饽饽、蛋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项目,了解项目发展传承情况。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丹东市文旅广电局、丹东市委编办、丹东市人社局、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情况汇报,人大代表结合视察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大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生动地传承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深挖价值,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多措并举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水平,为丹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