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最美战疫人】“硬核”防疫显担当
    在振兴区浪头镇曙光社区,有一群因疫情防控而走到一起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在组织者杨雪的带领下,创建了“钢铁大白”志愿服务团队,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驻扎在各小区,用钢铁般的“硬核”防疫书写着“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青春诗篇。“之所以取名‘钢铁大白’,是因为我们团队成立之初的几个志愿者都住在本钢新城小区,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杨雪亮出了团队的形象标识:绿色背景下,一个憨态可掬的“大白”环抱着房子,中间是“中国志愿者”标志,下方标注着“钢铁大白”的行动口号——没有什么成就比拥有爱和善良更伟大。据了解,“钢铁大白”志愿服务团队在中国志愿者官网注册成立,目前有队员31人,以青年人为主,来自我市制造业、房地产、餐饮等各行各业,还有在校大学生。团队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各级党委号召,全力参与我市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杨雪是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妇联主席。疫情发生后,她带头走进高风险区域协助核酸采集,开展志愿服务,她说:“守住了疫情,就守住了家园,对于我,这就是责任。”杨雪有一群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战友”。“90后”李权是福瑞德大酒店高级经理,第一时间到所在社区报到,主动承担步梯楼入户采集核酸样本任务。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携带采集装备一步步、一层层、一户户地扫码登记,乐观向上的他总是说:“能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守护我们的城市,很自豪。”张永烁是一名大二学生,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申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一次参加核酸检测,便从当日18时一直坚持到次日10时,持续战“疫”16个小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她总是说:“我年轻,我先上!”物资短缺时,“钢铁大白”们化身搬运工,马不停蹄地前往封控小区运送物资。志愿者们和社区工作人员携手,解决小区“最后一米”送菜难问题。核酸检测维持秩序时,他们每天平均站五六个小时,手被消毒液腐蚀得粗糙、掉皮,全身被汗水浸湿,耳朵和脸颊因长时间佩戴口罩被勒出了血痕。虽然辛苦,但大家相互鼓励、关心。社区和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感到温暖。一位下沉干部临别时这样写道:赠予曾并肩战斗、未来可期的新时代“钢铁大白”,我这次执行任务收获颇丰,最大的收获就是碰到了一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希望的“钢铁大白”,被这股新生的力量深深感动,他们披星戴月、全力以赴,甘于奉献、勇于胜利,希望“钢铁大白”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07/13
  • 【最美战疫人】防疫一线,他们冲在前
    疫情面前勇担当他是父母眼中还没长大、不能吃苦的“孩子”;他是学生眼中课上严肃认真、课下诙谐幽默的90后老师。他就是经山小学青年党员教师刘原岐。疫情来袭,刘原岐说“我是党员我先上”,下沉到村里,跋山涉水挨家挨户进行核酸检测登记,从不喊累。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独自在家、身体有恙的母亲,一有空他就给母亲打电话,听到母亲的声音,他就放心了。6月27日,刘原岐再次出征,这次负责小区值守工作。连日的大雨中,他耐心地提示和叮嘱居民按要求做好防护,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主动上前搀扶,组织居民有序进出。刘原岐说自己只是“逆行者”中的普通一员,希望用点点星光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尽一份心;用硬核抗疫力量,奏响奋斗的青春乐章。鄂殿东是经山小学安全办副主任兼体育老师,55岁的他在学校工作时勤勤恳恳,在抗疫一线他化身“大白”兢兢业业。鄂殿东下沉到振安区九连城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居民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讲解防疫知识与要求,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他又背上沉重的工具开展消杀工作,社区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晚上,他又是一名“巡逻员”,每天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守护居民的平安。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哪里的任务最繁重,他就在哪里干。鄂殿东说:“把防疫工作做实做足做好,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也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奉献与担当!”退役不褪色五龙背镇的李鹏,利用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优势,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春耕,帮助村里35户种植、养殖户购买饲料、种子、化肥;帮助有就医用药需求的村民联系药店、医院……五龙背镇政府机关干部马金成在卡点防疫值守时,发现一辆汽车发动机起火,他迅速从自己车里取出灭火器,第一时间将火熄灭……在卡点值班结束后,看到发放物资的工作人员忙不过来,马金成主动过去帮忙,装防护服、搬消毒液、发放酒精,哪个活重干哪个,大家知道他在交通卡点值班辛苦,劝他多休息,他总是说:“我是男同志,当过兵,累点没事儿。”五龙背镇城管所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王玉江,为玉龙、毛绢等社区的残疾人、高龄老人等运送蔬菜包等生活保障物资,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玉江几乎每天如此,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他还鼓励自己的孩子到抗疫一线当志愿者,一起保护家园。“我当过兵,永远不会忘记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大家都在为抗击疫情出力,我更应该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疫情突袭丹东,家住振兴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的孙龙飞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孙龙飞都提前到社区核酸采样点位,维持秩序。有一次,他得知一名高三女孩病情很严重,需要住院治疗,而女孩父母在外地工作,孙龙飞和社区工作人员开车带女孩去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两个多月来,孙龙飞帮助的困难群体还有很多,送癌症患者就医、给透析患者送药、帮封控楼的婴儿买尿不湿……只要居民有需求,他总是尽量满足,用实际行动为居民送上温暖和关怀。孙龙飞是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法人,他免费为抗疫车辆提供救援支持,不讲条件、随叫随到。他说:“企业的发展,依托于城市的发展,任何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事儿,我都会尽力去做。”
    07/13
  • 辽宁丹东:微电影《志·愿》获一等奖 丹东元素闪耀荧屏
    7月4日,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评选结果揭晓。空政宣传文化中心推送的微电影《志·愿》在326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15分钟类优秀作品最高奖项一等奖。该影片以“承英雄之志·愿军强国安”为主题,由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陶伟倾情出演,真实再现抗美援朝浴血奋战场景,深切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当年,在一次空战中,年仅19岁的陶伟与敌F-86战机近距格斗,在距离仅120米处将其击落,首创人民空军近战歼敌纪录。影片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浴血奋战场景,全面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飞行员爱军报国、制胜蓝天的英姿与新一代飞行员对党忠诚、献身空军的形象;传递了空军官兵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强军志向与不负重托、履行使命的报国决心;表达了“英雄会老去,但精神永续”的思想内核。《志·愿》主要场景在丹东拍摄,取景地包括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2021年金秋时节,陶伟专程来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并参加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的拍摄。
    07/1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四集 赵兴尧:与敌机斗智斗勇 坦克兵初展雄风
    07/11
  • 【最美战疫人】防控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战“疫”中,市人民检察院抗疫志愿者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志愿服务,以有力度的防控、有温度的服务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担当。“今天我核酸查验了425人……”“我入户核酸采样2箱、87管……”宋金来、孙福新、赵嘉庆是市人民检察院防疫志愿者队伍的“新兵”。得益于日常从事检察工作养成的良好工作习惯,大家用最短时间迅速适应了防疫工作需要。为了提高核酸采样效率,方便居民参加核酸检测,宋金来、孙福新、赵嘉庆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在保证防疫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工作流程,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每天工作结束后脱下防护服,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想到能为防疫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得。”孙福新的生日是在防疫岗位上度过的。当天,孙福新忙碌了一天,吃完晚饭,刚想跟家人通个电话,就接到了新的任务。原来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蔬菜包到了,需要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分发到位。孙福新放下手机,重新穿上防护服,与大家一起搬运、分发物资,忙完已是深夜。宋金来的儿子出生才5个多月,接到下沉防疫指令后,他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赴社区报到。“我在这边挺好的,不用担心。”这是下沉防疫以来,宋金来对家人最常说的话。虽然每天只能在工作之余,通过视频看看妻子和刚会翻身的儿子,但在宋金来看来,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快恢复正常生活,“早一天打赢这场战‘疫’,就能够早一天让更多人团聚。”
    07/08
  • 辽宁丹东:他们“疫”起担当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平静生活。在凤城市草河街道,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每天忙碌在卡点、核酸检测点、运送生活物资的路上……这些新当选的村级团干部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草河街道抗疫一线践行着青春使命,贡献着青春力量。22岁的黄岭村团委书记隋婧涵,积极勇敢、乐观向上。在分配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时,她主动请缨,承担了风险较大的样本转运和医疗垃圾转运任务。“我年轻,身体素质好,有风险的工作都交给我。”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她主动学习其他环节的业务,积极主动帮助身边人缓解压力,娴熟的操作让黄岭村全员核酸检测效率大大提高。平安村团委书记王丽媛分管全村疫情防控工作。凤城地区出现疫情后,她和丈夫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全身心投入到防疫工作中。疫情初期,平安村疫情防控工作相对复杂,白天她既要排查报表、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入户检测,为三组村民提供生活物资保障,晚上偶尔还要通过视频方式辅导孩子课业。疫情防控的每一天都是充实且疲惫的,但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带给周围的人满满正能量。保卫村团委书记傅金玉、管家村团委书记姜庆也、爱河村团委书记戴电和山东沟村团委书记赵佰冰,平日里被大家玩笑地称作“草河团委F4”。身份在变、责任不变,阵地在变、坚守不变。面对疫情,他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在抗疫一线展现着新时代团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宣传防疫政策、坚守防疫卡口、排查重点人员、配送生活物资……他们是村里防疫工作的“一块砖”,坚决服务党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哪里搬,通过辛勤付出换得一方平安。青年的肩上,从不只有清风明月,更有责任担当。“我承诺,响应防疫号召,展现青春作为,科学参与防控,牢记青春使命。疫情之下,青春向上,我们在草河街道贡献青春力量!”草河街道的广大团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诺言。
    07/08
  • 辽宁丹东:边境一线上的“青春力量”
    4月11日清晨,天色灰蒙,乌云层层叠叠,“江海边境行”栏目组再次启程,赶赴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前阳边境派出所,开始了为期一天的紧张拍摄。9时,在前阳沿江边境线上,远远看到两名身穿藏蓝警服的民警正在执勤,他们身边那逐渐清晰的黑色身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只见它身披一身油亮的“黑袍”,外形威猛彪悍,两只乌黑的眼睛警觉地环视着四周。它的出现,成为巡逻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顿生安全感。它叫哈特,作为一名有编制的警犬,早在投入工作之前,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巡逻途中外界环境有一丝风吹草动,哈特就会第一时间警觉,直到确认环境安全才放松下来。虽然巡边的日子枯燥且艰苦,但有这只“战友”相伴,民警们也乐在其中。闲暇时,每每带上哈特做些户外活动,给警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10时,天色越渐暗沉,没一会儿天空中就飘起蒙蒙细雨。前阳边境派出所辖区的边境线不但狭长,而且沟岔极多,给民警的日常巡逻带来很大难度。在这条边境线上,这群年轻的戍边人满怀激情,栉风沐雨,牢牢守护在边境一线,用青春诠释着奉献、担当和责任。派出所的驻勤点离群众家很近,因为24小时驻勤,时间长了,民警们早已和群众成了亲密无间的邻居。村民孙晓忠的家就住在方舱旁,平时民警会拎着水桶去他家打水,每逢家里做好吃的,他也不忘给民警们送去一些改善生活。孙晓忠说,他的儿子是军人,在这里驻勤的民警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都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年轻充满朝气,自己和他们有种说不出的亲近。孙晓忠家的看门狗,平时见谁来都嗷嗷直叫唤,可偏偏对这些穿着制服的民警很和善。俗话说,好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平时他家地里有啥活,只要喊一嗓子,民警就会撸起袖子拿着铁锹跑来真心实意地帮忙干。离开孙晓忠家,沿着蜿蜒曲折的村路,我们一路颠簸来到了下一个驻勤点。此时雨势渐大,在驻勤点,民警正冒雨对码头停靠的船只进行登记。临近巡逻时间,他们又穿上雨衣出门执行巡逻任务。这是栏目组第一次冒雨跟随采访,执勤途中也体会到了边境管理警察的辛苦和不易。当日下午,记者跟随社区民警郭鸿鹏来到他帮扶的贫困户刘宝俊家走访。2019年9月,独自一人生活的刘宝俊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3年间,郭鸿鹏每次走访都会顺路来他家看看,过年过节还会带些米面油前来探望。在派出所民警和周围邻居的帮扶下,如今刘宝俊不但可以独自下地,生活也基本可以自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起今年春节民警们专门来家和他一起过年的情景,他连声感叹道这个年过得可热闹了,就连床尾现在摆着的果盘还是过年时所里拿过来的呢。刘宝俊说自己得病是不幸,但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帮助,也是一种幸福。由于边境线长、码头多、船只种类多,涉及的人员混杂,船只管理任务特别艰巨。为此,前阳边境派出所积极联合有关部门规范渔港管理,进一步规范码头进出港秩序,落实三报备制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辖区边境管理线上渔港的安全稳定。采访中,记者跟随民警来到辖区船厂、码头走访,在他们的一声声叮嘱声中,在渔民们一张张会心的笑脸上,深深感受到广大渔民对民警工作的支持与认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移民管理警察们依然行走在边境执勤路上,坚守岗位。为了国家的安宁、百姓的幸福,他们不恋都市繁华,背上行囊远离家乡,默默守护祖国边境,用青春、热血和奉献,挥洒出专属于他们的靓丽“警色”,在边境一线书写出闪光的“青春力量”。
    07/07
  • 【最美战疫人】用心守护 用情服务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大战大考”,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志愿者深入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落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部署,用心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用情服务居民生产生活。“抗疫不分年龄大小,都是为了让丹东更快恢复烟火气。”在疫情防控最艰巨的阶段,今年53岁的王作伟主动请缨,前往抗疫一线,与年轻志愿者们并肩奋战。协调新生儿从医院返家,替居民跑腿,配送生活物资,进行垃圾处置和环境消杀……脱下法袍、变身“大白”的王作伟说,无论手里握的是法槌还是为居民登记的笔,初心不变,党性不变,为群众服务的心不变。“临近中午,气温飙升至20多摄氏度,刚消杀完一栋楼,便感到头晕目眩,防护服内汗水直流,面屏上的哈气也让人无法看清道路。我隔着口罩大口喘着粗气,努力让自己避免缺氧……两个小时后,完成了4个单元楼的全部核酸检测,我从头顶到脚底湿了个遍。顾不得休息,马上拿着喇叭一遍遍穿梭于小区楼栋间,喊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再一回神时,才发现身上的汗水已经被体温捂干了……”这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志愿者秦鹏记录下来的工作片段。为保证封控楼居民的正常生活,志愿者任亦隋在彻夜值班后,顾不上休息,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居民分发物资。唐铭举在完成防疫任务的间隙,积极开展防疫宣传。吴福生、王德义、王利明坚守在协助社区对封控单元居民进行上门核酸采样、值班巡逻、坚守卡点等岗位上。志愿者张权为卡点内老年病人送药品。刘景川配合卡点负责人安置社区内一位老人的去世事宜。槐福鹏、秦震洋对辖区内一名老人进行耐心劝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中级人民法院志愿者用耐心细致的工作,妥善处理突发状况,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让“法徽红”在抗疫一线熠熠生辉。
    07/06
  • 【最美战疫人】谢谢!喃们辛苦了
    居民楼的“大家长”日前,振安区信访局收到了一封来自绿丹江苑小区居民的感谢信。百姓要感谢的,是两个月来在小区29号楼为大家热心服务的“点长”王志丹。此时的王志丹,已经结束了“点长”工作,进入检查点值守的新岗位。王志丹是振安区信访局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他下沉到绿丹江苑小区,被任命为29号楼的“点长”。少数居民出现情绪波动,王志丹的战“疫”工作就从安抚居民情绪开始。他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及常识,缓解了居民焦虑情绪,助推群防群控良好氛围的形成。居民足不出户,生活物资供应问题成了重中之重。每户的需求不同,粮食、蔬菜、日用品、药品甚至是宠物用品、一针一线等,只要居民有需要,在不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王志丹都会竭尽所能满足。他每天将居民们所需要的物资统计好,然后“货比三家”,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可靠保供单位。物资送到后,他立即核对数量、种类并做好消杀,挨家挨户送到居民家中。最初半个月,绿丹江苑29号楼门前的帐篷成了王志丹的“办公室”、宿舍。他是“点长”,更是29号楼的“大家长”。6月20日,王志丹前往新的防疫岗位,居民们依依不舍,纷纷在微信群中表达感谢并送上美好祝福:“感谢你对我们的帮助和照顾,辛苦啦。”“感谢这些日子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会想你的。”王志丹表示,居民们的认可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冲在抗疫一线的“女战士”7月2日5点半,雨始终下个不停,李淑梅到达位于金海新村小区的核酸采样点,布置场地,搬桌子、拉围线、搭雨棚……动作熟练,高效迅速。不一会儿,核酸采样点就被布置得井井有条。“大家赶紧穿上雨衣,再清点一遍医疗物资,看看有什么疏漏的地方。”6点,雨势逐渐变大,李淑梅和同事们等候医护人员进场。核酸采样工作开始后,李淑梅拿起喇叭督促居民佩戴口罩、间隔两米排队。金海新村小区老年人多,因雨天路滑,李淑梅就时刻盯着入口处,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马上上前搀扶,全程陪同。今年35岁的李淑梅是市供销社第一批下沉干部工作组组长。工作最紧张那段时间,李淑梅每天都要爬楼梯入户采集核酸样本,单日完成入户核酸采集400余人次。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下,她也依然坚守岗位,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作为桃源街57、59号楼的“分点长”,她不断优化社区网格长、楼栋长、物资采购员、药品配送员、垃圾清运人员管理体系,充分了解居民基本情况,切实解决2栋楼8个单元100户219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和求医送药问题。完成第一次下沉工作后,经过短暂休整十四天,6月12日李淑梅再一次被下派到元宝区……面对庞杂繁琐的工作,李淑梅毫无怨言,“虽然很辛苦,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众志成城,丹东抗疫一定会胜利!”“锦旗”背后的故事7月1日早晨,振兴区站前街道海华社区工作人员陈忠南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搭建核酸检测点。远处走来几名居民,一再向他表示感谢。这几位都是小区一位独居老人的子女。原来,小区有一位92岁的老人独自在家,儿女因疫情无法来到老人身边照顾。陈忠南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为独居老人买药、送菜的责任,让老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老人的子女们也非常感动。陈忠南是站前街道海华社区的卫生主任,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疫情无情人有情,爱心帮助暖人心。”有居民送来锦旗,上面的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一份真情与感谢。
    07/06
  • 【最美战疫人】风雨战“疫”,我是“大白”
    连日来的强降雨天气,让基层工作面临防疫与防汛的双重挑战。风雨中,振安区楼房镇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坚守岗位,为群众撑起“防护伞”、筑起“安全墙”。固定采集点核酸采集结束后,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志愿者孙庆祝和镇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王晓旭,照例上门为行动不便村民采集核酸样本。河水湍急,踩着湿滑的石头,王晓旭在冰凉的河水中几次踉跄,险些摔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骑着摩托车跋山涉水,只为不漏一人;汗水雨水浸湿衣衫,双脚在雨水里浸泡泛白,只为使命必达。“孩子,大娘给你撑伞。”看到“大白”的面屏被雨水打湿,楼房村二组李淑清关心地说道。“谢谢大娘,防护服防水,‘大白’不怕。”志愿者李静茹说。不辞辛劳、不惧风雨,楼房镇200余名志愿者用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希望的光芒,汇聚成抗疫战场的一股暖流,时刻传递着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信仰和力量。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