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泰美社区:24名小志愿者“助残义卖”2月10日,丹东市元宝区兴东街道泰美社区关工委“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带领辖区24名小志愿者,在元宝区商业街开展“助残义卖”活动。销售产品是特殊少年儿童们亲手制作的香包,所得460元善款将全部捐给这群孩子。据了解,为丰富特殊少年儿童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兴东街道泰美社区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得知香包滞销的消息后,主动帮助售卖。义卖活动开始后,有些孩子胆小,不敢和陌生人交流,急得直掉眼泪。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他们又鼓足勇气上前和陌生人介绍产品,通过自己的努力卖出了一件件小手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家长们也认为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纷纷表示再有这样的活动还会参加。02/15
- 辽宁丹东:大沙河冰上好热闹春节长假恰遇北京冬奥会,市民休假之余,不少人来到市区的天然冰雪场大沙河,享受冰雪的快乐。2月3日下午,记者站在沙河口大桥往大沙河上游看去,但见冰面上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热闹非凡。离桥头冰面不远,是一块椭圆形滑冰场,几名中老年人头戴滑冰帽,脚踩冰刀,身体微曲,手背在身后,自由地在滑道滑翔着。62岁的罗先生一生爱好轮滑和滑冰,在冰上正教小孙子滑冰。罗先生说,滑冰运动趣味无穷,正赶上春节,让孙子出来消消食、锻炼锻炼。还有一名小女孩在冰上翩跹起舞,动作娴熟优雅。沿冰面往北面上游走,紧挨滑冰场是架起来的一小型滑道,儿童们坐在滑冰橡胶圈上,一个接一个往下滑,嬉笑声一片。继续往上游看,这里的冰雪场俨然成为一片欢乐海洋。有的坐在爬犁上,自撑滑动着。有的租借冰上自行车骑行着,不少是双人自行车。有的骑马,还有的坐马车。引人注目的是,有几个年轻人还租来了冰上“坦克”,马达声声,一阵飞奔,再来个冰上漂移。记者发现还有不少中年人也来凑热闹,坐在爬犁玩耍着。一位中年人说,在这里让他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02/15
- 辽宁丹东:养老院里的幸福年春节,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节日。往年,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会在这段时间回家与儿女团聚。可是,记者采访发现,今年选择在养老院过年的老人越来越多,甚至不少儿女把年夜饭搬进养老院,陪老人在养老院里过大年。1月31日14时许,记者走进位于福春市场附近的共同之家·老年公寓,只见喜庆的福字、精美的窗花、一闪一闪的彩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整个公寓被浓浓的年味笼罩着,处处洋溢着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节日氛围。4楼活动室里传出动听的歌曲,老人们围坐在桌子旁抛彩球,3名工作人员在旁边负责捡彩球,老人们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现在,咱们每人要说出一个带虎字的成语哈,看谁说得多。南姨,你先说。”抛彩球活动一结束,工作人员又开始下一个活动。工程师出身的南世薰阿姨立刻说“虎虎生威”。“姜叔,你说一个哈。”92岁的姜叔笑着说:“不说,唱一个还行。”“好吧,那咱们唱一个,谁唱不下去了,下一个人要接上哈。”说着,工作人员把音响打开,响起《小白杨》的歌声,老人们开始唱了起来。85岁的刘景田老人最为认真,他跟随原声一起唱,唱得十分完整。90岁的朝鲜族老人金仙素立刻站起来,举起手挥舞着,跳起民族舞。“在这里过年,要比家里开心快乐多了,我没有想到,是这家老年公寓给了我新生。”金仙素老人说,她进老年公寓是被抬进来的,生活根本不能自理。现在,她不仅能站起来,还扔下助行器。“金姨刚来时,是一位卧床老人。我们在给她检查身体时,发现除了牙齿都掉了外,身体并没有大毛病。于是,就在饮食上精心些,把米蛋肉菜按比例打成泥喂她,逐渐地,金姨能够坐起来,推着助行器行走。现在,助行器也让她甩掉了,每天上下午的娱乐时间,金姨都会来跳几段朝鲜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给老人们增添了许多乐趣。“听音乐、唱京剧、做游戏……我们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文娱活动,配合各种茶点,老人们边娱乐边游戏边品尝美食。”院长周洪艳介绍,他们推出的游戏活动,是针对老年人锻炼身体需要的。“一会儿,我们还要玩接力传纸杯和吹乒乓球游戏,传纸杯是训练老人手的稳定性,吹乒乓球是训练老人口部肌肉有力量不萎缩,提高老人的咀嚼功能,让他们吃饭有力气,不掉饭粒。”为了给老人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周洪艳早早布置,精心准备,提前十多天就开始为老人们购置了过年用品。她从网上买来灯笼、福字等喜庆用品,为每位老人备齐了红袜子、红围脖,还给两位属虎的老人准备了红鞋垫、红腰带,驱车近200公里到宽甸的网箱养鱼基地订购了鸭绿江鲤鱼。正说着,不知谁喊了一声“开饭啦!”走进饭厅,只见桌子上摆满了大鱼大肉各种美食:海虾、猪蹄、扣肉、皮冻、香肠、腊肠、扇贝、炸黄花鱼、鸭绿江鲤鱼、蚕蛹、炸麻花、炸套扣……“从除夕到正月初三,我们每天为老人准备12道热菜,让老人们吃出家的味道,欢度新春佳节。”周院长说,晚上8点,还为老人准备了跨年团圆饺子,让老人边吃饺子边看春晚。采访了解,这家老年公寓共有21名老人,竟然没有一位回家过年的。“我不回家,这里多好啊!卫生干净,饭菜不重样还可口,和这么多老伙伴一起过年,多热闹啊!”92岁的姜秀仁老人精神矍铄,儿子来接了3次,就是不回家。见老人态度坚决,儿女们没办法,只好选择去老年公寓过年。为了让老人一家过个舒心的年,周洪艳把平房的客厅倒出来,留给老人一家16口人过年。“过去,一到年根儿,我就心动,想着回家过年。今年,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护理员的服务也很好,他们对我们很亲近,很尊敬,我也没动回家过年的心思。”公寓里年纪最小的娄洪琴,走了好多家养老院,对这家老年公寓非常满意,言语间透出老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02/15
- “冰墩墩”来逛丹东啦!2022年的宇宙顶流“网红”是谁?一定非我们“冰墩墩”莫属!没有人可以拒绝“冰墩墩”!北京冬奥会赛事如火如荼,相关周边产品销售也十分火爆。其中,吉祥物“冰墩墩”真是红到发紫,卖到脱销!2月12日,摄影家陶则铭带着自己心爱的“冰墩墩”,来到鸭绿江断桥、志愿军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北京冬奥助力的同时,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英雄城市的人们。02/14
- 辽宁丹东:喜迎元宵节 巧手做花灯2月9日上午,元宝区广济街道朝凤社区组织社区党员、辖区居民开展了“喜迎元宵节巧手做花灯”活动。活动中,社区志愿者为居民介绍了元宵节挂灯笼习俗的由来,并讲解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大家了解灯笼的整个制作过程。随后,大家根据备好的彩色卡纸和红包,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纷纷动手做花灯。经过一步步的搭建、固定、组装,一个个花灯做好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让居民在实践中了解传统、继承传统,以传承文化的活动方式迎接元宵佳节。02/14
- 辽宁丹东:温室大棚里的别样“年味”春节期间,丹东市一些温室大棚内,种植户们不停忙碌着。在振安区五龙背镇双立生态园,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温暖如春,400多棵樱桃树正值开花,果农采用人工授粉方式提高坐果率。过道上摆放着许多盆栽蓝莓,经果农精心照看,舒枝展叶、茁壮成长。虽然棚内温度是自动化管控,但果农们仍特别细心,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大棚每天都离不开人,过年也必须有人照料,不然会影响果树成长。”果农们打理果树土壤时说道。如今,大棚特色种植备受青睐,农民们从年头忙到年尾,经济收益翻了几番,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02/14
- 辽宁丹东:畅享冰雪乐趣 助力北京冬奥全民健身迎冬奥,快乐冰雪圆梦想。随着北京冬奥会拉开帷幕,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被点燃,许多人走进滑雪场,感受冰雪运动魅力,为冬奥加油助威。在天桥沟滑雪场,人们远离城市喧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滑雪带来的激情。不少家庭组团前来,带孩子了解冰雪运动,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在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下,在永昌小学上学的宋金来喜欢上了冰雪运动,寒假期间经常去太阳岛滑雪场滑雪。02/14
- 辽宁丹东巡山护林员:舍小家为大家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振安区汤山城镇农林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放弃了休息,在辖区山林里巡逻——他们背着重达50多公斤的灭火设备穿梭其间,提醒百姓文明祭祀,防患于未“燃”,确保群众过上安全幸福年。上午9点多,值班人员王镇凯和丁振禄穿上工作服,将灭火设备装上车,开始巡山。他俩首先来到佛山村的一处山坡,将车停稳后,背着设备徒步上山。山路不好走,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不一会全身就被打透。远远望去,山上有带着鲜花前来祭祀的村民。每当看到祭祀群众,王镇凯和丁振禄便走上前去叮嘱他们:文明祭祀、严禁焚烧。王镇凯说:“跟过去比起来,最近几年群众的防火意识明显增强。”汤山城镇林业工作站共有24名护林员,其中有参加工作20多年的“70后”,也有刚上岗不久的“90后”,他们一年四季共同守护着辖区23万多亩农林。站长周大龙说,春节期间,他们得绷紧防火这根弦,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站里每天安排两名护林员24小时值班,其他工作人员全天候保持待命状态,一旦有紧急情况,随时赶赴现场。上山巡视的路走了几百米,记者就已经气喘吁吁,但王镇凯和丁振禄却健步如飞。“这样的山路我们每天都要走好几遍,早就习惯了。”王镇凯说,这几年遇到的危险也不少。有一次,汤山城村西大山因村民违规烧纸引发火灾,王镇凯和其他扑火队员立即赶赴现场。大家用灭火器吹出火情隔离带,可谁知风向突变,大火迅速朝着扑火队员们蔓延开来。见此情景,王镇凯和同事立即背上设备往山顶跑。“火就在脚底下,浑身被烤得火热,喘不上气。直到风向变了,火势逐渐趋于稳定,队员们才能慢慢下山扑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镇凯仍心有余悸。中午12点多,一圈巡视完毕。在单位凑合了一口盒饭,简单休整后,王镇凯和同事又要继续巡视山林,直到晚上9点。“家里人会等我们回去吃团圆饭。保护好了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安全和幸福。”他们这样说。02/14
- 辽宁丹东:冬日蔬菜大丰收在丹东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一户大棚内各种各样的蔬菜长势喜人,西红柿花也竞相开放,丰收在即。02/14
- 辽宁丹东:鸭绿江里的“水中熊猫”2月8日,记者在宽甸河口一家鲟鳇鱼养殖场的网箱里,看见了几条200公斤左右的鲟鳇鱼。鲟鳇鱼,学名达氏鳇,具有“水中熊猫”的美称。鲟鳇鱼是长寿类的鱼种,最长可存活150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长、体重也会跟着增长。据养殖场的高先生介绍,这几条鲟鳇鱼是16年前投放的第一批鲟鳇雌性鱼苗,是养殖场的宝贝,它们体长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公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鱼可以达到6米长、1500公斤重。鲟鳇鱼浑身是宝,鱼卵制作鱼子酱,鱼肉和骨架、鱼皮也很值钱,200公斤的鲟鳇鱼可以产鱼籽40公斤左右。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