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丹东港粮食吞吐量创新高新春伊始,丹东港迎来首季“开门红”。1月份粮食吞吐量同比增长125%,创下丹东港挂牌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以强劲增势起好步、开好头。年初以来,丹东港粮食船舶接续到港,散粮生产高峰频现。散粮码头分公司统筹规划,集生产业务合力,深挖机械设备潜力,全力抢船期、保生产,最高峰时三艘船舶“并肩”同靠,两条卸船线、四条装船线“火力全开”,为粮食高效生产护航。面对生产挑战,散粮码头分公司以“稳形势、保增长、抢进度、抓效率”为作业指导,强化内部服务集成,与公司生产部紧密沟通,及时获取船舶靠泊日期及货物特性等相关信息,科学谋划船舶泊位、装卸顺序以及门机、装船机资源,并针对货物情况和客户要求,制定专属作业方案,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记者:刁庆峰02/20
- 丹东加快“三大球”发展 推动体育强市建设辽宁女排主场连胜掀起观赛热潮2月15日下午,辽宁东港草莓联盟女子排球队在东港市体育馆以3:0战胜江苏中天钢铁女排,豪取两连胜。现场球迷助威声震耳,观赛氛围热烈。自2023年辽宁女排主场落户东港以来,女排赛事一票难求。2024年,辽宁男排主场赛移至凤城,标志着丹东排球事业迈上新台阶。设施升级全民健身氛围浓厚近年来,丹东持续推进“三大球”场地建设,全市现有相关场馆2196处,包括可举办大中型赛事的丹东市体育馆等四大公共体育场馆。同时,加快推进九连城镇东山体育公园建设,新增笼式球场等便民设施,提高场地供给,满足市民运动需求。体教融合打造人才“蓄水池”丹东以“三大球”特色学校为依托,拓展青训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03所特色校、10家社会俱乐部、3家市县体校和30余家社会培训机构,常年参与“三大球”训练的中小学生近万人。多年来,丹东培养出多名优秀篮球运动员,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60余人。全市备战2026年省运会的注册运动员达440人。赛事扩容推动文体旅融合近年来,丹东承办CBA季前赛、全国女篮锦标赛、排球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球迷热情高涨,丹东市体育馆被誉为“魔鬼主场”。此外,丹东代表队连续四届晋级辽宁城市篮球联赛八强,并在近两个赛季连续斩获季军。2024年,丹东还承办全国青少年篮球联赛、辽宁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等赛事,推动全民体育发展。构建赛事体系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未来,丹东将优化赛事结构,扩大规模,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三大球”赛事体系。通过承办辽宁女排、男排主场赛,十五届全运会篮球预赛,以及更多职业和青少年赛事,推动文体旅融合,助力体育强市建设,展现丹东体育发展的新格局。记者/于国洪02/19
- 秧歌欢腾“警”相随2月12日举办的秧歌展演活动中,丹东公安共投入500余名民辅警参与执勤,全体执勤警力冒严寒、顶风雪,担当作为、文明服务,现场服务群众和参演人员200余次,解答市民各种咨询1000余次,安保现场实现了“零事故、零案件”,营造了安全、有序、和谐的节日氛围。作为元宵节秧歌展演活动的执勤警力,他们身处秧歌展演的核心地带,却无暇顾及眼前的精彩表演,用忠诚担当、履职尽责默默守护着“欢乐的海洋”。市公安局将活动安全视为首要任务,参加执勤单位反复核查现场,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每个岗位、每项任务、每份责任都清晰明了,落实到位。治安支队严格落实安检措施,对所有进入管控区的人员进行细致检查;交警支队结合活动现场周边的交通情况,合理安排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引导车辆远端分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秧歌活动对市区交通的影响。秧歌展演期间,执勤警力在断桥附近,遇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求助,交警将老人安全护送至目的地;执勤警力卢咏璋等发现一名走失儿童,经多方查找,最终找到孩子家人。记者:刁庆峰02/19
- 风雪中的温暖守护2月12日凌晨,风雪又袭丹东。全市各地区、各部门第一时间出动机械设备和人员,城建工人、公安民警、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昼夜奋战,以最快反应、最强部署、最硬作风、最暖行动,齐心协力为群众畅安出行和城市正常运行保驾护航。为应对本轮降雪,保障民生用水、用气,市住建局组织供水企业全面排查供水设施,实时监控运行状态,提前储备解冻物资,对易冻区域供水设施做好保温,严防气温骤降导致供水事故发生。供水企业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全力保障降雪降温期间城市供水安全稳定。2月11日,市住建局组织中燃、华润两家燃气企业召开燃气保供调度会,部署相关工作。同时,与相关部门协调,避免因封路影响气源运输。两家企业与气源供应单位提前沟通,保证气源供应,保持高位罐存储量,保障降雪降温期间民生用气稳定。2月12日凌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民警们紧盯着屏幕上的每一处路段。5时,交警支队元宝大队民警驾车巡逻,及时向指挥中心上报雪情路况。7时,在各个交通节点,交警们顶风冒雪指挥交通。与此同时,巡特警们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为群众推车、指路,守护平安。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宣传部统筹全市各级媒体深入一线,宣传报道应对降雪工作。2月9日,市级各新媒体平台发出降雪预告和提示,引导市民合理安排出行。2月11日深夜,市融媒体中心选派记者深入一线,聚焦交通疏导、除雪进展、民生保障等内容,推出系列报道,共刊发《大雪、道路结冰、大风预警“三连发”!》《交通运输:吹响“集结号”》《@丹东人,连夜安排上了,放心吧!看秧歌赏灯不耽误》《丹东客运总站全部班次停运》等应对降雪相关广播电视、新媒体短视频、图文报道30余篇(条),短视频总播放量2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万。各县(市)委宣传部组织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各类媒体平台开展降雪宣传报道,共刊发稿件110篇(条)。系列宣传报道立足百姓视角、使用群众语言,全方位展现了全市应对降雪的积极举措。2月12日上午,市总工会2个慰问组到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和环卫工作站点,看望正在执勤的交警和清扫积雪的环卫工人,送去汤圆、饺子、暖贴、手套、热豆浆等慰问品,叮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防寒保暖,确保自身安全。各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准备了微波炉、药箱、饮用水等物资。市应急管理局向400余家企业发布强降雪天气工作提示2次;指导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做好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点调全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67支、2948人备勤待命;调动省属森林消防综合救援队丹东支队36名队员、7台应急救援车辆参与除雪。2月11日15时45分,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雪)IV级应急响应,强化值班值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准确分析天气形势,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及时发布最新天气实况和本轮降雪过程预报预警,通过“丹东发布”等主流媒体发布新闻通稿,向应急管理、交通运输、除雪办、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单位发布有针对性的防灾应对指导服务建议。为确保供电安全,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提前部署保电工作,出动巡视人员406人次,完成159条重点保供线路和132座变电站的巡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27处。降雪后,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开展特巡,利用无人机对积雪严重区域线路进行专项排查。应急指挥中心、调控中心、输电智能管控中心增派轮值人员,24小时值班,全面做好电网设备运行监测。公司41支队伍、724名抢修人员、180辆抢修车辆、7辆中低压发电车随时待命,5套融除冰装置按需配置,各型号导线等抢修物资储备充足。为确保降雪期间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稳定,降雪前,市文旅局对旅游景区关停、旅行社团队调整行程、文体场馆闭馆等措施进行周密部署;通过微信工作群、景区电子屏等多种渠道发布游客出行温馨提示、天气预警及风险提示信息7条;调度27家重点旅游景区启动安全分级响应联络机制;排查旅行社11家;完善秧歌展演应急预案。雪后,全市文旅部门和单位及时调整防范措施,全力除雪。12日凌晨,元宝区城管局出动机械化除雪队伍,按照“保障坡路、突出主干、辐射周边、边清边运”原则,采取“人机结合、以机为主,机械清面、人工清边”方式,对主次干道、坡路、人行道等重要点位进行除雪作业。区机关各部门人员迅速集结,完成各自分担区域扫雪任务后,又与共建共促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一同清扫积雪。各镇(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及网格员、志愿者1700余人参与除雪。面对强降雪天气,振安区各乡镇第一时间启动除雪应急预案,出动500余人次,除雪车辆、机械设备70余台次,全面开展扫雪行动。鸭绿江街道、珍珠街道、太平湾街道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420余人除雪,同时督促临街单位和商户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及时清理门前积雪。记者:戚文姜慕馨包芙蓉于国洪02/19
- 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日前,丹东市医保局召开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部署会,为切实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水平,强化定点医药机构合理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定点医药机构主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持续推进医保基金安全规范使用。会议针对自查自纠清单进行了深入解析及业务培训,结合日常数据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对相关定点医药机构进行讲解,着重解读2025年度服务协议部分条款,并通报履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大数据监管优势,持续主动开展数据分析,帮助定点医药机构提升自查自纠精准性,坚持以数据分析引领日常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基金监管效能,维护好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记者:田治华02/19
- 丹东市举办社区冰雪运动会02/19
- 清运积雪 随下随清2月12日凌晨,元宝区城管局根据实时雪情,科学部署除雪作业路线,“随下随清”,机械化除雪队伍全部出动,连夜对城区主干道进行清理。按照“保障坡路、突出主干、辐射周边、边清边运”的作业原则,除雪队伍采取“人机结合、以机为主,机械清面、人工清边”的作业方式,对主干道、坡路、人行道等重要点位进行加细清扫、全力清运。累计组织280余名环卫工人进行除雪,坚决做到“雪不净、机不歇,人轮换、段不空”。当天共出动车辆设备50余台,抛洒融雪剂80余吨,清运积雪310余吨。记者:张尧02/19
- 丹东市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9%,蝉联全省第一近日,市生态环境局传来好消息。2024年,我市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366天,优良天数351天,超标天数15天,优良天数比例95.9%,同比2023年上升1.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5.7微克/立方米,同比2023年改善2.3%;两项指标均排全省第一。2024年春节期间,受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叠加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市出现2天重污染天气,这是近5年来我市首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受此影响,1月至2月,我市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平均浓度排名均在全省中下游。自3月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落实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及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多项措施,紧密关注空气质量变动态势,不断加强大气污染监督与管控,助力丹东空气质量“金石为开”,使得我市空气质量得以显著改善。7月,我市空气质量重回全省第一,并蝉联至2024年年底。良好成绩的取得,需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施行,更取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各项治理举措的精确落实。为积极落实空气保障任务,强化污染天气应对,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强化向上对接沟通,根据空气质量预警情况,全年共启动11次特殊天气大气污染特别管控行动,加大重点区域和高值点位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实时交办,有效提升空气质量靶向管控能力,增加保良天数超15天。与此同时,全市包括环境、公安、交通、住建、市场、工信等部门合力,打出强力治污“组合拳”,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持续化推进的高压态势,全力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此期间,我市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公安部门加大路查路检力度,对检测超标车辆进行依法依规处理。截至2024年年底,共抽测柴油车356辆,超标车辆28辆,给予警告处罚9辆,行政处罚19辆。对全市各类工地及企业作业现场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登记编码工作,建立全市销售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企业名单和销售车机型清单,方便进行常态化监管。强化对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日常管理,并对34家存在问题的检测机构进行立案处理。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通过更精细化、个性化的统筹设计,对不同类型企业加强监管。对全市石化行业企业及化工园区企业进行全环节、全流程排查。对全市范围汽修喷漆行业开展全面排查。梳理全市排放量1吨以上VOCs企业共18家,制定专项治理方案,目前,18家企业已全部完成“一厂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同时,以玻璃、矿物棉、石灰、电石、铸造和菱镁行业的工业炉窑为重点,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治理。在此基础上,我市持续强化施工扬尘管控。市住建局积极敦促属地遵循建筑施工文明“六个百分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扬尘整治活动,不断推进扬尘污染的源头管控和精细化治理,切实做好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记者|戚文02/18
- 春风送岗,丹东举办20场招聘活动!为做好春节前后我市劳动者换岗流动高峰期和企业开复工关键期就业服务工作,全力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按照省人社厅等8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及“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相关要求,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会同各县(市)区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联合开展“春暖农民工”“就业援助月”“心系辽宁·情注家乡”“冰雪辽宁·温暖就业”等招聘活动,旨在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解决用工难题,促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春节期间,全地区累计组织各类招聘活动20场,服务用人单位400家次,提供生产制造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等就业岗位2676个,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223人次。各县(市)区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广泛宣传,营造了“就业有支持、用工有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东港市将“心系辽宁·情注家乡”就业服务与传统秧歌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吸引了大批求职者参与;凤城市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抖音直播、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开展“凤城市2025年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为求职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宽甸满族自治县聚焦农民工群体,举办“春暖辽沈·兴企护航”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助力我县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振安区则巧妙利用春节契机,在辖区内8个镇街推出“赶大集”系列专场招聘会,将就业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让求职者在浓浓年味中寻找心仪岗位;振兴区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心系辽宁·情注家乡”2025年寒假返乡高校毕业生入企实践活动,组织返乡学子深入丹东东方测控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地参观与实践,助力学子们了解家乡企业发展,激发返乡就业创业热情;元宝区连续3天举办3场招聘会,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匹配岗位,确保每场招聘会岗位不重复,最大化满足多样化求职需求。下一步,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将继续以“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服务、创新形式,重点围绕扩就业、增收入找准就业工作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丹东高质量发展。记者|李美臻02/18
- 大学生“返家乡”实践助力丹东社区基层治理在寒假期间,返回丹东的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区投身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助力基层治理。对于开启假期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假期不仅是休憩时光,还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时机。大学生在“返家乡”实践活动中,协助社区开展环境整治,为营造整洁美观的社区环境出力,参与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区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八道社区的大学生雷婷一回到家乡,便报名参加了“雁归元宝”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时,雷婷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卫生死角、铲除小广告,使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在筹备文化活动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组织能力,从活动策划到现场布置,亲力亲为,为居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在“多彩联盟志愿服务队”中,她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关怀。“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更能让自己的青春在基层奉献中熠熠生辉。”雷婷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区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也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记者:王卢莎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