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振安区启动旅游“后备箱”工程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刁庆峰蓝莓、蜜薯、土鸡蛋、软枣猕猴桃、水果萝卜、燕红桃……9月4日,振安区旅游“后备箱”工程暨旅游商品特色购物季在欧尚广场启动,时令果蔬、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品纷纷亮相旅游“后备箱”。当天在启动仪式前,巡游车队在我市新老城区进行了流动宣传,为工程预热。工程启动现场,推出了第一批23种当地特色品牌农产品作为振安区首批旅游后备箱产品名录,并引来不少游客选购。据了解,2020年振安区旅游“后备箱”工程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振安区政府主办,将为该区农事企业及种植户搭建产品“线上”、“线下”推介营销平台,推动全域旅游战略深入实施,使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兴边富民。振安区是我市精品农业重点区,拥有蓝莓、软枣猕猴桃、燕红桃、草莓、苹果、大樱桃、水果萝卜、香菇、五味子、林下参、鲜玉米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仅蓝莓、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的种植面积就已达两万多亩,每年产值数亿元。该区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景色迷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逐步形成产品供给丰富、商品质量优良、营销网络多选、品牌形象知名的全域化旅游‘后备箱’产业体系。”据介绍,未来几年内,该区将依托农副土特产、工业工艺收藏纪念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三个大类9个系列旅游后备箱名优产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家乐、采摘园、自驾游住宿等餐饮、娱乐场所的体验服务功能,通过多种方式联合打造旅游“后备箱”销售平台,推进“后备箱”产品知名品牌、有机品牌认证,增强品牌吸引力,使“后备箱”游客消费成为该区新的消费增长点。据了解,作为旅游“后备箱”工程的一部分,9月5日和9月6日,振安区还在九连城镇大集和五龙背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展宣传、展销活动。
    09/07
  • 一条柏油路打通一个村的致富“经脉”
    “自从政府为俺们村修了这条柏油路,村上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得更好了,来这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宽了。”9月5日,说起村里刚铺好的柏油路,正在给自家农家院粉刷墙壁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村民张秀丽一边干活一边高兴地说。这几年,凭借家在天桥沟景区附近的地缘优势,加之村里修了柏油路,张秀丽在当地经营农家乐,生意红火。旺季时,张秀丽家一天要招待几十桌客人。现在,张秀丽的年收入已从之前在外地打工时的1万多元提高到十几万元。台头子村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山区,毗邻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旅游产业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以前,一段土路一直困扰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同时,这段土路也制约了台头子村的发展。为了解决这块“心病”,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作为台头子村的定点帮扶单位,于2019年7月帮助台头子村修建了一条1.9公里的柏油路,不仅满足了村里568户2062人的出行需求,还打通了台头子村村民的脱贫之路。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台头子村以发展特色民宿为突破口,依附天桥沟景区的自然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成立了省内首家以特色民宿为主的“农家乐合作社”,创办了一批特色民宿农家乐。目前,台头子村有“特色民宿农家乐”合作社社员80余家,带动周边村民及贫困人口就业200余人,不仅消化了贫困户自家产的农副产品,还彻底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合作社餐饮住宿等旅游年收入总额达800余万元。经过成功实践,“农家乐合作社”致富创收模式现已形成村民致富创收规模性的一项支柱产业,助力全村8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3人实现了全部脱贫。“房前屋后种果树,一圈肥猪一群鸡,农家院里乐呵呵。”这是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与台头子村两委因地制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驻村工作队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制定“一户一策”巩固脱贫产业计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小产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确保实现精准脱贫。两年来,台头子村通过“贫困户+庭院经济”模式,已形成以大榛子、板栗、柞蚕、蓝莓、肉鸡养殖、山野菜种植、花卉种植等为主的庭院经济产业格局,惠及全村贫困户。现在,台头子村近一半民宿农家乐的客房已经订满,家家户户粉刷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十一”游客的到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今年我还想把农家乐扩大经营,做好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也让我们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张秀丽满怀期待地说。于营龙记者王洪满
    09/07
  • 凤城市委统战部用好资金促发展 团结进步共繁荣
    为东汤镇土城子村、凤山街道二龙村等修桥,方便村民出行;为红旗镇烧锅村修建太阳能路灯,加强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晶涛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近年来,在凤城市委的安排部署下,凤城市委统战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繁荣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用好、用足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谱写民族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篇章。聚焦质量项目实施精准今年以来,凤城市委统战部充分发挥民族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投入资金451万元,将20个村集体“飞地”安排到蓝旗镇,建设高标准蓝莓产业小区,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增收。这是历年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凤城市委统战部严格执行国家、省和丹东市有关规定,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审核服务,不断促进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能双提升,在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加快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模式。坐落在凤城市西北部的四门子镇是香菇产业大镇,截至目前,全镇共有4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900余个、种植面积800余亩。四门子镇香菇产业项目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仅2020年,凤城市委统战部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4万到该镇香菇产业基地建设,共建49个香菇种植冷棚。聚焦服务民生改善凸显凤城市委统战部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等方面,不仅在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和关怀。白旗镇黄旗村7组的村组路低洼不平,对村民春耕和秋收运输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2019年,市委统战部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建成一条1.5公里长的砂石混凝土道路。道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减轻了村民耕种土地、柞蚕放养、林木运输的负担,从而加快了黄旗村的经济发展。2017年以来,凤城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在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共计43个,安排资金1179万元,占总项目数的66%,受益4571户、16万余人。一个个村镇文化广场的竣工,一条条村组路、一座座便民桥涵建成通车,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致富,也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聚焦传承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凤城市委统战部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和谐作为着力点,把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市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发展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凤城市委统战部先后实施了大梨树村、蓝旗镇镶白旗村的满族特色村寨建设。尤其是大梨树村,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旅游资源相整合,要求每个导游都能熟练讲解,让每一个来大梨树旅游的游客都能通过教育基地了解到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以及民族传统文化。满族村寨建设更助推了该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的创建工作,大梨树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辽宁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以及全国首批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为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凤城市委统战部对民族特色企业进行资金扶持,重点抓好晶涛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推动当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目前,凤城市景泰蓝珀晶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已做大做强,产品享誉海内外,并成为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而目前在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了解与欣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所,成为丹东市、凤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名片、辽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新品牌。2017年以来,凤城市获得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5万元,并充分利用下达的资金,扶持项目67个,项目覆盖21个乡镇(街道)、43个村。项目的实施,在推动全市少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独特作用,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目标初步实现。今后,凤城市委统战部将继续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项目编制更加科学规范,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切实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对、用好、用实,助力脱贫攻坚。邓晓晶本报记者曲艺
    09/03
  • 九连城农产品 线上线下都出彩
    9月1日上午,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的心礼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蔬菜和进行打包运输。村民们说,在8月20日,他们参加了在丹东月亮岛举行的由辽宁省人社厅举办的省创新创业成果展,丹东市心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受邀参加。他们将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西兰花、青椒、土豆、茼蒿等农产品带到了活动现场,吸引了在场参观者关注的目光。当日,农户除了现场销售,还接到了订单,扩大了丹东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据了解,心礼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目前有社员208户,间接带动农户1024人。合作社有蔬菜、水果萝卜、蓝莓、草莓、大榛子、燕红桃等富有丹东特色的农产品基地15个。联合社以振安区45个自然村为单位,联动村委会一村一品,以党建+的组织化模式,结合“荆选万家”农业批发平台,“小荆喜”电商助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此外,合作社还与各级政府部门联合,采取直播和网课的形式帮助农民,网课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科学知识、三农服务、惠农政策解读、创新创业孵化以及种植技术等课程。还经常邀请技术专家与农民们在线上一对一解答问题。通过网络,拉近了农户和专家的距离。今年以来,农民们还变身“网红”,在直播平台上进行农产品“带货直播”,收效显著。在8月27日的直播课堂上,平台在线收看人员678人,点赞2578人次,粉丝6680人。为了更好推广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联合社还将软枣猕猴桃加工成果汁和果酒,共24个品种。未来,联合社将继续助力和推动丹东特产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发展,为农民增收作贡献。记者姜慕馨
    09/02
  • 西红柿大棚里蹚出致富路
    “春天昼夜温差大,西红柿口感好,价格也好。”近日,东港市北井子镇林家村刘屯村民组的齐旭东向记者道出了他在西红柿大棚里摸索出的“致富经”。15年前,齐旭东开始种植西红柿,那时他只有一个小棚,种植面积很小。为了能让生活越来越好,齐旭东并未止步于此,于9年前从事水稻种植,在周边乡镇承包了400多亩水稻田,一干就是6年。后来齐旭东发现,种植西红柿具有产量高、用工少、不用反复投入等优点。2016年,他回村种植西红柿,经过摸索,从试验的五六个品种中精选出两个优质品种,4年时间,从1个大棚发展到如今的3栋大棚,累计投资50万元。“种植西红柿就一次性投入,每年农药化肥费用也不高。我这3个棚都是2亩的,一个棚一年产量3万斤左右,一亩地能赚六七万元吧。”齐旭东告诉记者。每年11月末大棚开始栽苗,第二年的二三月,西红柿逐渐成熟,此时正是春季,也是西红柿的口感和价格最好的时候。“普通西红柿出棚价最贵的时候4块1斤,最便宜的时候2块左右;铁皮柿子最贵的时候8块1斤,最便宜的时候也得三四块钱。”齐旭东说。现在,对于的大棚西红柿种植,齐旭东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大棚每年的产量比较稳定,受天气影响也不大。在林家村刘屯村民组,像齐旭东一样种植西红柿的农户不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屯村民组共有96户,其中75%以上的家庭以西红柿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每户平均建设大棚1栋,销售高峰期,整个村民组每天销售额达到20-30万元,大棚西红柿种植成了带动全组村民致富的产业。齐旭东告诉记者,来他们那里收西红柿的商贩不仅有丹东的,还有吉林、山东、天津等地的。每年西红柿成熟的时候,外地收购商都会提前联系他。7月1日前后,大棚进入养地的农闲时间,而齐旭东并未休息。他在忙着学习新的技术,掌握生态种植等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种植方法。“我看现在都搞秸秆还田,打算今年秸秆不往外扔了,直接打碎,放水浸泡,它是有机质,当肥料了。”齐旭东说。陈鸿军记者张瑞
    09/02
  • 安东老街获评全省首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8月28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安东老街于近日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据了解,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消费趋缓的态势,今年以来,市商务局重点推动我市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发展,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市有直播电商企业16家,直播间165个,电商直播示范基地6个,各类网红主播300多人,拥有粉丝数量3000多万。为推动安东老街重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全面发展,市商务局引导组织安东老街商户在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开设164个账号。同时,整合60多家本地企业近千种产品,利用安东老街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丹东本地特色产品品牌,提升丹东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商铺和产品全覆盖。
    08/31
  • 丹东市开具首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丹东新闻网讯陈宣霖记者邢漫8月26日,在全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进会上,举办了丹东第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具仪式。这标志着我市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自行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并对其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做出自我承诺的新型监管模式正式开启,全市食用农产品也将逐步实现“带证上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在严格执行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对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自行开具并出具的质量安全合格承诺证明。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由种植养殖生产者自行开具,一式两联,一联出具给交易对象,一联留存一年备查。有包装的食用农产品以包装为单元开具,张贴、悬挂或印刷在包装材料表面。散装食用农产品以运输车辆或收购批次为单元,实行一车一证或一批一证,随附同车或同批次使用。据介绍,通过建立合格证制度,可以真正把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兽药残留自检、问题产品溯源等各项环节集成起来,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起来,把监管效能提升起来,强化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让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食用农产品。
    08/28
  • 民族文化作底色产业发展增成色
    东港市合隆满族民俗村落依托村寨特色,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作底色产业发展增成色  合隆,满语意为“美丽的山谷”。  在丹东东港市合隆满族乡的合隆村十组,“合隆”二字可谓名副其实。山林滴翠、花果飘香,青砖黛瓦隐在绿意葱茏的院落里,院门挂着的红灯笼衬着门前的红月季,一院一景,一户一韵。  刚给果树打完药的村民马麒麟把记者迎进屋,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淋浴间一应俱全,欧式的沙发、中式的茶台,是马麒麟忙完一天就爱落座的地儿。沏上一壶茶,晚风穿堂而过,暑热全消,老马心中就俩字:满足。  暑假刚到,老马就给女儿打电话,要把外孙女接过来住一阵子:“树上有果,地里有菜,比在城里强,村里修好了柏油路,车能一直开到家门口,家里有网络也不耽误孩子上网课。”  头两年,老马差点离开村子跟女儿住进城里,那时房子旧、环境差、矛盾多、收入少,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合隆村十组落在了后面。  合隆村十组46户居民,90%是满族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为改变乡村面貌,合隆满族乡党委决定将合隆村十组确定为乡村振兴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示范点,在改善村容村貌、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挖掘民族特色、凸显民族风情,让少数民族同步奔小康。  近三年来,合隆满族乡共为满族民俗村落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65万元,吸引带动其他配套资金650多万元,对整组群众房屋、庭院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改造,修村路、建水坝、安路灯……他们把民族符号、农耕文明、乡情乡愁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同时,丹东市、东港市相关部门也以打造满族民俗村落为契机,累计向合隆满族乡投入700万元,与当地共同推进“农林产业+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如今,合隆满族印象特色小镇的蓝图正缓缓铺开:在满族文化长廊、满馨书苑品味民族风情;在战国青铜剑遗址体验历史韵味;在抗联遗址感受峥嵘岁月……旧貌换新颜的合隆满族民俗村落成了网红打卡地。  生态好了,民俗浓了,合隆人吃起了生态饭、民俗饭。  村民关春利看准了机会,在自家院里建起了客栈,正在装修的四间客房再有两个月就能开门迎客了。他告诉记者:“我让儿子去学厨师了,要求他重点学满族的传统菜式。以后到咱村坐在万字炕上,吃着八大碗,那才叫正宗。”  满族特色不仅为乡村旅游“搭台”,也在产业发展中“唱戏”。  东港市和龙辽五味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关振文忙着与种植大户沟通收购事宜:“你那百十亩地没问题,我们今年又新建了两个烘干室,一年五味子烘干能力达100多吨。”辽五味是满药的主要品种之一,依托土地资源,合隆以合作社为龙头,大力推广辽五味种植,打造满药基地,以合隆村为中心,全乡辽五味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亩均效益突破万元。  从传统的板栗、苹果种植向小浆果、辽五味新品种转换,合隆村通过产业转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92元。今年,合隆村新的农业项目正在上线,每隔一两天,合隆满族乡乡长于强就会到村里查看项目进展情况,“这是个合资项目,村集体投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小番茄生产专业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元建设200亩新品种小番茄生产示范园,带动村民种植新品种,同时还能吸纳三四十人在家门口就业”。  浓浓满乡情,悠悠古村韵,合隆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走·想  行走在合隆乡,处处感受到民族特色。  在寻求发展之路之初,合隆就确定了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思路,围绕特色做文章,将满乡民族文化塑造成振兴品牌。使之成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助推器,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结合的致富路。  民族特色不仅是风情,更是资源。只有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区域发展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并且做精、做深、做优,才能把文化沉淀夯实为经济发展的基石,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记者徐铁英见习记者申睿
    08/27
  • 工业经济逆增长 纺织服装挑大梁
    统计显示,1至7月份,振安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30.8%,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幅度更是达到了53.6%。装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印染服装业是振安区四大支柱工业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食品制造业三个产业上半年总产值下降10%以上,而纺织印染服装业一枝独秀,1至7月份总产值同比增长157.1%。区工信部门负责人介绍,这背后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辖区6户纺织印染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产防疫物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结果。“累计生产销售防护服858万件,隔离衣607.5万件,口罩611万只。”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区的华洋纺织、兰光服装、天皓净化、实发洁净、大爱服装等5家纺织企业被纳入了国家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而飞利达针织、恒源日化、梦迪纺织、骐骥服饰等4家企业则被纳入省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8月24日上午,位于振安区九连城镇的丹东兰光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满负荷运转,库房门前工作人员正在往一辆货车上装载打包成箱的医用防护服、隔离衣等产品。公司负责人介绍,近日又新接到菲律宾100万套(件)医用防护服、隔离衣的订单,如今库房仅有60多万件,余下的38万件任务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从年初到现在,公司累计生产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鞋套等各类防疫纺织产品达400多万件。”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原来主要从事国际品牌服装代加工,年初在市区两级政府协调引导下,开始转产医用防护品生产。他记得,大年初三,市区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公司现场办公,特事特办,仅用7天时间,公司便取得了一二类医用防护品生产资质,并与华洋纺织、海河谷、大安等几家企业组成的“四家联盟”,互通有无,抱团转产医用防护品。该负责人回忆,最初连一个压条机都没有,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从广东紧急购买60台压条机等生产设备,从河北等地购进面料,很快投入了生产。位于振安区五龙背镇孙家工业园区的丹东天皓净化材料有限公司,疫情发生后,仅用24个小时就研发了公司第一台口罩前端成形机,随后边生产、边研发、边改进,一口气研发了6台口罩前端成形机,从最初一天生产2000只口罩,到18天后一天能生产近万只。后来,公司又上马一条全自动防护口罩生产流水线,达到每天8万只医用一次性口罩的生产能力。如今,振安区把做大做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作为稳增长、保发展的重要抓手。据了解,该区积极依托国家相关金融政策,通过争取贴息贷款方式积极帮助相关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累计为企业争取贷款4800万元。另外新上了3个累计总投资达3亿多元的防疫物资建设项目:投资9000万元的丹东兰光服装有限公司新建防护用品加工生产线项目,占地46.3亩,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的实发空气过滤滤材及滤器生产项目,一期占地25亩,主要建设口罩生产车间;天皓净化防护用品及过滤芯材研发及生产项目总投资达8400万元。区工信部门负责人介绍,鉴于防疫物资产品生产的良好基础,他们正在进一步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延伸,要将这一产业打造成一张产业名片,助力全区产业提质升级。记者刁庆峰
    08/25
  • 发挥“硬核”力量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8月19日上午,我市兰光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防护服等防疫用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年初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转产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工信局针对我市工业企业特点,在全市开展以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工作,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和产需对接,确保我市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据悉,我市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满族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较高,基本形成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展格局。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年初,市工信局印发了《丹东市工信局关于推动全市工业企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通知》,巩固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链,不断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增压器、满族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推动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目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变危机为机遇,部分企业积极转产防护服等防护纺织用品,同时催生了防护服面料、熔喷布、无纺布、胶条、鼻夹、耳戴等上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在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我市的海合谷、华洋、大安、金凤凰、兰光、大爱6家服装加工企业取得了二类防护服生产资质,其中多数企业有欧盟CE认证等资格。我市生产的疫情防控物资不仅保障了丹东的疫情防控需求,而且为辽宁和全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硬核”力量。医用防护服、隔离衣销往全国各省,出口日韩、欧美、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医用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为核心产品的防护纺织产业逐渐成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防护服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左右,在全国出口的防护服总量中,我市生产的防护服占15%左右。此外,满族医药产业龙头企业丹东药业集团,依托本地药材资源优势,形成了从上游药材种植,到下游满药系列产品及食药同源产品的本地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和养殖、种植、海洋捕捞、林下经济等经济生产活动,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到深加工的农副食品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市工信局还推动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署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项目签约落地,培育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24户、示范园区5个,思凯科技公司“智能燃气云平台”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此外,市工信局在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以及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和产需对接等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市工业企业与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对接,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记者姜慕馨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