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丹东亮相中俄大豆贸易研讨会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0月17日,为进一步深化中俄大豆等农产品合作,推动中俄贸易发展,共探拓宽两国大豆合作的路径,中国食土商会、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俄罗斯油脂联盟在哈尔滨联合举办“第二届中俄大豆贸易投资对接会暨中俄农业金融研讨会”,中俄两国130余家企业参会。市商务局亮相此次研讨会。座谈会上,中俄双方企业围绕大豆贸易、种植、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深入交流。市商务局抓住机遇,主动对接中俄企业,介绍丹东是辽宁惟一一个边境城市,丹东港直通俄运东地区,宣传我市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相关政策。会后,几十家企业联系市商务局,希望建立合作。将来,各方企业会来我市进一步考察交流。据了解,今年以来,疫情对外贸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国际物流、资金、服务和人员往来受限,国际贸易明显放缓。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市商务局坚决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把稳外贸作为重中之重,密切跟踪研判外贸形势,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外贸新的增长点。市商务局将立足本职工作、强化使命担当,为进一步做好丹东市对外开放工作贡献力量。10/22
- “丹东十大特产•品牌”大型网络票选火热进行中!为集中宣传展示丹东本土品牌,扩大丹东品牌影响力,丹东报业开展“丹东十大特产•品牌”大型网络票选活动,免费对本土品牌进行集中网络推广。此前,“鸭绿江晚报”、“今日丹东”等媒体,面向全市发出征集,丹东地区农特、食品、工商业产品等企业品牌积极报名。最后,共有56家企业(品牌)参与评选。投票链接请点这里10/21
- 找准发展契合点向上争取资金创新高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把向上争取政策资金作为抓项目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共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26.21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无偿资金8.15亿元,创近5年来最高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变动趋向,认真分析政策资金扶持方向,找准与我市发展的契合点,在关键短板领域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做到有针对性地争取资金。与此同时,谋划项目,紧盯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重点,围绕国家支持的各领域,及时与各地区、各部门沟通衔接,按照“提前谋划、适度超前、逐个细化”的要求,推动项目前期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此外,市发展改革委主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对接,及时掌握中央、省投资政策和投资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各地区、各部门,精准申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的政策支持。按照国债、地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要求,不定期组织开展项目现场督查,每月按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报送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度等。对存在不能按时开工、建设进度慢等问题的项目,及时督促整改。接下来,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加大调度督查力度,推动已获批资金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尽早建成,早见效益。同时,进一步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投资计划,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0/20
- 文旅融合推动丹东旅游业复苏回暖金秋十月,喜迎硕果。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鸭绿江断桥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虎山长城景区接待游客4.3万人次,凤凰山景区接待游客6.74万人次,大梨树景区接待游客4.23万人次,蒲石河景区接待游客1.54万人次,爱河公园景区接待游客0.75万人次。丹东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呈现出全面复苏回暖的态势。面对严峻考验,丹东市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坚持理念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发挥好丹东特色文旅资源这一载体作用,进一步挖掘丹东旅游要素,提升各景区、景点的联动性,穿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丹东旅游整体品位和知名度,助推丹东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丹东市相关部门组织了全市性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及旅游商品研讨会,并对重点企业负责人和县、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旅行社导游参加在线培训。此外,还组织企业参加了省体育局组织的两期20课时体育产业线上培训,组织6家企业参加面向全国的“辽宁省体育产业线上招商引资大会”。在诸多努力的基础上,进入8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继续向好,各旅游企业正处于复苏阶段。8月8日上午,2020年丹东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启动仪式暨推介商品展览展示活动在新安步行街隆重举办,116种旅游“后备箱”商品参展。旅游“后备箱”工程通过试点先行、多元参与、示范引领等“组合式”手段,积极打造产品供给丰富、商品质量优良、营销网络多维、品牌形象知名的旅游“后备箱”商品体系,从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消费升级两端共同发力,促进丹东文旅市场消费扩容提质。9月22日,丹东市在凤城组织开展了2020“天女木兰”奖第二届辽宁省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暨丹东市首届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通过赛事举办,有效整合和推出丹东市文化旅游商品,打造城市礼品,提炼丹东文化符号,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内涵,促进和拉动区域文化旅游消费,助力丹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游客引进来、把产品推出去。这一旅游模式的开启,将极大地提升丹东市文旅市场的经济活力。此外,丹东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一乡(镇)一品牌”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正在逐步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特点、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行业引领,助推乡镇、街道经济发展的品牌企业。东港市北黄海小镇、凤城市景泰蓝铂晶画、宽甸满族自治县宝玉石工艺品开发、振兴区安东老街、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温泉、振安区九连城镇水果萝卜等被确定为“一乡(镇)一品牌”项目。丹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形成边境、红色、生态、温泉、江海五大旅游集群,彰显独特文旅资源优势。丹东按照“处处是景区、人人是风景”的理念,聚焦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目前已正式启动全域旅游规划编制资源普查和规划初稿编制工作。转自《辽宁日报》10/20
- 找准切入点 营商环境再优化10月16日,在振兴区(合作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议上,来自辖区不同行业和企业的30名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收到聘用证书。“今后我们将及时反映企业关注的营商环境问题,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表达诉求的绿色通道。”一名来自企业的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说。振兴区聘请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旨在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市民对营商环境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振兴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全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振兴区结合全区职权,通过取消、下放、合并、分类管理等方式,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向基层、园区、市场放权,按照“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原则,推动64项涉及企业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进园区;再造审批服务流程,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申请材料减少60%,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50%;编制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政府网站公示公开。此外,他们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开办生产经营事项审批流程,进一步推广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以来,共办理全程电子化审批928笔,新设立市场主体429个。坚持“放管结合”。8890政务便民服务平台整合了振兴区政府12345热线电话和民心网,是该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老旧小区改造、市场经营规范、私搭乱建等问题,8890平台工作人员积极沟通,让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今年以来,平台共受理诉求2901件,办结2818件,办结率97.16%。此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司法执法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解决营商环境发展中出现的“梗阻”。今年上半年,全区妥善处理涉民企物权、债权、经营权案件400余件,为企业顺利复产复工“保驾护航”。如何高质量推进“优化服务”?振兴区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将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延伸至全区65个村(社区),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网体系。全区共制定200个“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启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将立项、规划、施工、验收四个阶段审批向网上推进。“服务大厅安装了智能排队取号系统,更换了显示屏幕,还新安装了电梯,解决了行动不便的办事人员上楼困难的问题。”振兴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今年行政服务大厅“看得见”的变化。此外,行政服务大厅还通过服务礼仪、服务效率、服务能力、志愿服务等建设,为企业群众营造便捷舒适的办事环境。做强做优“振兴服务”。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振兴区创新服务方式,落实“项目管家”制度和领导包项目、包企业工作机制。项目管家,从收集问题、协调解决到代办服务,实行全程个性化、“保姆式”贴心服务。“复工复产后,区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制约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让我们更有信心逆势发展,为推动丹东精密制造业发展尽一份力。”位于汤池工业园区的丹东富田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项目管家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6个,同时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寻求合作渠道。据介绍,下一步,振兴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突出问题导向,解决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的“难点”“痛点”,以审批服务再优化为抓手,加强一体化网上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引导办事群众“网上办”,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最大限度压减审批时限。记者陆丽明10/19
- 与农共“商” 予农兴业从2016年定点帮扶宽甸牛毛坞镇五道岭村,到2018年初再次派出多名机关干部到山村任第一书记,省商务厅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充分发挥商务系统职能优势,精准扶贫帮带,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在所帮扶4个村全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拓展帮扶内涵,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造血能力,助力宽甸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让好政策新动能点燃绿水青山,搅热大山深处。农商互联更紧密深秋,群山斑斓,位于宽甸城南产业园区的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厂区内,120栋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刚刚建成,“绿白膜”顶层覆盖,“水帘”调温,科技元素加入可保证一年四季在23℃恒温下在棚内生产种植。“峪程菌业”是丹东宽甸香菇生产的重点龙头企业。省商务厅在开展农商互联工作中,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企业则以帮助村及村民建设标准化种植香菇大棚、降低菌棒价格、保价回收香菇成品及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将“福利”波状传导至村民的手中。在八河川、牛毛坞等乡镇,“峪程菌业”帮建的40多栋种植大棚,已产香菇两年有余。“每个棚每季可摆放1.6万菌棒,企业每棒减免0.5元,一季香菇村民就省8000元,一年两季算下来就是1.6万元。”省商务厅驻八河川村第一书记臧建清介绍,“峪程菌业”建造的大棚还实现了菌棒“架摆”,与传统的“地摆”相比,抗菌防污染,产出的香菇品质好。“影响村民收入的症结在哪里?如何发挥商务系统的职能优势?”两年来,省商务厅领导每年五六次深入县乡、驻村地及企业调研论证,准确把握政策,不搞短期效应,立足长远,结合宽甸山货资源丰富及食用菌生产相对成熟的实际特点,以帮助当地龙头企业发展为着力点,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家一户种植形成不了规模产业,小打小闹也成不了事,龙头企业的加入使规模效益凸显。”臧建清介绍,“峪程菌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从严把握香菇的原材料的挑选、预湿、搅拌、灭菌、接种等制棒环节,每年可生产菌棒1000万多棒。今年疫情期间,香菇销售受阻,“峪程菌业”将村民手中的香菇保价收回,一部分烘干,有的腌制,虽自己有所亏损,却担当起企业的一份责任。靶向精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辽宁正奥食品有限公司是省商务厅农商互联工作支持的又一龙头企业,过去该企业以生产膨化食品为主,如今他们正开发生产“大声切”牌香菇脆,脱水、油炸,4口高压炉每天可加工4吨鲜香菇,为相关企业及村民生产的香菇找到了出口,延伸了香菇产业链条。辽宁三进食品有限公司从十几年前的加工作坊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也与省商务厅倾力扶持密不可分,从资金、资讯到会展,省商务厅都不遗余力。如今,公司与本地300多户农民签订6000多亩的大白菜、草莓、葡萄生产供应合同,每年还稳定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综合施策求实效如何降低流通成本,怎样开拓企业眼界?商务厅不断寻求发挥商务系统职能与扶贫工作契合点,研究出台《关于扎实推进省商务厅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务求取得实效的实施意见》,探索更多的商务扶贫工作模式——开展会展帮扶。9月8日,组织“峪程菌业”等龙头企业到厦门参加中国国际投资和采购洽谈会。每年省商务厅举办各类展会,都充分考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设立“乡村振兴展馆”,提供免费展位展区,助力香菇、木耳、山核桃仁等10余种地产品,树立品牌、对接客商。“现场售卖可只是参展的一方面,通过展会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商务信息,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开阔了视野和眼界。”参会企业表示。实施电子商务扶贫。省商务厅鼓励和引导宽甸境内的“电商产业联盟”“满乡印象”“品位宽甸”等电商平台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活跃线上线下。会同阿里巴巴集团实施兴农扶贫“村播计划”。组织“鸭绿江冷水鱼”公共品牌发布暨农特产品扶贫京东活动,宽甸鲫鱼、镜鲤等鱼类产品以及当地4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京东总部同时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8月初,他们还开展电商知识培训,聘请电商专业人士为全县“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干部、村书记、电商企业等讲解电商发展前景和趋势,传授电商知识。电商正在大山深处蓬勃兴起。前不久,宽甸在省商务厅的鼎立支持下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将获千万元以上专项发展资金。此外,他们还积极帮助宽甸开展家政扶贫、外贸扶贫、外派劳务扶贫、招商引资等工作。一线奉献勇攻坚省商务厅现共有5名工作人员在宽甸扶贫一线,分别在牛毛坞镇、五道岭村、八河川村、和平村、坦甸村任镇党委第一书记和村第一书记,分布在八河川镇、大西岔镇、永甸镇等4个乡镇。5名书记牢记各级重托,想事谋事干事,努力在一线奉献自我,践行使命。各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开展党建指导,全力指导村班子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乡村,工作队员化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员,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大量的扶贫公益活动,走访慰问老党员及困难群众等,为偏远乡村振兴及基层党群关系优化增益。现年62岁的查太森,原是商务厅巡视员,作为牛毛坞镇党委第一书记,他虽在扶贫期间退休了,但仍坚持奋战在大山里。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他不遗余力;疫情期间,他坚守卡点、入户排查到一线,并购买300个医用口罩捐给镇里,以解燃眉之急。此外,还协调有关部门为牛毛坞的学生捐助1500个口罩,“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我特别想尽快从沈阳回到村里,好多个人手。2月24日,我搭亲戚的便车到了丹东高速公路口,结果被堵了回去。”查太森说,那几天,他天天跑到沈阳客运站看发往丹东的客车情况。他清楚地记得,3月3日,他乘客车返回宽甸时,整个车厢旅客只有他一人。“我毕业实习时就在宽甸,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从省里下宽甸帮扶,这次是三下宽甸了。”查太森动情地说,虽然退休了,我特别愿意为丹东和宽甸乡村再作一份最后的贡献。五道岭村第一书记李自力把产业扶贫抓得紧紧的,在帮村里建设12个香菇冷棚和2个草莓暖棚的基础上,今年他又多次协调商谈,与辽宁光太药业有限公司联手建设100亩的药材产业扶贫基地,预算总投资280.34万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利润419.66万元。在厅党组支持下,坦甸村第一书记许波,推进坦甸村与辽宁正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全村种植的150亩甜玉米公司给予保价收购加工,还为村民补贴运费及种子款,与种植传统玉米相比,每亩净收益提高了50%。大西岔镇和平村第一书记杨玉琦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先后为村里铺设10余公里的硬化路面,建成一座40米长大桥和3座桥涵,改变了村里多年没修过一里路、没建成一座桥的窘境。通过公开竞争、项目答辩,他成功争取到扶持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资金30万元,为村里建成一座烘干室,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今年,他在镇里支持下,成功申报“飞地经济”75万元,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7.5万元。上下同欲共努力“没有镇村的支持,一件事也做不成、做不好。”去年初,八河川村争取到省振兴乡村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用于发展香菇产业,但项目资金落地的前提必须有“项目收益每年要达到投入资金的10%”的承诺要求。为此,八河川镇党委主要领导主动担起了风险,毅然落笔。“每个项目落地背后,都有所在镇村干部的穿针引线。工作环境改善,离不开镇村党组织的关怀。”采访时,驻村干部都感慨,相互协调配合,上下同欲,是他们愉快而又动力十足工作的前提。“感谢市县乡村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查太森介绍,驻村期间,市县领导多次到镇村看望,问寒问暖,嘱咐镇村干部照顾好驻村干部的日常生活,体谅他们的工作难处,让驻村干部感到很温暖。深秋的宽甸,猩红的枫叶鲜亮了群山,也似扶贫干部们深红色的面庞,他们融入了这里!记者刁庆峰10/19
- 鼓励创业就业促销企业产品10月17日,2020“汇聚元宝”元宝区创业就业成果展暨旅游后备箱产品推广活动在金海女人街门前及二层云创空间同时展开。20余家“创业带头人企业”和旅游“后备箱”工程入选产品企业、78种丹东特色产品积极参展。为深入贯彻“六稳六保”总体要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由元宝区委、区政府主办,区人社局、区总工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丹东云创空间联合承办的此次活动,以最近热门话题“创业是最好的就业”“直播带货”“旅游后备箱”为切入点,通过企业现场招聘、直播电商创业展示、电商直播实训及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宣传。帮助创业者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加强交流、拓展人脉圈、宣传企业文化及产品,达到共赢。记者宋永昆摄影报道10/19
- 辽宁省首届电商直播节今日启幕 丹东市分会场呈上“购物盛宴”经过半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主播看辽宁,直播暖消费”为主题的2020辽宁省首届电商直播节,将于10月16日上午10点在沈阳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期7天,全省14个市分会场同步开启此次活动。丹东市分会场设在安东老街电商直播基地。此次活动由辽宁省商务厅主办,全省各市商务局参与,旨在推动全省各商圈、各商业体全面提振,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本次直播节采取“1+7”的模式,共设置7个分主题,分别是:以“直播点亮商圈”活动,推动网络消费;以“战疫扶贫助农”活动,推动乡村振兴;以“网货通关达海”活动,推动品牌推广;以“出口转内销”活动,推动外贸转型;以“海洋好货卖全国”活动,推动海洋经济;以“跨境电商进出口”活动,推动对外开放;以“电商直播之夜”活动,推动夜经济。丹东市商务局组织安东老街、金娱乐(辽宁)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东港市云联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凤城市华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8家MCN机构参与此次活动,以带货达人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经过各县(市)区推荐筛选的特色农产品、即食海产品、调味品、酒水、纺织服饰、轻工产品等25家企业的百余种产品。10月22日晚上,省商务厅将在沈阳市会场召开“辽宁电商直播节”总结表彰会,发布全省各会场7天直播大数据,评选本届直播节会场销售前五名地区、十佳带货主播、十佳MCN机构、十佳辽宁主播好产品。10/16
- 精准施策出实招 富民增收见实效“新的猪圈建好之后,里面能容纳200多头猪,我想把我养猪的经验无偿分享给周边乡亲,大家一起脱贫致富。”10月13日,记者见到郎玉富时,他和家人正在自家新建的猪舍里忙活着,说起年底即将出栏的猪,郎玉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7岁的郎玉富家住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新安村3组。郎玉富的父母身有残障,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靠他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后来,父母年迈,家里没人照顾,郎玉富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务农,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郎玉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养猪,第二年就挣了两三万元。如今,郎玉富家猪场出栏量达到30多头,种母猪也有10多头。找准了产业门路,郎玉富一家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现在,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提起如今的生活,这是郎玉富的肺腑之言,也是全村百姓的心声。在新安村,和郎玉富一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机制和举措,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努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12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现行贫困标准下5.3万人全部脱贫,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我市开展驻村帮扶,加强124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的业务指导,协调各帮扶单位突出智力支持、突出项目支撑、突出民生改善、突出干部帮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我市直接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1214.57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98个,帮助贫困群众9101人。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0468.9万元、引进项目146个,受益贫困群众14123人。与此同时,我市还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6671人次,帮助贫困群众就业330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93.19万元。因地制宜,聚焦长期稳定。贫困的帽子一旦摘下,不是没有重新戴上的可能。“我们更关注稳定脱贫,精准施策带动富民增收。”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产业扶贫方面,创新推广“1+N”、飞地经济和“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2016-2020年实施产业项目938个,带动52921人实现脱贫。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此外,在就业扶贫方面,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搭建就业平台,2019-2020年举办“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240多场,实现近万人次贫困劳动力就业。2020年,全力对冲疫情影响,安排外出务工贫困人口9879人,安置扶贫公益岗位830个。与此同时,住房安全上,全市完成危房改造7214户,2020年实施“温暖工程”941户。在健康扶贫上,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98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664个,大病专项救治由21个病种扩大到30个并实现100%救治率,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理赔金额987.5万元。在教育扶贫上,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率实现100%,全市无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现象。在兜底保障上,全市有16677名建档立卡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了“应兜尽兜”。2020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052元。在饮水安全上,全市共建设农村饮水扶贫解困工程54处,受益人口41240人。记者邢漫10/16
- 弘扬“干”字精神 交出亮眼答卷开栏语今年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加快回升,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即日起,本报推出“落实重大措施争先创优”专栏,聚焦我市各地各部门奋力一搏,全力争取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凤城市旅游业成绩斐然:接待国内外游客100.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8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04020万元。这仅仅是凤城“成绩单”的亮点之一。今年以来,凤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干”字精神的鼓舞下,全市上下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开复工率分别达到98.8%、100%;深入挖掘增长潜力,积极对冲疫情影响,二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13.6%;坚持“投资为上、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累计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1个、开复工率87%,落地飞地项目35个;农业发展提档扩面,获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培育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8家,新材料、饮料饮品两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服装加工业产值逆势增长151%……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字,“干”。凤城市以“学习毛丰美、实干促振兴”活动汇聚“干”的共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拓展“干”的内涵。坚持“多会合一”“精文减会”等务实措施,减轻基层负担;运用“双向激励”“容错纠错”等经验办法,鼓励担当作为。如今,“干”字城市精神立根铸魂,挺起凤城发展的精神脊梁,迸发出强大、深远的力量。面对疫情,凤城市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精心组建防控指挥部、党员先锋队、援湖北医疗队等战“疫”团队,科学施策,顺利完成了联防联控各项任务,维护了全地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凤城市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原则,推动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态势。选优配强产业园区领导班子,制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主导产业规划,明确“1+11”发展布局,启动污水处理厂、电力专线建设,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在疫情期间举办的网络推介会暨项目“云签约”活动中,与6家商会达成战略合作,新增在谈项目61个,新签约重点项目21个,引进内资33.8亿元。今年,凤城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发放稳岗补贴48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93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农村义务教育网络教学环境基本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7.6%;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新识别的21户、4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59户危房改造任务、25个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下一步,凤城将持续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五大发展战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在总结经验中坚守初心,在攻坚克难中坚定决心,在抢抓机遇中坚定信心,在把握关键中笃定恒心,坚持常态防控、扩大内需、壮大产业、改革开放、补齐短板、规划引领、共建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李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