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前换证要用一上午,有时工作人员还得中午加班帮办;现在,来办事不用排队,只进一个窗口就能快速办完。”丹东市推出的食药质监审批业务“一窗受理”模式,让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到期换证业务的市民林东升真切体会到审批时效再提速带来的便捷。全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打通堵点、补上断点、解决难点,今年以来,丹东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深入落实“六保”任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精准施策、集中发力,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截至10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9万户,注册资本(金)4123.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4%和16.46%。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的目标,今年,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不断拓展“最多跑一次”事项范围,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多方面优化供给,进一步向基层、园区和市场放权。与此同时,丹东市狠抓落实“减免缓”扶持政策,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对接企业等活动,推动企业降低成本,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订单不足、供需脱节、用工短缺等突出问题,为企业纾困解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丹东市还开展“百亿送贷行动”,累计投放贷款9.79亿元。找准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位、该补的补到位、该缓的缓到位、该服务的服务到位,丹东市千方百计拆除影响企业发展活力的“门槛”,全市市场主体质量和活跃度显著提升,市场主体存量由2014年的11.6万户增长到现在的20.9万户,年均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市场主体满意度、舒适度和安全感的提升,增强了丹东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378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已连续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累计增速连续3个月实现增长;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8.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
    11/10
  • 丹东新添两个省级开发区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1月1日,辽宁省政府正式向我市下达了《关于同意设立辽宁宽甸经济开发区、丹东金山经济开发区的批复》,标志着宽甸、金山两个经济开发区正式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至此,我市共有9个经济开发区,其中国家级边境合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省级高新区1个、市级经济开发区2个。按照省政府批复,宽甸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文旅、农产品深加工、非金属新型材料等产业。金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7.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专用装备制造、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目前,我市9家市级以上开发区已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模式。管委会作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承担开发区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社会事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主要承担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资金筹集、项目管理、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土地预储备运营等职责。
    11/09
  • 反季双茬草莓走俏
    11月2日,在东港市合隆满族乡合隆村百汇家庭农场,十余栋冷棚内,草莓苗长势喜人,上面挂着红艳艳的果实,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这是用‘99’草莓和‘爱莎’草莓杂交的新品种,口感香甜,软硬适中,耐运输。”农场负责人王成林说,“因为甜度高,尤其受南方消费者喜爱。”合隆乡企业办主任曲远富告诉记者,夏末秋初是草莓鲜果市场的空窗期,王成林培育的反季草莓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2018年,王成林试着繁育新品种草莓,果实下来后,市场反响非常好。去年,他繁育新品种草莓苗2400株,通过在给水、给肥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延长了草莓的成熟期,从而保证了果品的口感和品质。今年9月23日,第一批草莓上市,每公斤售价高达240元。“之所以卖得好、价格高,是因为抢占了一个半月的鲜食草莓空窗期。今年预计可产草莓三四千公斤,除了果损外,收入五六十万元不成问题。”王成林自豪地说。令人惊喜的是,王成林的新品种草莓可以收两茬,来年春天四五月份还能再收一季。一个棚1亩多地,至少还能再收入3万元,种植反季草莓的净利润差不多是传统草莓的3至4倍。下一步,王成林将继续扩大规模,再建30个新品种草莓冷棚。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预计到明年9月,当地这一新品种草莓将大批量上市。
    11/06
  • “动”起来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年以来,我市精准发力,密集出台政策,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组合拳”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四个标准,10月下旬,我市又出台《丹东市开展“四大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开展“应该办”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应该办、无政策障碍”的事项痛快办,“应该办、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应该办、有政策障碍”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推动。针对“应该办”,将开展服务理念提升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去为企业群众做事,“应办快办”“应办尽办”;开展提升服务效能竞赛活动,在全市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围绕“看市场主体是否增加、看服务对象是否满意、看企业群众办事是否方便,比效率、比创新、比服务、比便捷”展开竞赛;开展“我为企业办件事”活动,组织全市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帮助企业全程办理一件政务服务事项……同时,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纪检监察,对轻易否定、应办不办、服务效能低下、庸懒散拖等不作为、不担当问题进行重点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开展服务效能提升行动。对此,《方案》中提出,着力精简重复审批事项,采取“减、放、并、转、调”方式,对审批事项进行再梳理、再规范;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把更多的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着力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除有特殊要求事项外,按照“应进必进”原则,依申请政务服务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做到“三集中、三到位”,线下“只进一扇门”;着力推进“一网通办”,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等原因外,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着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一系列举措旨在破解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办事方便不求人”的政务环境。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关于减税降费的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落实到企业,推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其中,减少涉企收费项目,除省以上收费项目外,全面取消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企业用水、用气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金融政策扶持能力。开展法治环境优化行动。推动“法治丹东”和“诚信丹东”建设,打造更高层次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具体落实包括实施规范性文件目录清单、实施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等内容。记者刘作庆
    11/06
  • “礼包”稳就业 服务惠民生
    10月末,振兴区连续举办多场招聘会,为应聘者与招聘企业搭建对接交流平台,与招聘企业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扩宽就业渠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振兴区人社局推出“稳就业、惠民生”系列举措,创新就业创业服务载体,拓宽就业渠道,扶持保障民生。今年以来,振兴区城镇新增就业2792人,完成全年指标90%;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94人,完成全年指标15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4人,完成全年指标520%……一系列“暖心就业礼包”,为群众拓宽了就业的大门。振兴区人社局为企业争取稳岗返还、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补贴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号、服务企业调度保障工作群、发放政策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扶持企业政策,提高企业知晓率,保证企业应享尽享。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在停工期、恢复期组织职工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质量,受理线上培训企业116户,培训职工7754人次。农民工能否有序返岗复工,关乎众多家庭的生计,也关乎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为此,振兴区成立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联动工作小组,建立工作对接协调机制,按照农民工出行有组织、健康有检测、承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的标准,实现返岗复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3月9日,4名农民工踏上了前往湖北十堰的返岗复工之路,成为全市首批“点对点”输送的返岗务工人员。振兴区还举办农民工专场网络招聘会,助力农民工返岗复工。为解决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的返乡农民工就业难,振兴区积极推进疫情期间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短期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工作,全区共安置符合条件的农村短期公益性岗位15人。并搭建就业创业帮扶平台,对有意愿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就业创业帮扶。振兴区人社局坚持疫情期间“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开发了“振兴招聘”手机APP公益性线上就业招聘软件,并于8月份开始试运行。目前,已注册登记企业42家,发布招聘岗位300余个;举办线上招聘会21期,提供招聘企业210家,招聘岗位800个,达成就业意向1000余人。振兴区创业孵化基地是我市唯一政府公办、公益性创业创新孵化平台,自运营以来,吸引创业者80余人,带动就业300余人。为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振兴区创业孵化基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容,升级改造基地硬件,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完善的创业服务,营造出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记者陆丽明
    11/05
  • “闭环管理”改善营商环境
    如何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近几年,宽甸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深入排查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时刻拧紧解放思想入脑入行的总开关,提出工作闭环管理举措,将“营商环境就是我,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贯穿工作始终。位于宽甸东滨河附近的水岸豪庭项目,开工之初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根电线杠正好处于施工现场中心位置,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项目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宽甸营商局项目代办中心接手此事后,立即启动“一对一”代办服务,派专人协调国土、供电等相关部门,以最快速度解决此事,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宽甸营商环境的变化。营商局项目代办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无缝隙’的服务。”水岸豪庭项目负责人说。优化营商环境,就要优化企业办事流程。宽甸实施工作闭环管理,全面提升改善原有的营商环境项目代办中心,实行代办项目认领制,代办人员自接受项目分工开始到项目落地运行为止,全权负责所有代办事宜,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功有人记,过有人担,使“代办服务”模式成为推进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支撑,实现项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流程全面优化、审批效率显著提高,达到企业满意、政府收益、百姓受益的效果。8月21日,项目代办中心开始为第一批20个项目提供“一对一”代办帮办等一系列便捷服务,如今已完成10个项目的代办服务,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落地效率。“营商环境对一个城市的企业成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提升营商环境没有止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宽甸营商局局长刘铁兵说。通过工作闭环管理,宽甸营商环境大为改善,项目纷至沓来。辽宁省浙江商会、宁夏辽宁省总商会先后对投资宽甸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从石柱参深加工、食药材产业建设、民宿开发、矿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入手,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近日,由北京中高投资11亿元的“宽甸·相遇北欧啤酒艺术小镇”项目正式开工。为找准宽甸提升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把短板补齐实现超越,宽甸满族自治县委县、县政府在工作闭关管理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解放思想的成效落实在推进宽甸高质量发展上,实现宽甸全面振兴。抽调10名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营商局工作,同时要求年轻后备干部必须经历基层一线营商和招商一线实践锻炼,才能提拔使用。促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一网通办理,引导群众使用网上办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开展服务好差评活动,群众在办理完事项后对办事人当场评议,数据时时上传。宽甸纪委监委每月底到项目代办中心现场办公,对审批项目逐一审查,特别是对科室长进行严管,彻底改变“小二管大王”现象。记者曲丹凤
    11/04
  • 98件授权发明专利获发补助金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11月3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2019年丹东市发明专利授权补助资金已于2020年11月2日全部发放完毕。根据市市场监管局日前下达的《关于发放丹东市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申报、受理审核、审批并公示等一系列程序,我市有98件授权发明专利符合补助条件,按国内发明专利补助标准,每件授权发明专利获得补助2000元,共计19.6万元。
    11/04
  • 丹东市4家企业参加2020中国服装大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1月2日,从市工信局了解到,10月15日—16日,2020中国服装大会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由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专门向我市发出邀请,市工信局组织丹东唐人服饰有限公司、凤城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丹东梦迪纺织服装有限公司4家企业参会。据了解,中国服装大会是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年度最具规模的行业会议,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引领变革创造未来”。大会由协会年度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题平行会议、高端论坛、产业链对接协作及专题活动构成,是服装行业一年一度回顾展望、沟通交流、研讨关注、协同发展的年度盛会,是协会推动行业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服务平台,也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高端交流盛会。在此期间,我市企业还参加了“时尚设计力新风向”、“直播带货:引爆品效协同”、“直播电商新业态品牌发展新机遇”等论坛,并与中纺联、太平鸟、高梵、大杨集团等进行交流,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为今后合作打下了基础。
    11/03
  • 丹东市64家企业将亮相“辽洽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乔戍宇11月2日,从市商务局获悉,11月13日—17日,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辽洽会”)将在沈阳举行,我市64家企业将组团参加。据了解,此次参展的64家企业由各县(市)区推荐,既有黄海汽车、孔雀表业、五一八内燃机配件、东方测控、凤城老窖这样传统规模以上企业,也有浙源食品、光太药业、振安区纺织厂等颇有特色的中小规模企业,涵盖工业制造、服装医疗、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品等十几个行业。此次洽谈会,我市高度重视,市政府形象展区以展示产业为主,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成果,重点展示我市营商环境、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宣传推介我市招商引资政策。
    11/03
  • 文旅融合推动丹东旅游业复苏回暖
    辽宁日报记者王卢莎报道金秋十月,喜迎硕果。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鸭绿江断桥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虎山长城景区接待游客4.3万人次,凤凰山景区接待游客6.74万人次,大梨树景区接待游客4.23万人次,蒲石河景区接待游客1.54万人次,爱河公园景区接待游客0.75万人次。丹东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呈现出全面复苏回暖的态势。面对严峻考验,丹东市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坚持理念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发挥好丹东特色文旅资源这一载体作用,进一步挖掘丹东旅游要素,提升各景区、景点的联动性,穿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丹东旅游整体品位和知名度,助推丹东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丹东市相关部门组织了全市性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及旅游商品研讨会,并对重点企业负责人和县、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旅行社导游参加在线培训。此外,还组织企业参加了省体育局组织的两期20课时体育产业线上培训,组织6家企业参加面向全国的“辽宁省体育产业线上招商引资大会”。在诸多努力的基础上,进入8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继续向好,各旅游企业正处于复苏阶段。8月8日上午,2020年丹东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启动仪式暨推介商品展览展示活动在新安步行街隆重举办,116种旅游“后备箱”商品参展。旅游“后备箱”工程通过试点先行、多元参与、示范引领等“组合式”手段,积极打造产品供给丰富、商品质量优良、营销网络多维、品牌形象知名的旅游“后备箱”商品体系,从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消费升级两端共同发力,促进丹东文旅市场消费扩容提质。9月22日,丹东市在凤城组织开展了2020“天女木兰”奖第二届辽宁省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暨丹东市首届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通过赛事举办,有效整合和推出丹东市文化旅游商品,打造城市礼品,提炼丹东文化符号,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内涵,促进和拉动区域文化旅游消费,助力丹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游客引进来、把产品推出去。这一旅游模式的开启,将极大地提升丹东市文旅市场的经济活力。此外,丹东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一乡(镇)一品牌”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正在逐步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特点、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行业引领,助推乡镇、街道经济发展的品牌企业。东港市北黄海小镇、凤城市景泰蓝铂晶画、宽甸满族自治县宝玉石工艺品开发、振兴区安东老街、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温泉、振安区九连城镇水果萝卜等被确定为“一乡(镇)一品牌”项目。丹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形成边境、红色、生态、温泉、江海五大旅游集群,彰显独特文旅资源优势。丹东按照“处处是景区、人人是风景”的理念,聚焦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目前已正式启动全域旅游规划编制资源普查和规划初稿编制工作。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