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组织企业参加辽洽会品牌商品采购对接会9月26日上午,2021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商品采购对接会召开。包括丹东市企业在内的全国200家企业参加对接会,诸多供应商、采购商进行产品推介和宣传。丹东市凤城老窖酒业、老戴家食品、好星来农业科技、江海明珠米业、广天食品、康齿灵牙膏6家供应商,携带产品参展。在重点项目签约环节,好星来农业科技和采购商签署了价值1.08亿元的鸡蛋采购协议。来自省内外的100家采购商和100家供应商参加对接会。丹东市企业八家子家庭农场、凤城翰墨贸易市场、辽宁嘉阳生鲜食品、黄海水产品市场、辽宁福齐贸易、辽宁铸鑫食品、天增生活购物7家企业与供应商一对一对接。09/28
- 辽宁丹东:1-8月经济运行稳定恢复9月24日从丹东市统计局了解到,1-8月份,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稳定,投资结构优化,消费保持活力,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今年以来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1-8月份,丹东市3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8%,增速排全省第6位。全市涉及34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4%。从占比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3%,比全省高8.7个百分点,居第1位;同比增长23.9%,比全省高8.6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4%,排全省第3位。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40.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9.4%,较去年同期提升6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2%,较去年同期提升1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7:21.5:65.8转变为9.3:26.4:64.3。从重点行业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1%,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6.3%,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30.8%,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倍,占投资比重为2.3%,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6.4亿元,同比增长25.6%,高于全省1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41.9亿元,增长6.5%;零售业销售额50亿元,增长20.5%;住宿业营业额2.2亿元,增长近一倍;餐饮业营业额7.3亿元,增长70.7%。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52.9亿元,增长26.5%,其中城区44.4亿元,增长26.9%;乡村3.5亿元,增长12%。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物价保持平稳。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四升四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类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上涨1.1%,衣着类下降3.1%,居住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09/28
- 辽宁东港市:打出生态渔业“组合拳” 念活耕海牧渔“致富经”近年来,辽宁东港市菩萨庙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促进渔民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增收。上午10点左右,随着渔船陆续出海,新港码头内安静了下来。今年68岁的董全福负责码头看守、联络等工作。他告诉记者,除了参军入伍5年,自己从没离开过大海。上世纪80年代起,出海捕捞成为菩萨庙镇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董全福15岁便依靠传统的指南针摇橹出海捕捞。几十年下来,他见证了鱼虾满仓、渔民的欣喜不已,也见证了资源减少、渔民的愁容满面。“头些年海货越捞越少,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养船的都转行干养殖、种草莓了。这几年休渔管控很严,资源才一点点恢复起来。”董全福说。菩萨庙镇有海岸线26公里,位于东港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西端,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生物生长、繁殖。面对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生态退化问题,菩萨庙人适时达成了“绿色是生态渔业发展的底色”这一发展共识。“十三五”时期,菩萨庙镇以“好水好渔、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为目标,打出“调结构、抓集聚、延链条”组合拳,全面提高渔民收益、养殖效益、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业产业调整,由单一的捕捞业向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发展;加强统筹调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渔船管控工作,仅2021年,就向北黄海海域投放梭子蟹、对虾种苗3700万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依法拆解“三无”渔船30余艘,坚决维护海上生产秩序;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年均减船5艘。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近年来菩萨庙镇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全镇渔船总数由182艘下降到129艘;渔业总产值由5.45亿元增长到7.85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在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45%、50%、5%调整到30%、60%、10%,“组合拳”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有效利用14万亩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吸引投资1.5亿元,打造海洋红贝类生蚝小镇项目,现已形成11家企业组成的生蚝养殖产业集群,年均产值6亿元,成为新的海产品养殖经济增长点。小岛村有养殖户30余户,是全镇养殖集聚区之一。金秋时节,北黄海沿岸虾池纵横交错,海天相连,如镜如画。养殖户于发春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他承包的虾池达到150亩,正常年景每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我们岛上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海。这些年我们摸索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间是对虾,下层是小人鲜、蚬子,收入可观。”作为快速崛起的渔业经济形式,菩萨庙镇水产加工业年均产值达1亿元。眼下正值对虾丰收季,在大鱼食品,上百名工人分别在生产线筛选、装盒、搬运,日加工能力达到7吨,所产对虾、扇贝丁等产品销往大连、山东等重点城市和省份,同时为工人提供每小时15元的工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和发展生态渔业要扎实走下去。”菩萨庙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水产品深加工‘三篇文章’,同时推进‘鳝鱼岛’等项目,实现渔业+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产增收。”碧海蓝天、水清沙白、渔舟唱晚、鱼肥蟹美……随着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的举措深入推进,转变发展理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的菩萨庙人唱响了耕海牧渔新歌。09/27
- 辽宁丹东:与25家进博会参展商成功对接9月24日,进博会走进辽宁精准对接撮合会召开,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辽宁省2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进行精准对接撮合。本次撮合活动以“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方式同步展开,搭建了丹东市同国内外企业投资技术交流和贸易合作的桥梁与平台,对做好丹东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丹东市有关单位及企业分别与丰益国际益海嘉里、澳门投促局、香港贸发局、好丽友、日邮物流、迪卡侬等25家进博会参展商于线下成功对接。此外,东方测控、黄海汽车、五丰水产、太平洋神龙增压器、五一八、克隆集团、圣野浆果合作社、奥龙射线等丹东知名企业也通过线上对接方式,同进博会参展商开展了洽谈合作。接下来,丹东市将根据对接洽谈情况,为每个进博会跨国公司单独安排“一企一策”参观考察路线,推进项目合作。09/27
- 辽宁丹东:“带土移植”招商引才促发展9月25日,辽洽会举行“带土移植”科技招商引才推介会,会上,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推介丹东市创新生态和人才政策。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于2013年,成立以来共引进21个科技项目,打造了中科院沈阳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丹东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该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主核,聚焦创新链、服务链双链融合,努力打造7个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培育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主导产业。为此,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制定科技创新措施,对落户育成中心的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带土移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相应的资助和奖励。据了解,“带土移植”已经成为辽宁省及丹东市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心企业新苗的重要举措。在“十四五”新格局下,丹东市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发挥资源场景优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张榜揽才,双招双引集聚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09/27
- 【辽洽会】全是高精尖!“丹东智造”亮相产业产品展作为本届辽洽会的重点展会,为期三天的“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产业产品展,于今天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开展。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携多个品类的“高、精、尖”产品亮相,充分展示出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和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优势、特点,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客商。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X射线解决方案供应商,携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衍射仪、探伤机等产品参展,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元器件等领域,研发产品种类达到100多个,拥有百余项专利,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X射线实时成像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在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产品展台前,不少嘉宾客商对一个小型元器件产生了兴趣。企业负责人介绍,别看电阻是一个很小的元器件,但是它在产业设备、交通能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该企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以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跻身电子零部件细分领域的世界顶级企业行列。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紧盯电子元器件产品小型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采用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震及抗干扰能力强、阻值精度高、温度系数小、高频特性好、可焊性好等特点,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市场的好评。展区一角,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的BTPM-AWS2智能恒温恒湿称重系统正在自动完成样品取样、识别、除静电、称量、计算、存储、查询和导出等工作流程,并实现了称量数据表格化。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致力于粒度仪器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最大的粒度仪器制造商。2010年,企业引进华南师范大学多项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始了环境空气检测系列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先后研制成功并投产了智能PM2.5采样器、多滤膜PM2.5采样器、便携式PM2.5采样器等产品,广泛用于环境、气象、科研、第三方检测等领域。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充分利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产业产品展这个平台,将产品进一步推广出去,赢得更多合作机会,为丹东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贡献企业力量。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6日。09/26
- 打开旅游“后备箱” 开启“丹东好礼”今天,由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电局、市商务局、元宝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1辽宁省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销会暨丹东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在金海女人街开幕,“辽宁好礼”选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交易会展期将从9月24日持续到10月8日,来自俄罗斯、韩国、省内各市的30多家旅游商品企业及120余家丹东旅游后备箱商品企业的1500余种商品亮相交易会。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丹东市第二批旅游后备箱推介商品授牌仪式和第二届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颁奖仪式,为42家企业的87种旅游后备箱商品和30件文创产品进行了授牌和颁奖。 目前,我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已推出“丹东好礼”200多种、文创精品100余件,陆续进驻旅游后备箱商品旗舰店、“丹东好礼”线上销售平台,以及各大线下体验店和销售专区等。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辽宁省文化产业协会等行会组织也派出专家出席了本次交易会。 韩晓红记者/刚越09/26
- 辽宁丹东:检验检测机构向市民开放今年9月是全国第44个“质量月”。近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局,组织全市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市民现场参观开放实验室,由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检验检测实验室实时检测工作情况,让群众了解检验检测活动。同时,宣传和展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成果,增进社会公众对检验检测的信任度,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09/26
- 辽宁丹东:科技招商签约“揭榜挂帅”等24个项目9月23日,由丹东市人民政府、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辽宁省商务厅主办的2021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丹东市科技招商推介会在沈阳举行。推介会旨在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丹东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丹东市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加快对接辽宁“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会上,省科技厅与丹东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丹东市发布《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等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并现场签约“带土移植”引才、“揭榜挂帅”攻关等24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17名专家受邀加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正式挂牌成立。09/24
- 辽宁丹东振安区:办好三个工业园 写好“三篇大文章”9月22日上午,位于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的丹东隆盛铸造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企业负责人表示,隆盛铸造在五龙工业园的新址正在紧张筹备中,企业即将整体迁移,全面采用智能环保设备生产,打造绿色铸造企业,产能、产量将增加一倍。记者从振安区工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振安区产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6.1亿元。振安区的“老字号”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原字号”产业主要集中在冶金等原材料产业,同时包含农产品加工产业。“新字号”产业主要集中在防护纺织、新材料等产业。按照“一区多园”的总体思路,园区管委会对振安区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在鸭绿江工业园、五龙工业园现规划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扩园,同时将同兴工业园纳入园区规划范畴。目前,五龙工业园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巩固高端制药机械、环保装备制造、节能装备制造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以隆盛铸造项目为龙头,改造提升“老字号”,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中地乳业项目为载体,深度开发“原字号”,发展高端乳制品加工和果酱加工产业;鸭绿江工业园以防护纺织产业为主导,以现有纺织服装、印染助剂产业为基础,加快推进丰有服饰、垚磊惠服装签约落地,积极与广东服饰协会进行深度对接,补齐产业链条,完善物流配套,将鸭绿江工业园打造成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服装产业园;同兴工业园以专用设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产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改扩能。同时围绕金矿、石材、热电资源等“原字号”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围绕五龙金矿绿色矿山建设和数字化改造,打造特色园中园。在全面推进“三篇大文章”工作中,振安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振安区推进“三篇大文章”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和镇街紧紧围绕全市“三篇大文章”中心工作去谋划、推动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工作。振安区还制定了“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结合“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振安区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加强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目前,总投资1.82亿元的五龙金矿选矿厂技术改造项目,66kv变电所升级改造项目已竣工,三分矿竖井提升系统改造已完成;华洋纺织医用防护服扩能改造项目的无菌车间改造已完成,新上了公共消防设施及配套设备;总投资0.2亿元的华日理学高能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现在主体工程已竣工,正进行设备采购调试工作。未来,振安区产业园将继续落实好电力市场化交易方面优惠政策,推动惠企政策措施落地,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大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帮助企业争取各级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发展资金压力,为实现“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夯实基础。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