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推广优质高食味水稻品种
    10月25日,在丹东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的水稻田里,水稻收割机正在紧张作业中。“当前收割的是省农科院在我们东港推广的优质高食味水稻品种,亩产在600—650公斤。”示范农场农业科科长曹凤有说。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成果转化,辽宁省已在辽河中部平原、东南沿海等不同生态区建立示范田1.5万亩,示范农场是今年春在东港市建设的优质高食味水稻示范区之一,面积1500亩,主要品种为越光、辽粳433、盐粳313、盐粳935等。在优质高食味水稻的种植、生长过程中,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为示范区提供种子、化肥和低毒农药,并为种植示范户建立技术档案,在水稻生长季进行技术跟踪和指导。目前,已明确合理稀植、肥料减施、节水灌溉等栽培措施和施用抗逆免疫剂等外源措施对水稻生育进程、产量、大米理化指标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与优质高食味水稻生产配套的高效育秧方法、合理移栽密度、高效施肥方法与科学施用量。“目前来看,这几个新品种在我们这儿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都可以,适合在东港地区种植。”曹凤有介绍。示范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优良水稻良种生产场,担负着黄海稻区的水稻良种繁育和中国北方、省、市、县四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同时,承担着国家“863”“948”科研项目以及“粮丰工程”项目。农场始终以有机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有机越光水稻种植基地2000亩,推进“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稻蟹混养”模式。与京东集团合作,被纳入京东智慧农场管理体系,是国内第一批7个智慧农场之一,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农业,对作物耕种管收全程管控;与海尔集团和国家孕婴网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有机越光基地成为国家孕婴健康食材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国家孕婴食品专区平台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场现已成为辽宁省一流的水稻良种繁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近年来,为适应黄海稻区水稻丰产性、高抗性、优质性的需求,农场对水利设施、科研设施及种子仓储、加工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目前已形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是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中国种业A级信用企业、辽宁省产学研示范基地、辽宁农业科技园区。在不断更新种子基地基础设施的同时,示范农场进一步完善科研开发体系,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0多个科研单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攻克技术难题,培养技术队伍。每年引进数千份试验材料进行试验筛选。与此同时,辽宁·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东港服务站先后在农场成立,“四站”平台的建立,在黄海稻区产业结构调整、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强大的科研队伍,成为辽宁省选择东港示范农场建设优质高食味水稻提质增效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原因。目前,水稻已进入收割阶段,下一步,辽宁省将在项目示范基地进行田间鉴评和测产,进一步评价新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丰产性。此次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为东港引进优质高食味水稻种植品种,还能通过实际鉴评结果,为种植该品种的种植户提供理论依据。
    11/01
  • 辽宁丹东汤山城镇:水果萝卜“润”生活
    又是一年丰收季。10月下旬,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良种入库工作。示范繁殖农场约有4500亩稻田,成熟的稻穗金灿灿、沉甸甸,数十台收割机在地里收割稻种,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示范繁殖农场今年入库良种达30多个品种,其中优质稻米品种5个、优质杂交稻品种4个,预计入库良种数量达1500吨。农场党委积极组织、统筹安排,机关、分场人员共分成田间看护组、化验组、检斤组、监磅组、押运组等7个组,各组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团结协作,井然有序地完成各项工作,确保良种颗粒归仓,为黄海稻区来年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11/01
  • 辽宁丹东菩萨庙镇:打出生态渔业组合拳 念活耕海牧渔致富经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菩萨庙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促进渔民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增收。上世纪80年代起,出海捕捞成为菩萨庙镇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董全福15岁便依靠传统的指南针摇橹出海捕捞。几十年下来,他见证了鱼虾满舱和渔民的欣喜不已,也见证了资源减少和渔民的愁容满面。“头些年海货越捞越少,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养船的都转行干养殖、种草莓了。这几年休渔管控很严,资源才一点点恢复起来。”董全福说。菩萨庙镇有海岸线26公里,位于东港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西端,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生物生长、繁殖。面对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生态退化问题,菩萨庙人适时达成了“绿色是生态渔业发展的底色”这一发展共识。“十三五”时期,菩萨庙镇以“好水好渔、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为目标,打出“调结构、抓集聚、抓链条”组合拳,全面提高渔民收益、养殖效益、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业产业调整,由单一的捕捞业向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发展;加强统筹调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渔船管控工作,仅2021年,就向北黄海海域投放梭子蟹、对虾种苗3700万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依法拆解“三无”渔船30余艘,坚决维护海上生产秩序;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年均减船5艘。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近年来菩萨庙镇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全镇渔船总数由182艘下降到129艘;渔业总产值由5.45亿元增长到7.85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在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45%、50%、5%调整到30%、60%、10%,“组合拳”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有效利用14万亩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吸引投资1.5亿元,打造海洋红贝类生蚝小镇项目,现已形成11家企业组成的生蚝养殖产业集群,年均产值6亿元,成为新的海产品养殖经济增长点。小岛村有养殖户30余户,是全镇养殖集聚区之一。初秋时节,北黄海沿岸虾池纵横交错,海天相连,如镜如画。养殖户于发春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他承包的虾池达到150亩,正常年景每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我们岛上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海。这些年我们摸索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间是对虾,下层是小人鲜、蚬子,收入可观。”作为快速崛起的渔业经济形式,菩萨庙镇水产加工业年均产值达1亿元。眼下正值对虾丰收季,在大鱼食品,上百名工人在生产线上筛选、装盒、搬运,日加工能力达到7吨,所产对虾、扇贝丁等产品销往大连等城市和山东等省,同时为工人提供每小时15元的工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碧海蓝天、水清沙白、渔舟唱晚、鱼肥蟹美……随着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的举措深入推进,转变发展理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的菩萨庙人唱响了耕海牧渔新歌。“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和发展生态渔业要扎实走下去。”菩萨庙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水产品深加工‘三篇文章’,同时推进‘鳝鱼岛’等项目,实现渔业+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11/01
  • 丹东东港海洋红农场:推进惠民项目 切实服务群众
    东港市海洋红农场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实际行动,保证农场惠民项目落实,让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对养殖场区进场路废弃坑塘进行治理,在坑塘周围增设微景观,设置白钢护栏66米、围墙200米、绿化带500米,设立进场标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识,还在池内栽种了莲花。及时改造生产设施。投资29万余元解决小甸子分场养殖户夏季用电负荷过高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建设配电房,增设变压器,并联系当地供电部门,对小甸子分场低压线路进行施工改造。推进民生工程。五龙果场职工群众以大棚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为解决大棚区域排水不畅问题,新增排水管,浆砌和清理路边沟渠160余米;整理部分坑洼不平的运输作业道路,修砌护坡30余米;维修路面120余米,显著改善生产条件。
    10/29
  • 辽宁丹东市元宝区:智慧政务服务实现全覆盖全贯通
    按照“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程序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的目标,丹东市元宝区在智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实行“预约、研判、共享、考培”机制,实现四个创新。现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一网、两厅、两中心、多试点、全贯通”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全贯通,跑一次比率100%,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自从智慧政务服务开展以来,元宝区20余个相关部门对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共同转化审批标准349项,制定出内部管理标准47项。在此期间,元宝区先后制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元宝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积极为企业和群众服务。其间,元宝区营商局申请了一项辽宁省地方标准,于今年7月确定立项。元宝区开展智慧政务服务,在流程上不断做“减法”,加大政务服务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次数工作力度,申请6类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比例83.31%、平均事项材料数3.58、平均跑动次数0.04、平均事项环节总数1.51,跑一次比率100%。经过两年的标准化建设,元宝区切实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
    10/28
  • 辽宁丹东:市朝鲜族联合会与延边朝鲜族企业家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日前,由丹东市工商联(总商会)、丹东市朝鲜族联合会(总商会)、中国朝鲜族女企业家协会和延边朝鲜族企业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丹东市投资招商说明交流会”在丹东举行。会上,丹东市朝鲜族联合会(总商会)与延边朝鲜族企业家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坚持互利互惠原则,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合作实效,共建友好协会,在优势互补中共同发展,在区域互动中实现双赢,推动各项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各参会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情况,共同观摩了《丹东市城市宣传片》,并就加强两地工作交流合作进行了座谈。
    10/28
  • 辽宁丹东:合力闯市场 销售不再难
    “自从成立了合作社,村党支部和合作社带着我们在线上卖地瓜。往年自己卖,要一直卖到元旦前后。今年,没用半个月就卖光了,而且还卖上了好价钱!”10月25日,卖完“山城蜜薯”提前在家里“猫冬”的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石安村3组农民赵书金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今年,赵书金家的6亩蜜薯、3亩佛手山药获得了好收成,现在解决了销售难题,更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咱农民丰收后,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销售。”赵书金说。今年年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石安村水果萝卜种植大户王金良牵头成立了丹东木润生态蔬果种植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对村里农民收获的蜜薯、佛手山药、水果萝卜、板栗等农产品,集中进行网上销售。“村干部把网上销售的直播设备摆在了俺家的蜜薯地里,边收边卖,没一会儿工夫就卖完了。”想想往年自己起早贪黑地拉着地瓜到市场上售卖,赵书金真实地感受到了“党支部+合作社”带着农民线上闯市场的魅力。在农户家里,记者见到合作社为“土地瓜”配上的“洋行头”。专门烤制的“山城蜜薯”,在包装中配上特制的木制刀叉等洋餐具,融合了中西美食文化的创意,让“土地瓜”身价倍增。“真没想到俺这‘土地瓜’在网上都不够卖,明年就扩大种植面积。”赵书金高兴地告诉记者。“种了这么多年的佛手山药,今年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了。”赵书金的话语中透着欣慰,好像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终于得到认可。佛手山药好吃、好看、营养价值高,可赵书金精心繁育多年的佛手山药却“养在深闺无人识”。“种植面积无法扩大,没办法,卖不动。”他道出其中的无奈。今年不一样了。线上销售让佛手山药还没从土里刨出来就找到了“婆家”,被抢购一空。“明年再多种几亩佛手山药是肯定的事了。”赵书金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翻增。“‘单打独斗’举步维艰,‘握指成拳’合力致远。现在,石安村的农产品80%以上通过线上销售。我们引进新的销售模式,就是要让农民借力发展,有了好收成,更有好收入。”汤山城镇党委书记黄河清道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共识。
    10/27
  • 辽宁丹东:1—8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快速增长
    10月25日从丹东市统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丹东市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1—8月,丹东市99家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31.2%,增速居全省第二。9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速全部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速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0.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迅速,分别增长72.2%、69.5%和59%。
    10/27
  • 辽宁凤城市蓝旗镇:以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凤城市蓝旗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凤城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立足本地实际,谋划长远发展,全镇上下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上项目的良好氛围,项目建设取得实打实的良好效果,为蓝旗镇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强化服务,切实做好项目的“管家”总投资3.8亿元的“天赐蓝莓小镇”项目,于2017年开工建设。2018年以来,项目受资金等因素困扰,进展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推动项目尽早实现复工,蓝旗镇党政主要领导主动深入企业与业主对接,真正当好项目的“管家”。多措并举,协助企业争取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第一时间解决项目复工建设具体问题;会同村组,全力化解用地纠纷等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天赐蓝莓小镇”项目于今年上半年复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预计12月底基本建成,将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单体暖棚蓝莓基地。(来源:凤城市蓝旗镇政府)立足长远,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蓝旗镇拥有大量的砂石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蓝旗镇面临的课题。经过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蓝旗镇确定了“资源换产业”发展方向,坚决摒弃粗放式开发利用。“必须建厂搞深加工”,是蓝旗镇立足砂石资源对外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苛刻的投资条件必然大幅提升招商引资的难度。2019年以来,蓝旗镇“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苏、河北、大连、沈阳等地客商洽谈30余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7月,终与福建投资商达成合作。目前,丹东蓝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立,总投资2.4亿元的丹东蓝洋科技节能环保建材(干混砂浆)项目已立项,目前正在办理土地等前期手续。项目计划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年产值2.5亿元,纳税1000余万元,将成为蓝旗镇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该企业将为丹东地区首家“干混砂浆”企业,填补地区产业空白。转变思维,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洋河流经蓝旗镇,常年水量充沛,沿岸景色优美。随着政府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及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该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春季候鸟迁徙季,天鹅、灰雁、野鸭等种群超十余万只。流域内野生鱼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每年冬季捕捞一网达数万斤。从2019年开始,蓝旗镇党委、政府探索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大洋河流域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蓝旗群众充分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发展原生态观光旅游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蓝旗镇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避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无序破坏。项目单位委托省级专业机构编制了可研报告和规划。同时,提前依规办理滩涂、防洪等相关手续。目前,总投资3.2亿元的大洋河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已立项,并取得了环评批复。项目计划2022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凤城市又一重要旅游景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蓝旗镇全镇上下将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斗志和干劲,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狠抓项目落地落实、快投快建、达产达效,努力开创蓝旗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0/26
  • 辽宁丹东5项国家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年初以来,丹东大力推动标准化发展战略,创新标准化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以先进标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末,全地区发布国家标准5项,均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立项国家标准3项;实施行业标准1项,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发布地方标准6项,立项地方标准9项;立项团体标准1项,发布实施企业标准371项。围绕优势产业,丹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研制先进标准,初步构建了以燃气表、无损检测仪器等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其中,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超声波燃气表”国家标准为国内超声波燃气表的研发生产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国内标准空白,并结束了该产品依赖国际标准的历史。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实际,丹东市以仪器仪表产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农业等为主阵地,加快融合标准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可示范、可复制的标准化试点示范成果。目前,已成功建设板栗、水稻、杜鹃花亚麻、五味子、食用菌、贝类养殖、短梗五加、荷兰黄瓜、有机农业等11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在建的丹东元宝区智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两家企业完成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两家企业入选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标准化试点,3家企业完成省级企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建设。截至目前,丹东市累计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1项,全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