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俩企业跻身“国字号”
      近日  农业农村部决定认定国内115个基地  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其中辽宁省有8个基地上榜  丹东占俩!    2021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认定名单(辽宁省部分)  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  辽宁五丰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  辽宁正业花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大连天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体  大连盖世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安德食品有限公司  大连海宝食品有限公司  辽宁每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据悉,认定这些基地,旨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农业贸易转型升级,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同时,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着眼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总目标,着力提升基地主体适用海外市场标准、善用贸易规则、打造国际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做实做细出口促进公共服务,为本地区农业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加强与财政、商务、海关、市场监管、金融、保险等部门协调,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向基地主体集聚,形成强基地、促出口的工作合力。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各地要注重总结国贸基地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典型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和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提升本地区出口农产品竞争优势,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有序组织开展外贸业务培训、观摩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经验分享与合作交流。完善健全后续管理,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对国贸基地市场主体的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了解并反馈国贸基地遇到的涉外贸易壁垒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将适时出台专门管理办法,对国贸基地开展监测评价,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  期待更多丹东基地  跻身“国字号”!  来源/辽宁日报
    05/17
  • 小甜瓜成村民致富“宝贝疙瘩”
    5月10日一早,在东港市长山镇新民村,刘贵和正在自己家的甜瓜棚里将刚采摘完的甜瓜装箱、包装,准备发走。“我这些甜瓜都是客户下的订单,我给包装好,直接发走就行。”刘贵和一边装甜瓜,一边说。20年前,刘贵和主要以种植自家的水稻田为生,偶尔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2000年,刘贵和开始扣棚种植甜瓜,自己创业自己干,不仅免去了外出打工的奔波劳累,还带来不错的收入。“自己扣棚省心,不用给别人打工了,我们两口子扣这两个棚,一年收入至少七八万元,挣个外出打工的钱没问题。”刘贵和很知足。近两年,刘贵和有了稳定的客户,甜瓜一下果便被抢购一空,在走本地市场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将甜瓜销往外地。5月1日前后,“新民甜瓜”开始陆续下果,走进新民村的甜瓜棚里,香气扑鼻。全村的甜瓜大棚并不多,但是“新民甜瓜”的品牌却远近闻名。“新民甜瓜”从最初只在丹东和东港本地销售,到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如此香甜的甜瓜,它的诞生却是一场“意外”。20多年前,新民村的几户村民想搞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农业种植,于是开始尝试种植甜瓜。没想到,由于土质、小气候优势,种植出的甜瓜格外香甜,这让当地村民收获到意外惊喜。渐渐的,“新民甜瓜”成为“明星甜瓜”,成为村民致富的“宝贝疙瘩”。今年60岁的丛英已经跟丈夫一起经营瓜棚21年。扣棚前,二人除了种植水稻,还靠赶集卖衣服获取收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后来,看见村里的人都开始扣瓜棚赚钱,丛英便与丈夫也加入瓜农的队伍,从最初的一个棚发展到如今的两个棚。一年下来,两个棚净收入在十四五万元左右,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虽然累点,但是赚得多了,瓜的价钱越来越好。”丛英笑着说。当天,丛英早早就将现摘的甜瓜包装好,在棚内等待商贩来收。凭借“新民甜瓜”的美誉,瓜农不仅不愁销路,还有底气待价而沽。采访期间,几个年轻女孩儿从远处走来,直奔棚内,这已经是她们第5次上门求购。“新民甜瓜有名,我们就来棚里,挨个棚尝,觉得大姐家的瓜挺好吃,就从这儿拿。”其中的一个女孩儿刘婷婷告诉记者,今年是她们第一年卖甜瓜,最初只是在微信里卖,试试水,没想到越卖越好。“前几天每天拿80斤左右,今天多拿点,卖好的话,明年还来大姐这儿拿瓜,接着卖。”刘婷婷笑着说。甜瓜虽香,但种植甜瓜却是一场“游击战”。由于甜瓜受栽培耕地重茬限制,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为了不影响甜瓜品质,甜瓜种植的间隔期需要十四五年,种植户只能每年更换地块。与此同时,村民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模式。瓜棚一年能产两茬瓜,第一茬是甜瓜,五一前后上市,但甜瓜的上市时间比较短,只能卖半个月左右。在头茬瓜结束后,瓜农会着手栽种第二茬瓜,由于第二茬瓜的味道没有第一茬瓜好,近两年,瓜农改变种植模式,将以前的第二茬甜瓜改成种礼品小西瓜,探索新品种,市场反响很好。新民甜瓜协会成立后,为甜瓜种植出新招、谋发展、解决技术问题。通过引进富硒叶面肥、推广生物肥等方式,提高甜瓜品质,去除土壤及甜瓜的农药残留,畅通“新民甜瓜”的绿色种植之路。“现在都搞绿色种植,甜瓜也不例外,村里鼓励农户给甜瓜打富硒叶面肥,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不仅消费者吃得放心,农户的收入也随之提升。”新民村党总支书记刘志军说。记者张瑞
    05/14
  • 中国品牌日丨丹东两个老国货品牌支棱起来了!
      5月10日-5月12日  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  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丹东两大品牌企业  孔雀表+康齿灵  入选参加活动    孔雀表业被选定参加中国品牌日线下与线上宣传活动,康齿灵牙膏被选定参加中国品牌日线上宣传活动。    孔雀表和康齿灵两大丹东品牌,曾经享誉全国各地。  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辽宁手表厂,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机械手表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从50年代的前进牌手表、60年代的辽宁牌手表、70年代的红旗牌手表至80年代享誉全国的孔雀表,企业累计生产各种机械手表4000多万只,为中国手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被中国钟表协会评为中国陀飞轮手表(丹东)制造基地。    丹东康齿灵牙膏有限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口腔护理用品生产企业。国内第一支中草药牙膏、第一支药准字的口腔乳膏,均诞生于此。康齿灵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辽宁著名商标、辽宁老字号等多项殊荣,获得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记者/邢漫
    05/13
  • 腾笼换鸟 闲置厂房“活”了
    近日,在东港市前阳镇的辽宁铭笙纸业标准化厂房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厂房改造施工。该项目计划投资0.8亿元,利用原有土地及厂房进行改造,并新建5万平方米标准化服装加工厂房。改造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届时会有5家外省服装企业入驻。“前阳政府帮我们联系企业,推进洽谈,让这闲置的厂房又‘活’了。”项目相关负责人孙征介绍。今年以来,前阳经济开发区把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实施“腾笼换鸟”当作挖掘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季度,共盘活闲置厂房面积2.06万平方米,预计年底前可达到6.2万平方米。前阳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园区各类招商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的招商方式,采用“一企一策”,协助企业通过转让或出租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一批优质、高端项目,突出引进对开发区产业关联度大、转型升级带动力强、税收贡献率高、推动实体经济壮大的项目。主动加强对已落户企业的引导支持和跟踪服务,充分挖掘投资潜力和招商资源,鼓励其扩大投资规模或投资相关产业,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全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战略,对闲置资产盘活的潜力、规模、依托资源、模式、布局、项目储备等情况向客商作推介,助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陈鸿军记者张瑞
    05/13
  • 编织“云端”集成网 探索服务新途径
    工程技术、时政民生、经典名著……你想看的资讯信息这里全都有。点开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职工书屋”一栏,内设有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和辽宁职工报等报刊杂志网上端口,可以满足我市不同职业职工足不出户便可阅览天下事的需求。“互联网+工会”模式,是市总工会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工作载体,全新编织的一张覆盖思想引领、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等多点交互的“云端”集成网,并凭借“云端”打通服务职工新途径。推进职工“云阅读”,变“一卷在手”为“一屏万卷”。除了增设“丹东工会电子职工书屋”,增设各类报刊杂志网上端口丰富职工阅读面外,市总工会还开展了“我爱阅读·筑梦辽宁”主题职工读书活动,提出每天读书10分钟微倡议,激励广大职工亲近图书、热爱阅读。同时,组织观看辽宁省读书节、丹东市读书节“云”开幕式、闭幕式,让职工群众在“云”阅读中,感受政治之基、看见文化之美,汲取精神力量。推动行家“云授艺”,变“师傅带徒”为“粉丝追星”。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开设劳模风采专栏,讲述新时代工匠故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丹东高质量发展大潮。“工匠大讲堂”栏目,则邀请了多位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与广大职工“云”上互动,讲述技能提升痛点盲点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让职工“铁粉”随时随地追星追梦。推出12个线上暖心培训礼包,为4800名江城职工打造技能提升云课堂。推行美好“云展示”,变“身边风景”为“全民风韵”。在市总工会组织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女职工在行动”主题摄影大赛中,广邀江城女职工,记录工作中不让须眉的勇气和生活中柔肩扛担的从容,以及争做营商环境建设“践行者”的自觉,定格出彩瞬间,留住女性风采。开展“温暖晒丹东”“温暖才艺秀”等活动,征集晒美景、留记忆和秀才艺等视频图片作品200余幅。深化维权“云守护”,变“寻法无门”为“精准护航”。依托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法律小贴士等普法专栏,广泛宣传普及《民法典》《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信息,提升广大职工维权意识。为打破维权无门困境,特抽调专人管理12351维权热线,为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并指派专人提供法律援助。截至目前,已为维权职工累计追回欠薪及误工费近10万元。记者曲艺
    05/13
  • 小草莓“红”了日子 好环境“美”了生活
    5月7日,在位于东港市黄土坎镇山河村的鸿辰果业厂区内,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紧张地忙碌着。这是一家现代化新型果业企业,集水果初加工、精品水果贸易及水果种植于一体,主要依托“优种繁育、农资供应、加工贮藏、科技支撑”四大板块开展果业产业化建设,以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助推本地产业优化、带动农民致富。目前,企业在天猫等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店铺,并通过抖音平台直播带货,推介东港农产品。当前,正值草莓、蓝莓和大樱桃的销售时节,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位上挑选精品果,包好精品装,为客户提供优质果品。据了解,鸿辰果业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四五十个,大部分都是山河村村民,每人每天收入150元左右。除此之外,山河村共有高标准温室大棚200余栋,棚内生产为更多人敞开了就业大门。目前,山河村的草莓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近70%。“现在草莓大棚里忙,所以这里年轻人少,不忙的时候可热闹了,还有打球的。”在山河村王屯组的小广场上,今年74岁的王作文正同几位村民晒太阳、聊天。小广场于近年修建完成,文化设施还在逐渐完善。“以前这都是烂泥、荒地,现在变化老大了……”在山河村生活70多年,见证了村子蝶变的王作文难掩喜悦:“俺们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好,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再也不用踩烂泥了,路边的花一开,可好看啦……”近些年,村民不仅腰包越来越鼓,生活环境也越变越好。村路整洁,两侧绿意盎然,荒地变成了花园广场,分类垃圾桶整齐放置,垃圾全部入桶……“以前路上都是垃圾,刚开始整治时村民还不适应,现在都养成习惯了,不仅不乱扔垃圾,还能自觉维护。”山河村王屯组村民组长马传德告诉记者。近两年,山河村不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1.4公里水泥路、柏油路施工建设,屯堡道路硬化,实现组组通油路;浆砌排污边沟1000余米,保障生活污水排放通畅;完成5个村民组文化广场建设,广场内设篮球场、健身路径,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村民开展文化健身活动不出组;完成村民组内主要街路亮化和绿化,现全村5个村民组共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盏,栽植绿化树木7000余棵;清理“三堆”100余处,清理垃圾30余吨,清理小广告300余个;完成王屯村民组休闲景点修建美化;全村建设文化墙11块,面积500余平方米,设立固定式宣传牌17个。在此基础上,今年,山河村计划再在三个村民组分别修建一个景点,并再新建一个文化广场。记者张瑞
    05/13
  • “高速”畅通销路 草莓产业提速
    “以前往哈尔滨运送草莓得20多个小时,高速公路通了以后,10多个小时就到了,时间缩短一半。”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党总支书记付晓利告诉记者。从1994年开始扣草莓大棚,到现在,付晓利已经种植27年草莓。27年间,他见证了东港草莓产业的由衰到兴,从最初的销售艰难,到如今的供不应求。“最开始我们自己拉草莓到外地卖,卖得不好,果损也大。后来,就找外地的商贩来收。”提及当初开拓市场的经历,付晓利很感慨。未通高速公路之前,由东港开车到大连需耗时7个多小时,到哈尔滨则需20多个小时。由于当时包装水平有限,加之路上颠簸,致使草莓在运输途中损耗较大,销量和产值都较低。2005年,丹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高速的开通成为东港莓农的福音,通过冷链高速运输,草莓抵达沈阳、大连只需3个多小时,运往广东地区只需24小时。高速打通了草莓的销路,提升了运送速度,推动东港草莓产业加速发展。“以前,草莓只能在东三省销售,现在,草莓能销往全国各地,销路不再是难题;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商贩收购,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对接大城市的超市,利润更高了。”付晓利说。1994年前后,李家店村的设施草莓大棚不足10栋。2010年前后,设施草莓大棚已发展到600余栋。今年,全村设施草莓大棚已超千栋。如今,草莓生产已成为李家店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有600余户1900余人从事设施草莓生产。2015年,付晓利带领草莓种植户集中发展草莓产业,成立了东港市马家岗富源草莓专业合作社,后又成立了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圣济草莓专业合作社等10家草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担负起全村草莓生产的总体规划、发展、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工作,全村现有85%的农户加入合作社。“高速公路的开通对东港草莓销售影响很大,草莓及时快速送达,能更好地保障草莓的果品。外地客户能尝到最新鲜的草莓,提高对东港草莓的认知度,从而推动这一产业更好发展。”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刁玉峰介绍说。记者从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了解到,2005年,东港草莓占地面积为11.08万亩、产量20.1万吨、产值4.5亿元;2020年,东港草莓占地面积已达17.3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54亿元。东港共有10万户农民、5000多名经纪人及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年出口草莓制品近4万吨,创汇达3500多万美元。东港草莓于2011年跻身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名单,连续多年被评估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77.5亿元。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让农户获得更大收益,也使东港从事草莓产业的组织更加规范。作为较早一批从事草莓生产和销售的马廷东,从早期的单打独斗,到后来成立圣野浆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进行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合作社模式下,带动周边草莓种植户抱团取暖,将草莓产业做大做强,一同走上致富路。如今,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东港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记者张瑞
    05/12
  • “项目管家”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项目管家真正是为企业办实事,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近日,振安区九连城镇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负责人受访时说。今年以来,市营商局全面落实项目管家制度,项目管家为企业(项目)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地区营商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张希俊是九连城镇企业办负责人,他的另一个“角色”是辖区一些企业的项目管家。前段时间,了解到辖区一家蘑菇种植企业产品滞销,张希俊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寻找代理商,经过不断努力,企业产品重新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全面落实项目管家制度,是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年初,市营商局组织各地区对项目管家服务项目(企业)进行了更新、调整,共有872户项目(企业)入库,比去年增加116户。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0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78家。同时,市营商局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全面掌握企业信息,确保入库项目(企业)无遗漏。对于入库项目(企业),我市采取不同形式统筹配备了项目管家,全市189名项目管家实现了对入库项目(企业)服务全覆盖。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主要目的是为项目(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此,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项目管家制度解决问题机制的通知》,对服务项目(企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分级分类解决问题机制和定期调度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同时,建立月调度制度,每月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和项目(企业)遇到的难题,推动协调解决,进一步提升项目管家精准服务质量。制度运行以来,全市项目管家共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超过1300个。今年,市营商局制定了《丹东市项目管家服务中小微企业工作方案》,把中小微企业也纳入项目管家服务范围,一并提供“管家式”服务,为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记者刘作庆
    05/12
  • 丹东5家企业参加首届消博会!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于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市组织5家企业参展。    在此次“消博会”上,我市参展企业利用辽宁整体形象展区这一平台,参展产品得到了全面地展示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在为企业带来最直接经济收益、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对我市在进一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洽谈活动、引进先进高尖端技术标准和成功管理消费经验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为期4天的展示期间,我市企业共接待国内外专业观众2000余人次,深层次沟通近百人次,发放企业宣传册200余份,与潜在客户现场讲解百余人次;参加国家重大信息、论坛发布10余场次;现场线上直播、线下展示深度融合,经过反复沟通洽谈,建立联系100余家,现场销售合计100余万元,意向合同2000余万元,现场展示效果超预期。
    05/12
  • 一季度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洪满5月11日,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一季度,我市3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三位。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持续显现,工业经济呈现运行平稳态势。一季度,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2.58亿元,同比增速40.0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3.8%。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6.8亿元,同比增速11.12%。为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老原新”工作专班,坚持每月集中组织调度。建立健全项目库,入库“老原新”工业项目214项,其中,“老字号”项目58项,“原字号”项目41项,“新字号”项目115项。项目库中新开项目64项,续建项目88项,储备项目62项。项目开工率达到78%。重点产业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纺织服装、增压器和仪器仪表等产业。在“202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上,我市对接在谈项目2个,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41个,其中意向采购、加盟、代理、合作运营我市自主品牌的项目47个。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动“三落实”专项行动,抓实各项工作。落实省、市工作考核指标,一体推进经济运行和园区发展,对接省扶持发展专项支持方向,结合我市实施确定重点扶持方向,梳理项目包,向上争取资金。围绕解决企业困难,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做好企业服务,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