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靠海养海”海更丰,年年有鱼更有余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增殖放流中国对虾幼苗、三疣梭子蟹幼苗、中国蛤蜊稚贝、细鳞鲑幼苗、团头鲂幼苗、鲢鳙鱼等,并协助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完成增殖放流瓦氏雅罗鱼。在海水水域增殖放流方面,去年6月7日—9日,在黄海北部附近海域增殖放流1厘米以上中国对虾幼苗2.8亿余尾。去年7月22日—30日,在黄海北部附近海域增殖放流仔蟹Ⅱ期以上、全甲宽0.6厘米以上三疣梭子蟹幼苗5000万余只。去年9月9日,在黄海北部附近海域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稚贝3300万余粒。在淡水水域增殖放流方面,我市连续第16年开展淡水鱼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21年9月16日,在鸭绿江流域太平湾水库古楼子附近江段增殖放流7厘米以上瓦氏雅罗鱼鱼苗约60万尾。2021年10月27日,在丹东鸭绿江流域增殖放流8厘米以上细鳞鱼鱼苗27357尾。2021年10月25日,在丹东大洋河流域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鱼苗、团头鲂鱼苗。坚持增殖放流,促进了我市水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维持了水域内不同物种的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在增殖放流过程中,相关部门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共同修复水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氛围。2006年以来,我市淡水流域累计增殖放流各种鱼类1亿余尾,增殖种类不仅有经济鱼类,也有保护性物种如细鳞鱼、池沼公鱼、松江鲈鱼、香鱼等,为鸭绿江渔业资源恢复和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增殖放流,使丹东地区的海洋更富饶,鸭绿江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和改善,保护了鸭绿江的优美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01/25
  • 辽宁丹东: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
    1月21日,由丹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丹东市科学技术局、丹东市财政局、中共丹东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青团丹东市委员会、丹东市科学技术协会、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区丹东城市赛)暨丹东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丹东高新区规划展览馆圆满落幕。据悉,大赛自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40余家企业报名参赛,涵盖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领域。在历经报名审核、初赛以及赛前培训等环节后,共有10组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总决赛各流程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施各项防疫措施,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展位式路演、移动式评审”的形式进行。答辩模式为“8+7”(项目路演8分钟,评委问答7分钟)。10家参赛企业经过激烈角逐,共决出初创组三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一等奖1名,以及成长组三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一等奖1名。
    01/25
  • 辽宁丹东:“丹东警事”微信公众号入围全国“二十强”
    1月18日,中央政法委第三届“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揭晓,丹东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丹东警事”入选榜单。经过严密的数据分析和专家层层评审,在全国政法系统近14万个新媒体账号中,“丹东警事”微信公众号脱颖而出,在100个微信公众号榜单中位列20名。据悉,“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是全国政法系统一年一度最具权威的新媒体评选活动。
    01/25
  • 辽宁丹东:“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促增收
    外面白雪皑皑,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1月19日,记者来到元宝区蔡家村。蔬菜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把收获的蔬菜搬上车,运往不远处的包装车间。“马上要过春节了,我们把蔬菜搭配包装成礼盒,送到农贸市场和超市,既满足了市民春节吃菜的需要,又能为村民增收,一举两得。”丹东市元宝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呼延东介绍,通过这种“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每年每户菜农可增收2—3万元。蔡家村地处城郊,以种植蔬菜为主。过去,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加上村内人均种植面积小等原因,村民种植的蔬菜经常滞销,收入也相对较低。元宝区委、区政府经过长期市场考察,2014年,在该村成立了10余家合作社。2018年,他们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丹东市元宝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采用“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发展模式,让蔡家村大棚蔬菜产业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新路。企业的参与,对优化、整合村内土地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与村民共同投资建设蔬菜大棚,村民按照企业要求种植蔬菜,企业负责销售,所得利润按照大棚投资额和蔬菜生产数量进行分红。在农产品质量方面,企业严格把关,并聘请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技术。“本地蔬菜与外地蔬菜相比,有着新鲜度高、口感好等优势,但价格也比外地蔬菜稍贵。”呼延东介绍,为此,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中高端产品。公司在市内主要市场设立蔡家村农产品销售专卖店,并且积极与市内大型商超进行合作,设立蔬菜专柜,销售蔡家村的蔬菜礼盒以及精品蔬菜等。他们还专门设计了蔡家村的农产品商标和包装,形成品牌效应。根据以往经验,春节期间,他们每天能销售蔬菜近4吨。蔬菜种植在元宝区有悠久历史。如今,元宝区正实施“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以本地区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同时,通过政府的鼓励、扶持、引导,让合作社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统一技术、统一指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在不同行业,合作社抱团取暖,解决产品出路问题,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01/25
  • 辽宁丹东市市场监管局: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1月20日,从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该局立足职能,坚持从严治理的原则,组织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进行落实。严格做好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登记工作。不再登记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已经登记的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做好有关机构的变更和注销登记工作。对于非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严格“先证后照”的原则,把好入口关,全面实行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防止超范围培训。强化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每周汇总推进情况,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丹东市市场监管局累计监测各类教育培训广告16432条次,丹东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检查相关教育培训机构18家。
    01/24
  • 辽宁丹东:返乡创业助农
    春节前夕,丹东市草莓销售趋旺。今年,振安区五龙背镇众多草莓种植户销售不再单打独斗,在外闯荡多年、去年返乡创业的本地青年王鑫在家门口建成九丰果蔬合作社分拣中心,种植户只要把新采摘的草莓送进中心,分拣中心就会按照大小分类包装,通过直播卖货等形式销往全国各地,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实现了抱团取暖,增强了种植户们的信心,也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近年来,丹东市鼓励本地青年返乡创业,帮助他们搭建线上线下推介营销平台,依靠电商助农,让农民真正受益。
    01/24
  • 辽宁丹东东港:年轻力量奋进草莓产业新时代
    “从采摘、包装到发货,我每天都会全程监督,确保客户收到满意的果品。”1月18日上午,跟随于泽民的脚步,记者走进丹东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于泽民像往常一样,来到包装车间,对工人选出的草莓及包装情况进行严格把控。于泽民生于1990年,2014年,他从物流行业转入草莓行业,当起了草莓经销商。随着市场的逐渐打开,收购的草莓量无法满足市场所需,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设草莓大棚园区。离包装车间不远的地方,是一处集中连片的设施草莓大棚园区。于泽民告诉记者,这里有20栋大棚,是2020年一次性建成的。当时,自己跟亲戚借了100多万元,还贷款100多万元。“记得刚开始建的时候是2020年1月份,当时还赶上疫情,但是我丝毫没想过退缩,确实有点冒险,但年轻嘛,怕什么。”于泽民说。第一年,于泽民的草莓种植就取得了成功,并用8个月还上了所有贷款。“2020年,我相当于学习了1年,从育苗到结果都亲身实践,很不容易,但欣慰的是,草莓从种植到营销都很好,一年下来,每亩地净利润能达6万元左右。”于泽民告诉记者。虽然涉足草莓行业的时间不长,但于泽民已经从一个种植新手变成了各方面都懂的全面手。由于年轻,不仅学得快,也能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敢于接受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在包装车间,于泽民拿出一盒已经包装好的白草莓说:“你看,这就是我尝试种植的白草莓。有新的种植技术或品种,我一定赶紧尝试。”在椅圈镇201国道通往滨海路的大道上,曾经道路两边一望无垠的土地,如今都是排排高标准温室大棚,李龙远家的大棚就在这里。中午刚过,忙碌了一上午的李龙远又出现在大棚园区,巡视着自家的6栋大棚。“现在就是来看看草莓是否需要冲肥和浇水。”李龙远边走边介绍。生于1989年的李龙远曾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他跟于泽民一样,有着一颗创业心,对现代农业尤其是东港的草莓产业充满信心。作为年轻的种植户,他不仅技术掌握得快,还能紧跟市场行情。2018年回乡建棚的同时就成立了合作社,并不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以前种草莓年纪大的人偏多,现在年轻人多了,无论销售还是种植方式,都更‘前卫’了。”李龙远笑着说。随着东港草莓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众多年轻力量加入,返乡创业,从事草莓行业的青年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不少大学生。曾经,东港依托“土专家”撑起草莓产业;如今,随着返乡创业青年的不断融入,东港草莓产业迎来了新时代。
    01/24
  • 辽宁丹东:保供抓生产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岛,看到一排排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生菜、茼蒿、小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在马市村五组村民姜国庆家的温室大棚里,夫妻俩忙着采摘小白菜、生菜,捆绑、冲洗、装箱,发往批发市场。“这批小白菜新鲜上市,正赶上春节,咱丹东市民就能吃上本地新鲜菜了。”马市村村民郑玉珍说。九连城镇马市岛是我市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萝卜、白菜、青笋、菠菜、西兰花、西红柿等30多种应季蔬菜。通过多年设施农业的发展,当地蔬菜种植已实现“春提早、秋延晚”,轮茬种植,歇人不歇地,农民收入不断提升。春节前是蔬菜生产和保证市民菜篮子供应的关键时期,镇党委落实落细节前蔬菜生产管理措施,在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提供技术指导上下功夫,确保上市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01/24
  • 辽宁丹东凤城:科技下乡“开良方”
    1月7日上午,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蓝莓种植项目培训班在黎明村温室大棚举行。凤城市草河林苑家庭农场致富青年能手姜震宇,为当地蓝莓种植户讲解蓝莓种植技术和日常管理知识。培训采用“互联网+”方式,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训分步实施。100余人参加现场教学,近400人通过线上观看直播。姜震宇经营20个蓝莓暖棚、10个蓝莓冷棚,有着丰富的蓝莓种植经验,年均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培训会上,姜震宇从蓝莓的发展前景、市场行情到如何选择品种、施肥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作了详尽介绍。种植户们聚精会神、热情高涨。问答互动环节中,蓝莓种植户争相提问,场面热烈。“我们家种蓝莓好几年了,要不是这次培训,都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原来自己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位种植户大姐激动地说。近年来,大堡蒙古族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乡党委始终坚持把乡土人才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军,聚力选优育强人才队伍,致力培养储备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有更多和姜震宇一样有干事创业热情的农村青年涌现出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驱动力。
    01/21
  • 辽宁丹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近年来,丹东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益森林产业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观光等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以生动的实践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这是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近几年来的发展思路。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近几年,村里又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可种植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有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窑沟村是丹东市走林产业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东市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兴林富民、生态惠民为目标,着重打造以板栗、软枣猕猴桃、红松果材林、大榛子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和林药、林菌、林菜、林畜为特色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全力加强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丹东市还立足实际,以林业产业发展精品化为目标,推动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全力落实特色经济林、林下产业发展任务以及新型林业主体建设任务。为了能够抓好林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丹东市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打造样板,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板栗、红松、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优势特色经济林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培育、推广板栗的“丹栗3号”、软枣猕猴桃的“龙成2号”等经济林新品种,提高单位林地产量,提升果实品质,以质量提升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打造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并推进林下参、玉竹、山野菜、林蛙等优势特色林下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此外,结合森林资源优势,丹东市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走以林养林的发展路子,以项目建设推动林下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林药、林畜、林菌、林菜等特色林业立体复合经营精品化示范园建设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特种养殖业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鼓励林农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林地经济精品化示范园,促进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一批林下经济、经济林改造的典型,打造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个性化产业亮点,树立典型基地、示范园,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引领示范作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丹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丹东市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因生态而美、凭生态而立。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