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深入百年产地 助力草莓发展1月9日,2025“莓好东港,兴边富民”暨东港市草莓百年历史系列活动在椅圈镇开启,多家金融、科技企业走进椅圈,携手镇村实现爱心助农、产地助销。本次活动由丹东市知联会主办,东港市知联会承办,重点打造助农销售、产地溯源、标准建立、品牌打造、文化传播等产业要素,为持续推进强村共富,实现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乡村振兴画卷。1924年,东港市椅圈镇夏家村引入鸡心草莓种植。距今,草莓在椅圈已有百年历史,椅圈镇已从最初的7株幼苗,到如今全镇草莓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值11亿元。椅圈镇接连荣获“中国设施草莓第一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等诸多称号。近年来,椅圈镇于市场浪潮中勇立潮头,以种植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人才引进培养激活发展动力源,着力打造精品、培育新品,不断擦亮“椅圈草莓”名片。然而,随着全国各地草莓不断涌入市场,给东港草莓品牌和销售带来了影响和冲击。经过知联会前期的多次调研及准备,此次活动主要围绕产地溯源、草莓标准、丹东东港草莓品牌打造、草莓百年历史四个维度,并由辽宁沁丰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发此次活动唯一销售平台帮扶椅圈镇夏家村农户销售,保护好东港草莓品牌。为了增加产地溯源的严谨性、权威性,微点码(辽宁)科技有限公司为此次销售的每一盒草莓增加了不可复制的微点码,溯源信息全面展示了产地内容,并且每一盒草莓都有椅圈镇镇长的签名信,大家财险也专门为椅圈镇草莓承保“草莓食品安全责任险”,让客户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此外,每销售一盒草莓都会提取1.88元作为公益金帮扶椅圈镇困难群体。当天,丹东市泽合果业与夏家村签订了助农销售协议;微点码(辽宁)科技有限公司与椅圈镇政府签订了产地溯源战略合作;建设银行丹东分行、盛京银行丹东分行、大家财险丹东中心支公司与椅圈镇政府、辽宁沁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金融服务助农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辽宁联合实验室与辽宁沁丰科技有限公司就智慧农业应用示范项目签订了战略合作。记者│张瑞01/16
- 多点发力 农业提质去年以来,丹东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着力夯基础、稳产能、守底线、防风险、增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筑牢。全面完成粮食播种任务,压紧压实稳粮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前已完成保护性耕作11.86万亩,实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项目14.7万亩,完成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61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稳步提升,拎稳“菜篮子”。新建设施农业9000亩。2024年预计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89万吨,同比增长1.2%;水果产量54.92万吨,同比增长2.4%;肉蛋奶产量76.6万吨,同比增长4.78%。农业科技支撑扎实有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推荐申报省农业科技贡献奖6个。种业振兴行动稳步推进,新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2个,新育成玉米自交系5个,获2项玉米植物新品种权。绿色农业模式加快普及,获绿色食品证书4个,农膜回收率达94.25%,农药包装回收率达到80%。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14个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共计4.5亿元。预计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146亿元。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重点项目148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46.2亿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成功申报耕地轮作、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项目资金2.93亿元。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再夺粮食丰收,持续提升生产能力,加强科技支撑,加速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邢漫01/16
- 丹东仪器仪表品牌价值72.23亿元日前,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了2024年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丹东仪器仪表品牌价值在全省制造业区域品牌评价中价值为72.23亿元,品牌强度848.7,获得全省第七名,进一步提升了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建立于2009年的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现有企业85家,在产业发展规模、科技研发能力、创新创业等方面业绩突出,已成为丹东市一张“产业名片”。近年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的管理办法》要求,在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方面下足功夫、加大投入,完善健全基础设施配套,安全、环境、服务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及区实业集团积极担当作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成功举办“仪器仪表”招商推介会、“辽宁(丹东)现代消费品产业研讨会”等系列招商活动,新引进入驻企业7户,扩产企业9户,规划整合完整厂房3栋,盘活闲置厂房7.56万平方米,推动企业“腾笼换鸟”2户,洽谈意向客户33户,园区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记者:刁庆峰01/15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冬季会战丨凤城市:落地就开工,注册即注资2024年12月1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9亿元的100MW新型独立调频储能电站项目正式敲定,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收入8000万元,为当地创造税收约1040万元。2024年12月23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同日,江苏南通和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一天时间完成了注册和注资,实现了项目落地“事不隔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凤城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立足凤城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要利用冬季时间,把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提早一步、领先一招、做深一层”,制定“走出去、请进来”计划表、项目落地时间表、产业规划路线图,统筹谋划好全市招商工作,确保迅速见到成效,推动2025年落地项目有大幅增长。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凤城市积极落实好“两查一追”“会议跟着项目走”“政银企对接”等制度机制,提升企业投资意愿和信心。制定奖惩机制,细化任务指标,压实责任主体,做到人人有指标、个个有项目,具体任务“有音有果”,推动形成全民招商“冬季会战”的强大合力。记者/李琦01/14
-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签约大连工业大学!发布自主品牌!丹东这个行业迎来高光时刻!1月11日下午,市纺织服装协会举办2024年度年终盛典暨匹克服、滑雪服丹东自主品牌发布活动。大连工业大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纺织服装协会及市工信局、商务局、文旅广电局、科技局、市纺织服装协会成员代表出席活动。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与市纺织服装协会、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与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分别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作为全国运动户外服装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医用防护服生产基地,2024年1月,我市正式列入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2024年1~11月份,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5.7%,完成工业总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26.4%。在匹克服、滑雪服丹东自主品牌服装发布走秀环节,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模特们身着自主品牌匹克服和滑雪服,在T台上全方位展示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记者/刘响01/13
- “数”“智”赋能 制造业加速蝶变800米深矿井下,智能干选机对煤和矸石进行精准识别和分选,巡检机器人利用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收集环境数据,并实时分析;纤尘不染的密封生产车间里,数控加工机床飞速运转,机床状态数据通过边缘云终端采集、处理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这是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战略部署,坚持以智能化为“老字号”赋能,以链条化为“原字号”增效,以数字化为“新字号”提质的生动场景。走进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矿山综合解决方案展示平台上,智能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作业车模型正在运行。智能矿山采矿生产一体图上,矿场设备运行、人员、能耗等信息一览无遗。由东方测控自主研发的智能矿山系统,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关键工艺点进行实时在线监测,选矿环节由专家系统实时控制,提高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其中,破碎站、外围泵站等环节的无人化建设,把工厂交给了机器,真正实现了“黑灯工厂”。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为提高我国工业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智能采矿无人驾驶测试基地,铲运机自动行走,井下采矿巷道情况实时可见,车辆运行数据、轨道障碍物识别、防碰撞预警等信息也一目了然……”东方测控智能矿山设计研究院院长吕涛介绍,无人驾驶可以实现危险产区无人化,整个井下作业只有铲装部分需要人工遥控,大大规避了危险作业、恶劣作业场景给人带来的伤害。“矿车无人驾驶已经在首钢硼铁进行变速运行,效果非常好。”吕涛说。产能100%量化可视,机床不再是“孤岛”。在丹东克隆集团有限公司密封生产车间,每个工位的数控机床都与云智能终端连接,加工过程中的机床状态数据通过云终端实时采集,数控加工程序通过云终端下发到机床。操作者自动接收计划分配的工单任务、图纸、加工程序相关数据,也可以实时看到各工序执行情况。“以前机床运转过程的状态数据不可见,整个加工过程像黑匣子。现在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了整个加工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克隆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李景涛介绍,机械密封车间改造后的生产线产能较之前提升30%,成本降低10%,效率提升20%,年产能可达50万套。据了解,2015年,金蝶云ERP在克隆集团上线,并应用到公司全业务领域;2016年,开始数字化转型探索,实现生产车间无纸化;2019年,与华为合作引入华为超融合云软硬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克隆集团实现业务全域数字化,成为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单位。当提及未来数字化转型计划时,李景涛表示,克隆集团正在研究柔性加工在ETO业务模式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自动执行器在制造流程中的应用,以实现更高级别的数字化转型应用,为企业更好发展夯实信息化基础。一码通行,工序实时可追溯。在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仪表生产车间的生产线上,一声“嘀嗒”后,图纸、生产工序全部显示在机床屏幕上,摁下启动键,机床即刻开始生产,每道工序参数自动上传至云端。通博电器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傅浩洋介绍,生产线上的每台设备都配备一个终端,从图纸到程序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工单生成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得图号、材质等工单整体信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管理透明化,既减少纸质单据的打印,保障数据资产安全,同时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及时采集。2023年末新系统上线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2%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8%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5%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以上,产值由原来的1.5亿元增长至1.8亿元。记者:刘响刘海东于上茹01/13
- 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是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现实路径,也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推进丹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市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近年来,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聚焦丹东市纺织服装产业实际,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多措并举,协同共振,助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连续监督提质增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轻工业发展,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高位推动、高位谋划、高位打造,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业产业基础和传统优势,持续加强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和市场开拓等工作,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丹东纺织服装产业融入省万亿级消费品工业基地。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工作部署,将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把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为目标,调研各种不同类型服装企业,以专项调研、专项视察、听取报告等多种形式,选准切入点开展监督。2023年9月,深入华洋纺织、辽宁金凤凰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视察,听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介绍,观看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场景演示和企业产品展示,组织座谈交流,听取关于我市纺织服装发展情况的汇报,与企业家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找出加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2024年3月加大监督力度,建议在培植头部企业、促企业智改数转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我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再上新台阶。专项监督助推发展丹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市人大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地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在充分掌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底蕴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动参加“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并深入我市辽科丝绸、兰光服装、新东方智衣等企业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工作建议,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在市人大监督助力下,市政府进一步理清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心,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精织“百亿”篇章。联动监督做大做强增强人大监督实效就要切实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强化上下级联动,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今年4月,与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联动推进全市轻工业高质量发展调研,重点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促进省、市、区三级工信部门积极作为,发挥自身优势,丹东市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多点开花、亮点频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等部门作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行业专家参与监督全过程,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一体式发展。丹东市成功承办了辽宁省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产品供需和政策对接活动,展示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深度发展,促进消费热点,激发城市活力。活动中,丹东市签约项目11个,达成合作金额近12亿元。记者:景媛媛01/10
- 为发展理思路、谋对策连日来,合作区紧密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理思路、谋对策,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锚定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重点从完善招商图谱、稳定外资外贸、优化服务、促进消费等方面下功夫。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打造窗口“微笑服务”名片,完善“全流程代帮办”“我陪群众走流程”等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筑牢安全生产“防护网”。区属企业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全力推进资产盘活等工作,凝聚共识、创新求变,提升核心竞争力。记者:刁庆峰01/09
- “四个聚焦”提升城市品质今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按照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市住建局从“四个聚焦”上下功夫,有力有序高质量推进城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丹东市住建部门制定并实施了35项措施,大力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白名单”工作;提前谋划部署,变供热“冬病夏治”为“冬病春治”,投入资金2.67亿元,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24.8千米,超额完成改造任务。开展城市道路、“城市家具”、环卫设施、重点场所常态化清理行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安东老街、新安步行街、七经街、九纬路等特色商圈和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升级;完成四道河及大沽沟水环境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向4015户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606.76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87个;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结合燃气管网“带病运行”专项治理行动,更新改造燃气管网135公里,为19.8万户管道燃气用户端安装智能燃气表。今年,市住建局将聚焦主责主业,增强行业发展动能。努力促进房地产项目投资和销售,推动房地产去库存等工作,制定“一项目一策”方案,确保年底前取得成效。聚焦城市更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清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厂进水浓度,降低污水管网压力;推进8个强排泵站及春五路、红房一街、桃铁路等9条道路7.3公里老旧排水管线更新改造工作;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全力保障四道河、五道河、白房河、花园河、北部山区截洪沟、大沙河及九道河等7条城市内河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持续对市属管辖范围内的212条道路进行细致分类、排查,维修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准度、实效性。聚焦城乡建设,提升城乡融合质效。建设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增设座椅、景观商亭等;全面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升级;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打造丹东旅游新的“打卡地”;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聚焦民生民心,改善居住环境。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编制2025年《供热问题清单》和《整改责任清单》,计划改造供热管网164公里;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建筑市场未批先建、“三包一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燃气安全治理,全力推进35.5万户燃气“三保险”安装工作,对高层建筑瓶装液化石油气实施“动态清零”。记者:戚文01/08
- 丹东市工商联民营经济研究智库成立日前,市工商联民营经济研究智库成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要求,全力打造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我为丹东高质量发展献良策”主题,市工商联聚焦服务我市民营经济“两个健康”,与市委党校、辽东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共同筹备成立市工商联民营经济研究智库。据悉,智库建设将采用“4+2+N”模式。“4”即市委党校、辽东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推荐的教授、老师组成智库专家组;“2”即通过市工商联民营企业调查点和全市工商联系统民营企业监测点,以民营企业视角掌握民营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企业政策期待;“N”即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及市外高校、研究机构、各类智库合作,联合开展民营经济领域研究,将优质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丹东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政策成果。记者:栾柏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