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沈阳启动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
    新华社沈阳4月20日电(记者于也童)20日,沈阳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盛京皇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等项目全面启动。沈阳市沈河区将实施一系列升级改造工程,再现盛京皇城繁华盛景。  记者了解到,此次沈阳市沈河区集中启动了总投资9.1亿元的22个项目,从基础设施完善、景观提升、招商引资、文商旅融合等方面,对盛京皇城风貌和业态发展进行综合改造。  “沈河区将利用三年时间,把盛京皇城建设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地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辽宁省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5A级景区。”沈河区区长林宇航说。  盛京皇城,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拥有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在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历史街巷67条,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今年10月份,沈阳中街步行街将率先完成基础设施提升。沈河区将充分利用“老建筑、老胡同、老字号、老故事”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发展盛京皇城夜经济。  据悉,当日奠基的沈阳美达未来生活体验馆项目位于盛京皇城的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亿元,将打造一个以未来科技沉浸感为主题特色、盛京古城文明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集餐饮娱乐、夜经济与购物、休闲、旅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多功能商贸综合体。
    04/21
  • 今年辽宁省投资百亿元建2万个5G基站
    今年我省投资百亿元建2万个5G基站将实现地级市5G网络全覆盖  虽然辽宁援鄂医疗队已经撤回,但医疗协助却没有间断。借助5G远程影像诊断云平台,武汉患者的远程影像数据只需几秒即可在中国医大一院展开,由专家阅片、给出诊断,最多一天曾为60名患者进行影像分析。  打破空间束缚,几乎零延迟操作,远程医疗只是借力5G实现产业升级的冰山一角。打通网络脉络,推进5G发展,辽宁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今年,我省将完成百亿元投资,建设2万个以上的5G基站,5G网络将覆盖所有地级市。  5G通信网络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辽宁省5G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0年)》《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并将其纳入2020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重点任务。  建设5G,我省以提升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为抓手。打通“最先一公里”,实现“多规合一”,确保铁塔、基站站址等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在建设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时,要预留铁塔、基站、机房位置和空间,统筹基站配套设施和电力需求。按规划,到2022年,将实现重点产业园区5G网络覆盖,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超过国内平均水平。  应用5G,我省以大项目、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为抓手。今年,将推进大连普湾数据中心、沈抚新区辽宁先进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到今年底,全省数十个重点产业园区及部分重点企业、主要机场和港口、城市热点区域要实现5G网络覆盖。  推广5G,辽宁加快推进IPv6、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部署,鼓励工业企业、电信运营商、5G通信设备供应商和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面向制造业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推动沈阳市、大连市开展车联网测试,对测试路网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5G网络环境下可满足多种典型场景需求的测试场地。(记者孙大卫)
    04/20
  • 今年沈阳将打造8个市级夜经济街区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日沈阳市出台了夜经济示范(特色)街区的认定标准。今年年底前,全市将完成8个市级夜经济街区的升级改造。  据了解,市级夜经济街区将是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旅游、夜娱乐、夜健身等多样业态的集聚。每年5至10月份街区将营业到23点以后;11月至次年4月营业至22点以后。  其中,市级夜经济示范街区的长度在500米(含500米)以上。业态丰富,有满足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综合消费需求的经营业态。品牌丰富独特,有国内外连锁品牌总店、旗舰店等品牌店。  市级夜经济特色街区长度300米(含300米)以上。富有娱乐、休闲、演艺、中餐、西餐、小吃、非遗展示、体育、24小时便利店等业态。国内外特色品牌丰富,有独立门店的中华老字号、地方老字号、地方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国外特色等品牌。  2021年底前,全市将再完成5个市级夜经济街区的培育打造工作。2023年底前,夜经济街区数量达33条以上,其中市级夜经济街区13条以上、区级夜经济街区20条以上。(记者王晓婷)
    04/17
  • 女骑手穿长靴罩面纱戴帷帽
      孙则墓出土的戴帷帽骑马女俑  新疆唐墓出土的戴帷帽骑马女俑  陕西唐墓壁画中,侍女手捧着一顶帷帽  唐三彩骑马女俑  唐泥塑彩绘仕女骑马俑  本报记者商越  核心提示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4件神态各异、英姿飒爽的唐代骑马女俑。可以看出,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女子骑马成为一种风尚。从这4件骑马女俑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女骑手的“标配”:长靴、长裤、胡服,外加一顶由丝绸之路传来的时髦帷帽,让今人更立体直观地领略到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大唐盛世的气息。  朝阳唐代高官墓出土6件骑马女俑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4件活灵活现的唐代骑马女俑,一件是朝阳唐代孙则墓出土的釉陶骑马女俑,通体施淡黄色釉,女子头发前部刘海中分,嘴角含笑,表情端庄,身着披巾,内衬低胸襦衣,下着长裤,脚穿尖顶靴;一件是朝阳唐代鲁善都墓出土的彩绘陶骑马女俑,只见女子头梳双环望仙髻,弯眉细目,上着对襟短襦衫,下着红色长裤,足蹬长靴;第三件是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骑马女俑,女子头梳高髻,着窄袖翻领襦衣,肩搭披帛,下穿长裤,足蹬软靴,神情从容淡定;第四个是旅顺博物馆馆藏新疆出土的泥塑彩绘骑马女俑,马背上的女子也是发髻高绾,面涂白粉点红唇,下身着白棕色相间的竖条纹裤,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四匹马都是身形健壮,鬃毛整齐,精神抖擞,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唐代仕女出行的真实样貌。  朝阳博物馆副馆长韩国祥告诉记者,釉陶骑马女俑是2003年从孙则墓中发现的。当年的考古人员对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基建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这里是唐代孙氏家族墓,共有17座砖室墓葬,是目前朝阳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唐代家族墓葬,墓地出土文物有数百件。其中孙则墓位于墓地中部,是整个墓地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墓葬,且保存相对较好。  据孙则墓志记载,孙则生前任职大多在营州(今朝阳)地区,最初任辽州总管府典签,为九品或从八品。后升为参军、北黎州昌黎县令、松漠都督府长史、明威将军本府折冲都尉等官职,从九品典签逐步提拔为正二品上柱国。唐永徽六年(655年),孙则去世,终年67岁。  从墓志中可知,孙则生前官职较高,地位显贵,因此墓葬规格也很高。从墓室规格来看,孙则墓由祭台、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从出土遗物来看,孙则墓尽管早期被盗,但随葬的遗物还是比较丰富,有瓷俑、瓷器、陶器、唐三彩残片、铁器、皮革等几类。墓室前部中央还发现墓志一合,出土遗物150多件。其中人俑86件,镇墓神煞俑4件,大型驼俑、马俑7件。另外还有6件骑马女俑,有4件女俑戴着帷帽。  朝阳在唐代称营州,唐初在朝阳设营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升营州都督府,是唐朝在东北设立的唯一的中原州治,并统督北方和东北七州兼平卢节度使治所,是唐王朝在东北首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中原王朝与东北及东北亚文化相互交融的枢纽之地。正是由于营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唐王朝因此派遣大批的军人到营州戍边,其中也有一些高级官吏,孙则就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朝阳地区发现唐代墓葬近250座,在时间上基本都属于“安史之乱”之前,也就是从初唐至盛唐时期。这些朝阳境内出土的唐代遗物,印证了朝阳在唐代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反映出朝阳虽在东北,但是仍然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骑马必备:戴帷帽缀网纱遮住靓妆  “孙则墓出土的戴帷帽女俑,帽檐边缘一周有凹槽,可用来缀网状面纱。”辽宁省博物馆助理馆员马卉告诉记者,这些帷帽呈扁体圆形,正面有圆乳状凸起,这种帷帽的造型,一般认为是由幂篱改造而来的。  据文献记载,幂篱,也称“大头长裙帽”,类似现代的斗篷,最早起源于古代阿拉伯地区,因为当地多风沙,日照也很强烈,人们为了防风沙、遮阳防晒,就流行戴起了幂篱。当时是男女通用,长可障身,后来通过西域传入中原,其传播者应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经商的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和西域商人。  传入中原后,幂篱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内地没有多大的风沙和暴晒的烈日,但是,它却可以实现封建礼制不欲妇女抛头露面而要障蔽的目的。因此,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幂篱成为宫廷妇女和王公贵族妇女出行途中,防止被人窥视的障面用具,在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唐迅速流行起来。虽然幂篱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穿戴以后既不方便,又很笨重。于是唐高宗永徽年间以后,一种经过改进的帽子逐渐开始流行,这就是“帷帽”。  马卉说,唐时的帷帽多用藤条或席片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会刷上桐油,然后再在它的檐上加缀一圈长度到颈部位置的纱网,就成了帷帽。这种缩短了的幂篱,暴露了身体,但仍遮盖着五官,用意还在于遮盖面部。到武则天时代,戴帷帽的流行时尚达到了顶峰,也成为当时营州女子外出时非常喜欢的帽饰。孙则墓出土的骑马女俑,就再现了营州女子头戴帷帽骑马出行的情景。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初,武德、贞观之时(618—649年),“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650—655年),“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武则天之后(684—704年),“帷帽大行,幂篱之制渐息”。开元初期(713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从这段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唐代女子骑马着装的发展历程,到武则天时期,帷帽开始广泛流行,幂篱服制渐渐消失。而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宫廷妇女骑马又流行戴起胡帽,不再遮盖美丽面容,普通百姓家也竞相效仿,帷帽制度销声匿迹。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诏书上也要求:“妇人服饰……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出自《唐会要》),这说明官方已经完全认可了女子露面这种变化。再后来,妇女骑马将头发也露了出来,甚至着男装服饰,英姿飒爽地走上街头。这一点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所体现。从幂篱到帷帽、胡帽,再到露髻驰骋,女子帽饰的变迁是与当时社会开放的潮流相适应的。  穿胡服驰骋:长靴长裤搭窄袖短衫  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骑马出行成为唐代一种社会风尚,男子出席隆重场合都要骑马,贵族女子也不甘落后。据史料记载:李渊之母独孤氏、李世民之母窦氏、李治之母长孙氏都是鲜卑人。鲜卑女子在其氏族中向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有参政的习惯,她们视骑马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有胡族血统的宫廷贵族妇女首先带来一股“胡风”。  马卉介绍,从这四件骑马女俑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女子骑马的“标配”装束,除了一顶帷帽,还有长靴、长裤、窄袖短衫等胡服打扮。穿靴子便于骑乘,上马踩蹬不磨脚,因此成为骑马必需装备。《中华古今注》记载:“靴者,盖古西胡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取便骑乘也。”李白《对酒》诗中“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即描绘了年方15岁的吴姬穿着时尚红锦靴的情景。  为适应妇女骑马的需要,干净利落的长裤、窄袖短衫的胡服打扮也随之流行。马卉解释,因为穿裙装不便于坠镫骑马,所以女子同男子一样着裤装,展出的骑马女俑就个个穿着裤装。当时的裤子还是很时髦的,像旅顺博物馆馆藏新疆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骑马女俑,就穿着波点纹的长裤;朝阳博物馆馆藏女俑中,着裤子的女俑就有18人。她们的裤管长度不一,有的长及膝部,有的长及踝部,且裤管很宽松,有的裤管外侧还可以看到有开褉的痕迹。  “短衣、窄袖、翻领等为胡人服饰的元素。”马卉说,胡服是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乃至西域地区的舞蹈服装,同时,这种服饰还融入了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元素。《新唐书·五行志》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即是对胡服的描述。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唐代女俑中,充斥着这些服饰特点。与传统汉族的深衣大袖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装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朝阳孙则墓,便是高宗时营州已有女子着胡服的例证。  《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在唐玄宗时期,着胡服、戴胡帽、跳胡舞、听胡曲已成为一种时尚。正如元稹的《法曲》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大唐盛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开明开放的风气和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唐朝妇女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拥有自己的天地,所以唐朝才出现了大量的骑马女俑。马卉介绍,“安史之乱”是唐代发展的分水岭,唐朝由此转衰,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影响。“安史之乱”平定后,统治者的政策为之变化,转而反“胡化”,女着胡服策马驰骋的景象在唐朝中晚期甚至以后各朝代都再难见到。宋代以后,妇女受到种种制约,思想被禁锢,加之马匹数量的减少,所以骑马女俑渐渐消失。  (本文图片由辽博提供)
    04/16
  • “数字”沈阳加快构建“互联网+”
    力争完成5000个5G基站建设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70亿元“数字”沈阳加快构建“互联网+”  近日,市政府发布《2020年沈阳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今年,全市数字经济主要预期目标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70亿元;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企业数量翻一番,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200家;建成并开通5G基站3000个以上,力争完成5000个;建成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10个。  城区基本覆盖5G网  今年全市建成3000个以上5G基站,实现城区基本覆盖和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鼓励云狐、晨讯等企业加快5G产品研发。推动中德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5G标杆示范区;聚焦智能制造、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新媒体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动华晨宝马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工厂;加快5G商用推广。  推进电力、水务、停车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启动智慧消防信息化建设,运行智慧供热监管。推动河长制数据信息系统等项目升级,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数量将达到80000个;上线运行南运河、铁西新城等综合管廊管理平台。推进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  带动1000家企业上云  实施“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争取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支持,培育应用一批工业APP,推进供需对接、云端认证等创新型应用;加大上云成果展示、推介和宣贯力度,重点建设华为云、紫光云等云服务中心,带动1000家企业上云。加快建设微软共性技术服务、SAP智慧企业赋能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以及紫光输配电协同制造平台、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等行业类平台。  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  深入推进“互联网+消费”,鼓励传统行业加大数字消费,支持发展苏宁小店等新型零售项目;引进国内电竞品牌赛事,创设沈阳经济区电子竞技自主IP赛事,积极推动和平区电竞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文化+”培育,实施文化旅游消费引领工程,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理念,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同时,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建设,建设沈阳海关二级节点和线下产品体验中心,争取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  重点旅游景区覆盖免费WIFI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构建“互联网+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政务服务“沈阳标准”和全市通办“沈阳模式”。  推进重点旅游景区5G信号基站建设,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智慧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疗”统一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云医院,做好5G试点工作;推广智慧城管公众号,提升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沈阳出租汽车电召网约平台;建立“楼盘表+蓝牌地址”监测系统,实现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全生命周期监管;升级桥梁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市管城市桥梁健康监控模式;启动建设智慧水务排水系统管理平台。(记者邱菊)
    04/15
  • 辽宁省一季度近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
    疫情冲击下我省新动能增势不减一季度近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  疫情冲击之下,我省新动能增势不减!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数据快报》,一季度,我省首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64家,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九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辽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特别是去年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更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19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家以上,总量突破7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总量突破5000家;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134家。  年初以来,面对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我省积极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和《辽宁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各市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在指导各市科技局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已全部启动,科技管理部门及时做好在线形式审查,通过电话、网络、线上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省科技厅联合沈阳市科技局,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服务机构,累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专题线上培训十余场,覆盖全省千余家企业,培训超过1500人。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对已入库企业开展精准政策辅导,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确保有关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引导符合评价条件的中小企业“应评尽评”。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将利用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记者孔爱群)
    04/14
  • 辽宁省发布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
     为加快推动一批科技抗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撑我省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日前,省科技厅征集了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信息,并向社会发布。  这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包括东软医疗新冠肺炎快速筛查软件、面向重大传染疫情的移动方舱CT,熙康云医院平台,人脸门禁红外测温一体化防控系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等,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在向社会公布的同时,省科技厅要求各市科技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各相关单位做好对接工作,省科技厅、东北科技大市场将为有对接需求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记者孔爱群)
    04/13
  • 辽宁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 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华网沈阳4月9日电(武千妍)辽宁自贸试验区运营建设三年来,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突出辽宁特色为重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9年,辽宁自贸试验区财税收入增至成立前的3.3倍,进出口总额增至成立前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增至成立前的3倍,金融机构数量增至成立前55倍。三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区内企业由原来的1.2万户增长到现在的5.8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987亿元。截至目前,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验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00%。  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王景明介绍,三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在投资领域改革方面,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各片区建立综合大厅,实现一站式办公及审批事项网上办理,一人一窗一天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建设项目审批15天颁发施工许可证。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率先在全国实现海陆空口岸主要业务综合覆盖率100%,加速推动口岸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进一步优化项目通关流程,进、出口口岸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了77.9%、79.7%。  在金融领域创新方面,先后出台了推动先进制造、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支持政策,加速推动金融领域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大数据中心和云研判模型,对金融企业进行监控,实现监控方式从“撒网式监管”向“快速监管”“精准监管”转变,提升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水平。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抓好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改革开放的新引擎。”王景明说。
    04/10
  • 辽宁省粮油库存充足供应充裕
     4月8日,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全省口粮品种粮食库存充足,供应充裕。其中成品粮大米、面粉库存超过30万吨,可保证全省一个月需求;原粮库存474万吨,其中商品库存222万吨,各级储备粮库存252万吨,将现有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可满足全省口粮供应300天以上。  疫情发生以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粮油保供稳价工作。第一时间启动粮油市场价格日报制度,准确把握粮油市场变化趋势,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提早研究、妥善处置。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金融支持和免税减税政策,指导全省做好应对疫情成品粮油运输保障工作,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已全面复工,全省粮油日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  持续加大粮油市场调控力度,我省制定了储备粮油调用启动方案,提前启动储备粮轮换出库。建立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全省共建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661家,累计粮油日供应能力3.5万吨;应急加工企业85家,累计日加工能力1.6万吨;应急配送中心88家,日配送能力3.6万吨,全省粮油应急体系完善,可充分实现全省粮油应急供应。(记者李越)
    04/09
  • 沈阳:加紧生产出口医用防护服 助力全球抗疫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裁剪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原料。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装箱。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