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行】辽宁:辽阔江海凭潮起 兴边富民话振兴
    06/18
  • 辽宁锦州:1600多亿元投资筑牢发展根基
    6月15日,在锦州市绕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挖掘机挥舞着机械臂,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在紧张施工……总长60.7千米的绕城公路是今年锦州市全力推进73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额达1616.1亿元。锦州港航道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今年,锦州市紧抓重大政策机遇,围绕落实国家战略和辽西中心城市建设等做深做实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施工的锦州市绕城公路沿市区外围环状走行,连接多条干线公路和市区道路,对优化锦州市路网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它将锦州北站、锦州南站、锦州港、锦州湾机场等物流节点有效衔接,对促进锦州市提升多式联运物流功能、扩大东北陆海新通道辐射效应、加速辽西中心城市建设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73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锦州港航道改扩建工程、二道河滨河路建设工程和锦州英东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5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等,可划分为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能源保障能力提升、科技引领创新、数字锦州等十五大工程项目。对这些项目,锦州市做好分类排序,统筹调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实行专班专责组织推进,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每一个建设任务都要确定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出现问题坚决严肃追究问责。项目建设中,锦州市盯紧环节、打通堵点、保证进度,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为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项目程序审批、施工工期、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锦州市加快节奏、有序运作,抢时间、赶工期、提效率。同时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全周期服务,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合力,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尽心尽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运营。编辑:邹润
    06/17
  • 辽宁鞍山:巧做加减乘除 提升治理水平
    去年以来,辽宁省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坚持面向群众、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将基层治理作为市域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构建“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为牵动,“加减乘除”并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随着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鞍山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党建引领构建“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鞍山市认为基层治理是市域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市域治理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鞍山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形成合力,出台了《关于构建“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联动的“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支撑。一核是指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核心单元,主要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将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贯穿至每一个基层治理细胞中。“三圈”,即党政部门体系圈、群团组织体系圈、社会组织体系圈。其中,党政部门体系圈,是指县乡党政部门及党政部门下沉到基层的服务人员,主要是依托市域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党政运行体系结构再造、流程再造、机制再造,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各自为政的障碍,推动党务政务服务直达到基层。群团组织体系圈,是指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构成的协同治理组织体系,主要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属性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优势,建立健全“大群团”工作机制,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社会组织体系圈,是指村(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鼓励基层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中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发现风险矛盾,协助做好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协助对相关人员的帮教帮扶,协助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围绕“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鞍山市通过建立党组织多级联动责任链条、建立“一核三圈”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一核三圈”融合机制等,全面完善一体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其中,鞍山全市各县(市)区委、市直属开发区党工委“抓总”,研究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具体措施,乡镇(街道)党(工)委“统面”,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健全落实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议事决策机制,每季度召开街道“大工委”会议和社区“大党委”联席工作会议,共同研究部署党务、政务、服务等事项,持续深化党员干部与企业、机关干部与群众、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企业与村(社区)“四结对”互帮互助工作。目前,鞍山全市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全面覆盖,全市1139个社会组织、3786个社区社会组织、80余个民间调解组织、24876家企业、9229个基层单位,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做好加法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集聚近日,鞍山市对下沉到社区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进行了动员培训,10个县(市)区、开发区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52个乡镇(街道)的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干事),35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及700名选派干部参加。“通过培训,对下沉到基层该如何履职尽责,工作中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思路更加清晰了。”参与培训的党员干部纷纷这样说道。注重做好加法,鞍山市出台了《坚持强基导向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基层的若干措施》,全面加强基层干部荣誉、待遇、机遇激励,积极推动在全市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局面。加强基层人员保障,让基层有人办事。鞍山市对全市乡镇(街道)空编缺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在公务员招录中,岗位设置向基层倾斜,保证空编缺员及时补充。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推动人员、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下沉。去年以来,先后选派108名县级以上(含县级)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任职挂职,26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81个工作队、42名“老干部”到村工作,700名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沉至社区工作。加强基层资金保障,让基层有钱办事。鞍山市适当扩大乡镇(街道)一般转移支付或非专项经费的比例,增强基层的财政自主权。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制度,每年向社区拨付4万元办公经费、2万元党建工作经费;每年向村级组织拨付办公经费与村干部基本报酬两项合计不低于11万元、党建工作经费3万元。加强基层基础保障,让基层有阵地办事。鞍山市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盘活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对办公环境破旧等问题的基层办公服务场所进行适当改善。完善村(社区)办公设备,以实施“安可替代工程”为契机,划拨一定数量的替换电子设备用于村(社区)办公使用,弥补基层办公设备缺口。加强基层政策支撑,让基层有权力办事。鞍山市加快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依据行政处罚法赋予乡镇(街道)相应执法权限。赋予乡镇(街道)对县(市)区直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权,明确乡镇(街道)对县(市)区直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权重占比,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对县(市)区直职能部门的反向监督。加强基层干部激励,让基层有动力办事。鞍山市推动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向基层倾斜,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公务员优秀等次比例提高至25%,对边远艰苦、综合表现特别突出的提高至35%,并落实村干部、社区工作者收入动态增长机制等。做好减法出台硬措施为基层减负“文风会风向短实新转变,基层‘包袱’轻了,我们干劲更足了。”“我们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奔一线、办实事、抓落实。”……鞍山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感触颇深。“一屏指挥”让基层治理更高效。做好减法,鞍山市出台了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工作措施,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全力推动基层减负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持续改进文风会风。鞍山市深入开展“精文简会”工作,设定“无会日”“无会周”,倡导“1小时会议”,简化会议程序,压缩会议时间,突出解决问题,注重会议实效,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截至目前,参加全市各类会议人员数量总体同比下降近20%,市委、市政府召开各类会议数量分别下降12%、7.3%;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数量分别下降7.9%、5.5%。整治清理微信群。鞍山市严控微信群数量,明确一个单位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微信群,除特殊紧急情况,8小时之外不在群内布置工作。市级党群部门、政府系统共清理微信工作群1687个,各县(市)区、市直属各开发区共清理微信工作群1817个,从“指尖上”给基层减负。基本厘清权责边界。鞍山市在全市推行村(社区)组织事务清单化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事项。梳理完善《城乡社区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保留证明事项8项,不再出具证明事项22项,制定《社区(村)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主要事项清单》,确定主要职责15项,制定《社区(村)组织依法协助党委和政府工作事项清单》确定协助事项18项。实行“一口式”服务和管理。鞍山市在全市社区推行“一口式受理,全科式服务”模式,取消原有各类业务专员设置,社区事务由一个窗口、一名全能社工“一口式”办理服务,其余社区工作者以专职网格员身份下沉到网格中去。建立基层工作“一次会”布置机制,各地区每周召开一次基层工作布置会,按照党建、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归口统一布置工作任务,直插乡镇(街道)、村(社区)。除紧急情况外,严禁在工作布置会之外开会布置工作。强化减负督导。鞍山市每季度开展一次基层减负“回头看”,严格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严格压缩会议时间,及时发现减负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防止“边减边增、减后又增”现象发生。开展挂牌清理,制定《城乡社区挂牌拟保留清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次集中清理,共清理违规牌匾7982块,挂牌繁杂无序现象基本杜绝。做好乘法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水平“鞍千路32栋电梯间和楼道里有积水,存在安全隐患。”不久前,鞍山市立山区沙河街道新工社区三级网格员王素清发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通过移动终端“鞍心通”网格APP将图片和相关信息进行了上报,二级网格员立即响应,上报一级网格长,一级网格长立即联系房产、供暖、自来水等多部门赶往现场,经过排查安全隐患原因为消防管道破裂。社区综合服务窗口让居民办事更便捷。随后,住建部门下属应急消防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维修,更换阀门。整个问题处理高效运转,多部门联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没超过3个小时。这是鞍山市做好乘法,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智慧治理水平产生成效的缩影。鞍山市出台了《鞍山市市域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指挥”建设实施方案》,将“四个一”建设融会贯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12345热线平台和政务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基层智治终端,积极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鞍山市聚焦12345热线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融合联动,以各级党政群工作体系作为主渠道,以12345热线平台和媒体平台作为辅助渠道,打造线上线下全市统一问题池。同时,通过对问题池的梳理排查、分类研究,找到每类问题的共性原因,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目前,已形成包含3329类数据信息的“问题池”。与此同时,鞍山市建立起自下而上的问题发现机制。其中,12345热线平台聚焦群众诉求,在接诉即办、为民办实事基础之上,推动工作由单一的“被动响应”转向“被动响应”“主动作为”“自动感知”相结合。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站充分发挥网格员主动收集问题作用,随时了解群众实际生活困难与诉求,倾听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及建议。强化AI感知,统筹公安等各领域视频监控资源,全网图像在市、县、乡三级市域治理平台联动,构建万物互联、互联互通的完整系统。此外,鞍山市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机制。其中,充分发挥12345热线平台作用,实行24小时全天候接听群众投诉,将市直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轮岗派驻到热线平台,集中处理答复,解决各自领域诉求。依托市域治理平台,通过四级联动,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用数字化手段倒逼处理流程再造、优化解决渠道,对群众投诉事项及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高效、精准地答复处理。目前,受理各类诉求280余万件,办结率99.8%,满意率95%。做好除法“一张网”兜起基层治理大小事鞍山市还把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根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重心下移、资源整合、机制升级,推动党务、政务、服务三网融合,织密织牢基础网格,用网格化管理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优化网格体系设置。鞍山市制定印发相关办法,取消组织、政法、消防等部门在基层设置的网格,由市域治理办实施对网格化管理服务、集中调度。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市域治理中心,所有村(社区)设立市域治理网格化工作站,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实现网格信息统一收集、网格指令统一发布、网格资源统一调配、网格绩效统一评价。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节点上,实现“网格党建”全覆盖,形成“村(社区)党组织、二级网格党支部、三级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做实网格管理服务。鞍山市在全市统一设置网格,统筹各方面在基层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分为综合网格和专属网格。按照农村不超过30户、城区不超过20户的标准和规模1000人或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为基准单元,将全市村(社区)划分为63684个综合网格,将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特定管理区域划分为2939个专属网格,全部配齐三级网格员和专属网格员。村(社区)治理中心利用基层智治终端平台,承接智慧党建、文明实践、综合治理等10个智能化应用模块功能,并在线下对应建设10个实体工作驿站。将网格化与帮办代办、“三社联动”相结合,培育3786个社区社会组织,招募45.6万余名志愿者,下沉网格开展服务活动,让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做实做细惠民的大小事。组织“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网格。鞍山市制定相关方案,推动“一社区一警两辅”“一村一辅警”实现全覆盖,制定“法官进网格”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各级法官“全员进格”,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推动城市管理执法力量下沉到网格,构建起“民(辅)警+法官+执法力量+村(社区)工作者”四位一体的专职网格治理队伍。强化奖惩激励。鞍山市将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党政绩效考评,制定《综合网格员奖励考核办法》,通过每月为网格员发放价值159元的话费补助,实施“星级管理”“积分补贴”,对获得市级“最美网格员”和连续2年评为“三星网格员”的,推荐评选市劳模等方式,提高各级网格员的荣誉感,激发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构建“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为牵动,鞍山市巧做加减乘除法,正不断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编辑:邹润
    06/17
  • 辽宁沈阳:体验古法造纸 感受传统文化
    6月12日,沈阳玖伍文化城利用学生周末休息时间,组织开展“纸上乾坤”古法造纸体验。活动邀请传统文化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探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学生现场体验一张纸是如何制作的,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华夏文明的绚烂与辉煌。
    06/16
  • 193件非遗作品“对话”辽宁40件文物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举办了“精艺传承夺天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专题展”,8位非遗传承人的193件(套)作品,与辽宁省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40件(套)雕刻类文物在这个展览上相遇,通过“物”与“艺”的相遇,传承文化,展开一次跨时空的无声“对话”。“精艺传承夺天工”展览现场。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此次专题展以辽宁特有的矿产资源非遗项目作为展示对象,遴选了鞍山岫岩的玉雕、阜新的玛瑙雕刻、抚顺的琥珀雕刻、本溪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大连的核雕和锦州的传统锡雕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囊括了8位传承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收藏在省博物馆的相同材质、工艺相近的文物一同展出,相互辉映,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诠释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懂得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身为80后的于杰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对阜新当地的玛瑙资源了如指掌,对蕴藏精雕细琢的玛瑙雕技艺非常痴迷,对玛瑙雕的“巧俏绝”运用自如,在雕刻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杰出生于阜新农村,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在于杰的脑海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在展厅里,于杰的玛瑙雕作品《乡情》引起人们的关注。《乡情》仿佛一幅油画一般,金黄的葵花地、弯曲的小河、姐姐背着弟弟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幅场景,正是来自于杰难以忘怀的童年和乡情。于杰说,雕刻《乡情》的这块材料留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盯着它,忽然间来了灵感,童年的记忆清晰起来,他终于为这块材料找到了方向:金黄色的葵花田,上边的一点红色成了太阳,白色是姐弟俩的形象,而最外层的黑色成了远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此次专题展是继2020年“当青花遇上剪纸”、2021年“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创意展后,又一次“博物馆+非遗”的创新尝试。为“绝活”注入青春气息传承人刘洪亮(左)、杨克全(中)、于杰(右)现场演示雕刻技艺。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加入,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此次展出的85后冯月婷创作的《仿清康熙松花石荀式砚》《松花石盛唐琵琶纹砚》等40件作品中,在保留松花石砚传统内核的同时,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冯月婷是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受父亲熏陶对这项古老技艺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返回本溪,她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将漆器和砚石结合,实现了为松花石上色的技术突破,并为每种创新器型和工艺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流传于锦州地区的传统锡雕,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朴素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此次石岩的《纯锡花薰》《大银尊茶仓》《犀牛望月壶》等锡雕作品同样备受关注。锦州锡雕的传承人石岩让失传已久的锡包玉技艺重见天日并发扬光大。石岩在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技艺,使作品造型立体、简约玲珑、收放自然。石岩说:“传统锡雕工艺流程复杂,其技艺的核心要素在于对每一道工序的精准把握。虽然叫雕,但是在锡雕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锻、塑、焊等多种技艺。”一枚普通的小小桃核,想要在这么小的东西上雕刻出精湛的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大连的核雕传承人韩志耀却能在这小小的桃核上雕出“四大名著人物”“清明上河图人物”等。而最著名的就是根据明代魏学洢的文学作品《核舟记》的内容刻出来的《核舟》了。韩志耀是国内第一位还原“核舟”的雕刻家。韩志耀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闪光的地方不在于技术多么高超,而在于传承二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此外,阜新玛瑙雕刻的非遗传承人杨克全、刘洪亮,抚顺琥珀雕刻的非遗传承人陈焕升以及雕出《花薰》的鞍山岫岩玉雕非遗传承人王运岫也在展览现场,展示雕刻技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作品创作过程,让观众近距离地了解传承人手中的“精雕细琢”,感受精彩作品背后的手艺之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匠心独运。此次展览展期两个月。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览和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目的是让非遗融入公众生活,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推动辽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6/16
  •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专题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6月11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精艺传承夺天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专题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汇集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器、玛瑙、琥珀、松花石砚、核雕、锡器。同时,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抚顺琥珀雕刻、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大连核雕、锦州传统锡雕六项辽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经典作品也在展览中展出。历史文物与非遗精品齐聚一堂,传承与创新交相辉映,大家在观展的时候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品鉴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展览分为“东方瑰宝岫岩玉”“冰浆碗碧玛瑙寒”“曾为茯神琥珀光”“寿古色绿松花石”“千锤百打锡如银”“方寸万象核舟记”六个单元,计划展出雕刻类文物40件套、六项辽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经典作品193件套。这些材质丰富、雕刻细腻、制作精巧、寓意吉祥的展品无不凝结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展览期间,非遗传承人将走进博物馆为观众现场展示雕刻技艺,讲述非遗技艺传承背后的故事。此次展览是继2021年“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后,又一次以“文物+非遗”的形式推出的创意展览,借助技艺展示、专题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推动文物资源与非遗技艺互相赋能,多维度、多视角、多元化地呈现辽宁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编辑:邹润
    06/15
  • 盘锦:感受非遗带来的不同魅力
    6月11日,记者走进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在欣赏红滩绿苇的同时,还欣赏到了上口子高跷秧歌、二界沟排船技艺、苇艺草编、浮雕苇画等近20项国家级、省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让游客们从不同角度感受“非遗”传统艺术在景区中呈现的魅力。二界沟排船模型。上口子高跷秧歌。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现场购买非遗小吃。近年来,景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等活动,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致力于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不但让游客们能够“零距离”、面对面地接触之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非遗瑰宝,而且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编辑:邹润
    06/15
  • 辽宁盘锦举办非遗购物节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盘锦市通过举办盘锦非遗购物节为市民送上可逛可吃、可以带回家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据了解,本次盘锦非遗购物节活动由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盘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盘锦田庄台小吃文化研究会、盘锦福德汇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盘锦水玲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采取“以券代补、多店联动、普法宣传”等形式,营造非遗购物节浓厚的节日氛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盘锦非遗购物节于6月9日启动,以“非遗文创”连接现代生活、“地方食材”探索非遗衍生、“以券代补”助力非遗购物节、“海豹·海报”非遗法规宣传四个板块组成,给市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盘锦市非遗手工艺制品。盘锦特色食材。非遗购物节商品琳琅满目。编辑:邹润
    06/14
  • 大连核电石化牢记“国之大者”——全力打造核电石化产业“第一品牌”
    机器轰鸣,吊车穿梭,焊花飞溅。仲夏时节,中国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原中国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棉花岛基地和前盐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多个国家重点核能装备和石化装备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走进宽敞明亮的百万压力容器制造车间,展板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一线职工亲切交谈的画面映入眼帘。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公司,看到技术人员和工人攻克难关锻造出的一台台压力容器,高兴地说,技术人员和工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要抓好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人待遇也要相应提高。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殷存柱至今仍激动不已,“总书记这样关心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认准了好好当工人也会有前途,殷存柱更加刻苦钻研焊接技术,2014年就当上了手工焊班组的班组长。这些年他的技术不断精进,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还被评为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大师。“从我进入公司开始,公司所有在制核电产品的CRDM驱动管座密封焊全部由我们班组完成。”殷存柱自豪地说。总书记2013年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浴火重生的实践说明,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牢记总书记嘱托,大连核电石化创新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管控模式,员工全员面向市场;建立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合同按期交货。同时,进一步突出产品质量,塑造“核电”品牌,打造“石化”精品。抓住战略机遇,大连核电石化大幅升级专业化基地,新建出海码头,引进高精尖设备。立足市场需求,实现传统装备技术升级,做好新一代核动力装置研制,加快中国核电“走出去”步伐。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制了直管焊接专机等一系列设备,研发J型坡口自动焊接等新技术,有效降低了一线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自主研发的核岛一回路用关键焊接材料,解决了关键焊接材料“卡脖子”难题。打好三张牌,“老字号”核心竞争能力稳步攀升,扛起“为国造重器”使命担当。近年来,大连核电石化优质高效完成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海外首堆等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任务,稳步推进“国和一号”两台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完工制造;连续突破世界极限制造纪录,先后完成2400吨沸腾床和3025吨超级浆态床等一大批锻焊加氢反应器,让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制造技术再次领跑全球。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十余项。大连核电石化党群工作部部长刘梦昭告诉记者,公司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将技术人员和工人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让企业与员工共成长。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建立“双培”机制,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公司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80后占比分别达50%、70%;推行“双创”机制,建立劳模创新活动室,开展“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一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攻克重点项目352项;实施“五个通道”晋升机制,在行政职务序列之外,打通业务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党务人员、技能人员5条晋升通道;实施共享机制保障职工生产生活、文体活动、民主管理需求。全员开展健康检查,提供补充医疗保险,提高基础工资和食堂用餐补助,开设惠民超市。2021年,大连核电石化营业收入、利润比2013年均翻了几番,职工收入同步大幅增长。面向未来,大连核电石化牢记“国之大者”、打造“国之重器”,加紧打造核电石化产业“第一品牌”,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编辑:邹润
    06/14
  • 辽宁:奔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请大家记住我们刚介绍的岗位,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留言,线下我们与你对接。”不久前,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彩霞社区居委会内,一场不一样的“直播带岗”正在进行,主播崔彬耐心地向观众介绍着。这场直播,主播、观众都是残疾人,岗位需求也都针对残疾人,现场手语同步翻译直播。当天的直播中,13家企业拿出近百个岗位供残疾人选择。“我们不仅为残疾人在‘云端’找岗,还通过社区‘微工厂’,教残疾人技能,带货销售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沈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残疾人树立生活信心、融入社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残疾人找出路,辽宁省开展就业宣传年、就业援助月、就业促进日活动,精准化、个性化开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在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省残联还与企业签订残疾人就业安置框架协议,启动“圆梦助残”三年行动计划,举办残疾人就业信息线上发布会、残疾人手工艺品线上展览展示等,多举措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在沈阳市一家珠宝企业,28岁的听障人士朱磊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智能科技涂胶机。每种首饰扣的花样不同,他要通过电脑来编制不同的程序,进而为每个成品首饰扣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朱磊很厉害的,是这个岗位上的主力。”车间负责人介绍,公司里目前有44名残疾人,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比健全人低,大家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更为能够自食其力而骄傲。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有一技在手,生活就有了光亮。”28岁的司占富在一次登高工作时不慎跌落,腿部摔伤致残。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残联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来到当地一家紫砂企业学习制壶技术,成为一名出色的制壶师傅,并留在企业工作,月收入稳定。这家企业也获得了“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省残疾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共培训残疾人350余名。在做好传统行业职业培训的基础上,辽宁省还扎实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与新业态新模式有机融合,创新探索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新路径,通过举办“辽宁省网红经济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班”、建立省级残疾人电商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等方式,推动残疾人在新业态实现就业。“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共促进残疾人实名制就业109146人。编辑:邹润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