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百零五集 张亮:抓获美军俘虏的工程设计员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二百零五集张亮:抓获美军俘虏的工程设计员1951年3月,正在交通部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担任设计工作的张亮主动报名加入志愿军空军第十工程大队奔赴朝鲜,参与设计建设顺安、泰川、龟城三座机场。克服敌机袭扰、条件艰苦等困难,完成竖向设计任务,还俘虏了美军飞行员。今天就请92岁的张亮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张亮1931年出生在北京,高中毕业后进入交通部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担任设计工作。1951年3月,张亮报名参军,跟随工程大队乘车跨过鸭绿江前往平壤,行军途中遭遇美军飞机轰炸,车辆翻倒在路边,他被压在车底。战友合影(后排右一张亮)张亮:“那个土已经有点化冻,松了一点,后来我就头摇了摇以后,留出地方,留了点空气的位置,因此我就在那等待。后来以后,车翻了以后,后来就拦截了部队,路上的部队很多,用两根大绳子,几根绳子我就不知道了,就把这个汽车拉起来了,拉翻的,翻正过来了。翻正过来以后,然后,把我们都一个一个都拉出来,拉出来以后,然后我一个同事,就带着我,然后还走了几步,说没事没事好着呢。”到达平壤北部的顺安地区,工程大队各部门白天休息、夜间测量绘图,张亮的任务是做竖向设计,计算机场的工程量。张亮:“这个工作也挺繁杂,连加班,就在坑道里边拿个小图板,就在那画图跟计算,我们图出来以后,就是把设计的高程点全都做完以后,就给机械队了,机械队那个时候带了大概多少台机器,我说不清楚,反正有铲运机、刮平机,就是铲土方的吧,然后再刮平什么等等,还有压路机,这一套机械都是大队带去的。”1951年4月开始,平壤北部有两座机场同时动工修建,也成为敌机重点轰炸目标。张亮:“侧向来,来以后,我就看那个飞机肚子上那么大,开弹仓,就是炸弹那弹仓打开了,我看得清清楚楚。打开以后,然后那个炸弹就下来了,就跟那个下雨一样,‘唰——’带声音就下来了,下来以后就‘轰隆’一声响,跑道,整个跑道,他那时候也有瞄准器,基本上都在跑道上,就炸弹点,就是把我们刚打上那个跑道的混凝土,炸了很多,大概有上几百个。”不仅机场经常被炸,设计施工人员也时时处于危险之中。张亮:“美国的飞机夜间也出来,寻找有光亮的地方,他就给你扫射轰炸,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在行军床上,行军床帆布的,有几个木头支架,在上头睡觉,然后就听见从房顶阳台那个板上,他有一个铁皮的遮阳板,就‘啪嗒’响了一下,然后到我的床头‘叭’响了一下。我就用手一摸,我拿电筒一照一看,我那个行军床,那个铆钉,那么大的铆钉打掉了打飞了,然后有这么大一个开花弹,那个子弹是翻过来的,就是子弹打了以后它不是一个眼儿,它是那么大一个球体的东西穿过去,就是伤害性比较高。”为对抗敌机轰炸,志愿军高炮部队加强了机场保卫。张亮:“那时候高炮是三七炮跟八五炮两种,三七炮是连发的,打俯冲下来的小飞机,八五炮打一万公尺,打那个轰炸机的。一个三七炮砰一下,就把F80打碎了,这我亲眼见着打碎了,打碎了以后东西‘哗啦’一下下来了,飞行员下来了。然后我们就到现场,就去看他那飞机上也有炸弹,一块也爆炸了。”一次敌机组队轰炸,我高炮部队奋力反击,一架敌机中弹,张亮和战友们一起俘虏了跳伞的美军飞行员。张亮:“跑过去以后,然后围起来,有一个美国士兵跳下来以后,把枪都交出来,拿出来了。拿出来以后,我们就把他带回我们大队部,看见我们有同志抽烟,然后他伸手要,伸手要烟卷,然后我们同志就给一颗,他不行,他还要,要好几个,装在兜里头,搁到耳朵这儿搁一个。”战友合影(右一张亮)张亮在朝鲜先后设计了顺安机场、泰川机场和龟城机场,与前两座机场混凝土浇筑施工方式不同,龟城机场采用的是钢板对接的施工方法。张亮:“龟城机场情况不一样了,因为天寒地冻了,那时候场地靠机械基本平整完了以后,然后不能打混凝土了,就全铺上(钢板)叫钢板机场,钢板临时机场。这个钢板是什么意思呢,都是苏联运过来的,七十五公分宽,三米长,边部都有挂钩,两个一对以后一错就挂上了,一个一个这么挂上了,顶头也有挂钩,然后一个个连接起来,就这么铺的,叫做钢板机场,就是临时性的,但是能够降落飞机。”回忆起在朝鲜的战斗时光,张亮平静而淡然,虽然没有扛枪杀敌,但一样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以自己的专业设计为保家卫国贡献了力量。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三集 姜铁城:探照灯部队立奇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六十三集姜铁城:探照灯部队立奇功姜铁城1933年出生,哈尔滨尚志县人,1950年10月入伍。1952年2月,他作为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101团的一员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今天就请90岁的老英雄讲述探照灯部队的战斗故事。朝鲜安州地区的清川江大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也成了美军“空中绞杀”的重点。志愿军探照灯部队协同高炮部队,共同担负保卫大桥的任务。姜铁城:“赶上真正作战的时候,我还不抄报,我是使用喊话,痛快,我接到话我马上传下去,因为我上级台(雷达)告诉我了,05P飞机,160,那就是在东南上了,所以我就把这一点整下来了,那个160,距离,比如说15公里,高度多少?那叫7500,拐五洞洞,那么说话,再报个时间。你是我上级雷达,我接到你的传令以后,我马上传给我下级雷达,下级雷达有准备,他一抬头飞机到他跟前了,他好有准备。我们探照灯部队只是晚间作战,晚间是一级战斗准备,白天零级。”姜铁城是志愿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101团的通讯员。探照灯第101团入朝后,配合歼击机和高射炮部队夜间作战,也改变了我军的战术战法。姜铁城:“我们探照灯吧,老百姓都管它叫‘大电筒部队’,那就是你搞炮打飞机黑天你看不着,我给你打个电筒,探照灯它起这么个作用,探照灯本身没有杀伤力,它照着以后,给高射炮一个眼睛。晚间我们没去的时候,高射炮净打拦截式的,没等你来,他是防御性战斗,知道吗?我们探照灯过江以后,那就是歼灭性的战斗,战斗性质变了。”探照灯部队在当时是新组建的一个新型技术兵种,人员全部来自陆军部队,缺乏实战经验。姜铁城:“最惊险的一次还是3月28号那天,美国B-29飞机四批,一批12架,它主要是炸那个桥梁,轮番轰炸清川江大桥。哎呀,那天晚上,可能七八点钟开始吧,一直到后半夜一两点,隔几分钟来一批,轮番轰炸。那天702高炮就在我们跟前嘛,那天刚开始那个桥梁我们保护得挺好,赶到后半夜,柴油机也热了,雷达可能出点故障,那个桥受点小损失。那天还起点雾,探照灯那玩意儿,在有雾的夜晚它不大好使。”姜铁城所在的二营六连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摸索出用雷达灯带光跟踪的照射方法,“追光和曝光”美军飞机,为高炮部队安上眼睛。姜铁城:“1954年2月18号,四连雷达站先发觉的,那时候10公里就能定位,8公里就开灯了,每分钟飞8公里,那不飞出两分钟了吗?飞出一分钟就能开灯定位了,开灯了,那个飞机马上从4000公尺一下就升到5000多公尺,那飞机后来给打掉了。“那是1954年5月份吧,有一回它来飞机了,它那飞机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到了沈阳的马关桥。正好我们六连九站雷达在那儿,九站雷达开着雷达就抓着了,那个小雷达指挥开灯命令都是它自己决定,开着雷达就照中了,回头三个灯就跟上了,那飞机搁那转过来,搁我们那头上过去,‘呦呦’就往回跑啊。“有一回在宽甸打掉一个B-50飞机,B-50比B-29飞机还大呢,我们沈阳防空司令部就把那B-50飞机整到沈阳来了,你猜做件啥事?那翻砂车间来活了,把它化了,竟造出一些小飞机,B-29、F-86、F-51,就挂在绳上的小飞机,还带着绳。俺们指挥室天棚拴着小飞机,一看,就像咱俩见面。这个飞机B-29,那个飞机B-26,那个飞机B-45,做出那个样式的小模型,大伙好识别,出去一看B-29来了,或者出去一看这架B-36,他就答得上来了。”作为探照灯部队的通讯员,每天晚上进入战斗状态时,姜铁城在指挥室里都全神贯注,将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地做到上传下达。姜铁城:“我接到命令,飞机距离8公里,我马上就告诉你8公里,你那旮就做准备,要不然那小雷达远一点它不知道,它转圈搜啊,那大雷达告诉,人家比如说‘090第一批飞机,01P飞机,090方向’,像小雷达一下子就拧到正东去了,你要说170,你差不点儿,它一下就转过去了。不能有错,有错就等于吃败仗,完成战斗那个坚决性,那没有一个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探照灯部队共照中敌机1100多架次。探照灯部队协同高炮部队接连击落美军飞机后,敌人轰炸重点逐渐转向郭山、定州、熙川地区以及鸭绿江沿岸。为使更多部队得到实战锻炼的机会,从1952年4月到1953年4月,防空部队先后组织3批探照灯部队参加轮战,胜利战果不断扩大。姜铁城:“美国飞机它是那样的,B-29飞机每分钟8公里,它想快飞飞不了,它也是急得直蹦,那高炮‘嗙嗙嗙’打它们,它着急,它飞它没那么大速度,后来它就采取什么措施呢?高飞了,B-29飞机水平投弹6000公尺,6000公尺以上投弹率没有那么高了,它就无效了,所以把美国飞机一打,它马上就提高,它这一提高(攻击)无效了,咱们保卫目标就保卫住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探照灯部队先后有第401、第411、第421团的5个营参战,共照中敌机1100多架次,配合空军和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50多架,直接照落敌机4架,立下赫赫战功。90岁的老英雄姜铁城为我们讲述当年探照灯部队是如何在晚间给高射炮安上眼睛、击落敌机的故事。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二集 漆学昌: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二十二集漆学昌: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从出国作战到支援建设,漆学昌在朝鲜战斗、工作将近七年时间,先后辗转了六七个部门,始终从事机要工作。在敌机轰炸扫射的危急时刻,漆学昌将密码本抱在胸前,他说“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漆学昌1930年出生在江西萍乡,1945年入党后在当地从事地下工作。在四野机要学校毕业后,他积极要求出国作战。1951年7月被分配到志愿军工兵前方指挥所。漆学昌:“入朝那时受感动,那很高兴,很兴奋,写了这么一首诗,也是表个态吧:‘告别战友离北京,光荣出征志愿军。抗美援朝伸正义,保家卫国维和平。日伏夜行增仇恨,朝睹暮思义添膺。愿献青春洒热血,打败联军振雄风!’”1951年7月漆学昌被分配到志愿军工兵前方指挥所,担任机要工作。在朝鲜,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漆学昌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做好保密、开展工作。漆学昌:“我有一块雨布,上级给我发了一块好像是小汽车上面那个帆布篷布,我这个篷布可顶事了,又可以遮雨,天晴的时候我可以用这个雨布,牵到这个苞米上,搭成一个棚子,在下面待着工作。有时候用那个雨布摊在地下,我可以工作,所以我这块雨布可顶作用了,我带了70多年了。“另外呢经常是趴在地下,把背包一放,在地上(工作)。不用想,哪有桌子啊,没有桌子板凳。我们机要都有个包啊,我(把材料)往包上一放就在包上工作,那工作是很辛苦的,困难很多,但是在那时候无所谓,都克服了。”92岁的漆学昌给我们讲述当年他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的。漆学昌保存着当年的测量工具1952年,漆学昌所在的团指挥所,在云山执行抗登陆准备工作,经常遭到敌机轰炸,历经生死瞬间交错。漆学昌:“云山是靠东海边,那里面有我们的高射炮,经常把飞机打下来,那个地方有一个敌人的飞机场,美国的飞机场在那个地方。那天那个飞机打下来了,打下来之后,那个驾驶员就跳伞了,就在他跳伞的过程当中,他可能就把信号发出去了,飞机爆炸了,他自己跳伞了,跳到我们那片团部,跳到指挥所了,我们指挥所住在哪里?住在云山的古兰山。“就在敌人那个驾驶员跳下去之后,不到十分钟,敌人的飞机就都过来了,就围着那个地方扫射,他为了救他那个飞行员呐,就扫射,不让附近的部队进去,那打得厉害,机关炮,机枪,把那个电线都打断了,当时我们参谋长想去打电话叫部队怎么处置,结果掉到那个稻田里边。当时扫射那个敌人的子弹到处乱崩,那个电话线都打折了,这个时候我就怕我这密码(本)受损失,我就躺到一块辣椒地里边,一个沟里,我把密码(本)保护在胸前,当时密码(本)比生命还重要。”漆学昌说:“密码本比我生命更重要。”1953年金城反击战,工兵十团配属60军到前线进行反击作战,四小时内保证前方三座桥梁通车。漆学昌:“上级要求我们需要完成通往前方前沿的三座桥,一个是光丽山,一个是新城,一个是岩里。我不说别的吧,要求四个小时通车,我们这个三连在岩里执行任务,这个连几个月的时间,受到敌人的炮击4000多次,飞机扔的炸弹是3500多次,他们是炸掉了又修,修完了马上叫敌人炸掉,又修,以后一直保持这个桥梁畅通,以后东线军党委授予这个桥‘阵地英雄桥’。”漆学昌的立功证书指挥所转移到五村里,遭到敌机猛烈轰炸,战友就牺牲在他的眼前。漆学昌:“轰炸的时候,我跟参谋长在我们半截防空洞,然后看到我们电台那个地方扔炸弹了,扫射得厉害,很难过去。这个时候我们那个赵班长,他就在那坐着,就这么蹲着在那个地方,一个迫击炮过来,把他两条腿打折了,这个胳膊打掉了,这个胳膊剩一块皮,就剩一块皮啊,当时一倒,倒在石头那边。“又看到那边下边那个民兵,就是东北的老乡啊,支前的啊,抬担架的,送炮弹抬伤员的,我就过去了,看看,结果有一个老乡,就从这个地方啊,那个大腿这块打折了。那个人也挺好的呀,给我印象很深,说:‘首长,你们放心吧,我不要紧,我是共产党员,敌人没走,还得轰炸,你们赶快躲避吧。’”光阴荏苒70年,每每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漆学昌都激动不已。漆学昌:“我写了一首诗,为了悼念他们:‘七载春秋风雨霜,凯旋归国离桧仓。谒拜战友乌川墓,哭悼忠魂临津江。丰功伟绩遗风在,遍地盛开达莱香。纸虎低头猢狲散,告慰诸君可安祥。’”漆学昌在朝鲜战斗工作将近七年时间记者和漆学昌夫妇合影留念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百八十二集 潘宗道:“我们想着他们,他们就活着!”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二百八十二集潘宗道:“我们想着他们,他们就活着!”潘宗道18岁主动报名参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长津湖新兴里战斗中,他带领炮兵营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配合步兵,一举全歼美军“北极熊团”。今天就请98岁的潘宗道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潘宗道,1926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海阳县人,1944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所在炮兵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荣获“淮海建功千古垂名”奖旗。抗美援朝战争中,27军80师炮兵营第一次入朝是从丹东跨过鸭绿江的。潘宗道在他们炮兵连荣获的“淮海建功千古垂名”的奖旗前留影。潘宗道:“1950年11月2号过江了,过江坐车过去的了。当时的大桥,大铁桥都是完善的,新义州也是很平静的,很干净的。2号过去,4号到达了朝鲜的南市洞一带。我们在南市洞一带,当时去的目的呢,是准备给兄弟部队合起来,打谁呢?打个英澳混成旅,就是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联合的一个旅,侵朝的。”“那么我们过去了以后呢,东线又出事了,有点紧张了。进去了一共是7天,到第4天就接到秘密命令,就兵团的命令,说你7号一定要撤回来,回到安东,我们就是又撤回来了。我们向后撤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就是新义州被美国鬼子都轰炸了,炸得一塌糊涂啊,到处冒烟,老百姓哭叫连天,看着都揪心啊。我们回来的时候大桥也炸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是趟着水回到丹东的。”11月9日开始,27军又从临江第二次入朝,炮兵营是14号晚上过的江。潘宗道:“当时我们入朝发的衣服吧,我们27军领衣服的时候,没有个地方,说是正正规规的,在哪个地方领衣服,都在火车站上,火车底下往上撂这个棉衣、大头鞋,从小火车站上丢到火车上来解决的。所以当时有的兄弟部队还没穿上棉衣就出去了,但是我们都穿上了,大头鞋也有了,东北造的那个。所以在车里面还要保密,凡是有一个中国字的地方都不能留。”过江后,27军立即接到作战任务。潘宗道:“一过江,兵团来命令了,高级密令。什么意思呢?说你27军过了江以后,向南迎接敌人的时候,要做到高度的保密,严格的防空,所有电台都要关闭,静默。防空的是,美国鬼子的这个飞机,是每天拂晓就来了,侦察机就侦察了,那一发现就不得了,绝对不能被发现,这是一个;上面规定是你这个部队向南迎击敌人,迎击什么敌人?就迎击南面那个美陆战一师和这个美七军31团这两个箭头,他们在向北进嘛。”炮兵营在极其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迂回穿插,连续行军11个昼夜,秘密潜入长津湖地区。潘宗道:“这11天,11个昼夜,干部战士没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没有热饭吃。这个九二步兵炮可以分成七块儿,一个人一块儿,你看当班长的首先要抱着那个炮管来行军,70斤重啊那个炮管,70斤,抱着的。抱着这么重的东西,你不能走了,都抱着炮管向下滑、向下滚,25里啊,你不是滚十里八里的,滚到山底去,我们都这样行一路了。所以我说,我们这个行军11个昼夜,是个奇迹!”11月26号,新兴里战斗打响。潘宗道在军中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天他是这样写的:潘宗道:“‘26号,气候爽。’爽就是冰天雪地,挺清凉的,就这么个意思了。‘记于天宜水里。我们胜利地进入作战位置,现已准备好了,今晚就要胜利地进行战斗了。我想根据我们的各种准备工作和部署,我们的胜利是有把握的。我们的部队是配属给珠江部队的’,这里我插一句,珠江部队是部队的番号。‘每个同志的情绪是很高的,胜利信心很足,完成任务是有保障的。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来胜利地完成任务。’完成什么任务呢?‘消灭敌人,扭转战局。’”潘宗道于1950年11月26日写的战地日记。。攻击途中,238团的尖刀4连被美军设置在高位的火力点拦住去路。潘宗道:“遇到一个敌人的独立加固火力点,所以这个尖刀连冲到那个地方,敌人一开火,‘轰’这么一开火呢,这个部队堵住了,不能前进了,说4连冲好几次冲不上,冲上一个班,一个班下不来了。以后专门送炸药,有两个人去送炸药,也没有完成任务,在送炸药的路上都牺牲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238团就把我们那个附属炮兵里的炮连带上去了,下命令,就把九二步兵炮连的5班,这个班长叫孔庆三,是个模范班长。当时这个238团的三营的营长叫刘崇申,这个人以后发展的还当我们副军长了,还有一个教导员叫马景和,两个人就下命令,说你一定要坚决完成任务。”危急时刻,紧要关头,孔庆三毅然决然用自己的身躯作炮架,为战友们打开前进道路。潘宗道:“这个时候班长孔庆三就马上提出来,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他就带这个班,把炮拆开了。这前进的路上有4连冲锋的后面,有个小山包,这个炮就在那个地方打,硬要在山包上打。上去一看呢,那个地方不能架炮,就是前后不能架炮,再一个地下呢,就像那个钢板一样的,就是用镐弄地上铛铛响。这个炮它有个特点,它打炮的时候,一定要有后坐力。那个炮有驻锄,驻锄这么两个东西,就打炮的时候,他一定要在地下挖,挖深了,摁在地里面,因为上面还再弄个麻袋压上土,压起来,它才能顶住这个后坐力。”“班长和李胜勇上去看地形以后,李胜勇说这上面不能打炮。班长他看了以后,他没吭声,他就叫炮手都下来,他自己在上面,把这个炮腿就伸开,把这个左驻锄顶在石层上,右驻锄他怎么办呢?他用那个镐啊,拿那个镐,用镐头尖儿,伸在那个炮腿上,就是炮助锄上面那个牵引环里面,这么伸下去,他用身体压着。压着以后,他又弄那个身体摁在上面压着,他就告诉二炮手:‘准备射击。’他就这样干了。”“这个炮手一看,你这样这个炮不能打,他的意思一打,班长他肯定就完了;实际上班长也知道,一打他就不存在了,这个情况。所以这个一炮手拉火手,一手拉着火,一手就是喊一声‘班长’,这个意思就是说班长不行。但是那个情况下,你不能说教,没有用。这时候孔庆三就淡定地说:‘为了胜利,不要管我,开炮!’”“‘轰’一声,一炮,这一炮打出去,把敌人的火力点打塌了,有一、二十个美国鬼子在里面被打飞了。这时候到处是爆炸声啊,火光一照,整个部队‘嗷!打得好!’都冲上去了。赶到这个事情以后,部队都冲上以后呢,这个一、二炮手回头一看,那个班长叫炮的后坐力轰出去2米多远,英勇牺牲了。这个部队冲上去了,都上主战场了,都上去了。”“就是在这个路上,进朝鲜的时候,孔庆三就在火车上了,就说‘我们入朝作战时,我一定要打响胜利的第一炮,为了救朝鲜人民’。他誓言了,胜利打响第一炮。这一炮,他英勇牺牲了,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救朝鲜,他光荣壮烈地牺牲了。”原27军80师炮兵团九二步炮连5班模范班长、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孔庆三。在新兴里,志愿军战士用落后的装备消灭了美军坦克中队。潘宗道:“反坦克炮没有,战防炮也没有,当年我选那3种炮,都打不了坦克,打上就崩花儿。打坦克时就在里面跟敌人拼刺刀,撇手榴弹,用炸药,就靠这些东西来打仗,拼杀反复的,那打得惨呢,那个上去一看都没法看,天又冷,零下几十度。那战士打坦克,我们战士打坦克怎么打的呢?用手榴弹打。手榴弹哪能打动坦克呢?叫‘集束手榴弹’,弄五、六个手榴弹用绳子把它绑起来,绑起来后面这个拉线弄在一起,战士抱着,在那个壕沟旁边就这么等着,等敌人的坦克过来,来了再炸,去炸敌人坦克履带。就用这个‘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就能炸断履带,炸别的炸不动。”“一炸断履带了,坦克跑不动了,这个坦克全部被我们消灭了,一共11辆坦克在那地方,打坦克是这样打的。还有的战士爬到坦克那个上面,它不是上面有个天窗吗?那个天窗它锁的,他上去不能揭盖,要等着他,就等敌人不知道上面有人,他这么一开,他扔手榴弹进去,这个方法打啊。打完了以后,等我进去一看,那个坦克东倒西歪的,光坦克缴获11辆,他一个坦克中队基本都光了,一个也没跑。”天寒地冻、补给困难,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奋勇杀敌。潘宗道:“另外那个战士冻到什么程度,那个手拉手榴弹弦都拉不出来了,就拉那个弦,都冻不行了,都弄手榴弹直接和敌人拼刺刀混战了,抱在一起,用那个手榴弹直接砸在敌人那个脑袋里头了,和敌人两个同归于尽了,这不是一个,到处都是,一片一片的。”“那个战场你不能烧饭,粮食很少,你去买他的地豆,通过那个朝鲜战场上外面煮熟了,弄那个棉被包起来,送到战场上。它不是个土豆了,是个冰疙瘩了,就是这样的。那冰疙瘩怎么吃呢?冰疙瘩也是好东西,一人一个。吃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放在这个胳肢窝里,棉衣里面那么捂捂捂,捂得发点暖了以后,再软一点儿,拿出来吃,拿出来还是咬不动,就能咬一层,啃一层,再一掖再吃,这个我就亲自干过了。”最终,我军夺取了新兴里战斗胜利,一举全歼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缴获“北极熊团”团旗,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加强团的光辉战例,而许多志愿军战士也长眠在长津湖的冰雪中。潘宗道:“20军比我们26、27军还吃了什么亏?就是他入朝的时候,有些棉衣都还没有穿上去,戴着大盖帽,大盖帽底下弄个毛巾,弄到头上戴上去,那么打仗的。就是这个战士打仗,一律卧倒在地下,天又冷,地下是雪,时间一长就起不来了,这个情况也特别的,就是20军打得特别英勇吧。”“柳潭里那面,咱们20军59师有个战斗英雄叫杨根思,这个人在国内就是个战斗英雄。在朝鲜他带他这个连队,他连队在国内的时候都很出名,就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打不胜的仗,就这么个连队。带着全连打,全连都光啦,结果剩他一个,最后剩一包炸药,他把炸药拉索拉了,抱着炸药冲进敌人的队伍里面去了,同整个敌人同归于尽了,就拼到这么个程度了。”“打长津湖我在下面跟你说,一个师万把人,剩得最多的剩2000人,最少的一个师剩700人了。这就说大多数人,这里面的人,包括冻伤,再就是负伤牺牲的人。”在潘宗道写的战地日记中,他记录下在长津湖新兴里战斗中牺牲烈士的名字,第一个就是党员孔庆三。每当回忆起那些壮烈牺牲、长眠异国的战友,潘宗道常常热泪盈眶。在潘宗道的这篇战斗日记中,记录着牺牲战友的名字。潘宗道:“我们想着他们,他们就活着。”“我军是在中国人民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党军、铁军,是有灵魂的军队的。我们在朝鲜的伟大胜利是靠着我们每一个广大指战员都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誓死与敌人拼杀拼命战胜敌人的。我们要想着他们,不要忘记他们,把我们对他们的念想要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7军80师炮兵营的教导员潘宗道,向祖国人民致敬!”《铭记》摄制组在江苏省军区无锡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采访了98岁老英雄潘宗道。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九集 周俊 余帼华:从冰雪战火中一起走过的革命伉俪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九十九集周俊余帼华:从冰雪战火中一起走过的革命伉俪周俊和余帼华都是江苏人,都是搞卫生医疗工作的,都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又同在20军59师175团卫生队工作,在冰雪战火中救死扶伤。也许这就是缘分吧,战后二人结成革命伉俪,携手共度70多年风风雨雨。今天就请周俊和余帼华两位老英雄讲述他们的抗美援朝故事。周俊,1930年12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14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11月11日,他作为20军59师后勤卫生处的医保干事,跟随部队从山东兖州来到东北,由辑安过江,在厚厚的积雪中昼伏夜行,直向长津湖地区挺进。原20军59师后勤卫生处医保干事周俊周俊:“这路上我们根本没下车,所以我们自己衣服都是很单薄的。这一路行军,我们都是晚上走。大雪天,所以这个高寒,再加上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从江南来的,当时戴的这个大盖帽,我是搞了一个毛巾捂住了,所以这个耳朵还保护住了。“那一次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个叫牙得岭,那个坡度很陡的啦。前面一个人上去,后面一个人顶在那个人屁股的位置,这样陡的翻过去的。这个牙得岭大概有2000多公尺高,不光是路陡,主要的还是下雪,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整个就是一片大雪,到处大雪封山的。不知道摔多少跤了,所以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摔坏了的,摔瘪了的,都很厉害的,而且特别自己不小心,突然间滑下去就是万丈深渊。”战斗打响,周俊和医疗队在新辟小车站,主要负责死鹰岭方向伤员的救治工作。周俊:“第一批下来我印象很深,除了有这个伤员之外,还有两个美国俘虏。后来两天伤员不大多了,反而是冻伤多起来了。11月27号一直到12月2号六天六夜,在那个地方大家都在互相咬着不放,苦战了六天六夜。“我们下来的伤员都是从死鹰岭这里下来的,后来因为弹尽粮绝,没有吃的,弹药也没有,部队就这样子,那么部队就冻伤了是吧。最后的时候我们大概有60多个人,我们177团的,在那个死鹰岭的高地上,所以就是60多个人,结果活下来的还有60多个人。”死鹰岭阵地上剩下的这六十多名勇士又打退敌人8次冲锋,由于弹尽粮绝,加上天寒地冻,战士们的腿脚深埋在雪地里,冻伤无法行动。周俊:“死鹰岭上面的这60多个人,整个的部队都撤走了,他们走不动,不能走,踩在雪地里面,下身都是雪都埋了的,实际上下身已经是同那个雪都凝固在一起了,拔不起来。后来这一部分人是我们师里面机关的人下去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背回来。“我们这个部队没有这个冻伤概念的,在这个江南现实里哪有冻伤啊?没有的没有的,冻伤这个名字也是那个时候才听到的,很厉害的。这个伤员冻了以后就是怎么样呢?伤员收下来的时候,也不能一下子让他上热炕。他不是有这个烧火的那个地方嘛,让他去那个地方慢慢慢慢地缓解一下,不然冻伤要更厉害了。“冻的伤员下来,最厉害的,那个时候我们穿的那个皮鞋,穿那个解放鞋,也有穿那个翻毛皮鞋的,就穿这两种鞋。我记得一个穿那个翻毛皮鞋,皮鞋那不好搞,解放鞋、球鞋还可以剪掉,还可以把它剪下来的,那个皮鞋剪都剪不动,就算剥下来,连这个伤员的皮肤一遭都把它剥下来的,很厉害的。“药也很困难,我们现在就是伤员一下来都要打破伤风、抗生素什么的,也都要打打消消炎,那个时候也没有。所以有的时候假如再感染了,就很容易再第二次遭罪。”余帼华,1933年8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50年在上海参军,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后,由于各师冻伤减员比较多,余帼华从20军的军部调到59师卫生队任卫生指导员。在护理过程中,战士们的勇敢和友爱精神让她深受感动。原20军59师卫生队卫生指导员余帼华余帼华:“我就是最感动的,看了这些战士,子弹在屁股打得那么深,要切开来,取出子弹来,他麻药针都不要打,你看看这样,他要让给人家。下来了有的子弹在这里,有的子弹在胸部,一个是打在肺里都飞出来,血水都喷出来了,哎呀,赶快止血,这样然后把子弹再拿出来,哎呀麻药都不肯用,我说是不是要给他用麻药嘛?他说不要,你不要给我用,哎哟,我熬得了。他说叫我手给他,把我的手捏住,牙齿咬紧。那个麻药要用在人家身上,比我还要重的人身上,哎哟,都不用。“当时两个伤病员,确实当我们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的,他们都很谦让,真的,留着给更厉害的伤病员用,你说这种共产主义这个理念啊,他说:‘人家要比我更重要,我牺牲了都无所谓。’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些战士都很勇敢,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是,都是宁可我先死,你不要死,都是这样很谦让。”余帼华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甚至把仅有的一口吃的都要留给伤病员。余帼华:“我们火车运出去,敌人用炸弹炸,都炸光了,粮食运不到前线,所以大家都没得吃,都让,有一口都要让人家吃,真的,那个感情真正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是愿意做这些事情。我是个卫生员的头头,那我还得先紧着人家,从来没想我自己要先。我肚子不饿啊?他们问我,你吃你吃,我们都是让的。有一口饭也是先给人家吃,不会拿到自己嘴巴里,所以我这个胃病就这样起来的。”五次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元山。在朝鲜两年时间,危险始终伴随在他们左右。周俊:“我那个时候就直接深入到175团的2营,就到那个阵地上去,就是面对面的对敌人的那个战壕里面去,去看看他们,去做做战壕的这个卫生工作。那个最厉害的其实就是打那个燃烧弹,那个制空权非常厉害的,他一俩个人看到就是扔。我们两个干事嘛,下部队回来的时候结果被看到了,敌人就给他扔了这个燃烧弹,一个被烧伤了,很厉害的。”余帼华:“刚好在山沟里,准备休息一个晚上,队长叫我们休息。一看不对,他有军事觉察的,大家赶快准备打包。背包打起,背包赶快准备走,我们刚刚饭还没吃呢,怎么走?走走走,快,动作快,他一看,我们刚好背包打好,整个队伍把米都倒掉了。我们马上爬小山头,山头上爬到顶上,这边全部炸完。”周俊和余帼华在战场上共同救治伤病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结为夫妻。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怀念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也念念不忘与志愿军鱼水情深的丹东人民。周俊和余帼华于1956年结为革命伉俪周俊:“就是整个的社会,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历史尊重,自己觉得好像感到欣慰的。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讲,也不过是一个幸存者而已,也没什么英雄不英雄的。我是一个幸存者,我在想,真正的英雄也是他们牺牲的战友,要让他们活在大家心中,这才对,不能忘记他们!这是一场立国之战,打了以后,你看看这个70多年和平从哪里来啊?”余帼华:“要过鸭绿江的时候,一回丹东,哎呀,中国人民在我们来看是亲切呀。全市夹道欢迎,真的,欢迎的,每家人家都进去住啊,真的呀。百姓自己不舍得吃,那个时候也很困难的,水啊,馒头啊,窝窝头啊,都拿来给志愿军啊。“我们一辈子不要忘了丹东人民,感谢丹东人民对我们志愿军的一片真心,这种是用什么样的东西,金钱买不到的,丹东人的心,真是跟我们连在一起啊!”作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访了周俊、余帼华两位老英雄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七集 李延年:永远的高地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一十七集李延年:永远的高地抗美援朝纪念馆展陈的这个饭盒,是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当年缴获美军的,这本三级国旗勋章证书,也是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历史见证。今天就请93岁的老英雄为我们讲述激战在346.6高地的难忘经历。1951年4月,时任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政治指导员的李延年,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尽管身经百战,他却感受到与以往战斗大不一样。李延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都超编的,一个连队203个人,黑天是我们打,白天呢美帝国主义打,在朝鲜打的坑道战,我们那个战壕都是(不分)黑天白天修的,晚上我们搞运动,修这个坑道,到白天呢是美帝国主义他们开始打。“结果他那油挑子(敌军飞机),我们说它会查户口,就是飞得很低,B-29飞机一下子都炸了,都炸了以后呢,它有定时炸弹,天天爆炸啊。我们当时得了个结论:‘三五分钟’,敌人三分钟五分钟打一次仗。”1951年9月29日,美军在夜月山发起秋季攻势,美军骑一师攻占了可以控制涟川至铁原交通线的346.6高地,李延年所在的三营奉命夺回高地并且坚守住,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李延年:“七连是从右翼的助攻连,我们是次要的,结果呢,九连伤亡大,没有完成任务,八连伤亡也大,也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七连是助攻连,就是次要的,结果七连的助攻连成了主攻连了。”93岁的李延年讲述当年攻守346.6高地的故事10月8日,经过一夜激战,我军收复了346.6高地。但这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是还要守住阵地。美军集中了10个炮兵群,掩护步兵开始了一次次反扑。李延年:“张排长啊,我们都一起是警卫班的啊,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山头,他这个炮弹刚一打啊,我就搁下边跑过去了,我说你赶快趴下,我这话还没落,一个炮弹就打到他的头上了,把他脑袋打碎了,两边牺牲了一个战士,负伤了一个战士。”战斗进行到10月9日下午,打得最惨烈的右翼七连一班阵地,只剩下滕桂桥一个人了。李延年:“滕桂桥当时怎么回事呢?(他是)我们连队的,敌人上来的时候,正在往上上的时候,他这个爆破筒,拿出来一下子甩出去了,甩太远了,前面有二三十个敌人,又上来了,这时怎么办呢?滕桂桥拿起来爆破筒和二十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了,所以这个滕桂桥啊,是我们连队的战斗英雄啊。”年轻时的李延年在打退美军多次进攻后,七连的干部只剩下李延年和三排长,战士还剩下40多人。李延年首先将七连这40多人整编为4个班,随后又将九连剩下的一个班、八连剩下的19人和机炮连剩下的15名战士组织起来,由5名党员干部组成临时支委会,李延年主动站出来指挥,重新部署战斗任务,鼓励大家坚决守住阵地。李延年:“第一个坑道装一个排,一个排的上面是一个班,一个班的上面是一个组,到第四个战壕一个人,就这么打。“把我们自己的弹药收起来,把敌人前沿的(弹药)都收集了,继续打。”在李延年的战斗组织和思想鼓动下,来自四个不同连队的战士们又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粉碎了美军的第七波进攻。10月10日清晨,兄弟部队上来接防,他们胜利完成任务撤出阵地。李延年:“我们那次抓了16个俘虏,有的俘虏他说我还没放一枪就当了俘虏了,他从美国到了朝鲜,一枪没放就当了俘虏了,他自己讲的。“打346.6高地之前,我们上去的时候,那个茅草很高,树也很高,结果呢?打了两天一夜,树根子都没有了,茅草全部烧光了。“我在后边走的时候,那个通讯员告诉我,说指导员你后面流血了,我说不要紧,流就流去吧,我说那是炮弹打的,打到我身上没有什么,没有伤骨头,我说不理它。“撤的过程中,到下面让我们吃饭,哪有人吃饭?我们都睡着了。”346.6高地争夺防御战,李延年先后五次重组战斗序列,保证了部队自始至终有组织地连续战斗,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先后打退美军多次反扑,成为志愿军以少数兵力取得进攻和防御胜利的成功战例之一。李延年:“因为在朝鲜战争中,打上去,守得住,然后又撤下来,这是朝鲜这个战斗第一次。所以我们感觉到,打上去都是坑道战,在国内都是地道战,所以朝鲜的战争真是打得好。”1952年7月,李延年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三级国旗勋章。李延年的立功喜报从解放战争到湘西剿匪,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李延年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多少年过去,他居功不自傲,退休不退党,用革命本色谱写了自己人生的英雄赞歌。1928年11月,李延年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他在长春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他每战争先,多次光荣负伤,也多次立功受奖。1947年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延年:“打仗也好干啥(也好),我都是在前边的,我什么都不怕的,我这死活还管它干啥?“不知什么时候就挨一次打,我受的伤多了,几十年这个腿都是15度以下,它就是冷、疼,一直都搞这个布,要缠着这个腿,一直到现在它都影响着我。”从解放战争到湘西剿匪,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李延年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多少年过去,他居功不自傲,退休不退党,用革命本色谱写了自己人生的英雄赞歌。李延年屡立战功,与他爱动脑筋分不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习打仗、打仗学习”。李延年:“在路上走啊,行军都是四路,炮弹一来一伤就是一个排,一个排牺牲十个人,伤那么十多个,我说这怎么整?所以我都做了规定:夜间五米,谁也不能把距离搞得长,搞得短,一个人五米,如果是那个炮弹打到我这个队伍里面,我只伤一个。“所以就是打仗的时候,你这个战术指挥员如何打胜为原则,所以这个战斗那就是,要怎么打呢?要怎么样完成战斗任务来打胜。靠什么?靠你这个脑子,(要)用脑子,战术指挥员如何打胜啊。朝鲜战斗,学习也是为了打仗,打仗也是为了学习,所以学习打仗,打仗学习。”1961年,已经在北京成家的李延年驻防湖南、广西;1979年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三等功;1983年,他以师副政委的职务离休。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保持革命本色,对党绝对忠诚,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李延年:“人家牺牲那么多,我们要那待遇合适吗?不合适,你给国家找那么多麻烦干什么?老是这个要求那个要求,我什么都不要求。”离休后的李延年初心不改,每天他都看报剪报、坚持学习,并把自己获得的各类奖章、证书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李延年:“这个皮带也是在东北(就用)的。这个(饭盒)是在朝鲜打仗的时候(缴获美军)得的,打仗的时候,在山洞子里面好多都打坏了,剩了这个就带回来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展陈的李延年当年缴获的美军饭盒和他获得的三级国旗勋章证书如今已经九十多岁的他经常戴着助听器到学校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李延年:“战友们的牺牲流血换来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战友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宣传他们的事迹,传给我们的后代,只要我们走得动,我们就不会停下脚步。”2019年9月17日,李延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这是对他光荣一生的最好褒奖。李延年:“想起我们这个荣誉啊,戴着这么好的勋章,这么高的荣誉啊,这是牺牲流血的同志换来的啊。现在你们都不在了,我活下来了,国家给我们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惭愧啊。“这功劳是什么呢?那就是亿万人民群众牺牲流血的功劳,我感觉我戴这个勋章啊,要替牺牲流血的同志要讲话,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要继续完成,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实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集丨童志安:我的任务是安葬战友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志愿军老战士、支前模范和铁路、电力等战线职工,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使人们对抗美援朝有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继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丹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开创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崭新局面。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集 何世露:黄继光精神激励我前进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集何世露:黄继光精神激励我前进今年87岁的何世露和特级英雄黄继光都是四川中江县人,从参军入伍、出国作战,到和平建设时期,何世露始终以黄继光为榜样,忠于信仰、甘于奉献,捍卫英雄、弘扬精神。1952年12月份,黄继光的追悼大会在他的故乡中江县举行,英雄事迹让18岁的何世露深受触动,产生了参军作战的念头。何世露:“回来以后我的爸爸就跟大家说,你们的弟弟想参加志愿军,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爸爸的话音刚一落,比我大12岁的大姐就发言了,她说,兄弟啊,爸爸妈妈都60岁了,你要参加志愿军,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爸爸妈妈四十岁才有你,老来得子,把你当宝贝疙瘩一样,你这一走,父母咋办?我无言以对。妈妈也六十岁了,低着头,直抹眼泪,最后到失声痛哭,可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了,我也哭了。第一次感到生离死别的味道,还不是一般的离开,是上战场,上战场意味着什么,谁都很明白。自古征战几人回?谁都明白。最后老姐讲话了,她有点文化,参加过土地改革工作队,她说,我支持弟弟参加志愿军,弟弟18岁了,他是在同龄人当中比较先进的一个,他有理想有追求,不是一时的冲动,他走以后,家中的事情我负责。紧接着爸爸也说了,孩子要参军这是一件好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别人不去,我们家应该去。翻身不能忘了共产党,让他去,保家卫国,没有国哪有家?这样全家都通过了,同意我参加志愿军。”然而何世露虽然体检合格,录取通知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何世露:“我找政府,找共青团,找武装部,找接兵部队,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理,甚至恳求入伍了。最后感动了接兵部队,接兵部队很欣赏我,说要打仗,这个小青年死皮赖脸还要上前线,这不顶烟上吗?这一定是个好兵,我们要了,我们要了。”何世露最后被特批入伍,“六旬老翁送独子上战场”,当时传为佳话。出征前,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为他们送行。▲黄继光的母亲何世露:“她语重心长地讲:‘娃娃们到了部队,不要想家,要听首长的话,到了朝鲜,要勇敢杀敌,争取早日把立功喜报送回家,当英雄。’这不是黄妈妈一个人的愿望,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志愿军的嘱托。”1952年12月,何世露作为40军118师354团9连的一名战士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在西海岸执行反登陆反空降作战任务。何世露:“有一天,我们一个连正在施工,正在挖洞,遭到敌机轰炸,不知道多少架,像乌鸦似的,狂轰滥炸,在我不远处的地方,一枚炸弹下来了,把我抛到老高老高的,炸弹的气浪把我抛很高,最后又把我摔到一个弹坑里面去了。空袭结束以后,战友们找我啊,怎么少个人,老何咋不在啊,找呗,最后在弹坑里面把我扒救出来,扒救出来的时候,我的鼻子、嘴流很多血,这个时候连长看见以后,就叫卫生员赶快把老何抬下战场,但是我说我不能下战场,从参军那天起,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点伤不算什么,我们上战场来,代表着的是黄继光,代表着英雄家乡的人民,我立功喜报没送回家,我离开战场干什么?不能离开战场,死也要死在战场,连里首长看见我态度很坚决,那好吧,你继续留在战场,这样我就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何世露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腔壮志当许国,此时不报待何时”。战斗中他不怕流血牺牲,甚至长期忍住伤痛不下火线。何世露:“回来以后一检查,病很重,脑外伤癫痫,医生感到很纳闷,他说你怎么忍受过来的?你不疼吗?我说疼啊,我脑袋很疼啊,天天疼,我脑袋疼也没有黄继光堵枪眼疼。我说我是黄继光故乡的人,我们都是怀着当英雄的心态来的,军功章上不当英雄誓死不回家,就这么个态度。唯有心怀家国,才能不怕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对党的忠诚。后来最后确定为脑外伤癫痫,很重很重,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给我记了三等功。”▲何世露荣获三等功何世露:“很多战友都没回来,为国家捐躯了,我感到很难过,但是也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为祖国而战,光荣伟大,活得有价值。”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何世露仍然以黄继光精神激励自己,无论是抗洪抢险、北大荒垦荒还是唐山大地震救援,他都冲在第一线。何世露:“我总觉得党对我的关怀比我付出的更多,没法报答党,我过去感恩共产党,当兵上战场,今天我继续感恩共产党,不忘初心,所以我去年写了一首诗自勉,‘浴血杀场今犹在,报国丹心老更同。春蚕到死丝不断,留与他人御风寒’。”七十年前因他负伤不下火线,团里发给他一件印有“人民功臣”的白背心。何世露:“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是传家宝,太珍贵了,快七十年了,我看着它就有股用不完的劲,是黄继光引向我走上革命道路,是共产党培养我成为一个有血性有担当有贡献的共产党员。所以我始终以英雄为榜样,报效祖国,感恩共产党。”前段时间,网上有人抹黑英雄,何世露撰写文章《捍卫英雄》《怀念战友黄继光》,用大量事实和亲身经历反击谬误、捍卫英雄。▲何世露在做报告何世露:“是英雄的力量指示我走向革命道路,是英雄的精神激励我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伤病,英雄的力量支持我到现在,87岁了还在继续为党工作。所以学习英雄,弘扬英雄,捍卫英雄,这是我一生当中的必修课,至死不渝。”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百八十三集 权明淑:一心救治伤病员 三次输血5000毫升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二百八十三集权明淑:一心救治伤病员三次输血5000毫升为了抢救生命垂危的伤病员,瘦弱的权明淑曾三次主动要求献血,共输血5000毫升,伤员救活了,她却晕倒了。抗美援朝期间,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今天就请89岁的老英雄权明淑讲述她的抗美援朝故事。权明淑,1934年7月27日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县,朝鲜族人。1950年12月,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1951年4月,她作为37军卫生队的一名护士,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权明淑:“就是检查身体都合格了,就是体重不够啊,要求80斤以上的才可以,我才68斤那么样。我就跟大夫说了,我说:‘我都没事儿,我都没有病,我也能参加革命,能带我去革命吗?我是年轻人。’”一过江,部队就遭遇敌机轰炸,权明淑眼睁睁看着战友就牺牲在自己面前。权明淑:“那个飞机俯冲扔炮弹,除了炮弹也有那个机关枪扫射,他扔那个照明弹,和白天一样那么亮。还有前面战友倒了,我寻思我也死了呢,倒了一看,一看我还没死。前面同志死了,这边死了,你说那样,不害怕呀,不知道怕呀。我同志死了,我要报仇!打死一个敌人,我就报仇,我心里那么样想的,不害怕,飞机轰炸也不怕,打仗也不怕。”原37军卫生队护士权明淑。权明淑所在的野战医院设在德川,也是敌机轰炸的重要目标。每次轰炸后,权明淑和大夫都要到阵地上搜索伤员,瘦小的她还要把伤员背回到防空洞里。权明淑:“去检查患者,看患者哪边有伤口。都是晚间呐,哪有灯?没有。晚间呐,黑的呀,哪有电棒呀?什么东西都没有,光看呐。自己看那个,大夫上前去看呐,这个患者有气,有的患者没气了,那样的看呐。一看呐,我自己整不了啊。那么多的伤员要看,大夫和我两个人。大夫检查呀,他先去检查,完了把救急包放在那,搁那我就看救急包白的那样,我就给那个患者上药,完了以后,白的那个,这边伤了这边搁了,我去给处置完了。”“我背着那个患者那么样,把他弄去那么样,我就负责就是患者,一看救急,上完药了,就背着走。哪有什么担架队?什么都没有,就是我自己背着。那时候我年龄小,个子矮,那患者个子高,那个男孩,他抓我的脖子,他的腿我就这么样,这么样背着。”“很多的伤员都上完药了,完了以后呢,给他们送饭、洗脸、洗头,晚间,我有什么时间?哪有坐的时间?没有,天天跑啊。”权明淑是外科护士,一旦遇到伤员急需输血,她都主动挺身而出。之前她已给两位志愿军伤员输血3500毫升,这一次是人民军的一个伤员因为失血太多,危在旦夕,尽管领导不同意,她又献血1500毫升。伤员救活了,她却晕倒了。权明淑:“那患者呢,手术完了就这么样,白的白色一样,这个脸呐,这伤啊,血没有了,全白色。时间一秒二秒三秒,过了时间再等,等那个O型血的人。团部全找啊,一边去卫生队去找去,没有能输血的了,以后怎么办呢?我和我大夫两个人,我跟他商量,这个患者才22岁,年轻的,我跟大夫说:‘怎么给他弄?哎呀,他这个腿已经锯了,已经没了,哎呀,多可怜呐。’我说,‘我给他输血吧。’他们都不批啊,我就说:‘输吧,输多少输吧。’我说,‘一千五百毫升,给他输吧。’‘你已经输那么多血了。’大夫说。”“输血器我们上的,那时候输血器是中国发展的,患者和输血的人一块躺着那样。大夫回来一看,我就没有反应了,我就像死了一样,啥反应也没有,完了患者使劲叫呐,患者就恢复回来了那个样子。”每天与伤病员打交道,权明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权明淑:“眼睛这两个都没有了,都被打伤了。那个患者喊:‘哎呀,我的眼睛啊,没有了,找我的眼睛啊,护士啊,你快找我的眼睛吧。’就那样,怎么说,‘美帝国主义把你的眼睛拿走了。’怎么办呢?他不吃东西,不喝水。最后护士就跟他说:‘你呀,家里妈妈看看吧,老想你啊,你那个眼睛被美帝国主义拿走了,你也不吃东西,那不活了?那怎么办呢?你好好那么样养病,好好养完了以后回家吧。’”“一个患者就被背着来了,来了看,那晚间看,‘哎呀,小护士,给我喝水吧,大夫不让给我喝水。’他喝水就马上停止呼吸,内出血,他那是内出血。本来他送去大医院就好了,可是医院送不了,你说怎么样,送也送不了,那么怎么办?就看着那个患者的嘴,棉花搁水沾湿,给他润润。”1952年,美军实施细菌战,权明淑亲身感受到了细菌战的残酷。权明淑:“细菌弹来给炸了,年轻的人啊,都是18岁、20岁的年轻的人,呼吸细菌进去了,马上就死,马上就倒了,就不行了。以后我们好几个护士,我呢是手术外科护士,我这么样,和内科护士,我给那个患者那么样整的,她也传染了,你说那么样,完了就说:‘护士同志,哎哟,我想妈妈呀,想回家。’那么样,完了就过一会儿就死了,就没有了。哎呀,那样多呀,那个年轻人那么多人都死了。”“你说那个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部队的领导怎么办?干脆隔离吧,那样都把死的埋那个地下。埋完了以后,那时候护士被传染了,传染了妇科生育没有了,那样的,我们两个同志,护士,没有孩子了,那生不了,那个结核病,那个毒那么厉害,哎呀,可多了那个毒,那个病号多。”权明淑因为输血过多,每天又劳累过度,体质极度下降,留下后遗症提前转业回家。由于表现突出,抗美援朝期间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抗美援朝期间,权明淑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铭记》摄制组于2023年国庆节前夕,在延吉采访89岁的老英雄权明淑。(左为吉林省道德模范,在延吉市建立“老兵之家”的徐淑子,她在采访现场做翻译。)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九集 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1951年,吴征和与寨子里的7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军,没成想却当了一名扛锄头的铁道兵。他不怕牺牲、克服苦难,想方设法抢修桥梁保运输,用鲜血和智慧铸就“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今天,就请89岁的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吴征和,1934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1951年7月入伍,一周后抵达辽宁省义县集中训练,没想到当上了一名铁道兵,中秋节开赴战场。吴征和:“马上大家有一些意见,我是去打美国的,我怎么来扛锄头啊?有一些战士有点意见。后来我们我记得是阴历八月十五我们到沈阳坐火车,领导就发了一个人两个月饼,那是过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沈阳吃了那个月饼。“到晚上我们都出发了,坐火车去朝鲜。当时粮食供应不上,我们全部吃那个什么,三天全部吃的是豆腐干,那个豆腐晒得干干的那种拿来吃。我们以前牙齿都蛮好的,但是嚼嚼不动。”吴征和(二排右二)与战友合影。吴征和被编到铁道兵8501一支队一营三连,主要在熙川一代抢修铁路桥。吴征和:“那个桥有好长我也记不清,但是大约是二十米高有四孔桥,就是熙川那里。飞机炸坏以后,我们都晚上去抢修,炸完以后必须要天亮之前要把它修好,这是运输(线),随时炸随时修,但是白天飞机太多修不起,都是晚上来修。“这个桥又比较高,我们需要的人也比较多,有的是抬石头的,有些是搞那个木架架,那个桥墩的木架架,都是人比较多,有时候让三个连部队一下子去抢修的,所以要求就是今天炸今天修,明天炸明天修,就是这样这个要求,所以前方的粮食弹药不能耽误。”吴征和(中间)与战友合影。因为要躲避敌机轰炸,所以抢修大多在夜间进行,摸黑施工格外困难。吴征和:“天是黑的,也没有灯光,我们都摸着黑去抬石头,去抢修去扛木头去架桥。炸翻以后就搞木头架一个桥墩,下头我们就抬石头搁在桥墩里头,桥墩(做好)以后,再架一个木架架,木架架上头用了三排木架架,一排用五根大木头,这么粗的木头再架到桥上头,上面再架钢梁。“大概一百多斤吧。一般大部分是两个人抬,抬石头一个人去放筐筐里头,两个人抬放到那个桥墩上。我们大概干到(晚上)十点的时候,飞机就来轰炸,当时它飞机看不到桥,它必须要放那个照明弹,照明弹有个降落伞下面有个灯,这样都来轰炸我们。飞机一来的时候,部队都有放哨的,放哨一打枪的时候我们都跑了,跑到两边去。”铁道兵清理被炸毁的路基。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吴征和还同有经验的老战士们一起琢磨,想办法提前搭建组装好基础排架,提高了抢修速度。吴征和:“他们事先就把那个木排都钉好了,木排就下面搁一根,上面搁了五根立起来,五根,上头又搞一根横的。他们摆好了,到晚上飞机一炸,我们马上集中力量,就是把那个下面不是搁个木头,搞个架架,搞个什么围起来拿石头堆起来。像桥墩在水里头,那木头也不能在水里头,大概水里有一米高架那个木排,他事先都把那个木排架好,飞机一炸完以后集中力量把下面那个石头的桥墩把它填好,他周围四四方方把那个木头围起来,把那个填好。“填好以后,人就得马上把它抬起来,一抬起来架起来很快都成功了,马上把钢架一拉,火车一架那个枕木就可以通车了,这是最好的一个经验,事先(做好)。飞机多你怎么搞呢,都得拿到沟沟里头去架,把它打好了,把排排打好,打好以后就是好多人十几个人把它抬出去,马上就架好了,这个增加架桥速度。”铁道兵用松木搭建好的基础桥墩。在对敌斗争中,铁道兵又摸索出搭建便桥的做法,确保物资及时输送。吴征和:“从这个下游大概两里路,一公里左右修一个便桥,从上游一公里左右修个便桥。便桥采用两三米高,它是从这里修,在河床里头比较矮,抢修比较容易一点。你把我主桥炸了,我又从上游这个便桥通车过来,所以就提出来搞这么一个经验。”铁道兵在主桥下游修便桥。入朝三年时间,吴征和同战友们一起铸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回国,他参加了鹰厦、黎湛等铁路建设,又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去。吴征和与作者合影。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