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87岁青岛老兵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书籍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4日上午,87岁的青岛老兵纪志世步入位于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轻轻哼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眼含泪花。此番前来,纪志世将一本伴随他与战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书籍——《保尔》,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摄影:刘海东)纪志世1934年生于山东省胶县,1951年奔赴朝鲜战场。1952年,河南新乡中学学生林春芳将珍藏的《保尔》赠给志愿军战士,纪志世在朝鲜战场收到了这本赠书。“我以前上过学,识字,所以给大伙儿念书,战友们被保尔·柯察金不惧牺牲的精神打动,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纪志世说。多年来,纪志世翻阅此书时产生一个想法:书在个人手中发挥不了最大作用,不如捐出去。于是他联系了青岛媒体,几经辗转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取得联系。同时,在山东省泰安市找到了林春芳,得到她的支持。“今天亲手把这本书送到抗美援朝纪念馆,了却了一个心愿,希望通过这本书承载的故事,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老人收到捐赠证书后起身致谢。“我们会按照展览计划安排展出这本书,让观众了解它与志愿军战士的故事。”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捐书仪式后,纪志世接受了《铭记》摄制组专访。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2020年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铭记》。得知《铭记》摄制组制作了多期专访老兵的节目,纪志世很高兴,表示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希望以后能推出更多这样的节目,更好地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10/28
  • 辽宁丹东姚纯立:坚持出摊儿20年 他要让更多人知道果模手艺
    进入有些寒冷的深秋,62岁的果模匠人姚纯立一大早就出摊儿了。在丹东市七经街上一个不起眼的街角,姚纯立的果模摊子已经坚守了20余年。他早已适应了严寒和酷暑,在摊位前专注地刻着果模,或者静静地练字。“再去摆(摊儿)一天吧,你不去,就更没人知道这门手艺了。”这是老父亲曾经的嘱托,为了老果模匠人的期望,更为了这门老手艺,姚纯立要把果模摊子一直摆下去。年轻人已经对果模十分陌生。“七夕”传统节日,丹东人有做乞巧果子的习俗,果模就是制作乞巧果子用的模具,多由梨木刻成。乞巧果子起源于山东,是丹东特色面食。出生于1959年的姚纯立,是目前丹东市唯一的果模匠人。早些年,每逢“七夕”,家长会把面团放在模具里卡出形态各异的小面食。烙熟之后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小伙伴聚在一起会比谁家的小果做得最逼真,形态更新奇。如今,这样的风俗已经渐渐被淡忘了。偶有路人驻足摊位前,好奇地摆弄,或询问果模的起源,但鲜有人购买。姚纯立并不介意,有感兴趣的人问,他都耐心地回答。“虽然不太好卖,但有人好奇,有人看,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作为最后的果模匠人,姚纯立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12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姚纯立第一次拿起了刻刀,从此再没有放下。在父亲的殷切目光中,姚纯立日复一日地握着刻刀,守护着这门即将被人们遗忘的技艺。只要天气没有影响,他都会推着三轮车来到街头,将摊位支好,然后静静雕刻。一天,一位70多岁的美籍华人来到姚纯立的摊位前,看到图案各异的果模后,惊呼道:“我终于看到爷爷奶奶用过的东西了,看到它们就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临走前,他买了许多果模,并对姚纯立说,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在姚纯立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父亲传下来的工具箱,箱子里放着上百把不同样式的刻刀,果模就是它们一点点凿刻出来的。姚纯立说,手工雕琢的,刀口不一样,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每一个手工雕刻出的模具都饱含着手艺人的创意和心血,这一点是机械比不了的。”一项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和其作品的传承,更是中国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的传承。这些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经过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浸润而渗入姚纯立的灵魂里。每次出摊儿,姚纯立都要把果模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我不在意挣不挣钱,也从没想过放弃,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果模。”
    10/27
  • 辽宁丹东:举办第三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
    10月22日,丹东市第三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暨丹东市第二届朝鲜族辣白菜节在市区太阳世纪广场(月亮岛广场)开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现场热闹非凡。本次活动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丹东广播电视台主办,丹东市朝鲜族联合会(总商会)、丹东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等单位承办。开幕式上,精彩的朝鲜族歌舞表演,充分展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千人拌饭、辣白菜比赛等活动场面宏大,让市民大饱口福,领略了独特的朝鲜族饮食文化。活动持续至10月24日,游客和市民还参与了伞寿宴、打糕体验、宫廷花糕体验、传统民俗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品尝辣白菜、打糕、冷面、大酱汤、烤肉等各式特色小吃。秉承“保护民俗、传播文化、促进全市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宗旨,丹东市成功打造了“朝鲜族饮食文化节暨朝鲜族辣白菜节”这一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文旅品牌节庆活动,深受朝鲜族群众和市民游客的欢迎。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此次活动的举办,将对促进本地文旅消费、拉动文旅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丹东文旅产业的关注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10/27
  • 辽宁丹东娄跃文:家书立家风 温暖传亲情
    “家书是血肉亲情、家庭根脉的寄托,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载体,我会将这一形式继续绵延下去。”10月15日一早,年逾古稀的娄跃文老人端坐在桌前,开始给远在吉林的族人写信。30年来,娄跃文坚持用信函的方式传情传理传意,给家人、族亲写了百余封、几十万字的家书,爱国爱家、和谐向上的情愫滋养着家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娄跃文家庭也先后荣获辽宁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你是咱家的老大,往后晚辈还要多,咱们这个家你得操点心,照看着他们别走错了路啊!”说起家信的来历,娄跃文说这是为了父母的临终嘱托,将“兴家旺族”这个遗愿当作老人下达的最后一项任务,也成为娄跃文日后工作之余的人生目标之一。根据当时和弟弟、妹妹6家分居辽宁、吉林两地的实际情况,娄跃文选择了以家书传意。1991年,在父亲去世后的第21天,娄跃文压抑住心中的悲痛,以“继承父母志教子篇”为题,提笔写下了第一封家书。而后的30年,写家书成了娄家几代人的沟通方式,也开启了娄跃文家庭的“家风路”。从孟母三迁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期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是什么?就是咱老百姓历代祖先的精气神,潜移默化地传给晚辈的一种习俗表现。”娄跃文说,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孕育伦理道德和拉近亲情的温床,良好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家书真正起到作用,他下了不少工夫。丰富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加上平素掌握的大量知识,为他在写家书时提供了许多素材。每封家书都会根据受读者的年龄和知识层次设定,有对兄弟姐妹如何经营家庭的意见,有对晚辈读书和婚恋观的启发,娄跃文调动起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家风建设的热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家人送上了精神大餐。多年来,娄跃文以“爱国、睦邻、和家、敬老、护幼、依德、守法、进取、学习、改错”十项家风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家书,传情传理传意,修身齐家,与族人探讨传播良好家风的方法,使这一大家子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一封封家书的影响下,娄家上下重品行、正家风,祖孙三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专注把家庭思想建设付诸笔端,维系着家族、家人的凝聚力,这是娄家的特色,更是娄家的传统。让娄跃文没想到的是,这种看似“古老”的形式在坚持了几十年之后,竟然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举行,全国300多户文明家庭成员代表出席,娄跃文一家也在其中,大儿媳聂丹梅代表全家去北京接受荣誉,全家人因此而骄傲、激动。在2017年全国妇联协同19家博物馆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中华民族家教、家风经典博览会制作的《家风万事兴》画册中,共收录了43个典型家庭人物,娄跃文家庭故事被收录在第三部分当代典型中,这让娄跃文及其家人深感意外。虽然年已古稀,但只要想到关爱家族亲人的事,总能激发出娄跃文热烈的情绪,去想、去写、去发送寄传。“家风连着国运,每位公民都有传承好家风的责任。奖励文明家庭,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实为‘抛砖引玉’,我更要为家庭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此,娄跃文又开始笔耕不辍,以《家风志》为题,将20字家风规则撰写成论文,得到族人的认可后,还将这20字家风规则冠以“祖志家风”,用毛笔制作成条幅,让族人挂在屋中珍藏。利用闲暇时间,娄跃文将数十年信函整理出版了《家风路述函》、《家道人生略》、《家族幸福观》、《墨翁诗集》、《少公诗词联》等书籍,利于晚辈自然、连贯、有效地接受祖辈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在将自家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的同时,娄跃文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先后为社区、街道、学校、机关等做经验介绍,将自己的感悟成果尽可能地奉献给社会。“退而不休,余热治家,效能利国,实乃乐事!”娄跃文笑道。“我的父亲数十年坚持家书传家风,统一家族的思想,是家族的精神领袖,是我心中的偶像。”在电视台一档《小小一个家》节目上,二儿子娄昊拥抱了父亲。“父亲能在孩子心目中有这样的位置,我的一生值了!”娄跃文动容道,“润物无声,代代传承,目前,我开始着重培养家族的接班人,让下一代继续做好家族中凝聚手足的事业。”
    10/26
  • 辽宁丹东:体育大篷车 下乡送健康
    10月19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丹东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承办的2021年丹东市体育三下乡“体育大篷车健康农村行”活动在汤山城镇龙泉村举行,由丹东市70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体育下乡服务队带着健身器材和体育健身项目,到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开展活动。活动以体育下乡服务队和乡镇体育健身展示拉开序幕,经典的健身项目轮番登场,乡镇也组织优秀的体育健身队伍登台,双方交流互动,其乐融融。展演过后,体育下乡服务队现场向村民教授手拍鼓、舞手帕、健身球、舞扇等健身项目。丹东市文旅广电局还向汤山城镇龙泉村赠送了音响、手拍鼓、彩扇、健身球等体育健身用品。
    10/25
  • 辽宁丹东:106岁老兵梦圆抗美援朝纪念馆
    今年106岁的老战士温永和,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年来,老人一直想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10月17日,丹东市慈善总会志愿者得知情况后,专程用车载着老人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并用轮椅推着老人参观了全部展厅,圆了老人多年的心愿。
    10/21
  • 辽宁丹东交警振兴一大队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近日,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评选结果揭晓,丹东市公安交警支队振兴一大队获此殊荣。2009年至2015年,交警振兴一大队连续7年获得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荣誉;2018年被评为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今年评为市学雷锋示范单位。他们奉献着青春,全力打造安全文明交通环境。交警振兴一大队的辖区包含了丹东市区中心的繁华地段,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商户集中,交通状况复杂。这支队伍将“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教育执法、关怀执法”紧密结合,高标准完成各项执法工作的同时还实现了群众满意,多次高质量完成各类急、难、险、重的交通保障任务。“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为指引,强力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大队大力推动学习教育、查摆剖析、整改落实,着力将队伍锻造成为高素质的交警铁军。去年,全队打击处理酒(醉)驾127起、毒驾1起、涉牌涉证180起、货车超载298起、客车超员170起、整治一盔一带1136起、整治行人非机动车违法2060余次。事故四项指标同比往年有大幅度下降,辖区路畅人安,为打造文明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贡献了力量。一直以来,交警振兴一大队按照“减量控大”工作要求,严格查处辖区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以高压严管态势肃清辖区内的重点违法行为,清零辖区内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几率。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大队积极打造城市“爱心护学岗”,服务辖区内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以“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为总要求,坚决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周边秩序畅通、安全、有序。同时,积极开展“安全防范进校园”活动,向学校师生传授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根据道路情况,合理设置警力,确保“零”隐患发生。为更好地对接辖区内的24家重点企业、192台重点车辆以重点驾驶人,全队开展源头管理工作,清零安全隐患,实施“一企、一车、一人、一台账”管理机制。召开警企座谈会,截至目前接到的企业建议、意见、需求全部解决。全员有效落实营商利企措施,采取标线更改、标牌更换和开辟绿色通行时段等措施,解决企业遇到的与交通有关的实际困难。做好道路应急工作,是交警振兴一大队的一项“硬要求”。辖区地处丹东市区中心地带,是联通各外勤大队和通往全市各重点医院的交通枢纽,为此大队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尤其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为群众紧急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奠定基础。2020年,大队全年累计开辟绿色通道11次,为病患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10/20
  • 虎山长城:明长城最东端 几代人共守护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我国正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辽宁长城文化资源丰厚,具有独特的气质和文化价值。丹东虎山长城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这段1989年发掘出来的600多米明长城遗址,在几代人的守护下,重现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依山就势、蜿蜒巍峨。虎山长城,兴建于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是明长城九镇中的辽东镇遗址。它被考古发掘后,将明长城九镇连接到了一起,使明长城从山海关向辽东延长了两千多公里,成为明长城最东端的起点。虎山长城遗址属于土石长城,后来借鉴蓟镇明长城建筑特色,修复为砖石长城,雄关、隘口、敌台、烟墩联成一体。它临江峭立,在丘陵中蜿蜒向北。山顶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沿长城拾级而上,登高远望,沃野茫茫,云起秋江。而这些,在三十年前,却全部被掩埋在了乱石之下。今年七十七岁的王永庆,曾经就在长城遗址周边开山采石,他也正是最早发现长城遗址的人。宽甸县虎山镇虎山村村民王永庆挖石头以后,后期我就感觉挺奇怪的,这个东西。我就上文化局去找有个王主任,我说你去看看,我说恐怕要是点古迹。王永庆的发现,得到了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也参与了虎山长城遗址的考古挖掘和修复工作。丹东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原主任任鸿魁这张照片是九零年我们省市联合调查组,考察虎山长城的时候照的。这位戴帽子的,所在地的生产队队长,叫王永庆。非常熟悉当地的环境,他领我们到各个有老边墙遗迹的地方,为认定长城,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后来,王永庆的外甥周增财,也加入虎山长城遗址修复队伍。如今他已经是虎山景区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丹东市城建文旅集团虎山景区分公司周增财当年还是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考古队做一个民工。在工程完工之后,我就参与了景区的管理,一直到现在。就是说没有长城的发展,也没有我的今天。两代人,对长城的守护,是情感,更是一份责任,周增财从舅舅手中接过的,不止是份工作。丹东市城建文旅集团虎山景区分公司周增财他说这个长城呀,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爱护、保护,把长城的文化宣传出去。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我这几十年,一直在这个单位工作。如今,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规划,虎山长城的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工程即将开展,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长城叆阳城遗址展示提升工程等也将完工。付箫箫大学毕业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一年,成为了长城修复以来的第三代守护人,她对未来充满期待。丹东市城建文旅集团虎山景区分公司付箫箫我愿意继续守护长城,并且把这种精神传播给每一个来的游客,或者是在这继续工作的人,第四代,第五代......
    10/1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一十六集 贾祯:智勇双全的侦察炮兵
    10/18
  • 辽宁丹东:让赞美的歌声飘扬在鸭绿江畔
    在丹东鸭绿江畔有一支老干部合唱团,他们用歌声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赞美可爱的家乡和敬爱的抗疫英雄,为丹东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丹东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党支部合唱团。丹东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党支部共48名老党员,最小75岁,最大94岁。长期以来,党支部在抓好支部建设同时,引导全体党员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彰显老干部自身价值,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涌现出一大批正能量老党员。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