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振兴区:聚力大项目 筑牢“压舱石”年初以来,振兴区树牢“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项目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6月,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0450万元,同比增长47.3%,高于全市平均23.6个百分点。目前,振兴区已实现欣时代生物医药、金鼎压缩机、孔雀时间小镇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复工34个,开复工率103%。从项目数量看,同比增长47.8%;从投资额看,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亿元;从产业类型看,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及社会事业类三大板块项目数量达到19个,占比达到55.9%,较去年同期增长8个,占比提高8.1个百分点。打破项目建设“瓶颈”,强化要素保障。狠抓征地动迁,实现表厂沟等6个地块挂牌出让,完成丹东剧院、东皇国际城、轻化工研究院、铁矿沟二期等地块拆迁,为项目“拿地即开工”提供保障。狠抓资金保障,召开振兴区政银企对接和融资撮合大会并常态化开展融资撮合活动,累计帮助40余家企业与银行对接,发放贷款超2.7亿元。狠抓招商引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江苏、北京、吉林等地开展招商活动6次,参观考察扬州汇富科技、上海金恪、北京昆仑能源、中国机械总院等企业,聚焦精密仪器、医疗康养、电子信息等领域重大项目推进对接合作。区政府与中建八局轨道公司、光大生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振兴经济开发区与高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振兴经济开发区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效果图)聚焦园区蓄势赋能,狠抓基础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园区“五项工程”,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一期、西区污水处理厂、精密制造产业园、“5G+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完成200亩新增工业用地收储,盘活闲置厂房880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正在洽谈6家企业入驻。林江木业、盛光汽配等项目全面完成主体建设,年内竣工达产;增桓二期实现土地摘牌,天成精工实现土地挂牌。园区企业提质升级,新增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企业发展需要,狠抓营商环境优化。振兴区依申请类行政审批“6+1”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创新启动“政企连心桥”,管家企业匹配率达1:16,超过全市1:30标准。今年以来,全区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419户,同比增长31.9%。下一步,振兴区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全市“项目年”工作要求,继续保持“拼抢争实”作风,聚焦扩投资、优结构,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把精力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集中,把资源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聚集,全力巩固拓展经济发展向好势头,以项目建设的新成效、新突破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记者/王俊08/15
- 合作区塑造科技引领新优势日前,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效智能X射线三维层析成像检测系统”项目、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精度多功能自动机械手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分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今年以来,合作区已有39家科技型企业纳入省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占全市入库企业总数的22%……近年来,合作区围绕仪器仪表、电子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着力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本地产业化、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狠下功夫,让科技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塑造科技引领新优势,用创新赋能带动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合作区有高新技术企业60家,建设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3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3家,仅今年就累计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近日,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无铅化陶瓷型热敏电阻系列电子产品,不仅实现了电子陶瓷材料的完全无铅技术,同时实现了陶瓷型热敏材料电子元件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多年来,国通电子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骨干龙头企业。公司正在进行“环保新型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增产绿色环保新型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6000万个,形成年产1.5亿个高性能电阻及传感器的生产能力。在位于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来需要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仅需4名工人便可完成操作;投资20万元引进研发的一套数控系统,则实现了无人操作,产能提升20%,生产效率提升逾3成。合作区江湾工业园区智慧化改造项目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实现了实时掌握园区用能动态,以数据化分析结果,进行高效管理和运营决策,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新场景增多,机械臂上下飞舞已不再新鲜;新基建提速,“全国一流”科技不断夯实;新平台发力,让更多行业发展更有底气。近年来,合作区从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推进技改创新、完善科创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下一步,他们将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全年实施工业企业技改项目27个。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争取全年新增“小升规”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积极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新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个,打造典型应用场景8个。进一步做好产学研联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工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转化,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记者:刁庆峰08/15
- 多点发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今年,丹东市出台《丹东市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八个方面对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向好作出明确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经过丹东市上下共同努力,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在聚焦办事方便、开展服务效能提升方面发力。今年以来,丹东市创新开展“政务优”集成式服务窗口改革,被列为省“揭榜挂帅”创新举措。大力开展“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建设,前不久,丹东市本级24个窗口获评“清风辽宁政务窗口”称号。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29个丹东市直部门374项“办事不找关系”指南编制和公示。12345热线平台创新设立“政事快办”专席,解答、办理热点问题,直接办复率达88.79%。同时,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已有21个省级定标“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具备试运行条件。全地区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99.62%,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5%以上。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和行政许可联合审批、一口发证,累计为109户企业开展证照联办。法治良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今年,丹东市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并创新推出“伴随执法监督丹东模式”。探索行政复议案件繁简分流审理机制,审理时限由60日压缩至30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对82户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予以包容免罚。建立“安商联盟”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解决企业诉求100余件。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开通服务市场主体绿色通道机制,实现企业涉诉问题“一窗通办”。《方案》中明确,聚焦守信践诺,开展信用丹东建设专项行动。对此,丹东市创新信用服务举措,编制信用验证、修复指南和信息查询工作规程,为800余户各类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出台《丹东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组织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督促涉案主体及时纠正失信行为。组织开展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核实治理,目前已核查信息2633条。在聚焦比较优势、降低综合成本方面,我市出台《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效率。落细落实“欠费不停供”政策,为各类企业缓交水、气费用419万元,减免违约金14.5万元。扩大“银税互动”受惠范围,累计发放贷款1280笔。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融资3.3亿元、项目建设融资3.5亿元。今年以来,丹东市聚焦亲商安商,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行动,目前已累计办结问题299件,办结率达98.4%。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组织开展了系列“营商下午茶”主题活动,政企沟通渠道更加顺畅。优化“政企直通车”服务,为12万户市场主体配备“项目管家”“公共管家”5461名,助力市场主体更好发展。为98个新建、续建项目实施帮办代办服务,公布“免申即享”惠企政策18项。在“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中,共收集各类诉求问题796个,已办理答复574个,问题化解率达72.1%。聚焦宜居宜业,打造智慧城市,助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丹东市加快推进“一脑两中心”项目建设,目前主数据中心已竣工,城市指挥中心基本完成建设内容,首批确定交通、应急、政务服务等13个城市指挥中心应用场景,正在推进与全市各政务系统对接。建成后,我市“一网统管”管理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记者:刘作庆08/14
- 辽宁省丹东市:打造全面振兴新突破“强引擎”今年年初以来,丹东市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有效投资上提速发力,以项目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投资打造的发展“引擎”动力强劲。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5亿元,增长23.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截至目前,丹东市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645个,开复工率97.7%,其中续建项目377个,复工率100%;新开工项目268个,开工率94.7%。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344个,开复工率104.2%,其中续建项目251个,复工率123%;新开工项目93个,开工率73.8%。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05个。重大项目为振兴发展聚势能项目建设“不停步”,积蓄动能“不断档”。在宽甸经济开发区城南产业园区,总投资3亿元的辽宁中创铝业有限公司中创铝业“铝型材”园中园项目,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占地72亩的一期建设已经投产,下半年还将再上两条生产线。拟建设建筑铝型材、铝板带箔、密封胶条等项目的二期工程和拟建设高科技玻璃、工业铝型材、铝型材配件等项目的三期工程,已初步确定选址,正在进行规划、动拆迁及项目用地收储整备工作。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利税4000万元以上。丹东华骏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机床生产项目正在建设中。(摄影:王卢莎)在凤城经济开发区新开区,总投资1.2亿元的丹东华骏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机床生产项目的1号、2号、3号厂房主体正在建设中。该项目占地66.2亩,在老厂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生产制造的基础上,生产制造精度等级0.01毫米以内的全机能精密级大型数控机床。可实现年生产铸件1.5万吨、精密级数控机床500台(套)。综合楼建设也正在加紧施工,项目达产后,企业年产值可达5亿元,利润6000万元,纳税5000万元。通过连续四年开展“项目年”,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抓项目的劲头越来越足、办法越来越多、成效越来越明显。各地区、各部门抓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抓项目储备和招商引资,深度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通过精准对接,进一步拉长补齐本地区产业链条,推动央地合作项目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五项工程”,推动各园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提升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形势呈现出向上向好态势,三年行动首战告捷的基础更加牢固。上半年,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高”和“新”成为项目建设的追求目标8月1日,丹东市项目拉练拉开帷幕,看进度、“赛”项目,找差距、学经验,进一步形成发展共识、激发发展动力,为奋力夺取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全面胜利汇聚力量。在拉练中可以看到,丹东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项目储备上下了一番功夫。一批科技含量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在加快推进落实中。同时,储备项目数量也在增多,上半年全市共包装储备项目800多个,比去年增加了200多个,总投资3500多亿元。这些为实施三年行动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总投资3亿元的辽宁中创铝业“铝型材”园中园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摄影:王卢莎)在位于江湾工业园区的丹东新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目前项目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该项目以仪器仪表类产品为主要研发方向,旨在打造一个科技成果孵化—中试项目验证—产业本地转化的中试孵化产业基地。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新产品开发能力,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项目竣工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新增税收500万元。“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沟通协作,不断提升仪器仪表产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产品迭代和产业升级。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发展堵点难点问题,让项目早日建成、早日达效。”丹东市主要领导在听取项目建设情况介绍后表示。在项目拉练现场,记者了解到,位于振安区九连城镇装备产业园的中广核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集群项目是以丹东华日公司为基础建设的中广核非动力核技术产业集群。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X射线仪器“器件—整机—软件—系统”全产业链模式,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全面解决我国高端X射线设备的基础核心器件及整机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据介绍,该项目规划用地800亩,总投资25亿元,项目整体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规划面积100亩,拟建设7座中心、4座车间、1座现代化库区、1座综合管理及办公大楼等。中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规划面积500亩,拟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扩大X射线板块业务影响力和市场规模。远期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规划面积200亩,拟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合作,建设X射线检测分中心,打造东北地区X射线技术及创新培训基地。丹东市上下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进入“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的新赛程,必须付出更大努力才能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各地区、各部门要咬定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全力推动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保持超越全国、全省水平的良好态势,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夺取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乘势而上勇夺三年行动首战胜利“咬定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全力推动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保持超越全国、全省水平的良好态势,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夺取首战之年全面胜利,确保首战告捷。”丹东市吹响“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的冲锋号角。“三驾马车”齐发力,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位于东港开发区大孤山园区的金光辉鸿精密电子制造新建项目现场,吊车挥舞着机械臂,一车车物料源源不断输入,繁忙有序。目前,年产汽车制动开关5000万件、转向开关5000万件、车载线束1亿件的新建项目已进入主体土建施工阶段。据悉,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45亩,项目竣工投产后,预计年产值5亿元,税收2000万元。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陆续开工,犹如一粒粒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炎炎夏日,记者来到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在全自动智能制造曲轴生产线上,工人们在机器控制面板上设置好参数,轻点两下,机器便自动开始运转。AGV小车、机器人手臂、全自动在线检测仪……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将如镜面般光滑的曲轴成品包装成箱,发往客户。“可以说,随着质量要求加码,5年前生产的合格产品放在现在来看,恐怕要划为废品。”企业负责人介绍。瑞银科技双系统平板电脑研发生产基地、优纤科技尼龙56/66生物基材料生产等新兴产业项目开复工建设,凤城市城市更新改造,庙沟抽水蓄能电站、辽宁华电丹东金山二期等与央企合作项目抓紧推进……一个个项目破土生长的背后,离不开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提供的优质服务。今年下半年,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把计划往前排、工期往前赶,加大跟踪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准备,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用项目建设打牢产业发展基础,确保全面振兴新突破首战告捷。记者:王卢莎08/11
-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夏日的高温阻挡不住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智慧园区项目加快建设的步伐。该项目以“打造数字平台,全力推进企业上云”为着眼点,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目标,将园区打造成数字化示范园区。这是丹东市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工业是经济发展“压舱石”,具有“顶梁柱”意义。今年上半年,丹东市47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2.2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较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位,超额完成半年任务。上半年,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顺利实现“双过半”目标任务,得益于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共同发力、一体推进。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纾难解困;同时,主持召开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指导。丹东市工信局协调各县(市)区及专班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重大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等重点工作,积极解决企业融资贷款、市场对接等各项困难,有效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上半年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提升贡献突出,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向上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5.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比也从去年同期的18.7%提升至21.7%。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以生产智能手机镜头聚焦线圈为主打产品,工人密集的传统车间流水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生产设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封装测试第二条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同样,丹东市8个县(市)区齐头并进,党政主要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安排部署,均从稳住全市工业经济大盘角度出发,多措并举推进重点工作,促使工业增加值年内首次全部实现正增长。年初以来,元宝区建立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对接“增量大”“拉动大”的企业,推进产运需衔接、银企保对接。积极推动落实省、市技改专项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实施改造扩能项目,持续挖掘企业新增长点。在此期间,落实好相关政策,确保“小升规”“规升巨”应升尽升,确保中智精工、东深新材料、利达科技等一批企业年内“升规入统”。上半年,元宝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向上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在丹东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丹东市九三大豆、哈曼科技、好食鸡食品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24户省重点监测企业中有17户企业产值高于去年同期,增长面达75%,其中7户企业累计同比增加产值亿元以上,共向上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速6.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六个主要行业同比增长7.3%。其中食品业高速增长,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4.1%,水电业、装备制造业、采矿业运行平稳,分别同比增长9.8%、8.3%、4.1%,四个行业向上拉动全市产值增速10.5个百分点。记者:王卢莎08/11
- 辽宁丹东聚力攻坚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烈日炎炎,丹东项目建设正酣。连日来,无论是在瑞银科技双系统平板电脑、日邦纳米非金属矿产精细加工等新兴产业项目施工现场,还是在华骏机床数控机床制造、东孚食品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项目建设工地,建设人员战高温、迎“烤”验,紧锣密鼓抢抓进度,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按期完成。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今年以来,丹东市锚定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目标,将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主战场,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狠抓“项目年”任务落实。上半年,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4.7%。当前,丹东项目建设已进入“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新阶段,为更好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丹东市再次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8月1日,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举行项目拉练观摩活动;8月2日,丹东以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领导小组会议和“项目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三会合一”的形式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全市项目建设等工作。接下来,丹东市将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聚焦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围绕绿色、数字、智能,谋划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项目,并通过强化要素保障,抓资金争取、项目储备和招商引资,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进一步拉长补齐本地区产业链条。同时,扎实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各园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提升园区产业集聚水平。一以贯之抓项目、促投资,持续落实“项目年”制度性安排,丹东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开复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44个,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5个。记者:黄宝锋08/11
- 【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振安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以来,振安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的理念,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76个,投资总额78.2亿元。截至目前,实现投资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77个,开复工率101.3%,投资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34个,开复工率113.3%。上半年,振安区完成总投资8600万元的振安经济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施工图设计审核和预算编制工作。专人专班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园区项目快速落地、加速建设、迅速投产。投资8400万元的天皓净化防护用品研发、投资5220万元的辽宁日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非金属矿产品精细加工一期、投资5000万元的辽宁亿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加工等3个项目,获得土地批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广州、安徽、江苏、四川等地,聚焦绿色循环、辐照射线、产业金融、软件开发、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与中广核达胜、安徽节源环保科技、广东产融集团、四川德仁堂、北京软通等企业频繁对接,推介产业项目,深入挖掘合作机会,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发挥自身优势,大力盘活园区闲置厂房、土地,坚持以园区为主体进行招商,积极推动北京软通动力软件开发服务产业基地项目、广东产融集团产融建设服务平台项目、鸭绿江工业园纺织服装数字化“园中园”项目以及丹东市绿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落户,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下一步,振安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现有合作基础和产业、资源优势,梳理央地合作项目,积极促进丹东市绿碳循环经济产业园、丹东射线及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园等重点央地合作项目签约落地。记者/姜慕馨08/10
- 【三年行动·首战之年】勾画“耕海牧渔”新蓝图当前,正是海蜇丰收的季节。在东港市椅圈镇养殖大户景仕辉的养殖圈里,工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着捕捞海蜇,称重、分拣、装车。这是景仕辉今年收获的第二茬海蜇,产量约2万公斤,个头大、品质好,养殖户和采购商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最早的时候就是单纯养虾养蛤,极易遭受病害,风险很大。现在是海蜇、东方虾、缢蛏之类立体混养,降低了风险,效益也相当不错。”谈起海水池塘养殖,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养殖工人单炳连说。东港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捕捞、养殖、加工产业门类齐全,是辽宁省渔业重点县。近年来,东港渔业不断发展壮大,告别天然捕捞,逐步发展成为以海水养殖为主,集水产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水产加工、水产冷链物流和流通、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东港市的海水池塘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养殖中国对虾为主。2000年,东港市成功推出“上层养殖海蜇、中层养殖对虾和鱼类、下层养殖缢蛏”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打开了海水养殖新局面。目前,东港市海水池塘养殖面积达10.2万亩,总产量5.6万吨。除海水池塘养殖外,东港市渔业养殖方式还有海洋池塘养殖、滩涂浅海贝类底播养殖和淡水养殖。浅海贝类底播现有养殖面积106万亩,年产量31万吨,主要养殖菲律宾蛤仔(杂色蛤),年产量26.9万吨。目前,东港杂色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是全国最大的杂色蛤生产基地。以前,东港一些水产企业都是在南方购买蛤仔苗,质量和产量不稳定,且价格差异较大。经过几年技术攻关,2022年,东港成功孵化出本地菲律宾蛤仔苗,成活率达到50%。“去年我们繁育出150亿粒菲律宾蛤仔苗,今年企业继续扩大生产,可以满足企业自身养殖需求。争取在3年之内,满足东港杂色蛤养殖需求量的30%,陆续解决苗种本地化的问题。”诚鸿水产技术员董生介绍。与此同时,东港市“耕海牧渔”,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以沿海乡镇、农场为核心的贝类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贝类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贝类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利用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牧场环境,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区。自2010年开始,经过5期建设,东港市累计向上争取资金5310万元,投放M型预制构件礁8066座,建成人工鱼礁区面积667公顷,生态恢复效果明显,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积极构建县域海洋经济新体系。推进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创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以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临港产业。以互市贸易、外包服务为重点,创新发展契合海洋贸易的新型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县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东港海洋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化。孔丽娜记者/张瑞08/10
- 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 助力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双千兆”建设,加快网络深度覆盖,促进“双千兆”产业发展,8月3日,丹东市召开“千兆扬帆共享共赢赋能数智江城”暨“双千兆”产业发展交流会。本次交流会以“引领新基建、拉动新经济、开启新服务”为目标,深化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推动本地新能源产业发展,探索推进适应“双碳”战略需要的“双千兆”网络等多种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丹东市“双千兆”应用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通过“双千兆”创造新机遇视频演示、讲解“双千兆”应用、宣讲丹东双千兆城市产业政策、现场应用案例展示深入解读“双千兆”的发展与应用。“双千兆”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是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和承载底座,在推动科技创新、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今年,丹东市被确定为2023年度千兆城市重点建设城市。为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丹东市印发《丹东市推进“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从“争创‘千兆城市’、推进行业融合赋能、全面夯实关键支撑能力”三方面,提出了12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时间安排,积极推动丹东“双千兆”城市建设。记者:王洪满08/10
- 上半年三次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丹东市三次产业均取得了快速增长的好成绩,第一产业增长4.3%,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8.9%,比全省高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4%,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8月8日,丹东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产业稳定增长。上半年,丹东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主要农产品产量中水果增长6%,其中,草莓增长5.1%;水产品增长8.8%。第二产业增长较快,规上工业稳步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较一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8%,集体经济下降27.8%,股份制企业增长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其他类型企业下降3.9%。从行业看,丹东市涉及33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1个行业下降。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生产家具10.2万件,同比增长12.4%;石墨及碳素制品5.1万吨,下降32.2%;水泥78.1万吨,增长53.7%;钢材4770吨,增长56.4%;鲜、冷藏肉13.2万吨,增长6.5%。规下工业逐季向好。今年以来,丹东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规下样本企业调查情况看,上半年国家样本规下工业增加值和省调查队样本规下工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0.5%和16.7%。建筑业快速恢复。上半年,丹东市建筑业产值25.8亿元,增长19.2%,较一季度提升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复苏强劲,批发零售住餐业快速复苏。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7.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0.2%,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升15和13.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65.3%,餐饮业营业额增长45%,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升27.6和26.3个百分点。金融业发展良好。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7%。房地产业加快恢复。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4%,较一季度提升52.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快速提升。1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较1至2月提升1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涉及10个行业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余9个行业均实现增长。记者:王洪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