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良方”助企 实现经济逆势上扬
    2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东港经济开发区的凯司玛(丹东)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虽然临近春节,但公司的生产热度不减。副总经理邵成刚告诉记者,公司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春节期间依然生产。“2020年,我们公司产量稳步增长,年销售收入1.9亿元,年利润2762万元,上交税金1713万元,相对2019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8%。”邵成刚说。凯司玛公司原名为丹东松元化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主要生产高纯度的氢氧化镁阻燃剂、水滑石热稳定剂和高纯度硅钢氧化镁添加剂。2020年,国内外部分生产企业受疫情影响产量缩减,凯司玛却逆势上扬,产量和利润都呈增长态势。公司坚持改革创新,于2020年11月通过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0年9月,公司对闲置厂房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加硅酸铝、氢氧化铝产品生产线,年可生产1000吨硅酸铝、2000吨氢氧化铝,产品应用于医药、高级涂料和绿色农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外均有稳定客户,投产后预计年创利税1438万元。为响应国家号召,全力配合东港市政府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公司拆除两台20吨燃煤锅炉,并在开发区的协调指导下,引入华能蒸汽,实现绿色发展。与凯司玛一样,2020年,位于东港经济开发区的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也稳步增长,全年产能近8万吨,产值6亿余元,较2019年翻了一番,创造利税近460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大型环锻件制造企业,是东北地区最大、临港优势突出、行业内领先的“专、精、特、新”型企业。“在生产上,开发区给我们很多支持,比如去年我们要进行7米辗环机系统升级改造,开发区协调帮助,请来韩国专家完成改造,改造后,不仅可扩大尺寸范围,还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凤军告诉记者。2020年,东港经济开发区克服疫情影响,奋力攻坚、开拓创新,经济建设主线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0013亿元,同比增长140%;工业总产值75.26亿元,同比增长35.4%;规上工业产值42.54亿元,同比增长41.6%;工业增加值6.68亿元,同比增长58.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37亿元,同比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19.75亿元。“我们就是企业的‘娘家’,企业有任何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不用过来,打一个电话,我们就会尽力去协调解决。”东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于镇东说。优化营商环境、帮企业解决后顾之忧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良方”。2020年,开发区在落实国家、省市减少审批程序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申请专项资金和相关政策,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按照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导企业规划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到蒸汽管网铺设,小到企业员工子女本地就学……2020年,开发区落实疫情期间各类扶持政策,给予科技孵化基地企业免租金2个月,帮助9家企业申报贷款上千万元,协助10家企业申报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2家企业申报“辽宁沿海经济资金建设项目”;盘活闲置厂房5.53万平方米;全力推进丹东丰能上市工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规上企业5家。2020年,开发区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63.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6个,续建项目23个,亿元以上17个;实施“飞地经济”14个。坚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实施两个PPP项目,总投资14.88亿元,工业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完成公司组建,西区污水主管网建设收尾;城北物流园PPP项目完成公司组建,开展融资和建设;华能蒸汽管网主体工程完工;丹东丰能公司10KV线路、蓝科甲线等电力干线完工;完成海洋生物科技园、装备制造园23.2公顷土地组卷和报建。郭怡汝记者张瑞编辑邹润
    02/10
  • “引育用留”厚植人才沃土 “第一资源”赋能振兴发展
    深入开展联系服务专家、落实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关心关爱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段时间来,我市坚持将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人才强市战略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紧扣需求“引”才。2020年,“院士专家丹东行”活动持续开展,60余名院士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对接指导,新建院士创新基地1家、专家工作站6家,进站院士1人、正高级专家27人。对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开展科研指导和技术攻关,防护纺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截至目前,35户企业列入国家和省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丹东防护纺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辽宁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防护服产量占全省80%,出口量占全国15%,丹东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基地。立足形势“育”才。以“兴辽英才计划”为引擎,深入实施“创业丹东”人才培养工程,确保本土实用型人才培养落实落细、取得实效。新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0个,为广育人才建好“孵化池”。通过“订单式”“委培式”和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靶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丹东市职工技能竞赛和首届创新创业大赛,14个优秀项目晋级省赛;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等各领域人才培训30余班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7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增科技中小型企业33家。搭建平台“用”才。着力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人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全年转化科技成果75项,登记技术合同124份,技术成交额超2.3亿元。出台《关于扶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的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孵化基地给予最高150万元的奖励补助。目前,全市已建成孵化创业基地12个,入驻创业实体431家,辐射带动就业3200人;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个,开展技术合作80余项,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50项、转化成果8项,实现经济效益近亿元。积极与中科院沈阳分院、辽宁省政府合作,开展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引进中科院、军科所及各类高校院所的科技项目21个,其中4个项目已实现规模产业化,5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创优环境“留”才。我市把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2020年,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在创新创业、往来居留、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累计支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640余万元。在全市1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投入1260万元购买20套住房建成高层次人才专家公寓,为域外来我市高层次人才、专家免费提供过渡性周转用房,为人才落地生根、创新创业打造更加优质、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新的一年,我市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科学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围绕丹东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发展举措;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改革力度;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实施4大人才工程;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加大考核力度,为推进人才服务振兴发展提供保障。记者景媛媛编辑邹润
    02/10
  • 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开展为期一周的“上银联云闪付,一元抽纸马上领”优惠活动,吸引5万余名市民参加;连续5个月发放惠民消费券,优惠金额达257.7万元;与交通部门合作,方便人民群众出行……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用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宽甸样板”。“银行机构的专项资金不仅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而且给加盟的种植农户吃了‘定心丸’。”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明清说,2020年,公司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需要扩建厂房、新增设备,可资金短缺问题成了绊脚石。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得知后,通过专项再贷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无独有偶,宽甸金丰农业是一家从事小浆果种植的企业。2020年春天,企业因没有资金购买苗木,面临破产危机。负责人王永峰多方寻求帮助无果后,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几天后,贷款资金到账。当年,宽甸金丰农业的销售额突破200万元。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与宽甸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以全额贴息的方式发放小额扶贫贷款。截至2020年12月末,四家承办银行机构共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890万元,支持22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小浆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2018年,我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投放到食用菌种植中,当年增收1万多元,还不用还利息。”宽甸桦树甸子村贫困户金凤德脸上笑开了花。作为帮扶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以桦树甸子村为试点,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16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余万,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创新“渔担贷”特色信贷产品,累计投放贷款8700多万元,支持淡水养殖户92家;创新“农乐贷”信贷产品,支持120余户农民发展采摘、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产业;开展“整村授信”工作,3780户农民享受银行机构的小额信用循环贷款3.9亿元……5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宽甸支行不断引导各银行机构立足本地,创新金融服务,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31亿元。记者曲丹凤编辑邹润
    02/09
  • 元宝区为消费者发放“大礼包”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2月7日,“汇聚元宝·元宝惠民”主题消费补贴活动正式启动,当日起至2月28日,凡在元宝区参与消费补贴的商场、酒店、药房等场所购物,均可享受由区政府和企业共同发放的双重春节消费补贴。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元宝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消费的决策部署,在新形势下促经济、保发展,创新消费补贴模式的一次尝试。结合元宝区零售业特点,利用春节消费高峰期,联合元宝区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共同为参与活动的消费者发放消费补贴。“汇聚元宝·元宝惠民”主题消费补贴活动由区政府主办,区商务局承办。参与商家有大商新玛特、苏宁易购步行街店、美的旗舰店、老天祥大药房总店及元宝区辖区内老天祥连锁药店、假日阳光酒店、辽宁宗裕酒店、滔搏运动步行街店。由于即时抵扣方式的即时性和各财务环节的特殊性,元宝区委、区政府给与活动大力支持,区商务局在短时间内,先后完成了方案制定、流程制定、补贴方式制定、企业对接洽谈、宣传推广筹备等工作,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制定出此次活动方案。具体补贴办法为凡在参与活动的企业内购物,消费达到一定额度后,结算时即可得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双重补贴,直接抵扣减免,最大抵扣额度可达25%。本次补贴采用即时抵扣的形式进行,额度有限,先到先得。编辑邹润
    02/09
  • 点燃创业激情 扬起信念之帆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2月5日,市社保中心在劳动大厦一楼举行《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倡议》、《节能减排倡议》、《读书学习倡议》三项倡议活动启动仪式,全体机关干部在倡议书上签了名。本次活动旨在倡导全体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以三项倡议活动为统领,立足本职岗位,点燃干事创业激情,扬起理想信念之帆,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争当节约模范,人人成为读书标兵”的良好氛围。活动指出,社保中心作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在落实四大行动、优化营商环境亮点工作中实现了“人社快办”、“疫情防控六个办”,为退休人员上门认证,两分钟办理社保卡等事项。很多项工作被省中心在全省推广,有的还被国家人社部推广。今年,社保中心要在此基础上,认真秉承“服务为本、恪尽职守”的服务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位一体推进“省级统筹”、“一网通办”和“人社快办行动”,努力打造高效便民经办平台。活动要求,下一步,全局全员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积极的工作状态做好各项工作,自觉做节能环保的志愿者、读书好学的受益者、优化营商环境的践行者,为建设服务社保、智慧社保、书香社保作出更大贡献。社保中心将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岗位练兵、考核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服务高效、素质过硬的窗口干部队伍。编辑邹润
    02/08
  • 10项措施提升法治化营商水平
    近日,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全市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动员部署会,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意识,推动做好法治化营商各项工作。为扎实开展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市中院制订实施方案,从提升维护保障大局、服务市场主体、产权司法保护、化解涉企矛盾、审判精准管理、改善司法生态、制监体系构建和过硬队伍建设等8个方面目标着手,深化“一站式”建设、完善审判管理、强化诉源治理、做好积案清理、平等保护产权、严格“三个规定”、完善涉企绿色通道、加强队伍建设等10项具体措施,大力提升全市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全市法院把推动实现“三个不用找关系”作为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诉讼窗口服务,围绕“一次办好”“优质办理”的要求,加强诉讼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托智慧法院建设,以在线融合为突破口,突出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便捷五个关键,巩固区块链试点应用成果,进一步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在一站式领域的深度应用,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推动实现“办事不用找关系”;进一步扭住提升审判质效这一生命线,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适用案件繁简分流、充分发挥速裁程序作用,切实提升审理案件数量、质量和效率,化解案件压力。大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拖延办案、任性办案等问题,完善案件质量交叉评查,推动实现“办案不用找关系”;进一步畅通接待、沟通和反映问题渠道,进一步规范群众工作办理流程,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分工配合的工作合力,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前端、化解在一线,推动实现“反映问题不用找关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扎实推进平安丹东建设,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严惩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犯罪,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健全完善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机制;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丹东“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新定位,精准服务“六稳”、“六保”。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司法保护;坚持改革创新不停脚步,加快构建与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监督体系,切实把审判管理、程序制约、院庭长监督管理、案件评查等机制真正落地落细,抓实抓好辽宁法院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司法区块链管理平台承建项目,不断推进诉讼服务便捷化、审判业务智能化、执行工作高效化、管理方式科学化。韩丹记者刁庆峰编辑邹润
    02/08
  • 念好农业发展“三字诀”
    2月3日,在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三官村,村民们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三官村党支部书记康明义说:“我们村有蔬菜大棚近百座,每天能出产新鲜蔬菜4到5吨,主要供应丹东市区和凤城市场。”近年来,大堡蒙古族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念好“特”“优”“强”三字诀,稳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逐渐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产品数量向品牌质量转变。“特”字诀就是在产品销售上形成拳头品种,让“小产业”走出“大市场”。2020年,全乡冷棚西瓜头茬、二茬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产值约7600万元。如今,全乡冷棚西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依靠大堡、闫家、保林、三官等村的规模种植,并通过不断提高“大堡西瓜”农特产品的宣传力度,叫响大堡农特品牌。目前,“大堡西瓜”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同时,大堡蒙古族乡通过创新发展小浆果生产基地,念好“优”字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该乡利用闫家村、黎明村率先种植蓝莓、草莓、猕猴桃的生产优势,带动全乡小浆果产业发展。全乡现有设施蓝莓1900亩,露地草莓1000亩,猕猴桃700亩。近一段时间,该乡草莓上市,每天前来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如今的大堡蒙古族乡,已形成以烟草、西瓜、棚菜、畜牧、干鲜果和淡水鱼养殖为主的六大产业规模化经营。有了销售上的拳头品种、优秀的生产基地,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同样是乡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该乡通过念好“强”字诀,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鼓励家庭农场创新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在保林村,今年57岁的凤城市刘老八家庭农场农场主刘兴来是最早种植西瓜的瓜农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很多村民开始种植西瓜。现在,刘兴来的家庭农场用种西瓜挣的钱投资养牛,现在肉牛存栏500多头。去年,他种植了140多亩西瓜,都使用农家肥、生物农药,产品供不应求。如今,在大堡蒙古族乡,像刘兴来这样的农场主不少。该乡现有家庭农场23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5个,市级家庭农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同时,该乡还鼓励种粮大户规模经营,全乡100—499亩种粮大户32个,500—999亩种粮大户3个,1000亩以上的有2个。据大堡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袁林涛介绍,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围绕“三字诀”下功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提高种植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包装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记者李琦编辑邹润
    02/07
  • “数字引擎”助推城市治理智慧化
    位于振兴区六纬路39号的丹东市公安局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是东北首个“24小时不打烊”的无人警局,随时可为群众提供交警(车管、交管)、户政、出入境3大警种多项公安业务服务,市民补换驾驶证、领取身份证、交通违法处理等业务,均可自助完成办理。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丹东市税务5G智慧办税厅。5G远程办税是指税务机关依托5G视频网络受理纳税人办税事项,通过视频通话技术与纳税人面对面交流,即时获取报送资料,告知办理结果。在市人社局一楼的人力资源市场,10台简历一体机、9台自助服务一体机、10台政策宣传导读机等智慧化设备和50个招聘展位,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我市智慧城市应用的“先行者”,“丹东市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标志着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正式迈进智能化时代。“一网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2020年,我市开展百日攻坚活动,围绕12个维度、36项具体工作任务,着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纵深发展。完成7个自建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了办件数据向省平台实时汇聚,完成200余万条历史数据推送工作;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进厅上网、应进必进”;全面梳理网上办事流程,办件比率、平均办理时限压缩比率、平均事项跑动次数、平均事项环节数等各项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完成80个类别265万余条电子证照历史数据推送工作,市县两级申请电子印章145个,政务部门覆盖面达100%……“一网通办”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好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和市场主体少跑腿的目标。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强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通数据壁垒百日攻坚行动”,仅用3个月时间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数据共享应用,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促进了“业务通”,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在政务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功能。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首先要实现“网络通”。我市通过强力推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等省“重强抓”考核工作,提前完成了全市299个县(市)区政务部门及所属单位、84个乡镇(街道)、864个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为互联网政务提供了网络支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覆盖率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关键,也是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营商环境建设“一网通办”的基础。市信息中心为市直和县(市)区各部门配置前置机40个,满足了全市各部门数据共享交换的需求。此外,市信息中心加挂大数据管理中心牌子后,立即着手进行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全市政务信息系统调研和三大运营商支持能力调查,审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制定大数据中心和运行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目前,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将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硬件基础设施,统筹推动信息系统迁移,实行数据资源归集统一管理,推进基础信息共享,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加快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推进我市“互联网+政务”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在支撑数字化转型、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实施大数据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让政务服务更接地气、更聚民气。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2/07
  • 搭乘产业“快车” 摘掉贫困“帽子”
    冬日的白雪覆盖着东港的农田沃土,而小甸子镇小甸子村的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颗颗娇嫩的草莓映红了这片土地,也温暖了李梅的心。“是村里借钱让我干草莓大棚,这两年下来,不仅还上了村里的钱,自己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干得不算好,一年还能净赚十万八万呢。”草莓种植户李梅欣慰地说。李梅经营的大棚位于东港市产业扶贫园区内。前些年,李梅一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2018年,得知镇里要建设产业园区,她果断选择回乡寻找致富出路。如今,她不仅打理自家的大棚,闲暇时还在园区打工,借助产业园区之力,快步走上致富路。同样在园区打工的魏发清是东港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魏发清不仅有园区打工的固定收入,近两年,还通过饲养牛、猪增加收入来源,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2019年,小甸子镇通过危房改造,帮他改善了居住环境。如今,魏发清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吃穿不愁,政府帮我盖了90多平方米三间大房子,比以前茅草房可强多了,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魏发清高兴地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不返贫,东港市积极探索,开拓思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东港市产业扶贫园区就是东港打造产业扶贫的精彩一笔。2018年,东港发挥飞地经济优势,选取设施农业和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小甸子镇,组建东港市扶贫产业基地,集中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化效应。历经两年建设,园区总计投入各类资金1400余万元,占地500余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5栋。其中,2018年将扶贫专项资金2.45万元投入到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当年脱贫人口2户3人分红1175元。2019年,东港市整合兴边富民资金200万元,吸收农商银行捐赠资金150万元,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万余元,共计495万余元,用于基地二期项目建设。该项目管理采取“三权分置”模式。园区中有21栋大棚用于发展小甸子镇的村集体经济。2016年,该镇11个村中有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1个薄弱村,因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仅靠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小甸子镇成为东港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而随着产业园的建成,到2018年年末,小甸子镇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和1个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家底”。“通过产业园,目前,全镇所有村集体每年最低收入3万元。”小甸子镇有关负责人说。此外,园区内的1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为东港市精准扶贫项目,其收入用于帮扶东港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该项目采取与小甸子镇政府有偿合作形式,委托小甸子镇政府建设、监管。双方约定合作期限,合作期内资产所有权归属东港市政府、经营权限交给合作社、监督管理权限交给小甸子镇政府。合作期满后,产权移交小甸子镇政府,收益用于镇公益事业。东港市政府与镇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小甸子镇政府与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项目管理模式采取层级管理、“三权分置”,实现产权清楚、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发展温室大棚产业的同时,东港积极引导各村及贫困家庭因地适宜,发展各类产业。2020年,东港市投入上级扶贫专项和本级配套资金532万余元,用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扶贫项目和蛋鸡养殖扶贫项目,预计收益率不低于10%,与2019年产业项目相结合,可实现所有贫困人口人均两个扶贫产业叠加扶持项目。“我们通过完善产业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普惠制与差异化扶持相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互补的差异化分配体系。”东港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港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带来的收入主要用于六个方面,一是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进行分红;二是建立扶贫救助基金,用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因灾等突发情况导致低收入家庭的重点叠加扶持;三是增设东港市级医疗补充保险,为东港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保医疗补充保险,打造“五加一”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孝善基金”、“慈善基金”和“丧葬抚慰金”补助制度,对接受子女赡养费或社会捐赠的贫困家庭实行奖补政策,每户上限500元,通过奖补,强化扶贫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五是建立贫困人口门诊医疗购药补助制度,有效减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刚性支出,实现反向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六是建立贫困户自主发展家庭农副产业奖补制度,通过激励手段,助推贫困户发展以家庭农副产业为主的“五小产业”,增加了内生动力。以特色产业助精准脱贫,以抱团发展谋乡村振兴。2016年至2019年底,东港市扶贫产业累计收益约110万元,对东港市贫困人口产业分红扶持88.7万元,产业扶贫累计收益人口1364人次,实现产业扶持覆盖率100%。记者张瑞编辑邹润
    02/05
  • 围绕四个标准 多举措便民利企
    一段时间以来,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结合《丹东市开展“四大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部署要求,丹东海事局立足自身职能,推出多项便民利企措施,助力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前不久,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丹东立德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的代表专程来到丹东海事局,送去了两面印有“真诚服务为企业高效廉洁暖人心”和“热情服务勤政爱民业务精湛高效廉洁”字样的锦旗,表达对海事部门真心服务企业的感谢。受疫情影响,一年来,国内航运企业对国内适任船员的用工量增加,导致这一职位出现人员缺口,对企业复工复产带来连锁反应。为解决船员“用工荒”难题,丹东立德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希望通过与丹东地区船员培训机构合作,提高外派船员的数量和工作能力。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丹东海事局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上级部门,并成立专门工作组,根据相关规定对立德公司海员外派业务资质进行审核,比规定时限提前一周办结。立德公司在取得外派资质后,顺利与丹东船员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海事服务。”丹东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史忠辉说。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四个标准,丹东海事局结合自身职能,首先在提升服务效能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通过梳理,海事部门重新确定了“最多跑一次”清单,并按照标准化要求,修改完善办事指南。同时,在“减时间、减层级、减材料”等方面推出六项改革举措,通航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审批环节共12项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记者了解,通过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丹东海事部门仅在船员管理审批事项就减少了6项报送材料。综合统计,全部审批事项“减材料”总量较之以前超过20%。推进“一网通办”,是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有效途径。对此,丹东海事部门政务中心着力推广海事一网通办电子政务平台和中国海事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实际网办率。同时,政务中心还推出电话咨询、预约办理等服务,并根据企业群众办理海事方面业务的实情,提供证书邮寄送达,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便捷服务。开展“三微”行动,是丹东海事局政务中心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又一举措。通过“微行动”,政务窗口进一步优化受理审批流程,创新办理方式,压缩办理时限,着力提升办事企业群众的满意度;通过动态“微宣传”,提升企业群众对海事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熟悉办事流程,减少办事时间;根据船员流动性大、办事时间紧的特点,海事部门实行审批受理预约服务、“微延时”等工作机制,更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刘柏良记者刘作庆编辑邹润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