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东港:“三篇大文章”赋能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企业一直在升级改造,现在,世界上最长的烘缸就在我们企业。”9月22日,丹东某造纸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伟受访时说。这家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加工生产各种规格的铸铁烘缸、钢制扬克烘缸及各种型号的压榨辊。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还批量出口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2017年,企业经历了发展和产品升级上的一次突破。“我们当时与德国福伊特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他们对产品标准要求非常高,我们也想借着跟福伊特合作的机会,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张忠伟说。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试验、改造,企业终于生产出宽幅11米、达到福伊特公司标准的烘缸,企业自此走上一条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之路。而这,只是东港市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港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产业基础,积极贯彻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工作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东港市夯实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地位,做优做精汽车配件、海洋装备、造纸机烘缸、工程机械、小型电机等传统产品,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和配套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深度开发“原字号”,促进消费品工业加快升级。东港市以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户外服装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依托,加速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产业集聚,支持消费品工业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抢占市场先机,增强产业规模和实力。培育壮大“新字号”,催生新兴产业加速发力。东港市通过增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骨干企业。此外,东港市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带动,不断做优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快精深加工、打造多元产品。以水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跳出传统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衍生产品。加快安德生物科技、爱邦高能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品牌带动,推动精深加工提层次、上台阶。以草莓、大米、肉类深加工为补充,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及大型成套设备,加快辽港制米技改项目、广天食品新厂区、圣野浆果加工车间、好食鸡食品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小浆果、禽畜肉等产品深加工水平。以打造“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制造基地为目标,培育壮大特色纺织服装业,围绕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引导企业由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向高端加工、品牌建设方向发展。优化前阳开发区、东港开发区、大孤山园区三个片区资源整合,加快前阳户外服装产业园建设,提高东港科技孵化示范基地和大孤山纺织服装产业园承载能力,引导项目向园区聚集。在现有产业链条的基础上,补齐研发设计、服装原辅料、智能设备等短板,拉伸产业链条,加快新龙泰服装智能工厂、智缝纺织科技等项目建设。引导铸造、机加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革新,集合资源优势,强化基础领域支撑,向高端化、集成化迈进。推进医药化工业精细加工、新型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一批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前阳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加快宏达制药、鑫阳新材料、松元化学技改项目建设,扩增医药化工业规模体量。以绿色发展为方向,通过嫁接新技术、引进新工艺、融入新模式,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推进铭笙生物质发电、中广核海上风能、万微物联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在生物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服务型制造等产业取得积极成效。
    09/30
  • 辽宁丹东汤池经济开发区:构建发展新体系 提速建设产业园
    易斯特中子发生器项目落地;精密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孵化器项目完成土地征收和省用地批复;金鼎压缩机、汉德科技等一批产业项目计划开工……今年以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部署,汤池经济开发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持续发力,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升级。改造升级“老字号”,循环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化。汤池经济开发区根据园区传统产业优势,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深入研究省市文件精神,指导企业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技改方案;帮助争取专项补贴资金,积极鼓励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关联产业及行业变化,加大设备升级改造力度,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分别为欣时代生物申报技改项目、华隆电力申报首台套项目、优耐特纺织品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项目等争取专项资金。深度开发“原字号”,创新驱动产业高级化。汤池经济开发区围绕“两主一特”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企业创新为核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积极加快推动精密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精细化,向高水平产业链价值链迈进。通过对园区内“老、原、新”项目深入调研走访,了解不同企业在产业转型、创新研发、产品销售、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交流等形式为企业间建立业务联系,全面加强企业技改、融资和项目建设服务。搭建沟通服务平台,推进完善各产业链间需求信息融合,完成各主导产业链、分产业链图谱制作。瞄准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引导扶持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和招贤引智,实现原字号领域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创新研发载体,发展高新技术。持续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富田精工、阿尔卑斯电子、华隆电力等多家主导产业企业提质升级,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培育壮大“新字号”,优化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汤池经济开发区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规划西园区为主要载体,聚焦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两主一特”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园区产业布局,持续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化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瞄准全国500强企业和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带动型、支撑型、税源型优质项目精准定点跟进招商引资,同时强化营商环境服务,积极推进项目签约落地。目前,易斯特中子发生器项目已落地并开工建设;投资1.87亿元的精密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孵化器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和省用地批复,正在办理立项审批;金鼎压缩机、汉德科技等一批产业项目年内计划开工;迪信通“5G+智慧”园项目、东北亚奥特莱斯小镇项目、丹东富田精工生产基地等一批“园中园”产业项目正对接洽谈。如今的汤池经济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紧密融合,园区制造业高端化、产业数字化步伐明显加快。
    09/30
  • 辽宁丹东:开展综合培训 提升服务能力
    近日,丹东市交通运输局邀请省内知名律师开展法律知识授课,对全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党史学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法典》解读、新《行政处罚法》解读、交通执法疑难问题解决思路与探讨以及交通运输执法文书制作实务六个方面。今年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局围绕“改革、管理、服务”主题,以法治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开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编印《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制度汇编》,确保交通执法法律依据、法律文书的法律效力。在法律支撑上,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并聘请法律顾问。在提高法治意识和队伍建设方面,执法人员不断增强“执法为民、执法就是服务”的意识,对待当事人既能秉公执法、严格惩戒,又能做到温情关怀。今年共走访企业343次,为企业办实事27次。在人员培训上,执法队成立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全员培训,提高执法实际操作技能。
    09/29
  • 辽宁凤城市:“四大行动”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辽宁省凤城市全面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四大行动”,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开展“应该办”专项行动。取消下放承接工作,依据国家、省、丹东市文件精神,编制了《凤城市政府取消、承接、调整行政职权事项目录》,共涉及事项342项。大力推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使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目前全市一件事系统事项达567项,已实现企业办事联办事项98项;完成第一批包括凤凰城街道北山社区等25个驿站建设点位,制定服务事项清单181项、一次性告知等9项制度;医保中心在每个窗口设立相关工作职责、经办范围说明,让前来办理业务的人员一目了然,实现了业务办理规范化、业务监督公开化、业务办理即时化。开展服务效能提升行动。医保中心设立“一网通办”窗口,通过一体化平台为广大参保人即时办结相关业务,让广大办事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公安局各窗口单位推出“一窗办”服务,全部实行即办即结,在提升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同时,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事提供优质服务。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对市政公用服务单位水电气暖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和水电气暖通讯等市政公用服务相关业务系统对接,发改局还针对提质增效等项目,积极向上级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展法治环境优化行动。大力推动“法治凤城”和“诚信凤城”建设,对商超、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走访排查,加大对假冒知名厂家注册商标和涉外商标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违法行为;推进凤城板栗、丹东板栗新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更换使用申请工作,引导和促进合法使用人积极、规范使用新版专用标志。
    09/28
  • 辽宁丹东:组织企业参加辽洽会品牌商品采购对接会
    9月26日上午,2021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商品采购对接会召开。包括丹东市企业在内的全国200家企业参加对接会,诸多供应商、采购商进行产品推介和宣传。丹东市凤城老窖酒业、老戴家食品、好星来农业科技、江海明珠米业、广天食品、康齿灵牙膏6家供应商,携带产品参展。在重点项目签约环节,好星来农业科技和采购商签署了价值1.08亿元的鸡蛋采购协议。来自省内外的100家采购商和100家供应商参加对接会。丹东市企业八家子家庭农场、凤城翰墨贸易市场、辽宁嘉阳生鲜食品、黄海水产品市场、辽宁福齐贸易、辽宁铸鑫食品、天增生活购物7家企业与供应商一对一对接。
    09/28
  • 辽宁丹东:1-8月经济运行稳定恢复
    9月24日从丹东市统计局了解到,1-8月份,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稳定,投资结构优化,消费保持活力,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今年以来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1-8月份,丹东市3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8%,增速排全省第6位。全市涉及34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4%。从占比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3%,比全省高8.7个百分点,居第1位;同比增长23.9%,比全省高8.6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4%,排全省第3位。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40.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9.4%,较去年同期提升6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2%,较去年同期提升1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7:21.5:65.8转变为9.3:26.4:64.3。从重点行业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1%,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6.3%,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30.8%,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倍,占投资比重为2.3%,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6.4亿元,同比增长25.6%,高于全省1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41.9亿元,增长6.5%;零售业销售额50亿元,增长20.5%;住宿业营业额2.2亿元,增长近一倍;餐饮业营业额7.3亿元,增长70.7%。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52.9亿元,增长26.5%,其中城区44.4亿元,增长26.9%;乡村3.5亿元,增长12%。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物价保持平稳。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四升四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类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上涨1.1%,衣着类下降3.1%,居住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
    09/28
  • 辽宁东港市:打出生态渔业“组合拳” 念活耕海牧渔“致富经”
    近年来,辽宁东港市菩萨庙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促进渔民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增收。上午10点左右,随着渔船陆续出海,新港码头内安静了下来。今年68岁的董全福负责码头看守、联络等工作。他告诉记者,除了参军入伍5年,自己从没离开过大海。上世纪80年代起,出海捕捞成为菩萨庙镇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董全福15岁便依靠传统的指南针摇橹出海捕捞。几十年下来,他见证了鱼虾满仓、渔民的欣喜不已,也见证了资源减少、渔民的愁容满面。“头些年海货越捞越少,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养船的都转行干养殖、种草莓了。这几年休渔管控很严,资源才一点点恢复起来。”董全福说。菩萨庙镇有海岸线26公里,位于东港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西端,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生物生长、繁殖。面对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生态退化问题,菩萨庙人适时达成了“绿色是生态渔业发展的底色”这一发展共识。“十三五”时期,菩萨庙镇以“好水好渔、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为目标,打出“调结构、抓集聚、延链条”组合拳,全面提高渔民收益、养殖效益、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业产业调整,由单一的捕捞业向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发展;加强统筹调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渔船管控工作,仅2021年,就向北黄海海域投放梭子蟹、对虾种苗3700万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依法拆解“三无”渔船30余艘,坚决维护海上生产秩序;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年均减船5艘。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近年来菩萨庙镇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全镇渔船总数由182艘下降到129艘;渔业总产值由5.45亿元增长到7.85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在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45%、50%、5%调整到30%、60%、10%,“组合拳”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有效利用14万亩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吸引投资1.5亿元,打造海洋红贝类生蚝小镇项目,现已形成11家企业组成的生蚝养殖产业集群,年均产值6亿元,成为新的海产品养殖经济增长点。小岛村有养殖户30余户,是全镇养殖集聚区之一。金秋时节,北黄海沿岸虾池纵横交错,海天相连,如镜如画。养殖户于发春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他承包的虾池达到150亩,正常年景每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我们岛上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海。这些年我们摸索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间是对虾,下层是小人鲜、蚬子,收入可观。”作为快速崛起的渔业经济形式,菩萨庙镇水产加工业年均产值达1亿元。眼下正值对虾丰收季,在大鱼食品,上百名工人分别在生产线筛选、装盒、搬运,日加工能力达到7吨,所产对虾、扇贝丁等产品销往大连、山东等重点城市和省份,同时为工人提供每小时15元的工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和发展生态渔业要扎实走下去。”菩萨庙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水产品深加工‘三篇文章’,同时推进‘鳝鱼岛’等项目,实现渔业+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产增收。”碧海蓝天、水清沙白、渔舟唱晚、鱼肥蟹美……随着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的举措深入推进,转变发展理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的菩萨庙人唱响了耕海牧渔新歌。
    09/27
  • 辽宁丹东:与25家进博会参展商成功对接
    9月24日,进博会走进辽宁精准对接撮合会召开,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辽宁省2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进行精准对接撮合。本次撮合活动以“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方式同步展开,搭建了丹东市同国内外企业投资技术交流和贸易合作的桥梁与平台,对做好丹东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丹东市有关单位及企业分别与丰益国际益海嘉里、澳门投促局、香港贸发局、好丽友、日邮物流、迪卡侬等25家进博会参展商于线下成功对接。此外,东方测控、黄海汽车、五丰水产、太平洋神龙增压器、五一八、克隆集团、圣野浆果合作社、奥龙射线等丹东知名企业也通过线上对接方式,同进博会参展商开展了洽谈合作。接下来,丹东市将根据对接洽谈情况,为每个进博会跨国公司单独安排“一企一策”参观考察路线,推进项目合作。
    09/27
  • 辽宁丹东:“带土移植”招商引才促发展
    9月25日,辽洽会举行“带土移植”科技招商引才推介会,会上,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推介丹东市创新生态和人才政策。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于2013年,成立以来共引进21个科技项目,打造了中科院沈阳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丹东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该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主核,聚焦创新链、服务链双链融合,努力打造7个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培育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主导产业。为此,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制定科技创新措施,对落户育成中心的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带土移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相应的资助和奖励。据了解,“带土移植”已经成为辽宁省及丹东市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心企业新苗的重要举措。在“十四五”新格局下,丹东市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发挥资源场景优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张榜揽才,双招双引集聚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09/27
  • 【辽洽会】全是高精尖!“丹东智造”亮相产业产品展
    作为本届辽洽会的重点展会,为期三天的“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产业产品展,于今天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开展。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携多个品类的“高、精、尖”产品亮相,充分展示出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和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优势、特点,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客商。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X射线解决方案供应商,携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衍射仪、探伤机等产品参展,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元器件等领域,研发产品种类达到100多个,拥有百余项专利,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X射线实时成像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在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产品展台前,不少嘉宾客商对一个小型元器件产生了兴趣。企业负责人介绍,别看电阻是一个很小的元器件,但是它在产业设备、交通能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该企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以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跻身电子零部件细分领域的世界顶级企业行列。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紧盯电子元器件产品小型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采用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震及抗干扰能力强、阻值精度高、温度系数小、高频特性好、可焊性好等特点,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市场的好评。展区一角,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的BTPM-AWS2智能恒温恒湿称重系统正在自动完成样品取样、识别、除静电、称量、计算、存储、查询和导出等工作流程,并实现了称量数据表格化。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致力于粒度仪器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最大的粒度仪器制造商。2010年,企业引进华南师范大学多项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始了环境空气检测系列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先后研制成功并投产了智能PM2.5采样器、多滤膜PM2.5采样器、便携式PM2.5采样器等产品,广泛用于环境、气象、科研、第三方检测等领域。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充分利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产业产品展这个平台,将产品进一步推广出去,赢得更多合作机会,为丹东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贡献企业力量。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6日。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