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今年重点培育700户个体工商户“个转企”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4月29日,全市“个转企”工作推进会议上,提出今年全市重点培育70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目标。会议总结2020年“个转企”工作情况,对相关优秀单位、先进单位和特殊贡献单位进行表彰,部署2021年工作任务,下发《202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开展“个转企”工作是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精准定位培育对象、推动形成工作合力、落实落细扶持政策、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为着力点,认真落实提升“个转企”质量的制度、全面落实共同承担目标任务的制度、加快落实扶持“个转企”政策的制度、完善落实提升服务效能的制度,进一步优化“个转企”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各部门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设立“个转企”绿色通道,优化细化业务流程,指定专人提供协同代办服务,指导转型升级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为推进“个转企”营造良好政务服务环境。同时,我市对“个转企”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促进转型升级发展;要细化分解培育目标任务,形成政府部门合力推进工作体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服务效能,持续优化“个转企”营商环境;要确保完成今年“个转企”工作任务,全力以赴争先创优。
    04/30
  • 2021丹东中韩互贸商品选品会举行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4月29日,由市工商联、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大连韩国贸易馆联合主办,市朝鲜族联合会(总商会)承办的2021丹东中韩互贸商品选品会在福瑞德酒店举行。中韩双方企业以视频方式看样选品,进行业务洽谈。活动现场,来自韩国的食品、日常用品、化妆品等琳琅满目,丹东21家贸易企业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视频方式与在线的29家韩国企业进行业务洽谈。丹东企业与韩国企业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基础坚实。近年来,经贸活动日益繁荣,贸易种类不断增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贸易需求逐步提高。此次活动是促进丹东互市贸易进程,深化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中韩互贸商品政策说明座谈会。
    04/30
  • 丹东市34家企业亮相云上广交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洪满4月28日,从市商务局获悉,第129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于4月15日至24日在线上举办,我市共有34家企业参展,成交额714万美元。本届广交会,我市企业展位总数82个,展区种类19个,共涉及18个展区,分三期展出。其中:一期参展企业14家,展位26个,展区类别为汽车配件、工具、家用电器、建筑及装饰材料;二期参展企业15家,展位44个,展区类别为餐厨用具、家居用品、家居装饰品、园林用品、节日用品、礼品及赠品、玻璃工艺品;三期参展企业7家,展位12个,展区类别为运动服及休闲服、鞋、体育及旅游休闲用品、食品、家用纺织品、办公文具、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械。据介绍,为做好本届广交会组展等相关工作,市商务局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在线学习培训,帮助企业熟悉网上平台功能,及时审核参展企业在广交会云平台上的展示情况,规范企业参展行为,为企业接触客户、获取订单提供了支持。
    04/29
  • 提升“造血”能力 打开振兴之门
    “这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我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我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大家,一起致富。”近日,说起如今的好日子,正在果园修剪苹果树枝的唐晓华乐开了花49岁唐晓华是宽甸永甸镇磙子沟村7组村民。多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让他失去了一只胳膊,也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2017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唐晓华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鼓励、帮助下,把家里的30多亩自留山改造成寒富苹果园,同时饲养柞蚕和绒山羊,使他成功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永甸镇像唐晓华一样依靠产业发展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当地党委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一直以来,永甸镇把振兴产业作为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提高村民就业率等,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落实产业扶持方面,镇党委、政府经常前往周边地区考察学习,再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村施策。几年来,永甸镇整合了五个空壳村的帮扶资金250万元发展飞地经济,分别在永甸村建设6栋樱桃暖棚,在窑场村建设4栋蓝莓暖棚,然后把暖棚承包出去,每年每个村可收入3万元,还给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双提升”。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红旗村发展五味子产业,以飞地经济模式在石湖沟乡坦甸子村种植杏鲍菇,实现镇空壳村全部摘帽。本着脱贫路上不落一家一户的原则,永甸镇党委、政府鼓励有意向的村民自行发展大棚种植业,并为村民预判市场形势,还通过“党群业校”党建项目进行乡村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土专家”、产业大户、致富典型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库,同时邀请科技专家,打开双向人才通道。这些年,永甸镇不断夯实产业扶贫根基,在“输血”的同时提升百姓的“造血”能力,实现了更扎实,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记者王一淞
    04/29
  • 元宝区一季度招商引资5.63亿元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今年一季度,元宝区引进省外项目3个,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5.6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1%,同比增长188.7%,顺利实现“开门红”。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员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要求,元宝区召开2021年“项目年”专项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元宝区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全区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员抓招商、全员抓项目的氛围,吹响全区全员招商号角。今年以来,元宝区分别“走出去”赴江苏扬州和福建厦门考察项目,“请进来”北京辽宁商会和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洽谈项目。洽谈推进中智精工生产研发基地、辽能天然气管道等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37.16亿元。第一医院科教及综合病房楼项目总投资额1.42亿元,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修改已完成公示;金海桃源里项目总投资额11亿元,已破土动工;宗裕城·裕景上都项目总投资额7.2亿元,已开工建设;新柳商业城C座项目总投资额2亿元,已取得土地证,正在推进规划调整事宜;华孚热电异地建设新热源厂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已完成土地出让,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规划公示;辽能集团庄河——丹东天然气管道项目总投资额7.96亿元,已在该区注册公司,正在推进项目立项备案手续。“元宝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自去年9月上线运行至今,已发布各类信息200余条,图文并茂地让客商在对接前“线上考察”,包括元宝概况、区位交通、区域介绍、重点园区、产业布局、土地信息、闲置资产、项目包装、名企展示、投资成本、政策支持、联系方式、政务服务等功能,实现精准招商及联动服务。平台运行以“让客商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为核心理念,通过建设集信息获取、资源匹配、项目推进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招商引资信息化平台,着力解决招商便利化、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化、人员专业化等难题,高效配置全区招商要素资源,提高招商工作效率,实现精准招商及联动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元宝区将继续坚持“全员抓招商,一切围着项目干”,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抓出“大力度”,跑出“加速度”,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04/28
  • 壮大集体经济 激发振兴活力
    整齐划一的蓝莓大棚里,一串串白色的小花挂满枝头,而大棚旁边的陆地蓝莓则刚吐出嫩芽……4月20日,记者沿着平坦的村路走进宽甸大西岔镇明安村,并在村党支部书记徐显波的带领下来到明安安民蓝莓扶贫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2016年成立的,有6栋冷棚蓝莓和80亩陆地蓝莓,去年是头一年产果,收益虽少,但前景极好,预计今年可实现利润30余万元。”徐显波边查看蓝莓长势情况边对记者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虽然我们村不是贫困村,很多国家优惠政策村里享受不到,但这不能阻挡我们致富奔小康的脚步。”2013年3月,徐显波当选明安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他根据本村实际,通过多方考察和听取他人意见,决定在村里发展香菇产业。“为了减少资金投入,我们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天清晨,村干部就带着部分村民一起上山捡拾树枝,回来后自己用机器粉碎做成菌棒,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每个人都干得满头汗,最后成功建起了7栋香菇大棚。虽然辛苦,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徐显波的话语透露着自豪。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种植,明安村收获了第一桶金,实现了村集体收益3万元。第二年,该村再接再厉种好香菇,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里有钱了,村‘两委’就想多发展几项产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于是,2015年,村“两委”将目光瞄向了蓝莓产业。从2015年至2020年,村里以“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库区移民户”的模式先后种植蓝莓280多亩,在发展集体产业的同时还解决了百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除了蓝莓产业,近两年,村“两委”还鼓励和带动村民发展了板栗2000余亩、中药材300余亩、大榛子500余亩,使村民的人均年收益到达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益从零到近二十万元,是大西岔镇明安村多年来的致富写照。为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该村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还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道路10公里,新建桥梁12座,修建护河堤坝500米,新增路灯60盏,绿化道路2.5公里,改造自来水管线3000多米,新建文化广场一座,新建村部350平方米……本报记者曲丹凤
    04/28
  • 护航知识产权 赋能经济发展
    4月26日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0日—26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举行了“知识产权专家下基层、进百企”“知识产权进高校”“专利执法检查”等活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等部门也依托各自职能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4月25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在官网上,对小微企业丹东济海流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发明专利补贴进行了公示。为了方便丹东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商标注册申请及注册商标质权登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转变商标受理模式,全面采用网上申请系统,将商标受理范围扩展至包含商标申请、变更、续展及质权登记等24项商标申请业务。该系统可让企业减少跑腿、询问等环节,节省申请费用,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还能提升申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2019年,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大力助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丹东银行与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达成专利质押贷款300万元协议,实现了我市知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零的突破。去年,我市出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政策,对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分别实行2万元到5000元之间阶梯式奖励措施;对获得国家、省政府专利奖的专利权人,以市财政配套资金的形式,分别实行从10万元到2万元之间阶梯式奖励措施。在贯彻落实省专利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具有我市户籍或居住证的个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按照2000元/件的标准予以一次性补贴。知识产权工作,可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深入乡镇开展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建立地理标志商标资源目录和档案;按照“发展一批、成熟一批、注册一批”的原则,准确选择注册对象;组织专人深入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单位,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服务,对申报方案以及证明材料、人文历史资料的收集查阅等逐一进行现场指导。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推动全市商标品牌战略向纵深推进。日前,新申报的“宽甸蓝莓”“宽甸软枣”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受理,打破了宽甸自2015年至今5年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举步不前的局面。经省知识产权局评审、公示等,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丹东市东升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至此,我市共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2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市中级人民院2018年成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2020年,知识产权案件结案466件,判决123件,撤诉327件,调解15件。去年11月6日,由丹东仲裁委员会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合作共建的丹东知识产权仲裁院授牌成立,这是辽宁省内继沈阳、大连之后成立的第三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去年年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丹东海关、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了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合作备忘录,该合作平台将有效提高丹东进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综上,形成了我市知识产权的“严保护、快保护、大保护、同保护”格局,对进一步优化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如何让知识产权更高效地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刘传刚建议:“希望有关部门成立专业机构,解决我市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短板,以更好地助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本报记者李军翰
    04/28
  • 大川头镇: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振兴步伐
    “多亏了我们镇的范旭成书记鼓励我发展木耳产业,不然我哪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提起自己的致富故事,大川头镇大川头村村民胡金丽打开了话匣子。胡金丽家共有5口人,多年前,因公婆生病住院外加丈夫打工意外受伤,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地政府领导了解情况后,便介绍胡金丽到本镇的地栽木耳试验培训基地打工,同时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技术学会了就自己干吧,有困难我帮你想办法,你只要把木耳种好就行了。”2019年,大川头镇党委书记范旭成找到了胡金丽,鼓励她发展木耳产业,并帮忙解决了资金问题。机遇来临的那一刻,胡金丽满怀感激,暗下决心绝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信任。随后,胡金丽租了五亩地种植了四万多袋木耳,一番精心呵护后,木耳长势良好,但随之而来的销路问题却难住了她。镇领导得知后,积极与多所大学食堂沟通,最终达成协议,购买胡金丽家的木耳。这一年,胡金丽以净利润6万余元的成绩完美地跨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饮水思源,脱贫不忘党恩,胡金丽在感谢党和政府支持的同时开始带领本镇20多户贫困户一起种植木耳,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胡金丽的事例只是大川头镇众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大川头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以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小镇”为目标,鼓励百姓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持续增收能力,推动全镇农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镇共种植食用菌300余万袋,西洋参3000余亩,大榛子1000余亩,五味子200余亩,冰葡萄200余亩,软枣100余亩,蓝莓50余亩……2021年,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川头镇加强“特色生态农业小镇”建设,不断打造“一区,两线,三带”产业化新格局。“一区”是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即依托当地红光村米庄生态农庄、长虹村韩喜生态农庄和大川头村百川蓝莓种植基地,积极推广农业产业采摘游;“两线”是指在丹通高速公路和201国道两侧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线;“三带”是指以龙头村、大川头村为示范打造食用菌产业带,以新丰村、头道沟村为重点,打造农家旅游经济产业带,以圈场子村、红光村、长虹村为主体,打造绿色休闲农业产业带。不仅如此,该镇还加大集体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兴建蓝莓暖棚、香菇发菌暖棚等,同时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服务,促进裕源山奇食品有限公司、丹东三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祥军食用菌合作社等农事企业的转化和升级。在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方面,大川头镇依托新丰村、头道沟村优质水源,继续引进山泉水加工企业,并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依托“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平台,壮大本镇的电商经济,帮助群众解决产品销售问题。记者曲丹凤
    04/27
  • 立足职能职责 强化担当作为——市司法局全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作为市法治建设的参谋助手,日前,市司法局率先在全省牵头起草印发《丹东市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务操作指引(试行)》和《争创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方案》,紧紧抓住“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这个“牛鼻子”,打造法治政府形象,全面助力推进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市司法局立足职能职责,依托市委法治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的统筹协调、督办督查、执行落实等重要职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强化主动担当,坚持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网上公示、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科学评估对企业、特定行业和产业的影响,“立、改、废”并举,维护有序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仅2020年市本级就清理文件1792件,废止93件,修改12件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符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律师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动员全市220余名律师参加组建了“丹东市服务民营企业律师团”,通过送法进企业、义务法治体检、担任法律顾问、咨询服务、合同起草和审查、案件代理、参与企业兼并重组谈判等形式,义务为企业提供法律事务咨询服务,义务帮助民营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等。自去年以来,全市律师先后深入数十家中小企业,举办《公司法》《合同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讲座60多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3000多人次。市司法局还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积极落实全省“一网通办”工作推进会精神,经过百日会战,市司法局率先在全省实现业务“省市联办”,全系统“全程网办”走上快车道,实现了“6+1”类政务服务网上实办率100%。实现一键申请、一网受理,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目前,市司法局62项政务服务平均办理时间压缩比例达到87.49%,即办件比率41.38%,好评值始终保持100%,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日,市司法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公开承诺,解决广大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承诺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5%;承诺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营造亲商、稳商、护商的浓厚氛围;承诺推动律师参与妇女维权工作;承诺在全市建设190个“居民评理说事点”,实现社区全覆盖。下一步,市司法局将继续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办,以绣花功夫、钉钉子精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李秋甫本报记者刁庆峰
    04/27
  • 花甲之年的创业路
    4月末,在东港市黄土坎镇山河村马秀凤的草莓大棚里,除了摘果、卖果等日常事务外,马秀凤也开始为新一年的草莓种植做准备。“每天从家里出来就是进大棚,浇水、梳果,看看草莓的生长情况。现在,新一年大棚所需的草莓苗已经繁育完了。”马秀凤告诉记者。马秀凤今年60岁,但她从不因为自己年纪大而松懈,干起活来劲头满满,学起技术来,一点不落后于年轻人。从事草莓种植这些年,她从一无所知到掌握新技术,从艰难摸索到积累经验,从背负贷款到实现小康生活……草莓种植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秀凤有两个女儿,八年前,她和丈夫靠外出打工供养家庭和孩子。一年下来,收入只有5000多元,不仅供孩子上学很吃力,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那时候,孩子考大学都不敢念好的学校,学费太高,供不起。生活上也不考虑吃什么、穿什么,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甚至还会为买油盐酱醋发愁。”回想起以前的生活点滴,马秀凤历历在目。生活的贫困,让马秀凤和丈夫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2013年,当山河村的草莓种植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夫妻俩便毅然加入了莓农大军。第一年,马秀凤贷款5万多元,建了第一栋草莓大棚,自此开启了创业之路。因为刚开始干没有经验,身体素质又不如年轻人,所以,创业之路困难重重。“那时候,俺家那口子晚上打药都打到凌晨,打累了就在棚里睡,睡醒了再接着打。”马秀凤告诉记者,草莓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要细心打理、及时呵护,一旦耽误,将会影响草莓的生长。当雇不到工人时,老两口只能自己上。“刚开始上棚时,腿都哆嗦,不敢往下看,现在,我们已经练得上棚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说起创业路,马秀凤说,没有拼搏精神,根本走不到今天。经过第一年的摸索和观察,马秀凤对草莓产业的发展及草莓市场行情充满信心。第二年,马秀凤将1亩的大棚扩大至2亩,同时,又新建一个2亩的大棚。在接下来的5年里,马秀凤一直在扩棚、建棚、买棚。如今,她已拥有4座高标准草莓大棚。国家的惠农政策,让马秀凤坚定了发展草莓产业信心。“我现在能发展得这么好,跟政府的帮助有很大关系。政府不仅经常组织我们去学习,还在贷款、销售等方面给我们提供支持。”马秀凤告诉记者,尤其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政府对草莓产业的帮扶,让她很暖心。“那时候草莓运输车辆都凭通行证放行,我们草莓运输几乎没受影响。你看,现在看到的草莓只是一天没摘,要是几天没摘,那就烂地里了。”马秀凤指着地里的草莓说。如今,马秀凤已经走过了艰难的摸爬滚打期,草莓种植越来越有经验。依靠这4栋大棚,马秀凤家的生活条件也越过越好。开始有了稳定良好的收入,4栋大棚每年收入至少40万元。两个女儿已顺利完成学业,在外地有着不错的工作。马秀凤和丈夫住着宽敞的房子,家中电器一应俱全。“现在吃穿都不用发愁,就看想不想买。”说到这儿,马秀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党员,马秀凤在发展草莓产业的同时,也在树立标杆。几年间,村里的大棚越来越多,马秀凤也成为草莓产业致富的带头人,致富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新的草莓种植户。如今,身边很多年轻的草莓种植户都以马秀凤为榜样,她的拼搏进取和吃苦耐劳精神正影响着新一代莓农。“因为是党员,所以有一种动力,必须在村民面前起带头作用,让人看见我这个年纪都能创业致富,他们才有信心,大家才能一起奔小康。”马秀凤如是说。记者张瑞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