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新安村的草莓大棚,大棚里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果实、一朵朵白色的草莓花,在绿油油的草莓叶衬托下,彰显着勃勃生机。“现在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的草莓棚打工,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块,知足啊。”新安村8组村民孙举利一边忙碌着一边说。孙举利曾是一名建档立卡户,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学习电焊技术,逐步实现脱贫。现在他在草莓大棚打工,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和他一起在草莓大棚打工的还有当地10名村民,长期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钱,临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钱。新安村有林地、果树面积2570公顷,耕地面积120公顷。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442户、1442人。近年来,新安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板栗、大榛子、中草药、红松、蓝莓、草莓种植和中华蜂养殖等产业势头良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前景喜人。记者从丹东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像新安村这样靠创新工作机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的村,在丹东不是少数。“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丹东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丹东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优化监测方式和程序,构建了1500多名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和乡村网格员组成的防返贫监测排查体系,实现防返贫监测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乡村振兴与医保、卫健、教育、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人社、民政、残联等11个行业部门筛查预警联动机制,开展防返贫预警和信息推送,及时核查跟踪督办。针对2021年的洪涝、寒潮和雨雪影响,及时组织摸底排查,结合防返贫监测信息采集,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在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方面,丹东市不断提高产业就业帮扶水平,促进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通过政策扶持、创新驱动、要素集聚、健全链条,深度开发我市各地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不断创新推广“脱贫户+特色产业”“脱贫户+龙头企业”“脱贫户+庭院经济”“脱贫户+合作社”“脱贫户+飞地项目”等“1+N”产业发展模式,全年投入资金10097.43万元,实施集体产业帮扶项目110个,推动优质稻、小浆果、食用菌、绒山羊、中华蜂等具有丹东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产业”,推广庭院种养、家庭作坊等“庭院经济”,通过提供上门技术服务、签订包销订单、对接供销服务平台等方式,引导脱贫户主动参与,提高“五小产业”“庭院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壮大市场规模,为脱贫户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带动消费帮扶。积极创新探索,形成“电商+合作社+脱贫户”“电商+龙头企业+脱贫户”等电商扶贫模式,成立鸭绿江畔党旗红电商产业扶贫联盟,“品味宽甸”“满乡印象”等电商平台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市124个脱贫村和77个涉农乡镇街道,直接带动2200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销售产品,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通过电商扶贫,促进全市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搭建与脱贫地区种植养殖产品对接平台,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工会组织和各类协会支持开展消费帮扶。
    01/13
  • 辽宁丹东:美丽产业带来美好生活
    三九时节,与室外的寒风萧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杜鹃花基地大棚里的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杜鹃花香气袭人,目光所及之处色彩斑斓。“每年元旦至春节,是杜鹃花的盛花期,也是杜鹃花的销售旺季。”变电村党总支书记林生说。杜鹃花基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络绎不绝,整理、包装、装车流程井然有序,花农们忙个不停,花棚内外一派繁忙景象,热闹的场景昭示着村民的新生活、新希望。杜鹃花是丹东市市花,变电村是丹东杜鹃花的重要种植区和集散地。“全国杜鹃看丹东,丹东杜鹃看变电。”林生说,这是变电村村民口中流传的一句让他们非常自豪的话。变电村土壤肥沃,水质适合花木培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电村的杜鹃花花卉基地面积已达500余亩,有杜鹃花大棚230栋、种植户220户、从业人员1280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55%,杜鹃花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2.2万元。作为“国家杜鹃花产业园科技新区”,2020年,变电村凭借杜鹃花示范基地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走进村民张玉春的花棚,鲜红、淡粉、雪青、乳白等色的花朵争芳斗艳,平添了节日的喜庆。今年63岁的张玉春从事杜鹃花种植已经40余年,家里的两个花棚3000多株杜鹃花被他精心侍弄得长势喜人,他每天坐等客户上门。“多年来摸索出了稳定的种植技术,积累了大量固定客源,再加上今年的好气候,杜鹃花的质量比往年好太多了,根本不愁卖。”自从张玉春学会了使用微信,他不仅将自家的杜鹃花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其他花农销售杜鹃花。“大略估计,今年卖花的收入能比往年增加40%还要多。”张玉春满脸喜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今,杜鹃花种植已在变电村形成规模,美丽的花朵在变电村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美丽产业。依托变电村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优势,同兴镇积极扶持变电村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变电村杜鹃花种植的发展空间。新的一年,变电村将成立花卉产业协会,建设杜鹃花展示区和精品园,通过协会打造品牌、统一销售,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01/13
  • 丹东两个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
    1月11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振安经济开发区、振兴经济开发区两家市级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据介绍,此次升级的振安经济开发区(原振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分为10个区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功能纺织制品等产业;振兴经济开发区(原汤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6.65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重点发展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等产业。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家,其中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家、省级开发区7家、省级高新区1家,已经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的工作目标,开发区布局进一步优化。下一步,市商务局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推进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经济开发区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各经济开发区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机遇,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开放型城市建设载体平台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01/12
  • 辽宁丹东:公共机构积极申报节能改造项目
    近日,丹东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促进中心的专家,对申报2021年丹东市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进行了评审。为有效开展此次工作,丹东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制定下发了《关于申报2021年度丹东市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通知》,明确了申报条件及申报程序。丹东市共有8家公共机构申报节能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涉及节能灯更换、中央空调改造、地热改造、外墙保温、节水改造等方面。据悉,这8家公共机构全部通过专家评审,丹东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将按照工作时间节点发放补助资金。待节能改造实施后,每年将节电约72.5万度,节水约6139吨,节煤约203吨。节能改造是降低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的主要手段。目前,节能改造项目申报工作已纳入丹东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评,旨在带动丹东市公共机构进行节能专项改造,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
    01/12
  • 辽宁丹东:专家走进暖棚提供技术指导
    近日,在宽甸青椅山镇的一栋蓝莓暖棚里,十几位蓝莓种植户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专家讲解蓝莓种植技术,向专家请教。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青椅山镇举办了《蓝莓保护地栽培技术》和《草莓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乡村振兴产业技术培训会,邀请辽东学院农学院的多位专家为大家授课,并走进蓝莓暖棚进行技术指导。专家从品种选择、施肥、灌溉、培土、病虫害防治、除草、保湿和剪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种植户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使大家获得了实用的技术指导,而且增加了发展蓝莓产业的信心。
    01/11
  • 辽宁丹东:“你点我检” 小切口推动大共治
    2021年年初,我市将“回应百姓关切,开展‘你点我检’活动,邀请市民点选最想抽检的食品,并参与抽检活动,核查处理结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发布”列入当年丹东市十大民生实事。为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忧所盼问题,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活动中,邀请社会各界观摩抽检全程、有组织地参与抽检行动,让公众真正变身为食品安全的参与者、见证者和监督者,切实做到“抽群众之所盼、检群众之所忧”,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靶向性。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参与投票,大豆油、酱卤肉制品、大米、酱油等20种食品,成为食品安全“你点我检”的抽检对象。2021年6月11日,2021年丹东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暨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主题活动在万达广场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参与者在现场,共同见证市委、市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和信心,亲身体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现场抽样全过程。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完成抽检210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2批次。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产品,振兴区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开展核查处置,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下架、封存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原因并依据《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给予警告责令立即改正。“你点我检”活动全程透明,公众高度参与,从活动方案制定、意见征集,到现场组织实施,再到实验室检测,抽检结果和核查处置,全过程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率,同时让群众充分感知党和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实现以食品抽检“小切口”,推动食品安全大共治的倍增效应。活动依托省市媒体、市场监管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集中宣传、集中造势,向社会公布投票结果和抽检结果。同时,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发布食品消费提示,对食品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解读,开展风险预警交流,激发公众参与“你点我检”活动的热情。为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市市场监管局已把“你点我检”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共治格局”形成长效机制,既推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高质量发展,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1/10
  • 辽宁丹东东港:打造本土精品大米
    日前,位于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的翠林农牧·五四集团精品生产部正式投入运营。记者在生产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对由翠林农牧和五四集团携手打造的大米新产品进行包装。该产品秉承“原生态、原产地、原品种”与“全品类、全产业链、全球化”的品质理念,充分依托五四农场优质原粮基地,借助翠林农牧强大的营销渠道共同打造,在全国深入推广本土越光精品大米,把“东港大米”打造成全国消费者信赖和满意的知名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据了解,翠林农牧·五四集团精品生产部由双方共同打造。2021年7月,该项目正式确立,并经过两个月施工完成建设。项目总投资400万元,投入运营后,日产能可达50吨左右。
    01/10
  • 辽宁丹东市总工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助力城市发展
    2021年12月30日,迟卓正在完善2022年教学方案,从之前的考生到如今的老师,迟卓表示:“身份转变得有些快。”21岁的迟卓2021年5月从技校毕业,在丹东一家企业做数控车工,随后在9月由丹东市总工会举办的丹东市第二届“振兴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数控车工技术状元。“一赛成名”的迟卓引起了丹东市技师学院的注意,立刻将他“请”到学校任职,担任讲师。竞赛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是城市的未来。丹东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牛莉介绍,从2021年年初开始,为聚焦丹东市重大项目、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市总印发了《关于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十四五、助力促振兴”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召开“聚焦项目年,建功十四五”全市重大项目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动员全市200多家企业深入开展以“保安全、比质量、抢工期、增效益、作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劳动竞赛,最大限度提升职工参与率,扩大企业覆盖面。丹东市总工会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来源:丹东市总工会)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赵群告诉记者,在市总的引领下,公司工会积极开展了2021年“质效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竞赛5月份正式启动,历时6个月,涵盖工种25项,极大地推动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竞赛覆盖面不断延伸拓展,形成劳动热潮,是市总举办劳动竞赛的初衷,而选拔优秀的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人才引领的示范效应,从而助力城市发展,则是丹东市总工会举办丹东市第二届“振兴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所在。丹东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宏涛介绍,在第二届“振兴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全市钳工、车工、数控车工等工种的百余名技术工人一争高下,迟卓正是通过这次比赛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要让获奖选手名利双收,体现技术工人的价值所在。”王宏涛表示,竞赛的优胜者不仅会获得工会给予的荣誉、奖金,同时符合条件的选手还将获得职业资格晋升的机会,工会将不断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01/10
  • 辽宁丹东:深入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则产业强、城市兴。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将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吹响人才引领发展“集结号”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我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多次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部门联席会等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审议人才工作要点,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在春节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两次走访,并印发通知,提出工作要求,市县有关领导通过实地走访、视频连线等形式联系服务专家430余人次,为人才办实事63件。开展人才工作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进园区活动,了解人才(技术)项目需求、人才政策作用发挥情况、人才工作堵点难点问题,共走访高新技术企业28家,收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135项,解决实际困难13件。实施英才计划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战略,聚焦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对人才需求,找准人才工作与丹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研究制定《关于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围绕人才“引育用留”,重点组织实施“四大计划”,即“鸭绿江英才集聚计划”“鸭绿江英才储备计划”“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鸭绿江英才就业计划”,均已取得良好成效。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发布政策张榜揽才,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发布以来,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被列入省“带土移植”科技园项目,全市7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完成签约,新引进13个“带土移植”团队入选省级“带土移植”项目库。12月23日,丹东市人才办与北科院科技智库中心在北京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计划在共同申报产业项目、联合科研技术攻关、转移转化科研成果、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建立联系对接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北科智库高端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服务丹东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用人主体引才“紧箍咒”改到真痛处,催生新活力。持续开展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自主招聘范围。2021年,市属6所医院、20余所学校立足本单位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直招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应届毕业生129人,其中硕士94人,进一步缓解了我市教育、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问题。全面实施“名校优生”直招行动,针对“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通过“直接考核”的方式招录,立足我市各行业领域事业发展需要,市直16个部门的18家事业单位直招40名应届毕业生。▲东港市“归巢”大学生第一人国竞文和村民讨论草莓秧苗生长情况。强化引育结合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021年全职引进具有博士及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12人。主动加强与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2人。持续深化东港乡村人才振兴试点工作,开展本土人才“归巢行动”,已累计选聘233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东港市每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经验做法获得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全省唯一最佳案例奖,央视农村频道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加强对本土人才队伍的培养,将原有6支人才队伍细分为12支人才队伍,并分类制定管理细则,明确对口管理部门。联合北京职业经理人中心开办高级职业经理人资质培训与评价培训班,今年报名人数59人,为历届最多,市人才办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我市连续6年组织开展高级职业经理人资质认证培训,已有300余人获得资质认证。首次承办辽宁省“技师杯”职业技能精英挑战赛,以赛代练培养选拔本土技能人才,我市参赛选手一举夺得数控铣、机电一体化、烘焙4个项目的冠军,1个项目的亚军,4个项目的季军。强化平台载体作用搭建人才引领发展“云平台”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探索专家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促进一批符合产业需求方向、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围绕我市汽车增压器、食用菌和满族医药等产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对接院士专家来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精准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项目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2021年新备案丹东运动户外服装、丹东禽蛋、丹东鸭绿江淡水鱼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东方测控、百特仪器、恒星精细化工等企业为盟主单位,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2021年,“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新入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今年12月,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开发中心院士联系点揭牌成立,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团队30余人来丹开展对接合作,在蓝莓的农业设施建设、种植、育苗等专业领域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国际人才技术交流机制,积极对接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等社会组织。10月11日,在辽宁—珠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上,与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丹东最美科技人才—丹东凤城辽东金灿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强主持开展航空设备试验台项目开发及设计工作。强化精准服务意识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环境好,则事业兴,人才聚。通过制作“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片、开展“认识身边最美的人”微信点赞等形式对20名丹东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进行全方位宣传展示,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专家公寓建设,新建50套人才公寓,并投入资金购买配套设施。对现有20套高层次人才公寓进行改造升级,新增咖啡馆、健身房等配套设施,提升入住专家幸福感、获得感。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信息采集、落户登记、就医体检、休假疗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对一”预约专属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保障,组织我市12名省级优秀专家和12名市级优秀专家到三甲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丹”心纳才,“东”风劲来。丹东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会议精神,围绕丹东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汇聚八方英才,谱写丹东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新篇章。
    01/07
  • 辽宁东港市新农镇:小花生擦亮大招牌
    辽宁省东港市新农镇是“辽宁特产花生之乡”。“十三五”以来,新农镇立足新发展理念、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花生产品,以“花生之乡”金字招牌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风选、色选、传送……装袋,在家琦小花生种植合作社,经过8道机械化工序后的花生整齐地码放在占地1000平方米的仓库里。合作社集种植、加工、运输于一体,花生种植面积达1500亩,日最高加工量、发货量分别达到10万公斤和12万公斤,基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发展。合作社负责人、“95后”创业青年贾世勇告诉记者,这种较大规模的花生种植离不开镇农业部门推广使用的智慧农业APP。“这款APP把花生地设置成若干块,通过卫星遥感全程监测花生生长情况。当某地块颜色出现异样时,它会提示可能出现的状况,便于我们及时查找并解决问题。”新农花生种植历史已近百年,产业基础稳固。近年来,新农镇围绕“做大品牌、科技支持、生态种植”目标,以推广无公害花生产品为重点,全程做好农资储备、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等指导服务,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随着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花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镇花生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种植面积由五年前的3.5万亩增加到约7万亩,平均亩产由250公斤增长到约400公斤。与此同时,新农镇倾力打造“辽宁特产花生之乡”金字招牌和“新丹”品牌商标,已形成以花生种植业为主,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延伸的产业链条。目前,全镇发展规模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10家,产品销往鞍山、沈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备受消费者青睐。预计2021年,全镇花生总产值可达8400万元,带动种植户年人均增收约1.6万元,占其年人均总收入的45%,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