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绿色高效农业绘就“希望田野”画卷初秋的东港,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在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种粮大户李连山的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迎着微风泛起层层“波浪”,仿佛正在奏响丰收的序曲。“眼下水稻已经抽穗了,再过1个月左右就能成熟,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李连山在继续种植有机越光水稻的同时,还圈出90余亩耕地发展循环经济,在稻田地里养殖河蟹、泥鳅鱼和小龙虾。新理念孕育新希望。近年来,东港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东港市全面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以有机越光基地为示范,打造10个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辐射带动区,将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在全市复制推广。长山镇七股顶村种粮大户孙明国自2000年开始种植水稻,经过10余年探索发展,今年共种植水稻1200亩,全部实施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生产。特别是其采用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实现减肥增效、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耕地目标,生产田被列入东港市水稻种植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基地。在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的同时,东港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大豆生产规模,完成粮食播种109.01万亩。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万亩,总投资1.5亿元。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织行业专家遴选水稻、玉米优良品种,强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投入水稻插秧机4000余台,插秧作业64.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0.24万亩。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优质特色种植业、现代牧业、水产品精品养殖,强化草莓产业体系、检测及监管方面建设,畜牧养殖业上半年总产值12.5亿,同比上涨10%。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沃野田畴绘就锦绣画卷。东港市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速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08/30
- 辽宁丹东:织牢医疗保障网 守护百姓健康近年来,丹东市聚焦“看病贵”“看病难”这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大幅减轻“看病贵”,有效缓解“看病难”。围绕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改革写出“大文章”。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左右。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后,进一步完善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年度内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400元,三级甲等医院和转外就医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效率更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递次减负,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三有三实”扶贫经验被国家医保局在《医保工作动态》推广,并作为扶贫工作亮点参加国家脱贫攻坚成果展。2019年12月15日,丹东市启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截至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六批共233种药品、省际联盟药品集采四批共65种药品先后在我市落地执行,平均降幅58%,累计为患者节省约1.2亿元。其中,今年5月15日零时,国家组织胰岛素专项集采结果落地我市,平均降幅48%,预计本年度为糖尿病患者减负1142万元。此外,冠脉支架、人工晶体等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大幅降低,累计为患者节省4140万元。今年8月15日零时,骨科创伤和吻合器类耗材集采结果落地我市,平均降幅84%,预计本年度至少为患者节省费用700余万元。为进一步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减轻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简称“两病”)患者门诊用药负担,丹东市将“两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为方便群众,在简化诊断备案的同时,扩面“两病”门诊购药机构,实现乡镇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6万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从中获益。随着医保药品目录的逐渐完善,引入了大量的救急救命药品,丹东市医保局积极完善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待遇政策,合理设定慢病恶性肿瘤病种统筹基金支付限额,将高值药品年报销上限由5万元调到15万元。为确保国家谈判药品“保供应、能报销”,丹东市在省内率先开通高值药品供应保障“双通道”,15家医院和11家药店覆盖全市各个区域。08/30
- 辽宁丹东:“一体五中心” 便民“零距离”“去年你来的时候还是‘空壳’,现在进来看看,里面设施都完善了。”近日,记者跟随丹东东港市长山镇卧龙村党总支书记李英革走进新村部,屋内宽敞明亮、设施齐备,这也是长山镇最早建成的村级“一体五中心”。进入屋内,映入眼帘的是村民服务中心。进门处设有雨伞、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中心两侧是村干部的办公区域,中间摆放着沙发,供办事村民休息、等候。“我们专门选用这种围成一圈的沙发,既方便村民休息,又方便村干部和村民沟通。”李英革告诉记者,自去年10月建成“一体五中心”后,卧龙村的村务工作发生很大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更透明,我们都在这一个屋办公,村民找哪个村干部说什么话,大家都能听到;而且,更方便村民,大家办事不用再挨个屋找,直接到这里,一次性解决。”村民服务中心的两边分布着党员教育管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村里结合实际在各个中心开展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百姓生活,展示全村产业发展。卧龙村是东港市较早建成的“一体五中心”之一。2020年以来,东港市坚持示范引领、提档升级、全域推广,累计投入资金1485万元,先后分2批完成58个试点村村级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集“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管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体验展示中心”为一体的“党群服务综合体”,推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统筹布局、拓展功能、提档升级,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寓治理于服务之中”。村级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整合现有的村级组织场所资源,坚持“因村制宜、注重功能、从旧用旧、一室多用”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安排场所用房,实现服务功能最优化、活动空间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在每个中心分类设置不同的功能区,细化服务事项,统一配置便民服务设施,保证为民服务和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确保有限的阵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服务职能。规范各类宣传图板、制度图板和标识挂牌,杜绝出现“铺天盖地挂板、四面八方挂牌”的现象,打造简洁规范、方便温馨的村级场所环境。村级党群服务综合体进一步强化了村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有效拓展村级党组织的政治、服务、教育、治理、经济等“五大功能”,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便民服务“零距离”。村级党群服务综合体包含五个中心。其中,村民服务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办公室布局,实现村干部集中开放办公,有效拉近干群关系,政务服务网络全覆盖,进驻政务服务事项185个,提升服务效能,年内累计接待来访办事群众1.5万余人次,承接为民代办事项近千件,“一次性”办结各类事项1.3万余件,真正实现“开门能办事、小事不出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心成为学习教育、会议培训、党建展示、议事活动等多功能阵地,增强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累计开展各类学习教育360余次、开展各类会议培训200余次,村级党组织教育引导更加有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拓展理论宣传、实践活动等功能,开展各类理论宣讲200余次,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786场,文明风尚逐步作为村民间传递的重要信息,同时结合“村村响”工程,把党的政策理论传播到每家每户。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融入法律咨询、村民评理说事、网格化管理等功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354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79起,村级社会治理“微单元”作用发挥显著。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整合旅游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为村民和游客搭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销草莓、蓝莓、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数百万公斤,引领产业发展的“红色堡垒”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村党组织“新名片”。08/30
- 四家丹东企业亮相“丝博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丝博会”),于8月14日至18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省28家特色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企业参展,其中四家丹东企业参展。代表我市参加此次“丝博会”的四家企业,分别是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都生物科技(丹东)有限公司、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主荣参业有限公司。参加此次“丝博会”的丹东企业,主要以产品展示为主,重点宣传自主品牌、企业文化及城市形象等。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智能燃气表和水表,与多位潜在客户洽谈交流。丹东药业集团的展台主旨,是推广满药、传承满药、弘扬满药。丹都生物科技(丹东)有限公司携军克久系列消毒产品进行展示,吸引了众多业内企业前来了解、咨询,洽谈合作。丹东主荣参业有限公司展示的人参、西洋参、红参等,深受西安市民喜爱。此次“丝博会”,丹东企业共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余人次,深层次沟通100余人次,发放企业宣传册500余份。同时,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展示深度融合,与20余家企业建立沟通渠道,现场销售额5万余元,意向合同达1100余万元。08/29
- 辽宁东港市:示范农场“引进合作+自主创新”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辽宁省东港市示范农场坚持引进合作和自主创新并驾齐驱,围绕市场需求,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加强自主研发,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适用新技术和新品种,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在示范农场水稻实验田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6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天认真记录水稻生长状态,为稻瘟病抗性基因筛选和草瘟菌田间研究提供数据。每年的7月至9月,这些专家学者都会长驻示范农场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为黄海稻区及辽宁省稻区水稻生产及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多年来,示范农场一直承担国家、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各大科研院所(校)植保、抗病鉴定项目。依托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农场建立“优秀人才库”,其中本土人才11名、引进人才52名,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农场还推荐技术人员到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3年来共有国内外专家、教授、科技人员60余名进场开展科研、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专家指导服务队”和“田间课堂”,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共转化先进适用技术8项,推广优新品种3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点18个,累计培训农民600余人次。引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充实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2020年,农场从沈阳农业大学引进2名大学生深入基层锻炼,增强科研实力,推进业务不断提升。08/29
- 辽宁丹东楼房镇: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脉”支招近年来,振安区楼房镇打造“校地合作共促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聘请辽东学院农业种植专家为技术指导员,对大榛子种植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通过校地合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脉”支招。图为学院农技专家高利在大榛子示范林检查大榛子果实成熟度,以实地种植成果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08/29
- 辽宁丹东:矿山建设走上“智慧”之路整片矿区环境整洁,植被覆盖良好,无人化作业的选矿车间内见不到粉尘。近日,记者走进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眼前的情景与人们对矿山的传统印象大相径庭。“这都是智慧矿山建设带来的成果,在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公司副总经理张尧东说。创建于2004年的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硼镁铁精粉、硼砂为主的采选硼化工联合企业。2014年前后,受市场波动、管理理念、生产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经营遭遇低谷。几年前,为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部署,全面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和高效、高质量发展,丹东市全面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借此东风,公司决策层转变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加快推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矿山企业想要得到更好发展,就要围绕安全、稳质、高效、低耗这几个方面做好文章,而智慧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技术保障。”张尧东说。在公司办公区主楼,2021年建成使用的云数据服务中心是公司智能、智造的“大脑”,为企业智慧矿山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和运算平台支持,为系统应用提供云计算数据基础。通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公司实现了采矿、选矿、管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在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的大型显示屏上,各项数据实现了即时查询,作业矿车位置实时移动可视。“通过云数据服务支持,就可以实现智能采矿、智能选矿、智慧管控、智能运行维护、节能环保和无人化工厂作业,实现企业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张尧东介绍,智慧化、信息化改造的大投入也给企业带来了高回报,其中在生产效率方面较之以前提高了12%左右。同时,在低碳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噪音控制等方面也成效明显。推进智慧矿山建设以来,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在智能采矿和智能选矿两大关键环节重点发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提升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目前,矿车智能调度系统已应用于采矿作业,采矿效率、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升。在智能选矿方面,采用生产全过程一键式、高精度、无人化、少人化综合运行技术,实现了破碎、磨矿、选别、浓缩、过滤、精尾输送全流程智能化,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并实现了全天候无人化作业,其典型经验已在全省推广,公司也成为省内智慧矿山建设的排头兵。在首届“兴辽杯”5G应用场景征集大赛暨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公司技术团队获一等奖。“无人化、少人化管理与安全生产度的提升是一体化的,也是智慧矿山建设的目标。”张尧东介绍,公司5G+矿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已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5G信号塔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机房、数字化云平台已完成验收,并完成了矿车无人驾驶设备组装,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初步实现通过线控技术对矿车的自动控制。同时,公司还将在其他领域实施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全面提升矿区智慧化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战略部署,也为丹东市矿山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丹东市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案,并实施清单化管理加快推进建设步伐。丹东市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应开展智慧矿山建设的矿山企业共128家(含尾矿库、选矿厂),现已完成建设任务35家,实际完成投资6854万元。“智慧矿山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安全、效率、环保等方面带来的红利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08/29
- 辽宁丹东:强化司法为民 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近年来,全力以赴战疫情、保稳定、促发展、护民生,充分发挥强制执行兑现胜诉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司法权威的职能作用,努力为丹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司法保障。“由于背负了许多外债,我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多亏振安区法院的法官帮我追回执行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近日,申请执行人胡女士将两面锦旗送到振安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对疫情期间法院为其续冻结存款和疫情后及时划拨执行款表达了感激之情。原来,陆某欠胡女士工程款40余万元一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此案的执行员回璇经查询发现,陆某每月有工资8000元左右,遂于2021年4月30日冻结了陆某在银行的工资账户。今年4月,疫情突如其来,执行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均无法去银行办理续冻结陆某工资账户的业务。为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回璇多次协调,并就最高人民法院针对疫情期间续冻结存款的相关规定向银行工作人员作了详细解释,最终银行方面同意通过微信发送法律文书,递交上级银行办理。复工后,回璇第一时间到银行为胡女士划拨回5万余元的执行款,缓解了胡女士的资金困难。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确保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今年以来,全市法院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互联网+”等方式,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果。疫情期间,东港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安排专人在指挥中心待命,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及线上智慧平台等方式,充分运用网络查控系统,做好线上冻结扣划、委托执行等工作,实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为生效判决的顺利执结提供有力保障。针对疫情给群众维权带来的不便,东港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研究协调成立“疫情执行小分队”,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三天时间内,共查封船只1艘、冻结保险现金价值保单2个、银行账户多个、提取公积金20余万元、冻结工程款178.9万余元。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权威,年初以来,全市法院着力巩固执行攻坚成果,持续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共受理执行案件8595件,执结5218件,执行到位金额16.78亿元。全市法院持续加大执行力度,元宝区人民法院、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等开展集中执行攻坚行动,以涉民生、涉金融债权、涉小标的额案件为执行重点,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善意文明执行,适用“活封”“活扣”,适当采取财产变价措施,力促执行和解,努力实现双赢。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的某建筑公司与辽宁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执行案,创新工作方法盘活查封财产,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典型案例。下半年,全市法院将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以工作的实际成效践行司法为民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紧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助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执行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执法办案、诉讼服务、审判管理深度融合,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08/26
- 辽宁东港市:海鹰村生态海岛游走出致富新路8月的双峰岛,天蓝海碧,云淡风轻。放眼望去,苍翠连绵的海岛、星星点点的渔船、迎风起舞的海鸟,交相辉映、和谐共存,勾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海岛画面。当潮水退尽,广袤的海滩显露出来,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海鹰村村民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招呼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游客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提着水桶、铲子、耙子,潮水般涌向海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尽情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海鹰村双峰岛旅游度假中心项目自2017年启动,集赶海拾贝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于一体,拥有滩涂面积1.5万亩,泥螺、海钱、白蚬子、文蛤、青蛤等海洋物产丰富。每年5月末至10月初左右是赶海拾贝最佳季节,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海鹰村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推出优惠政策、加强与旅游团合作,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挽回疫情造成的损失,成功吸引云南、广州、厦门、英国等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休闲,日均接待游客量达500余人。近年来,海鹰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以党建为引领,认真研究谋划,深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贝类养殖、农贸大市场和双峰岛旅游度假中心项目,扩大“生态旅游+集体经济”效应,不仅让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更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计划把吃、住、玩融合到一起,建设商业区,配套特色美食、贝类工艺品、深加工海鲜、自助烧烤等系列项目。其中水上乐园项目正在筹备,明年就可建设施工。”提起未来打算,双峰岛景区负责人杨涪项信心满满。08/26
- 辽宁东港市:庭院经济让农户“在家创收”近日,记者来到辽宁省东港市十字街镇赤榆村,在五组村民迟长英家里,株株软枣藤蔓在微拱形铁架上竞速攀爬,别致的设计不仅为庭院增添了美景,更是十字街镇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法宝。去年11月以来,十字街镇积极调研、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依托农村综合性改革,将赤榆村和宏天村作为试点,发展庭院经济,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条件,经过实地勘察和专业设计,引进抗风抗日灼能力强、下果期早、市场价格好的“誉隆909”三年生软枣作为种植作物,连同拱形软枣架一起发放到农户家里,并开设软枣种植管理培训班,指导农户操作。镇政府还成立日常检查指导组,定期深入农户家中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如今,软枣苗枝繁叶茂,长势良好,丰产在望,“方寸小院”变成了“创收之地”。今年73岁的迟长英说:“以前院子里种的都是茄子辣椒黄瓜大白菜,现在种植的这些软枣苗,等到盛果期能下果三四百斤,收入三四千元。像我这个岁数,不能出去打工,利用家庭小院增加了收入,生活上也更宽裕。”庭院经济的出现,让农户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人不用外出务工就可以在家创收,也为美丽村庄增添一抹亮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据了解,赤榆、宏天2个村有1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共合理利用土地690亩,预计增收350余万元。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庭院经济管理承诺,推出“企业+农户”模式,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统一收购软枣,实现“果”有所归,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