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加大技改投入壮大工业经济底盘
    9月5日,位于丹东东港市前阳镇石佛村的丹东新盛造纸机械有限公司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安装设备、铺设线路、装修外立面……工人们快马加鞭赶工期。“这个技改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完成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天然气石油管道等领域,年产值达1.5亿元,上缴税金约1000万元。”公司项目负责人李熙媛说。目前,该项目的生产车间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10月竣工投产。新盛造纸机械新项目是东港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港积极参与丹东市的“百企百亿技改工程”,聚焦结构优化,加速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初以来,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东港市强化项目规划,做到谋划一批、招商一批、新建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推动工业项目滚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目前,总投资2.93亿元的安德生物滨海产业园一期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锦升生物食品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元一海产扩建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屹圣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加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刁家坝渔光一体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加速落地,全市工业经济底盘不断壮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东港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信部门积极组织丰能等8家企业9个项目申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组织大王精铸等公司参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推荐莲盛钛业等公司申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组织忠世高新等4家企业申报2022年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培育工作,山川电机等企业获得15项省“专精特新”荣誉称号。全市“小升规”培育库企业达25家,预计年底有10家企业入规。随着发展趋势向好,东港市工业产业升级逐步驶入“快车道”。目前,东港市有22个项目列入丹东市“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总投资达20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6%,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增项目10个。已开(复)工建设项目19个,开工率达86.4%。
    09/08
  • 辽宁丹东:以“我管”促“都管” 织密安全生产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八号检察建议”,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溯源治理,有效预防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8月25日,元宝区检察院与区应急管理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对辖区内两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会上,元宝区检察院向区应急管理局送达了“八号检察建议”,并进行解读,结合实际案件,提出要从“抓前端、治未病”出发,持续加强协作配合,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行刑衔接”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升。元宝区应急管理局表示,将高度重视检察建议书中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后,检察人员与元宝区应急管理局相关人员先后走访了辽宁易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丹东瑞应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两家规模以上企业,深入一线生产车间,重点了解日常管理、安全监管等情况,并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企业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提高防控生产安全事故意识,共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走深走实。企业负责人表示,将严守企业安全生产“红线”,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早抓小,严控企业危险源、风险点,从根源上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09/07
  • 辽宁丹东:农村电商集中“充电”
    8月26日,由辽宁微抖快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举办的农村电商讲师班开班,东港市电商企业负责人、电商从业者、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人员共100人参加培训。培训采取线上集训+线下开班、线上互动+线下辅导、线上笔试考核+线下试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帮助学员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农村电商授课能力,培育孵化一支本土电商培训讲师人才队伍,为东港市发展农村电商提供人才储备,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工作,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干货’满满的电商培训,正是我想要的学习方式。”90后电商运营者张晓林说。据了解,本次培训将持续至9月5日,授课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包括核心能力重塑、逻辑结构设计、交互式教学与控场技巧等方面。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将有机会获得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电子商务讲师(农村电商方向)能力证书。
    09/07
  • 辽宁丹东:第二轮惠民消费券正在发放中
    9月1日8点,“乐购盛夏惠满丹东”第二轮惠民消费券再次开启,广大市民可按时抢券。此轮计划发放消费券5.5万张,分为“满100减50”和“满50减25”两种面值,投放规模由首轮每天发放500张增加到每天发放1000张。消费者可登录建行生活APP进行抢券,每名市民每周可领取一次,本轮共可领取4次,领取后15天内使用方有效。目前,全市参与消费券活动的商场、连锁超市、品牌餐饮商户超过400家,商户还在持续增加中,市民持有消费券到活动商户消费就能享受满减优惠。为助力丹东市商贸流通企业复商复市,推动消费回暖升级,7月30日起,市政府发放了首轮惠民消费券。据统计,截至8月30日,首轮44000张消费券全部发放完毕,核销金额133.8万元,核销数量达67%,拉动消费超3000万元。
    09/06
  • 辽宁东港市:农业数字化之路越走越宽
    进入8月下旬,辽宁省东港市玖玖农场技术人员又忙碌起来,新一季设施草莓开始种植,望着一棵棵精心培育的草莓苗茁壮成长,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红彤彤的草莓挂满枝头,在数九寒冬走进千家万户。玖玖农场位于东港市椅圈镇吴家锡伯族村,总占地面积1000亩,是辽宁省民委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项目,主要种植九九(红颜)草莓。随着土地连年使用,农场面临草莓产量和品质不稳定、连续作业障碍等突出问题。辽宁移动及时帮助农场建设智慧农业项目,提供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服务、互联网专线服务、物联网平台服务,面向农场未来发展部署信息化设施,完成园区整体信息化改造升级,实现无土栽培以及数字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进一步完善了草莓育种、种植生产标准,以数字服务驱动现代化农业生产。云平台操控、自动卷帘、自动浇水施肥、草莓苗长势数据实时自动回传、精准高效灌溉,如今在农场可以时时感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方便快捷。位于长山镇的草莓港项目由丹东盛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300万元,建设草莓分选工厂和技术研发中心,主体现已完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项目包含智能化分选工厂、草莓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SAAS系统、草莓医院等建设内容,日均可标准分选草莓鲜果30吨、保鲜存储草莓400吨。同时打造出独有的草莓种植、分选和检测标准——“莓味值”标准,成为为东港草莓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的行业领先科技企业,助力东港草莓“种出好品质、选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企业不仅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30家草莓种植户引入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草莓智慧化管理。说起种植草莓,椅圈镇德祥村“90后”张晓林是个新手,但若论起电商销售草莓,张晓林可以说是业界的“领路人”。2014年,返乡创业的张晓林趁着当时的“微商热”,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销售草莓。2015年,她坚定了投身草莓事业的决心,用打算结婚买房子的钱建了第一栋草莓大棚,并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童趣果味果蔬专业合作社。随着效益逐年增加,村民也从最初的质疑变成如今的信任:“张晓林有新思路、新想法,能带动村里发展经济,不少村民跟着她通过电商卖草莓,收益相当不错。”同样在2015年,东港市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拥有百年草莓栽培历史的东港在这一年华丽转身,开启了草莓上行路。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利用天猫、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全力打响“东港草莓”品牌。2020年至2021年草莓销售季,“东港草莓”线上销售额达38亿元,电商销售占草莓鲜果总量的60%至70%。如今,东港草莓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实现草莓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东港草莓”在数字化路上越走越宽。近年来,东港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农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加大政策扶持,投入专项资金,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截至目前,全市206个村全部配备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保证实时在线率95%以上,应急响应期间达到100%。所有村配备气象信息员,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渠道“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气象”app。对7套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观测数据,提高日常和汛期降水、温度、风力等数据实时监测能力。自2015年开始,搭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网络传输、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技术,对纳入平台管理的种植业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各环节控制和衔接机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数商兴农”: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并公布2021年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其中东港市位列第41位。乘风破浪砥砺行,风正扬帆再启航。东港市将抢抓数字经济领域迅速发展重要机遇期,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完成草莓全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实施智慧富农工程,推行“互联网+产品”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电商农业,加快农产品直销基地建设。持续探索发展精准种植、科学养殖、智慧畜牧、智能农机、网联无人机植保等“绿色科技”,真正实现科技兴农、数字惠农。
    09/06
  • 辽宁丹东:“金融助理”进村来
    9月4日,振安区九连城镇党委与丹东农商银行振安支行举行派驻兼职村金融助理启动仪式,向全镇各村“驻村金融助理”发放聘任证书。会议后“驻村金融助理”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冒雨走进农民种植大棚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九连城镇党委实施“党建+”模式,集聚党建资源创新开展共建项目。此次聘任农商银行优秀骨干任各村“驻村金融助理”是创新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力促“党建+金融”服务模式走进乡间地头,真正实现以党建带发展、促服务、创实效。“驻村金融助理”到岗后,将在帮助乡村治理、办好惠民实事、巩固支农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普及金融知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金融系统与属地党委政府双向联动,延伸金融触角服务“三农”,推动基层党建与普惠金融共同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09/06
  • 丹东合作区:主动服务企业 一次申请办成事
    最近,丹东合作区推出创新服务,主动为企业发送邮箱地址,企业登录“合作区建筑工程综合窗口专用邮箱”便可看到需要准备的资料及工作流程,让企业少跑腿办成事。丹东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建设工程类综合受理窗口,将涉及各类建筑工程的申报材料、表格模板、办事流程,分类上传公共邮箱中,内容包括施工许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13项相关材料,涉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局、安监局、自然资源局等多个部门,方便申请单位和个人随时登录查阅。据了解,丹东合作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狠抓线上线下服务质量,强力推进“一网通办”,以“重点领域受理综合窗口”建设为重点,探索推进一站式和全程式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直观易懂的办事指引,实现主题内事项一张表单填报、一套材料提交、一个流程办理,做到“一件事一次办好”。
    09/05
  • 辽宁丹东:“党员示范桃林”结硕果
    9月1日,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望江村桃园迎来丰收季。在“党员示范桃林”里,粉红饱满、个大皮薄的燕红桃挂满枝头,香甜诱人。果农们热火朝天地忙碌摘果,大家的笑脸与燕红桃相互映衬,满是丰收的喜悦。在半山腰,党员志愿者和果农互相配合,将新增的“党员示范桃林”牌立好。山脚下的燕红桃收购点前,果农将新采摘的桃子精心打包装箱,运往冷库暂存,等待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振兴乡村经济,太平湾街道党工委采取“党建+”模式,在望江村原有“党员示范桃林”的基础上又新增数处示范桃林,街道70余名党员全程参与,党员们带头种植、带头管护、挂牌结对,在种植、管护、采摘、销售等各方面帮助果农提质增产,拓宽销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帮助农民致富,实现“春有花、夏有林、秋有果、冬有账”的目标,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09/05
  • 辽宁丹东:修好百姓致富“幸福路”
    8月31日上午,在丹东凤城市宝山镇红旗村,记者看到的不再是凹凸的土路,而是平整的柏油路。这个村有20多户人家,100余口人,村民以种植板栗、放养柞蚕为生。过去,由于村委会通往村民组的一段800米长的道路坑洼不平,致使农产品很难出售,制约了村子的产业发展。“以前的路都是土路,雨天积水严重,汽车时常陷入泥坑,出行非常不便。”村民说,有的商贩来收购农产品,会以路况不好造成车辆磨损为由压低价格。有些村民把农产品运到市里出售,可由于道路颠簸,导致农作物受损,也卖不上价。2019年,这条路被纳入行政村最后一公里建设工程,新建了柏油路,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还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交通运输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运输服务品质,完善农村公路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农村公路资金保障机制,制定完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农村公路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公路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市农村公路发展变化翻天覆地,路网规模大幅增长,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年,全市71个乡镇完成乡乡通油路工程。2009年,全市669个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截至2022年,全市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统计范畴内的农村公路8136.4公里,其中,县道519.5公里,乡道2061.1公里,村道5555.9公里。有铺装路面已达7362.1公里,占总里程的90.5%,四级以上公路占比达92%。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油路通畅率达100%,具备实施条件的6529个自然村(屯)中,有6451个自然村(屯)已实现通硬化路,通畅率达98.8%。10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增加1987公里,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县乡公路为脉络,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屯)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的目标,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是解决广大农民出行难、运输难,持续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是打通基层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多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大民生重点工程,高位推动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部门发挥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军”作用,以“两通”为重点,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打通农村经济发展交通瓶颈,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带”。凤城市沙里寨镇的蔡家村、诗雅甸村,以前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村背靠大山,面向大河,位置上属于交通“死角”,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民出行、农产品出售皆为难题。2019年,市交通运输部门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在大沙河上新建一座长220米、宽8米的大桥,彻底解决了两村的交通运输难题,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夙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任务,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十三五’以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发挥交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本着‘早谋划、早动手’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加强工程质量过程监管,修群众满意工程,为百姓修好致富的‘幸福路’。”
    09/05
  • 鸭绿江之窗专题报道【合集】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