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省锦州市:奏响项目建设春日“奋进曲”
    施工人员正在全力建设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摄影:崔治)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需要吊装的针状焦生产设备。(摄影:崔治)核心提示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现场焊花飞溅、机器轰鸣;锦州数字城一期项目现场车辆穿梭、人员忙碌;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纯钼金属精深加工二期项目现场,技术人员正在新建成的厂房里安装调试生产设备……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眼下,锦州大地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春潮,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奋进景象。全年开复工1000个项目,签约500个亿元以上项目……目标明确,号角吹响。今年,锦州市对重点项目进行高位推动、高频调度的“双高”推进,提级管理,专项攻坚,强力推进项目签约、开工、建设、竣工,促进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项目建设的春日“奋进曲”已奏响,全力冲刺攻坚之年首季“开门红”。创新工作机制谋项目3月5日,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建设现场,工人胡志东手持电焊枪,头戴防护罩,正认真地焊接着针状焦的生产设备。“我们正对焦炭塔进行热处理施工,单元基槽和地下消防水管沟的土建也在加紧进行。”胡志东对记者说道。“今年这个项目就能建成投产,到时候锦州石化可实现针状焦产品的分类、分级、规模化、系列化、定制化生产。”现场负责人董明边检查设备边说。走进针状焦一期项目的生产车间,回转窑内生焦块在1400℃的高温下变成灼热的焦流,在操作人员娴熟的操控下,缓缓进入焦冷器进行定型……“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到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还有应用在发电行业的蓄能电池,都在用我们锦州石化的针状焦作为原料。”正在车间巡查的锦州石化生产技术处处长邓兴硕说。如今,被誉为“黑金”的针状焦已经成为锦州石化的创效功勋。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最大的石油焦生产基地,锦州石化的针状焦不仅为国内最大的人造石墨负极企业提供原料,为冶炼金属行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而且凭借接轨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在海外市场占领一席之地。锦州石化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项目是锦州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锦州市深入实施“136921”的发展战略,锚定“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则,举全市之力、兴非常之举,高位推动、高频调度,“双高”推进项目。聚焦项目“谋立推建”关键环节,重谋划、强招商、优服务、抓落地。通过“赛马”“拉练”“红黄绿灯”等5个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包保工作,实施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形成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签约落地一批的强劲态势。锦州市围绕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专班推进、挂图作战,逐个重点项目制定“时间表”“鱼骨图”,抓调度、抓协调、抓服务、抓保障,确保实现攻坚之年首季“开门红”。凯荣国际锦州冷轧生产基地及1000万吨/年铁矿石加工、泽康2000吨核级海绵锆、北方能源基地、丰安煤焦综合利用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一季度开工建设;滨化集团100万吨/年高端树脂、零碳产业基地、江苏远景集团锦州大型绿色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全力推进前期手续办理,为全年投资保持合力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聚焦数字经济引项目3月5日,锦州数字城园区,施工人员正在铺设路面,智能化写字间里工人正在架龙骨装墙面。“今年5月份我们就开园,这里将是锦州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锦州市古塔区副区长张晶晶介绍,如今锦州数字城已签约百度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平台、奇安信网络安全运营、中电金信二期、老虎云工业云平台、智优沃数字经济科创中心等项目,在谈中公教育5G人才培养、太赫兹产业园等项目,预计使用办公面积约1.9万平方米。走进公寓楼,房间整洁明亮,配有实用的大衣柜。“这栋楼有四人间180个、高级管理人才公寓25套,生活设施配套完备。”现场负责人王营介绍,数字城里有人才公寓、食堂餐厅、共享会客室、公共篮球场、超市等,还有高速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为入住企业和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今,数字城还与辽宁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锦州市青年创新基地和锦州数字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锦州9所高校共建联盟,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打造数字服务业新锐城市是锦州市的目标,数字城将在5月投入使用,让锦州离实现这一目标更近了一步。为发展数字经济,锦州市与华为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建成了华为东北区域规模最大、辽宁地区唯一云服务节点云计算中心,不断推动大数据整合,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大数据产业和智慧锦州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如今,百度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锦州市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移动云(锦州)全栈专属云项目、锦州市云计算安全运营中心建设项目等正在全力推进,为锦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完善产业链条聚项目高大宽敞的厂房已建成,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生产设备。3月5日,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纯钼金属精深加工二期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二期就能投产,届时我们生产钼粉的纯度可达99.95%至99.99%,将填补国内高纯度钼粉产品的市场空白,为航天、军工、电子半导体芯片及机械加工领域的高温硬质合金材料制造提供有力支撑。”辽宁宏拓董事长刘岩说。三氧化钼生产车间里,工人刘洋正认真查看生产数据。原料经过混料机和煅烧炉等设备进行加工后,高纯度三氧化钼就从出料口落入特殊的包装袋中。刘岩介绍,一期项目让公司迅速成为拉动锦州经济增长的龙头核心力量,单月产值实现超2亿元,带动地方就业近300人。今年二期项目投产后,公司在未来将发展成为国内产销量排名前三位的钼制品精深加工企业,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大型领先企业,为锦州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强“龙头”,做全“链条”,做大“集群”。今年,锦州市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要求,以产业链精准“招大引强”。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放大石油及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挖掘风光新能源、负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潜力空间,沿着上下游、瞄准前后端找项目、谋项目、招项目,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推动链式集聚、集群发展,集中精力攻坚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龙头项目。牢牢盯住目前已推进的15家央企20个重点项目,逐个压实,倒排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落地。接下来,锦州市将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双高”推进工作机制,夯实“1+9+N”专班工作机制,压实倒排工期督导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有效投资,专班、专人、专责抓好项目建设。高规格组织全市开展集中开工仪式、大型主题招商活动,形成多批次、多内容、多主题的系列活动,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记者崔治
    03/07
  • 辽宁省大连市:三箭齐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大连的经济命脉,大连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2023年,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各市及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全市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六成。今年是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大连市要在全省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挑大梁、担大任,在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中当先锋、作表率,需要强大的工业实力做保障。奋战攻坚之年,大连市锚定“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理念不动摇,把发展工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全市工业基础雄厚和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拓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大连市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实支撑。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码头。(摄影:孙鹏伟)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中革基地,工人正在装配大型风电齿轮箱。(摄影:王刚)优化服务建设高质量工业项目群不久前,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传来喜讯: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实现首个铸件浇铸成功。该项目总投资25.75亿元,建成后可具备3兆瓦至25兆瓦风机核心铸件批量供货能力,达产后,企业高端精密铸件总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年销售收入规模将超30亿元。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大连强市立市的基础。为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大连市坚持项目为王,通过高质量项目群建设改造升级“老字号”,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其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恒力新材料科创园、华锐重工风电核心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2023年,大连市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4.2%,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17.9%。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成长的沃土,精准优质服务是经营主体需要的“阳光雨露”。2023年以来,围绕石化、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领域,大连市持续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为企服务质效,凝聚起全市上下大抓工业、大兴产业的强大合力。大连市工信局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对入库项目按月跟踪调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围绕项目备案、要件办理、推进建设、验收投产、申报政策支持等环节,做好精准服务。组织召开政、银、保、企、基金对接会,着力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同时,大连市始终把稳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全力提升服务工业企业水平。发挥市级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专班作用,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全年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在用工、用电及货物运输等方面的270余项问题。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秘书服务机制,结合全市“双进双促”专项行动,围绕前200户重点企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科学合理引导企业制订排产计划。抓好政策争取,全市有7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奖补资金支持。今年,大连市继续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据介绍,全市工业项目库现已纳入项目309个,总投资2344亿元。重点推动通用大连机床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辽宁鼎际得石化高端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泰星能源车载动力电池三期、斯凯孚大连四期新工厂建设等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推动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生产线、华锐重工大兆瓦风电“齿轮箱+”研制等项目竣工投达产。创新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企业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作为专业从事机场助航系统及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连宗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力说,“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做大产能,两年内实现产值、利润双翻番,最终实现上市目标。”大连市坚持用好科创资源优势、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推动科创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大连市强化创新引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2023年,全市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组建大连市氢燃料电池创新中心,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个;新获评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获评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总数达到6家,位居东北各市首位。成功入选国家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新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增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32个,数量全省第一;“长征云”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加强梯度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累计达到8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累计达到435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累计达到25家,位居全省首位。2023年,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升至13%和9.5%。今年,大连市确立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14%。大连市不断做强做大数字经济核心区,加快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进中国电子集团、大连数谷、SK海力士、贝特瑞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集聚区,推进欧姆龙医疗器械基地、美罗中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投产;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推进庄河核电、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普兰店、瓦房店和长海风电项目,促进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规模化应用,加快氢能开发利用,推动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建设绿电产业园;培育以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为重点的低空经济产业,在金普新区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连市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第三代半导体及柔性电子、深海开发等领域,超前谋划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掌握发展先机和主动。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装配航空设备零部件。(摄影:朴峰)链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工程车往来穿梭,5500多名工人施工作业……走进位于大连长兴岛的恒力新材料科创园,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作为大连市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示范项目,恒力新材料科创园将重点建设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等项目,打通从石油到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1100亿元。近年来,大连市注重运用“链式发展”思路,聚焦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以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为牵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精心培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大连市持续加强市级统筹,对照省委部署,明确了市级领导对19个产业集群的牵头分工,制定了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结合重点产业链,加强项目谋划,推动“链”“群”协同发展。制定《提升产业链水平行动指引3.0版》,梳理出重点关注企业840家,谋划产业链项目320个,计划投资总额5919亿元。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实效。在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恒力新材料科创园一期项目主要装置陆续建成投产,标志着大连市石化产业链向下游高端产品延伸取得重大突破;康辉新材料30万吨PBAT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建设完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生产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科德数控成功中标工信部“2023年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项目”;山崎马扎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一期二次扩建、通用技术大连机床综合制造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中远海运川崎建造的全球最大箱级24188标箱超大型集装箱系列船、大船集团建造的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轮、中远海运重工建造的7.7万吨多用途纸浆船、一重核电承制的全球首台海南昌江“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等一批“大连造”重大技术装备竣工交付。普兰店区互感器产业集群入选辽宁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方面,SK海力士三期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华邦化学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海外华昇高端微/纳米级电子材料产业化、恒坤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科利德高纯电子气体及半导体前驱体二期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英特仿真、遨海科技、鑫海智桥等重点企业入选国家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等试点示范名单。在生命安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长兴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获批“辽宁省特色产业园区”,与上海北晟生物科技、福建康成医药等7家企业签署集体入驻孵化器框架协议。辽宁垠艺生物成功揭榜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发展项目,是全国膨体聚四氟乙烯领域唯一揭榜企业。垠艺生物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已陆续投产,雅立峰病毒类疫苗新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眼下,大连市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产业结构更优、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不断为实现“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记者:王荣琦
    03/07
  • 百年老建筑 文化新生活
    花麒美术馆保留“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原貌。花麒美术馆一楼书店,保留原有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核心提示近期,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一家名为“花麒”的美术馆火了,这个依托“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打造的文化场馆,开业不久便有大批读者来此地“打卡”。记者了解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沈阳很多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被改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立于街头巷尾,曾经记录城市旧时光的老建筑,如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去处。又一处百年建筑成为“打卡”新去处“早在20世纪初,南市场就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之地,是当时多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这里遍布历史底蕴丰厚的建筑,包括诸多名人故居和金融商业机构旧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对记者说,南市场街道有百年以上历史建筑26处,在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方面优势显著。吕阳的想法,也是很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想法。2023年5月,计划在沈阳开一家书店的郑雪娇路过十一纬路时,看中了“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这座二层欧式老建筑,尤其是从上至下的6根巨大水泥柱十分吸引眼球、大型窗格年代感十足、超高的举架适合艺术品展示……最打动她的,还是这栋建筑本身便是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有历史内涵。经过认真洽谈合作、半年多筹备准备工作,花麒美术馆于今年1月份开张了,一楼开书店,二楼是美术馆。“它带着城市的历史风韵和时间烙印,读者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一个历史空间,书香和艺术品的浸润能够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店长高明岳告诉记者,目前一楼的书店拥有藏书5万册,二楼美术馆也即将对外开放,不管是沈阳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书香生活。近日,很多人来这里“打卡”。多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新地标像这样依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沈阳还有很多。“咖啡小巷”是和平区众多以咖啡馆为主营的小巷聚合体,也是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今年2月刚刚公布的2023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之一。“和平区南市场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饮品类商户136家,咖啡馆57家,其中不乏开在文物历史建筑里的。”吕阳告诉记者,咖啡店经营者刘大伟就利用了“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的一隅,将咖啡店的运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经营风格。实际上,沈阳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场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历史留下的工业遗产得到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建筑中的红砖、木质结构元素皆为原有的建筑构造,设计团队重新设置建筑力学结构,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特有的历史风貌。”大东文旅集团项目运营部工作人员田璐璐告诉记者,建筑是一个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改造成书房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对外开放,还能保护建筑的原有格局。同时,阅读空间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会让“文化味”更浓。发挥老建筑内涵优势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不管闲暇还是工作,访古建筑是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赵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常穿行在沈阳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烟云。在赵旭看来,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其实体存在与功能的更新,也是新时期城市活力的充分体现。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场所,使历史建筑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能激发其使用者进一步保护的动力。历史建筑经过改造开门迎客,摘下了神秘面纱,也会激发大众的兴趣,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表示,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不同时期,沈阳建筑都有其特色。走在沈阳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银行、洋楼式小住宅、商店、影剧院、旅馆、办公楼、火车站等老建筑,一砖一瓦都记载着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只有将这些老建筑的内涵挖掘出来,城市才有生命力。去年底,沈阳市两项城市更新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其中,沈阳市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中就包括了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等策略。守住历史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底线,也是结合时代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升改造,让城市“更新”,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丰富。记者:刘海搏
    03/06
  • 辽宁铁岭:着力打造“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
    铁岭市强化对标意识和担当精神,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在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中谋划推进,立足实际,提出了建设“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基地、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节点型现代物流陆港基地”的目标任务。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铁岭市抢抓东北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的机遇,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围绕“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围绕吸引人流、汇聚人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2023年12月2日,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莲花湖湿地公园拉开大幕。(摄影:桂铁军)理清思路把网络流量变成发展增量我省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位于松辽平原中段的铁岭市,东依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西部奔腾不息的辽河穿越千里沃野,因适合人居,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肌理。作为“网红城市”,铁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很多人未曾到过铁岭,却通过文艺作品、网络平台与铁岭相识。有人对这座“较大城市”持有几分亲近感,有人对“宇宙的尽头”心怀向往。然而,铁岭虽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有让人羡慕的知名度,文旅产业却始终身处困局。因为缺少高品质的文旅消费场景,铁岭不仅无法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甚至没能打造出让外地游客到这里停留一下的特色和细节。破局而立,才能向新而生。如何把知名度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流,如何把网络流量变成发展的增量,专家学者围绕文旅产业的发展不断交流和碰撞;怎样把对“较大城市”的亲近感变成亲身体验,怎样把对“宇宙的尽头”的向往变成前往,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最终,思考和探索交汇在打造“快乐文化”的发展思路上。去年2月,铁岭市社科联邀请国内著名社科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在铁岭召开了一场以“铁岭快乐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交流会上,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更加坚定了铁岭市推动快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决心。铁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雷说:“会后,我们在给市委的建议中提出,要把‘快乐文化之都’作为铁岭最主要的城市品牌予以打造,提升铁岭快乐文化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铁岭快乐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4月27日,辽宁省第五届双品网购节暨“铁岭·最快乐”网红铁岭文旅美食促消费系列活动在凡河新区钻石广场开幕,铁岭市正式打出了“快乐文化”这张牌。请来百名网络主播,在活动现场以直播引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组织本地歌手演员,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天天进行演出,把美食节办成音乐节。这场体验式、互动式的促消费活动,聚人气、增活力,带动消费市场迅速升温。“五一”期间文旅市场的积极反馈,让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发展底气。抢抓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3年,文旅市场强势复苏。各大景区景点、各地的文博馆、烟火气升腾的城市街区、能亲近自然的城市周边,到处人潮涌动。人流的方向,就是发展的方向。当文旅消费从景点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文化游、乡村游、自驾游、主题游等纷纷成为热门选择时,铁岭市迎来了发展机遇。2023年6月,在全省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会上,省委提出,要深刻认识、精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省委部署方向明确、路径清晰,铁岭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迅速行动。抓布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旅游空间布局优化行动,构建城乡全域全季全时的“东山中城西水”旅游发展新格局。抓特色,深耕“快乐铁岭”品牌,塑造更多彰显城市形象的文旅IP,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旅游项目。抓场景,打造地方菜谱、特色小吃、非遗美食,加快构建住宿产品体系,完善旅游交通网,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互动性强的娱乐产品,推出一批体现铁岭风情、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商品,将“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文旅场景。抓产业,靶向聚力、攻坚克难,引育优质文旅项目,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强文旅产业链条,强化“文旅+”的拉动力、聚合力和提升力。抓环境,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贴心为民的服务环境、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文化品质。明确目标任务后,铁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组织推动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要活动。举办第11届荷花文化旅游节、首届电音节、湿地半程马拉松,组织首届银冈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完成全域旅游手绘导览图、推荐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培育研学基地、引导村民投资兴办民宿。面对文化游、乡村游、自驾游、主题游等消费新热点,铁岭市围绕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做了大量打基础、优服务的工作。特别是铁岭文旅的几个支点性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停滞多年的铁岭大剧院重新开工,银冈书院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莲花湖湿地公园实现了全新升级。精准突破文旅消费向休闲体验转变“今年春节期间,全新升级的铁岭大剧院正式开业,初一到初八连演8场,场场爆满。正月十五,由铁岭承办的2024年辽宁首届乡村喜剧晚会正式播出,观众和网友好评如潮。”这样的春节假期成绩单,让铁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周野难掩兴奋。8天时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83.7%;实现旅游总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233%。比成绩更让人兴奋的是,铁岭文旅在这个春节终于触摸到了产业发展的脉动。“铁岭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快乐文化名声在外。今年春节,我们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重点打造铁岭大剧院和乡村喜剧晚会两个文旅产品,让铁岭的快乐文化可感可及。”周野说。去年11月,省委提出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后,铁岭市聚焦辽宁所需、振兴所系、铁岭所能、未来所向,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建设“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的目标任务。随后,各地各部门突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迅速行动。按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发展以二人转和小品小戏为代表的演艺娱乐相关产业,打造“最东北”演艺街区的要求,文旅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可视听、可参与、可体验的产品。去年12月,“快手乡村超级碗”铁岭站隆重开赛,来自8个村落的数百位歌者齐聚铁岭莲花湿地草坪广场;1月,第十四届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推广季开幕,满载着记忆的蒸汽机车从调兵山站缓缓驶出;2月,面貌一新的铁岭大剧院盛大开业,在因盛产快乐而闻名的铁岭,重启“快乐生产线”。围绕用好山水、冰雪、文体、康养、书画、农村等资源,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各县(市)区也纷纷行动起来。铁岭县熊官屯镇熊官屯村,以画为媒打造特色文旅小镇;银州区把龙山乡七里村的8家铁锅炖店铺打包推出,吸引游客体验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美食;铁岭县把大青水库的冰面打造成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基地,游客可以在光伏板下观冬捕、吃火锅。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铁岭市抢抓东北旅游火爆出圈的机遇,精准把握文旅消费向休闲体验转变的新趋势,务实功、出实招,全力打造“快乐文化”体验项目。特别是铁岭大剧院和乡村喜剧晚会两个重点项目,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精准突破,让游客和网友实实在在体验到了铁岭的快乐文化。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全新升级的铁岭大剧院重新开业。(摄影:李洪舸)2023年4月27日,“铁岭·最快乐”网红铁岭文旅美食促消费系列活动在凡河新区钻石广场开幕。(摄影:李林锋)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快乐旅游目的地依托“快乐”的城市符号,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文旅市场火起来、文旅产业强起来、文旅经济旺起来,是铁岭调结构、促升级、谋突破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铁岭形象的重要窗口。一年来,铁岭市从顶层设计入手,从狠抓落实做起,找准发力点、抢抓机遇期、明确突破口,文旅产业实现了优化布局、提质升级。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安排,2024年,铁岭市将从营造场景、丰富业态两个方面发力,全力打造快乐文化创造基地和快乐旅游目的地城市。一方面,要繁荣曲艺市场,营造城市文化新场景;一方面要整合各地区小品小戏、二人转、书画、东北民俗等资源,加快发展露营、民宿、冰雪等旅游业态,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要强化组织保障,形成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辽宁首届乡村喜剧晚会的筹办中,铁岭市就是以“全市一盘棋,办好一件事”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全程参与晚会筹办的李雷说:“铁岭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推出这台晚会,并在两天时间取得了相关直播总触达人次超1.02亿次,相关视频在新媒体端播放量超10亿次的佳绩,这背后是精心谋划、借势而行的科学思路,是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铁岭精神,是马上就办、雷厉风行的铁岭速度。在市委的谋划部署下,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形成了最大的合力。”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还要突出创新驱动,结合铁岭实际,实实在在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铁岭大剧院火了,紧随其后的就是门票不够卖、演员不够用等现实问题。对此,铁岭市文旅局正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可以打造更多的演艺场景,推动铁岭大剧院、开原大剧院、昌图大剧院形成联动,并加速培育一些“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可以引进脱口秀、相声、传统戏法等优秀节目;甚至还可以邀请辽芭、辽艺、辽歌等省级团体来铁岭演出……文旅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主要领导组织推进,需要各级文旅部门创新工作方法,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铁岭市已经找到了发力点和突破口,接下来就要按照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大会的部署,围绕建设“快乐文化”多元体验基地的目标,抓要素保障、抓宣传推介、抓工作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出亮点、干出成效。记者:李波
    03/06
  • 非遗舞龙 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省的很多非遗项目中有龙元素,如沈阳“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沈阳满族刺绣、剪纸,金州龙舞等。从这些非遗项目中,可以看到百姓通过龙来表达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并在辽宁大地上留下清晰印记。我省的非遗传承人追寻这些印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发展,不断丰富辽宁非遗中的龙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产品和其背后的生动故事。金州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在制作龙头。十七代人三百年传承“张氏皇苑龙”舞出龙马精神正月里的沈阳故宫异常热闹,鼓声咚咚、唢呐声声……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由男女两队组成的两条“巨龙”时而腾跃冲飞,时而入海破浪,赢来游客不断的喝彩声。80岁的张仲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传承人,在本次表演中,他舞龙球。“张氏皇苑龙”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的张氏家族来到辽阳,带来了舞龙技艺。张家人依照东北人的特点和风格,对舞龙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张氏懒火龙。“皇太极落脚沈阳城时,曾把张氏懒火龙召入宫中表演,并赐名‘皇苑龙’。从此,每年二月二,我家都要进皇宫表演。”张仲发说,乾隆、嘉庆年间,张氏家族从辽阳迁至沈阳北郊的辉山,舞龙名气越来越大。一捏一折、竹篾扎骨,随后糊皮塑形、彩笔勾勒,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龙就跃然眼前:龙体长约25米以上,重达100公斤左右。与南方龙相比,“张氏皇苑龙”的龙体更长、龙身更粗、龙样更憨、颜色也更加斑斓,舞动起来气势磅礴,百姓戏称“懒龙”。“张氏皇苑龙”舞的是龙马精神,与其他门派的舞龙相比,首先在制作上完全不一样。张氏皇苑龙有骨头,舞起放下都跟“活龙”一样,身形圆鼓鼓的,不会塌落,同时龙身五颜六色,不单一。而社会上常见的表演龙里面只有塑料圈,外面套着布,放下来后龙身就塌落了。其次,舞动的套路也不同。“张氏皇苑龙”有诸多套路,如“五龙盘柱”“龙门阵”“九龙口”等,每个套路都有来历,难度大。另外,“张氏皇苑龙”配有专门的乐手,乐手会根据所舞的套路配不同的乐曲。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尹忠华认为,“张氏皇苑龙”体现了中国北方人的风格。从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体现了创新精神。此外,“张氏皇苑龙”在“火”字上大做文章。舞龙时,在龙头双眼、龙体的每一个龙脚上端都装有烛台(现改成灯泡),使龙的全身发光,体现出腾云驾雾、龙马精神的独有创意。张仲发的老叔张祥根据东北人的身材特征,曾编创了适合东北人表演的72种套路,并手绘一本《72套路舞龙书》。可惜的是,这本书失传了。不过,张祥在去世前教会了张仲发30多种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基础。张仲发告诉记者,他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第十五代传人,如今儿子、孙子成为第十六代、第十七代传人。十七代人300年的坚守,“张氏皇苑龙”舞龙家族的两条“龙”,在辽宁大地上矫健腾飞。桮小丽的刺绣作品《龙圆圆》。初春枝满族剪纸作品《龙》。满族刺绣绣的是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与张仲发一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桮小丽,在这个正月也忙得不亦乐乎。她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用夸张手法表现龙的力量、智慧、勇气和如意吉祥。满族民间刺绣记录着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变迁,保留了满族先祖的生活痕迹。其造型质朴、粗犷,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意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古朴厚重的民俗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满族刺绣里蕴藏着满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记忆:围裙、枕顶、被面、香荷包……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是满绣创作的“大舞台”,活灵活现的神话故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龙的形态等尽在其中。满族少女从十三四岁起开始描花样,绣枕头顶、鞋帮、幔帐等出嫁用品。闺房中的小心思就留在这些绣品上。桮小丽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将龙视为神物,而使用龙纹器物、穿着龙纹衣裳,则是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桮小丽的记忆里,她的奶奶和妈妈的作品里都绣过龙。当然,满族的绣龙技艺很早以前就有。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于明霞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上绣有多种龙纹图案。该袍为典型的满族大襟袍样式:圆领、箭袖、大襟裙下部四开叉。龙袍的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缎面有团龙、云纹等图案。此外,面料有暗团龙纹,尤其在袍服领口、箭袖处,均有明显的织金云龙纹,为我们了解清初织绣品上的龙纹提供了最好实证。围着针线笸箩长大的桮小丽,今年60岁了。她跟奶奶和妈妈学来的绣龙手艺派上了用场。目前,她创作、修复的物件超过几千件,其中包括清宫龙纹图案服饰。春节期间,桮小丽去了趟辽宁省博物馆,观看“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观展中,桮小丽最关注的是清宫服饰。这些服饰上的龙纹承载着丰富的满族刺绣技法,深深地吸引了她。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研究馆员周颖告诉桮小丽,龙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样,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在丝绸服饰上。此次展览,辽博精选20余件刺绣文物进行展示。绣龙的形态丰富多样,有坐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等。龙的姿态也变幻莫测,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而龙表出的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写照。桮小丽认为,这些文物上的刺绣技法相当高超,通过这些难得一见的刺绣品,自己的领悟很多。龙的形象不仅在满族刺绣中形态丰富,在满族剪纸中也造型丰富,如省级非遗项目初春枝满族剪纸中的龙,既写形又写意,画面丰满,线条自然,反映出浓郁的东北风格。金州龙舞承载着对风调雨顺的向往非遗传承人将龙的形态和神韵巧妙地融入创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传统技艺世代相传,不仅是对辽宁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张氏皇苑龙”懒中带壮相比,金州龙舞中,龙的形象剽悍俊美,乡土气息浓郁。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流行于大连市金州地区,至今已传承九代,有120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中,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共19人。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据金州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介绍,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毅军提督刘盛休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每逢元宵节,他们要在军营内表演龙舞,但不许外传。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三年(1887年)铭字军前来接防,每年灯节依然耍龙,此时百姓可以进到营中与官兵们一起观看。金州西门外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利用这一机会偷仿了一条龙并逐渐加以改造,由此形成神奇而富有魅力的金州龙舞。金州龙舞多在农闲、节庆时作助兴之用,龙形变化多,带有浓郁的辽南地域特色,动作和耍法十分多样。比如龙把的招式:一只手拿好顶部,另一只手把住上半部,两手随着龙的动作而上下滑动、左右倒换。而龙尾的耍法也需要不停地倒换手,与龙头的脚步跑法相同。龙尾一般顺着龙头的方向跑。龙珠一般是由反应迅速、动作灵活之人担当。其伴奏音乐主要运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对乐器、演奏的曲牌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宋晓冬认为,金州龙舞表达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祝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记者:杨竞张卓
    03/05
  • 辽宁抚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
      这是3月4日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广场拍摄的缅怀雷锋同志活动现场。  当日,辽宁省抚顺市在雷锋纪念馆广场举行活动,缅怀雷锋同志,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03/05
  • “菊苑流芳——2024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在阜新唱响
    “菊苑流芳”戏曲晚会上,名家和青年新秀的联手演绎,彰显出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辽宁日报记者查金辉摄粉墨缤纷,霓裳锦绣,全辽班同唱梨园弦歌;锣鼓铿锵,长袖飘舞,全剧种共庆万家祥和。2月22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阜新市政府主办的“菊苑流芳——2024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在阜新唱响。整场晚会名家荟萃,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佳作交相辉映,展现了新时代辽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繁荣气象。当晚的阜新市煤矿工人文化宫流光溢彩,舞台两侧的彩绘盘龙柱和簇簇桃花在灯光的映衬下甚是醒目,尽显中华传统审美意蕴。晚会以“庆新春,闹元宵”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等10个市的17家戏曲院团、院校,集结了数十位戏曲名家和青年新秀。12个节目涵盖了京剧、评剧、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凌源影调戏、铁岭秧歌戏等目前我省所有的戏曲剧种,是全辽班、全剧种的一次集中展示。鼓点铿锵,余音绕梁。热情洋溢的京剧、评剧、辽剧联唱《梨园春色》拉开了晚会序幕。身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弟子的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杨占坤一开嗓,便博得满堂彩。舞台上,各种戏曲人物次第亮相,流派纷呈,好一幕阅不尽的梨园春色。你方唱罢我登场,荣获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的青年演员刘翔云、王毅带来辽剧《加林与巧珍》选段,质朴的表演、嘹亮的唱腔展现出我省独有剧种的鲜明特色。鞍山市演艺集团原创的海城喇叭戏《玉石沟》讲述了兴建“玉满风情小镇”的故事,从人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充沛源泉中读取人民的情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阜新蒙古剧《妙方》、凌源影调戏《回家》、铁岭秧歌戏《新货郎》等,以欢快优美的曲调、个性十足的表演、载歌载舞的形式凸显了地方戏曲韵味,具有很强的文化标识意义。一个个植根辽宁文化沃土、浸润深厚文化底色的节目,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导演组的精妙编排之下,评剧《花为媒》《乾坤带》《黛诺》、京剧《杨门女将》《锁麟囊》《天女散花》等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展现出中华戏曲的博大精深。锦州市京剧院带来的《武戏风采》绝活不断,扣人心弦,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评剧《花木兰》和《现代花木兰》组合出场,辽宁戏剧“玫瑰奖”得主梁荣和中国戏曲名段演唱大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亲传弟子吴丹阳分别扮演的古今花木兰各美其美,但在精神上一脉传承,带领观众透过时代风云,感悟英雄大义、家国情怀。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痴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大连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派老生名家凌珂带来了《文昭关》选段,表演抑扬有致,台风沉稳端庄,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听到凌老板这段唱,这个年真的是圆满了!”当地一位老戏迷激动地表示。对于广大戏曲爱好者来说,本台晚会的确是值得感慨的盛事。既有凌珂、吴丹阳、包玉明等戏曲名家领衔上阵,又有辽宁文华表演奖、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获得者梁佳兴、曾斌、杜晓玲等一批青年演员倾情演唱,各流派优秀传人一展芳华。京剧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关外唐”指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他创立了唐派表演艺术。晚会现场播放的视频中,99岁的唐派国家级传承人周仲博,认真地在给梅花奖获得者、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常东和自己的孙子周坚传授剧目《六国拜相》,老艺术家对传统戏曲的精益求精和传承弘扬令人动容。由高立军作词、李洪旭作曲的辽宁地方戏曲联唱《天辽地宁我家乡》,作为压轴节目出场。该作品特为本场晚会而创作,融合了6个剧种,展现辽宁地域特色,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讲述昂扬向上的辽宁故事,将晚会气氛引向最高潮。本场晚会通过“学习强国”、辽宁文化云等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据了解,这是我省第二次举办新春戏曲晚会,今后每年元宵节前将在各市轮流举办,叫响我省戏曲品牌。作者:吴丹
    03/04
  • 乐器新面孔秦胡首次亮相辽宁省新春民乐会
    “跨越”音乐会中,新乐器秦胡的加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听觉体验。受访者供图国乐萦绕,弦歌动人。2月23日、24日,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精心打造的“跨越——2024辽宁省新春民族音乐会”在辽宁大剧院奏响。该音乐会以“跨越”为主题,既是时间维度的跨越、转换,蕴含辞旧迎新之意,又是中西文化的跨越、融合,在碰撞交流中迸发新意,更是视觉听觉的跨越、创新,首次启用全套秦胡,实现了民族器乐的“中国声、交响化”。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姜金一执棒,特邀美国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朗福特、日本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松原督加盟。辽宁民族乐团精心选取了极具节日氛围、民族特色的系列曲目,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我们希望让观众在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艺术的交汇融通中,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韵。”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副团长张岩生表示。音乐会在旋律明快、情感热烈的《新春序曲》中欢乐开场,管弦乐《塞北·雪》中流淌着熟悉的曲调,数字多媒体背景的运用营造了雪花飘飘洒洒的意境,让人沉醉;管弦乐《丝绸之路》带有浓郁的西域音乐特色,以独特的音乐密码生动形象地解读大漠的壮阔、玉门关外的苍凉。小提琴与乐队合作的《梨花颂》戏韵悠悠,日本小提琴演奏家松原督的精彩演绎展现了他对中国式审美的深刻理解,其对滑音的处理技巧可谓独特,小提琴与国乐经典的碰撞令人惊艳。大提琴与乐队带来的《鸿雁主题随想》醇厚绵长,美国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朗福特以优雅的风格和细腻的音色征服在场观众,仿佛把人带入广袤的草原。以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乐曲、讲述中国故事,正是这场音乐会的一个亮点。《东北畅想曲》以激昂向上的曲调表达了东北这片黑土沃野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辽宁民族乐团著名唢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沈立国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其强大的气息支撑、收放自如的演奏技艺仿佛让百鸟齐聚剧场,观众掌声不断,叫好声不止。音乐会在民族管弦乐《龙跃东方》激情澎湃的合奏中走向尾声,雄浑、厚重的鼓乐唱起主角,节奏欢快,以民歌《茉莉花》为主题音调的音乐亲切自然,打击乐的华彩段落产生强烈的音乐感召力,恢宏大气,数字技术投射的花瓣在全场纷飞,构建了龙腾盛世、春意盎然的景象,让人欢欣鼓舞。辽宁民族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中表现出来的交响融合性颇为抢眼。在24日晚的演出中,弦乐声部使用了全新的乐器秦胡,“这是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翟志荣教授经过上千次音效试验研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将传统胡琴皮膜换成木质板,由原来的软质发声变为木质发声的一次科技革新,在声音上既保持了传统胡琴的特征,又实现了音色的整体统一,与弹拨类乐器琵琶、中阮、大阮及大提琴形成完美共鸣。演奏起来的音色通透、圆润、明亮、厚实,饱含默默深情和淳淳温暖,群声效果更理想。”张岩生介绍。全套秦胡在新春民族音乐会上的首次亮相,增强了辽宁民族乐团的表现张力,给了观众不一样的听觉体验。“传承经典的同时,拓展民乐的创新表达,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潮流之变、实现跨越之举,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追求。”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团长吕萌表示。作者:吴丹
    03/04
  • 辽宁本溪:文化盛宴全民共享
    2月23日晚,由本溪市文旅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龙行龘龘迎盛世幸福本溪欢乐年”2024百姓闹元宵文艺晚会在市人民文化宫激情上演。这台“接地气”、有新意的精彩节目,展现了本溪市各界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将元宵佳节烘托得喜庆热闹,也把本溪市迎新春系列文体旅活动推向了新高潮。近年来,本溪市文化馆在加强培训辅导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群众文化团体结构,使参与各项群文活动的中青年和儿童比例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度和整体水平逐年上升。这是一台“接地气”、有新意的精彩演出,演员几乎全部是来自本溪市各群众文化团体的文艺爱好者,百姓大戏百姓唱,百姓舞台百姓演,百姓演给百姓看。在晚会中,3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演出人员同台献艺,是近年来本溪市群众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者年龄段跨度最大的一次群众文艺盛会。晚会在市文化馆群星艺术团带来的开场舞《正月十五送欢乐》中拉开帷幕。节目《闹元宵》展示了本溪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溪寸跷秧歌”的风采,来自抚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秧歌”热烈火爆,两支“非遗”队伍同台献艺,让精彩程度加倍;器乐演奏《枫叶随想曲》、小提琴独奏《新春乐》优美动听,《二人转》欢乐讨喜;模特表演、武术表演、戏曲《千秋华宴》等节目赢得满堂彩,幸运大抽奖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整场晚会在歌舞《爱我中华》的笑语欢歌中圆满落幕,观众久久不肯离去,纷纷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演出当日,市人民文化宫内还布置了桓仁版画、年画展和花灯展。记者:蔡升升么可
    03/01
  • 辽宁:“龙腾盛世”生肖线上展观众破百万
    陶瓷玉猪龙憨态可掬,壶身造型简洁,《红山神韵》尽显传统韵味;剪纸《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寓意福从天降;《兴龙图》刻画出一个神龙出海的造型……近日上线的“龙腾盛世——辽宁生肖民间文艺作品线上展”从300多件征集作品中选出200件参展作品,精彩纷呈,观众访问量突破百万人次。剪纸《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陈莉作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杨东乐介绍,本次展览以“龙”为主题,旨在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中华图腾——龙的威严、勇猛,以此弘扬中华优秀生肖文化,促进省内民间文艺爱好者的交流互鉴。经过近一个月的作品征集,收到300余件投稿,涉及剪纸、石雕、泥塑、织染等多个类别作品。经过初选,遴选出200件作品进行线上集中展示。陶瓷《红山神韵》王杰作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中的展品来自各市,其中赵小纲创作的玉米皮烙画《兴龙图》,利用天然玉米皮为原料,经过裁剪、粘贴,以精细刻画和低温渲染等手法,刻画出神龙出海的造型。龙身腾空冲出海面,直冲云霄之势,须爪活灵活现,海水更有汹涌澎湃之势,立体感强。陶瓷作品《红山神韵》取材自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龙”是图腾,“猪”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玉”是长寿、安宁、吉祥的代表物,“猪”和“玉”结合在一起,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事业一帆风顺。作品采取分酒器形式,突出实用性,极富设计感,壶嘴出水利落,壶身造型简洁,充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玉米皮烙画《兴龙图》赵小纲作杨东乐介绍,本次线上展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还开展了观众网络投票活动,让观众选出心目中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截至投票截止日,访问量已达到100多万人次,总投票数超过100万次。其中,剪纸《纸韵腾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掐丝珐琅《龙腾盛世》,石雕《飞龙乘云》,红丝石雕《苍龙献瑞》等作品赢得了专家和大众的好评。记者:刘臣君
    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