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乘“冬”风 冰雪旅游“燃动”辽宁“2021-2022雪季将延期运营至3月。”2月27日,沈阳怪坡国际滑雪场发布公告,将原定2月28日的停业时间延后。“今年的冰雪项目太火了。”滑雪场企划经理王猛说,他们3个多月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营业收入达到1200万元。我省共有大中小型滑雪场38个,以娱乐为主的戏雪乐园(嘉年华)近百家。去年12月以来,各专业滑雪场和大型滑雪乐园日均上冰雪人次都在千人左右,日均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50%至80%,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部分滑雪场游客数量和收入甚至出现了倍增的良好态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2021-2022年冰雪季,我省紧紧抓住北京冬奥会契机,深入实施《辽宁省冰雪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冰雪“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加快打造冰雪经济强省。定位中国北方高品质冰雪体验度假地,我省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在推动丹东天桥沟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的基础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评定推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本溪花溪沐枫雪温泉小镇、丹东天桥沟滑雪旅游度假地、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旅游度假区4个首批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它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滑雪资源,同时还可以满足康养度假、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充分挖掘辽宁冬季旅游的通达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和多样性优势,我省全方位开发多业态融合的“冰雪+”旅游。嬉冰玩雪休闲游、冰雪温泉养生游、冰凌穿越挑战游、冰雪研学体验游、民俗年俗文化游、冬捕冰钓趣味游……这个冰雪季,全省多部门、多城市共同发力,积极推进冰雪旅游与文化、温泉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举办丰富多彩的冰雪主题活动,掀起“辽宁人游辽宁”新热潮。“冬奥在北京冰雪游辽宁——嬉冰雪,泡温泉,辽宁过大年”冬季旅游品牌,在各地深入推广。全省上下合力推出冰雪温泉、民俗文化和冰雪度假、冰雪运动等文旅活动184项,优选辽宁冬季网红打卡地165个。配套出台72项旅游惠民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冰雪消费潜能。与此同时,为有效引导大众出游预期,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包装辽宁特色冬季形象和产品,策划推出“云端”“发现辽宁冬季之美”境外营销推广活动,持续加强对国内重要客源地宣传推介,深化全媒体矩阵宣传,巩固和扩大了辽宁冬季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市场关注度。编辑:邹润陶嘉悦03/07
- 今年以来辽宁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 “钢铁驼队”跑出加速度图为二月二十八日,在沈阳东站东货场站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吊装满载货物的集装箱。(杨靖岫摄)近日,满载56个标箱、976吨出口货物的X8103次中欧班列从沈阳东站发车,途经满洲里口岸,驶向俄罗斯巴尔瑙尔、舒沙雷等车站。在全球流通不畅的背景下,这些奔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钢铁驼队”,承载着活力与担当,传递着信心和力量。3月1日,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大连是辽宁省中欧班列主要发运节点,吸引我国南方以及日本、韩国等方向来往的货物。今年以来,我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在沈阳,沈阳东站作为东北地区最繁忙的中欧班列始发站之一,几乎每天都有中欧班列接发任务,每月开行数量由最初的4至5列,增加到现在最高开行22列。同时,沈阳中欧班列还加大了回程班列的组织力度,今年以来已组织开行回程班列56列,同比增长近3倍,回程货物由原来单一的板材类拓展到了汽车配件、机器配件、乳制品等10余个品类。目前,沈阳中欧班列服务辽宁企业500多家,服务吉林、黑龙江、京津冀、东南沿海等地国内企业3000多家,在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畅通海陆大通道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1月,沈阳中欧班列开行78列、6398标箱、货值约1.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8.58%、170.88%和23.34%。在大连,中欧班列高效稳定运行,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今年1月,大连中欧班列开行9列、900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0%和94%。运输货物辐射东南沿海港口,主要为电子设备、家用电器、日用百货、板材等。目前,辽宁省中欧班列已构建东、中、西三通道,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五口岸的发运格局,到达站也延伸到俄罗斯别雷拉斯特、波兰马拉舍维奇、德国杜伊斯堡等地,最长线路运距达1.13万公里。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辽宁省要求,下一步将把中欧班列作为畅通海陆大通道的重要抓手,加大统筹推进力度,稳步提高中欧班列运能运力,推动“班列+”模式创新,支持沈阳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为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编辑:邹润陶嘉悦03/03
- 辽宁朝阳市喀左经济开发区:把玻璃深加工做成优势产业日前,记者在朝阳喀左经济开发区采访时看到,昔日大家熟知的玻璃产业,因为在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已经成为能耗低、应用广的新产业。加工特种玻璃产品。朝阳喀左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喀左县冶金铸造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2007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设立喀左县冶金铸造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区16.8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6.8平方公里;2015年1月,根据朝阳市委要求,成立喀左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70.11平方公里;2016年4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朝阳喀左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22.34平方公里;2019年1月晋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规划面积调整为45.81平方公里。2018年、2019年,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位次考评连续两年第一。2020年,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考核位居第七,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位次考评位居第十五。目前,两家玻璃深加工企业已经在喀左经济开发区落户投产,成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新的亮点。玻璃拉丝生产车间。在朝阳凯威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生产100万平方米玻璃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在生产各类市场急需的玻璃产品。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原材料库、成品库、研发楼及门卫室、配电室等其他附属工程。企业购置了全自动玻璃切割机、钢化炉、自动高速双边磨等设备1115台套,采用国家标准浮法玻璃原片切割、钢化等工艺先进,能耗率较低,产品具有隔音、隔热、强度大、安全系数高、透光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特种玻璃等领域,产品销往辽宁省内各地,产品供不应求。该项目2021年8月试生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额可达6000万元,实现税收500万元。在辽宁省中玻玻纤制品有限公司高性能玻纤生产车间,用玻璃生产各类高性能玻纤制品,让人们眼前一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天津鼎立安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2.2亿元,主要购置织布机400台、铂金锅90台、拉丝机90台等设施设备,主要生产各类高性能玻纤制品,其产品具有质轻比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电绝缘性好、耐热不燃烧、抗腐蚀不易变形等特点,被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化工、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该项目2021年10月试生产,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税金840万元,带动就业80个。编辑:邹润陶嘉悦03/03
- 辽宁沈阳浑南区:以智慧之笔描摹未来之城沈水南岸,一座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在2月27日晚举行的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发布暨全球招商大会上,备受瞩目和期待的沈阳浑南科技城惊艳“亮相”:铺展“超级十字”空间布局,构筑极具活力的科技中轴,育强壮大五大主导产业,科创空间、智能小镇、生态公园各美其美……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浑南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成长等核心任务,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高效推动,规划建设环境生态、交通便捷、服务高效、城市智能、人才友好的新一代科技城区,打造沈阳乃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引擎。充满创新活力的沈阳浑南区。担当使命明晰三大定位打造沈阳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的示范区。27日晚的大会上,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莅临现场,观众席发出热情的欢呼声,院士们也激动地高声回应。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激动和欢呼,既让专家学者们感受到了这方土地对于科技创新的尊重,更真切表达出区域发展对于人才、技术的迫切渴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辽宁实验室”的重大战略举措,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沈阳市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而沈阳浑南科技城,即为沈阳支撑“辽宁实验室”建设的核心载体。使命担当,浑南作为。去年5月,浑南区面向全球启动沈阳浑南科技城总体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竞赛,经历300余天的精心雕琢,规划终于“出炉”面世,控详规划、交通和市政等专项规划编制也同步推进。规划明确科技城的三大功能定位,即打造沈阳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围绕定位,浑南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配套保障、集聚创新资源,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载体,推动制度创新和数字赋能的引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样板。“三生融合”未来之城——沈阳浑南科技城效果图。“超级十字”构筑发展框架91平方公里范围内,南北向做强“主轴”,东西向做实“脊梁”,承载五大主导产业。沈阳浑南科技城东至祝科街,南至四环路—沈丹铁路,西至京哈高铁,北至全运路,总体概念规划91平方公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约8.7平方公里。其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域、沈阳经济区核心位置,临近桃仙机场、高铁新南站,区域内地铁、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围绕源头性技术供给,科技城将重点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批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及一批科技领军团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打造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批产业服务平台、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创新孵化基地;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五大主导产业。空间布局上,科技城将加快构筑“超级十字”发展框架。南北向做强“主轴”,紧密衔接机场与老城区,建设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临空经济、自贸区政策于一体的浑南中心;东西向做实“脊梁”,建设统筹科创要素和产业功能区的科创走廊,带动城市和产业升级。“三生融合”建设未来之城用智慧之笔描摹科技城:环境生态、交通便捷、服务高效、城市智能、人才友好……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浑南区用专注之心、智慧之笔描摹科技城的“样子”。基于东西两部分城区的差异化本体特质,科技城将率先建设和开发实施东西两个重点片区。东侧拓展区和预留区将围绕周边产业组团的生活中心,集中打造浑南文化聚落,规划适合科研和企业弹性发展的空间。西侧核心区紧凑高效,将发挥毗邻机场、地铁等资源优势,率先推动启动区建设。启动区将打造未来科技中轴,规划建设智能小镇、智能之云、下沉式中心广场、沈阳新地标——盛京门庭和典型街区;打造通畅的交通网络,提供5分钟基本服务圈;规划建设7个特色公园;开创融低碳城市、立体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民生、智能治理于一体的未来之城。按照分期、分级、分区的原则,科技城将围绕创新人才及企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创新环境,孵化并驱动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创新、环境加快升级,突出以服务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的理念,规划“一轴多廊五片区”,构建5分钟生活圈和创新圈。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辽宁营口站前区:笃行实干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河海营口,河在前,海在后,城市生于河,盛于河。河流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对于有历史的主城区而言,河,当然是大辽河。大辽河在站前区区域内辗转流连7公里,仿佛在这里长舒一口气后,再不回头,一路坦然向西,注入渤海。像一个反写的“C”字母,站前区拥大辽河入怀。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带,争创全国文明城,这个老城区被寄予打造高品质宜居地的厚望。对于地处营口城区中心位置的站前区而言,“C”位的意义不仅在于地理上的中心,更在于城区品质,在于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变成发展质量的提升,在于经济繁荣、城市更新、社会治理、营商环境、民生福祉等诸多方面走在前列、做到最好。为此,区委带领全区上下化压力为动力,笃行实干,不断推动老城区内涵式发展。美丽的辽河风光。“翻红”工业“锈带”建设文化“秀带”地处大辽河营口城区起点的营口造纸厂,是这座曾经的“轻纺城”近现代工业的肇始之地。营口造纸厂有着80多年历史,曾经是新中国第三大造纸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张凸版印刷纸,用于《毛泽东选集》的印刷。它曾经拥有自己的学校、医院、消防队、电影院、商业街甚至电视台。至今,这里仍在生产手工宣纸。2019年12月,营口造纸厂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包括4座厂房、7台蒸煮锅和两台凸版纸机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把工业遗产定位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沿河而行,有如在一段发展的文明史中穿行。营口制桶厂遗址,生产“友谊”牌洗衣机的老厂房,老树新花的植物园,营口化纤厂俱乐部,营口老港码头,依托老港码头兴盛一时的石材城、陶瓷城,停靠绿皮车的火车站,百年气象站……遗存遍布,凝固着一个个火红年代;吊车、铁锚、火车铁轨,女儿墙、罗马柱、依稀可见的标语,一栋栋年代感极强的建筑,实物犹在,连缀着一段段“站前文脉”。文化遗存是挖掘辽河文化内涵、讲好辽河故事、传承精神血脉的宝贵载体,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文化遗存,是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带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文脉接续到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上来,外塑颜值内升气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内涵支撑。正在编制的辽河文化产业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突出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特色发展,制定保护利用、保留更新、战略发展政策,给站前区带来新机遇、新期盼、新责任。北部的3个村给这个中心城区平添了一抹田园风光。三村怀抱营口城区最大一片水面,这里是原营口造纸厂水库,近似方形的水面周长超过6公里。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7条河流环绕。三村、北湖、河流相连相通、相映成趣,已被规划为北湖生态区。围绕辽河文化产业带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加快推进营口老港片区城市更新、大辽河城市段整治和北湖生态区建设,已经列入营口市委全会报告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站前区腾出工业“锈带”土地近100万平方米,今年统筹推进城区改造、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治理,打造河海风情街,开发百年气象站、老港码头、造纸厂,打通拓宽大辽河生态景观带,串联辽河文化创意区、新经济产业区和田园农业休闲区。站前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厅。打造群众生活舒适区干部就得跳出“舒适区”工业“锈带”的另一面,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今日站前。党政机关、央企营口“总部”、金融企业在这里集中,营口城区的主要商圈分布于此,沿街商铺鳞次栉比,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等“新经济”风生水起……中心城区要素齐备、人流资金流集中、商贸流通业发达。作为城市的“脸面”,站前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借光”多,负担少。“得天独厚”、长期“被呵护”,干部的斗争精神、拼搏意志缺磨短练。“决不能滋生‘躺赢’意识,否则必将‘站不起来’;打造群众舒适区,干部必须走出‘舒适区’”。从乡镇、县(市)领导岗位走上站前区委书记岗位的王正刚经常这样告诫干部。一场打破“小富则安,小富即满”“激发干事创业激情”“转作风见行动”的思想解放在实战中悄然展开。在一线和“吃劲儿”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健全容错机制,激励干部敢闯敢试。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理念,培养“会散即行”“见文即落”的工作习惯。区领导带头,咬住“勇”“韧”两个字,不怕干扰、不惧困难,敢定事、敢冲锋、敢担当;咬住不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手,不见结果不收兵。去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增项目19个,实现税收2.86亿元,解决就业3万人次。营口新经济线上平台入园企业38家,灵活用工平台投入使用,服务国内3000个发包项目,成功签约17.8万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可办率达100%,平均办理时限压缩84%,年度营商环境报告“合同执行”分项名列全市第一。全区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老旧小区、小街小巷清理环境卫生、治理“八乱”……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核翼经济开发区晋升省级开发区,站前有了一块4平方公里的“工业飞地”。站前区瞄定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精准出击,加大头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集聚全产业链项目入驻。80至89岁老人每月领取100元补贴,90至98岁老人每月领取300元,99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500元,到去年,站前区4年累计给居民发放高龄补贴6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登记失业率渐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老旧小区不断升级、新楼盘接踵而起……一个个“小确幸”不断丰富着站前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地处营口城区中心位置的站前区。到群众中去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春节前夕,勤俭小区一栋居民楼的12户居民用上了自己的电梯。去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站前区出台加装电梯政策,区里承担一半的电梯购置和安装费用,并且承担电梯运行维护费用。这栋建于1998年的居民楼,居民最小年龄65岁,在社区干部和老党员、居民马国臣的沟通协调下,8户老住户一致同意加装户外电梯。“通过社区网格联系沟通后,暂在外地的5楼、3楼两户也同意,就差一楼的两户。”勤俭社区书记苏美月说,“一户一户分别沟通,讲清楚利弊,一楼用不上电梯,但是楼上都走户外电梯,避免了楼宇门开关给一楼带来的震动和噪声,电梯在楼宇北侧,不影响采光,也不影响一楼的房价。两位阿姨和其中一位阿姨住在外地的子女都通情达理。”加装电梯后,这栋楼的邻里情更浓了,大家主动承担清扫电梯、连廊卫生。勤俭社区的另外一个小区、其他社区的居民纷纷来参观,主动要求加装电梯。“社区替居民‘跑腿儿’,跑得到位特有成就感,对推动其他工作也信心满满。”苏美月说。“‘最后一公里’当然不是空间概念。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已经是基层,我们提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目的是通过强调‘距离’,要求干部到群众中去,实现‘零距离’的干群共情,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就在身边。”王正刚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站前区着力选好配强街道、社区书记,推动社区工作者走进万家。全面实施农村“书记现场”和“党员入门”帮带活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党建商圈+”示范引领作用,开通“红领精英党建沙龙”,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开展学校“五强支部”“四亮行动”“党员先锋”等活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为统领,站前区进一步完善“党建+综治+网格”立体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夯实部门职能衔接,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有效破解向上够不着解决问题的职能部门,向下够不着基层百姓呼声诉求的“两个够不着”问题,并着力培养一批“社区大妈、社区大爷”,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贴近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情况的独特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发挥三级社会治理平台作用,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矛盾一站式化解,服务一站式提供。今年,启动街巷路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破损路面,以环境整治、电梯加装、公共设施维护更新为重点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停车位、充电桩、休闲健身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景观”。向工业“锈带”、北三村倾斜社会资源,补齐教育、文化、卫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共享。提升城区品质,提高群众幸福感,站前人正用实际行动赋予宜居之地更多内涵,站稳“C”位,领航前行。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辽宁大连:全球首艘LNG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成功交付2月28日,中远海运能源“远瑞洋”轮交接船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船集团举行。“远瑞洋”轮是大船集团依托国家、省市支持的科研项目,为中远海运量身打造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原油船。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中远海运集团在大型油轮的绿色、环保和节能技术应用中走在了世界前沿,也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在大型清洁能源动力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全球首艘LNG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成功交付。(摄影:林赓)“远瑞洋”轮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30.5米。采用LNG为主燃料,配备LNG双燃料主机、发电机、锅炉,入CCS单一船级。该船硫氧化物减排99%,颗粒物减排98%,氮氧化物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严格TierⅢ要求。该船采用大船集团研发的最新型线,搭配适用于本船的10.6米直径大尺寸高效螺旋桨,船舶总体性能优异。在设计吃水,服务航速15节条件下,在燃气模式时,该船续航力可达1.2万海里,燃油与燃气总计续航力为2.4万海里,设计能效指数EEDI低于基线值约39%。该船建造过程中减少油漆用量约2万升,降低了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辽宁大连:为海洋强市建设描“蓝”“绿”底色早春时节,大连绵延20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在水天一色的静美和波涛汹涌的壮阔间,一座座富有多种海洋生物的“海洋牧场”蕴藏着无限生机。海洋,那一片深邃而广袤的蔚蓝,也是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吸引着大连市全国政协委员的目光。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海洋是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图为长海县褡裢岛。(摄影:王华)依海而生,向海而强。如何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地位和“带”头作用,推动大连“海洋强市”建设?从推动海洋经济走向深蓝,到加快环渤海北部湾区一体化发展,再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4年来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们用一件件提案,为大连发展海洋经济深描“蓝”“绿”底色。2021年2月,市政协联合调研组深入海洋生态环境现场走访、前往海岛生产一线调研、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研讨,归来后第一时间形成《关于支持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建议》,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由大连市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全国政协。近日,国家发改委函告,经会商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共同对这份提案作出答复,“长山群岛地处东北亚经济区和黄渤海经济圈交汇处,是北黄海区域最具开发前景的生态战略空间。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你们提出的关于做好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工作的相关建议,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四部委还围绕提案内容,就各自涉及领域所做的工作、出台的政策等作了介绍,并对提案中所提出的建议给予回答和呼应。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辽宁鞍山:群策群力 留住人才大有作为在千山区2022年人才座谈会上,千山区25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部分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围绕千山人才政策如何补充升级、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及宣传模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建言献策,力争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在人才的引、育、用、留四个方面,千山区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结合千山区区情,在人才引进办法、激励措施和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近年来,千山区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和选拔党政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千山区通过外派跟班学习,请进来传、帮、带等方式进行培养锻炼,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和引进学术学科带头人;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科技下乡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让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得以推广和普及;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为人才的引进提供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定期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的农村实用人才。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人才引进目前在千山区委工作的盛艳霞说:“作为一名千山人,我深刻感觉到‘人才’对千山区发展的重要性。千山区会打造人才工作矩阵,以人才品牌工程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千山区成为人才的栖息地,相互成就,共同前行。”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沈阳:瑞雪迎春3月1日,市民在沈阳奥林匹克公园内跑步。 当日清晨,沈阳市飞雪过后天气转晴,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春日的阳光。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3月1日,市民在沈阳奥林匹克公园锻炼。 3月1日,除雪车在沈阳奥林匹克公园扫雪。 3月1日,市民在沈阳市浑河岸边散步(无人机照片)。 3月1日,市民在沈阳市浑河岸边散步(无人机照片)。编辑:邹润陶嘉悦03/02
- 辽宁鞍山:春风暖 经济旺近日,鞍山市台安县韭菜台镇信誉水泥制品厂内,工人正在忙着为排水管装车。信誉水泥制品厂主要生产各型号的水泥排水管、化粪池检查井等产品,随着天气转暖,基础建设陆续开始施工,各种排水管也进入销售期。2019年,受台安广阔的市场前景,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信誉水泥制品厂从盘锦落户台安。时间就是效益,在韭菜台镇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各种手续证件,协助招工,并选定在镇中心小学旧址作为生产场地,宽敞的作业区、现成的房屋为工厂迅速投产争取了时间,很快,产品以过硬的质量打入鞍山、盘锦、营口、锦州等地市场。据工厂负责人介绍,工厂产品主要为农田水利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建筑施工进行排水配套,可以说是基础建设的晴雨表。近两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停滞,由于水泥管冬季无法生产,但正是他对今年市场旺盛需求的信心,才促使工厂调用大量资金,在去年秋季加紧生产,积累大批现货。此时春风送暖,各处基础设施开始准备开复工,工厂的现货排水管正派上用场,订货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从侧面验证了经济的活力。编辑:邹润陶嘉悦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