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中国曲艺最高奖项名单揭晓 辽宁演员张春丰凭《抢地盘》摘“牡丹”9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江苏宿迁颁奖,我省演员张春丰获牡丹奖表演奖。这是自2015年评奖改革奖项名额数量大幅度缩减后,我省首次获得牡丹奖殊荣。对于此次获奖,张春丰说:“这个奖是我艺术道路的一个新起点,下一步我要一如既往地创作排演新的作品,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发扬光大,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广大观众。”张春丰(左)在小品《抢地盘》中反串表演。(受访者供图)凭出彩反串获奖这次张春丰凭借小品《抢地盘》反串扮演的奶奶一角获得牡丹奖表演奖。这部小品说的是省里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民致富的故事。秋收后,“第一书记”带着一对农民夫妇到城里某广场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由于“第一书记”临时有事离开一会儿,农民夫妇在广场上遇到老年秧歌队,双方因为抢地盘而发生的啼笑皆非故事,“第一书记”赶回来时刚好遇到这一幕,一看老年秧歌队惹事的正是自己的奶奶,奶奶知道真相后既替孙女感到骄傲,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遂决定带着老年秧歌队一起帮农民夫妇做宣传。张春丰就是这部小品的创作者,他还参与表演,在节目中他扮演的奶奶惟妙惟肖,载歌载舞,笑点不断。他认为,这部小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传统二人转的唱段很好地融入其中,既增加了传统文化色彩还不拖节奏,区别于拉场戏,结尾部分又自然地加入秧歌舞蹈,把喜庆气氛推到高潮。嬉笑中是真诚感动,误会后是惊喜反转。“《抢地盘》创作完成后,经过多次舞台演出打磨,这次以主旋律主题立意、精彩的舞台呈现,感动观众,也打动了评委。”张春丰说。其实,张春丰表演的节目常常是由他自己创作,自编自导自演,他还擅长唱,不只是能唱二人转还能唱歌、唱戏曲。张春丰告诉记者,能说会唱、能歌善舞是二人转演员的“标配”,而要想掌握完整的系统的表演技艺,没有童子功、没有“台下十年功”的坚持和努力是做不到的。“我也不例外,我的基本功也是十年磨炼而成的。”张春丰说。从铁岭昌图县的农家少年起步,张春丰凭着喜欢唱歌跳舞的天赋、勤奋刻苦的钻劲和韧劲,经过两年的艺校学习,从如何唱、怎么唱、唱什么一步步夯实了自己的技艺。同时,对“没谱没词”的梁子戏,他更是花大精力熟悉唱词,《回杯记》《西厢》《杨八姐游春》《锔大缸》等传统戏做到张口就来。2015年,他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人转的省级非遗传承人;7年后,他收获了牡丹奖表演奖。在传承中苦练对于获奖,张春丰说离不开两点,一是在传承中苦练,二是在思考中创新,他以二人转最基本的手持道具手绢为例做解读。二人转演员所使用的手绢通常是50厘米直径,随着表演需要而使出各种花样,经过数年的反复摸索练习,他将手绢直径做到180厘米,最大的直径达320厘米。2006年,他的手绢绝活转到了央视“星光大道”舞台上,那一刻观众们看到了技巧中的二人转。二人转如何创新?张春丰说,他一直在唱腔、发声位置还有音乐配器上不断探索,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尽量靠近年轻人的视听审美需求。每年深入基层演出近百场,让张春丰更清楚观众想看什么,“不只是新奇特那么简单,有真本事才能抓住观众的心。”每次演出,他习惯性地以《小拜年》等嘹亮欢快韵味十足的二人转小帽亮相,然后就舞弄起他那越转越大的手绢,引得现场观众咂舌称赞。他那诙谐幽默的说口和与观众互动的环环相扣,让现场气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他说:“每次下乡演出,二人转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能给老百姓送去欢声笑语,我打心眼里高兴。”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说,这个奖打破了辽宁多年与牡丹奖表演奖无缘的坚冰,意义重大。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团长赵秀说,这个奖让张春丰迈上了曲艺道路的新台阶。“能得到中国曲艺的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是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我会倍加珍惜这个荣耀,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曲艺工作者。”现年42岁的张春丰说。09/22
- 辽宁:大连数谷获数亿元基础设施基金支持近日,大连德泰控股有限公司以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股东借款形式,获得5亿元基础设施基金投放,用于支持“大连数谷”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继8月12日、9月6日成功落地基础设施基金之后,金普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再次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本次投放后,德泰控股已累计获得10.13亿元基础设施基金投放支持,占全市目前实际总投放额度的近八成。大连数谷。(摄影:王华)“大连数谷”致力于打造东北地区政务、产业大数据中心集群,是东北亚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该项目旨在搭建科技创新智库与金融资本库之间的桥梁,以资本助力高新产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打造汇聚优秀企业、智慧企业的5G+数字化产业之“谷”。借助此次基础设施基金资金支持,德泰控股将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级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助力金普新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字蝶变”。09/22
- 辽宁: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第二课堂”孩子们的课堂只设在学校里吗?不。近日,记者从省文旅厅及多个文博机构获悉,基于较为丰富的文博资源,我省正在深化“博物馆+学校”双向合作机制,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设置在博物馆、展览馆里,让孩子们除了在课本里,还能通过近距离观看文物与展品的方式直观进行学习。据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开发不少于15条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建立馆校合作点不少于120个。辽宁省博物馆的假期公益活动,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参与。(受访者供图)丰富的文博资源奠定基础不久前,辽沈战役纪念馆里迎来了一批小观众,这些正在锦州小学就读的孩子们到纪念馆是来参加“红色日历——决战开幕”主题社教活动的。1948年,东北野战军奔袭北宁线,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遍布锦州地区的辽沈战役红色遗址、遗迹成为锦州英雄城市的载体和象征。主题社教活动设置了参观展览、诵读经典、红色电波、手绘红迹四个环节。这种将课堂搬进纪念馆、寓教于乐的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刚刚结束的暑假,辽宁省博物馆的知名公益活动“暑假小讲解员培训班”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捧。招募通知刚一发出,报名者蜂拥而至,最后经层层考核,在300多名报名者中遴选出50名小学生组成了小讲解员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班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历史、艺术、礼仪等多方面知识,而且表达、写作等全方位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学习,我不仅认识了新朋友,而且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作为小讲解员成员之一,沈阳市浑南一小四年级小学生祝海洋直言收获很大。辽沈战役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开展的主题社教活动、暑假公益活动,只是我省众多文博机构依托自身资源,为青少年开立“第二课堂”的典型代表。依托较为丰富的文博资源,我省将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在利用好省博物馆儿童体验馆、辽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体验厅等场所的同时,组织有能力的博物馆开发、遴选不少于20堂博物馆精品课程、不少于15条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创建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建立的馆校合作点不少于120个。记者了解到,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省博物馆事业已经为青少年开辟“第二课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截至去年底,我省共登记备案博物馆12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家。“第二课堂”内容多姿多彩“大家好,我是志愿者讲解员吴禹翰,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件与我们营口历史息息相关的文物,它就是‘斗’……”今年暑假,营口市博物馆官方微信号新设立了一个栏目——“营博线上活动:萌娃讲历史”,在这个栏目里,来自营口地区的孩子站在博物馆里,面对镜头,向观众介绍来自家乡的一件件精美文物。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让更多人了解了营口的久远历史,这个栏目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同样是在今年暑假,沈阳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批批小观众,其中,来自沈阳市宁山路小学的20多名小学生是其中一次暑假公益活动的受益者。活动期间,孩子们不仅聆听了讲解员和小志愿者对沈阳故宫历史的介绍,而且还坐在大政殿广场上,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下眼前这座庄严宏伟、见证风云的历史建筑。线上短视频讲解、线下动手绘画、现场体验古建筑修复……在开辟“第二课堂”的过程中,我省各文博机构基于自身特点与资源,别出心裁,开展各具特色的青少年公益活动。记者获悉,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文博机构优势,“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选择部分博物馆作为“博物馆+”战略试点,鼓励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除了与教育部门进行跨界融合外,我省还将积极指导博物馆与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不同领域展开合作,释放文博行业潜力。据了解,我省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培育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一批国家级特色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同时,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中小博物馆帮扶计划,支持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扩建、功能提升,着力推动沈阳、大连、丹东、营口、朝阳、盘锦等市博物馆(纪念馆)集群建设。09/21
- 大连普湾经济区5家企业入选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拟定名单辽宁大连金普新区“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是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主要领域、主要环节有效应用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工业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入选企业做到了按需配置相应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手段,并将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用于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下一步,大连普湾经济区将持续创新推进两化融合,继续做好第二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申报及跟踪管理工作,同时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加速区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09/21
- 国家级非遗项目“琥珀雕刻”亮相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近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举办。辽宁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琥珀雕刻作为代表辽宁参展的唯一非遗项目亮相博览会。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主会场活动共设置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4个版块。此次参展的琥珀雕刻项目,是经博览会组委会遴选,代表辽宁参展的唯一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凭借作品《海棠花薰》《龙腾盛世》入选了“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此展全面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的传承实践,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全国共有46个项目入选该专题展。展会期间,陈焕升不仅带去了入选成果展的经典作品,还在现场进行了技艺展示,讲解了琥珀雕刻知识,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观看,拍照留念。一位济南观众感叹道:“以前只知道玉石能雕刻,没想到琥珀也能雕,颠覆了认知!”琥珀雕刻亮相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既展示了辽宁非遗的独特魅力,提升了辽宁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知名度,也让传承人在交流切磋、互鉴互学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灵感,这对推进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09/20
- “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在沈阳举行近年,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那么,艺术在与科技的碰撞中,会出现哪些新趋势?数字技术带给艺术的是创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还是给创作思路带来新的思考?数字绘画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远,艺术含量和技术含量哪个更重要?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数字艺术能否取代传统艺术?二者关系如何,是融合共生还是各自发展?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如何在文化推广中发挥作用?“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观展。举办大规模数字艺术展在我省尚属首次,此展将前沿的数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当下,数字技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融入经济、文化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层面。近年,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那么,艺术在与科技的碰撞中,会出现哪些新趋势?数字艺术如何与传统艺术融合共生?8月末,在辽宁文学院、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主办的“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等的影响、数字艺术创作与数字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的大众化与生活化、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刚刚结束的“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是我省数字技术运用到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展由辽宁省文化集团、鲁迅美术学院、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辽宁美术馆承办。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数字艺术展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少见。此展将前沿数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带来由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艺术感观体验和对科技的重新思考。因为展览品质高,受到广泛关注,展览结束前举办了“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数字艺术是一种使用数字技术创作或呈现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数字艺术是一个艺术大类,其中包括数字装置艺术、数字雕塑艺术、数字空间艺术、数字绘画艺术等。数字技术是否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绘画的认知?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第一教研室主任张世俊说,传统绘画中,人们需要画案、画纸、笔墨等作色彩点染,而数字艺术创作,只需要一台安装有各种绘图软件和修图工具的电脑,显示器代替了画纸,鼠标代替了画笔,艺术家可以根据所诉求的艺术效果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形成不同的视觉语言呈现。在艺术创作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也给创作思路带来新思考。研讨会上,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说,看完这个展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数字艺术对当今学术话语中的艺术本质有着新的启示。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计算机绘画,时至今日,计算机可以参与到服装设计领域,也介入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领域。这说明在现在的艺术生态当中,数字艺术已经是必然的构成成分。那么,如果我们把数字艺术理解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从发展时间上来看已经不是新事物,但还是会引起一些新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板块中如何看待数字艺术,它给我们塑造的艺术环境跟我们的感知之间是否有新的连接方式等。第二个,数字技术对艺术创新来说,作用到底有多大,艺术创新发力方向应是向内,数字技术只是辅助性的作用。无论传统绘画还是数字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作品背后的创作意义,才是艺术绘画最宝贵的品质。数字绘画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远,艺术的含量远比技术的含量更重要,这一点才是核心竞争力。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玉杰说,数字艺术是一种融合艺术,我们欣赏数字艺术、畅谈数字艺术,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审美空间。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但是技术本身应该变成一种理念沉淀在创作主体的思维深处,那么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真正地成为数字艺术。数字技术为艺术提供无限宽广的空间,数字艺术更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形成数字艺术的自觉,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数字艺术改变了传统的欣赏展览方式,这种完全的沉浸式欣赏,实际上是在梦境里边。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娜说,当数字技术融入艺术中,就把艺术的边界打开了,把创作空间、创作理念颠覆了。新的技术应用到艺术后,形式本身也成了内容,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数字技术对艺术本质究竟创新多少,应该体现在创意方面,如何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题材,创意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插画《LOVE》体现母爱情怀。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艺术发展、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作用巨大数字绘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数性,这一特征使得它的传播与收藏更为便利。但就是因为数字绘画的无限可复制性,使它的稀缺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保证。但是数字绘画与传统版画一样,虽然可以无限复制,但又有可控性。那就是像版画一样用编号来控制数量,防止用纯技术手段作批量化、流水线化生产。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类同于当年印刷技术给版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徐宝中说,从绘画艺术实践角度来看,以版画为例,不管是中国的雕版技术,还是西方的铜版画、石版画,都与印刷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印刷技术给版画创作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而印刷又与社会传播有关。当下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文化艺术领域,但技术如何为艺术服务,技术如何为艺术人才培养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内容。数字技术给艺术带来的能量,远比传统印刷技术给版画艺术带来的能量大,传统印刷技术强调手头的功夫和能力,如写实和非写实的能力,而数字技术把动手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科技本身提供的技术能力三者合而为一。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艺术发展、人才培养对高校艺术教育作用很大。2018年,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将“数字版画”正式确认为版画门类之一,为“数字版画”正名。徐宝中说,“数字版画”被确认为版画一个版种后,意义非凡,因为“数字版画”有了一个艺术身份,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展示、传播时都更有依据。辽宁大学副教授刘洪澍说,对数字版画身份的界定到数字艺术的身份认同再到大众化的艺术,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也需要艺术界的共识与尝试。从传统艺术观念来看,数字艺术大概念的提出及这次展览让人们对“纯架上”艺术有了颠覆性认知。艺术观念和思维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种认同感,尤其是艺术界对新领域的认同是以前从未达到过的。这一次展览作为辽宁省第一届数字艺术展,这种尝试和融合是以往无法想象的,是辽宁艺术走出去的好机会。这种创新是辽宁艺术实现超车或者与国际接轨的绝佳机会。从绘画到数字绘画,从雕塑到数字雕塑,从摄影到数字成像,从装置到数字空间,从新媒体、网络艺术到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鲁迅美术学院教研和创作的多个学科领域。张世俊说,从学院教学角度看,数字绘画需要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数字绘画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它涉及此次展览上看到的绘画形式、绘画形态等,未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说,当代艺术首先是与当下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其次是和当下最前沿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相结合的艺术,以及对最前沿的材料发现与应用的艺术。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说,在设计、美术学都能看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可以看出国家对数字艺术发展的重视。前几天,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成立,八大美院作为主节点,其他艺术院校作为分节点,目的是将全国艺术院校的数字艺术连成网,形成交流沟通平台。数字艺术可以深入社会,比如艺术改造乡村,各种艺术节的举办,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小观众沉浸式观展。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和资源,让数字艺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气质的数字艺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创新,思想才是艺术真正永恒的价值所在。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不会取代传统艺术,二者会变为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这是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赞同的观点。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核心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与形式的表达,更是思想的呈现。数字艺术不仅在文化推广中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辽宁大学教授刘巍说,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视觉、听觉元素,如可以把中国传统绘画、戏曲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包括皮影、年画、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戏曲京剧、民族音乐等运用到数字艺术的创作之中。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题材,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都可被借鉴到数字艺术创作之中。比如此次展出的张世俊的《子见·三百像》、李秋实的《文化演绎》、宋伟的《文化状态·书系列组画》、漆琰玲的《LOVE》、何咏宜的《万物生灵》、许毅博的机械动态装置作品《一》等。吴玉杰说,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和资源,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表现出来,让数字艺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气质的数字艺术,它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数字艺术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辽宁大学副教授张守志说,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建设,从这个角度,结合我们的日常数字艺术实践,有两个大的思路,一个是跨界融合,国外有一个多媒体设计师做了一个展览,将中国的戏曲服饰和人物脸谱做成了数字艺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就是跨界融合的最好案例。这种时空再造和定格性呈现,其实都可以结合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能够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数字艺术的形式推向大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融合。另外,可以“文旅融合”,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个教授刚刚拿到世界级大奖,他将数字艺术的空间设计和传统的道家理念结合到了一起,经过他的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下子释放出来。杨波说,艺术的大众化,今天我们用数字艺术的方式,实际上给它插上了翅膀,艺术规划、艺术接受,今天变得非常之严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那问题在于我们的艺术家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种艺术的大规划,艺术本身到底如何走出象牙塔。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核心是审美,时代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新工具的产生也带来相应新的制作方式和审美标准。研讨会上,吴玉杰提出数字艺术创作与数字艺术批评同步问题。她说,数字艺术已经给我们呈现出一个视觉盛宴,那么我们的数字艺术批评在哪儿?它现在能不能与数字艺术创作同步,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让数字艺术批评成为真正的批评,能够与数字艺术创作相协调,同步起作用,那么我们的数字艺术才会走得更远。09/20
- 辽宁葫芦岛:“空中花海”打造旅游新亮点图为9月14日无人机拍摄的“空中花海”。(摄影:杨兵)鸟瞰“空中花海”,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艳丽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设计交相辉映,甚是吸引眼球。空中花海项目位于葫芦岛兴城市碱厂乡白庙子村,是该乡党委、政府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而精心打造的重点工程。据了解,项目建设面积5326平方米,园内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个主题区域,亲情路、友情路、爱情路相互贯通汇聚一起,象征人生幸福美满。(作者单位:葫芦岛日报社)09/19
- 一路前行奏强音——朝阳市龙城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全区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经过十年发展,龙城区工业企业达到45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38.33亿元。形成了以现代钢铁、装备制造、轮胎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食品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为主导,多业融合、链条互补的现代工业体系。这十年,是龙城区农业发展力度大、农民得到实惠多、农村面貌变化显著的黄金发展阶段。全区实现了林业生态由局部脆弱到整体稳定,进而向良性发展的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多年发展,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从2.45亿元攀升至28.4亿元。在转型升级中积蓄“蝶变”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已由最初的3.4亿元增长到32亿元;轮胎生产能力从当初年产35万条提高到现在的400万条;年销售收入从2.45亿元攀升至28.4亿元。近10年来,年利润都在亿元以上。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的快速发展是龙城区工业企业“蝶变”的一个缩影。今昔对比更显非凡成就。2012年初,龙城区工业企业近3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01.9亿元。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区工业企业达到45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38.33亿元。十年间,龙城区坚持秉承“项目立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区工业经济和科技事业积蓄“蝶变”力量,总体水平实现大幅跃升。近年来,龙城区更是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努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全面实现工业的“提质升级”。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4户、瞪羚企业6户、雏鹰企业9户、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2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22个,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51户,有实际出口额的企业24户,重点出口企业7户,基本形成了以现代钢铁、装备制造、轮胎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食品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为主导,多业融合、链条互补的现代工业体系。聚力“一县一业”,龙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津融谦诚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以配套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龙城区已有“一县一业”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3户,其中重点企业6户,2021年实现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7%;在建项目17个,总投资36.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个,新建项目7个,另有储备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31.33亿元。龙城区紧紧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向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攀升。围绕8个集群14条产业链,2021年谋划项目52个,总投资192.47亿元,实施项目43个,总投资112.21亿元,完成投资37.69亿元;2022年谋划项目84个,总投资291.33亿元,已实现项目45个,完成投资6.87亿元。日前,在龙城区,总投资2.94亿元的朝阳钢铁数智中心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二期建设。该项目由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从2022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一期铁前集控、能源集控平台已经建成运行。二期炼钢集控、轧钢集控、化检验快分和一体化管控平台等项目正在建设实施,2023年3月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实现“铁、钢、轧、能”全流程集控、一体化管控。这是龙城区用数字与科技为工业经济插上翅膀的一个缩影。龙城区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不断引导企业转换动能,创新发展。目前,龙城科创网平台正式上线,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平台支撑;前行·58科创龙城数字新经济产业园开园,签约企业已达25户,实现开园即满园。朝阳浪马轮胎数字化MES管理系统已全线贯通,实现产品从原材料至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追溯,成为朝阳市数字化改造标杆企业。朝阳热电数字化基础建设项目已投入运营,实现智慧电厂统一平台集成一体化。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发展新篇章时下,从龙城区西大营子镇出发,往海龙街道饮马池村和半拉山村、大平房镇、联合镇方向出发,沿着主路一路穿行,定会看到一幅幅生动图景:一项项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村镇焕发美丽容颜……行进在龙城大地,希望的田野展现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城区围绕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方向,在广阔的龙城大地上,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发展新篇章。粮食生产登上历史新台阶,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这十年,龙城区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国家重要粮食功能区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严守30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全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9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加快推进国家重要粮食功能区建设,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21年,全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02亿斤。肉蛋奶、瓜果菜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十年,龙城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做深做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区发展设施农业1万余亩,产量超5万吨,引进培育香菇、生姜、大樱桃等高效农业优良品种,食用菌、生姜、大樱桃、鲜枣、杂粮、制种等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达6.5万亩;累计建设22.6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玉米田间试验示范1300亩,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这十年,龙城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养殖场91个;畜产品加工企业6家;饲料生产加工企业14家;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8.01万头、4.55万头、20.64万只、403.3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1.47万吨、2.5万吨。2021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实现14.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成为龙城农业高速发展的顶梁柱和主力军。这十年,龙城区大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果蔬、食用菌、采摘和休闲观光等特色乡村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15家企业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联合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联合镇、饮马池村分别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区、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龙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区69个行政村共配备保洁人员416人,垃圾处理体系覆盖全部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建设秸秆打捆直燃锅炉集中供暖项目3个,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0%;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3961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村15个,乡村环境整体提升。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生态建设中绘就绿色发展底色初秋的清晨,走进龙城区乡间,移步换景,举目皆绿。街道边,田野间,公路上,扑面而来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象。这是龙城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出的丰硕成果。龙城区联合镇大力发展香菇产业,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多年来,龙城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林业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还绿于民,为城市增绿,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依法加强资源管护,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深化完善林业改革,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十年间,累计造林44.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48万亩,封山育林15.4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实施生态修复行动,国土绿化取得新成绩。制定了《现代林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林业建设三个五年规划,坚持山上治本,主攻宜林荒山荒坡,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坚持身边增绿,突出抓好城市、道路、园区、景区、流域和山地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实施生态保护行动,依法治林迈上新台阶。落实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按照林长令要求,全区各级林长、各部门以林长制为抓手,狠抓林业重点任务落实,持续巩固林长制成果,推动林长制由“建章立制”向“推深做实”转变。坚持开展“植树节”“森林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植绿、爱绿、护绿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实施生态富民行动,林业产业实现新突破。调研并提出了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开展特色果园建设,推广“五项关键技术”增产增收,助推农民脱贫致富。鼓励支持以林业种植、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了国土增绿、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城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促进全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流面貌实现明显改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优化。龙城区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94平方公里;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共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1处,工程受益人口达5.66万人,完成投资4036万元;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水库移民政策,重点通过项目扶持,帮助水库移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累计发放直补资金2112.21万元,在基础设施、乡村环境治理、基本粮田改造、水利设施配套、社会事业等方面完成项目资金6382.49万元。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河湖焕发新的生机。严格落实区、镇(街)、村三级河长制,河道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和“清四乱”工作持续开展,河道巡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河湖管理范围有序划定,退耕还河生态封育工作顺利开展。封育工作实施至今,退耕还河生态封育成果显著,现封育区内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成为村民休闲小憩的绝佳场地。这十年,龙城区连续4年获“全省农村水利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区”第一名;9次获得省政府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优胜单位,且多次区级排名第一。如今的龙城大地,天蓝树绿,山清水秀。09/19
- “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在沈阳举行近年,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那么,艺术在与科技的碰撞中,会出现哪些新趋势?数字技术带给艺术的是创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还是给创作思路带来新的思考?数字绘画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远,艺术含量和技术含量哪个更重要?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技术创新,数字艺术能否取代传统艺术?二者关系如何,是融合共生还是各自发展?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如何在文化推广中发挥作用?“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观展。举办大规模数字艺术展在我省尚属首次,此展将前沿的数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当下,数字技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融入经济、文化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层面。近年,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那么,艺术在与科技的碰撞中,会出现哪些新趋势?数字艺术如何与传统艺术融合共生?8月末,在辽宁文学院、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主办的“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等的影响、数字艺术创作与数字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的大众化与生活化、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刚刚结束的“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是我省数字技术运用到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展由辽宁省文化集团、鲁迅美术学院、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辽宁美术馆承办。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数字艺术展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少见。此展将前沿数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带来由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艺术感观体验和对科技的重新思考。因为展览品质高,受到广泛关注,展览结束前举办了“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展”研讨会。数字艺术是一种使用数字技术创作或呈现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数字艺术是一个艺术大类,其中包括数字装置艺术、数字雕塑艺术、数字空间艺术、数字绘画艺术等。数字技术是否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绘画的认知?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第一教研室主任张世俊说,传统绘画中,人们需要画案、画纸、笔墨等作色彩点染,而数字艺术创作,只需要一台安装有各种绘图软件和修图工具的电脑,显示器代替了画纸,鼠标代替了画笔,艺术家可以根据所诉求的艺术效果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形成不同的视觉语言呈现。在艺术创作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也给创作思路带来新思考。研讨会上,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说,看完这个展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数字艺术对当今学术话语中的艺术本质有着新的启示。众所周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计算机绘画,时至今日,计算机可以参与到服装设计领域,也介入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领域。这说明在现在的艺术生态当中,数字艺术已经是必然的构成成分。那么,如果我们把数字艺术理解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从发展时间上来看已经不是新事物,但还是会引起一些新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板块中如何看待数字艺术,它给我们塑造的艺术环境跟我们的感知之间是否有新的连接方式等。第二个,数字技术对艺术创新来说,作用到底有多大,艺术创新发力方向应是向内,数字技术只是辅助性的作用。无论传统绘画还是数字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作品背后的创作意义,才是艺术绘画最宝贵的品质。数字绘画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远,艺术的含量远比技术的含量更重要,这一点才是核心竞争力。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玉杰说,数字艺术是一种融合艺术,我们欣赏数字艺术、畅谈数字艺术,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审美空间。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但是技术本身应该变成一种理念沉淀在创作主体的思维深处,那么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真正地成为数字艺术。数字技术为艺术提供无限宽广的空间,数字艺术更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形成数字艺术的自觉,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数字艺术改变了传统的欣赏展览方式,这种完全的沉浸式欣赏,实际上是在梦境里边。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娜说,当数字技术融入艺术中,就把艺术的边界打开了,把创作空间、创作理念颠覆了。新的技术应用到艺术后,形式本身也成了内容,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数字技术对艺术本质究竟创新多少,应该体现在创意方面,如何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题材,创意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插画《LOVE》体现母爱情怀。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艺术发展、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作用巨大数字绘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数性,这一特征使得它的传播与收藏更为便利。但就是因为数字绘画的无限可复制性,使它的稀缺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保证。但是数字绘画与传统版画一样,虽然可以无限复制,但又有可控性。那就是像版画一样用编号来控制数量,防止用纯技术手段作批量化、流水线化生产。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类同于当年印刷技术给版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徐宝中说,从绘画艺术实践角度来看,以版画为例,不管是中国的雕版技术,还是西方的铜版画、石版画,都与印刷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印刷技术给版画创作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而印刷又与社会传播有关。当下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文化艺术领域,但技术如何为艺术服务,技术如何为艺术人才培养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内容。数字技术给艺术带来的能量,远比传统印刷技术给版画艺术带来的能量大,传统印刷技术强调手头的功夫和能力,如写实和非写实的能力,而数字技术把动手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科技本身提供的技术能力三者合而为一。数字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艺术发展、人才培养对高校艺术教育作用很大。2018年,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将“数字版画”正式确认为版画门类之一,为“数字版画”正名。徐宝中说,“数字版画”被确认为版画一个版种后,意义非凡,因为“数字版画”有了一个艺术身份,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展示、传播时都更有依据。辽宁大学副教授刘洪澍说,对数字版画身份的界定到数字艺术的身份认同再到大众化的艺术,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也需要艺术界的共识与尝试。从传统艺术观念来看,数字艺术大概念的提出及这次展览让人们对“纯架上”艺术有了颠覆性认知。艺术观念和思维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种认同感,尤其是艺术界对新领域的认同是以前从未达到过的。这一次展览作为辽宁省第一届数字艺术展,这种尝试和融合是以往无法想象的,是辽宁艺术走出去的好机会。这种创新是辽宁艺术实现超车或者与国际接轨的绝佳机会。从绘画到数字绘画,从雕塑到数字雕塑,从摄影到数字成像,从装置到数字空间,从新媒体、网络艺术到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鲁迅美术学院教研和创作的多个学科领域。张世俊说,从学院教学角度看,数字绘画需要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数字绘画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它涉及此次展览上看到的绘画形式、绘画形态等,未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说,当代艺术首先是与当下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其次是和当下最前沿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相结合的艺术,以及对最前沿的材料发现与应用的艺术。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说,在设计、美术学都能看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可以看出国家对数字艺术发展的重视。前几天,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成立,八大美院作为主节点,其他艺术院校作为分节点,目的是将全国艺术院校的数字艺术连成网,形成交流沟通平台。数字艺术可以深入社会,比如艺术改造乡村,各种艺术节的举办,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小观众沉浸式观展。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和资源,让数字艺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气质的数字艺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创新,思想才是艺术真正永恒的价值所在。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不会取代传统艺术,二者会变为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这是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赞同的观点。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核心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与形式的表达,更是思想的呈现。数字艺术不仅在文化推广中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辽宁大学教授刘巍说,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视觉、听觉元素,如可以把中国传统绘画、戏曲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包括皮影、年画、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戏曲京剧、民族音乐等运用到数字艺术的创作之中。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题材,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都可被借鉴到数字艺术创作之中。比如此次展出的张世俊的《子见·三百像》、李秋实的《文化演绎》、宋伟的《文化状态·书系列组画》、漆琰玲的《LOVE》、何咏宜的《万物生灵》、许毅博的机械动态装置作品《一》等。吴玉杰说,数字艺术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和资源,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表现出来,让数字艺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气质的数字艺术,它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数字艺术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辽宁大学副教授张守志说,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建设,从这个角度,结合我们的日常数字艺术实践,有两个大的思路,一个是跨界融合,国外有一个多媒体设计师做了一个展览,将中国的戏曲服饰和人物脸谱做成了数字艺术,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就是跨界融合的最好案例。这种时空再造和定格性呈现,其实都可以结合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能够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数字艺术的形式推向大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融合。另外,可以“文旅融合”,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个教授刚刚拿到世界级大奖,他将数字艺术的空间设计和传统的道家理念结合到了一起,经过他的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下子释放出来。杨波说,艺术的大众化,今天我们用数字艺术的方式,实际上给它插上了翅膀,艺术规划、艺术接受,今天变得非常之严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那问题在于我们的艺术家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种艺术的大规划,艺术本身到底如何走出象牙塔。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核心是审美,时代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新工具的产生也带来相应新的制作方式和审美标准。研讨会上,吴玉杰提出数字艺术创作与数字艺术批评同步问题。她说,数字艺术已经给我们呈现出一个视觉盛宴,那么我们的数字艺术批评在哪儿?它现在能不能与数字艺术创作同步,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让数字艺术批评成为真正的批评,能够与数字艺术创作相协调,同步起作用,那么我们的数字艺术才会走得更远。09/16
- 辽宁沈阳:科技助力 建设宜居宜业之城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浑南区大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民生领域,特别是围绕“一老一幼”群体,注重以科技力量助力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安全、乐学、成长”幸福教育理念在浑南落地生根。图片由浑南区委宣传部提供品质养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养老服务浑南区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一碗汤距离养老生活圈”,努力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加快建设以街道层面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站为主体的养老服务网络,到2024年,再建设12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化建设,培养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问题,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助餐点”模式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同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让养老服务更有质量。继续组织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到2024年,参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社区达到50%;针对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困境,继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进行适老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实施“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提高家庭照护能力。统筹发展机构养老,实施养老服务品牌战略,培育扶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各类骨干型养老企业;实施区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照护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增强养老行业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完善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图片由浑南区委宣传部提供幸福教育“智慧+”特色课程体系成全国典型国家实施“双减”政策以来,浑南区一手抓校墙外培训机构整治,一手抓校园内主阵地强化,用笃实行动和喜人成效交出一份亮眼的“双减”成绩单。浑南区按照“安全、乐学、成长”幸福教育理念,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构建了涵盖150余门课程的“智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每年按生均1000元标准对课程经费予以财政补贴,相关做法被教育部评为“双减”典型案例。全面加强社区教育,打造彩霞、首创、桃源等“幸福教育进社区”样本。在学前教育上,打造花语等10个学前教育高峰集团和18所“幼小双向合作共同体”,成为辽宁省唯一“安吉游戏国家级实验区”。针对0岁至3岁托育服务空白,浑南区启动2处“幸福萌娃”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示范点,推进55所托幼“一体化”试点园建设,全力呵护“最柔软的群体”。在基础教育上,新学校建设加速推进,智慧、创新两大教育集团品牌矩阵建设完成,办学活力全面激发,改革试点校浑南区第九小学特色办学模式入选2021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下一步,浑南区将强化教育综合改革主基调,以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为目标,靶向发力、点上攻坚,加快实现育人维度大拓展、育人方式大变革、育人质量大提升,以扎实行动打造浑南教育“不一样的优学”金名片。“三生”融合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浑南区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以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为目标,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机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现代化城区。今年上半年,融城七英里等3个小区电力改造如期完成,白塔三街10千伏电力排管工程顺利完工,6条道路改造、3条断头路打通、4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部进场;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顺利推进,10条无尘街路、中央公园“席地而坐”示范区完成创建,23个新建口袋公园进场施工。区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圆满完成CBA第三阶段比赛保障任务,棋盘山“盛京灯会”等一系列大型品牌活动吸引游客192万余人,“全民读书季”火热展开,喜马拉雅浑南“智慧党建有声书房”正式设立,全区“红色文化”底蕴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更加充分。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4天、达到129天,PM2.5浓度同比改善21.1%;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全面启动棋盘山国家级“两山”基地申报,秀湖清淤和五年禁渔行动正式展开;低碳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各2家,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分出量排名全市居首。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