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鸭绿江口的丹东守“候”江面水光潋滟,灰白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滩涂上泛起点点波光,夕阳下,几只海鸟鸣叫着掠过水面……中秋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欣赏独具特色的景致。这里有芦苇沼泽、潮滩盐沼、碱蓬盐沼、河口湾和浅海海域所构成的东亚原始滨海湿地地貌,453种高低等植物生长其间,324种鸟类、80多种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繁衍生息。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等称号。多年来,我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7月26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经审议,将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处重要候鸟栖息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公约名录。每年的四五月份,在鸭绿江口湿地广袤无垠的灰色滩涂上,常有数万只候鸟同时起飞,汇成一道道“鸟浪”,令游客赞叹不已。这一壮观景象,得益于我市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1987年,经原东沟县人民政府批准,芦苇滩涂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湿地。1997年,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16年,《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发布,明确提出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及珍稀、代表性物种的保护工作,在外来物种引入、鸟类捕猎、畜牧业生产及人员活动等方面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同时,在鸭绿江口湿地大洋河孤山核心区内开展退耕与退养还湿工程,整治水系、清理河道、改造桥涵泵站,恢复候鸟觅食区,推进湿地生态修复。“鸟类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其中珍稀濒危物种众多。”保护区工作人员隋炎佐介绍,2019年我市启动“蓝色海湾”行动,对大鹿岛浅海1500公顷海域进行清理修复,集中清除拟修复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积累的贝壳等杂物,恢复滩涂及浅海的淤泥质底质,改善底质板结、硬化现象,逐步恢复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记者采访了解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弱,极热、极寒天气均有可能对鸟类产生负面影响,淡水资源季节性或水质性短缺压力可能造成芦苇资源和部分候鸟栖息地退化。为此,我市集多方力量,采取严格、科学、系统、全面的措施,打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维持珍稀鸟类种群稳定,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开展候鸟栖息地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和自然灾害监测,并为越冬鸟类预留食物,以防极寒天气导致底栖动物大量死亡,鸟类食物匮乏。开展水资源实时监测工作,适时调水引水,鼓励、引导生态养殖,对生产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保障水生态安全。“目前,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遗产价值保存完好、管理科学有效、社会效益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著名的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工作人员马力说。近年来,保护区借助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积极探索保护区周边经济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集作物种植、海产养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以前我们在春季的时候来看过候鸟,今年我们特地来感受秋季湿地的韵味。”日前,在保护区附近的一家渔家民宿,江苏游客黄女士对记者说。下一步,我市将全方位打造鸭绿江口湿地生态展示平台,建设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合理规划展示路线,持续举办沉浸式展示、科普活动及爱鸟周、观鸟节,进一步增进公众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了解。记者:刘响09/19
- 国风雅颂庆国庆9月15日晚,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丹东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五彩假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第四场——国风古韵专场演出在演艺广场拉开帷幕。舞台上,舞者们身着精致的汉服,如同从古画中走出来,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们用肢体语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将观众带入梦幻而又真实的国风世界,大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模特们以独特的步伐,在T台上演绎着国风的时尚魅力,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她们或温婉如水,或英姿飒爽,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整场演出,灯光与舞美的巧妙结合更是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随着音乐的起伏,光影在舞台上变幻莫测,营造出梦幻而又神秘的氛围,只为呈现出最美的国风画卷。记者:于波刘海东09/19
- 今年“月亮”太卷了!红色边城人从众,鸭绿江畔月朋朤丹东,红色边境之城在中秋佳节的温馨氛围中迎来八方游客记者/刘海东周广庆09/18
- 中秋期间 丹东19家单位开放停车场从市文旅广电局获悉,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停车需求,中秋节期间我市1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将向外地小型非营运客车免费开放,含车位700余个。19家单位包括:市人大、市文旅广电局、市教育局、元宝区人民政府、元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元宝区司法局、元宝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区管委会、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信访局、振兴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振兴区浪头镇人民政府、市直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卫健委、振安区人民政府、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届时,各单位将在停车场醒目位置设置标识,并安排专人协助游客停车。记者:刚越09/18
- 丹东市公务员技能大赛开赛9月13日,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以“练本领强能力,提素质转作风”为主题,举办了公务员技能大赛,各县(市)区、54个市直单位的184名选手参赛。此次比赛设公文改错和应用公文起草、主题演讲、综合理论知识竞赛等项目。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对比赛进行全程监督。记者:于国洪09/18
- 家电以旧换新 百姓享实惠9月13日,由市商务局组织开展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发放活动开启。活动当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参与家电以旧换新活动的企业门店,现场气氛热烈,顾客络绎不绝。各门店设置了“家电以旧换新”标识,店员耐心引导消费者参与活动。市民李先生选购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共享受优惠5000多元。据悉,活动首日,消费者在辽事通APP领取家电以旧换新权益券5000余张,核销使用530张,交易金额230.6万元。接下来,市商务局将及时调整或扩大补贴品类,加大监督力度,保障消费者切实享受到优惠政策,买到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记者:刘响09/18
- 推进燃气改造 增进民生福祉连日来,在我市首个天然气置换区域——元宝区虹桥小区天然气置换现场,丹东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加紧作业。架空管道、户内挂表、安装炉具……天然气管网改造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中燃公司成立工作专班,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小区居民宣传燃气管道改造的意义。据了解,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不仅让居民用气更安全、更实惠、更便捷,还能够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目前,虹桥小区北区的天然气阀门已开启,已完成1000多户气源置换流程,让这些居民告别焦炉煤气,用上天然气。全市整个置换工作计划设置57个置换分区,由东向西逐年推进。记者:吴琼09/18
- 民乐盛典 惠民同乐9月7日晚,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丹东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五彩假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场——民乐专场演出在演艺广场与观众如约见面。经典民乐曲目《翻身的日子》带观众领略深沉的情感与不屈的精神;欢快的《花好月圆》奏响节日的欢歌;一曲《太湖美》带大家走进山水之间,感受那份超脱与淡然;民族风情浓郁的《赛马》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体验生命的活力与自由;还有《百鸟朝凤》等多首民乐经典曲目,让大家在熟悉的旋律中重温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演出汇聚了我市各优秀演奏团队及演奏者,他们用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本场演出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更多人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文体旅融合发展。记者:刘海东09/18
- 数说丹东75年辉煌成就75年的风雨历程,丹东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步步跃升,贸易与科技齐头并进。“丹东草莓”香飘四海,现代农业与新兴产业并蓄发展,彰显产业中兴之气象。丹东,风光旖旎,文化深厚,旅游名城魅力无限,迎游客共赏边陲美景,红色文化与山海风情交相辉映。丹东,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丹东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45.2亿元,是1978年的72倍。其中,1992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7.3%。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926元,是1978年的69倍,年均增长7.9%。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财政十分困难,195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0.06亿元,1978年增加到3.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4.7亿元,是1952年的1245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6亿元,是1952年的2662倍。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农业生产显著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千方百计促生产、调结构,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95.2亿元,是1978年的67倍。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丹东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1949年,粮食产量仅为38.5万吨,粮食作物单产117.5公斤/亩;2023年,丹东粮食产量120.3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倍,粮食作物单产435.5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倍,粮食生产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2023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1万吨;水果(含瓜果类)产量53.6万吨,其中草莓产量27.1万吨;水产品产量61.5万吨(不含远洋);肉类总产量49.8万吨,禽蛋产量18.6万吨,牛奶产量4.7万吨。贝类、大米、草莓、燕红桃等特色农产品走上品牌发展之路,东港草莓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东港大黄蚬”列入第一批中国/欧盟互认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工业经济体系门类齐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丹东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上世纪50—70年代,丹东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丹东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轻工业之都”焕发新机,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领域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等精密制造产业初步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为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我市拥有33个大类行业。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是1998年的7.3倍,利润总额30.7亿元,是2002年的27.9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截至2023年底,我市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2户。国家级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连续斩获“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陀飞轮手表制造(丹东)基地”“中国白醋之乡”“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中国计时码表制造(丹东)中心”“国家火炬丹东高新区满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殊荣,入选2023年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拥有国家级区域产业品牌10个。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丹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到1978年只有2.8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15.2亿元,是1978年的181倍。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加快培育。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亿元,是1950年的427倍,年均增长8.8%。随着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0.2亿元,继续占据消费市场主导地位。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促使农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商品逐步丰实,居民消费热点从不同时期的服装、家具、家用电器、手机、汽车等逐步过渡到个性化、智能化。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水、陆、空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70公里,是1949年的5.7倍,其中高级及次高级公路总里程9821公里。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丹东机场全年航班起降架次为2422架次,旅客吞吐量28.4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202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68.5亿吨公里(不含铁路),货运量5355万吨(不含铁路),分别是1978年的76.6倍和7.6倍。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2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7亿元,而1949年仅为34万元。快递行业迅猛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快递企业运送快递6465.9万件。移动电话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截至2023年末,我市有移动电话用户25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3.8万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重要产业。围绕辽宁旅游“金三角”建设,全力打造鸭绿江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建设。2023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9处,其中,4A级景区9处、3A级景区19处、1A级景区1处。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全市拥有星级饭店24家,旅行社144家。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14.6亿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丹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整合全市港口资源,积极推进港口建设,抓住东北振兴、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从一个较封闭的边陲小城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东北东部重要开放城市。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70.5亿元,是1990年的80.5倍,1991—2023年年均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146.4亿元,是1990年的113倍,年均增长15.4%。进口总额24.1亿元,是1990年的292倍,年均增长18.8%。招商引资持续发展,1985年至2023年,在丹投资过的三资企业达到1987家。2023年,全市新办三资企业18家,年末累计实有三资企业360家。社会事业繁荣昌盛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165件,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98件。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5.6亿元。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80%以上人口是文盲。改革开放以来,丹东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48所,拥有教职工27706人,在校学生2515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普高)75.7%。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101个,其中艺术事业机构2个、图书馆7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92个。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丹东有医疗卫生机构463个、床位数5851张、卫生技术人员6762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丹东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03个、床位20443张、卫生技术人员19255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10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人口覆盖率100%。体育事业取得佳绩。2023年参加省以上竞赛43次,夺得省以上奖牌267枚,其中金牌174枚、银牌31枚、铜牌62枚。举办县级各项单项比赛102项次。承办国家级赛事8项,承办省级赛事5项,举办市级群众健身活动53项。人民生活全面小康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有力发展,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31元,是1981年的82.2倍,年均增长11.1%;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0元,是1985年的44.8倍,年均增长10.5%。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逐渐缩小,由2012年的2.02:1逐渐缩小到2023年的1.6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居民消费支出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352元,是1981年的51.8倍,年均增长9.9%。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36元,是1985年的37倍,年均增长10.0%。居民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支出潜力得到明显释放,物质文化娱乐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2023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拥有量中,汽车分别为31.4辆和26辆,彩色电视机分别为117台和101台,电冰箱分别为105台和99台,空调分别为62台和27台,移动电话分别为222部和219部,计算机分别为42台和11台。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民生福祉得到持续增进。202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4.8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63.4亿元,发放养老金194.9亿元。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4.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2.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5.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4.9亿元。75年斗转星移,今天的丹东在新征程上,正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篇章。记者:刘响09/18
- 税助海洋渔业扬帆近日,我国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伏季休渔期结束。国家税务总局丹东东港市税务局组织“潮汐服务队”前往东港市各渔港码头,了解渔业企业出海计划,介绍行业相关税费政策。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