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丹东
- 下露河:“冷水米”成就“热产业”去年,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马架子村7组村民姜忠国,种植冷水稻品尝到了甜头。收割仅1月有余,1000多公斤冷水大米就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销售一空。今年,让姜忠国更高兴的是,下露河的冷水大米添了一块“金字招牌”:明山家庭农场注册的“下露河”品牌大米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这标志着下露河冷水大米取得了走向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提起冷水大米,熟悉的人都知道,它产自民族风情浓郁的下露河朝鲜族乡,尽管这座山乡与城市隔着数座大山,依然没能阻挡冷水大米的名气。说到原因,明山家庭农场负责人吴迪介绍说:“近几年,到下露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品尝到冷水大米后都连连称赞,冷水大米随着游客的赞扬声走出了大山。”为什么叫冷水大米?采访了解,下露河地区是东北水稻种植发源地,早在350多年前,当地人就引入水稻种植并以此开创了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先河。冷水米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全程使用山上的山泉水灌溉,故得名冷水大米。吴迪说,下露河的冷水大米最主要的是靠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位于中朝边境、辽宁和吉林两省交汇处的下露河朝鲜族乡,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境内山峦起伏,山涧水流充沛,水域及沿途无任何水质污染,是世界环保组织航拍确认的六大无污染地区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下露河朝鲜族乡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渗透性好,适于水稻种植。再加上这里的水稻从抽穗灌浆到成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平均13℃左右。这样的气候,才造就了冷水大米。马架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山介绍,由于水稻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又无其他致富产业,下露河朝鲜族乡的6个村均是省级贫困村。直到2015年,乡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活旅、促农、兴商”发展战略,全面恢复水稻种植,发展以冷水大米为代表的精致农业,将传统种植业和农业观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发展精致农业,不仅要在特色上布局,更要在种植、加工、经营上做到精益求精。“‘有机模式’是我们做精致农业的第一步。”吴迪说,“有机模式”其实就是“原生态”模式,下露河地区的土壤、水及空气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有机农业,2015年成立明山家庭农场时,他和农场成员们就确立水稻种植全部采用朝鲜族耕作方式进行田间管理,山泉水灌溉、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生产过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全程无公害化管理。同时,农场还在有机种植模式环境下,连续种植三年,让土地“排毒”净化,保证种出的大米没有污染。3年期满,2018年,吴迪向有关部门申请有机认证,今年11月份,经国家有关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权威认证机构———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检测和鉴定,“下露河”冷水大米及生产过程符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从2019年11月5日起至2020年11月4日,“下露河”冷水大米销售时可加贴或印刷有机认证标志。“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产量低,附加值却很高。”村民姜忠国说,普通大米亩产至少500公斤,而冷水大米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市场上的大米通常在3元左右(500克),冷水大米却卖到8元以上。据他介绍,下露河冷水大米的特点是,米质半透明,色泽清白有光泽,蒸煮时可闻到浓郁的米香味,米饭口感绵软柔糯,饭粒表面有油光,冷后仍能保持良好口感。2017年,在第12届上海优质大米及精品杂粮展上,下露河冷水大米获得金奖。产品有了,品牌也树起来了,下露河朝鲜族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启了网店、微店等线上销售模式,并且与多家线上平台签订销售协议,使冷水大米远销到北京、张家口、天津、大连、沈阳等地。如今,下露河冷水大米已成为宽甸的知名品牌,种植面积恢复到2000亩。而且,下露河周边的步达远镇、太平哨镇、牛毛坞镇、大西岔镇都有农户注册家庭农场进行冷水稻的种植,冷水大米也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下一步,下露河朝鲜族乡党委政府还将利用山涧冷水大米的种植景观,打造乡域内优美环境,结合民宿、农家乐、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让水稻的插秧、收割、品尝环节成为旅游的重要看点,更让下露河冷水大米香飘全国。记者唐莉12/25
- 雪中丹东,遗落在童话中的城市!12月22日的一场雪城市披上银装灯光点亮寂静从夜景到雪景丹东幻化成了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好漂亮的迷宫啊!”“太好玩啦!”今天一早,中国人民解放军966医院幼儿园的孩子们一入园,便发现银白色的操场被老师打造成了“雪迷宫”,大家兴奋地尖叫起来。一段被传上网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幼儿园的操场上有一个方方正正的“迷宫”,迷宫的四周都是白雪堆砌,中间有心形、菱形、蜗牛等造型。视频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迷宫的道路一圈圈往里走……在视频下方,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个创意太好了,“实名羡慕!”“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热情”、“好想回到幼儿园!”等评论。幼儿家长纷纷表示,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感受冬天,感受自然,体会到玩雪的快乐。12/24
- 合出实干 合出效率——辽宁凤城“八会合一”回访新华社沈阳12月23日电(记者汪伟)“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118家、200多人,现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近日,谈到“合并会议”,辽宁省凤城市招商事务中心主任阚朝东先介绍了自己今年9月的成果,“筹备组织了招商推介活动,忙了足有两个多月。” 在过去,同样的活动则需要与其他一些活动合并进行。“‘合会’效果怎么样?就这么说吧,会议不合,事儿就得合着干。会议合了,事儿就干精了。”阚朝东说。 今年2月,凤城市刮起了新会风:春节后的第一次全市大会,合并了组织、宣传、统战、招商引资等八个议题。新华社记者曾对凤城的“八会合一”进行报道,此后,凤城会议合并成了常态。不仅如此,精简会议,借会开会,择时开会等一系列减负的方法屡屡出新。 “看似为基础减负,实际上是压了担子,只不过这担子压得舒心。”记者在年底进行回访时听到基层干部一片赞扬声。 凤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关文毅是农村战线上的老兵,他说,过去身子被会议“绑着”,下基层要么不去,要么走马观花。今年一年下来,自己参加的会议减了至少一半。关文毅举例说,有一些村子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草莓,村民渴望专家技术指导。“我走访时,现场就联系并邀请了草莓研究所的专家。专家授课那天,上午讲课,下午进大棚,老百姓拉着不让走。” 对于减负最有发言权的是乡镇负责人。青城子镇,距离凤城市100多公里,路上要过三个岭,单程一个半小时。镇党委书记陈传惠拿着一个记录本说,去年开会最密集时,23天开了15个会。有时一周在镇里的时间就一天。“今年不一样了,除了必须开的会,每周大部分时间在基层。” 会议合并了,会影响贯彻落实吗?“不但不会,还会促进。”鸡冠山镇党委书记于泳说,过去分别开会,讲话的人“穿靴戴帽”,讲得乏味冗长,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很多有用的东西夹在其中被丢掉了。现在会议合并,上面的人“捞干的”讲短话,下面听得也清楚,落实起来也容易。 “给基层减负,就不能搞形式,要动脑筋。”凤城市委书记李友举例说,一些必须召开的会议,但是时间上没有要求,凤城市就会等待合并的机会。一些必须当天开的会议,时间会选在上班时或者下班前,避免切割时间。“只有把这些事做实、做细,才能有实效。” 新会风正在形成风气。辽宁凤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纪红光说,开发区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能开现场会的绝不坐在办公室开会。一些必要的会议,也只邀请分管领导,绝不扩大。12/24
- 冬季滑雪季开启12月20日、22日的降雪让我市的街路披上了“冬装”。伴随着各大滑雪场正式开门迎客,我市冬季滑雪季拉开序幕。12月21、22日正值周末,记者从我市几家规模不等的滑雪场了解到,各大滑雪场都迎来了大量游客。在距离市区较近的同兴镇淮扬冰雪大世界,这两天每天游客的接待量达1000余人次。游客们对雪场今年新购买的滑雪服等用具非常满意,孩子们在游乐区玩得自由自在。五龙高尔夫滑雪场在12月20日启幕,周末的游客量也不少。游客们除了滑雪还可以在这里就餐、住宿,体验一站式冬季旅游服务。比起其他滑雪场,天桥沟滑雪场早在11月30日就营业了,并于12月13日开启了一条中级雪道,1100米穿梭在丛林中的雪道将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该雪场负责人表示,自营业以来,每天游客在1000余人次,并在12月21日、22日两天迎来了游客高峰。为了让游客以及放寒假的学生们能有更好的冰雪体验,天桥沟雪场还不定期组织各类活动,游客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等软件参与活动,按照规则赢取门票、参与抽奖以及赢得免费滑雪课程等。此外,雪场内别墅、酒店等一应俱全,游客在滑雪之余可以体验餐饮、洗浴、KTV等。记者姜慕馨12/23
- 丹东倾力民生办实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年终岁尾,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丹东市公开征集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44件具体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全部得到落实。12月5日起,丹东市再次公开向市民征集新一年的民生实事建议,不日,通过“群众提、政府办”,让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实惠的2020年民生实事建议将正式张榜公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抓起,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一件一件地干、一锤一锤地敲,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9年初,丹东市委、市政府本着群众有需求、财力能保障、当年能办结、成果能普及的原则,面向全体市民公开征集确定了44件民生实事,涉及就业服务、教育惠民、社会保障共10个领域。为了将好事办好,丹东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照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难点、创新方式方法,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现在交通出行越来越顺畅了。”新区文安社区书记范文胜告诉记者,针对当地出行不便的情况,这两年政府为新区增加了多条公交线路。今年公交公司又对多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一年来,丹东市聚焦百姓日常生活,推行无假日医院,成立“无人警局”,实施危桥改造,打通“断头路”,点亮“摸黑路”。系列举措在短短一年内即见到明显成效:困扰市民多年的六道沟转盘全面开放环岛交通;服役80多年的沙河桥拆除重建,成为城东新地标建筑;原本荒草丛生的五道河、白房河等城市内河,经过清淤、绿化,沿岸铺设彩色沥青和水泥砖步道,变成居民休闲健身好去处;市区200条道路、公园、景观步道安装了12930盏LED节能路灯,为市民夜间出行创造了更加安全条件……恪守为民情怀,厚植民生底色。丹东市委、市政府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行动举措,兑现了承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12/19
- 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丹东选手获奖2019年11月30日—12月8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系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195名讲解员参加比赛。经过比赛,我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讲解员裴亚男和卢洛霖,成为辽宁省进入决赛选手。最终,裴亚男进入专业讲解组全国十强,获全国“金牌讲解员”称号,卢洛霖获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称号。12/18
- 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持久的优势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持久的优势辽宁省丹东市委书记葛海鹰辽宁省丹东市沿江、沿边、沿海,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丹东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不动摇,努力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加强污染防控治理,守住绿色发展底线。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执行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严把环境准入关,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引不批不上,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一地的指标增长。淘汰落后产能,建立重点排污企业名录,进行依法管理。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重要决策部署,以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法规管林、全民护林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鸭绿江流域环境整治、城市内河治理、取缔黄标车、拆除燃煤小锅炉、秸秆禁烧等多项环保行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流平均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位列全国第20位、东北地区首位;空气质量始终位列辽宁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67%,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林地面积居全省首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积极向绿色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林产业,推广优质稻米、坚果、小浆果等种植养殖产业,加强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林下经济建设,推动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快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积极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仪器仪表等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满族医药等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形成边境、红色、生态、温泉、江海五大旅游集群,春赏桃花观海鸟、夏踏海浪玩漂流、秋赏枫叶摘鲜果、冬滑冰雪泡温泉的四季旅游各具特色,赴丹东旅游人数和全市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山海江田灵秀丹东”城市旅游品牌持续叫响,现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等35处,景区景点面积占全境国土面积十分之一,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宽甸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梨树村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打造绿色发展家园。从城市规划入手,严禁沿江一线建设高层建筑,严控老城区新增高层建筑,严禁随意破坏拆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认真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编制、完善城市园林专项规划,将城区绿化工作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着力打造“出门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良好生态环境,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扩大城市绿色规模。积极培育绿色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全民共建生态绿色家园活动,营造崇尚生态文明新风尚。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出台实施《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丹东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提升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制定关于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和保护一系列文件并推进实施、强化执行,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12/17
- 丹东到北京,高铁将用4个小时原标题:“京沈高铁全线隧道贯通工程历时63个月明年底北京至沈阳2.5小时通达”12月12日上午11时许,位于本市密云区梨花顶隧道内传出热烈的欢呼声,京沈高铁全线最后一条隧道,在历时63个月的施工后顺利贯通。据悉,该隧道是京沈高铁京冀段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超难度梨花顶隧道的贯通标志着京沈高铁建设取得了最后的突破性进展,为全线如期开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工程计划,2020年5月京沈高铁京冀段开始铺轨,2020年底全线通车,北京至沈阳运行时间将由4到5个小时缩短至2.5小时。 梨花顶隧道下穿明长城挖掘重保护 据京沈客专京冀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师迟有峰介绍,京沈高铁京冀段正线全长290公里,其中北京境内98.4公里、河北境内19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含隧道54座,共计长152.8公里。 最长的梨花顶隧道全长12.243公里,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横跨京冀两地,为单洞双线隧道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由中铁十九局和中铁二十二局承建施工。梨花顶隧道地质构造极其复杂,而且跨越了18个断层破碎带,还要下穿明长城,在施工中被定为一级高风险隧道。 迟有峰介绍,为了保护明长城古迹,在下穿明长城的300余米的施工中,施工放弃了传统的爆破方式,而是采用单臂掘进机铣挖法的施工工艺,减少了爆破造成的振动,从而保证了明长城的结构安全。目前,该隧道成功解决了长距离通风、返坡排水等问题,有效克服了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进展顺利,安全质量可控。京沈高铁开通后,从朝阳区的星火站到密云火车站,预计只需要15分钟。 亲密接触高铁穿行燕山山脉 据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轨道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承担了京沈高铁梨花顶隧道北京至承德方向6189米的施工任务。高铁线路穿行燕山山脉,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针对隧道地质复杂、安全风险高且地处北京周边工期影响频繁、环保要求严格等不利因素,中铁二十二局创新工艺、优化流程,科学设计施工方案。 在隧道工程中使用湿喷机械手,能解决围岩差、浅埋偏压等问题,有效减少作业面人员数量和材料损耗,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隧道内粉尘浓度。 北京至沈阳将缩短至2.5小时 据了解,京沈高铁起自北京星火站,途经北京市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沈阳市,终至沈阳站,正线全长698.294公里,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一纵”——京哈至京港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端通过沈阳枢纽与哈大高铁衔接,南端经北京枢纽与京广、京沪高铁相连,是纵贯南北、沟通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腹地及华东、中南地区高速铁路客运通道。 京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已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运营,北京至承德段正在建设中,预计2020年5月铺轨,7月完成“四电”施工,9月联调联试,12月底,京沈高铁全线通车后,北京至沈阳运行时间将缩短至2.5小时,北京至承德两地也会因这条高铁的开通而大大缩短运行时间,北京至承德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个小时。文/本报记者王薇 记者黑建军12/16
- “大鹿岛6号”交通运输船下水12月11日上午,在丹东市新康船业有限公司造船厂船坞道上,随着阵阵鞭炮声响起,一艘41多米长的平底船下水,由该公司承建的“大鹿岛6号”交通运输船正式交付使用。据了解,丹东市新康船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公司船厂码头设有11米宽翻倒式钢体船闸,水域面积一公顷,设有纵道区和自摇式横移滑道,设有坞道26对,总长1288米,可一次承接船舶52艘。公司主要从事60米及以下的钢制船舶的建造和修理业务,具备完善的钢质船舶造修和配套能力。12/13
- 丹东打通乡村“振兴路”近年来,丹东市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生实事之一,着力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打通农村经济发展交通瓶颈,促使“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带”。“我市发挥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军’作用,通过计划安排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建设,初步构建了以干线为主,农村公路为辅,‘村村互通’‘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市完成“重强抓”民生工程农村公路27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130公里,大修工程14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隐患处置154公里。截至目前,所有建设任务均已全部完成,为百姓安全便捷出行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道路基础设施保障。位于凤城市沙里寨镇的蔡家村、诗雅甸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出行难一直是困扰两村村民的心结。多年来,村民外出只能走大河上的铁索吊桥,每到汛期,更是无法通行,阻碍了村里产业发展。“这座桥建了近40年,走在吊桥上,脚下的桥板‘咚咚’响,摇晃得厉害,村民们都盼着能建一座大桥,彻底解决出行难的问题。”蔡家村村民说。今年,我市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在大沙河上新建一座长220米、宽8米的大桥,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夙愿,彻底解决了蔡家村、诗雅甸村的出行难题。如今,一辆辆农用车、私家车在宽阔的大桥上畅通无阻。“在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中,交通部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精准规划,修百姓受惠率高的通畅路。”市交通运输局在项目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等方面紧抓农村公路服务民生的本质特性,实现行政村之间互联互通,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的保障。新发村与蔡家村相距只有6公里左右,由于道路坑洼不平,机动车辆无法通行,蔡家村村民要想到新发村去办事,经常得从白旗镇、红旗镇绕道新发村,多走50余公里。今年,我市在修建“四好农村路”过程中,实施了建制村联通工程,新发村与蔡家村之间新建约6公里的柏油路,对两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凤城市宝山镇红旗村石水沟村民小组有20多户人家,100余口人,村民多以种植板栗、放养柞蚕为生,共有蚕场1000余亩,由于村委会通往村民组的道路崎岖不平,致使农产品销路不畅,严重制约当地产业发展。村民说,因为路太颠,商贩来收购农产品时,往往会压低价格。即便村民自己运送农作物到市里出售,也会因为路上颠簸农作物受损卖不上价。为了彻底解决红旗村村民出行难题,今年,红旗村通往石水沟村民组的这条路被纳入行政村最后一公里建设工程。新建一条由红旗村到石水沟村民小组约800米的柏油路,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还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我市通过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在已出台的《丹东市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方案》《丹东市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丹东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丹东市政府关于2019年十大“民生工程”任务分解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四好农村路”工作目标和任务,大大提高了“四好农村路”工作时效,为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项目建设中,市交通运输局加大对“四好农村路”建设指导力度,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在前期工作中,切实做到早谋快动、序时推进,及时完成计划编制、施工图设计与设计审批工作。建设过程中实施规范化管理,严格开工报告审批,全面加强施工现场、关键施工工艺的管理,加强施工队伍、材料、设备的源头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不低于省、部有关现行标准。2019年,市交通运输部门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人力物力的基础投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和工程实体质量监督督查力度,建设农村公路品质工程,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整体提升。未来,我市将继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于营龙记者李莉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