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丹东
- 丹东港大东港区助航标志正式纳入北方海区记者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获悉,日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丹东市交通运输局、丹东临港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就丹东港大东港区助航标志正式纳入北方海区航标管理序列举行签字仪式。据了解,丹东港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北方起点,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推动丹东港口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通航环境,丹东海事局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充分发挥海事监管和航海保障一体化融合发展优势,助推丹东港大东港区助航标志纳入北方海区航标管理序列。据介绍,航标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确保海上运输畅通和水上水下设施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将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对接管的助航标志进行维护管理,为丹东港大东港区通航船舶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航标导助航服务,对保障往来中朝自由航行区船舶的航行安全,服务丹东“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加快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马建满金博源08/18
- 筑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防线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合作区分局聚焦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点位、重点产品,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单位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截至目前,出动执法人员58人次,检查生产企业4家、销售单位25家。在排查治理行动中,执法人员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自查自改,要求企业细化排查事项,建立台账清单,对发现的问题实施精准管控、及时整改,对自查发现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督促企业主动报告并积极化解。加强产品质量源头管控,以危险化学品、电线电缆、消防产品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为重点,严查生产领域无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未检验出厂或出厂检验记录不全,以及生产过程的偷工减料、掺杂掺假等问题,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做好产品质量流通监管,以燃气灶、烟花爆竹、电动自行车、加油站等为重点,重点排查流通领域不执行进货验收制度、销售无证产品、“三无”产品,以及销售的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认证要求等问题。记者:王俊08/17
- 全省不动产登记技能竞赛丹东队伍创佳绩7月27日、28日,全国首届不动产登记技能竞赛辽宁省选拔赛在沈阳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市代表队排名全省第二,荣获“团体二等奖”;选派的参赛选手分别获得“个人综合一等奖”和“个人优秀三等奖”。此次竞赛全省共有15支代表队、60名一线不动产登记人员同台竞技,各展风采。现场设置了现场笔试、现场竞答和代表展示三个环节,重点围绕党建党史知识、自然资源管理知识、不动产登记政策法规、登记业务操作实务、窗口服务规范等方面,多维度考察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记者:李美臻08/17
- “绿色税收”守护绿水青山今年以来,振安区税务局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对辖区内重大环境保护项目进行走访调研,以“项目管家服务+部门协同共治”的绿色税收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向绿而行,为加快丹东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税收力量。上海电气集团(丹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着我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建设任务。为全力保障这一重要民生工程,守护好丹东的绿水青山,促进绿色发展,振安区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汇总整理了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免征环保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服务企业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的税费政策,为企业送政策、服好务,全力支持本地区绿色发展。“去年我们进行了节能减排改造,享受了120万元的环保税减免政策,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得以缓解,我们更有信心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水生说。下一步,振安区税务局将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强化《环境保护税法》宣传,充分发挥绿色税制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优质企业党建文化引领优势,与企业共建生态环保教学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记者:郑鑫08/17
- 推进“空壳”企业清理 提升经营主体质量近日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从8月份开始启动“空壳”企业清理工作,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同时,依法清理无效市场主体供给,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空壳”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出清。市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摸底排查,依托全省“空壳”企业名录,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对名录内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核实,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仍有经营意愿但因各种原因错过年报的企业,引导其抓紧开展经营并依法及时补报年报,维护良好信用。对无经营活动亦无经营意愿的企业,引导其依法注销登记,规范退出市场,做实市场主体存量。对通过各种方式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以及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及时立案调查,依法进行吊销,强制退出市场。同时,坚持管服结合,把清理、助企纾困等工作统一起来,通过清理排查知企业之难、帮企业之需、解企业之困,引导企业接受合规监管,维护良好信用,避免成为“空壳”企业。预计本次“空壳企业”清理工作将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记者:王俊08/17
- 安全不放假 “三大”入基层近日,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安全专项督导检查。本着“安全不放假”的工作原则,以“三大”入基层为主要形式,即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基层学校、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大检查、大培训和大调研。此次督查横向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纵向深入近百所学校。学校类型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在督查过程中,召开县(市)区安全管理干部培训会议6次,培训校级领导干部466人,培训内容包含校车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安全教育、安全档案等多方面内容;召开校园欺凌专项调研会议6次,调研学校32所,参与人员40余人。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总结吸取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校园安防体系建设,使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全面促进,校园防范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记者:侯春林08/16
- 让城市有“颜值”更有“温度”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颜值”,更需注重“温度”。近年来,元宝区紧盯城市“颜值+温度”双提升,着力筑牢文明风尚的“筋”与“骨”,全力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灵”与“魂”,让文明之花在辖区生根、发芽、成长、绽放。短板、弱项不断补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元宝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从“神经末梢”入手,在“麻绳细处”攻坚,紧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村人居环境等短板弱项,着力推动城市环境提档升级。今年以来,累计拆除违建30处,总面积800平方米。组织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240余处,增设机动车停车位165处。加装主次干道公厕指示牌200处。新配置垃圾抱桶1000余个,清运城区垃圾600余吨,清除铁路废弃路基垃圾200余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70吨、“三堆”60个,清理村内沟渠77.3公里、村内水塘7处。痛点、难点逐步解决查短板、出举措、高标准、严落实……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元宝区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之上,将文明创建的“大道理”转化为百姓切身体会的“实利益”。据统计,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元宝区共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格致宝”平台办理解决群众诉求14.5万件。今年以来,元宝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显著,对金水湾小区、生物小区、中富小区、京剧院小区及朝凤、新华街部分居民楼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涉及65栋楼2692户居民。同时,完成沿街小区外墙修复4000余平方米,摊铺沥青路面1000余平方米,步道砖修复220平方米,同步改造线缆“飞线入地”,让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提档升级。文明实践蔚然成风文明劝导、交通疏导、垃圾清理……在元宝区的大街小巷、居民楼道、交通路口,一抹抹流动的“志愿红”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了蓬勃力量。近年来,元宝区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氛围营造、文明引领、素质提升”为主线,将发动群众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内在动力。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等核心内容,通过全媒体平台,以打造主题广场、部署公益广告、开展社会化活动、制发宣传视频等方式,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变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据了解,目前元宝区共有文明志愿者3.4万名,志愿服务队132支,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万小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元宝区的一系列文明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新时代内涵。接下来,元宝区将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让城市更有“颜值”,生活更有“温度”。记者:李雯琪08/16
- 城区精彩蝶变 民生幸福加码近年来,振兴区秉承“创建促振兴、创建惠民生”理念,把创城过程变成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扎实开展“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深耕文明,争创典范,推动城区转型发展、精彩蝶变,努力打造群众更具满意度、更具幸福感的文明城区。如今,走进福春六小区,原先楼道内斑驳的外墙已经换上了“新装”。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完成了地面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近年来,振兴区统筹推进城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将创城重难点工作纳入“文明城创建和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赛道。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道路设施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今年计划推进5个老旧小区维护升级,改造面积约7.97万平方米,涉及19栋楼1121户居民。集中治理小区小巷、主次干道外立面破损、路面坑洼、边石缺失、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升级改造城市出入口主要道路,重点对201国道沿线及高速公路至机场沿线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对花园路破损、闲置、脏污牌匾进行清理更新,对脏污墙面进行粉饰,让主次干道成为城市的“风景轴”。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施划机动车停车位400余处、非机动车停车位1000余处,增设微型消防站136个。持续开展城市“顽疾”综合治理,清理“僵尸车”24辆、违建706处、小菜园138处,整治便民摊点54处。推动城市软硬件全面升级,城区氤氲“烟火气”,更富生命力。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沿江商贸区总是人流如织,是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是外地游客来丹旅游的主要打卡地。爱上一座城,始于颜值,终于品质。振兴区把推进沿江商贸区改造提升作为深化城市更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丹东城市形象、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对沿江商贸区老旧建筑立面进行维修改造。拆除各类违规建筑648处,清理堆占27车。针对景区商户占道经营、断桥周边违规喊客拉客现象,振兴区加大力度,疏堵结合,先后开展10余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取缔两个违法占道经营钉子户,劝退多个无照经营户,统一设置商亭、遮阳伞,更换垃圾抱桶300余个,及时整治店外经营、店外堆占及流动商贩,让“黄金地段”更加整洁有序。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对“菜篮子”的需求,今年以来,振兴区督促联青市场、伟豪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从完善设施、规范经营、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了整改和提升,让市场环境焕然一新,得到了周边居民的称赞。“现在家门口的菜市场宽敞明亮,分区合理。文明城市创建注重为群众办实事,给振兴区委、区政府点个赞!”伟豪市场附近居民周先生说。小市场,大民生。振兴区将继续按照“属地管理、行业指导、强化督查、协同配合”原则,加快打造更多有“颜值”、有“内涵”的高标准农贸市场,让群众买菜安心、购物舒心,为市民打造幸福感满满的“菜篮子”。记者:王俊08/16
- 《乡村丹东》:五龙背08/16
- 开展化妆品经营使用环节法规规章培训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化妆品经营使用环节法规规章培训,深入推进美容美发机构、宾馆洗浴场所经营使用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化妆品违法违规行为。美容美发等行业50余家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对《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进行了解读。同时,结合案例就化妆品定义、分类、标签标识、注册备案、渠道与来源、广告宣传、化妆品经营者义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化妆品经营者要加强相关法规规章及配套文件的学习,严格履行化妆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定期检查并及时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积极主动落实化妆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会上就化妆品经营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还介绍了“国家药监局网站”和“化妆品监管”APP系统,鼓励化妆品经营者安装“化妆品监管”APP系统,自主学习化妆品相关法规规章。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化妆品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经营者依法依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保障群众安全用妆、营造更好的化妆品消费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记者:王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