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省东港市:园区发展提速增效
    2022年,辽宁省东港市围绕“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空间布局优化、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加速集聚”总要求,全力抓实抓好园区各项工作,推动园区发展再上新台阶。作为东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前阳经济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加快推进“286”产业体系建设,提升“565”产业平台承载力,全力抓好前阳户外服装产业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铁港物流产业园区三大园区建设。其中,前阳户外服装产业园区目前意向入驻企业10家,已签约项目6家,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2023年5月开工建设,12月完工达产;1家企业初步达成意向,正在进行规划编制,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在谈项目3家,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新阳路修建,总投资3356.24万元;瑞阳街和铁北街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662.69万元,计划2023年5月完工。依托前阳户外服装产业园区,前阳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产业平台,采取“政府搭建、企业参与、高校合作、科研保障”模式,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32.46亩,总投资约3.6亿元。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实现园区产值50亿元以上,完成税收4000万元以上。前阳三大园区建设只是东港市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东港市按照“园中园”模式,通过产业平台发展推动园区建设。“565”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互市贸易区完成管理系统联调联试,录入边民信息6500人,登记合作社12家;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4个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通过国家评审认定;精细化工产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丹东市化工园区零突破;前阳户外纺织服装园区起步区落户企业7家;城北物流园落户项目2个;人力资源大厦、西区蒸汽管网工程破土动工。在2021年省级开发区考核中,东港经济开发区和前阳经济开发区分别名列第19名和25名。接下来,东港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持把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阵地,进一步树牢“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就是抓工业强市”理念,大力实施园区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坚定不移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作者:孔丽娜林焕东倪向宇
    01/03
  • 辽宁省东港市: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眼下虽是隆冬时节,但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东唐(辽宁)新材料项目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现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技术人员正在紧张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整体工程预计明年2月末完工,3月中旬投产。东唐(辽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建材产品水渣超细粉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2期建设。一期占地约50亩,于9月开工,年产量可达60万吨;二期占地约50亩,预计2023年8月开工建设,年产量可达60万至120万吨。项目达产后,年纳税约3000万元,可解决用工约70人。这一项目的快速落地,得益于东港市委市政府创新试行“摘牌即开工”模式,再次刷新项目建设“东港速度”。2022年,东港市牢固树立“投资为上、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建立“领导包扶、定期调度、督导检查、绿色通道审批、谋划专班”工作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分级负责、精准调度,严格落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努力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研究制定“容缺开工”“摘牌即开工”等政策方案,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前期手续办理慢、效率低等问题,助推项目加速落地。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76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盛造纸、津味水产、锦升生物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创新试行“摘牌即开工”模式,投资5亿元的富祥水产、投资1.8亿元的东唐新材料项目开工期限大幅缩短。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累计争取资金29亿元。进入12月份年底收官阶段,东港市开足马力、全力冲刺。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复工、投产达产。在完成年度任务的同时,积极规划明年项目。2023年,我市将主动对接国家出台的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十四五”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等规划,结合东港市“十四五”规划产业布局建设要求,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实现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项目质量显著提升,为丹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东港贡献。作者:孔丽娜刘光曌倪向宇
    01/03
  • 辽宁省丹东市倾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产能已经饱和,订单排到了一年后。”日前,记者在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精密贴片车间,副总经理曹英昌指着正在生产的3毫米可调电阻说,新陆电子是目前全球少有能生产贴片式高精密微型可调电阻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公司新厂房已经动工,正在不断扩大产能,预计到2025年,企业年产值可实现翻番。像新陆电子这样,科技型企业群体的量质提升已经成为丹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丹东,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行业中深耕多年,纷纷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正在逐渐成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丹东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这离不开丹东市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注重科技型企业的育苗养苗,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和瞪羚企业脱颖而出。他们善于在某一细分领域中发现商机、开拓市场、做大份额,并在不断向上突围过程中成为“隐形冠军”。近年来,丹东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丹东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位于江湾工业园的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人员120余人,物联网燃气表、水表、热量表等智能数字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100项国家专利,市场以北京、上海等为核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在国内10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推广。“思凯科技”并非个例。丹东克隆集团智能化改造项目,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半导体器件及模块封装测试项目,第二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丹东金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改造,在加快推进中……目前,丹东江湾工业园智慧园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以“打造数字平台,全力推进企业上云”为着眼点,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目标,将园区打造成为丹东市数字化示范园区。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名单,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中子活化多元素分析仪”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这是丹东市企业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是丹东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相继出台的惠企政策,汇聚和培育了我们这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丹东市兴业发展。”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磊介绍,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和“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统计,目前丹东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4户,2022年新增33户,增长12%,位居全省第五;今年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93户,同比增长45%,全市已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8户。作者:王卢莎
    12/29
  • 辽宁省丹东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凝聚向“新”力 壮大新动能
    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视科技创新为生存发展之本。图为企业生产车间。年终岁尾,走进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泉工业区的辽宁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一个个细小的零件在工人的打磨、清洗后,最终组装成手表。截至目前,辽宁孔雀表业已经拥有七大系列26个基础机芯,300多个花色的机芯产品,年产能150万只;拥有四大系列31款陀飞轮腕表产品。辽宁孔雀表业持续壮大新动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是丹东企业以“新”为要,向上向未来的一个缩影。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今年以来,丹东市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咬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引育壮大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锚定目标持续推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选矿智能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在国内冶金矿山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露天矿北斗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已在国内50余个大中型露天矿山成功应用,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多款高新技术产品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成功应用。“东方测控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自主创新战略的引领。”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良清笃定地说。东方测控的底气源于丹东市以制度创新引领城市创新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为科技、人才和创新的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强大背景。今年,《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丹东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推进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丹东市还印发了《丹东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意见》,从七个方面出台了18条具体措施,共计支持资金5000万元。丹东市以制度创新做好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锚定“加快建设创新体制优、创新导向明、创新生态好、资源集聚、充满活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的方向,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丹东为目标,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在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加紧赶订单。为实现这一目标,丹东市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个,总数位列全省第4位。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市级12家;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4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实现了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创新发展集聚了人才、成果和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踩着皑皑白雪,记者走进位于东港市前阳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安静地忙碌着,玻璃器皿的轻微碰撞声与液体加热的沸腾声交织在一起。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现有6个生产车间、8条生产线,承担染料及其中间体和打印机耗材的加工制造任务。丹东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企业坚定信念要打好‘科技创新’牌,依托前阳精细化工园区的产业、资源、人才集中优势,开发出更多新产品。”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群说。如今,丹东市科技型企业群体的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出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实施了辽宁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7项;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在行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填空白”“补短板”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粒度测试行业质量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堪与进口仪器相媲美的民族品牌;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生产的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产品加入国内外著名品牌空调及冰箱的生产供应链,顾客应用及市场占有率约占50%……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此基础上,丹东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速度,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双链”全方位对接融合,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22个联盟获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备案,省级联盟总数达到48个,并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新建市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全市市级以上联盟超过100家;推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主体,联合仪器仪表骨干企业建设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中试基地,已正式备案为省级中试基地,并纳入省科技创新类重大工程项目加以推进;建设推荐丹东农科院、博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备案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促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政府助力,企业努力。通过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丹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员工正在X射线机上对产品进行检测。厚植沃土汇聚创新力量建设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是丹东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锚定的目标,其中,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丹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自立自强唯有自主创新,丹东不断凝聚向“新”力。日前,科技部发布了新一批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丹东市1987创客空间和海创空间孵化基地历经重重考核,闯关成功。记者从丹东市科技局了解到,2022年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评审条件非常严格。此次我省仅有8家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丹东市能有两家孵化器闯关成功,实属不易。“伴随中国向产业链高端突破,在知识密集领域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的身影。众创空间作为潜力企业的价值发现者和成长陪伴者,需要更高的专业度。”丹东市海创空间孵化基地负责人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基地以丹东城市发展为立足点,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孵化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为己任,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为经营理念,旨在打造一个以双人才组合机制、双向“创新”机制为核心引擎的互联网分时办公、共享经济项目转化、全要素孵化平台。“海创”成功闯关的背后,是丹东市全面落实“鸭绿江英才计划”2.0版,吸引高水平团队带项目、带技术来丹东进行技术攻关、创办科技型企业,通过“带土移植”等重点项目,实现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所做的努力。丹东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参赛选手正在推介项目。在推进“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的“带土移植”工程中,丹东市组织申报“兴辽英才计划”“带土移植”项目17个,2个项目列入2022年省首批20个“带土移植”技术攻关项目榜单,并出台《丹东市“带土移植”引育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科技招商的精准度,更好地招引域外科技类项目、科技型企业来丹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今年丹东市首次探索在域外以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的形式开展科技招商活动。活动期间,丹东市分别在北京、上海成功举办2022年度丹东市京津冀科技招商推介活动暨丹东首届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活动推介了丹东市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新变化、新举措、新机遇。53个域外企业报名参赛并激烈角逐出16个优胜项目在活动中路演展示,活动成功签约项目21个,来自中科院、复旦大学、北科院、中关村、北京时代凌宇、大龙网、上海胧爱信息科技的100多位高校院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代表参加了活动。这是丹东始终坚持“投资至上、项目为王”理念,在全力推进“聚焦产业、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科技招商系列活动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走好自主创新之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丹东发展的战略支撑,更是城市活力的生命源泉。在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丹东正以更大担当和作为,阔步向前。作者:王卢莎
    12/29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开足马力 抢回订单
    连日来,气温骤降、寒气逼人,位于金泉工业园区的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汽车扬声器生产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赶制订单。“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在合作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产能不减反增,11月完成产值1.32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32.42%。”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焊接、安装、调试等多条生产线高效运行,装运车辆往来穿梭……火热的生产场景,同样出现在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疫情期间,该公司2022年首批海外订单及时交付,11月生产产值达到3.93亿元,同比增幅269.15%。今年以来,合作区始终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助企纾困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服务工业企业不停运、不停产,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5.37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实现由负转正。项目建设有力推进,不断蓄积工业发展后劲。2022年全区工业项目开复工22个,项目总投资额27.3亿元。总投资7000万元的润诺电子线束加工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的东亚电子专用线缆项目,于8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1.3亿元的新亚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的通博电器移动式流量计量撬项目,于9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哈曼音响扩建项目正在抢抓施工进度,部分设备已进厂开始调试。总投资2亿元的孔雀表业百万只高端表芯项目,进入项目收尾阶段,春节前将竣工投产。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今年,合作区多家企业获得“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420万元,占全市奖励资金总额的33.33%,排名全市第一。截至目前,合作区获得认定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户,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2021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企业1户,第一批、第二批复核通过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户,第一批、第二批复核通过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个,2021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2021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
    12/28
  • 丹东经贸代表团完成赴日韩出访任务!
    12月18日——25日,市经贸代表团随辽宁省经贸代表团赴日韩开展经贸促进活动。此次活动是近三年来我市首次组织经贸团组出访,引起了日韩工商界的强烈反响,许多韩国和日本工商界企业家对我市经贸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丹东经济社会环境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为期8天的经贸活动中,市经贸代表团通过点对点洽谈对接、登门拜访、组织座谈会和参加省经贸对接会等形式,与韩国和日本工商界新老朋友畅叙友情,共谋发展,全面介绍丹东经济发展情况,创建三型城市和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果。推介了我市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政策,抢抓了一批订单。在日韩期间,市经贸代表团组织、参加经贸推介会4场,推进涵盖园区建设、食品加工、电子、康养、跨境贸易等领域项目13个,抢抓出口订单4.5亿元。在韩国期间,代表团先后与韩中交流协会、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中文化友好协会、韩国SK集团、信华贸易驻韩代表等韩国工商界朋友围绕互市贸易、产业园建设、海外仓设立、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经贸合作。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的十余家成员单位对我市推介的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政策、产业、投资流程等产生极大的兴趣,表示要在条件成熟时来丹考察。与SK集团就产业园项目推进时间表、路线图达成一致。在韩中交流协会举办的经贸对接会上,与会的60余家韩国企业家对多彩丹东的推介和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期间,市经贸代表团先后拜访日中经济协会、日本丹东总商会、日冷鲜货株式会社、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松岗株式会社、日本POLA株式会社等经贸促进机构和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洽谈对接。与日本丹东总商会召开座谈会,重点推介了丹东市互市贸易政策,日方企业针对康养、食品、跨境电商项目与丹东市达成了合作意向。日冷鲜货现场签约元一海产1.4亿元进口合同。日本阿尔卑斯集团就丹东工厂扩建增加产能达成协议。日本POLA株式会社就在丹东设立分公司达成意向。在日本大阪举办RCEP经贸交流推介会,我市越洋科技与沃克株式会社签定海外仓合作协议,协议年进出口额1亿元。记者|李美臻
    12/27
  • 丹东名优特农产品亮相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交会
    备受关注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于12月22日在四川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盛大开幕。丹东名优特农产品亮相本届农交会,广受好评。本届农交会是下半年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全品类、全景式“三农”展会。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县(市)区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组织丹东企业参会,充分利用农交会这一平台拓市场、抢订单、促成交。丹东市农业产业发展集团、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公司、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丹东主荣参业有限公司、辽宁安德食品有限公司、东港市五四农场(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丹盛草莓港(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东港市黑沟镇林峰家庭农场等28家丹东企业,携近百种丹东名优特农产品集体亮相成都。12月22日下午,丹东东港草莓专场推介会现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展商和成都市民关注,近200个座位座无虚席。《醉美红颜》歌曲表演、川剧“变脸”节目助兴,场面热火朝天。东港草莓通过视频展示、现场品尝以及丰富的线上互动活动,让全国各地客商特别是成都市民更加深入了解了丹东东港草莓。本届农交会对我市优质特色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更为展商搭建了面对面的洽谈对接渠道,品牌合作交流活跃,为我市农业知名品牌拓宽了推广渠道,提升了品牌价值。盖晓雷记者/邢漫
    12/26
  • 辽宁丹东五龙背镇: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引擎
    眼下,室外已是天寒地冻,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3座新建的温室暖棚内却温暖如春,地面上新栽种的一垄垄绿油油的西红柿小苗长势良好。种植户国辉每天和工人们都要在温室大棚里呆上几个小时,及时调整控制暖棚的温度,观察植株的长势,及时浇水带肥。据了解,国辉今年承包3座新建的温室大棚是新建村的集体资产,每座占地2亩,租金3万元,用于种植西红柿。“村里新建的这3座大棚采光好、保温性能高,我从村里租来搞种植,省了投资大棚的钱,既省力又节省了投资,可以放心大干一场了。”国辉高兴地说。近年来,五龙背镇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点燃”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引擎,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新建村农业温室种植产业发展根基好,村两委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将土地集中到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不断扩大温室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鼓励村民“造血”致富,同时村级集体也有可观的收入。今年入冬前,由新建村筹集资金3万元扩建的新建村六组通往温室种植基地的路也拓宽了,4米宽的路让每天来批发蔬菜的经销商和农户的车辆再也不用为错车发愁,来采购批发的菜商也比从前多了。“村集体有钱了,就可以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以后我们还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服务于群众、回馈于群众。”新建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庆国说。作者:张津硕李爱华
    12/23
  • 辽宁丹东:东港草莓“上保险”
    12月16日,丹东东港市与某财险集团辽宁分公司签署建立东港“九九”草莓质量安全责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港地处北纬40度附近,是国际公认优质水果区域带,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水量充沛,恰到好处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积累,产出的草莓香甜可口、风味极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东港草莓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突破77.5亿元。东港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上述财险公司承保东港草莓质量安全保险,将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草莓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草莓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草莓消费安全,增强东港草莓竞争力,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下一步,东港农业部门将配合各属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同心协力推进东港草莓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双方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新的开端,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双赢,推动东港草莓不断朝着“百年产业、百亿产值”目标迈进。作者:张瑞
    12/23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哈曼音响部分新生产线进厂调试
    “在合作区的帮助下,我们的项目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目前正有序推进中。”12月13日,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一面写有“不忘初心担使命同舟共济抗疫情”的锦旗送到合作区管委会,感谢管委会为该公司音响生产线扩建项目所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哈曼音响生产线扩建项目位于金泉工业园区,是我市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3500万美元,引进配备世界顶尖科技的自动化组装生产线,其中包含2条低音、1条高音、1条中低音扬声器生产线及4条重低音扬声器成品组装生产线。为解决生产线及厂房空间的扩充需求,哈曼新建一栋三层厂房,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及供水、供热、供电等配套工程。2022年8月,该项目正式进厂施工。项目建设前期,合作区相关部门提供专业化、保姆式服务,在短时间内帮助项目方完成不动产证、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的办理。项目开工后,合作区全力协助企业抢抓施工黄金期,采取集体找症结、定措施、出办法的方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并实行跟踪问效责任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项目如期推进。目前,厂房主体已经竣工。一层车间于12月10日交付企业,部分生产线设备进场调试。二层车间正在安装消防喷淋设施及电气桥架,预计将于12月30日交付企业。三层车间的水暖、内饰、消防等工程正在施工。热力站正在加紧进行设备安装。据了解,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完成3条生产线的组装、投产,预计新增年产值2亿美元,上缴税金7500万元人民币,解决就业1000人。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