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优化配置土地空间资源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入秋以后天气晴好,正是施工黄金季。在振兴区汤池镇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各个作业面紧张施工,一派繁忙景象。土地资源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承接项目的关键载体。振兴经济开发区按照“区域统筹、连片开发、定位清晰、难易结合、片区平衡、凝聚共识”的原则,攻坚拓展产业片区空间收储、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了“规划一域、征收一片、利用一块、储备一批”的土地利用良性循环,以更优空间资源配置支撑高质量发展。目前,振兴经济开发区会同汤池镇政府,以企业意向、资金支持、地块现状和开发效益为导向,加速推进“四大区域+N个重点项目”土地整备和空间规划。“四大区域+N个重点项目”,即按照“一区多园、统筹推进”的构想,划分东区轻工产业园区、西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南区商贸物流园区、北区康养医疗服务园区四大区域,聚焦精密制造、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与康养医疗服务特色产业“两主一特”,形成规划合理、布局紧凑、产业清晰、集中配套的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发展格局。正在重点开发的西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起步区实际完成土地收储1200亩,已开发利用680亩。正在实施的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占地70亩,建设7.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旨在引进“专精特新”精密制造企业,通过精准匹配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为持续加大优质、连片产业用地供给,振兴经济开发区设置企业进驻准入门槛,强化新增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约束,鼓励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采取先行规划、政府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推动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快批快用。同时,努力将“历史包袱”转化为“优势资源”,通过回收转让、分割收储等方式,实施“腾笼换鸟”,推动部分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再利用、再开发。记者/王俊10/17
- 辽宁丹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蜂巢众创”空间正式运行,“蒲公英”科技创新孵化器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鸭绿江未来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试运行,丹东半导体中试基地企业建成国内首条晶棒一体化生产线……金秋时节,丹东大地创新潮涌,动能澎湃。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丹东市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持续实施百企百亿技改行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突破。特别是今年以来,锚定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丹东市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新型化转型,实施园区高质量发展“五项工程”和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丹东市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丹东市大力推进以“育成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超百家,实施省级“揭榜挂帅”攻关项目18个,直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亿元;加快创建国家、省级创新载体,推进丹东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凤城经开区申创省级高新区。东港市已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今年1月至8月,丹东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7%,比全省高10.9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市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80户,总数达708户,备案雏鹰企业13户、瞪羚企业4户,全市雏鹰、瞪羚企业总数达112户。记者:黄宝锋10/17
- 首届中国(丹东)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商品展精彩汇聚10月12日,从丹东市贸促会了解到,首届中国(丹东)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设置350个标准展位、18个特装展位,参展单位涵盖20多个国家,商品种类达万余款。据介绍,整个展会商品集国际化、多元化、品质化于一体。丹东本地60多家优秀企业亮相展会,产品涉及智能装备、服装服饰、食品特产、非遗文化等多个领域,各县(市)区、经济区特装展位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另外,省内贸促系统展团、供销社系统展团,以及来自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的知名企业均来丹展示名优产品。展会期间,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齐亮相。中外艺术品展、奇石展等也将为丹东市民奉上一场文化盛宴。记者:邢漫10/17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宽甸: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秋日阳光洒向生机盎然的宽甸大地,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今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首战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工作理念,着力围绕10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抓服务、优环境,做好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跟进、全方位服务、全流程提速,各项事业跑出“加速度”,实现新突破。投资48.38亿元的本桓宽高速公路完成动迁,全线开工;投资49.5亿元的兴边沿江公路开工准备工作就绪;投资1亿元的秋实食品深加工及冷链仓储一期和投资1.2亿元的中创铝业新型铝材项目竣工投产;“宽甸六堡”展览馆完成主体建设,赫甸城城址保护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今年以来,宽甸41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复工40个,总投资118.16亿元,开工率97.6%。与此同时,宽甸抓住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布局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契机,谋划政府类投资项目45个,总投资33.43亿元。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为项目建设引来“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宽甸不断加强统筹调度,把精力集中到经济运行上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释放最大增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132次,对接洽谈企业81家,签约项目14个,其中落地开工11个。总投资30亿元的河北盛通投资集团石英岩矿产和光伏砂产业园项目在青椅山工业园区落户,预计投产可实现年利税12亿元。记者/曲丹凤10/16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丹东新增两家省级绿色工厂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第八批)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丹东市耘垦牧业有限公司、东港市华瑞彩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工厂是指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是各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来源/辽宁省工信厅官网10/13
- 【牢记嘱托显担当 首战之年建新功】元宝区: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振兴“新图鉴”休闲游备受青睐、亲子游热度攀升、文化游态势喜人、温泉游高开稳走……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元宝区充分依托山水禀赋、人文风景、优质产业,以节促旅、以旅富民,实现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增长。9月29日~10月6日,元宝区新安街、大黄鸭生态园、宗裕温泉度假区、博恩国汤馆等旅游场所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近年来,元宝区将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文旅体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打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精品项目,传统优势与后发动能同频共振。2021年,元宝区充分释放中心城区地理优势,对新安街进行改造升级,“旧街景”摇身一变,成为集特色美食、时尚潮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消费“新地标”。今年1月,元宝区新安街被评为“辽宁省旅游休闲街区”。持续丰富旅游市场产品供给,促进辖区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精心包装策划的大黄鸭生态园、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等亲子游、研学游线路,让赏自然风光、品田园之乐的近郊旅游成为市民消费新选择。先后举办“元宝雪花啤酒烧烤音乐节”“大美辽宁2023环沿海休闲带体育产业全国百台房车巡游活动暨寻迹辽宁主题活动(丹东站)”等节事活动,进一步激活了文旅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激活文化底蕴,推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艺术“联姻”、与平台“牵手”。陆续推出《鸭绿江边的故事》《心中的朵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原创舞蹈和舞台剧作品,让家国情怀、城市印记等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大众视野。充分利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举办2023中国丹东评剧百花节、全国京剧名票演唱会、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演出、古典舞大赛、广场舞展演、少儿故事大奖赛、书画摄影展览等惠民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传播氛围。接下来,元宝区将继续紧密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相关部署,聚焦“丹东中央城镇休闲游憩区”总体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节促产、以赛兴区”的发展理念,布局文化记忆、商贸休闲、温泉康养、田园游憩四大片区,开发乡野漫游、老安东文化体验及主题自驾三条旅游路线,培育“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新业态产品,巩固节事赛事活动品牌效益,全力促进文旅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双提升,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振兴发展“新图鉴”。记者/李雯琪10/13
- 【快看】20多个国家万余款商品参展10月12日,记者从市贸促会了解到,首届中国(丹东)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共设350个标准展位、18个特装展位,参展单位来自20多个国家,共展出商品万余款。丹东本地60多家企业亮相产品涉及智能装备、服装服饰食品特产、非遗文化展位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辽宁省贸促系统展团供销社系统展团以及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地知名企业纷纷来丹展销名优产品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朝鲜、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塞尔维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为展会添彩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中外艺术品展、奇石展等记者/邢漫10/13
- 辽宁省丹东市:“嗨购+畅游”双丰收“中秋钜惠,惠不可挡”“乐购丹东,惠享美好”“金秋盛荟购物季”……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丹东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积极借助节假日人流聚集优势,线上与线下促销活动并行,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近30场(次),有效提升国庆期间消费增长6500余万元。丹东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尽情购物”,精神与物质双丰收。“黄金周”期间,丹东市持续开展“乐购丹东,惠享美好”促消费系列活动,举办首届“电商嗨购节”。此次活动是丹东市打造的又一长效促消费品牌,旨在深入挖掘消费热点,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活动围绕绿色智能、红色景区、金黄丰收多种元素,设立了新能源汽车展销、绿色家电嗨购、本地特色美食、家装地产、地工产品、农特产品、后备箱文创集市、文艺演出等八大板块,覆盖丹东地区多达80余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商户,将商业、电商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丹东商贸企业的活力与魅力。活动期间发放了100万元家电及电子产品惠民消费券供消费者在参展商户使用核销,有效拉动消费3500余万元。与此同时,丹东市各县区均推出精彩纷呈的各种促销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振兴区积极开展“金秋盛荟购物季”“浓情中秋,喜迎国庆”“国潮文化节”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20场次,全力拉动消费市场活力。元宝区举办“汇聚元宝·元宝惠民”2023年国庆黄金周促消费活动,通过云闪付APP发放惠民消费补贴20万元。宽甸满族自治县举办2023辽宁省秋季文化旅游启动仪式暨第十八届丹东宽甸天桥沟枫叶文化旅游节活动,以“金秋胜景宽甸游,赤叶灼灼天桥沟”为主题,带动旅游消费。记者:王卢莎10/11
- 聚焦群众需求 社保服务提质增效“真是太感谢了,我妈知道开资了心情好多了!”近日,居住在外地的王晓娟为她患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来办理业务时提供的待遇领取银行卡的银行信息为15位身份证号码,导致待遇暂时无法发放,待遇部主动为其联系银行更改信息,办理银行发放重新签约等业务,同时协助她办理异地就医。今年以来,丹东市社保中心以践行“聚集群众需求、践初心暖民心”为抓手,主动服务,深耕细作,以实际行动提升办事群众体验感、满意度。近期,丹东市社保中心待遇部协调软件公司有序开展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类基数调整,国家统筹养老保险经办系统正式启动后中心积极整理历史数据,为丹东市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系统待遇支付类操作提供便利。深耕“免申即享”的工作原则,基数调整我申请、基础数据我跑腿,采用无扰式工作方式将退休职工待遇支付到位。“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真是好,把怎么办理养老金领取给我讲得可清楚了,既是及时雨,又是定心丸。”来办事大厅咨询办理的刘女士为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近日,前来咨询业务办理的群众人数增多,主要是咨询本年度养老金调整后的待遇。中心精心挑选了10名熟知政策、精通社保业务的骨干,分别就企业参保、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待遇申领等方面进行细心、耐心的解答,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对人社政策了解和掌握得不全、不深、不实的问题。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人社局官方网站、办事大厅LED屏幕、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对灵活就业人员缴费主体移交到税务等政策进行宣传,讲明白政策,说清楚程序。连日来,中心采用跨业务交流学习的方式,安排所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着重学习统一经办服务要求,认真落实《关于印发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遗属人员领取待遇资格认证专项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相关要求,深入排查养老保险待遇发放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建立暂停待遇人员常态化清理机制,把握时间节点,加快推进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对排查出来超过认证周期未认证的遗属1852人,进行暂停发放,对停发满6个月后,仍未申请待遇恢复的终止1938人,做待遇终止业务,有效预防死亡冒领、违规服刑领取现象发生,避免社保基金流失。记者:李美臻10/10
- 辽宁省丹东市:聚焦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传统制造开启智能化转型,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今年以来,丹东市扎实推进“数字丹东”建设,聚焦创新引领,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不断提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装修一新的厂房里,整齐摆放着数十台电脑,墙上大屏幕显示的数字化车间实时画面中,智能化生产线平稳运行,焊接机器人、精加工机械手左右腾挪,精准完成设定的加工工序……这是近日记者在位于东港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数字赋能重塑企业运营生态,打造敏捷运营体系。智能化生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企业运营成本。”该公司副总经理潘兴华介绍,在数字化改造中,公司购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数据价值化、业务信息化、工作电子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近年来,在“机器换人”技术推动下,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焊接车间,我们购置了5台焊接机器人,现在只需两名工人就可以保障运转,而且产品质量更可靠、焊缝更美观。”潘兴华说,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实现了用工成本缩减、产能不断扩大的喜人局面。在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裁片、整烫、检查、包装等工序,全部通过数据化智能管理系统完成。总经理于文福介绍,除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升级外,公司目前正在抓紧筹建虚拟服装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集成了前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汇聚了服装产业的各环节资源。“通过虚拟服装产业园平台与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帮助品牌商解决新供应商开发交期和质量风险高以及资源有限等问题。”于文福说,平台建成后,将很大程度推动丹东市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丹东日牵物流装备有限公司和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只是丹东市众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我市聚焦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丹东市高新技术企业竞相迈入“智改数转”新赛道,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瞪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合作区5G+标识解析智慧工业平台入选2023年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示范项目;4家企业入围2022年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资源池服务商(第一批)拟定名单。此外,丹东市还开展了2023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征集工作,目前共征集124个应用场景;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工作,目前已完成两化融合评估企业数量55户,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企业数量35户;推荐87项产品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重点研发项目计划,34项新产品企业申报省级工业企业创新产品,8户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下一步,丹东市将强化示范引领,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转型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广、行业影响力强的典型标杆、试点示范,以标杆示范带动融合加快发展。同时,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打造“产业大脑”,实现要素资源互联互通。围绕九个园区打造区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加快智慧园区、“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助推丹东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记者:王洪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