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孤山村:反季种植开辟致富新路
    1月14日早上,记者在楼房镇孤山村看到,陆续有收购车辆到该村村集体蔬菜种植试验大棚前,等待着刚摘下来的茄子。还有不少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来学习种植技术。2021年初,为帮村民寻找适合的大棚种植蔬菜品种,孤山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由班子成员在村集体大棚开设试验区,专门种植反季蔬菜,如今这满棚的茄子就是试验成功的品种之一。“在这之前,本地冬季大棚里几乎没有种植茄子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暖棚茄子种植对温度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必须要在27℃左右,以往的暖棚高度都是3米多,光照不够温度很难达标,村集体试验大棚高度是5.8米,充足的光照让反季种植大棚茄子成为可能。“每天7点多来给大棚掀帘子,如果村里没啥事,大家几乎都在大棚里,也方便随时解答村民的疑问。”村负责人介绍。为帮村民更好地总结一手种植资料,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吃住在大棚。从7月下旬喷苗,到如今收获,茄子每个生长周期的状态、易发病虫害处理、特别是温度的掌控,都被他们逐一记录。据了解,该种植品种名为茄王,和当季外地茄子相比,茄王的口感更软一些,和大地茄子口感几乎一致。大地茄子收购价格一般在2元多1公斤,而反季茄子大概能卖到8元1公斤。村里主动联系到市内食堂、蔬菜批发市场拓宽销路。面对着大棚一角正在试验的小白菜、生菜、空心菜、油菜等菜苗,村负责人满脸笑容地说:“路子都给村民趟好了,就等他们来学技术赚钱了。”楼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镇村引导,帮村民寻求致富新路,是近两年镇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一直以来,中规中矩的种植观念如实地体现在了村民们的收入上。为转变村民观念,楼房镇在有条件的村开展试验点,村集体引导村民开展多种种植、反季种植,同时帮村民出谋划策,对种植品种进行潜力开发,带着各村农产品参加各种展销会,帮村民找销路。镇里还积极争取资金,扩大村集体大棚建设面积,既帮助村民选种新的种植品种,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01/20
  • 辽宁丹东新增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丹东振安经济开发区、丹东振兴经济开发区两个市级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丹东市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个,其中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高新区1个,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的工作目标,开发区布局进一步优化。此次升级的振安经济开发区(原振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67平方公里,分为10个区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功能纺织制品等产业;振兴经济开发区(原汤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6.65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重点发展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等产业。
    01/20
  • 辽宁丹东五龙背镇:蓝莓成百姓“增收果”
    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村民孙涛家的暖棚里春意盎然,5个大棚1800多株蓝莓已进入盛花期,收获在望,疏花、授粉等增产措施保证了蓝莓的质量和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众多回头客已早早就来预订。五龙背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让蓝莓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增收果,助力乡村振兴。
    01/19
  • 辽宁丹东:新品赤松茸丰收,冬日采摘忙不停
    冬日里寒风瑟瑟,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上尖村永志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大棚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粗壮的赤松茸从菌棒中顽强地钻出来,犹如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九连城镇党委、政府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整合流转土地,发展壮大种植业。去年,上尖村引进赤松茸新菌试种,获得成功,在寒冷的冬天喜获丰收。吸引大批市民前来采摘,农民们在农闲时节也忙个不停。(图片来源:九连城镇党委)食用菌合作社通过“批发+零售”的形式,用“农业采摘+旅游”的方式促进销售。目前,全村种植7个大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摘,不仅满足了节前市场需求,更丰富了群众“菜篮子”。九连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赤松茸种植产业,在发展本地农业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增加务工收入。与之前种植的香菇比较,每个大棚能多收益5万余元,市场前景很好。
    01/19
  • 辽宁丹东宽甸:抱团经营强了山村富了乡亲
    “过去,我们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现在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村子富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在年终岁尾之时,盘点着一年的收入,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党总支书记陈希金骄傲地说。近年来,石柱子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合作社,建立抱团经营模式,做优石柱参品牌、发展壮大红松等绿色产业,在“绿水青山”间创造出“金山银山”。石柱子村的石柱参培育历史悠久,曾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的美誉。“石柱参是个好东西,但之前参农们单打独斗,卖不上价,只有把大伙集中起来,才能让石柱参产业大步发展。”陈希金说。为了壮大石柱参产业,村党总支依托当地石柱参产业优势,村里把第一个“党支部+”项目确定为石柱参项目,打造石柱参品牌。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户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成立石柱参品种繁育基地,打造石柱参品牌,石柱参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及入社农户“三方共赢”。目前,全村发展石柱参1.1万帘,年收入达3000万元。石柱参品牌越叫越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小时候听说过摇钱树,现在算开眼界了,红松树就是摇钱树呀!”望着十多年前栽下的红松,80多岁村民高元生高兴地说。十多年前,得知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红松嫁接技术,且红松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陈希金马上带领村干部前去考察、论证。为了消除村民发展顾虑,陈希金率先砍掉自家67亩板栗树,为村民打样,提出“逐步取代法”栽种红松苗。在村干部的带动下,2006年春天,村民们将8000亩的红松苗栽种到板栗树间。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下,石柱子村通过“党支部+”发展模式,先后栽植红松苗400多万株。如今,石柱子村红松林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村90%以上农户发展了红松产业,村红松产业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部分农户仅松塔一项收入就已超过10万元。
    01/18
  • 辽宁丹东:新增8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近日从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经辽宁省知识产权局组织评审和社会公示,确定丹东市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优耐特纺织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2021年度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至此,丹东市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总量达39家。2021年,丹东市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丹东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广泛走访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并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助推企业转型成效明显。丹东市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引导更多企业申报国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助力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01/18
  • 辽宁丹东: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在丹临床试验
    1月16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TaiChiB“多模式一体化数码放射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启动大会在丹东市第一医院举行。这标志着世界首台直线加速器与伽玛刀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将在丹开展临床试验。该系统通过直线加速器与伽玛刀同步加量或异步补量的形式协同配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剂量分布优势,为患者制定高质量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实现非常复杂的剂量分布要求,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TaiChiB“多模式一体化数码放射治疗系统”是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丹东市第一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长安医院共同承担项目临床试验,是该项目中唯一的地市级综合医院,将为丹东地区放疗及肿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丹东市第一医院作为丹东市肿瘤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丹东分中心,省放射治疗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级诊疗平台、专科联盟单位、丹东市肿瘤质控中心,并于2021年肿瘤医院获批组建辽宁省肿瘤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这是目前丹东市唯一一个省级重点生物工程实验室。
    01/18
  • 辽宁丹东:“鸭绿江英才计划”会聚发展人才
    2021年12月23日,丹东市人才办与北科院科技智库中心在北京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研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联系对接工作机制,利用北科智库高端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丹东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的一个缩影。去年初以来,丹东将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去年以来,全市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2人。丹东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战略,找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关于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人才“引育用留”,重点组织实施“鸭绿江英才集聚计划”“鸭绿江英才储备计划”“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鸭绿江英才就业计划”。丹东面向全社会张榜揽才,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开展政策发布,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发布以来,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被列入省“带土移植”科技园项目,全市7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完成签约,新引进13个“带土移植”团队入选省级“带土移植”项目库。坚持引才与育才一体发展,丹东深入挖掘域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区域、产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人才引进、培育环节上持续用力,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会聚起来,着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鼓励用人单位精准引才,对符合条件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心技术骨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落实超岗聘用、职称评审“直通车”、工资津贴相应倾斜政策,在行业领军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丹东积极探索专家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机制,促进一批符合产业需求方向、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一年来,围绕汽车增压器、食用菌和满族医药等产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丹东积极对接院士专家来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精准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项目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2021年,新备案丹东运动户外服装、丹东禽蛋、丹东鸭绿江淡水鱼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东方测控、百特仪器、恒星精细化工等企业为盟主单位,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
    01/18
  • 丹东获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最佳进步奖”
    1月13日从丹东市商务局获悉,辽宁省商务厅近日对在2021辽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城市进行表彰,丹东市第二届电商直播节荣获“最佳进步奖”。1月10日,由辽宁省商务厅联合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和辽宁省乡村振兴局共同举办的2022辽宁5G电商直播年货节正式启动。活动现场,辽宁省商务厅对在2021辽宁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城市进行了表彰。丹东第二届电商直播节2021年9月17日在天赐未来城举办,活动亮点纷呈,直播节期间共进行了1500余场直播,观看量近1亿人次,参与主播160余人,直播销售额2.45亿元,超额完成了直播节销售指标任务,在全省各市排名提升幅度最大,获“最佳进步奖”。
    01/17
  • 辽宁东港市:严寒中多个项目开工
    正值寒冬,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多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东港经济开发区滨海西区,计划入驻企业30家,带动投资55亿元,将成为东港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加工区、北方主要水产品交易与贸易中心、国内重要水产品研发与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8家,总投资9.23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东港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转身向海,经略海洋”发展战略,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聚焦“三篇大文章”和数字经济赋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现已完成产业园“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全区5G基站建设,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计划新建集科研、生产、冷藏、贸易、物流、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化物流仓储周转中心项目和科技研发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货物仓储周转和东港海鲜孵化、养殖以及加工研发水平,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