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凌源市召开今年是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10月11日,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仪式在凌源市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会期间,凌源市还举办了“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化石”科普特展,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集中亮相,生动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凌源市以此为契机,持续讲好化石故事,进一步叫响“一朵花、一只鸟、一池汤、一道光、一座城、一群人”魅力之城品牌,打造“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京郊漫城、北国凌源”城市品牌。专家学者参观“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模式标本)化石科普特展”。(摄影:张旭)以凌源命名的各类化石超过30种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朝阳市委和市政府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凌源市委和市政府承办。热河生物群是大概1亿多年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生物群。因为这个生物群保存了许多非常精美的化石,为研究地球历史上许多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一个化石宝库。热河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和“中生代的庞贝城”。凌源,有通往亿万年前的“时光隧道”。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首先提出了“热河系”,专指凌源地区含化石的地层。从此,凌源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向世人展示中生代独特的陆地及淡水中动物和植物群落生态系统。“中华古果”被确认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攀援始祖兽”为目前已知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填补了原始真兽类哺乳动物演化史上的空白;凌源潜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陆相湖泊中的爬行类之一,为研究水中爬行类的演化、分支首次提供了依据;国家一级保护类娇小辽西鸟,是目前世界上鸟类最古老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凌源发现并以凌源命名的各类化石超过30种,堪称世界第一,被称为“花鸟源头”,凌源及其所属的辽西和周边地区是侏罗纪与白垩纪鸟语花香的生命乐园。在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作了主旨演讲和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作了《重建鸟类的起源: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作了《中生代若干重大地质环境事件与植物多样性变化》报告;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作了《中国“中生代的庞贝城”:从科学发现到科学普及与传播》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作了《中国白垩纪翼龙动物群》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姬书安作了《热河生物群爬行类化石Monjurosuchussplendens中文译名讨论》报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作了《热河生物群孔子鸟——迄今最早完成鸟类形态转型的鸟类》报告;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王丽霞作了《讲好中国化石故事,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右1)在凌源热河生物群发现地讲解地层剖面。(摄影:张旭)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精彩亮相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期间,热河生物群百年学术论坛·精品(模式标本)化石科普特展在凌源开展,百余件古生物化石精品集中亮相,生动讲述生命演化的故事。特展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单位的百余件模式标本。本次特展将化石与艺术相融合,展示了以“花鸟故乡”“与龙共舞”为主题的国风系列,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凌源皮影与自然遗产凌源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相融合,令人耳目一新。活动主办方介绍,值此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之际,在朝阳凌源举办此次特展十分有纪念意义,这也是部分模式标本首次回归它们的产出地。模式标本是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材料,是同类化石中最具科学意义的标本,模式标本定义了古生物学研究的绝对标准,堪称古生物化石中真正的“国宝”。特邀来凌源参加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的古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化石研究和保护的专业工作者及化石爱好者共同观展。在观展中,专家学者担当起了“讲解员”,讲述这些瑰宝的发现经历和重大意义,并不时解答“粉丝”们的各种疑问。观展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特展让化石活了起来,生动展示了百年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历程。热河生物群发现与研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我国古生物学的诞生、发展和辉煌,让辽西大地成为世界古生物学与化石研究的圣地,而朝阳地区又处在核心位置,期待未来,这片土地能发现更多关于生命演化与地球变迁的奇迹。讲好化石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10月12日,凌源市邀请古生物化石领域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生们送上科普大餐。在凌源实验小学,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以恐龙之谜为题,讲解恐龙名字的由来、恐龙的分类等知识,带领学生探寻古生物文明的奥秘,感受恐龙世界的魅力。在凌源市凌河小学,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结合恐龙化石的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化石的价值和物种进化历程等内容,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古生物的神奇,领略化石之美。化石为媒释放文旅新活力10月11日,《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新书首发仪式在凌源市举行。《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详细介绍了凌源古生物化石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对凌源地区发现的淡水古生物化石、古鸟类化石、恐龙化石、翼龙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昆虫化石、植物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以辽西凌源为中心的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热河生物群与凌源化石》这部作品为读者开辟了一条认识热河生物群以及凌源地区出土的化石的新路径,让更多的人了解热河生物群,了解凌源这座城市。“世界上第一朵花在这里绽放,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这里是享有‘一朵花、一只鸟、一池汤、一道光、一座城、一群人’美誉的魅力之城。在热河生物群发现百年之际,我们通过讲好化石故事,让化石资源活起来,让化石项目火起来,进一步叫响‘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京郊漫城北国凌源’的城市品牌。”凌源市委主要领导说。凌源不仅化石闻名遐迩,而且也是中华文明寻根问源的圣地,域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至15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这里还有被誉为“全国八大名泉”之一,有“矿泉之花”美称的热水汤温泉等。在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会上,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西分院发布了《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2023年—2035年)》,以牛河梁文化为统领,以文化旅游、温泉康养、森林运动、花卉休闲为主导,以构建大景区、产业大协作、空间大联动为发展战略,助力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规划提出,凌源将打开京沈通道国家级视角,举全市之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环京快旅漫游带首选胜地和“京津冀东翼的生态后花园”;以强格局打造凌源市南北旅游增长极和全域旅游环线,并将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市域北部旅游核心;利用牛河梁遗址、热水汤温泉、国家级现代花卉产业园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区,使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凌源新的经济增长极。10/20
- “链”通世界 “智”启未来——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侧记十月金秋,多姿多彩。浑河岸边,再度“会”聚全球目光。10月18日,以“赋能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盛装启幕。来自全球的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在这里发表真知灼见、畅想智造未来。这是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一次智慧碰撞,也是展现行业最新成果的高端舞台。通过共享创新成果,共商合作之道,共谋发展之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2019年以来,盛会已在沈阳连续举办5届。辽宁,聚焦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融合应用,加强政策支持,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全省数字化变革迈入新阶段。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助力东北地区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深入探讨新时期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辽宁“网”事,愈发精彩!10月18日,以“赋能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摄影:查金辉)共享创新成果发布《工业互联网与工程机械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汽车制造业5G新连接技术;举办省政府与中国科协、东北大学共建“工业互联网战略研究智库”、沈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开幕式上,密集发布一系列创新成果。一次次落笔、一次次牵手,集中体现了工业互联网深植各地各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省政府与中国科协、东北大学共建“工业互联网战略研究智库”,汇聚跨学科跨领域的相关全国学会、高校高端学术和人才资源,将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沿、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等领域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沈阳市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政产学研用”各方,以“行业出题、产业答题、供需协同、市场化运作”为指引,组建沈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旨在共同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沈阳经验、辽宁模式”。前沿技术,还要“开花结果”。“华晨宝马从2019年开始携手运营商伙伴布局企业级5G网络,在今年成功地将5G技术应用于华晨宝马的汽车制造流程中。”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门副总裁冯睿科表示,该技术实现5G第一次进入汽车行业核心生产环节,并成为5G在工业实时控制领域首个商用落地的案例。共商合作之道辽宁的优势在工业。工业振兴是兴辽之基、富民之要,既关系到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所在。大会在带来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围绕合作发展应用工业互联网进行了良好互动。开幕式上,省政府与360集团,鞍钢集团与中国广电、中兴通讯,沈阳市政府与中国联通、华为公司、360集团、奇安信、软通动力、辽宁电力,大连市政府与中国联通、奇安信、华为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赢,引领辽宁工业振兴、工业现代化走进新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定不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绿色能源”为战略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这需要产学研等领域的广泛参与、深度融合,不遗余力推进。盛会开幕式还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合作中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具有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显著优势,而要建立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云网融合保障体系生态,仍需多方聚焦聚力关键问题,创新理论方法,攻克关键技术,进而从更高维度支撑打造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说。共谋发展之策工业互联网未来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愿景?在本届大会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IO陶景文看来,工业互联网推进越快,对安全的强调就越重要,因为新型的工业互联网不仅连着人、企业,还连着资产以及生产中形成的数据资源等。既要尊重数据主权,又要化解数据交互流转的矛盾,这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技术的完善、法制的健全等,进而实现生态内、产业内、国家间数据共享与管控的平衡。“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启示,就是要利用5G、AI、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工业制造过程从反应型、纠错型向预测型、预防型转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互联,促进实体经济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目前,全国基本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000万台(套),已建成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前景,比如人工自愈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分享自己的观点说,“工业系统千差万别,装备种类繁多,结构、工况及故障机理复杂,仅靠IT人员数据分析、计算速度快,难以实现溯源诊断与智能运维。而新一轮工业革命,网络化监测、智能溯源诊断加人工自愈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机器装备制造系统自主健康代替人工维护,将赋能新一轮科技革命,进入自愈化时代。”展现宏大愿景,汇聚创新智慧,数字浪潮正澎湃而来!10/20
- 辽宁省辽阳市:以美术记录辽宁工业遗迹10月16日,由辽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文联、市美协举办的“以美术记录辽宁工业遗迹”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在辽阳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于10月22日结束。辽宁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这为工业题材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和地域代表性。此次展览的作品是省文化名家王学东和多位艺术家围绕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以美术记录辽宁工业遗迹”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此次展览分为两部分,通过油画、水彩、水墨等40幅作品,对辽宁工业遗迹进行历史再现和艺术表现。《工业记忆》部分,记录辽宁工业的遗迹和曾经的辉煌;《工业乐章》部分表现现代工业的繁荣发展。10/19
-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会“我们走在大路上”成功举办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堂弘扬“鲁艺精神”的思政课。10月15日,沈阳音乐学院建校85周年大型主题音乐会“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沈阳上演,从《黄河颂》《南泥湾》到《白毛女》《映山红》,每一部记录沈音“从延安走来”荣光与传承的作品都燃起了观众难忘的记忆和心中的激情。如今,在这一舞台上演绎经典作品的,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年轻面孔,鲁艺精神已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而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则是一代代沈音人基因中最鲜亮的底色。音乐会上,沈音年轻的学生、教师共同演唱前辈创作的《五洲人民齐欢笑》。鲁艺经典震撼人心的力量穿越时空大屏幕上,“鲁迅文艺学院”校牌,斑驳的字迹,述说着沈阳音乐学院“从延安走来”的历史,见证着这所学校红色基因的传承。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鲁艺在革命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众多经典文艺作品。几十年来,这些作品深入人心,被广为传唱,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音乐会上,沈阳音乐学院教师穆倩演唱了歌曲《南泥湾》。《南泥湾》自1943年在延安创作以来,一代又一代人传唱了80年,至今依然深受大众喜爱。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马可,当晚马可之女马海莹坐在演出现场,“当年延安鲁艺,操场就是礼堂,膝盖就是桌面,在这里,我的父辈们满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鼓舞激励人民,这就是延安的精神,这就是鲁艺的精神。”马海莹说。演出当天,教师史玉学和学生杨若辰演唱了歌剧《白毛女》精选片段《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现场观众深受感染,流下了感动的泪水。“78年来《白毛女》已公演无数次了,但每一次都引起观众强烈反响,鲁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史玉学说。战火硝烟的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鲁艺人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以艺术形式呈现,《黄河颂》《延安颂》等昂扬的歌声激荡在延安的每一个角落。沈音学子鲁艺精神在演唱中传承韩延文与赵祥树等6位学生一起演唱了歌剧《江姐》精选片段《绣红旗》《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片段,展现了沈音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魅力。“文艺为了谁?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一方舞台,百年风华。有着光荣传统的沈音人,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创作出众多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如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映山红》《那就是我》《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歌曲沈音学子一代一代地唱,每个学子都唱过无数遍,他们在演唱中传承鲁艺精神。作曲家傅庚辰和谷建芬是沈音的校友,他们创作的《映山红》《那就是我》两首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民族特色的红色经典歌曲,由匡祎、刘航演唱。沈音老院长李劫夫、秦咏诚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和《我和我的祖国》也在音乐会上唱响。“两位老院长的作品,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生动地阐释了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演唱者之一白丽萍说。“鲁艺精神”曾将无数中国人从精神奴役的伤痛中唤醒,歌唱人民群众每一个奋斗和实践的瞬间,更在今天的教育和创作中不断挥洒,为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读大一时,从校图书馆借来一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总谱,被夹在书中的借阅卡吸引,那张小卡片上,记录着20多年前的借阅信息,我发现,多次借阅此书的学生竟是我现在的任课老师,这是鲁艺人一代代传承红色血脉的见证。”学生李传毅说。“我们从延安走来,来自抗日救亡的烽火年代……”音乐会上,赵恒心作词、吕威作曲的《血脉》深情表达了鲁艺传人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展现了沈音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坚守文艺初心的使命与担当。10/19
- 第二届辽宁省古琴艺术节在阜新落幕一曲《阳关三叠》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古琴的韵律之美。(受访者供图)铮铮弦上音,幽幽古琴曲……10月14日,为期11天的第二届辽宁省古琴艺术节在阜新市落幕。本届古琴艺术节上不仅有经典古琴曲目上演,还通过公益性讲座、古琴文化展等形式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多地与古琴演奏者联动,开展系列古琴文化普及活动,为我省古琴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空前的音乐体验。本届古琴艺术节演出共有10首曲目,既有《阳关三叠》《关山月》《良宵引》等古琴经典传统曲目,或清幽恬淡、或雄浑高古,呈现琴乐雅韵之美;也有《卧龙吟》《四大景》等技法难度较大的现代古琴曲,或古朴厚重、或轻灵明快,7位古琴演奏者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对话古今,近距离品味古琴的独特魅力,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整场演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古琴的余音仍在萦绕,舞台上又传出素雅清脆的琴歌诗诵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在唐代非常流行的《阳关三叠》古琴曲的演奏者是身穿长裙的古琴梅庵派第五代传承人李旭,她与王嵩、王道、汤舒帷三位吟诵者以琴歌诗诵进行演奏,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让观众惊叹民族音乐的魅力。“古琴这个乐器不像古筝、笛子那样被很多人了解,我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古琴这件乐器及其演奏的曲目,作为一名古琴艺术传承人能把音乐带给大众、服务大众、回馈大众,非常有意义。”李旭说。开幕式演出结束后,在阜新市图书馆举办了“精讲古琴文化追寻千年回响”古琴文化与传承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于探讨古琴文化历史渊源、演奏技巧、音乐表达方式以及如何传承等主题,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琴文化的独特之处,吸引古琴文化爱好者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悠扬琴声古韵绽放——大闲古琴馆当代名家古琴展、琴谱展”也在阜新市大闲古琴馆举行,展出20多张古琴,此展集聚名琴、实物、文献、书籍、视听和互动于一体,从“琴”“式”“斫”“谱”“曲”等角度向观众展现古琴虚静高雅的人文之美,充分彰显了大闲古琴馆在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古琴文化的社会责任与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多地开展琴人联动系列古琴文化普及活动。“本届古琴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古风古韵与今声新韵的结合,既有传统琴乐的含蓄之美,也有当代琴乐的时代新声。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闪亮的艺术瑰宝,这次艺术节也让我们年轻人对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辽宁省古琴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张希多说。10/18
- 辽宁本溪:漫山枫叶醉金秋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本溪市的枫叶进入观赏佳期,红叶漫山,层林尽染,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新华社记者陈为摄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10月16日,游人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观赏枫叶。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 10月16日,游人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照。10/18
- 辽宁:跨山越海 2000多种农特产品汇聚大连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产品,伴着民族风情的乐曲……近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一期东厅人潮涌动,2023年大连市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拉开帷幕,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西藏那曲市索县、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辽宁省朝阳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以及大连市约130家企业、2000多种农特产品参展,以各自特色,展现地域风采,“点燃”展会热度,更生动展现大连市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农特产品展销会开幕第一天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摄影:杨国胜)据悉,此次参展的农特产品,很多是对口支援地区生产商和经销商从当地专程运到大连,确保供货渠道和产品品质正宗、优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143团9连职工倪泽寒告诉记者,参展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大连市民的热情,大连的援疆干部带队将新疆特色农产品带到大连,对于宣传新疆好物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此次展会是非常好的平台,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展会。”在展会开幕式上,大连、八师石河子市两地共1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大连市援疆工作队副领队宋浩表示,本次汇集了30家企业380余款新疆农特产品参展,致力于让更多的大连市民品尝到物美价廉的特产,消费助农,更希望借此机会积极推动两地部门和企业达成多项产业和项目合作,“我们有信心俘获现场嘉宾和市民的味蕾,更有信心推动两地携手共进、续写两地经贸交流合作新篇章!”在西藏那曲市索县的展台前,野生冬虫夏草、野生贝母等产品吸引了市民的关注,藏香、风干牦牛干、美容面膜等颇受欢迎。大连市援藏工作队副领队邵鸣介绍,此次展会是帮助西藏农牧民增加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体现,两地将继续通过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市政府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销会,通过消费助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大连市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基本情况,形成人人参与对口支援(帮扶)的良好氛围,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落在实处。记者:周爱娜10/17
- 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顺利召开 齐聚辽宁十四城知名品牌开幕式全景9月27日,“服务辽宁输出辽宁”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顺利召开。本次推介会以“一展、二赛、三演、四联盟”的形式,正式发布七星选品标准,齐聚辽宁十四城知名品牌,携手助推“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现场本次推介会的圆满举办,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辽品”、了解“辽品”,将品质优良的“辽字号”产品走出辽宁,走向千家万户,“辽品出辽”也将成为推广辽宁产品,辽宁品牌,辽宁文化的新名片。本次推介会由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主办,辽勤集团承办,并得到省委宣传部、省老字号协会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建立七星标准,让辽品最具竞争力为让辽宁优质产品走出家乡、走向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努力提升“辽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开幕式上,辽勤集团首次对外公布“七星选品”标准,通过整合公共标准,建立“辽品出辽”七星选品标准。根据评分情况,将符合标准的辽宁产品优选入库。目前已有27个辽宁品牌入选“辽品出辽”精品库。未来,辽勤集团将充分发挥服务资源和场景优势,为辽宁优质企业、品牌、产品搭建发展、推广、整合平台。“七星选品标准,设计了七个维度,分别是政府的标准认证、第三方权威检测、消费者口碑评价、媒体实时报道、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的认可、行业协会的综合评价、品牌权威智库专家的综合打分。”在推介会现场,省委党校教授李海鹏,为与会嘉宾解读了“辽品出辽”精品库七星选品标准及辽宁品牌地图。不仅如此,七星选品标准及辽品出辽选品的权威性也得到了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院的高度认可与肯定。七星选品标准的设立,进一步落实了辽宁特色产品市场,为拓展辽品产品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名品推介会现场名品推介会现场建立双产业联盟,带“辽品”走出去。辽勤集团充分发挥企业服务场景与品牌赋能优势,一方面把住产品关,汇聚更多的辽宁优质产品;一方面汇聚更多有集采能力的销售终端及采购商,建立辽品出辽集采商业联盟,打通产品上下游,助推辽品出辽走深走实。活动现场,进行辽宁优品产业联盟成员、“辽品出辽”集采商业联盟成员证书颁发仪式。众盟鸡蛋、汤泉一品酸菜、龙山泉啤酒等10家企业获“辽勤十佳优质供应商”证书,并正式签约入“辽品出辽”精品库。麦德龙、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等综合采购供应商,共同建立“辽品”集采商业联盟,将秉持服务“辽品出辽”理念,坚持“优势共享、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提升成本质量管控能力和水平,以更优惠的价格采集到更高品质的产品。十四城携手助力“辽品出辽”14市联手启动共同打造“辽品出辽”辽宁产品振兴,辽宁品牌振兴,凝结辽宁14个城市的共同期望。开幕式最后,由辽勤集团携手全省14个市,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共同启动“辽品出辽”的崭新篇章。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的开幕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辽勤集团对推动辽宁产品升级,“服务辽宁,输出辽宁”做出的努力,更让我们看到了辽宁产品走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辽宁美食表演赛现场辽宁美食表演赛现场一直以来,辽勤集团的选品团队扎根乡间地头,一直走在发掘辽宁优品的路上,努力将田地里的优品送上更大的餐桌。会上,主办方公布了辽品选品标准,辽勤集团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会场外还同步举办了2023“辽品出辽”名品展及“百城千味”辽宁国宾美食表演赛,促进与会嘉宾进一步了解极具辽宁特色的品牌及优势产业。10/17
- “海丝遗珍”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景9月29日,在鞍山市博物馆开展的“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此次展览由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福州市博物馆主办,展出的65件瓷器是从众多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来的代表性瓷器,包括清康熙青花青釉葫芦瓶、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碗等。这些被大海深藏了300多年的精美瓷器,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瓷器之美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景。“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州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附近渔民世代在此捕鱼而常会用渔网打捞上来瓷碗,故以碗礁为名。2005年,“碗礁一号”沉船被发现,同年,中国水下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历时三个多月,累计出水文物1.7万余件,出水文物多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碗礁一号”出水的瓷器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大部分为青花瓷器,少量为青花釉里红器、单色釉器、五彩器等。瓷器胎质坚硬,胎色洁白,胎釉结合紧密。青花瓷器型有盘、花觚、尊、香炉、罐、碗、深腹杯、瓶、盏、洗等,青花色泽明艳、层次丰富,大件陈设器画工精美,反映了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左图为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盘,右图为康熙青花青釉葫芦瓶。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不仅装饰题材广泛、图案布局巧妙合理,更在纹饰上面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现场,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观众可一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考古报告显示,“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地处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这里往北可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达泉州、广州等贸易港口,及至东南亚地区,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路。同时,沉船遗址出水了大量的遗物,以瓷器占绝大多数,另有极少量的木质、石质、铜质器物,多数归为外销商品。在此次展览中,清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盘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该盘的内外壁均饰十六开光雏菊纹,盘心为卷叶地五缠枝菊。张振玉介绍,雏菊纹又称“翠菊纹”,有学者认为它描绘的是地中海的一种花卉,具有典型的域外文化特征。这类瓷器有一个名字叫“克拉克瓷”,它是指明末清初的一种青花外销瓷器,其特征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它叫作“开光”样式的瓷器。在“碗礁一号”沉船瓷器中,就有一批绘有开光纹样的器物。还有一些器物的图案也与13世纪西亚地区银器的造型风格相似,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这都为推定“碗礁一号”运载的物品为外销货物提供了判断依据。张振玉认为,“碗礁一号”是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转运港的重要见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不仅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较高水平,也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20日。记者:谭硕10/16
- 辽宁:金秋好“丰”景眼下,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即将迎来收割期。各地实施选育良种、科学田间管理等措施,水稻丰产稳产已成定局。图为10月14日,一列高铁在大连庄河市一片金色的稻田间行驶,为千重稻浪增添了一份灵动。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