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省庄河市:扩大口岸开放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2月16日,庄河口岸扩大开放首航仪式在庄河港举行,新建的3个泊位正式对外开放,这进一步提升了货运服务、陆岛交通、临港仓储、冷链物流四大能力,开启了庄河口岸开放、国际经贸合作新征程,助力庄河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庄河位于北黄海之滨,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港口优势。近年来,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庄河市委、市政府在向建设区域引领性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北黄海生态型现代化海滨城市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深入实施“港口兴市”战略,大力构建陆海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自觉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大格局,在“黄海翼”构建一个辽宁乃至东北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通道,更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庄河港是大连五大核心口岸之一,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是黄、渤海沿岸距离韩国、日本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终年不冻港,同时又是国家级木材、水产品、再生资源及矿产等资源的重要进口口岸,是东北地区重型装备、家具制品及冷链物流重要的出海通道。2010年1月,庄河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20年,庄河市启动港区新一轮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新港区泊位改造、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升级、配套冷库建设等。据介绍,此次对外开放的3个泊位总长度478米,其中两个泊位为1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一个泊位为1万吨级通用泊位。目前,庄河港新老码头堆场面积近45万平方米,门机数量达到10台,设计年吞吐能力近1000万吨。特别是庄河港冷库作为国内离岸最近的冷库,库容达到13万吨。庄河水产品加工出口量占辽宁省半壁江山、占大连市七成,扩大开放后的庄河港,预计每年可承担进出口水产品业务超过100万吨,为庄河提升港口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提供重要支撑。12/20
- 魅力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免费啦近日,记者从辽宁省盘锦市国家5A级景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了解到,景区又给市民送福利了,即日起至2023年3月31日止,盘锦市本地市民持有效身份证件可免门票自驾入园。据了解,本次免费入园活动,需本地市民提前一天转发公众号“红海滩风景廊道”相关链接或抖音官方账号“红海滩印象”置顶视频至朋友圈或个人短视频平台,即可免门票自驾入园。作者:张营12/20
- 辽宁省朝阳市:探索非遗项目产业化新路径日前,朝阳市正式对外公布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名单,9家非遗特色小镇和15家民俗文化村榜上有名。作为全省创新之举,朝阳此次推出的这份名单,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且将有利于朝阳地区的乡村振兴。以皮影影雕闻名的凌源市北街街道这次入选了朝阳市第一批9家非遗特色小镇。(受访者供图)9家非遗特色小镇“按下”发展快进键暖色调的灯光下,一排排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的紫砂壶迎来一拨又一拨喜爱传统文化和紫砂文化的观众。“这把紫砂壶的纹饰,取材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非遗传承人、北陶艺术总监艾雅芝一边向观众介绍喀左紫砂的悠久历史,一边讲解每一件紫砂壶的巧妙构思。听完艾雅芝的介绍,观众王德蕊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一团紫砂泥,按照艾雅芝的指导,现场认真操作起来。“一直听说喀左紫砂出名,但真不知道它的历史这么悠久。今年春节,我准备带家人到这里现场感受下非遗技艺和紫砂文化。”王德蕊边做壶身边说。“北陶艺术”坐落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利州工业园区公司成立了11年,主要以紫砂壶的生产与销售为主。“北陶艺术”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喀左县利州工业园区对紫砂产业的扶持,不久前,利州工业园区又获得了一项称号——“朝阳市非遗特色小镇”。包括“北陶艺术”在内的利州工业园区的所有紫砂壶企业,将在这个非遗特色小镇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凌源市北街街道也同样获得了首批非遗特色小镇的称号。这个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影雕为主打的街道,处处可见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影雕元素。张佐飞的皮影雕刻工作室就位于北街街道上,听说街道获得了这个称号,这个多年从事影雕技艺的手艺人欢欣鼓舞,“凌源的皮影影雕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日前,朝阳市正式对外公布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名单,9家非遗特色小镇和15家民俗文化村成为名单中的首批成员。据悉,朝阳市此举为全省首创。朝阳市文旅广电局非遗科科长林爱华介绍,朝阳市今年年初正式启动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的申报工作,经过前期申报、实地考评、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流程后,该名单日前正式“出炉”。林爱华表示,朝阳市作为全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一直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非遗特色小镇与民俗文化村的设立,就是尝试在加强非遗产业的聚集与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与文化相互融合中的一个新路径。记者注意到,这9家非遗特色小镇既有喀左县利州工业园紫砂产业、凌源市北街街道皮影影雕产业等集聚区,也有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等集文化特色产品于一体的街区。15家民俗文化村“铺上”文旅融合富民路眼下,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下营子村的村民已经开始筹备明年的“跑黄河”民间灯会了。这个距今几百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中原一带的百姓闯关东来到了下营子村,将故乡习俗也带到了这里。“我连续两年参加过下营子村的跑黄河,那几天热闹,喜庆,看不够。”来自朝阳市内的居民吕天宇今年还打算到这里看“跑黄河”,再次现场感受传统民俗文化。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下营子村的村民们会自发在农贸市场前的广场上搭建16阵的“黄河阵”。在纵横交错的彩灯通道中欢腾跳跃,在载歌载舞中祈求新一年的丰收,每年元宵节前后,“跑黄河”成了吸引十里八乡、甚至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最隆重的盛会。“每年这个时候,朱碌科镇的饭店全爆满,‘跑黄河’成了当地的金字文化招牌。”建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智宏说。在此次朝阳市公布的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中,建平县朱碌科镇下营子村、北票市长皋乡长皋村、凌源市宋杖子镇二十里堡村等15个民俗文化村榜上有名。据悉,能获评成为首批民俗文化村,既需要村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需要村里有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林爱华表示,此次推出的首批15家民俗文化村,每个村亮点不一,各具特色。按照规划,朝阳市下一步将开启“民俗文化村+”的创建模式。“民俗文化村+旅游”“民俗文化村+餐饮”“民俗文化村+民宿”等都将成为丰富民俗文化村的重要方式,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撬动点。“我们秉承发掘文化底蕴、传承文化脉络的理念,探索文旅融合方式,让大家感受朝阳本土人文精神、民俗民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林爱华说。据了解,朝阳市将继续扶持和培养非遗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培养成熟一批后将再会命名一批。作者:朱忠鹤12/19
- 坚持生态优先闯出振兴发展新路——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纪实12月的辽东大山,寒风刺骨,位于大山腹中的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千余名建设者在埋深400多米的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地下洞室里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施工。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项目建成后,将把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山里的山水资源变成源源不断的电能,为保证辽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重要作用。清原满族自治县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森林覆盖率达71.32%,水资源总量为16.62亿立方米。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清原县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战略定位,科学施策,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保护青山绿水这一“立县之本”,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清原县城鸟瞰图。(摄影:张继仁)清洁能源产业渐成支柱锚定清洁能源产业,清原满族自治县先后引入抽水蓄能电站、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大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清原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与输水系统建在山体内,挖掘山洞成为土建施工的日常和核心任务。乘车驶入长1556米的进厂交通洞,尽头便是正在施工的地下厂房,这里是整个电站的“心脏”。地下厂房长222.5米、宽26米、高55.3米,相当于在岩石间开凿出一栋20层高的楼房,用于安装6台30万千瓦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在巨大的LED灯组照射下,整个地下厂房灯火通明,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引水系统压力钢管安装、混凝土浇筑、发电机组设备安装等工作。清原抽水蓄能电站EPC总承包部一工区衬砌一班队长张广君正说:“电站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整个班组一直在一线工作,大家都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加快完成电站建设工作。”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和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穿行于大山腹中的输水系统,开挖的隧洞总长度超过10公里,厂房建于大山腹中,埋深达300多米,施工难度极高。今年9月,电站下水库下闸蓄水,目前,1号机组—5号机组的座环蜗壳全部吊装到位,1号机组、2号机组发电机层混凝土浇筑已经封顶,上水库进出水口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接下来,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将抓紧机组设备安装、上水库下闸蓄水、输水系统充水试验等一系列后续建设工作,确保首台机组按时投产发电。预计到202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25年3月,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生物质能是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于电力、热力、农业等多个领域。清原4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是清原县引进的又一重大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进入项目入口,有4排建筑,依次是生活区、水处理功能区、主机区和原料供给区,每个区域由厂内公路隔开。在循环水处理区,中能建投(清原)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东介绍:“发电项目离不开水,这套装置日用水2000多吨,日耗水200多吨。”他手指对岸翻建一新的红透山镇污水处理厂继续说:“那里每天集中处理城镇居民生活污水1500吨左右,通过新修的管道,直接输入眼前这套循环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进入锅炉,生成热能驱动发电机组发电,接着进入城镇供热系统,可供暖30多万平方米。水流过千家万户逐渐冷却,经过再处理、再加热、再发电,循环往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可观。消耗部分再从污水处理厂补进中水。”在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厂区,记者看到,偌大的原料储存区内堆满了玉米秸秆、木屑、树枝等农林废弃物。“我们的生产原料就是农村最常见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中能建投(清原)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东说,项目投入运营后,全年可消耗农林废弃物28.4万吨,发电3亿千瓦时,供热30万平方米,年节约标准煤12万吨。随着抽水蓄能、风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能源项目陆续投入运行,清原清洁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5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产业正在成长为清原县的支柱产业。中草药种植成了清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源:清原县委宣传部)金“药”匙开启致富门12月7日,走进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十多公里长的山沟两旁,是成片的中药材,写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绿色标志牌不时闪过。在村委会旁的一栋灰色仓库里,烘干完的龙胆草,垒起了一座座小山,准备销往市场。“这一包50斤,能卖4000元钱。”椽子沟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说,现在,村里95%以上的农户依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几乎家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现在,椽子沟村的许多农户已走出山沟,去外村、外省包地种植药材,享受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清原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据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环评报告评价,清原县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基本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全县境内野生道地中药材有560余种,可开发的大众中药材有104种。近年来,清原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项目强力推进,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做强优势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提质增效。目前,全县种植龙胆草、人参、穿山龙、威灵仙、玉竹等道地中药材30多个品种,“清原龙胆”已成为一张名片,品牌价值达1.33亿元。清原县还被授予“北药道地中药材全国第一县”称号。为推进道地中药材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清原县投资200万元分别在英额门镇、湾甸子镇、大苏河乡等8个乡镇建设了集中连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攻关区1个、核心示范区10个、辐射带动区3个,“三区”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运用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环保、节本高效新技术种植中药材1.1万亩。清原县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史先婷说:“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就是大力推行统一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和技术指导以及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确保基地生产主要环节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清原县还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大型药材市场设立了信息站,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药材生产、销售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药材经纪人、合作社、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县药材产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市场销售稳定,产业前景广阔,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当前,清原县正不断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注重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药材加工厂,将中药材生产、加工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创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2022年,清原新发展中药材1.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预计实现中药材产值11.6亿元。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清原境内山水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立足生态旅游优势,清原县聚焦“全域+全季”旅游发展主题,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形成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大苏河乡南天门村深藏在大山里,曾是省级贫困村,山地多、耕地少,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从2015年起,南天门村依托与红河谷漂流景区相邻区位优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成立了“清原浑河谷农业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集体经济增收项目。2019年,南天门村又通过招商引进辽宁隆门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亿余元建设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系列项目,建设9D玻璃吊桥、高空玻璃水滑道、高空秋千等十余个游乐项目,年游客量达10万人次。看准旅游业的前景,不少农民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品,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刘长春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随着景区建设的逐渐完善和知名度的提升,每到旅游旺季他家都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如今,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已成为继红河峡谷漂流景区之后又一张清原旅游的亮丽名片。村党支部书记朱永顺告诉记者,通过发展旅游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6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2万元。南天门村当时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禀赋,清原县已逐步驶入“全域+全季”生态旅游的快车道,全县逐步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百姓真正尝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甜头,绿水青山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未来,清原县将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全面发展,立足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深化项目带动,着力将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长沙村特色村寨、沙河子满族民俗村寨等旅游景区“穿珠成串”,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套餐”,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作者:崔振波12/19
- 辽宁省阜新市:积极创建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 “煤电之城”竞逐绿色转型赛道由黑变绿,阜新这座传统能源城市发力深耕新能源产业,悄然间,城市面貌、产业格局为之一变。今年9月,阜新市将创建全国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列为“八大攻坚战”之一,市级领导挂帅出征,阜新市发改委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强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捷报频传,凯歌频奏。在阜新城乡,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随处可见。(摄影:朱学著)“新能源+”模式全面实践11月9日,嘉寓集团阜新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竣工投产。嘉寓集团是阜新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一期投资的“光热+”生产线已于2020年底投产。此次投产的是二期项目,是东北地区自动化程度、技术水平、转换效率均一流的超级组件工厂。看着车间里忙碌的生产场面,嘉寓集团东北区域总经理葛小磊感慨万千:“基地能够顺利投产,工作专班功不可没。他们多次到企业走访调研,积极搭建对接平台,终于促成嘉寓集团与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混改合作。”在短短3个月内,两家公司强强联合,项目快速落地,盘活了生产基地,填补了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空白,可谓“一举三得”。嘉寓集团是工作专班全力以赴为企业排忧解难、助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阳光电源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破土动工,13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61个新能源本地消纳项目进入重点项目库,“新能源+工业”“新能源+农业”“新能源+城建交通”等模式全面实践……在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基地的新征程上,阜新亮点纷呈,信心满怀。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攻坚,争分夺秒。发展,只争朝夕。12月7日晚10时,国网阜新供电公司丰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工地的点点灯光才渐渐熄灭。项目经理王心贺照例在现场巡视一圈,“太阳一露头就开工,深夜才收工。3月份开工以来,施工大军天天挑灯夜战。”丰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将汇集来自阜新地区平安地、天海、丰田、阜光、西六家子5个风场的电力,借助新建的“坚强电网”,为我省及周边地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清洁能源。无论是群山之巅、湖泊之畔,还是采煤沉陷区、科尔沁沙地,到处可见随风舞动的风车,追光逐日的光伏板。今年秋收,彰武县后新秋镇“光伏+生态”项目试验区的大豆喜获丰收。看着颗粒饱满的大豆,省农科院驻彰武专家团队首席专家赵立仁说,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光伏锁沙”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沙化土地高效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在海州露天矿垂直深度350米的坑底,钻机将一根根岩芯从地下提取出来,旋即被送往北京的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为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建造提供基础数据。阜新市统筹推进海州露天矿及周边52平方公里的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力促曾经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变身抽水蓄能电站,完成从黑到绿、变废为宝的嬗变。新旧动能加快转换11月17日,第三届辽洽会首日。在阜新市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中科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风电整机装备、远景能源智能风机叶片制造、中国船舶集团风电装备一体化制造等投资体量大、技术水平高、牵动能力强的新能源项目引人瞩目。中科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安认为,阜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良好,这是头部企业纷至沓来的主因。阜新以国家松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我省最大的新能源发电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消纳基地。确定这一远大目标,阜新是有底气的。截至目前,阜新新能源装机总量、发电量占全省总量的两成,双双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阜新培育、引进了大金重工、远景能源、嘉寓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矩阵。攻坚战在继续,挑灯夜战也在继续。在充沛的干劲之中,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能源优势不断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变,阜新这座昔日的“煤电之城”正全力奔跑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12/16
- 打造辽西区域性数字中心城市——辽宁省锦州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纪实在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里,工作人员正通过“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操作。打造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城市、锦州数字城一期项目主体完工、再次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大奖……今年,锦州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可谓捷报频传,打造“数字锦州”已经成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锦州正以智慧城市治理与便民惠企为主线,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为保障,依托华为云,面向东北、京津冀地区提供大数据服务,建设区域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打造辽西区域性数字中心城市,建设数字服务业新锐城市。打造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是以科技手段驱动城市的重塑,将城市孪生体数字化、平台化和标签化,以一体化的新视角重塑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比如水、电、气、交通及其运行状态;城市的资源,包括医疗、消防、警务、教育等,都将通过物联网技术被采集进数字孪生体。今年,锦州全力打造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数字化赋能,打破治理信息孤岛,实现多部门共建共享共用。如今,锦州已采集包括全市范围963平方千米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70平方千米的实景三维模型;燃气、供水、路灯等城市部件和基础设施数据;公安、城管、应急等20余类视频监控和物联感知数据;人口分布、疫情防控、基层网格管理等社会活动和业务专题数据,通过叠加、分析全市多部门、多领域公共资源信息,打造了一个可感知、可判断、快速反应、会学习的数字城市孪生体。在数字地图上,锦州叠加了视频资源整合平台,接入公共安全、森林防火、营商环境等10个行业领域2000多个点位1.8万多路视频资源,通过实时视频智能分析,自主采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秸秆焚烧、货车扬撒等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事件,并转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智能派件、处置,实现高效业务闭环流程。在数字地图上,锦州还接入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市级21个部门、各县(市)区185个部门共37个大类、144个小类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清单。平台采集到的人口数据、房屋信息等数据叠加到数字地图,较为完整的数据体系在各项重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格员发挥“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职能,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平台采集的数据每十分钟更新一次,为全市各部门提供共享应用,解决各相关部门单线向基层调取各类数据问题,减轻了基层重复采集上报各类数据的工作压力。“使用数字赋能平台的这个信息比对功能真是太方便了。”锦州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负责退役待遇资金发放管理的工作人员刘昕高兴地说。以往,在退役待遇资金发放前,工作人员每月都要进行大量的人工信息采集、核对等工作。现在,通过锦州市数据赋能平台,2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信息核对工作,有效减轻了工作负担。锦州以数字赋能为发力点,围绕数据资源应用,建成多项基础设施。锦州市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全市80个部门超过12亿条数据资源;锦州市电子证照系统,归集证照数据774万余条;锦州市区块链平台,开展数据资源“上链”建设;锦州市大数据治理平台,面向政务提效等数据应用开展数据处理、加工。有了这些平台,退役军人、国资企业待遇领取对象信息实现了自动化核对;可以在线查询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等19种电子证照;还实现了不动产信息查询功能、企业社保参保查询功能、全市人口年龄、学历、就业等统计功能,极大提升了数字化应用程度。锦州还建设了城市治理应用、市场主体一张图等应用,为城市综合管理多场景应用融合和跨行业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支撑,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经过7个月的紧张施工,锦州数字城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建数字城为产业发展厚植沃土12月13日,记者在锦州数字城一期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楼内设备安装。锦州数字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位于锦州高铁北站和母城之间,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将建设成集生态、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三生融合”产业园区。锦州数字城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区4万平方米,商业和餐饮区5000平方米,公寓8000平方米、180间,建成后可容纳6000至8000名员工就业办公。锦州具备发展数字产业的适宜土壤、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拥有国际T3+标准的华为辽宁大区(锦州)云计算中心,是华为在东北地区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光纤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建成全光网城市;4G基站数量超过1万个,实现城乡深度覆盖;5G基站2681个,实现重点区域、交通枢纽5G网络连续覆盖;搭建了全市电子政务一张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政务云”系统初步建成,61个市直部门110个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域内有18所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10万人,为数字锦州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城市重新塑型的创新区,未来,锦州数字城将被打造成集办公、公寓、美食广场、展厅、商业、企业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高品质工作生活区,在5年内分阶段完成数字城项目地块产、学、研、城各功能片区开发建设,将数字城建设成为数字产业核心企业聚集、产业链条完整、配套服务完善的活力新城。如今“数字城的零号基地”已经吸纳中电金信文思海辉、北京万事云、金慧科技、银信资产等多家数字服务龙头企业正式入驻。这个以5G智慧园区建设为基础的“数字城”正依托锦州现有产业基础,挖掘优质产业潜力,数字化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锦州数字城在全力壮大推进数字服务外包产业的同时,还着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数字医疗、云呼叫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为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创建“数字服务产业新锐城市”贡献力量。以智慧政务为引领提升服务力11月16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锦州凭借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绩,再次获得“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大奖。高交会智慧城市评选知名度高、权威性强,大会以“数智联动共建共享”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智慧城市优秀案例。2020年,锦州首次获得“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快步伐,坚持建设理念、完善建设模式、巩固运行成效。锦州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管理部部长王侃介绍,如今依托锦州市政务云已经形成多部门业务跨域协同,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周期大大缩短,集约化建设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使得业务更加聚焦,政务创新应用上线更加快速,并且带动了县、区政务信息化的快速高质量发展。锦州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建设科科长孔繁亮表示,锦州在“一网协同”方面形成了“数字锦州”政务云服务体系。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已经整合了61家单位120多个业务系统,实现了全市政务数据的统一云化管理,彻底打破数据壁垒,已汇聚了超过12亿条数据资源,为锦州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关键性支撑。在“一网通办”方面,创新打造了“数字锦州”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锦州通APP,在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的同时实现了“掌上办”,电子证照共享平台让企业群众办事时可以少交材料或不交材料,中小学生入学报名等高频事项实现了“零材料”申报、“零跑腿”,让市民切实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锦州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宋志强表示,锦州将在已经形成的有顶层设计、有基础支撑、有推进落实的“三有”工作格局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极申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东北区域省级节点和国家互联网省级骨干网节点,全面提升华为云数据中心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数据服务的辐射度。锦州将以智慧政务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数据上云、政务上网、企业上线,推进全市网格化管理“多格合一”、全域覆盖,进一步完善锦州通APP服务功能,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制定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扶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龙头企业,通过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面提升数字资源保障能力和数字技术服务能力。12/16
- 产业结构趋优 发展韧性渐强——辽阳市文圣区2022年经济发展观察辽阳市河东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进展顺利。(摄影:王镛)核心提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今年以来,辽阳市文圣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用实干谱写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2022年,文圣区上下齐心协力、主动作为,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融合更加深入,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增幅均位于辽阳市前列。文圣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优质贴心服务。(摄影:严佩鑫)在辽阳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正冒严寒紧张施工。(摄影:严佩鑫)优化结构释放发展新动能12月13日,辽阳市文圣区辽东路与望水大街交界处的辽阳农产品加工产业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现场,6号楼、7号楼钢结构安装持续进行;4号楼钢柱钢梁等钢构件陆续进场,开始安装办公区域钢柱……“您看!咱这些工人干得多投入,个个热情高涨,每天准时来到工地,这工程进度也是一路奔跑不停歇。”沈阳中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马权满怀信心地说。总投资8.6亿元的辽阳农产品加工产业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是辽宁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中国供销新网工程建设的重要枢纽工程,主要建设科创中心、冷链储备库、加工厂房、食品生产线、冷链物流枢纽和集配中心及电力、给排水等配套工程。项目以对辽宁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进行冷冻冷藏、分类包装、集中加工、仓储物流、批发检验和销售配送等业务为主,兼营辽阳本地农副产品的收购、仓储、运输和销售,真正做到“产供销”一体化,努力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基地。今年8月,辽阳市文圣区政府和河东新城管委会发挥合署办公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早行动、早部署、早推进、早落实。短短13天时间,先后逐级通过辽阳市政府、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审核,该项目获辽宁省首笔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基金扶持8600万元,项目如期开工。其实,这只是文圣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释放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文圣区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发力。投资7250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7万亩,完成质量位居辽阳市第一。4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小巨人”企业,庆阳社会福利厂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加速推进,1家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1.5万平方米标准智能化制造车间投产运行,产能增长300%。传统产业智能化步伐加快,冀东水泥等企业获评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日发货能力提升100%。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模式,粤福祥等中高端餐饮业盛装启航,依托万达、居然之家和明珠幸福里商业街举办消夏美食节、烟火夜市和夏日文化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滨河商圈“夜经济”活力十足。项目为要增强发展牵动力虽已是冬季,但辽阳市河东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施工现场,塔吊高高矗立,水泥罐车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紧张施工,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小学部、中学部教学楼以及综合楼主体的工程建设。辽阳市河东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位列2022年辽阳市政府20项民生工程之首,今年8月1日开工建设,计划在2023年秋季开学前交付使用。这个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总建筑面积26974.36平方米,地上建设小学部教学楼、中学部教学楼、综合楼(含体育馆、食堂、多功能报告厅)、400米标准跑道操场、风雨操场及附属配套工程等。学校规模为36班制,其中小学24个班、初中12个班,可容纳在校生1680人。为做好这项重点民生工程,文圣区委、区政府与河东新城管委会倒排工期,抢抓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全力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完善河东新城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城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在文圣区河东新城正在建设的智慧停车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有序分工,正分头开展铺设柏油路、施划停车标识线、清理绿化带等工作……文圣区住建局副局长张真介绍:“辽阳市文圣区河东新城智慧停车项目主要对辽阳市河东新城的停车位进行整合并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共分为存量停车场和新建停车场两部分,共计39座停车场,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11个地块,计划年底施工完毕。项目二期工程包含剩余地块建设,预计2023年9月底前完工。”今年以来,文圣区投资9000多万元加快推进河东新城智慧停车项目,规划39座停车场,2万个公共停车位,从源头解决市民“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大美河东。未来,智慧停车项目落成后,将全部实现智能停车,采用手机终端系统,通过手机APP实现停车费用支付、空余车位查找、车位预约、目标停车场导航、车位分享、错峰停车等功能,可实现用户线上自动支付、ETC支付等便捷支付模式,有效避免了排队进出场的现象。今年是辽阳市的“项目落地年”“工业突破年”“城市管理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民营经济规范年”。文圣区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纲,严格落实领导分包、专班推进等工作机制,力促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37项,全年谋划项目168个,争取上级投资项目40个,已到位资金2.5亿元。深化改革厚植发展新沃土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城市、地区未来发展。文圣区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力弘扬24小时通信畅通、10分钟响应到位的“店小二”式服务,加速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一件事一次办”提质增效,有效解决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厚植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的企业生存土壤,不断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文圣区与庆化公司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有效解决涉企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涉及厂区周边群众的信访问题,积极促进庆阳民爆器材有限公司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有机高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合作,政企联动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文圣区严格落实惠企政策,已累计完成减税降费1.22亿元,留抵退税6245万元,办理延期缴纳税款3799万元,为企业发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奖励资金788.68万元。在沈阳举办的“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文圣区就“一河两岸”宜居宜业新生态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做了详细介绍,着重推介了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雄厚基础、配套政策、承载能力、人才集聚等相关优势。近年来,文圣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数字辽阳建设规划要求,以中南数字产业园为引领,“城市大脑”相继落户,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现代农业装备研发智能车间,水泥企业智能示范工厂等提质增效,云峰智能、金慧科技等30多家互联网科技服务型企业不断壮大。出台数字经济优惠政策,对有潜力的数字产业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财富中心内的省级电商基地建立政校企联盟,每年可为数字产业提供近千名专业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文圣区与网易集团、讯众公司、山西能源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今年以来,文圣区坚持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建立“营商+招商”机制,双线协同作战成果丰硕,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48次,签约项目30项,落地项目20项,引进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坚持高位推动,发挥合署优势,2个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1.71亿元,是全省首个使用该基金并顺利开工的县区。“放管服”“一网通办”等改革不断深化,省委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的9个问题、自查的1325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有效落实,项目包保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办事效率显著提升,全年净增市场主体1569户。作者:严佩鑫12/15
-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积厚成势阔步行东连辽宁中部城市群、辽东半岛,西接京津冀都市圈;古城的北塔与南塔跨越千年,见证沧桑巨变。悠悠历史与现代工业激情碰撞,古老人文与信息时代在此跨时空交汇,这里是朝阳市双塔区。双塔区抓项目带产业,上项目促开发,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海绵钛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图为金达钛业海绵钛分厂还蒸车间DCS自动控制中心。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观当前之“形”,度长远之“势”。双塔区自省:振兴发展,关键在于项目,上项目有发展,无项目不发展。双塔区自觉:抓项目带产业,靠项目调结构,用项目扩总量,梯次递进,多元支撑。一个个增长点,一条条产业链拔节而上、积厚成势,为双塔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蓄势待发、谋势而动,考验着把握规律的智慧、洞察变局的眼界和果断决策的魄力。招商引资,双塔区面向全国,主攻京津冀,开展云洽谈、云签约,努力请进来、走出去。着力夯实“1+8+13+1”机制,招商选资、招优引强。双塔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项目建设发展迅速。图为市民在双塔区博物馆参观。(摄影:仇一军)创建“项目之家”,个性化定制每个项目的专属审批流程,双塔区打造“五星级”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图为市民在宽敞明亮的双塔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业务。(摄影:仇一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双塔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特色种植园、观光采摘园等新模式、新业态。图为村民在长宝营子乡嘎岔村彩玫科技示范园里采摘彩色玫瑰。(摄影:仇一军)聚焦“高质量项目建设年”,积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图为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摄影:杨靖岫)既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上项目,水深则鱼肥;优环境,土沃则稻香。以项目为中心,双塔区创建“项目之家”,打造“量身定制”服务模式:编写“项目工作服务手册”,成立“项目之家领帮代办团队”,以项目服务、项目审批和项目营商环境监督为主线,将沟通协调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招商、签约、准入、招工等环节,力保项目如期开工,健康开工。谋项目、抓项目,制度创新形成强大合力。双塔区采用“红黄蓝绿”四色管理重点项目,实现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动态管控。红色代表项目手续办理刚完成备案,尚未能达到手续总量的1/3进度;黄色代表已经完成办理手续总量的2/3;蓝色代表手续已经全部办结,进入施工阶段;绿色代表项目进入投产阶段。双塔区创新举措,将重点项目用红、黄、蓝、绿四色分别标注,直观体现项目推进程度。图为双塔区发改局工作人员在了解引进项目推进情况。(摄影:仇一军)面向全国主攻京津冀招商引资,努力请进来、走出去。图为双塔区工信局工作人员研究招商事宜。(摄影:仇一军)物流产业加快起步,一批物流项目落地。图为朝阳东衡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工作。(摄影:仇一军)项目“引擎”马力不断加大,投资“引擎”马力持续释放。年初至今,双塔区开复工项目达100个,完成投资38.7亿元。其中,维森科技等具有较强牵动作用的23个项目已落地开工,到位资金达到25.6亿元。包装及向上争取储备项目121个,到位资金14.34亿元,其中,双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牤牛营子河治理工程等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聚焦聚力高质量,项目攻坚阔步行。虽已至冬,但双塔区正在积势蓄能,迎接下一个希望之春。作者:王帅本报记者王海涛12/15
-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创新为引领建设“一区三城五园”项目建设分秒必争,产业升级快马加鞭!沈阳市沈北新区紧紧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目标任务,全力塑造“生态沈北、活力新区”城市品牌,努力在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及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和改革创新引领区四个方面作出示范,坚决扛起“建成国内一流大学城,建设全国知名、东北第一的农产品及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重要集聚区,推动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迈入全国百强开发区行列”的光荣使命。抢抓沈飞局部搬迁和沈北科教融合园纳入沈阳市创新空间重大战略机遇,沈北新区坚持科学合理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引入重大项目、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改善提升营商环境,全方位建设“一区三城五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沈北新区,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沈北新区蒲河生态廊道景观。(图片由中共沈北新区委宣传部提供)抓产业强载体“链园结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沈阳市创新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北科教融合园近期正式开园,云汉小镇等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沈北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园区建设积极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不断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沈北科教融合园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立足沈北31所大中专院校、125个科技平台集聚的基础优势,围绕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科创特区”,也是沈北新区“一区三城五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北新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规划布局“一区三城五园”,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产业链在园区补强,以园聚链、以链集群,“链园结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区三城五园”包括生态文旅示范区、大学城、食品城、沈阳航空航天城、沈北科教融合园、沈阳航空产业园、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沈北生物医药产业园、沈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日前,沈阳航空产业园启动建设,首期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80亿元。不久前,集中签约的材料研发等领域的13个重点项目,将为沈阳市打造基础雄厚、链条完整、结构合理的千亿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沈北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沈阳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沈阳航空航天城,规划面积约4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空天衍生三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商贸、文旅等服务业,形成“3+1”产业体系。目标是到2035年,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集聚相关领域企业400家,吸纳产业及关联人口约20万人。位于沈北新区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片由中共沈北新区委宣传部提供)抓改革拓开放注入区域发展强劲动能近日,沈北新区政府招商团走进上海,以沈北科教融合园为科创引擎的“一区三城五园”战略蓝图、发展前景,引发广泛关注。桥枫航空产业园、纪攀数科沈北孵化空间、铭政软件北方总部、曼沃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丹麦科创小镇、国际科教融合产业园6个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额达30亿元。聚焦“一区三城五园”建设,沈北新区创新招商方式“招大引强”,推动资源招商、政策招商逐步向资本招商转变,让金融资本更多参与产业发展。计划2023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5个、落地120个。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开展东盟与中欧转口贸易,推动国际货运列车常态化运营。建设沈阳片区(RCEP)进出口企业服务中心,支持中小企业拓展成员国市场,提供物流、报关、信保、融资、退税等一站式服务。构建以诚通贸易港为核心的运贸一体化区域协同模式,持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全面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在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沈北新区按照“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思路,以做大规模体量、做优发展质量、做强造血功能为目标,推进辉山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聚焦主责主业,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走深走实,推动国企发展提质增效;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创新投融资方式,持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进街道经济体制改革,因街施策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新阵地。抓基础强支撑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沈北新区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在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上当好示范,全方位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为激活科技创新引擎,沈北新区强化政策支持,发挥科创股权基金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推进院士工作站、大学创新研发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激发大学生“双创”热情,常态化开展“双创帮孵”活动。鼓励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2023年,将实施6个“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新增2个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家实训基地。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沈阳市青年友好型街区和人才成长型城市示范区,沈北新区深入实施“沈北汇·英才计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模式,让企业享有更大的人才评定权。2023年,沈北新区计划新增市级“双创”载体5个,新建精装公寓1400套,满足人才“双拎包”需求。实施“带土移植”团队引进工程,支持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人才,全年吸引青年人才8000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就医保障等专享服务,让各类人才在沈北新区享有更多归属感和成就感。作者:陶阳12/14
-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耕“云”种“数”打造“新基建”聚集地寒冬时节,辽南大地朔风凛冽。在“大连数谷”核心区基础项目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数百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抢工期、抓进度、保安全、提实效,全力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核心区一期初步计划明年全面投入使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进入四季度以来,位于大连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的“大连数谷”捷报频传:东北首家赛迪科创中心揭牌、2022大连(金普)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成功召开、入驻“大连数谷”企业已突破350家……作为“数字辽宁”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北方“数字新基建”核心载体之一,“大连数谷”成为董家沟街道辖区企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竞速新赛道、引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最新缩影之一。2022年,董家沟街道辖区企业铆定数字经济和新基建两个关键词,奋力在低碳绿色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以总投资150亿元的大连数谷产业聚集发展区项目和总投资349亿元的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为牵引,辖区企业耕“云”种“数”,以数字生态赋能实体经济,重点布局“高端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核心产业,聚力打造“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作者:张世阳方量朴峰12/14